❶ 以「迎新年」為主題
新年的獻詩
一
迎春花開放
在火紅的太陽底下
你聽,那是百鳥的啁鳴
它們驚喜地叩響了
春天的第一道門扉
白雲銜來溫暖的思念
久違的問候
又為我們帶來了新年的祝福
那些沉甸甸的歡笑
像父親母親的雙手寫滿勞動和收獲
一杯烈酒
盛滿釅釅的鄉愁
在迎風的早晨把我醉倒
漂泊的遊子
不由得加緊了回家的腳步
我所熱愛的少女
已經久未謀面
仿如故園里微微顫栗的蛛網
默默地長成了蠶繭
趁春風還早,我要快快趕路
好問心愛的姑娘一聲
愛情她可會在這個春天,開出花來
二
清透的風,正從遠處吹來
那裡有少女的香味
帶著野百合的私語
在一瞬間綻放
青澀地,愛人的手臂
溫柔地纏繞,把你擁抱
撥動春天的琴弦
季節的距離如此強烈無法抵擋
如同大地孕育著希望
我看見鄉親們,在新年的日子裡
談論著往事的收成
細數三百六十五個日子和節氣
說到春天
大家的眼裡又開出了火焰
那個時候,玉米成串地掛在屋檐下
黃澄澄的喜氣
飄滿家園,讓人看了心裡
感覺興奮而踏實
於是莫名地想起
多年前下著雪的某一天
親人們合在家門照的一張全家福
❷ 新聞報道策劃的策劃技巧
指從發現新聞報道線索、確定報道選題到收集與分析各方面相關材料、確定報道效果目標的一段時間,這是報道策劃的預備階段。
發現新聞線索是產生報道選題的前提。報道者獲得新聞線索的途徑很多,如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讀者在來信來電來訪中提供、報社的領導者或社會其他部門提供、編輯在其他媒介的報道中發現,等等。編輯記者每天獲得的新聞線索是大量的,需要根據新聞選擇的標准對這些線索作出分z析判斷,篩選出適合進行報道的線索進行采訪調查。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適合採訪調查的新聞線索,也並非都需要進行新聞報道策劃。需要編輯策劃的只是那些內容重要、意義重大、應該進行由表及裡的「線型」深度報道,或者由此及彼的「網狀」廣度報道的新聞。這種報道不是一兩篇稿件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兩個記者單槍匹馬所能勝任的,需要精心籌劃,多方合作,以成龍配套的新聞報道來實現。
一旦發現值得進行新聞報道策劃的重要新聞線索以後,策劃者首先要圍繞這一線索廣泛收集各類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
1.報道客體的信息。如報道一個重大事件,就需要了解有關這一事件的背景情況、進展勢態、各方面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與此事件有關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況、歷史上的類似事件的情況、其他地區類似事件的情況,等等。報道策劃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報道客體的相關信息,才能對其本質和意義有更為准確的把握,從而決定報道如何進行。
2.報道接受者的信息。如讀者對這新聞線索是否已經有所了解,他們對此選題的獲知需求點究竟在哪裡,已知事件的讀者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有關領導者對事件的態度和對策等。這些信息有助於策劃者把握受眾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策劃報道,而且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為報道的內容。
3.報道競爭者的信息。如對一些意義重大、媒介普遍會加以報道的選題,要設法了解其他新聞媒介的報道方案,弄清其報道的規模會有多大、可能選擇什麼報道方式等,這樣才能針對競爭對手的行動,採取相應的對策,在報道中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信息是決策的依據,策劃前期收集與分析相關信息對於策劃至關重要。一些重視報道策劃的新聞媒介,甚至有專門的人員從事這類信息收集與分析的工作,並且在機制上予以保證。
收集與分析有關信息,一方面是為了對選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必要時作出修正和調整,另一方面還為了確定報道效果目標。所謂報道效果目標,是報道者根據報道策劃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對新聞報道可能取得的社會效果的預測的基礎上所希求達到的目標。報道效果目標,為報道策劃指明了方向,報道方案的設計將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來進行。
報道效果目標與報紙的社會功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聞媒介具有傳播信息、政治宣傳、普及教育、輿論監督、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多方面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都要通過具體的新聞報道來實現,因此報道效果目標也相應呈多元化的形態。如通過報道宣傳某種政策、觀念或主張;通過批評報道揭露社會弊端,促進問題的解決;通過追蹤報道傳播最新信息、監視社會環境;通過活動策劃與新聞報道的結合,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娛樂,或進行道德教育、解決社會問題,或塑造報紙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等。具體到一次新聞報道策劃,其報道效果目標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復合的,即同時具有若干目標。報道效果目標可因報道選題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報道選題越重要,報道效果目標往往也越高。報道效果目標規定了報道策劃的方向,從而規定了報道規模、報道方式與表現形式,報道策劃方案是依據報道效果目標而設計的。 指根據報道效果目標,對報道進程、報道方式、表現形式大膽設想.最終形成系統的報道設計方案的這一階段。這是報道策劃的核心階段。
新聞報道策劃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而且這種創造性的勞動通常是以一兩人為主、更多的人參與進行的。報道思路是設計報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徑,報道思路的形成有一個由醞釀期向明朗期過渡的過程。醞釀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設的階段,策劃者在此時對所收集的資料、信息在頭腦中進行加工處理,尋找報道的突破口,不斷從正面、反面去進行各種假設,並讓這些假設在頭腦中反復地組合、交叉、撞擊和滲透,不斷地否定、選擇,形成新的假設和創意。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呈現多種思維狀態的交替,思考強度大,常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內心困惑出現。明朗期則是頓悟和突破階段,最終找到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策劃者經過長期醞釀,創造的火花猛然爆發,靈感、直覺等非邏輯思維往往起決定作用。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是高度興奮的,豁然開朗的頓悟,突如其來的成功,往往使策劃者自己感到驚愕和快慰。
1991年底,《經濟日報》頭版刊登一條通訊《馬上就辦》,報道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行「馬上就辦」制度,在讀者中引起關注。也有讀者來信表示懷疑。有一位讀者直接在報紙上批字;「我不信,吹牛吧?」把報紙寄到了報社。針對這一情況,該報一位年輕編輯想出一個巧妙的連續報道方案,一舉獲得成功。這位編輯後來寫文章回顧這段經歷:
……《馬上就辦》寫得不凡。當時我正值夜班,得以先讀為快,讀後頓覺振奮。振奮之餘,我不免有所懷疑:「真的這么好嗎?」姑且心存一疑。
緊張的夜班工作告一段落,只等出大樣了。此時,我們請求老范(總編輯范敬宜)談談他自己親身經歷的采訪軼事。諸如從廢稿堆里抬出一版頭條,從采訪冷遇中引出大新聞,從夜宿鄉政府不聞電話聲中悟出農村生活變化等等,老范娓娓而敘,聽起來頗堪玩味,很是過癮。
說也巧,兩天後我見到了那封後來成為「秘訪」 由頭的來信,立即想起老范所說的軼事,隱隱覺得其中隱藏著大新聞。可那是什麼呢?請龐廷福(駐站記者)再訪「馬上就辦」……總社派記者暗訪,連同記者來信一起刊登?…?這都不失為新聞,但總嫌其形式不新,新聞味不夠濃烈。
這一天,我時不時記掛著這件事情。當晚,在同老范聊天中,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可否請這位讀者同記者一起去暗訪呢?一種瓜熟蒂落的喜悅、沖動。我試探著把設想說了出來……
這段經歷生動地說明了報道思路形成的過程。由一封讀者來信引出對一個報道選題的思索,先是冥思苦想的醞釀期,然後是豁然開朗的明朗期。一個富有新意的報道思路就這樣形成了,由此產生了比較成形的報道方案。這個方案又得到了總編輯的進一步補充,他建議這位編輯帶著讀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訪時不要暴露真實身份,而以辦事者的身份實地體驗一下「馬上就辦」是實是虛,還對這一報道的其他細節問題作了詳細指導。於是,就有了報社記者和讀者一塊「秘訪」的不凡之舉,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一下抓住了讀者。《秘訪「馬上就辦」》刊出後,有讀者來信寫道:「……我佩服你們敢於請讀者一起進行『秘訪』的膽識和魄力,也贊賞你們的求實精神和讀者觀念。不過,我想知道,如果『秘訪』的見聞不是《馬上就辦》所報道的那樣,你們會不會如實報道?」可見,讀者感興趣的不僅是報道方式,而且對實質性的內容更為關注。這種疑慮編輯在策劃報道時實際上早已有所考慮並做了兩種准備,正是為了達到有充分說服力的報道效果目標,才策劃「秘訪」這樣大膽而新穎的連續報道。
報道方案是報道思路的系統化、具體化產物,它將報道思路中的所有細節有條理地明確表述出來。重要選題的報道策劃一般還要形成文字稿,在報社內部向有關的報道參與人員公布,並聽取他們的意見做進一步修正。報道策劃方案的具體內容前文已經專門論及,主要包括;報道選題、報道範圍與重心、報道規模、發稿計劃、報道方式、報道的表現形式、報道力量配置與報道機制等。
在策劃重要報道活動時,經常需要設計多套報道設計方案,以便從中比較選擇。如 1997年元旦,上海《文匯報》國際新聞版策劃節日報道時,產生了三個報道設計方案。先想到的兩個方案,一個是搞畫刊,請幾位名家創作一組以1996年重大國際新聞為題材的漫畫。一個是出照片,版面以一幅世界地圖為中心,四周配上簡要文字說明的照片,再用箭頭將照片和新聞發生地,即地圖上的某一點聯起來。這兩個方案經討論研究都有問題:前一個方案的問題在於短時間內不太容易找到十來幅內容和形式都能令人滿意的作品,如果漫畫不「漫」,味道缺乏,或者「漫」 出邊界,弄巧成拙,都不好。後一方案的問題在於按報社當時的技術條件還達不到設計要求,也只能放棄。最後被選擇採用的是第三個方案,搞一組「外國人過新年」的專題報道,請駐外記者們走上街頭,從送舊迎新的角度觀察駐在國的方方面面,寫成800字左右的小特寫發回報社,組合成專版。這個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實施以後取得了很好的報道效果。⑩報道設計方案的優選,是報道策劃核心階段中的重要一步,這一決策關系整個報道的成敗。應該以什麼標准來優選設計方案呢?一般情況下主要考慮兩方面:
第一,對候選方案的效果進行預測,與報道效果目標兩相對照,選擇最接近效果目標的方案。對於那些效果預測不能肯定的方案,需要謹慎對待。
第二,對候選方案的實施條件進行分析,與報社內部現有的條件兩相對照,選擇兩者最接近的方案。對於那些報社不具備實施條件(含人力、財力、技術設備、管理水平、時間等)的方案,一般不宜採用。 指從報道策劃方案付諸實施到報道結束這一過程中,根據報道進展情況不斷修正原先的設計方案的這一段時間。
報道策劃與報道實施是傳播過程中兩個不同的概念,但報道策劃不能脫離報道實施來進行。因為在傳播過程中,策劃者必須隨時接受實施中的信息反饋,據此調整原先的策劃方案,形成「策劃??實施??再策劃??再實施」 這樣一個多次循環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報道效果必須以能夠有效地控制報道為保障。所以,新聞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之前先期運作,形成設計方案;在報道實施過程中,報道策劃仍然與報道同步推進,一方面接受反饋,一方面修正方案,直至報道結束。
在報道進行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前期策劃中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如報道客體發生變化,報道的外部條件發生變化,讀者對報道的態度發生變化,等等。策劃者要掌握這些變化,在報道實施過程中適時修正方案,就需要建立信息反饋機制,主動地、全面地、及時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策劃者要接受的信息反饋主要包括:
1.報道者的反饋
記者、通訊員和作者是采訪報道的直接操作者,他們對實際情況的掌握最多最細,對報道的效果也獲知最快。他們既是報道的參與者,又是報紙和社會間溝通的橋梁。一個報道能否按原計劃推進下去,報道者的感覺往往是最靈敏的。而且,由於報道者對報紙。對讀者、對報道對象的情況都比較熟悉,他們常能對報道的調整和補充提出許多好的意見和建議。如 1988年《經濟日報》開展過一場關於「三角六」的討論,起因是雞西市公共汽車公司的一名售票員被發現「貪污」 了三角六分票款而受處分。此事在處理過程中引起了一場爭論。有人認為,從嚴格企業管理講,處分有理;也有人認為,貪污三萬六的還未法辦,三角六算什麼?但最後省里領導還是認為應該處分。記者就此寫了一篇報道。當初,這篇報道是決定作為頭條發的,未想還沒發出,報社內部突然發生爭議。編前會上,大家把總編輯已經批準的這個頭條否決了。過了幾天,這個被「斃」掉的稿子又突然出現在2版頭條。總編輯不禁發問:這條新聞不能上頭版,為什麼能上2版?於是,編前會上又引出一場爭論,辯論雙方各執一理,互不相讓。據此,報道策劃者調整了原先的報道方案,將報社內部的這場爭論公諸報端,以引出社會討論,推進報道深度。《一篇在本報編輯部引起爭議的報道》見報後,果然引起廣泛關注,讀者紛紛參與討論,報道取得較好的效果。由此可見,報道策劃者應注意接受報道者的意見反饋,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報道順利進展。
2.報道對象的反饋
被采訪者、被報道者是報道的當事人,他們能不能接受報道,能不能給予配合,在報道進行過程中有沒有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點,都直接影響下一步報道的進行。因此,在報道中了解他們的情況至關重要。如 1998年 5月《解放日報》2版策劃了一個新專欄「與下崗兄弟姐妹同行」。原先的報道方案是采訪一批下崗再就業的先進人物,連續刊登體驗式新聞。但是,記者在與原先確定的報道對象相約采訪時,發現他們的社會活動極其繁忙。其中一位抱歉地對記者說:「這個星期全排.滿了,星期一某某電視台采訪,星期二某某電台……」這時,策劃者感覺到原先的方案必須修正,否則步人後塵,難有新意。於是,他們決定將目光轉向那些最普通的、具有代表性的下崗再就業職工,寫他們的生活經歷和心理感受。結果,這組報道以獨特的定位和鮮活生動的內容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在報道過程中,應被報道者要求而調整報道的情況是經常發生的。如表揚性報道,被表揚者有顧慮,要求省略某些原定的報道內容。批評性報道,被批評者提出報道內容不實,或報道中說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問題性報道,被采訪者提出反映的問題得到一點解決,或更進一步惡化等等。這些變化都是調整報道的重要依據。
3.有關部門和主管單位的反饋
被報道者的上級、報紙的主管部門和有關領導人員經常會在報道進行過程中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這也能成為報道調整的原因。如1991年《經濟日報》在報道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三角債」問題時,最初的設計是以大連起重機廠為典型,對其欠債情況和還債行為進行追蹤報道,再由點到面,促使與大連起重機廠有債務關系的企業共同解決問題。然而,在報道進行了一個階段以後,國務院下達指示,要以遼寧為主在東北開展清欠工作,三百餘家重點企業被確定為試點單位,並要求新聞報道加強配合。報社原定的報道方案顯然不能滿足上級領導部門的這一要求,因為只把著眼點放在一個大連起重機廠是有局限性的。於是,策劃者及時對方案作了調整,《「三角債」追蹤報道》欄目開始超出原計劃的范圍,進入第二階段,連續刊登系列述評,從深層次剖析「三角債」 形成的原因,並開始刊登記者跟隨討債組采寫的見聞,使報道的深度和廣度都超出了報道初期。
4.讀者的反饋
報道是否成功,讀者的反應是重要的衡量標准。如果報道在進行過程中沒有引起讀者的關注,或得到不好的評價,就說明報道的實際效果與報道效果目標之間有很大差距。因此,報道一旦開始,策劃者就應密切注意讀者的反應,並據此隨時修正報道方案。在現代傳播活動中,讀者的反饋除了作為決策的依據,還有更進一步的意義,即讀者意見本身就能成為報道客體。如 1997年《經濟日報》的「關廣梅現象」報道,構成整個報道主體內容的,有相當大一部分就是讀者的來信來稿。 以上各方面的信息反饋,是報道策劃在報道實施過程中持續進行的重要依據。根據各方面反饋的信息,策劃者一般可對原先的報道方案作下列各種修正:
1.修正報道思路
這是報道策劃中最大的調整。報道思路的改變意味著對報道選題的重新認識,並且相應地要改變報道範圍和重心、報道規模、報道方法等。由於這幾乎是對原來報道策劃的全盤否定,所以實際工作中採用並不多,除非確實遇到與原來設想大相徑庭的情況,或遇到無法抗拒的阻力。它同時也說明,原來的報道策劃不適合實際要求,不現實,在最初設計中有很大的疏忽和漏洞,考慮不慎重,不細致。如 1988年,曾有一家報紙組織過一場《如何看待收人差距》的討論式報道。當時,經濟改革還不成熟,嚴重的分配不公是人們議論紛紛大發牢騷的熱門話題。這個報道披露了小車司機和公共汽車司機、醫院醫生和賓館醫生等的收入差距,立即在讀者中引起反響。然而,報道只進行了兩期就停下來了,原因是分配不公問題雖在社會上嚴重存在,也和「群眾脈搏」貼得很近,但它涉及到體制、政策、部門、企業的方方面面,在實際工作中一時還沒法解決;從當時中央精神看,對於這類前進中出現的問題,一時也不可能拿出成型的方案和措施,所以,在宣傳報道中也不宜強化。此外,關於大城市的房改、交通等問題,也出現過報道上操之過急的情況,於解決問題無益,還激化了矛盾。後來,客觀條件成熟了,這類報道再抓起來,效果就比較好。
報道思路的改變,可能是全盤推翻正在進行的報道。也可能是改變原來的報道選題,如由報道A主題轉為報道B主題;還可以是報道態度的變化,如由褒或貶變為中性的討論,等等。
2.調整報道內容
在不變更報道思路的前提下補充或壓縮報道內容,改變原來的發稿計劃,這也是對報道計劃較大的調整。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原定報道內容主要是圍繞大連起重機廠的欠人和人欠債務情況及還債情況進行追蹤報道,使讀者從中看到「三角債」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促進問題的解決。但由於中央對清理「三角債」有了新的部署,外部條件發生了變化,原定的報道內容就不能勝任新的要求,這樣,在基本依照原報道思路的基礎上,擴大了報道範圍,增加了新的報道內容。可見,報道內容的調整,是報道的預期目標有了改變使然。目標一改變,報道面與報道重點也隨之改變,就必須調整原來的發稿計劃。
3.調整報道規模
通過延長或縮短報道時間,增加或減少報道篇幅,提高或降低報道的版面地位等手段,改變報道的陣勢和力度。調整報道規模常常是隨調整報道內容而來。如「三角債」報道的內容調整後,就只有延長報道時間,增加報道篇幅,提高版面地位。原定只有10組稿件,後來實際見報的欄頭就達到26次,各類報道60多篇,一版頭條就有十多篇。
4.改變報道方式
指變更報道的組織方式,使報道取得好的效果。前面我們說過幾種報道組織方式,它們在實際運用中並不相互排斥,能夠組合運用,並能由一種報道方式轉變到另一種報道方式。報道方式的改變,是根據報道思路的修正和報道內容的調整而來的。如前面所談的《經濟日報》關於「三角六」的討論,原來的設計是刊登記者采寫的新聞,後來這條新聞在報社內兩度引起爭議,才促使新的報道思路逐漸明朗,變客觀報道為組織討論,這樣,討論式就成了這個報道調整後的形式。
5.調整報道力量與報道機制
改變原定的報道人員部署、資金和技術設備的配置,建立新的報道機制等。這個調整是由報道內容和報道規模的調整而來的。如《經濟日報》的「三角債」報道,本來是由工交部、記者部一同策劃和操作的,後來報道規模擴大了,參與這個報道的人員也不斷增多,評論部、財貿部、遼寧記者站、上海記者站、北京記者站、吉林記者站、廣東記者站、安徽記者站、山西記者站等等,共有十幾個部門的記者投入了這場報道戰役,才使報道面大大擴展,報道聲勢大大加強。
總之,新聞報道策劃與新聞報道實施是並駕齊驅、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在報道進行的過程中,策劃者需要自始至終接受反饋,並據此隨時修正報道方案,從而有效地控制報道活動,促使報道盡可能實現效果目標。
❸ 如何寫好一個新聞報道策劃
1.報道客體的信息。如報道一個重大事件,就需要了解有關這一事件的背景情況、目前進展勢態、各方面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與此事件有關的其他事件及人物的情況、歷史上的類似事件的情況、其他地區類似事件的情況,等等。報道策劃者只有最大限度地掌握報道客體的相關信息,才能對其本質和意義有更為准確的把握,從而決定報道如何進行。
2.報道接受者的信息。如讀者對這新聞線索是否已經有所了解,他們對此選題的獲知需求點究竟在哪裡,已知事件的讀者對事件的反應、有關專家對事態發展的分析預測、有關領導者對事件的態度和對策等。這些信息有助於策劃者把握受眾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地策劃報道,而且這些信息有一部分可能直接成為報道的內容。
3.報道競爭者的信息。如對一些意義重大、媒介普遍會加以報道的選題,要設法了解其他新聞媒介的報道方案,弄清其報道的規模會有多大、可能選擇什麼報道方式等,這樣才能針對競爭對手的行動,採取相應的對策,在報道中揚長避短,出奇制勝。
信息是決策的依據,策劃前期收集與分析相關信息對於策劃至關重要。一些重視報道策劃的新聞媒介,甚至有專門的人員從事這類信息收集與分析的工作,並且在機制上予以保證。
收集與分析有關信息,一方面是為了對選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必要時作出修正和調整,另一方面還為了確定報道效果目標。所謂報道效果目標,是報道者根據報道策劃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對新聞報道可能取得的社會效果的預測的基礎上所希求達到的目標。報道效果目標,為報道策劃指明了方向,報道方案的設計將圍繞實現這一目標來進行。
報道效果目標與報紙的社會功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新聞媒介具有傳播信息、政治宣傳、普及教育、輿論監督、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等多方面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都要通過具體的新聞報道來實現,因此報道效果目標也相應呈多元化的形態。如通過報道宣傳某種政策、觀念或主張;通過批評報道揭露社會弊端,促進問題的解決;通過追蹤報道傳播最新信息、監視社會環境;通過活動策劃與新聞報道的結合,為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娛樂,或進行道德教育、解決社會問題,或塑造報紙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等。具體到一次新聞報道策劃,其報道效果目標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復合的,即同時具有若干目標。報道效果目標可因報道選題不同而不同。一般說來,報道選題越重要,報道效果目標往往也越高。報道效果目標規定了報道策劃的方向,從而規定了報道規模、報道方式與表現形式,報道策劃方案是依據報道效果目標而設計的。
指根據報道效果目標,對報道進程、報道方式、表現形式大膽設想.最終形成系統的報道設計方案的這一階段。這是報道策劃的核心階段。
新聞報道策劃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而且這種創造性的勞動通常是以一兩人為主、更多的人參與進行的。報道思路是設計報道方案所依循的思考途徑,報道思路的形成有一個由醞釀期向明朗期過渡的過程。醞釀期是沉思和多方假設的階段,策劃者在此時對所收集的資料、信息在頭腦中進行加工處理,尋找報道的突破口,不斷從正面、反面去進行各種假設,並讓這些假設在頭腦中反復地組合、交叉、撞擊和滲透,不斷地否定、選擇,形成新的假設和創意。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呈現多種思維狀態的交替,思考強度大,常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內心困惑出現。明朗期則是頓悟和突破階段,最終找到了具體解決問題的方法。策劃者經過長期醞釀,創造的火花猛然爆發,靈感、直覺等非邏輯思維往往起決定作用。這一階段的心理狀態是高度興奮的,豁然開朗的頓悟,突如其來的成功,往往使策劃者自己感到驚愕和快慰。
1991年底,《經濟日報》頭版刊登一條通訊《馬上就辦》,報道遼寧省鞍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實行「馬上就辦」制度,在讀者中引起關注。也有讀者來信表示懷疑。有一位讀者直接在報紙上批字;「我不信,吹牛吧?」把報紙寄到了報社。針對這一情況,該報一位年輕編輯想出一個巧妙的連續報道方案,一舉獲得成功。這位編輯後來寫文章回顧這段經歷:
……《馬上就辦》寫得不凡。當時我正值夜班,得以先讀為快,讀後頓覺振奮。振奮之餘,我不免有所懷疑:「真的這么好嗎?」姑且心存一疑。
緊張的夜班工作告一段落,只等出大樣了。此時,我們請求老范(總編輯范敬宜)談談他自己親身經歷的采訪軼事。諸如從廢稿堆里抬出一版頭條,從采訪冷遇中引出大新聞,從夜宿鄉政府不聞電話聲中悟出農村生活變化等等,老范娓娓而敘,聽起來頗堪玩味,很是過癮。
說也巧,兩天後我見到了那封後來成為「秘訪」 由頭的來信,立即想起老范所說的軼事,隱隱覺得其中隱藏著大新聞。可那是什麼呢?請龐廷福(駐站記者)再訪「馬上就辦」……總社派記者暗訪,連同記者來信一起刊登?…?這都不失為新聞,但總嫌其形式不新,新聞味不夠濃烈。
這一天,我時不時記掛著這件事情。當晚,在同老范聊天中,我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可否請這位讀者同記者一起去暗訪呢?一種瓜熟蒂落的喜悅、沖動。我試探著把設想說了出來……
這段經歷生動地說明了報道思路形成的過程。由一封讀者來信引出對一個報道選題的思索,先是冥思苦想的醞釀期,然後是豁然開朗的明朗期。一個富有新意的報道思路就這樣形成了,由此產生了比較成形的報道方案。這個方案又得到了總編輯的進一步補充,他建議這位編輯帶著讀者到鞍山市政府采訪時不要暴露真實身份,而以辦事者的身份實地體驗一下「馬上就辦」是實是虛,還對這一報道的其他細節問題作了詳細指導。於是,就有了報社記者和讀者一塊「秘訪」的不凡之舉,報道從內容到形式都一下抓住了讀者。《秘訪「馬上就辦」》刊出後,有讀者來信寫道:「……我佩服你們敢於請讀者一起進行『秘訪』的膽識和魄力,也贊賞你們的求實精神和讀者觀念。不過,我想知道,如果『秘訪』的見聞不是《馬上就辦》所報道的那樣,你們會不會如實報道?」可見,讀者感興趣的不僅是報道方式,而且對實質性的內容更為關注。這種疑慮編輯在策劃報道時實際上早已有所考慮並做了兩種准備,正是為了達到有充分說服力的報道效果目標,才策劃「秘訪」這樣大膽而新
新聞策劃:對於已經或即將發生的較為重大的新聞,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報道。新聞策劃是一家報紙的核心競爭力。
新聞策劃的鐵律:新聞策劃永遠追求創新,決不允許重復(要做「家」不能做「匠」);新聞策劃的目的,永遠是讀者的需求。
策劃之前要考慮讀者的心理,考慮到電子媒體的覆蓋,考慮到讀者最想了解什麼。變「告訴這個事情」,為「解釋這個事情」。
新聞策劃的功能:能夠最大限度的擴大新聞事實本身的影響;最大限度的實現編輯部的意圖。日常的、大量的、一般性的新聞題材,不需要新聞策劃,惟有較為重大、有開掘意義的新問題材,才值得費心費力的去策劃。標准有二:一是讀者意義,題材健康向上,讀者喜聞樂見。適宜於一般的、生活類的報刊和一部分都市報;二是社會意義,題材本身能夠深刻反映現實社會中的問題,揭示某種有普遍意義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的進步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新聞事件策劃,要有獨家特色,最高境界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過」。要求有激情,有境界。事件過後,讀者的記憶中只有你。多家競爭要有獨家特色。新聞現象策劃,一定是獨家的,最高境界是「眾人議論紛紛惟我道破天機」。做捅破窗戶紙的獨家。當你抓到後,做深、做透,不給對手留任何機會。
①正常情況下的策劃,明白在那裡的即將發生的新聞事實:
A險招、惡招、邪招——要突出自己的特點,深刻了解自己報紙的位置和特點。每個報紙的特點是一次一次策劃出來的。舉例:亞運會報道。面對每一次新聞報道,都是一次媒體的競爭。只有在競爭中不斷取勝,才能贏得讀者。在重大新聞報道中,作為弱勢媒體,絕對不能採取常規手段,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注意力在於對差異的渴求。1999年,五四運動80周年。北青報對不得不報的內容,做了4個整版。把五四精神八個字拆成四塊版,愛國,進步……同日,南方周末也推出報道。中國青年,在所有媒體里突出青年特色,做20世紀百年青春人物(青年名人)殿堂金版;年底,百年時尚,20世紀風情畫卷銀版。大獲成功。
B版面轟炸。重大新聞,給足版面,給足信息,解渴,讓受眾不用找別的媒體。面對互聯網,不能以己之短,攻人之長。 舉例:「9.11」事件,境外報紙,號外。接著出了雜志。比如:「 伏松戀」的報道。
C體例一致,增強連續性,做深做透。 舉例:海灣戰爭
D側面迂迴,繞道過去。 舉例:兩會報道。成了一種負擔,很難出彩。主要原因是位置擺的不對,功夫應該在會外。比如《39級台階走了半個小時》的消息,說的就是代表受到記者圍追采訪的熱烈場面。這時候跳出去,不做會上。比如八屆人大的時候,中華工商時報做的就是《中國工商界的期望》。
②非正常情況下策劃,看起來辦不了,已經晚了的新聞:
A小中看大。看時間和范圍。 舉例:三里屯農貿市場,小競爭,說出市場經濟的大文章。
B後發制人。沒有搶先,不要放棄,盯緊,尋找機會。舉例:中國消費者權益第一案——紅顏一怒為自尊
C化平淡為神奇。舉例:春天裡我們把人字寫得更大。新的一年,新訴訟法出台,人權狀況好轉。
D危難之中找捷徑。 舉例:上海貨怎麼了,一戰成名上海灘。
③調動多種編輯手段在版面上創新。 舉例:廣告也是好版面——國慶長假100種方案。
④註定要發生的事情,要精心策劃,早作準備。 舉例:鄧小平逝世專刊
秘訣,在於差異。先想別人會怎麼做,之後決不這么做,另闢蹊徑,石破天驚。
❹ 新聞主題策劃
你可以製作一個宣傳片或者公益廣告之類的... 我一直想製作一個小短片,就是關於雙重人格(也就是人格分裂)的小片子,呼籲社會別忘記那些需要關心的人,別讓他們心理扭曲了犯錯了 才引起重視! 你可以參考下...
❺ 年底可以做什麼新聞報道策劃
太多了。1、置辦年貨。核心關註:物價上漲條件下老百姓的節日生活。2、置辦年貨。核心關註:食品問題頻發的當今,如何保障百姓的節日飲食安全。3、置辦年貨。核心關註:今年年貨與往年的不同。等等
❻ 新年活動策劃方案
傢具和所有商品一樣,檔次有高低,一概而論就沒品牌意識可言,低端的可以走大眾化路線,走出去,高端的要善於築巢,引進來,這里賣個關子,嘿嘿,具體方案不多說
❼ 寫一篇新聞報道策劃方案 十萬火急 下午就要。謝謝了。
新聞報道的格式
1,首先,在導語中寫一個新聞事件中最有新聞價值的部分(新聞價值通俗來講就是新聞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眾的部分),比如一場球賽剛剛結束,觀眾/讀者/聽眾們最想知道的是結果,或者是某個球員的發揮情況,就先從這里寫起。
其次,在報道主體中按照事件各個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遞減寫下來,最後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時注意,一個段落只寫一個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為這種格式不是符合事件發展的基本時間順序,所以在寫作時要盡量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來構思,按受眾對事件重要程度的認識來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宏觀的對於受眾的認識。
另一種是一個中外結合體——新華體。我們國家的新聞報道一般是遵循時間順序,但是這種「講故事」的寫法已經不適合受眾的閱讀習慣(一般人沒有時間聽你講長篇大論),所以「新華體」在吸收中外新聞報道之長的情況下誕生了。
2,首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導語中簡明地體現出來。
其次,在第二段進一步具體闡述導語中的這個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於使受眾在接受時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實際上是一個過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把「故事」講下來。
新聞報道實際上是一個很個性化和組織化的行為,個人可以有個人的特點,一個報紙可以有自己的原則。但是有一點不能放棄,就是任何格式都要以最快、最簡潔、最能滿足受眾需要的格式去寫,這是新聞報道的「真理」。
❽ 關於新年的主題設計思路500字
新年新氣象作文
2015年是新的一年的起點, 我們,又長大了一歲,地球,也長大了一歲,地球和我們一同長大,到處熱鬧的一片新年新氣象。
多少個寒暑秋雨,多少個夢縈魂系,目光深處,海青色的記憶春光彌漫。
一個日子就是一種人生。一種拼搏就是一個理想。一個希望、一個奮斗,能告訴我們什麼?也許,我們的每一天都在昭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日子疊著日子,歲月映著歲月。……
當迎新的鍾聲敲響時,我們中國人民滿懷激動地呼喊著:「新年到了!新年到了!」啊!新年多麼美好啊!我興奮地在家中來回地跑著,抑制不住自己喜悅的心情。當我跑到陽台邊時,突然,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有的像無數顆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像金色的大衣,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多美呀!
2014年的年輪飛速駛過了短暫而又漫長的三百六十多個日日夜夜,站在即將來臨的2013年的門坎前,我要向充滿著甜蜜而又困惑的這一年告別了,面對著我的將要到來的本命年,我忍不住想放聲大哭。我祈願淚水能沖走我對生命所有的疑惑,帶我走出心底的陰影,打開心靈的門扉吧,讓2013年的陽光燦爛在每一個人的臉上。
❾ 新聞報道策劃的內容包括哪些
報道策劃方案設計的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1)確定報道範圍與重點。報道範圍是全部報道客體的組合,規定了報道對象是哪些人和事,報道面有多大。報道重點是報道客體中最重要的部分,規定了報道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事件、核心問題,需要報道者投入最多的力量,在媒體上也要予以突出表現。
(2)設計報道規模與進程。報道規模是報道的時間、空間與人力三方面因素組合的概念,即報道在報紙上持續進行多少時間、占據多大版面空間和多少欄目配置、動用多少採編力量;報道進程是指報道全過程中時段的分割與安排,規定報道分多少階段進行、何時開頭、何時推進與擴展、何時結束,以及各階段之間如何轉接。
(3)制定發稿計劃。發稿計劃是報道進程中各階段新聞稿件的統籌規劃,包括確定每條稿件的題目、內容、體裁和篇幅,確定稿件的先後次序與具體時間,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等。
(4)設計報道結構與報道方式。報道結構是報道各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關系及其組合排列所呈現的外在形式,它是由報道選題和報道預期目標決定的。報道結構的組成要素包括時間、空間、角度、廣度、深度和傳播符號。報道方式是指將零散的新聞報道整合為報道整體的操作模式,主要有集中式、系列式、連續式,報道方式最終在報紙上的具體展示及形象化,就是報道的表現形式。
(5)報道力量配置與報道運行機制。報道力量配置是指參與報道的人力、資金和技術設備的配置。報道運行機制是指為實施報道而臨時建立的組織機構、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
❿ 如何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策劃與創新
一、要把重大主題報道的啟動點放在調查研究上
全體編采人員應紮根基層、根植本土。離現實生活近,易於接受和激活創造性靈感的豐富感性材料的撞擊。只有具有很強的全局意識和策劃意識,善於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才能夠發現好的素材,選定好的主題,抓住「帶響」的報道。2010年夏天的一天,呼蘭河上游突發大洪水,望奎縣4名正在采砂船上作業的農民連同采砂船一起被洪水沖走,行至北林區永安界首攔河壩中間采砂船被卡住,此時,洪水依然在漲,沒過了攔河壩,采砂船搖搖欲翻,4名農民工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記者幾乎同時與市領導、搶救人員趕到現場,並打開手機隨時向社領導匯報搶救情況。報社領導也根據記者發回的信息,及時制定報道計劃、指定報道對象。此事驚動省委、省政府領導,他們也陸續趕到現場。救援人員想盡各種辦法,但因雨大水猛,均不能奏效,營救整整持續34小時,最後,在勝利派來的直升機的支援下,才將4名農民工安全救出。記者在救援活動中全程跟蹤采訪,並在總編的策劃指揮下從各個角度編發一整版題為《34小時大營救》的大型主題報道。此報道刊出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省政府辦公室曾向報社來電索要該稿全文電子版,在省政府簡報刊發。
二、要把著力點放在策劃重大典型宣傳的重頭戲上
典型宣傳的策劃,是重大主報道策劃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為此,要求新聞媒體注意把握時代的脈搏,善於發現和挖掘有普遍教育意義、有震撼力的重大典型,並通過對其精神內涵的展示,弘揚時代精神,奏響時代的主旋律。本世紀初,本報編輯部收到一篇題 為《村民為他樹碑》的來稿,報道的內容是綏化市雙河鎮雙河村農民、個體工商戶王艷春見義勇為、與歹徒搏鬥光榮犧牲的事跡。本報總編輯和要聞版憑借新聞敏感,斷定這是一個體現時代精神的先進人物典型。我們將此稿發為頭版頭題,並配發了編者按。鑒於作者對這一典型挖掘不夠,稿件內涵不深,編委會決定組織得力文字、攝影記者深入采稿,撰寫了題為《平凡的英雄》的長篇通訊,對王艷春的成長過程、思想境界做了全景式的報道,還先後配發了兩篇評論員文章和多幅照片,刊發了對王艷春妻子的專訪等報道。隨後,組織社會各方面參與討論。這個典型的樹立和宣傳,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影響,有力地弘揚了社會正氣,促進了新形勢下的精神文明建設。這組系列報道,在黑龍江省第十五屆好新聞評選中榮獲特別獎。
三、要把主題報道成功的落腳點放在「造勢」和追求最佳效果上
重大主題報道,是一項大的工程,靠單兵種作戰,運用單一報道手段是難以奏效的。搞好這類報道,往往需要組織戰役性報道,靠多兵種、多種宣傳手段並用,成龍配套,規模推出,造成聲勢,形成氛圍,以強化宣傳效果。2013年,記者在望奎縣采訪時,發現縣城裡的市民爭相傳頌小學生謝雨欣孝敬老人、好學上進的感人事跡。經深入采訪記者了解到,2008年春天,高雨欣的媽媽、爸爸婚姻破裂。媽媽帶著她和5個月大的妹妹從北安市通北鎮農村來到望奎的姥姥家,與年邁的姥姥和有病的舅舅一起生活。幾個月後,高雨欣的媽媽受重傷住進了醫院。可是住院費,因為家裡根本無錢而付不起。眼看媽媽生命垂危,小雨欣跪求大夫,院里破例免除了很多住院治療的費用。由於媽媽頭部留下後遺症,不能再乾重活,家裡的大多家務都落在了高雨欣的肩上。她每天5點半就起來做早飯,然後給妹妹穿衣服喂飯,家裡人吃完飯她刷完碗以後才去上學,中午放學、晚上放學她要去買菜,接著又開始做飯、洗衣服、哄妹妹,每天只有晚上9點以後,妹妹睡了她才開始學習、寫作業。就這樣,她仍然取得全年組第一名的好成績。幾年來,她先後在全國小學生語文能力競賽中獲得省級一等獎,獲得2012~2013學年度第一學期全縣期末統考英語學科一等獎,獲得2012年~2013年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全年級組第一名。記者回報社向領導匯報後,報社領導決定推出這樣一個先進典型。經過策劃,《綏化日報》先後從不同的角度、層面推出了關於高雨欣的系列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中央電視台曾3次派記者來望奎采訪高雨欣事跡,高雨欣先後被評為望奎縣「十佳美德少年」和全省「第四屆道德模範」。2013年10月27日,高雨欣站在央視一號演播廳捧得「全國最美孝心少年」獎。
四、營造一套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工作機制
只有營造一套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工作機制,才能保證策劃與實施的落實。根據黨報的實際,首先,應把重大主題報道(包括重大農業主題報道)納入編采工作責任制。從總編輯、副總編輯到有關業務部室的編采人員,都應承擔相應報道的重大報道題目,規定完成期限,並與目標責任制掛鉤,作為業績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建立重大報道無策劃追究制,以約束編采人員,強化策劃意識,促進報道策劃的運作實施,建立健全相應的工作機構。有條件的報社,應設立專題報道部或設立由得力記者組成的重點報道組,專門承擔重大主題報道任務。此外,應加大激勵機制的力度。在好稿評優、稿費和獎金發放上,應適向重大主題報道傾斜。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