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案大全 > 社區茶藝禮儀培訓方案

社區茶藝禮儀培訓方案

發布時間:2021-11-24 07:39:52

⑴ 茶藝培訓方案怎麼寫

茶藝,先有正確的茶藝定義,才有正確的教學,學茶藝找天晟一點都沒有錯,錯在沒有找到天晟茶藝培訓學校先到其他地方學了,最後還考了一本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總以為自己就是茶藝師,後來才知道,原來自己什麼都不是,想忽悠一下別人,別人真不客氣,不懂不能裝懂,能力是裝不出來的。

正常人是完全看到了天晟茶藝培訓學校連續13年只做一個班,看一下中國茶學系統培訓班的茶藝師培訓教學課程,再看一下來參加茶藝師培訓班的學員照片與視頻。不管是茶藝培訓、茶藝師培訓、還是茶道培訓,還是13年前的那句話:「中國茶葉看福建,茶藝培訓看天晟」。學茶、學茶藝、學茶道,學真功夫看天晟,如果想考茶藝師資格證書全國到處都是一樣的。

⑵ 茶藝培訓包括哪些內容

如何學好茶藝,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茶藝師
以及茶藝培訓包括哪些內容
茶藝不是—專—泡茶流程表演
茶藝的基屬礎一定是
建立在了解茶、喜歡茶、珍惜茶的基礎上
茶藝培訓內容應包括如下:
茶的來源
白、黃、綠、烏龍、紅、黑,六大茶類
的加工步驟與原理,
茶葉的形、色、香、味、底等
綜合審評方法與技巧
根據茶
來選擇器皿
根據茶的特性
掌握水的溫度和浸泡的時間
讓茶發揮最佳境界
和干泡法(行茶法)
和三套「泡茶流程表演」
禮儀
還有上茶園、參觀加工現場、茶博館、
大型茶企、形象店
參觀茶葉包裝、茶具、茶機
茶都交易市場和茶農面對面
離開了這些知識
即使有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
也不是茶藝師。

⑶ 茶藝師怎麼泡茶 茶藝禮儀培訓

茶藝師怎麼泡茶
首先要
知茶
知茶性
才能選好茶具和水
和掌握水的溫度和浸泡的時間
讓茶發揮至最佳境界
知已知茶,也才能喝上健康的茶
不是每款茶都適合每個人的體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茶,
所以,茶藝師同時也應該是一名合格的評茶師,
做到了科學泡茶和健康飲茶,讓茶發揮至最佳境界,
才是茶藝師。否則,添水倒茶仍是服務員哦,即使有證書亦是如此。

⑷ 茶藝實施方案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編輯本段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 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 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禪茶是指寺院僧人種植、採制、飲用的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禪是一種境界。講求的「禪茶一味」,「禪」是心悟,「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中國禪茶文化精神概括為「正、清、和、雅」。「茶禪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茶與禪本是兩種文化,在其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發生接觸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最終融合成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文化內涵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禪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就是清凈心,「和」就是六和敬,「雅」就是脫俗。 編輯本段禪茶與八正道 禪茶(圖4)泡茶、喝茶,可以說與修行佛陀的教誨「八正道」一致。因為泡茶時,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度,也類似於坐禪修行法。有句話說:「茶禪一味」即喝茶和修禪是一個味道。 八正道的解釋有兩種含義:一是世間的八正道,即是正確生活的一種標准。二是出世間的八正道,是修習智慧解脫道之修行者所應遵行的生活標准。因此可以這么說,八正道是任何修學佛法之佛弟子皆應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態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凈化修行者的身心。它是一條通過德行(戒)、理性(慧)與精神凈化(禪定)而走向體證世間及實相的路徑。所謂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命、正念、正定為八正道。 正見 正確的知識和見解就是正見,反之為邪見。世俗生活中的正見是指一些正確經驗所積累的知識、善良的心腸,理性恪守的情操,通過名稱、標志及事物的相貌與形狀而產生的一種分辨體系,有一定的相對性。出世間的正見指依教義保持慧照分明,見理正確。但根本上講,出世間正見則只有在明心見性後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只有通過修習正確的禪定及放下一切雜念與染著後才能生起。 禪茶(圖5)正思維 沒有貪、嗔、痴等煩惱的情況下,依正見觀察、思維,如理地作出決定的過程和狀態,所以正思維又稱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維才能做出正確之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比如腦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等,都是正思維的表現。出世間的正思維則指依佛學義理作想作觀,利於我們斷惑證真。 在品茶時,應該暫時放下世間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顆謙虛的心、無染的心來品茶。 正語 不撒謊,不花言巧語,不搬弄是非,不發表引起兩者間的憎恨、敵意及不和之言論,不粗惡口罵人,不苛刻、酷毒之諷刺,不作無意義之空談。等等就是正語。所謂直心為道場,修行人須光明磊落、坦盪盪、和藹可親地說話做事。出世間正語要求較嚴,不專心修道四處游說、行咒術、算卜、仰觀星宿等言辭即是沒做到正語。 品茶時當然不可論及東家長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談論與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無關的事情。 正業 不違法,不侵害一切眾生利益的行為和職業等就是正業。修道時修無漏慧,住於清凈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為正業。日常生活中,比如我們從事賭、淫、盜、獵、宰屠、毒品、軍火買賣等都為邪業。而且這個盜很廣義,我們佔小便宜,甚致偷稅漏稅都是盜。因此,凡不屬於我們的利益我們硬要佔為己有都為盜。 禪茶人當然要堅守正業。 正命 以合法不損害眾生利益的謀生方式來維持生命,乃至不販賣眾生、軍火、殺生器具、毒品或嫖賭等行為或行業都為正命的一種體現。若是出家人,則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飲食、坐卧具、病緣醫葯,不貪圖供養等為正命。 禪茶(圖6)正精進 如法認真地修行等都為正精進。反之為邪精進。佛門將木魚視為法器之一,認為魚晝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製成魚形,以敲擊木魚警戒僧眾晝夜思道,努力修行,這就是正精進的表現。 吃茶就老老實實吃茶,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一門深入。 正念 以世間法來說,不生邪惡之心念,稱為正念,反之則是邪念。以修行來說,即是憶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頭,念經、念佛、念佛咒等都為正念,否則即是失去了正念。在高層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惡的心念也為失去正念。 時時刻刻不離禪茶之「平常心」。 正定 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為外境誘惑而沉論、迷失也為正定。對於修行而言,對境無心即是正定,正確的禪定是我們轉識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發慧)。外道氣功也修禪定,有的則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彎路或走火入魔)。修習正定者才有開啟大智慧的無上果報。 編輯本段禪茶與清凈心 清凈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痴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的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住的純凈妙心。也就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凈,止暗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有了清凈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忍,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 品茶就是需要清凈心,禪茶首先要「靜」然後再進入「凈」;「靜」者歇卻狂心,「凈」者一塵不染。 禪茶(圖7)經常聽到佛教的朋友們說發心,一般所說的發心,不外乎出點錢出點力,這是發小的心。經典上說發菩提心,什麼是發菩提心?大徹大悟而成佛,這是真發心。發菩提心又叫發大悲心,真開悟了,才可以無我,才可以犧牲自我度一切眾生。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體,那麼,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圓覺經』所講的清凈心。諸大菩薩雖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卻是清清凈凈。菩提者覺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凈心,才進入大慈大悲菩薩道。 發了清凈心又什麼好處?可以遠離諸病。什麼病?頭疼、牙痛、胃痛、心臟病、肝臟病、腎臟病,這些是肉體地水火風四大不調所引起有形的病,還有屬於心理無形的病,諸如一切煩惱,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禪師喜歡呵佛罵祖,罵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罵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當時的駙馬爺是他的同參道友,也參禪開悟了的,臨死前,寫封信給慈明,告訴他要走了。慈明乘船趕去,駙馬等他一到,兩人談了幾句就走了。慈明禪師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風,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說:『師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師,現在嘴巴歪了,回去怎麼見人?』 這位師父平日愛罵人,呵佛罵祖慣了,現在果報來了,嘴巴都罵歪了,這怎麼辦? 慈明禪師說:『別急!不用擔心!』然後雙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說:『你看!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慈明何以有此本事? 編輯本段禪茶與六和敬 禪茶一味(寇中天書)禪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須要做到身業清凈,和睦相處,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須做到互相包容。 口和無諍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要說愛語、柔軟語、正語、真實語、實義語。把握說話五原則: ①仔細聆聽,想了再說; ②語音清楚,語詞恰當; ③語氣溫和,態度誠懇; ④內容豐富,幽默風趣; ⑤不說他過,緊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語業清凈,即說話的語氣,要謙和禮貌,悅耳可愛,不宜惡口粗聲,引人不快,以致發生爭吵的事件。 意和同悅 心是一切行為、語言的基礎。有什麼樣的心,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語言,進而形成什麼樣的世界。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以戒定慧三學調伏自心,以出離心解脫煩惱,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無量心廣度眾生。日用平常保持精進心、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願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軟心、清凈心、通達心。面對一切人事物時,於內心作意欣樂: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大志意樂、純善意樂。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須要做到意業清凈,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懷,有值得歡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為求個人的歡樂而不顧大眾的歡樂,或把個人的快樂建築在大眾的痛苦之上。 戒和同修 戒是無上菩提本,百善戒為先。戒是定慧二學的根本,無戒則定慧彷佛蓋在沙灘上的高樓,容易倒坍。無規矩不足以成方圓,戒律乃是維持教團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極止惡和積極行善,只有遵守了禪茶的儀規才能更好的進入「禪茶一味」的境界。 見和同解 知見決定一個人或團體的走向與成敗,佛教最重正知正見。但隨著佛教二千五百餘年的發展,不同宗派傳承發展出各自的知見,佛弟子宜全盤了解,不應北傳譏南傳為小乘,南傳否定北傳為非佛說,密教斥顯教為不究竟,應該互相包容。而作為禪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應該抱著一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目的。 利和同均 大家所獲得的利益,包括財利和法利。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或知識上的法利,必須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發生利害沖突,或養成營私肥己的惡習,不能使教財成為公產,致引起爭權奪利的糾紛,會影響到教團的破產。不僅大家一起品嘗禪茶甘露而且還要分享禪茶帶給大家的法喜。

⑸ 茶藝培訓流程

茶藝培訓即是以茶為主體的藝術表現形式,我想一定得先了解茶,如果茶都不知道專是何物的話,那談茶藝師的科學屬泡茶就是一句空話。

1、茶怎麼來的?
2、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是如何演變過來的?怎樣加工出來的?有什麼流程和原理?
3、加工出來的茶葉如何鑒別其品質、等級、特性?
4、根據不同茶類、選擇不同茶具、水的溫度、浸泡的時間,讓茶發揮至最高境界?泡出一壺好茶來。
5、茶葉如何賣?茶葉如何營銷?如何開店?茶葉店、茶藝館的經營管理。
6、茶葉店、茶樓、茶藝館禮儀(包括坐、站、行走、微笑等)。
7、修心養性的三套茶藝表演(A、綠茶茶藝表演;B、安溪鐵觀音茶藝表演;C、台灣十八道聞香杯茶藝表演;)。

——摘自天晟茶藝培訓學校官方網

⑹ 學茶藝的基本禮儀和注意事項有哪些

禮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是人們在共同生活和長期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它指導和協調個人或團體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實施有利於處理相互關系的言行舉止。

1、茶藝人員儀容儀表的要求

儀表所指的是人的外表,它包括容貌、服飾姿態等各個方面。端莊、美好、整潔的儀 表在接待過程中能夠使客人產生好感,從而有利於提高工作的效率。談到茶藝,泡茶的人與泡茶的過程、所沖泡的茶葉已融成一體,這時泡茶者的服裝儀容心態,應與環境相配合。

得體的著裝

服裝,大而言之是一種文化,它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精神面貌和物質文明發 展的程度;小而言之,服裝又是一種「語言」,它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職業、文化修養、審美意識,也能表現出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以至對生活的態度。著裝的原則應是得體和諧。

在泡茶過程中,如果服裝顏色、式樣與茶具環境不協調,這時候的「品茗環境」是不優雅的。如果您非常細心,又有足夠的精力,還會考慮到季節與場合的變化。

春天到來,穿著新鮮的淡色衣服;寒冷的冬天,穿著看來溫暖的深色衣料等,都是合適的選擇。

泡茶的服裝不宜太鮮艷,要與環境、茶具相匹配,品茶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平和的心態。如果泡茶者服裝顏色太鮮艷,會破壞那種和諧、優雅的氣氛,使人有浮動不安的感覺。另外式樣以中式為宜,袖口不宜過寬,否則會沾到茶具或是水給人一種不衛生的感覺,服裝要經常清洗,保持整潔

整齊的發型

作為茶藝人員,發型的要求與其他崗位有一些區別。如果你主持茶藝的操作,頭發應 梳洗干凈、整齊,而且避免頭部向前傾時,頭發會散落到前面來,這樣既影響操作、擋住視線。泡茶時,如果有頭發掉落到茶具或操作台上客人會感覺很不衛生。

發型原則上要根據自己的臉型,要適合自己的氣質,給人一種很舒適、整潔、大方的感覺,不論長短,都要按泡茶時的要求進行梳理,如是短發,要求在低頭時,頭發不要落下擋住視線;如果是長發泡茶時是將頭發束起,否則將會影響你的操作。

優美的手型

作為茶藝人員,首先要有一雙纖細、柔嫩的手,平時注意適時的保養,隨時保持清潔、 干凈,因為在泡茶的過程中,客人的目光始終停留在你的手上,看泡茶的全過程,因此服務人員的手極為重要。

手上不要帶飾物,因為如果配戴太「出色」的手飾,會有喧賓奪主的感覺,顯得不夠高雅,而且體積太大的戒指、手鏈也容易敲擊到茶具,發出不協調的聲音,甚至打破茶具。手指甲不要塗上顏色,否則給人一種誇張的感覺。茶藝操作過程中,手部擔任主角的地位,主持者雙手操作一切,拿茶壺或其他茶具,如果手沒洗干凈,很可能污染茶葉與茶具。在茶藝比賽的時候,常聽到評審老師提到哪位的杯子有化妝品的味道,哪個杯子有肥皂的味道,這都是洗手時沒把清潔劑的味道徹底沖掉,或是泡茶之前以手托腮,沾上了臉上化妝品的味道。

指甲要及時修剪整齊,保持干凈,不留長指甲.

嬌好的面部

茶是淡雅的事物,臉部的化妝不要太濃,也不要噴味道強烈的香水,茶香被破壞不說,與茶葉給人的感覺總是不一致的。為客人做茶時,可化淡妝。 面部平時要注意護理、保養,保持清新健康的膚色。在為客人泡茶時面部表情要平和放鬆,面帶微笑。

茶藝人員的舉止、表情

舉止是指人的動作和表情,日常生活中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可概括為舉止。舉止是一種不說話的「語言」,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素質、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夠被人信任的程度。

對於茶藝人員來講,在為客人泡茶過程中的一舉一動尤為重要。就拿手的動作來說,如果左手趴在桌上,右手泡茶,看起來人顯得很懶散;右手泡茶,左手不停的動,給人一種緊張的感覺;一手泡茶,一手垂直吊在身旁,從對方看來,就像缺了一支手的樣子,不用的手最好自然放在操作台上。 在放臵茶葉時,為了看清茶葉放了多少,把頭低下來往壺內看不夠安祥;有時擔心泡過頭,放著客人不管,瞪著計時器看,也是不好的動作;彎著身體埋頭苦幹,個性顯得不夠開朗,待客不夠親切。泡茶時,身體盡量不要傾斜,不給人失重的感覺。

一個人的個性很容易從泡茶的過程中表露出來。可以借著姿態動作的修正,潛移默化一個人的心情。當你看到一個人笑咪咪地端端正正沖泡著她最好的春茶時,還來不及喝就已經感染了她健康、可愛、美味的氣息。

開始練習泡茶的時候,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背出來只求正確,打好基礎;漫漫地,各項動作會變得純熟。這時就要注意兩件事:第一將各項動作組合的韻律感表現出來;第二將泡茶的動作融進與客人的交流中。

泡茶時,茶的味道尤為重要,但泡茶人得體的服裝、整齊的發型、嬌好的面部和優美的動作也會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使品茶真正成為一種享受。

⑺ 茶道禮儀茶道流程與注意事項

【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唐代要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古人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侯火、配具、環境和品者修養,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范。
宋代品茶有一條法則,叫做「三點」: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景
色宜人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
明代品茶要求更為嚴格細致,有「十三宜」和「七禁忌」。「十三宜」即:
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吟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賞鑒,十三文僮。
「七禁忌」,即:一不如法,烹點不得法;二惡具,茶具不清潔;三主
客不韻,主人,客人舉止粗俗;四冠裳苛禮,過於拘束禮儀;五葷餚雜陳,茶貴清,一案葷腥,不能辨味;六忙,沒有品茶的工夫;七壁間案頭多惡趣,環境布置俗不可耐。
因此,品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說法。
【茶道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
①煎茶。 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嘗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最終目的是品嘗,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確實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後來在安徽祁門地區也有盛行。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以及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泡茶禮儀】
室內基本陳設:茶師位置一般在室內北面,對面隨意擺放幾張綉墩作為主人和客人的座位。中式茶道中的坐次很隨便,不拘一格,主要是感受自然的氛圍(日本茶道中客人皆列排坐於室內的左右兩邊,皆嚴襟正坐,座次的排位很關鍵,品茶時將杯子傳遞每人只品一口,有點類似先秦時朝會的感覺,氛圍庄嚴肅穆)茶師用一長條方桌,背後設一屏風,中間一坐墩,桌左邊設茶洗、水,桌右邊擺設一插花花瓶。茶師坐著事茶,侍女捧案於旁邊。
准備器具:一茶座(最好表面帶格為漏水裝置);一茶煲(盛開水用);一茶爐(煮茶用,旁最好帶有小擋風屏);一茶洗(洗茶杯用);一茶葉罐(裝茶葉用);一茶罐(搗茶葉用)、茶勺(盛茶葉用)、茶漏(盛茶湯用)、茶搗(搗碎茶葉用)、茶竹(夾茶杯用的夾子)放於一瓶里;一小香爐,茶座上擺放一套聞香杯、一套品茗杯,外加茶壺。
對主客要求:做到安靜,有禮有序,正裝出席,不說話私語,主人禮讓客人。
對茶師要求:動作有序不緊不慢,莊重,行動優雅(注重)有禮。人員一般為一茶師,兩陪侍侍者,侍者站屏風左右斜向捧案而立,無案時應合手而立(合手,手搭於腹前掩於袖中)茶師與侍者行禮時都應合手而鞠躬。
儀式:
待客賞境(茶境)——茶藝前,主客聚齊,主人與客人依次行禮問安,一般是客人行禮,主人答禮。主人招待客人,陪其談話,順便請客人參觀茶室,主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布置,並請客人點評,作為話題。
品初禮茶——茶藝開始前,主客落座,這時都不再講話,茶師率其侍女進,到桌前,橫列一排鞠躬致敬,主客起身答禮,然後皆落座。茶會便正式開始。
凈手焚香——侍女先捧水盆進,茶師凈手(象徵性)然後依次走到客人跟前,先客後主,主客也需凈手。古代人認為茶事是心誠莊重的,同時亦要保持清潔,凈手無疑已等於凈心)然後茶師點燃香爐,一放於自己桌上,一讓侍女放於客人坐中間的矮案上。靜氣之香在茶文化中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增添意境外,還利於調節氣氛,增添平和的氣息,更利於在座人們心靈之間的聯系交流。
展示茶具——然後茶師將茶具放於案上,侍女捧案將茶具(主要是茶杯)分發給客人供其觀賞點評。
洗茶
岩泉初沸——第一步先煮水,泡茶道直接用開水沖泡茶葉末即可。(唐宋時期的煎茶法則是將茶餅直接煮成茶湯,因此第一步需要「搗茶-煮茶-調茶」,用茶勺取茶葉放入茶罐中,用茶搗將茶葉搗碎,搗時要慢,細,雅;再將茶葉放入茶爐中,注入開水煮茶;煮好後,用茶拌輕調茶湯,盛起復放回,調法很有技藝)。
洗茶 孟臣三沐——水開(茶湯煮好)後,用茶漏盛開水輕輕淋洗於茶壺上(謂之溫壺);再打開茶爐,用茶漏盛茶湯注入茶壺中,盡量注過多量的水,然後用壺蓋輕輕一掃,茶湯順流淋滿壺身(沖泡);然後蓋上壺蓋,再盛茶湯淋壺身(使茶壺里外皆有茗香)。(在沒興用茶壺泡茶之前,直接用茶漏將煮好得茶湯淋於茶杯上,也為三淋,第一步用開水輕淋杯身,第二步注入茶湯,第三步復用茶湯整個淋之,淋法有技藝,或沖或滴,或緊或慢)後來有了茶壺,不同茶器質料泡茶時能更加有利於保存味道,例如紫砂,還有一種茶壺,頂蓋處有孔,這樣是使茗香能散發出來,同時又利於蒸發味佳,明茶藝愛用露孔散氣,稱之為「茗香壺」。
洗杯-溫杯-熏杯——與料理茶壺是一樣的,茶杯也需要溫-洗-薰,這邊用精緻的茶壺還須泡上一些時間,先取出手帕(最好為綢巾)放於桌上疊成小方,逐個擦拭茶杯,再用茶夾夾杯依次放入茶洗中過水清洗,再夾茶杯於茗氣前滾熱溫燙,最後將茶杯放於香爐前熏香靜氣。
盛湯倒茶——茶泡好後,依次往茶杯里注水,玉液回壺,如果茶壺是「茗香壺」的話,還可將茶杯里的水重新澆回茶壺中。 茶香合壁、遞手傳香——回壺後,再次注入茶水,這回將聞香杯蓋於其上,左手托起,右手覆於杯上,端至胸前,左右晃三次,是為茶茗之香與茶氣之香交合在一起,然後取下聞香杯,雙手端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侍女再將聞香杯奉與客人,客人依次如狀品嗅。
奉茶——將所有茶杯註上茶水後,取聞香杯覆於其上,再取絲帕覆茗香上反復靜氣,然後將絲帕放於左手,用右手摺疊,將茶杯放於絲帕上,然後雙手放茶杯於案上(用絲帕墊茶杯主要是怕燙手,而且一些好質的絲料隔熱,至於動作,則是為了好看,同時亦要講究奉茶時的幽雅禮儀),然後侍女捧案依次奉於客人,先客後主。侍女奉茶時,應舉案至眉一下,以示尊敬,客人原座躬身答禮,方可接過案。
品茶——品茶時,先合香;茶師示意,眾人左手托杯,右手覆於杯上,一起端於胸前晃動三次,謂之茗氣合香。再聞香;右手取下聞香杯,左手托於鼻前,捻轉而嗅,然後才是品茗;左手端起茶杯(連帶絲帕),端至嘴前,右手將茶杯於絲帕上轉三圈,謂之觀湯色,然後遮注杯前部而飲(其實不只茶道時這樣,古人無論喝酒還是品茶,都要將手遮於杯前部,防禦品飲時的不雅觀)然後放下。(對於品茶時動作最為注意,也算是整個茶藝中唯一要求行儀,規矩得體的地方吧,先前都不是注意動作的,最多是「弄茶」一做一觀而已,因此,品茶時左手右手等動作,是為注意的)品飲一共舉三次。
因品茶至多三口,亦不能大口喝,只能細細抿之,一品苦澀,二品甜膩,三細細回味。
品道——品完三口茶後,將茶杯放於自己桌上,眾人靜肅一段時間,不僅回味剛才喝過的茶,也默默感受這一切。
禮盡謝茶——最後賓主起立,茶師及侍女橫列一排行禮,主客回禮,一同謝茶。茶師走後,主客留下來細細賞香品茶,或聽琴悅耳,或高談闊論,或安靜思考,靜靜感悟這茶境,感受這寧靜致遠的氛圍,客散後,主人相送至門外,也算是品茶會圓滿成功的舉行了吧。
【飲茶禮節】
鞠躬禮
鞠躬禮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茶道禮儀,根據彎腰的不同,分為真禮、行禮、草禮三種。真禮用於主客之間,行禮用於客人之間,草禮用於說話前後。
站式鞠躬
真禮以站姿為准備,將相搭的兩只手逐漸分開,貼著大腿根往下滑,手指尖部觸及膝蓋的上沿為止。上半身由腰部開始傾斜,頭、背、腿呈現出90℃的姿勢,慢慢直起身子,鞠躬要與呼吸配合,彎腰下傾的時候吐氣,直起上身的時候吸氣。
行禮的基本姿勢與真禮相同,雙手滑於大腿中部,頭、背與腿部呈現出120℃的夾角。
草禮的基本姿勢與真禮相同,頭、背與腿部呈現出150℃的夾角。
坐式鞠躬
真禮以坐姿為准備,雙手搭於膝蓋上,腰部前傾,頭、頸、背都呈現出弧形的狀態。
行禮以坐姿為准備,與真禮差不多,但是位置稍低。
草禮即雙手平放在大腿上,稍微欠身即可。
跪式鞠躬
真禮的跪式鞠躬,以跪姿為准備。背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傾倒,雙手從膝蓋上逐漸下滑,雙手著地,雙手手指相對。行禮的時候要配合呼吸,彎腰向前,抬身時需要吐氣。前傾的時候,身體與膝蓋之間的距離只容一個拳頭。
行禮的基本姿勢與真禮相同,身體傾斜程度為55℃。
草禮的基本姿勢與真禮相同,身體傾斜程度為65℃。
伸掌禮
這是茶道中使用最多的禮儀,多用於主人向客人請茶的時候使用,表示「請」或者「謝謝」的含義。兩人對坐時,伸出左手,四指並攏,虎口分開,側斜於敬奉的物品旁側。對坐時候,左側坐伸出左掌,右側坐伸出右掌。在飲茶的時候,男性應該多照顧女性。
寓意禮
鳳凰三點頭:每次泡茶沖水的時候,需要高提水壺向茶壺內注水,上下提拉水壺,反復三次,表示一種敬禮。
放置茶壺的時候,茶壺嘴不能對著客人,這樣表示請客人離開。
如果使用的茶杯有柄,就應該便於客人取用,放置於右側。對坐的時候,左利手的客人可以自行調換。
提壺倒水的方向也是一種語言。右手提茶壺需要逆時針轉來表示歡迎,左手需要順時針表示歡迎。如果方向相反,就意味著送客(送客也在三泡之後,中途送客很不禮貌)。
【茶道注意事項】
1、茶具要清潔
家裡賓客來訪,先讓坐,後備茶。沖泡茶前,一定要把茶具清洗干凈。清洗干凈後最好再用開水燙一下茶壺、茶杯。這是禮誠待客最基本的禮儀規矩。
2、茶水濃度要恰當
泡茶,茶葉用量要適當,不宜過多,也不宜太少。茶葉過多,.com茶味過濃;茶葉太少,泡出的茶沒有味道。泡茶前,不妨先問問賓客的飲茶習慣,再根據客人的口味濃淡習慣沖泡。
3、七分茶三分情
俗語有說:七分茶三分情,茶滿欺客。倒茶給賓客,無論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滿,以倒七分滿為宜,留下三分人情給客人是禮法。
4、端茶要得法
中國的傳統習慣是只要兩手健全,都必須用雙手給客人端茶。此外,雙手端茶也要有講究,有杯耳的茶杯,一般是用一隻手抓住杯耳,另一隻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給客人。
5、添茶要及時
要時刻關注客人的杯子,需要添茶時,要義不容辭及時去添茶。添茶時,必須先給客人添茶,最後再給自己添。

閱讀全文

與社區茶藝禮儀培訓方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嫁女齊齊回娘家策劃方案 瀏覽:619
818超市活動促銷方案 瀏覽:113
村鎮銀行營銷工作方案 瀏覽:348
微營銷策劃方案怎麼寫 瀏覽:939
主要負責人培訓班方案 瀏覽:383
就業大培訓教育實施方案 瀏覽:426
技術協會展會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38
成都銘宇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19
白面促銷方案 瀏覽:258
酒類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483
天津易創富電子商務 瀏覽:654
金億通電子商務平台 瀏覽:278
市場營銷第四章寶潔案例 瀏覽:516
安利大網路營銷 瀏覽:10
動漫展策劃方案 瀏覽:243
職工活動中心揭牌儀式策劃方案 瀏覽:681
市場營銷中11p 瀏覽:724
布展方案策劃 瀏覽:967
培訓機構雙12活動方案 瀏覽:435
關於電子商務書2015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