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
(一)「放」的方面
國家部委層面,囿於法制、觀念、利益和能力,擔心改革進程出現問題要承擔責任,不積極回應「群眾和地方點菜」,必須做出格局上的調整。一是企業、項目和個人的審批事項可否不到部委再審批,現在不少事項是省一級政府打包統一上報來批,把關效果一般,應該通過其他方式加強規劃管理和科學論證;二是技術檢驗類許可,比如電梯,可否認證後不再審批許可,而是通過事中事後監管和標准化評估來實現管理;三是資質資格類,該動一些打著生命安全、生產安全旗號許可事項了,不少加強監管的機構,還在使用老辦法設許可門檻,有些實踐證明效果一般,比如醫師證,保健品和葯品專業人員資格證等,可否取消許可,改用其他評價方式和事中事後監管方式予以管理。
大家經常抱怨不同部門難以協同下放某一事項,實際上部門也有苦衷,畢竟同一事項的管理責任和管理內容不同,對下級部門的承接能力也是考驗,但改革不應停留在某一事項審批要不要、放不放,而應研究整個行政職權體系的合理分工問題,在進一步改革中考慮相關監管職能和機構的整合問題。地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要再出發再攻堅,要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力度,以清理部門規章和省級人大條例、省級政府規章為重點,切斷掌控行政權力者以此尋租、與民爭利的灰黑路徑。在清理行政審批項目的同時,還要同步清理具有審批特性的其他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
(二)「管」的方面
政府管的改革在體制、機制、法制、能力和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尋求突破的空間。一是要構建科學的監管職責體系,完善綜合監管,推進市縣兩級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減少多頭執法和重復檢查,消除監管盲點,在機構未進行大的調整前,要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制定部門監管責任清單,明確監管主體,細化職責分工,建立登記注冊、行政審批、行業主管相互銜接的監管機制,確保事有人管、責有人負。二是政府部門內部應探索審批監管服務分開,解決內部職能邊界,構建決策執行監督相對分離相互制約權力運行機制,比如有些地方在推進「兩集中兩到位」改革時對部門內設機構進行調整,歸集行政審批權,明確內部對外監管處室;三是進一步探索中央和地方監管職能和責任劃分問題,要構建新型監管體系,不能迴避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劃分問題,不研究這個問題,監管永遠難以制度化落地。比如環評、能評等一些中介服務事項,可否讓地方承擔更大責任;四是商事制度改革實現了「先照後證」,很多前置審批變為後置審批,但沒「證」企業還是運行不了,還要進一步清理後置審批事項,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必要的後置辦證事項。為企業發展創造條件。五是加快推進全國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台建設,構建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的監管制度,信息歸集共享機制真正建立起來、順暢運轉,事中事後監管的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六是強化信用監管。搭建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扎實做好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工作,盡快健全相關制度,將企業信用信息納入信貸審批、政府采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出讓等工作的審批程序,整合監管資源和執法力量,推行協同監管和綜合執法,建立跨部門聯動響應機制和失信懲戒機制,創新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制度,真正做到「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七是豐富智能監管。積極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創新和加強市場監管,鼓勵開發綜合監管系統,使用智能化執法終端,實現監管和執法辦案的全程信息化,提高市場監管效能。整合抽查抽檢、網路市場監測、違法失信、投訴舉報等相關信息,加強監管風險監測研判,做到早發現、早預警。八是創新日常監管。普遍推廣「雙隨機」抽查機制,建立市場主體名錄庫和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通過搖號等方式,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確保監管執法的科學性、公正性。此外,地方政府必須要求所有基於辦事人申請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一律進駐政務服務大廳,規范審批流程,強化窗口主導,推進政務服務規范化、標准化,全程電子監察,讓政府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服」的方面
首先是創新服務理念。建議研究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和公民個人全生命周期服務兩個問題。提高服務「雙創」的效率,為企業開辦、成長和推出提供「一條龍」服務。現在政府的相關改革集中在商事制度改革和投資建設項目報批環節,這兩個環節是企業入口改革和企業投資環節問題,也就是企業發展的第一步,如何服務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特別是困難時期的金融和政策方面支持尤為重要,金融機構對國有和民營企業區別對待,造成很多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和許多金融領域不正常現象。此外還應研究出台企業退出機制政策制度,不僅包括問題很多的僵屍企業,還有活力不足的新辦企業。另一方面,要研究與民眾關系密切的就是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問題。據調查,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需要辦理400多個證件,多數證件只用一次,證件清理任務繁重,應該成為改革重點,增強民眾的改革獲得感。再就是民生服務問題,要區分公共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等概念和范疇,對於那些不該政府管的應該換種改革思路,採用市場機制機制解決。要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多渠道提升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要依託「互聯網+政務服務」,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其次是優化服務方式。政務服務中心是解決政府與公眾「最後一公里」或者說「最後一米」的問題,「放管服」改革必須打通這一道關,要把政務服務中心作為推進改革的抓手,加快構建統一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一個部門一個窗口對外、一級政府『一站式』服務」的要求。通過轉變傳統管理方式,優化和再造業務流程,全面梳理涉及群眾辦事的政務服務事項,逐項梳理基本流程和辦事依據,簡化無謂證明和煩瑣手續,推進政務服務的協同化、便捷化和智能化,切實解決傳統管理環節多、材料多、往返多等現實問題,實現政務服務事項的網上綜合受理和全程協同辦理,涉及政務服務事項的證件數據、相關證明信息等跨部門、跨區域、跨行業互認共享,切實做到「證件聯用、信息聯通、服務聯動」,力促「群眾跑腿」向「數據跑路」轉變、「條塊分割」向「整體聯動」轉變、「群眾來回跑」向「部門協同辦」轉變。再次是加強對各地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在調研中地方一直呼籲國務院設立中央政府政務服務管理機構,根據多年調研和溝通匯報,筆者認為,現在可以在國務院信息公開與政務公開辦公室加掛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指導辦公室牌子,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政務服務體系建設指導辦公室主要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全國政務服務改革創新和體系建設工作,負責對中央政府各部門設立服務大廳、窗口進駐、事項辦理的組織協調、監督管理和指導服務,並對全國政務服務中心和網上辦事大廳建設工作進行業務指導。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深刻變革,是構建現代政府治理體系的重要抓手,各級政府要樹立大局意識,相忍為國、讓利於民,以政府減許可權權,激發市場社會新活力,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培育新動能,打造高效透明低成本的政務服務體系,要以「啃硬骨頭」和「自我革命」的精神,以「三嚴三實」狠抓落實的作風,敢於涉險灘,敢於過深水區,不斷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推出更加務實有效的舉措,真抓實干,狠抓落地,將「放管服」改革做深、做透、做到位,不斷推向深入。
❷ 上海如何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
3月9日,市政府召開2018年上海市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會議。上海在今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將積極再造業務流程,強力推進包容審慎監管,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增強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
今年,上海市將圍繞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證照分離」改革等,重點聚焦推進效率優化、推進監管優化、推進服務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