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衛生系統應急培訓的培訓相關內容
衛生應急的培訓內容比較多,要看你是針對什麼樣的人群,比如說領導幹部,公務員,或者版是專業技術人員。主要技權術方面是突發事件的處置,其中包括疾控的流調、采樣 、消毒,醫療機構的救治,監督機構的督查,以及災害面前的心理干預。
還有應急監測預警機制、應急物資保障、衛生應急宣傳、應急輿論媒體溝通策略等等內容。
衛生院的培訓應該主要就是技術人員,醫療救治為主,你可以培訓一些具體的內容,涉及到突發事件時候的急救處置技術,比如說心肺復甦,呼吸器使用,骨折包紮,病人轉運。還可以培訓遇到聚集性的病例之後的處置報告程序,比如食物中毒後報告、處置、留樣。等等
② 求:縣級衛生系統應急總預案。。。
市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
為建立健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運行機制,提高全市衛生部門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衛生救援水平,高效、有序地開展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減少因災害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預案。
一、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於市范圍內突然發生的重大公共事件所導致的人員傷亡、危害健康的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二、工作原則
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明確職責;依靠科學、依法規范;反應及時、措施果斷;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平戰結合、常備不懈;加強協作、公眾參與的原則。
三、組織機構及職責
(一)領導機構。市政府成立市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領導小組(以下簡稱市應急領導小組),分管市長任組長,市政府辦公室分管副主任、市衛生局局長、事發地政府(管委)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成員由市公安局、財政局、民政局、食品葯品監管局等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組成。
主要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及上級部門關於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法律、法規及有關指示精神;
2、制定並組織實施市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3、負責開展應急醫療衛生救援的組織指揮工作;
4、完成市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辦事機構。市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市衛生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各副局長任辦公室副主任。
主要職責:
1、負責市應急領導小組的24小時值班和日常工作;
2、負責制定並完善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
3、負責突發重大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具體組織、協調、統計、匯總有關情況,並向上級部門和市政府報告;
4、負責突發事件應急醫療衛生救援的信息發布工作;
5、完成市應急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成員單位及職責
1、市公安局。負責維護事發地區域的社會治安秩序,協助有關部門組織群眾從危險地區安全撤離或轉移,做好災區和發生疫情地區的警戒工作,保證醫療救援車輛暢通無阻。
2、市財政局。負責醫療衛生救援資金的預算安排,及時下撥救援資金並監督使用。
3、市民政局。負責協助做好突發事件傷亡人員的安置和善後工作,幫助做好有關親屬的穩定工作,開展調查核實,根據情況啟動應急社會救助預案。
4、市食品葯品監管局。負責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葯品、醫療器械和設備的監督管理,並組織好應急葯品和器械的供應。
(四)組建專家組。市衛生局負責組建專家組,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提供咨詢建議、技術指導和支持。
(五)設立現場救援指揮部。市應急領導小組或其辦公室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設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統一組織、指揮、協調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四、應急響應
(一)分級響應
1、發生符合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級)級別的突發公共事件,由市政府啟動縣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預案。
市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接到關於醫療衛生救援一般事件的有關指示、通報或報告後,應立即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做好突發公共事件的現場處理工作,對傷病員及救治情況進行調查、確認和評估,同時向市政府和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報告有關處理情況。
市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必要時應當組織專家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進行技術指導。
在具體搶救過程中實施三級預警制。三級預警:傷亡人數在10人(含10人)以下者,由市人民醫院負責醫療救護任務;二級預警:傷亡人數在10-20人(含20人)者,由市衛生局組織,以市人民醫院為主,同時協調市中醫醫院或附近縣(市、區)二級醫院參予搶救,必要時協調附近三級醫院參與醫療救護任務;一級預警:傷亡人數在20人以上者,按程序報煙台市衛生局,啟動一級預警。
2、發生Ⅲ級及以上級別突發公共事件的,服從上級政府的統一指揮。
(二)基本應急
1、現場醫療衛生救援。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後要及時趕赴現場,並根據現場情況全力開展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在實施醫療衛生救援的過程中,既要積極開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護,確保人身安全。
2、現場救援指揮。為及時准確地做好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工作,確保救援工作緊張有序進行,衛生部門主要或分管領導同志要親臨事發現場,靠前指揮,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決策效率,加快搶救進程。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要接受突發公共事件現場處置指揮機構的領導,加強與現場各救援部門的溝通與協調。現場的醫療救護人員,由醫療救護領導小組統一指揮,結合實際,劃分搶救區域,及時對傷員進行分類處理,迅速判斷有無危及生命的緊急情況,進行必要的緊急處理,抓住重點,優先搶救危重傷員。
3、現場搶救。到達現場的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迅速將傷員轉送出危險區,本著「先救命後治傷、先救重後救輕」的原則開展工作,按照國際統一的標准對傷病員進行檢傷分類,分別用藍、黃、紅、黑四種顏色,對輕、重、危重傷病員和死亡人員作出標志(分類標記用塑料材料製成腕帶),扣系在傷病員或死亡人員的手腕或腳踝部位,以便後續救治辨認或採取相應的措施。
(1)輕度損傷:血壓、呼吸、脈搏等基本生命體征正常,可步行者,用藍色標志;
(2)中度損傷:嚴重但暫無危及生命,用黃色標志;
(3)重度損傷:收縮壓< 8Kpa,意識不清,呼吸困難,脈搏>120次/分,用紅色標志;
(4)死亡:意識喪失、呼吸心跳停止、瞳孔散大的傷員,用黑色標志。後續急救人員根據標志按急救原則進行救治。傷員經現場急救處理後,根據輕重緩急送往指定醫院進一步救治。
4、轉送傷員。當現場環境處於危險或在傷病員情況允許時,要盡快將傷病員轉送並做好以下工作:
(1)對已經檢傷分類待送的傷病員進行復檢。對有活動性大出血或轉運途中有生命危險的急危重症者,應就地先予搶救、治療,做必要的處理後再進行監護轉運。
(2)認真填寫轉運卡,並報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匯總。
(3)在轉運過程中,醫護人員必須在醫療倉內密切觀察傷病員病情變化,並確保治療的持續性。
(4)在轉運過程中要科學搬運,避免造成二次損傷。
(5)合理分流傷病員或按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指定的地點轉送,任何醫療機構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診、拒收傷病員。 接受傷員的醫院要積極組織力量實施救治,及時完成醫療護
理文書,並做好傷員的統計及傷情上報工作。
5、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後,市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根據情況,組織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等有關專業機構和人員,開展衛生調查、評價和衛生執法監督,採取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防止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衛生事件的發生,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6、信息報告和發布。醫療急救中心(市人民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接到突發公共事件的報告後,在迅速開展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同時,要立即將人員傷亡、搶救等情況報告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或市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現場醫療衛生救援指揮部、承擔醫療衛生救援任務的醫療機構要每日向市應急領導小組報告傷病員情況、醫療救治進展等,重要情況要隨時報告。市應急領導小組要及時向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和市政府報告有關情況。要認真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信息發布工作。
(三)擴大應急。當突發公共事件不能有效控制,有擴大發展為重、特大突發公共事件趨勢時,市應急領導小組應及時報告上級有關部門和煙台市政府,利用省、市資源參與救援和處置。
(四)應急結束。突發公共事件現場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完成,傷病員在醫療機構得到救治,善後工作已有序展開,經市政府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機構批准,市應急領導小組可宣布醫療衛生救援應急結束。
五、應急救援保障
應按照「平戰結合、常備不懈」的原則,加強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組織和隊伍建設,組建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制訂各種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方案,保證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組織保障。災害事故醫療救護工作時間緊、責任大,各有關單位要實行主要領導負責制,建立健全災害事故應急醫療救護組織,確保應急救護工作領導重視,組織健全,常備不懈,及時高效。
(二)信息系統保障。加快建設和完善醫療救治信息網路。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實現醫療機構與衛生行政部門之間,以及衛生行政部門與相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確保信息暢通。
(三)急救機構保障。根據服務人口和醫療救治的需求,各級醫院要加強急診科建設,將技術過硬、責任心強的中級以上職稱的醫護人員充實到急診科。採取相應的激勵機制,穩定急診技術隊伍,努力提高隊伍素質。
衛生部門要按照「平戰結合」的原則,依託實力較強的綜合醫院建立化學中毒、核輻射應急醫療救治專業科室,保證在發生化學中毒和核輻射情況下實施應急醫療救治。
(四)應急救援隊伍保障。衛生部門要組建綜合性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並根據需要建立特殊專業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不斷完善急救梯隊建設,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醫院醫院必須具備一個梯隊,每梯隊按標准配備二個急救單元。其他有關醫療機構也要建立預備梯隊。災害事故發生時,各醫療機構根據災情需要組織有關人員,迅速趕赴現場。
(五)交通運輸保障。各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隊伍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配備救護車輛、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市人民醫院至少要配備5輛能正常運轉的救護車,救護車單元配備齊全並保持完好備用狀態,接到急救信號後確保三分鍾內出發。交通、公安(交通管理)等有關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救援人員和物資運輸的優先安排、優先調度、優先放行,確保運輸安全暢通。情況特別緊急時,對現場及相關道路實行交通管制,開設應急救援「綠色通道」,保證醫療衛生救援工作的順利開展。
(六)救援經費保障。財政部門負責安排應由政府承擔的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所必需的經費,並做好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督工作。
突發公共事件中發生人員傷亡的,根據規定應由有關責任單位承擔相關的醫療救治費用。財政部門依照有關政策或本級政府的決定對醫療救治費用給予補助。
(七)物資儲備保障。衛生部門應按照要求,對醫療衛生救援所需應急葯品、醫療器械、設備、快速檢測器材和試劑、衛生防護用品等物資建立必要的儲備制度。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組織應急物資的生產、儲備和調運,保證供應,維護市場秩序,保持物價穩定。應急儲備物資使用後要及時補充。
(八)其他保障。科技部門應制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研究方案,組織科研力量開展醫療衛生救援應急技術科研攻關,統一協調、解決檢測技術及葯物研發和應用中的科技問題。紅十字會負責組織群眾開展現場自救和互救,做好相關工作,並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具體情況,向國內外發出呼籲,依法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提供急需的人道主義援助。
六、附則
(一)教育培訓及演練
1、衛生部門要保證醫療衛生救援工作隊伍的穩定,嚴格管理,定期開展專業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治能力。
2、衛生部門要做好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知識普及的組織工作,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對社會公眾進行宣傳教育;各級、各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要加強對所屬人員的宣傳教育;各醫療衛生機構要做好宣傳資料的提供和培訓工作。在廣泛普及醫療衛生救援知識的基礎上,逐步組建以公安幹警、企事業單位安全員和衛生員為骨乾的群眾性救助網路,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3、醫療衛生救援演練需要公眾參與的,必須報經市政府同意。
(二)責任與獎懲。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實行工作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衛生部門對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做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失職、瀆職的有關責任人,要依據有關規定嚴肅追究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預案管理。本預案由市衛生局負責組織制定和解釋。並根據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訂和補充。
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附件:
附件1:
市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應急
領導小組成員聯系表
附件2:
特重大傷亡事故醫療救援領導小組
辦公室成員及聯系方式
附件3:
特重大傷亡事故醫療救援工作專家組
成員名單及聯系方式
組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