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設計整合營銷方案
市場調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許多企業整合營銷競爭策略的制訂,大都是老闆坐在辦公室里冥思苦想出來的,只是憑感覺,憑自己的主觀意願來代替消費者的真實消費需求,並對競爭對手的策略一無所知,所以,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浪費了企業的資金、資源而陷入市場困境。
只有了解了競爭對手,了解消費者真實的消費需求,才能結合企業的資源和現狀,制訂有針對性的競爭策略,這是成功的前提,而這一切營銷策略制訂的依據都來源於市場調查。市場調查包括針對市場現狀、消費需求、競爭對手以及重新理性的審視企業自身的資源和現狀,簡單的說就是針對企業的內部調查和針對外部市場環境調查兩部分。
SWOT分析(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
通過對市場調查信息的整理,要明確企業的優勢、劣勢,明確市場機會和競爭威脅。市場機會對每個企業都是均等的,而關鍵看企業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能否把握,大企業有大企業的活法,小企業也有小企業的生存之道,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有做大做強的機會。
企業首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現狀,理性的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之處,同時還要看到來自競爭對手的威脅,這樣才能制訂出有競爭性的營銷戰略和策略。
市場定位和經營戰略
有目標才有動力,才有努力的方向,經營戰略的確定不僅僅是簡單的銷售額目標和利潤指標,具體包括年度銷售目標、贏利目標、產品規劃戰略、競爭戰略、品牌戰略、市場推廣戰略、渠道戰略等。經營戰略包括長期和即期的,具體要結合企業現狀和市場動態來確定。
制訂針對性的營銷策略
缺乏有效的營銷策略是許多企業在市場上處於推廣困境的主要原因。營銷策略的制訂,要結合競爭對手和消費者的需求,需要制訂企業的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針對經銷商和消費者的促銷策略、終端策略等。
品牌規劃與低成本企業整合營銷傳播策略
品牌建設不是簡單的進行一下廣告宣傳而短期速成的,品牌建設是企業一切營銷活動的積累,是企業長期系統營銷活動的結果。品牌建設對於企業銷量的提升不言而欲,許多企業在完成了企業的原始積累而進行發展跨越時,品牌就成了一道坎,敗就敗在從初期就缺乏系統的品牌規劃和品牌傳播。品牌規劃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訴求、品牌視覺形象識別系統設計等,而品牌的傳播要結合企業現實的資源來確定,在企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就要考慮低成本的品牌營銷傳播活動,比如終端、軟文等地面滲透傳播,在企業具備一定的實力後,再考慮電視等的「高空轟炸」。
制訂競爭性的區域市場推廣策略
在經過市場調查了解了競爭品牌的市場策略及市場機會和現狀後,企業就要制訂自己的市場推廣策略,是採取聚焦目標市場策略,先建立根據地以點帶面的進行穩步市場推廣呢,還是實行市場全面開花的戰術;是採取與競爭對手正面抗衡的跟隨市場策略呢,還是避開與競爭對手的正面沖突而另劈戰場的戰術,等等,具體要結合企業的實際資源情況確定。
招商規劃和策略、經銷商的管理
建立了完善的經銷渠道,等於在戰場上占據了有利的陣地!招商如同徵婚,要進行系統的規劃,在徵婚之前首先要審視一下自己的條件,列明自己的優勢,其次要考慮要找什麼樣的目標情人最合適,然後要考慮通過什麼樣的媒介途徑把徵婚的信息發布出去。在發布信息之前還要考慮什麼樣的徵婚傳播內容更有吸引力,等有了潛在的目標情人後,就要考慮如何溝通獲得姑娘的芳心了。
招商要進行系統的規劃、准備和計劃,許多企業都因為在沒有進行充分計劃的基礎上,就讓銷售人員帶上簡單的產品資料沖上招商的戰場,最後的結果是一無所獲。招商規劃要明確招商目標、招商條件、企業政策支持、招商方式和途徑、招商溝通規范、招商步驟和計劃等系列因素。而經銷商的管理如同婚姻的經營,如果缺乏有效的經營管理手段,老婆也可能會「移情別戀(代理其他品牌)」或者「紅杏出牆(經營著我們的品牌而主推其他品牌)」,如果長期夫妻不和,最後只能面臨「離婚」的結局。
營銷團隊建設及管理(人員、業務、信息等管理)
營銷團隊的組建要結合企業的戰略和市場推廣策略來確定,而首先要完成營銷組織架構規劃,明確營銷機構的部門組成,每個部門的職能職責,然後確定配置什麼樣的人,具體要明確到每個人的崗位描述,讓每個營銷人員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和權利,比如大區經理、省級經理、城市經理、銷售主管、市場策劃員等,最後要制訂每個人的職位說明書。
結合崗位描述,然後要確定每個職位的薪資體系。完善薪資體系的設計對穩定和培養一批能征善戰的營銷人員、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作用。針對營銷團隊的管理要建立一套系統的針對人員、業務、信息反饋等的營銷制度和流程,營銷制度可以激勵監督懲罰營銷人員的行為,流程可以保障營銷活動開展的效率,保證營銷計劃的執行力度和深度。
營銷預算與年度營銷實施計劃(包括營銷控制體系)
目標制訂對應的是企業現有的資源,根據企業現實的資金、資源情況來進行營銷預算和費用控制,並制訂具體的年度營銷計劃和行動措施步驟等。
有了以上的「九步法則」,製造型企業就能根據企業自身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企業整合營銷規劃。
營銷總監需要抓好整合市場營銷的工作,營銷總監在企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他們要協助公司建立科學的銷售戰略,確保市場營銷對企業經營戰略實施的最大支持;他們肩負著制定整體營銷計劃,並時時監督、控制的重任;他們需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並適時調整競爭策略和營銷通路;他們嚴格控制營銷成本,促進營銷利潤最大化。
㈡ 一篇完整的銷售渠道設計方案應包括哪些主要內容
尋找目標渠道:渠道商范圍: 分析渠道商:人員結構/資金實力/業務內構成/現行業績/發展計劃容/客戶資源/運行模式渠道商分類:按資金實力/現在業務構成/客戶資源等要素分類鎖定渠道商:日程跟進市場分析網路產業分析網路市場分析產品分析渠道政策:地位,利潤,保障樣板展示市場開拓:搭建有效的溝通和互動體系,建立信任機制,制定執行規則組建團隊 持續培訓項目協助下級渠道開拓品牌推廣渠道發展:利潤收益,團隊收益,市場收益創建銷售模型銷售模型拷貝創新商業模式渠道開拓循環
㈢ 如何建立營銷渠道
內容摘要:營銷渠道的建立首先是選擇渠道成員,然後是爭取渠道成員,而爭取渠道成員的基本原理是根據渠道成員由短期利潤、預期利潤和風險計算期望利潤,並根據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對稱與不充分的原理影響他們的決策。而對營銷渠道進行管理和控制的目標是爭取渠道成員的合作與支持、掌握渠道主動權,其基本手段是:溝通、利潤控制、庫存控制和營銷方案控制、掌握盡可能多的下一級中間商等。另外要通過對營銷渠道的設計和改進以加強對營銷渠道的控制,即對原來的渠道成員的地位和作用進行調整。 關鍵詞:營銷渠道 中間商 期望利潤 有限理性 主動權 營銷渠道是一個製造商的產品流向消費者的渠道,製造商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控制力度的大小,對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的提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個製造商必須加強這一方面的工作,特別是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企業的貿易權和分銷權的取得,營銷渠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一、在營銷渠道的設計既定的情況下,對營銷渠道的建立與控制 (一)建立營銷渠道 (1)渠道成員的選擇 選擇渠道成員應該有一定的標准:如經營規模、管理水平、經營理念、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合作精神、對顧客的服務水平、其下遊客戶的數量以及發展潛力等。 (2)爭取渠道成員的基本原理: 1)計算期望利潤 良好的中間商是各大製造商爭取的目標,他們一般正經營著某些競爭性品牌的產品。中間商是否經營一種產品主要考慮期望利潤的大小,而期望利潤又由以下因素決定:短期利潤、預期利潤、風險。 短期利潤:主要指經營該產品的毛利,毛利=單位商品的差價×銷量。一般來說,製造商剛開始經營目標市場渠道時,必須要給中間商以高的差價,因為這時的銷量是不確定的。日後,隨著銷量的上升,可以逐漸降低單位商品的差價。 預期利潤:當期的利潤並不是中間商決定是否加入渠道的唯一因素。中間商還要考慮製造商未來的發展狀況,即自己若成為該製造商的渠道成員後的預期利潤的大小。如果中間商認為未來會有大的銷量或高的利潤,即使短期利潤不高,他也可能會考慮加入。 風險:這也是中間商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利潤高,但風險高,中間商不一定加入。利潤低,但風險低,中間商也有可能加入。 因此,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公式:期望利潤=f(短期利潤,預期利潤,風險),短期利潤、預期利潤與期望利潤正相關,風險與其負相關。 2)影響期望利潤的各因素分析 短期利潤:中間商計算短期利潤時主要考慮差價的大小。差價的大小主要由製造商來制定,但應由如下幾個因素所決定:A、競爭對手的價差:一般不能低於競爭對手的價差。B、可能的銷量:而可能的銷量又要受競爭品的銷量,與競爭產品相比之下的優缺點,包括產品、價格、促銷、分銷,以及中間商所了解的該產品在其他地方的銷量、中間商對銷售該產品的信心等因素的影響。可能的銷量大,其價差可以小。製造商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差價。 預期利潤:預期利潤是建立在製造商的經營管理水平、其他產品或該產品在其他市場的盈利能力、對中間商的扶持和優惠政策、信譽以及其業務代表的風貌、業務發展前景等基礎之上。當然,預期利潤的大小還與中間商的自身條件有關。 風險:風險要去降低。風險有兩方面的風險:一方面是市場風險,一方面是製造商政策風險和信譽風險。市場風險是指這種產品的盈利如何,是否存在產品向下遊客戶或消費者傳遞時的阻塞。製造商的政策風險是指製造商促分銷政策的設計是否有利於減少市場風險,如飲料製造商怎樣處理即期品,如何處理品種不適銷對路問題。若承諾可以調換貨,則無疑降低了客戶的風險。製造商的信譽風險是指製造商對中間商的政策承諾能否兌現。市場風險不是由單個製造商所能決定的,而製造商的信譽風險和政策風險卻是由其自身決定的。
(3)爭取渠道成員的方法 由以上可知,中間商要根據製造商和市場其他方面的信息進行決策,而這些信息又有很多是製造商及其業務代表提供的。根據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和不對稱的原理,製造商及其業務代表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宣傳以上各種有利於中間商加入銷售渠道的各種信息,影響中間商的決策,促使其加入營銷渠道。 (二)對營銷渠道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渠道控制的目標應是:渠道成員的合作與支持,在渠道控制中擁有主動權。其基本手段是:溝通、利潤控制、庫存控制和營銷方案控制、掌握盡可能多的下一級中間商等。 溝通:是指製造商的業務代表或其他成員要經常對中間商特別是對直接供貨的中間商拜訪。很多大製造商的成功的一個經驗就是定期拜訪中間商,其作用之一是加深了私人感情、中間商與製造商的感情,作用之二是使中間商對製造商的政策更為理解,減少對一些問題的分歧,並通過中間商了解市場信息,作用之三是對中間商進行業務指導,作用之四就是增大中間商進入其他製造商銷售渠道的壁壘。中國是一個受儒教影響很深的國家,普通人對人情看得較重,製造商與中間商保持良好的關系、業務代表與中間商的良好的私人關系,有助於在業務方面的合作與支持。 但是業務代表又不可能與中間商保持太密切的關系,否則要損害製造商的計劃執行與利益,這也是應該注意的。而我國的中間商大都由個體戶發展而來,自身文化素質不高,管理水平比較落後。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他們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管理水平,大製造商有這一方面的優勢,可讓業務代表不斷對其進行輔導,運用專家力量增強對其影響力和控制力。 利潤控制:利潤取決於銷量和差價,並且與這兩項正相關。若該中間商加入該銷售渠道時,當時既沒有社會平均利潤率又沒有高的預期利潤,那麼它就會有怨言,長期下去有可能會選擇退出渠道。因此最重要的應是想辦法擴大其銷量。而銷量小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間商重視程度不夠即營銷資源投向別的產品,還有可能是經營不得法,還有可能就是沒有信心。對此一般有兩類辦法,一類是製造商幫助其分銷產品,如製造商可以幫助其發展下遊客戶,另一類就是動員中間商的銷售積極性和提高其銷售能力,如製造商可以幫助其制定分銷方案等等。 庫存控制和促銷方案控制:一個中間商一般經營很多品牌的產品,其把資金投入某製造商產品的水平,反映了其對該製造商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程度。而反映資金投入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庫存的大小,增大其庫存,就會促使其把更多的資源投入本製造商的產品,而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促使其擴大銷售量,另一方面增大其退出該營銷渠道或加入競爭廠商的營銷渠道的壁壘。而庫存的多少又與促銷方案、銷售季節、中間商的庫存成本等因素有關。促銷方案力度大、市場銷售旺季、中間商的庫存成本低都會促使其擴大庫存,而其中促銷方案力度的大小是主要的。 促銷方案力度大,中間商銷售積極性高,就會使商品周轉較快,在新的促銷方案的作用下,又會使其更加增大其庫存,這樣周而復始,就會使該中間商的庫存越來越大。當然,如果處於市場淡季,應盡量減少中間商的庫存,因為這時商品周轉慢,庫存成本很高,不利於發展製造商與中間商的關系。但是如果製造商為中間商較大的庫存進行一定的補償,這時增大其庫存又是可行的。如雀巢製造商在入冬之前,就把大量的庫存轉向經銷商,但是這個時候的進貨價格特別低,另外還給予其他方面的優惠。總之,對庫存的適當控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間商,但是要以盡量不損害中間商利益為前提。
掌握盡量多的下游中間商甚至於零售商:目前中國的法律不健全,通過合同契約根本無法約束中間商,因此製造商若想爭取主動,必須掌握愈來愈多的下游中間商,以及未來的可替代該中間商的其他多個中間商,這樣當遇到特殊情況時可以對其更換,而不會受其制約。因為渠道越長,可控性越差,如大的中間商對製造商的一些促銷資源發放不到位,政策執行時有折扣等,且向製造商索要的代價越高,同時有可能改旗易幟,加入競爭對手的渠道。 如果掌握下游中間商,若該中間商對製造商的合作與支持達不到要求,由於下游中間商都是該中間商的客戶,是該中間商的利潤之源,同時製造商又掌握了其他的可替代的中間商,那麼從中選擇一個可替代的中間商就很容易。因此,一方面掌握下游中間商,另一方面掌握可替代的其他中間商,就會在渠道管理和控制上佔有主動地位。而掌握下游中間商的方法主要靠該中間商的市場開發,當然製造商也可以去自主開發,而對可替代的中間商當然要靠製造商的開發。 二、為達到對營銷渠道管理和控制的目的,還要根據市場條件和製造商市場地位的變化,對營銷渠道不
㈣ 分銷渠道的設計是什麼
對於剛創業的企業來說,應先採取在有限市場上進行銷售的策略,以當地市場或某一地區的市場為銷售對象。因其資本有限,只利選用現有中間商。而新企業一旦經營成功,往往會擴展到其他新市場。這時企業就會面臨更為復雜的分銷渠道的設計問題。尤其是考慮到一旦建立便難以輕易進行變動的特性,渠道的設計就更須謹慎從事。渠道設計的一般步驟包括:
1、確定渠道目標。
這是渠道設計的中心環節,是確定到達目標市場的最佳途徑。每一個生產者都必須在產品、市場需求、中間商、企業和企業環境所形成的限制條件下,確定其渠道目標。所謂渠道目標,是指企業預期達到的顧客服務水平以及中間商應執行的職能等。
2、明確各種渠道交替方案。
在明確了渠道設計的限制因素,並確定了渠道的目標之後,就需要明確各種主要渠道的交替方案。這又會涉及到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確定渠道的寬度,即確定每一層次所需中間商的數目;二是規定渠道成員的權利和責任,如生產企業給予中間商的供貨保證、退換貨保證、價格折扣、廣告促銷協助等,經銷商向生產企業提高市場信息和業務統計資料等。
3、評估各種可能的渠道方案。
每一渠道交替方案都是企業產品送達最後顧客的可能路線。企業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從那些看起來似乎很合理但又相互排斥的交替方案中選擇最能滿足企業長期目標的一種方案。因此,企業必須對各種方案進行評估。評估的一般包括經濟性、控制性和適應性三種標准。
經濟性是一個最重要的標准,判別一個方案好壞的標准,不應是其能否導致較高的銷售額和較低的成本費用,而是能否獲取最大利潤。
代理商是一個獨立的企業,它所關心的是自己如何取得最大利潤,因此常常出現與委託人要求不符的經濟行為。這無疑會增加委託企業如何有效控制代理商的問題。
在評估各渠道方案時,還有一項需要考慮的標准,那就是企業是否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因為每個渠道方案都會因某些固定期間的承諾而失去彈性。當某一製造商決定利用銷售代理商推銷產品時,可能要簽訂5年的合同。這段時間內即使採用其他銷售方式會更有效,但製造商也不得任意取消代理商。因此,一個涉及長期承諾的渠道方案,只有在經濟性和控制性方面都很優越的條件下,才可予以考慮。
㈤ 如何構建渠道方案
內容摘要:營銷渠道的建立首先是選擇渠道成員,然後是爭取渠道成員,而爭取渠道成員的基本原理是根據渠道成員由短期利潤、預期利潤和風險計算期望利潤,並根據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對稱與不充分的原理影響他們的決策。而對營銷渠道進行管理和控制的目標是爭取渠道成員的合作與支持、掌握渠道主動權,其基本手段是:溝通、利潤控制、庫存控制和營銷方案控制、掌握盡可能多的下一級中間商等。另外要通過對營銷渠道的設計和改進以加強對營銷渠道的控制,即對原來的渠道成員的地位和作用進行調整。 關鍵詞:營銷渠道 中間商 期望利潤 有限理性 主動權 營銷渠道是一個製造商的產品流向消費者的渠道,製造商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控制力度的大小,對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的提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每一個製造商必須加強這一方面的工作,特別是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後外資企業的貿易權和分銷權的取得,營銷渠道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一、在營銷渠道的設計既定的情況下,對營銷渠道的建立與控制 (一)建立營銷渠道 (1)渠道成員的選擇 選擇渠道成員應該有一定的標准:如經營規模、管理水平、經營理念、對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合作精神、對顧客的服務水平、其下遊客戶的數量以及發展潛力等。 (2)爭取渠道成員的基本原理: 1)計算期望利潤 良好的中間商是各大製造商爭取的目標,他們一般正經營著某些競爭性品牌的產品。中間商是否經營一種產品主要考慮期望利潤的大小,而期望利潤又由以下因素決定:短期利潤、預期利潤、風險。 短期利潤:主要指經營該產品的毛利,毛利=單位商品的差價×銷量。一般來說,製造商剛開始經營目標市場渠道時,必須要給中間商以高的差價,因為這時的銷量是不確定的。日後,隨著銷量的上升,可以逐漸降低單位商品的差價。 預期利潤:當期的利潤並不是中間商決定是否加入渠道的唯一因素。中間商還要考慮製造商未來的發展狀況,即自己若成為該製造商的渠道成員後的預期利潤的大小。如果中間商認為未來會有大的銷量或高的利潤,即使短期利潤不高,他也可能會考慮加入。 風險:這也是中間商主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利潤高,但風險高,中間商不一定加入。利潤低,但風險低,中間商也有可能加入。 因此,我們可以獲得一個公式:期望利潤=f(短期利潤,預期利潤,風險),短期利潤、預期利潤與期望利潤正相關,風險與其負相關。 2)影響期望利潤的各因素分析 短期利潤:中間商計算短期利潤時主要考慮差價的大小。差價的大小主要由製造商來制定,但應由如下幾個因素所決定:A、競爭對手的價差:一般不能低於競爭對手的價差。B、可能的銷量:而可能的銷量又要受競爭品的銷量,與競爭產品相比之下的優缺點,包括產品、價格、促銷、分銷,以及中間商所了解的該產品在其他地方的銷量、中間商對銷售該產品的信心等因素的影響。可能的銷量大,其價差可以小。製造商要確定一個合理的差價。 預期利潤:預期利潤是建立在製造商的經營管理水平、其他產品或該產品在其他市場的盈利能力、對中間商的扶持和優惠政策、信譽以及其業務代表的風貌、業務發展前景等基礎之上。當然,預期利潤的大小還與中間商的自身條件有關。 風險:風險要去降低。風險有兩方面的風險:一方面是市場風險,一方面是製造商政策風險和信譽風險。市場風險是指這種產品的盈利如何,是否存在產品向下遊客戶或消費者傳遞時的阻塞。製造商的政策風險是指製造商促分銷政策的設計是否有利於減少市場風險,如飲料製造商怎樣處理即期品,如何處理品種不適銷對路問題。若承諾可以調換貨,則無疑降低了客戶的風險。製造商的信譽風險是指製造商對中間商的政策承諾能否兌現。市場風險不是由單個製造商所能決定的,而製造商的信譽風險和政策風險卻是由其自身決定的。
(3)爭取渠道成員的方法 由以上可知,中間商要根據製造商和市場其他方面的信息進行決策,而這些信息又有很多是製造商及其業務代表提供的。根據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充分和不對稱的原理,製造商及其業務代表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宣傳以上各種有利於中間商加入銷售渠道的各種信息,影響中間商的決策,促使其加入營銷渠道。 (二)對營銷渠道的控制方法和策略: 渠道控制的目標應是:渠道成員的合作與支持,在渠道控制中擁有主動權。其基本手段是:溝通、利潤控制、庫存控制和營銷方案控制、掌握盡可能多的下一級中間商等。 溝通:是指製造商的業務代表或其他成員要經常對中間商特別是對直接供貨的中間商拜訪。很多大製造商的成功的一個經驗就是定期拜訪中間商,其作用之一是加深了私人感情、中間商與製造商的感情,作用之二是使中間商對製造商的政策更為理解,減少對一些問題的分歧,並通過中間商了解市場信息,作用之三是對中間商進行業務指導,作用之四就是增大中間商進入其他製造商銷售渠道的壁壘。中國是一個受儒教影響很深的國家,普通人對人情看得較重,製造商與中間商保持良好的關系、業務代表與中間商的良好的私人關系,有助於在業務方面的合作與支持。 但是業務代表又不可能與中間商保持太密切的關系,否則要損害製造商的計劃執行與利益,這也是應該注意的。而我國的中間商大都由個體戶發展而來,自身文化素質不高,管理水平比較落後。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他們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和管理水平,大製造商有這一方面的優勢,可讓業務代表不斷對其進行輔導,運用專家力量增強對其影響力和控制力。 利潤控制:利潤取決於銷量和差價,並且與這兩項正相關。若該中間商加入該銷售渠道時,當時既沒有社會平均利潤率又沒有高的預期利潤,那麼它就會有怨言,長期下去有可能會選擇退出渠道。因此最重要的應是想辦法擴大其銷量。而銷量小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間商重視程度不夠即營銷資源投向別的產品,還有可能是經營不得法,還有可能就是沒有信心。對此一般有兩類辦法,一類是製造商幫助其分銷產品,如製造商可以幫助其發展下遊客戶,另一類就是動員中間商的銷售積極性和提高其銷售能力,如製造商可以幫助其制定分銷方案等等。 庫存控制和促銷方案控制:一個中間商一般經營很多品牌的產品,其把資金投入某製造商產品的水平,反映了其對該製造商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程度。而反映資金投入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庫存的大小,增大其庫存,就會促使其把更多的資源投入本製造商的產品,而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促使其擴大銷售量,另一方面增大其退出該營銷渠道或加入競爭廠商的營銷渠道的壁壘。而庫存的多少又與促銷方案、銷售季節、中間商的庫存成本等因素有關。促銷方案力度大、市場銷售旺季、中間商的庫存成本低都會促使其擴大庫存,而其中促銷方案力度的大小是主要的。 促銷方案力度大,中間商銷售積極性高,就會使商品周轉較快,在新的促銷方案的作用下,又會使其更加增大其庫存,這樣周而復始,就會使該中間商的庫存越來越大。當然,如果處於市場淡季,應盡量減少中間商的庫存,因為這時商品周轉慢,庫存成本很高,不利於發展製造商與中間商的關系。但是如果製造商為中間商較大的庫存進行一定的補償,這時增大其庫存又是可行的。如雀巢製造商在入冬之前,就把大量的庫存轉向經銷商,但是這個時候的進貨價格特別低,另外還給予其他方面的優惠。總之,對庫存的適當控制,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間商,但是要以盡量不損害中間商利益為前提。
掌握盡量多的下游中間商甚至於零售商:目前中國的法律不健全,通過合同契約根本無法約束中間商,因此製造商若想爭取主動,必須掌握愈來愈多的下游中間商,以及未來的可替代該中間商的其他多個中間商,這樣當遇到特殊情況時可以對其更換,而不會受其制約。因為渠道越長,可控性越差,如大的中間商對製造商的一些促銷資源發放不到位,政策執行時有折扣等,且向製造商索要的代價越高,同時有可能改旗易幟,加入競爭對手的渠道。 如果掌握下游中間商,若該中間商對製造商的合作與支持達不到要求,由於下游中間商都是該中間商的客戶,是該中間商的利潤之源,同時製造商又掌握了其他的可替代的中間商,那麼從中選擇一個可替代的中間商就很容易。
㈥ 如何進行分銷渠道設計
怎樣進行分銷渠道設計
市場環境特別是終端市場發生了重大變革的環境下,我們迫切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渠道模式。
筆者認為,中國市場新渠道模式的發展將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系統與規范
未來渠道建設的基礎
目前中國分銷渠道的管理體繫上存在六大問題:
一是渠道費用過大,
導致渠道成員利潤減少;
二是賒銷帶來的拖賬和死賬問題;
三是由於渠道促銷和返利帶來的地區串貨問題;
四是渠道
成員之間的過度、
無序競爭帶來的市場秩序混亂;
五是零售超市、
連鎖化發展帶來復雜的零
售終端管理問題;六是各級經銷商開發市場、推廣新產品缺乏積極性和運營能力問題。
以上六大問題都出在分銷體系的系統性與規范化上,
因為分銷渠道形成機制是一個系統,
包
括規模形成機制、組織形成機制、管理形成機制和調控形成機制。
如分銷渠道管理的主要內容有:
流通管理
成員管理
部門管理
物流管理
選擇成員
業務部結構
所有權流管理
激勵成員
銷售隊伍設計
付款流管理
評價成員
銷售隊伍招聘與培訓
信息流管理
成員調整
銷售隊伍管理
促銷流管理
沖突管理
銷售隊伍整頓與提升
不加強系統建設和規范化管理,只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顧了這頭,顧不了那一頭。
上述的六大問題還有更多、
更具體的問題,
如果孤立地去解決,
不僅難以解決,
而且只是「治
表不治里」。
一旦將其放在分銷渠道大體系的系統設計、
流程管理中許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所以,不斷加強分銷渠道系統性與規范化的基礎建設將是渠道變革的基本任務。
個性化與創新
未來渠道的主旋律
康乃皮鞋建立了全國性的分銷專賣店、
娃哈哈飲料分銷渠道卻是區域責任制的經銷商聯銷體
網路。「以我為主」進行渠道再造,顯示出來的積極主動性與「以人為主」進行渠道選擇,
文檔沖億季,好禮樂相隨
mini ipad移動硬碟拍立得網路書包
所表現的是消極被動性已經越來越明顯。
我們不應僅從現有渠道入手,
單純地進行評估和選
擇,
而應該從產品及消費需求入手,
設計、
創新、
構建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較理想的分銷渠道。
分銷渠道設計大體分為四大步驟:
一是分析消費者的服務需求:購買批量、等候時間、出行距離、選擇范圍和售後服務。
二是分析各種影響因素並確立分銷渠道目標:
要考慮五大因素,產品因素、
企業因素、
中間
商因素、
競爭者因系、
營銷環境因素。
明確分銷渠道目標的選擇:
購買便利性、
較大利潤性、
成員支持度、售後服務。
三是設計可選擇的渠道方案:
確定分銷渠道目標之後,
就要考慮設計、
選擇哪些渠道有可能
實現這一目標,至少應有四大基本內容:長度、寬度、廣度和系統。
四是對方案進行評估與選擇:經濟性標准、控制性標准、適應性標准。
分銷渠道規模選擇模型的基礎有兩個:一是廠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表現為交易成本的節約;
消費者追求利益最大化,
表現為購買的便利性。
廠商交易成本節約與消費者購買便利矛盾的
平衡,
就是理想分銷渠道規模;
二是廠商交易成本的節約程度和消費者購買便利的需要程度
直接受產品本身因素的影響。
而利潤最大的基礎是銷售額最大和分銷成本最低,
前者是由產
品與需求的適應程度來確定的。
分銷渠道規模最重要的影響為消費需求,
產品和成本三個變
量。
設計出最符合產品特徵和企業實際情況的具有個性化的渠道後,
還要有先進的經營理念、
真
誠的合作意識、
有效的激勵和指導、
第一流的管理才能保證這一渠道模式的成功地運行,
從
而達成出色的銷售業績。
整合與細分
未來渠道的主要形式
馬克思在揭示商品流通的經濟實質時說:
「每個商品的形態變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環,
同其他
商品的循環不可分割地交錯在一起,
這全部過程就表現為商品流通。
」分銷渠道的基本要素
在組合為某一條分銷渠道的同時,
也造就了全社會的商品流通網路。
可見,
渠道的整合與細
分是在商品流通母體基礎上的重新排列與組合。
筆者認為渠道整合與細分應該從四個方面來理解。
一是根據市場形勢的變化和產品的特徵將
單一的分銷渠道逐步構建成多元化的分銷渠道;
二是將分散、
無序、
少規模的分銷渠道逐步
改造為規模化、系統化、嚴密型的分銷渠道;三是在兼並、整合的
㈦ 分銷渠道設計的步驟有哪些
一、確定渠道模式。
企業分銷渠道設計首先是要決定採取什麼類型的分銷渠道,是派推銷人員上門推銷或以其他方式自銷,還是通過中間商分銷。如果決定中間商分銷,還要進一步決定選用什麼類型和規模的中間商。
二、確定中間商的數目
即決定渠道的寬度。這主要取決於產品本身的特點,市場容 量的大小和需求面的寬窄。通常有三種可供選擇的形式。
1、密集性分銷。運用盡可能多的中間商分銷,使渠道盡可能加寬。消費品中的便利品(卷煙、火柴、肥皂等)和工業用品中的標准件,通用小工具等,適於採取這種分銷形式,以提供購買上的最大便利。
2、獨家分銷。在一定地區內只選定一家中間商經銷或代理,實行獨家經營。獨家分銷是最極端的形式,是最窄的分銷渠道,通常只對某些技術性強的耐用消費品或名牌貨適用。
獨家分銷對生產者的好處是,有利於控制中間商,提高他們的經營水平,也有利於加強產品形象,增加利潤。但這種形式有一定風險,如果這一家中間商經營不善或發生意外情況,生產者就要蒙受損失。
3、選擇性分銷。這是介乎上述兩種形式之間的分銷形式,即有條件地精選幾家中間商進行經營。這種形式對所有各類產品都適用,它比獨家分銷面寬,有利於擴大銷路,開拓市場,展開競爭;
比密集性分銷又節省費用,較易於控制,不必分散太多的精力。有條件地選擇中間商。還有助於加強彼此之間的了解和聯系,使被選中的中間商願意努力提高推銷水平。因此,這種分銷形式效果較好。
4、復合式分銷。生產者通過多條渠道將相同的產品銷售給不同的市場和相同的市場。這種分銷策略有利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三、規定渠道成員彼此的權利和責任。
在確定了渠道的長度和寬度之後,企業還要規定出與中間商彼此之間的權利和責任,如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中間商和不同的購買量給予不同的價格折扣,提供質量保證和跌價保證,以促使中間商積極進貨。
還要規定交貨和結算條件,以及規定彼此為對方提供哪些服務,如產方提供零配件,代培技術人員,協助促銷;銷方提供市場信息和各種業務統計資料。在生產者同中間商簽約時應包括以上內容。
(7)營銷渠道設計方案擴展閱讀
設計渠道一般包括分析服務產出水平、確定渠道目標、確定渠道結構方案和評估主要渠道方案四個方面。
一、分析服務產出水平
渠道服務產出水平是指渠道策略對顧客購買商品和服務問題的解決程度。
影響渠道服務產出水平的有五項:
1、購買批量,是指顧客每次購買商品的數量。
2、等候時間,是指顧客在訂貨或現場決定購買後,一直到拿到貨物的平均等待時間。
3、便利程度,是指分銷渠道為顧客購買商品提供的方便程度。
4、選擇范圍,是指分銷渠道提供給顧客的商品花色品種數量。
5、售後服務,是指分銷渠道為顧客提供的各種附加服務,包括信貸、送貨、安裝、維修等內容。
二、確定渠道目標與限制
渠道設計的中心環節是確定達到目標市場的最佳途徑。渠道目標應表述為企業預期達到的顧客服務水平(何時、何處、如何對目標顧客提供產品和實現服務)以及中間商應執行的職能。無論是創建渠道,還是對原有渠道進行變更,設計者都必須將企業的渠道設計目標明確地列示出來。
三、確定渠道結構方案
有效的渠道設計應該以確定企業所要達到的市場為起點,沒有任何一種渠道可以適應所有的企業、所有的產品,盡管是性質相近,甚至是同一種產品,有時也不得不採用迥然不同的分銷渠道。
1、影響渠道結構的主要因素
市場因素,渠道設計深受市場特性的影響。
產品因素,產品因素是影響渠道結構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企業因素,企業在選擇分銷渠道時,還要考慮企業自身的狀況。
2、設計渠道結構方案
明確了企業的渠道目標和影響因素後,企業就可以設計幾種渠道方案以備選擇。一個渠道選擇方案包括三方面的要素,即渠道的長度策略、渠道的寬度策略和商業中介結構的類型。
四、評估主要渠道方案
評估主要渠道方案的任務,是解決在那些看起來都可行的渠道結構方案中,選擇出最能滿足企業長期營銷目標的渠道結構方案。因此,必須運用一定的標准對渠道進行全面評價。其中常用的有經濟性、可控制性、和適應性三方面的標准。
1、經濟性標准,企業的最終目的在於獲取最佳經濟效益,因此,經濟效益方面主要考慮的是每一條渠道的銷售額與成本的關系。
2、控製程度,企業對渠道的控制力方面,自銷當然比利用銷售代理更有利。
3、適應性,市場需求和由此產生的各個方面的變化,要求企業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㈧ 渠道分銷的設計方案
企業在選擇自身渠道類型時要進行一定的設計和規劃,綜合考慮市場、產品、企業自身、中版間商、環境等因素權,可借鑒行業內標桿企業渠道設計與規劃經驗,也應結合自身優勢創新渠道模式。目前常見的分銷渠道類型有以下幾種:直銷——廠家直接到消費者。比如雅芳、安利、完美等產品就是採用這種分銷類型。區域代理制——按照地域、區域設置各級代理商,如區域代理(華南、華北)→省級代理→市級代理→縣/鎮級代理。品牌加盟制——按照區域及當地經濟發展情況,由公司總部根據品牌運營發展需要發展加盟商,也會有部分直屬總部經營的直營店。比如KFC、McDonald's等。網路分銷方式——利用網路平台廣泛的受眾群和快速傳播能力,由廠家直接或者經由分銷商和終端用戶建立業務關系的方式。比如,我們常講的B2B、B2C、C2C就是利用網路建立起來的分銷模式。廠家渠道自建式——由生產廠家在主要大中型城市建立起自己的分銷渠道,渠道人員隸屬工廠總部,甚至包括建立起全部直營的專賣店網路。
㈨ 市場營銷渠道的設計
斯特恩(Stern)等學者總結出「用戶導向渠道系統」設計模型。將渠道戰略設計過程分為以下五個階段,共十四步驟:
(一)當前環境分析
步驟1.審視公司渠道現狀
步驟2.目前的渠道系統
步驟3.搜集渠道信息
步驟4.分析競爭者渠道
(二)制定短期的渠道對策
步驟5.評估渠道的近期機會
步驟6.制定近期進攻計劃
(三)渠道系統優化設計
步驟7.最終用戶需求定性分析
步驟8.最終用戶需求定量分析
步驟9.行業模擬分析
步驟10.設計「理想」的渠道系統
(四)限制條件與差距分析
步驟11.設計管理限制
步驟12.差距分析
(五)渠道戰略方案決策
步驟13.制定戰略性選擇方案
步驟14.最佳渠道系統的決策 營銷渠道結構的三大要素是渠道中的層次數、各層次的密度和各層次的中間商種類。
渠道層次是指為完成企業的營銷渠道目標而需要的渠道長短的數目。
渠道密度是指同一渠道層次上中間商數目的多少。
中間商種類是指有關渠道的各個層次中應分別使用哪幾種中間商。 (一)財務評估法
財務法(Financial Approach)是蘭伯特(Lambeit)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方法。他指出,財政因素才是決定選擇何種渠道結構的最重要的因素。這種決策包括比較使用不同的渠道結構所要求的資本成本,以得出的資本受益來決定最大利潤的渠道。
(二)交易成本評估法
交易成本分析(TCA,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最早由威廉姆森(Williamson)提出。該方法的重點在於企業要完成其營銷渠道任務所需的交易成本。從根本上講,交易成本與完成諸如信息收集、洽談、監督表現等任務所需的成本關聯。在TCA方法中,威廉姆森將傳統的經濟分析與行為科學概念以及由組織行為產生的結果綜合起來,考慮渠道結構的選擇問題。
(三)經驗評估法
1.權重因素記分法
由科特勒提出的「權重因素法」是一種更精確的選擇渠道結構的直接定性方法。基本步驟:
列出影響渠道選擇的相關因素。
每項決策因素的重要性用百分數表示。
每個渠道選擇依各項決策因素按1~100的分數打分。
通過權重(A)與因素分數(B)相乘得出每個渠道選擇的總權重因素分數(總分)。
將備選的渠道結構總分排序,獲得最高分的渠道選擇方案即為最佳選擇。
2、直接定性判定法
進行渠道設計選擇時,直接定性判定法是最粗糙但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3.營銷渠道成本比較法
把各個渠道模式的成本與收益作為最主要的評估因素,通過對投入和收益的比較選擇成本低收益大的渠道結構。
(四)營銷渠道評估數學模型
1.營銷渠道成本比較模型
2.營銷渠道利益比較模型
3.投資報酬率比較模型
㈩ 營銷渠道建設怎麼做
渠道建設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比如產品、消費者、資金等問題。
渠道可以分為直接渠道和間接渠道兩種。有能力的企業,都會選擇直接渠道去售賣,因為直接對接消費者,便於溝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及時改進,也會省去一些渠道費用,但每種渠道也各有各的特點。
直接渠道是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的渠道模式,可以通過自建相關的直接售賣渠道,比如線下的店面、商超等建設,線上的網店等。
間接渠道是企業不直接面向消費人群,而是通過渠道商去接觸。
一、分析品牌及產品自身的特點確定營銷渠道的結構
1、從品牌的市場定位入手,找准品牌的切入點,分析這種定位會有哪些渠道與之匹配,且能充分體現品牌的這種定位,定位走的是高端、中端或低端產品,哪些渠道能更好地適合品牌定位。
2、產品的價格定位,決定了企業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營銷渠道來滲透,如何才能有效地貫徹執行價格杠桿,確保產品的價格執行力度,如何才能最大力度挖掘產品的價格優勢,如何有效調節產品價格的竟爭力。
3、產品組合的特色與優質,也是確定選擇何種營銷渠道的關鍵,產品線的長短與特色,將決定營銷渠道是否可以滿足產品在該渠道的投放,是否完全能展示產品特色風格,是否可體現產品自身的優勢所在。
二、品牌發展的不階段要求不同的營銷渠道
1、品牌在發展初期即導入期間,可以建立以宣傳推廣品牌為主體的營銷渠道,這要求以能擴大品牌的知名度與市場佔有率為前題。
2、品牌在發展期,即品牌相對穩定,市場份額也相對波動不大,營銷渠道也相對穩定,這期間要求營銷渠道以質量為首要標准。
3、品牌在衰退期,市場正在萎縮中,營銷網點相對數量降低,渠道應以做相應的調整,以滿足榨取最後品牌利潤為核心渠道。
三、營銷渠道的選擇
1、營銷渠道的選擇作為渠道建設的重點,沒有配套的營銷渠道做後盾,不但品牌難以拓展,企業也難以生存,更無從談產品銷售了。
2、營銷渠道在選擇上各生產廠家有自己的尺度,都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渠道好壞的標准與要求,但核心要點則有相似之處。
3、營銷渠道要有自己的組織機構,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有相當的物流貯備條件,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有一定經驗的運營模式,能運用各種配套的營銷手段。
4、營銷渠道所有人員首先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對品牌有較高的忠誠度,並能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
5、營銷渠道要有協調能力,可協助生產廠家進行渠道內關聯渠道的有效溝通,協調廠商之間的各種矛盾。
6、營銷渠道要有信息反饋的能力,各渠道能將第一手資料及時提供給生產廠家,以便生產者及時准確決策,提高市場反應速度。
四、營銷渠道的管理與維護
1、營銷渠道的建設在選擇好以後,重點落實在渠道的管理與維護,是營銷渠道質量好壞的關鍵所在。
2、定期或不定期委派營銷人員對各營銷渠道進行走訪,了解與觀察渠道現狀,協助渠道解決一些實質性的市場問題與難點,以便及時調整營銷方案。
3、定期或不定期的電話跟蹤營銷渠道,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詢問各種市場情況,收集渠道的信息反饋,以便為決策提供依據。
4、協助營銷渠道進行品牌推廣與產品銷售工作,為各渠道提供一定的營銷支持,確保渠道健康、良性、有序地發展。
5、指導及監督營銷渠道對公司的各種營銷政策的執行力度,各種營銷活動與方案的執行效果,確保營銷渠道有的放矢,發揮渠道的最大優勢。
6、對營銷渠道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評估,對渠道進行綜合、全面、完整的營銷評估,確定哪些渠道是合理、實用的,哪些渠道需要調整或淘汰,確保渠道高效暢通,優化營銷渠道。
7、營銷渠道的激勵措施,建設渠道是為了提供品牌催化劑,為渠道自身凈化提供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