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廣普通話的活動方案
學院里研究古代漢語的學者,招收研究生特喜歡招收閩南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的學生,做研究、考證等工作省卻了很多的麻煩。http://www.ycwb.com/ePaper/ycwb/html/2008-08/18/content_287160.htm
現在的普通話實是(東)胡化了的漢語。用普通話讀唐詩宋詞,有很多句子按格式本應押韻的,卻不押韻。何解?因為唐宋時代的人講的並不是現在的普通話。有句說話講「事物是發展的」,語言也是發展的,這對呀,普通話也應該發展,不能一成不變地就是這個讀音。唐詩宋詞是漢文化最精彩的部份,現在全國十億讀書人,能寫作唐詩宋詞的人能有幾人?文化文明斷檔,這都拜推普之賜。普通話只有四個聲調,同音近音字幾近一半。現在觀看電視電影,如果不打字幕出來,真不知所雲。究竟用四個數字組成的密碼組合量大,還是用五個數字六個數字組成的密碼組合量大,答案肯定後者。現在的普通話已沒有入聲字,已簡化為四聲,從出生起就講普通話的人,根本就沒聽說過什麼入聲字,以為漢語從古到今就如此,這種人掌握話語權時,就對方言厭惡,要一統方快。殊不知,普通話中已消失了的入聲字卻存在方言之中。一種不能很好地繼承「漢文化最精彩部份」的語言--------普通話,就是為人與人之間的簡單交流,強行推它普及又有何用?改革吧!普通話的讀音不是不能改革的。
『貳』 普通話普及率 2020年要到80%,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有無必要保護方言
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地方方言,這是不容置疑的。中國民族眾多,地域廣博,為了國民的交流需要,普通話的推廣有其客觀必要性。特別是在進入異域他鄉之時,如若普通話的普及程度,沒能達到交流的需求,那勢必會寸步難行。然而對於本土人民來說,他們可以利用本地方言,暢所欲言,盡情交流,普通話不過是多了一種表達渠道。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普通話的不斷推廣普及,方言正呈現萎縮的態勢。在年輕一代,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學校普通話教育,家長為了遷就學校教育成果,以至於方言已經逐漸成為,僅僅跟父輩祖輩進行交流的工具。而在他們同輩交流之間,普通話才是獨一無二的選擇。
所以,保護方言就擺上了我們的議事議程。方言自有其存在的價值,而且是很大的價值。方言是承載地方文化的載體,代表了是地方文化的獨特性,甚至也代表了一方百姓語言表達方式的獨特魅力。地方方言的衰落,必會慢慢導致文化的趨同,而文化獨特性、多樣性的消失,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對世界文化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方言的消失,會導致我們無法解讀一些由方言構成的文化遺產。
一些有識之士正逐漸認識到到方言保護的重要性。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李禮輝等12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及早保護方言的建議,建議加強對方言的調查和研究。甚至在中小學不再禁止方言,適當安排方言教育。這樣一種做法,特別是小學生都不再禁止方言,似乎與推廣普通話背道而馳。那我相信,普通話的推廣並不能依靠對方言的壓制而進行,方言與普通話應該是攜手並進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