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城佈道區塊鏈計劃靠譜么
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包含了兩層意思:
1、百城佈道是不是騙人的?
2、百城佈道到底對中小企業有沒有實際的幫助?
我恰巧參與過他們的會議,就我的觀察,從這個兩個層面說說我的看法。
1、百城佈道是不是騙人的?
回答:不會。
區塊鏈在中國,是新興的事物。從政府一貫的做法來講,會先建立一個半官方的所謂行業協會,來進行摸底、指導企業的相關行為,之後才在成熟的時候,推出相關法規和明確主管部門。現在,唯一一個具有官方身份的區塊鏈相關協會,就是掛靠在工信部軟體行業協會下面的區塊鏈協會。目前還只是個二級協會,據說明年的時候就會升格為跟互聯網協會、互聯網金融協會、電子商務協會等協會並列的一級協會,作為整個區塊鏈行業的管理和指導機構。
而這個區塊鏈協會,就是百城佈道計劃的指導單位,其秘書長也發聲為百城佈道站台。這無疑為百城佈道的權威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要知道政府官方機構對於參與企業行為是非常慎重的,要經過多方調查和會談,確認企業行為沒有任何不規范的地方,才會慎重出面進行指導。
從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角度來說,百城佈道是一個合法合規的區塊鏈項目無疑。
2、百城佈道到底對中小企業有沒有實際的幫助?
這個問題,我也從幾個方面來談:
一、我們中小企業需要什麼?
第一肯定是對區塊鏈要有認知,才能判斷我是否加入;第二就是區塊鏈對我的業務有什麼正向的促進,提升收入?提升客源?提升訂單?;第三就是我該怎麼把區塊鏈業務跟我的現有業務結合,產生化學反應,我們需要實際的幫助和指導。
在百城佈道會議現場,我們通過劉老師的講解,通過相關資料,了解到百城佈道項目承辦方,包括了孵化方(星環商學院)、技術方(維港科技)、研究院(維京資本研究院),商學院為入選企業提供通證模型培訓和未來企業孵化服務,維港科技為企業業務上鏈提供開發服務,維港科技旗下的dapp產品維港小宇宙,則是一個「流量共享」平台,通過區塊鏈的激勵機制和運營機制,將整個平台的流量分發和輻射到每一個小宇宙生態中的企業。而維京資本則是業界赫赫有名的投資機構,排名TOP10,由他為我們這些企業進行診斷和服務,甚至孵化服務等等。
可以看到,這個百城佈道計劃,是一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現狀,用先進的區塊鏈技術和理念去解決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有政府部門背書,其權威性和專業性,是沒有問題的。
2. 汕頭招聘網的百城--人力資源沙龍
由汕頭招聘網、廣東百城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汕頭市企業經理人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九屆「績效助有夢想的企業高飛」已經於2013年3月30日在汕頭市金海灣大酒店黃金殿B廳隆重舉行,會議吸引了潮汕地區近200名資深HR經理、企業主、高級管理精英參加。
2015年8月15日中國夢·人才夢系列課程之打造人財,核磁共振主題沙龍在汕頭市澄海花園酒店隆重舉行,全場座無虛席,HR們表示受益匪淺。
3. pisen的百城當日達是什麼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百城當日達,是由廣東品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四川品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直營的品勝惠源提商城所推出的一個送貨方式。
他只是針對你在品勝惠源提官網和品勝在其他商城的旗艦店購買的品勝產品,而且百城當日送都是送給本人簽收,不像其他物流快件可以找人簽收。
百城當日達,是由廣東品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四川品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直營的品勝惠源提商城所推出的一個送貨方式。當電子商務界還在熱炒的O2O模式,品勝已經立即實現,並且是領先雙向O2O,創造性地實現了用戶售前、售中、售後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隨意在線上和線下進行切換。
品勝惠源提正品保證:品勝惠源提所有產品均為廣東品勝電子有限公司直供,品種齊全,品質保證。
百城當日達:覆蓋「廣」:品勝惠源提網路覆蓋全國125餘城市,擁有400家的實體門店(品勝惠源提聯盟商戶)。
配送「快」:在品勝惠源提網路覆蓋的城市,承諾當日送達產品(當日16:00之前完成審核並出庫的訂單,當日將在14:00-22:00之間進行配送)。如所在的地區不支持「百城當日達」,那降就近轉發第三方快遞,為顧客節約更多的時間。
百城當日送一小時加急送:如果顧客有需求,那麼還可以申請一小時加急送達的服務。
如上述內容未能解答你的疑問,歡迎向企業知道繼續提問。
4. 王海波的個人經歷
2006年,聯合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等10家機構發起成立中國行業網聯盟,開創了中國傳統產業與行業電子商務結合之先河。並出任中國行業網聯盟理事長。王海波先生因革命性的提出電子商務理論新模式——「4B」模型被譽為業界的意見領袖
4B電子商務理論是中國網庫總裁王海波先生提出的關於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理論。王海波先生從產業鏈的角度出發,在電子商務業界首次創新性地提出了將「B」細分的「4B」理論:原料商被稱為B1,製造商被稱為B2,分銷商被稱為B3,零售商被稱為B4。該理論認為,電子商務服務商要首先做好B3和B4兩個市場,解決B3和B4之間的生意成交成為B2B發展的關鍵所在。B3和B4做好了,B1和B2自然水到渠成,進而拉動整個電子商務市場井噴式地發展。
2006年1月出任中國行業網聯盟理事長。在全國各大城市組織電子商務培訓及行業電子商務發展論壇活動至今已超過100場,累計聽眾近10萬人。
2006年,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等10家權威機構在北京發起成立「中國行業網聯盟」,王海波先生出任中國行業網聯盟理事長。負責指導和協助各地傳統行業內的代表性企業成立行業網,並在全國各大城市組織電子商務培訓及行業電子商務發展論壇活動至今已超過500場,累計聽眾近50萬人。
2007年,王海波先生因在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以及電子商務應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被中國電子協會委任為「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企業網路應用推進工作委員會」主任,全面負責全國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應用推進工作。在王海波先的主導下,全國各地陸續開展傳統企業電子商務知識普及推廣活動,得到了極高評價。2007年3月受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委託組建成立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企業網路應用委員會,並出任專業委員會主任,指導和推進7萬多家中國中小企業的網路普及應用。革命性的提出電子商務理論新模式——「4B」模型,被譽為電子商務業界的意見領袖;榮獲首都電子商務「誠信興商」精英獎。
2007年12月被選為新成立的贛商聯合會常務理事。多次回江西參加省里組織的各類招商洽談會。
2008年,榮獲首都電子商務「誠信興商」精英獎;出任北京江西上饒商會副會長,和商會會長王文京共同多次組織商會進行社會助學和各類捐助,發展成為江西社團組織中在京最為活躍的一支贛商團體。
2008年,王海波憑多年的互聯網及電子商務實踐積累和研究,創立自己的電子商務理論—「4B」電子商務模型,成為對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極有影響力的理論體系。並於同年通過推出「中國進店網」 完成了4B電子商務模型的建設,開始打造產業鏈上的電子商務。
2009年1月入選中國電子商務專家庫,榮獲高級專家資格。提出創新電子商務思想—「單品電子商務模式」,引發單品電子商務新浪潮。與北京市商務委員會、北京電子商務協會及國內知名B2B電商服務企業聯手發起 「首都商網 服務中國」工程;並擔任各省級商會組織電子商務平台首席顧問,積極推動了全國各地商會組織電子商務建設與發展。
2010年1月入選北京市經濟信息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受聘首都經貿大學MBA職業導師。
王海波先生因其創新的B2B電子商務理念和豐富的管理運營經驗,被黑龍江商會、山東商會、上饒商會、福建商會在內的十餘個商會平台聘請為商會電子商務平台首席顧問,王海波先生在為商會企業打造暢順的網路貿易通道的同時,也積極為其營造能抵禦市場沖擊、集中優勢資源的商圈環境。
2010年,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艾瑞市場咨詢、中國銀聯、移眾傳媒,共同發起成立「中國B2B電子商務服務聯盟」。王海波先生受商務部、北京電子商務協會、北京市商務委的委託,出任該聯盟秘書長。聯盟將針對中小企業開展全面的電子商務應用普及服務。
2011年,餘杭區政府籌備打造國內最大的電商谷產業集群,委託王海波先生出任該項目的專家團首席顧問,並作為中國電子商務應用人才培訓基地的特邀講師,著力培養推動電子商務發展的後備力量。
2011年,王海波先生作為電子商務應用專家被「全國供銷合作社項目組」特聘為首席講師,全國供銷合作社項目建設專題培訓活動在各地陸續啟動,目前,已經有超過1000家全國供銷系統的企業家參加了本次系列培訓活動,受益頗豐。
2011年,受聘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高級研究員、全國電子商務人才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聯合艾瑞咨詢、中國銀聯、新華信等企業發起成立中國B2B電子商務服務聯盟,並擔任聯盟執行主席,推動「中國電子商務新銳扶持計劃」在全國開展。
2012年5月在首屆京交會上發起「百城千品」工程,推動各地電子商務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並帶領中國網庫在全國各省建設了11家電子商務產業基地。12月憑借積極倡導與實踐單品電子商務應用,推動中國實體企業的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榮獲IT時代周刊第八屆CEO年會「IT時代騎士獎」。
5. 當日達 是什麼
當日達是小時遞推出的跨城跨省加急寄件服務,目前江浙滬范圍3~5小時送達,江浙滬寄全國大部5~8小時當天送達。
6. 百城當日送是不是只是在惠源提網站買東西才可以送啊
百城當日送,是由廣東品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授權,四川品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直營的品勝惠源提商城所推出的一個送貨方式。當電子商務界還在熱炒的O2O模式,品勝已經立即實現,並且是領先雙向O2O,創造性地實現了用戶售前、售中、售後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隨意在線上和線下進行切換。
品勝惠源提正品保證:品勝惠源提所有產品均為廣東品勝電子有限公司直供,品種齊全,品質保證。
百城當日送:覆蓋「廣」:品勝惠源提網路覆蓋全國125餘城市,擁有400家的實體門店(品勝惠源提聯盟商戶)。
配送「快」:在品勝惠源提網路覆蓋的城市,承諾當日送達產品(當日16:00之前完成審核並出庫的訂單,當日將在14:00-22:00之間進行配送)。如所在的地區不支持「百城當日送」,那降就近轉發第三方快遞,為顧客節約更多的時間。
百城當日送一小時加急送:如果顧客有需求,那麼還可以申請一小時加急送達的服務。
7. 汕頭最繁華的商業街在哪裡
汕頭的商業街有很多,每個商業街都很繁華
主要有:金新路步行街
長平路步行街
中山路步行街
金砂路步行街
汕頭市商圈
一、城市中心商業圈
1.「三中巷」(偏低檔商圈)
三中巷又稱四中巷,位於舊城區,毗鄰中山路。因該區域共有三所中學在此(一中,三中,四中),巷子就在學校旁邊,因而得名。巷子從第三中學周圍延至中山路邊第一和第四中學,整個區域匯聚了許多小商店(包括服飾、文具、精品和餐飲店、小吃攤),面向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學生和年輕人。附近還有一所市級醫院(市中心醫院),這一帶人流量很多。
2.華僑新村商業步行街路段(低檔商圈)
華僑新村步行街作為汕頭發展最早、而且是自然形成的一條步行街,毗鄰長平路與金新路。小商品、服飾琳琅滿目、價格不高,顧客以本地年輕人居多以及外來打工人口,消費能力比較低。2010年易初蓮花店的入駐路口,加大人流量。
3.長平路商圈(中檔商圈)
長平路是汕頭最繁華的生活性次幹路,整條路較具商業氛圍。長平路以南國商城為中心,與金環路交界。是汕頭市最繁榮、最熱鬧的商務區域,周邊配備齊全(旁邊的金環路有部分運動品牌專賣店:公雞、匡威、ONLY、LEVI'S、Adidas、馬克華菲、KAPPA等,以及五星級酒店、商務聯鎖酒店,蘇寧電器),是商業、金融、酒店、購物、娛樂、IT數碼、餐飲、政治、休閑高度集中的地方。長平路西延到中旅汽車客運站,東延至泰山路火車客運站及汽車客運中心,與黃山路高檔住宅商業區相交接。
4.金園路、金新北路和新廈路商圈(中檔商圈)
從金環路延伸過去,金園路、金新北路和新廈路構成的類「工」字形街區,商業亦較為發達。主要經營中檔服飾,一些品牌專賣店較多匯集於此,主要以服裝、鞋類、皮具為主。但現在人氣已不太旺。
5.黃山路商圈(中高檔商圈)
隨著汕頭城區范圍不斷擴大,樓盤自西向東不斷擴張,幾年前還略顯荒涼的黃山路一帶,隨著許多炙手可熱的高價樓盤齊聚,如今已經成為熱鬧的高檔住宅新區。逐漸形成了一條自北向南以黃山路為主幹,貫穿金砂東路、長平路、韓江路三條路,集休閑、商業、娛樂為一體的東西向街道,這一縱三橫,恰恰形成了一個「豐」字形繁華商圈。這一片區也越來越成為商家眼中的黃金寶地。主要以經營服裝、餐飲為主,還有其它茶葉店、精品店、便利店等。人流量多,具有較多較高端消費群體。
二、服飾批發商圈
1.廣場服裝市場、新海港商城服裝批發市場(主營以男裝和中高檔女裝為主)
位於汕頭市海濱人民廣場西側,兩個服裝市場相臨,新海港商城原為汕頭港出入境大廳,廣場服裝市場則是汕頭服裝批發市場的起步者海安批發市場的延伸,雲集了本地區幾百個生產廠家生產、銷售的產品。
2.汕頭車站服裝批發市場(以中低檔女裝為主)
位於老城區潮汕路,是粵東最大的服裝及內衣商品集散地,依託汽車總站擁有便利的交通,人流旺,面積現擴大到10000多平方米,還另有新樓建設中。
3.中山路童裝批發市場(以嬰童服裝為主)
位於老城區中山路,有主樓和周邊臨街鋪面,總的經營嬰童服飾的商家達到200多家。
4.小公園鞋島
位於老城區安平路周圍,已形成多年的鞋類批發島。
三、開發建設中的7個城市商業綜合體
1.龍湖樂園城市商業綜合體(即南國商城後面,前身為龍湖樂園,現已荒廢。)
北臨城市主幹路金砂路、南臨最繁華的生活性次幹路長平路、西鄰金環南路。規劃將建設以商業、金融、酒店、辦公功能為主,兼有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設計意象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意」為平面形態,以寶鼎造型勾勒建築形體氣勢,以中國紅、中國結等傳統中國文化符號進行立面裝飾,寓意吉祥如意、國泰民富。
2.十一街區東城市商業綜合體(即已形成的林百欣會展中心、華銀數碼廣場等公共建築群。)
是汕頭北岸經濟、文化中心,規劃將建設成城市金融、文化、商業的重要集結點。設計意象以「城市魔方」創意,寓意作為城市總部經濟的孵化器,創意、創新層出不窮。
3.十一街區西城市商業綜合體
北鄰南國商城及規劃中的龍湖樂園商業綜合體。規劃建設成為以總部辦公、企業寫字樓為主要功能,兼有文化、休閑、商業等多種功能的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設計意象以「四靈寶瓶」為造型,寓意城市價值、財富源源不斷。
4.金鳳半島城市商業綜合體
位於汕頭大港河、西港河兩河交匯的半島區域,汕頭舊城次中心與鮀浦次中心的中心地帶,是城市西片區改造建設的啟動區域。規劃將建設成為西片區商業、酒店、文化娛樂綜合功能區,輻射帶動北岸西片的新商圈。設計意象猶如一昂首啼飛之鳳凰,以「金鳳廣場」命名,寓意百鳥朝鳳,展翅高飛的發展態勢。
5.長江路北城市商業綜合體位於城區商業聚集圈內(臨近工業區,周圍外來打工人口多)
東臨天山路、南鄰長江路,交通可達性高,是城市中的風水寶地。規劃將建設成為以商業為核心功能,兼有公寓式酒店、文化、娛樂、休閑等多功能的商業綜合體。設計意象以鑽石切面為靈感,創造盡可能多的沿街、臨景賣點,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價值。以「鑽石廣場」命名,寓意點石成金的城市商業神話。
6.高新城市商業綜合體(處於工業區)
位於汕頭高新區西北角,龍湖區與金平區交界的黃金地帶。隨著汕頭產業升級,將成為新一輪開發建設的熱點地區。規劃將建設成為兼有商貿、辦公、大型主題購物等綜合功能的商業綜合體。設計意象融入低碳節能技術理念,體現高新區作為創新基地、創新生活的無限可能。
7.大洋城市商業綜合體
是汕頭景觀海濱大道的重要節點,規劃以酒店、公寓式酒店為主要功能,兼有商業、辦公、娛樂等多種功能的商業綜合體,設計意象以天圓地方為創意,將沙灣明珠與陽光碎片結合在一起,是城市最愜意、最優美的「陽光濱海廣場」。
拓展回答
汕頭
汕頭,廣東省轄市,經濟特區,亦是東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粵東中心城市[1]。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鄰揭陽市,東南瀕臨南海。境內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入海,大陸海岸線長217.7公里,海島岸線長167.37公里,有大小島嶼82個。[2]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557.92萬人。
汕頭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無疑就有潮汕文化的存在。汕頭潮汕文化歷史悠久、起源於潮汕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汕頭有自己的潮汕方言、潮劇、潮樂、潮菜、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民俗等特色。
汕頭是全國主要港口城市、中國最早開放的經濟特區之一、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汕頭港於1860年開埠,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沖」、「海濱鄒魯、美食之鄉」美稱,享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投資環境百佳城市、中國品牌經濟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工作示範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文具生產基地。
2016年,汕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80.54億元,比2015年增長8.7%。
8. 為什麼百城當日達送貨那麼快
百城當日達的品勝惠源提做的一個物流配送形式,他是屬於電子商務中的020模式,在全國130個城市有400多家品牌專賣店,可以就近配送你購買的寶貝,百城當日達承諾24小時到貨不達免單的口號。
9. 汕頭30年經濟發展過程
30年乾旋坤轉,30年滄海桑田,汕頭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城市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縱向比較讓我們感受到了汕頭的巨變,客觀清醒的橫向比較讓我們意識到汕頭的落後,深感重任在肩。站在新的歷史節點上,暮然回首,我們更能登高望遠,堅定信心,獨樹一幟,把握機遇,揚長避短,實施有效的政府管理,加快汕頭發展。
上篇
改革開放以來,汕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創辦特區之初,特區的開拓者以「殺出一條血路」的勇氣頑強拼搏,頂風沙、冒酷暑,住篷棚、成功地走出一條「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投產一片,收益一片」的求實創新之路。上世紀90年代後,汕頭抓住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市區和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講話後市場經濟活躍的契機,明確市場經濟體制,展開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為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在特區快速發展的帶動下,整個汕頭市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7.29億元增至2009年的1035.7億元。1987年,全市實現人均GDP比1980年翻一番,1992年實現第二個翻番,1995年提前實現第三個翻番,2009年突破2萬元。2009年,汕頭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58.5億元,人均年消費品零售額1萬多元,人均居民儲蓄存款近2萬元。
回顧過去,汕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汕頭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改革開放的歷史也是一部區域競爭史。如果與先進地區比較,與整個廣東省的發展比較,汕頭的成績並不令人滿意,汕頭相對落後的地位並沒有改變。汕頭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39%提高到2009年的3.09%,但汕頭人口增長得更快,人口佔全國的比重從1978年的2.98%提高到2009年的3.82%,即人均GDP始終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目前,汕頭城鎮居民年人均收入、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等幾個主要的指標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比全國平均高出10幾個百分點。
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汕頭的落後始於21世紀初的「807」、「815」案件,而此前的1993年到1998年被認為是汕頭發展勢頭最好、經濟最繁榮的「黃金五年」。事實上,即使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黃金五年」,汕頭的GDP增長了186%,比同期全國平均的153.5%高出不多。但汕頭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與出口卻全面、大幅地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 「黃金五年」中汕頭的投資增幅71.7%,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40.5%;汕頭的出口增幅79.8%,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00%;利用外資增幅51.6%,全國平均水平高達138.2%。這種現象令人費解,汕頭GDP的增長從何而來?與比相對的一個讓人奇怪的現象是汕頭人民財富的增長,1993年到1998年,汕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從55.9億暴增到284.2億,增長了4倍多;農村居民儲蓄存款從14億增長到66.3億,增長了3.7倍,而同期全國居民平均儲蓄存款只增加了2.6倍。汕頭居民的存款增幅遠高於GDP、投資、出口的增長。其實,這些「藏富於民」的現象均來自於統計數字無法體現的地下經濟。放在30年的視角下(1978年~2008年),汕頭的GDP年均增長速度12.4%,雖然高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9.8%),但低於廣東省年均增長速度(13.8%)。汕頭的GDP、人均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僅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農村收入、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長速度還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汕頭的發展勢頭一直不如人意。
中篇
上世紀80年代及90年代前期,汕頭把握住率先改革、率先開放的良好機遇,乘勢加快發展,起到了改革開放「排頭兵」的作用,但隨著改革的深化,發展中的矛盾逐漸顯現,地理位置、商貿文化、華僑眾多、特區政策等發展優勢發揮不出應有的帶動作用,資源、科技、管理、交通等劣勢不能有效解決,導致汕頭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長達十年之久。
百載商埠:貿易優勢未能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歸匯三江、河海相連,潮汕人特有的經商意識造就汕頭的貿易優勢和「百載商埠」的地位。可是,改革開放後,商貿優勢和傳統並沒有讓汕頭富民強市,現在人們只能從滿街商鋪和「封街為市」中體會商業的「繁榮」。而曾經大量從潮汕地區訂購貨物的浙江中部小城——義烏則在並不優越的地理位置上靠商貿起家,把市場當作最大財富和創業的巨大舞台,走出了一條商貿主導、聯動發展,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的獨特發展之路。在對外貿易方面,1979至2009年,汕頭外貿累計出口總額還不如目前深圳一年出口額的1/3。目前,汕頭的外貿依存度只有50%多,根本體現不出沿海城市外向度高的特點。對外貿易優勢發揮不出的關鍵在於貿易與產業的相互帶動、相互促進的關系沒有形成。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中前期,汕頭貿易發展迅速,並在1998年達到最高峰。當時,汕頭發展對外貿易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即政策優勢和港口優勢。由於當時國家對企業的自營進出口權控制嚴格,而汕頭的貿易公司遍地開花,一些人又能夠利用各種方法拿到「批文」,加上汕頭港可以直接出口,所以,各地的貨物湧入汕頭。時過境遷,當其它地方的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出口的限制日益減少、「批文」不再重要,地處「省尾國角」的汕頭的交通劣勢日益顯現,周邊港口的競爭日益激烈,汕頭的對外貿易隨之下滑。更重要的是對外貿易對汕頭本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沒有實現,支撐貿易繁榮的產業基礎並不牢固。貿易的繁榮只是暴富了一些人,卻沒有留下堅實的產業基礎,沒有留下具有出口競爭力的大企業,沒有留下強勢的出口產品,導致了近十年汕頭對外貿易低迷滑落。
潮商巨賈:華僑資源未能成為經濟發展動力
僑鄉優勢是創建汕頭經濟特區的重要原因,汕頭有300多萬的海外鄉親,其中不乏名商巨賈。改革開放之後,海外鄉親的捐贈熱情高漲。30年來海外鄉親捐贈達50億,占廣東省華僑捐贈的1/8。海外鄉親捐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汕頭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可是,投資與捐贈不同,任何投資者都要考慮投資收益的問題,即使是鄉親也同樣。改革之初,因為政策優勢和缺乏其它城市的有力競爭,汕頭的投資吸引力尚可。可是,在全國性開放格局形成後,汕頭投資環境的劣勢慢慢顯現出來,這里資源稀缺,投資者沒有成本優勢,加之以政府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軟環境」不理想,這些都讓包括海外鄉親在內的投資者望而卻步。截至2009年,汕頭30年中實際吸收外資只有78億美元左右,不如蘇州等城市一年吸引外資的額度。30年中,汕頭累計核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約5800家,至今,仍然存續的只有1000多家。
城因港興:海岸資源未能轉化為航運物流優勢
汕頭因港而立、因港而興,歷來是粵東、閩西南、贛南物資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門戶。海岸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較好的建港資源條件,適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線28公里,可建5至30萬噸碼頭50多個。改革開放以後,汕頭港一度繁盛,1993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1000萬噸,1997年達到1360萬噸,在全省排第4位;集裝箱吞吐量36.6萬標箱,在全省排第3位。但此後汕頭港的建設管理水平沒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十餘年港口基本建設投資不到400億元,不及珠海、廈門港口投資的1/3。大型深水集裝箱碼頭發展緩慢,相關配套不健全,港口物資集散作用嚴重削弱,汕頭港地位與日俱減,在全國沿海港口中已經成為吞吐量最少的幾個港口之一。2009年,汕頭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3000萬噸,只相當於廣東省港口貨物吞吐量的3%左右。港口功能不健全一方面造成潮汕地區的出口貨物流失到鹽田港、廈門港,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甚至造成了本地企業和在汕頭投資的台資企業、港資企業搬遷。
人多地少:自然資源更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汕頭是自然資源貧乏的地區,有一定儲量的礦產資源只有19種,主要是價值不高的鋯英石、玻璃用砂、鎢、飾面花崗岩等。雖然地處海濱,但汕頭水資源並不豐富,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資源總量19.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量僅426立方米,僅相當於全省人均佔有量的17%,全國人均的20%。土地資源更是稀缺,全市土地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卻達500多萬,人口密度全國之冠。當然,實踐已經證明,資源多寡並非決定一個地區窮富的決定因素,日本、韓國、荷蘭、丹麥、新加坡以及我國香港、台灣等同樣是自然資源極度匱乏,經濟卻十分發達,這其中的關鍵在於能否充分發揮技術、人才、制度等資源的潛力彌補自然資源劣勢。可是,汕頭過去的發展中並沒有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高級化,反而與其它地方一樣,走的是高土地佔用、高資金投入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產業發展中科技、創新的作用不明顯,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比重只有18%左右。以土地利用為例,盡管人口密度遠高於其它城市,但由於產業空間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等原因,汕頭土地效益低下。1993年,汕頭市地均GDP為720.62萬元/km2,廈門市為845.47萬元/km2,兩市相差無幾,但現在,汕頭市的地均GDP不及廈門市的一半。
城市品牌:特區政策和政治影響逐步弱化
城市品牌是一個地方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一個城市全體居民和企業共同的無形資產,特區的名號讓汕頭成為了世人矚目的城市,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窗口和試驗田。特區真正的意義並不在於稅收減免之類的具體政策優惠,而在於中央對特區的關注和特區被賦予的試驗權和立法權。全國260多個地級市中,擁有「較大的市」立法權的不過49個城市(包括特區城市),擁有特區立法權的不過是4個特區城市。另外,特區的金字招牌還有非常大的政治效應,從改革開放的大局和趨勢出發,國家和省都可以在政策、機制、規劃、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汕頭傾斜和指導。可惜的是,汕頭並沒有用好讓沒有試驗權、立法權的「普通城市」羨慕不已的特區的金字招牌,城市的無形資產不斷流失。近些年,國家的區域政策也已經有了巨大調整,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到兩型社會,從循環經濟試驗到生態經濟區,從北部灣到長吉圖,從江蘇沿海到遼寧沿海……在這一背景下,很多城市開始更加重視政治效應、無形資產的開發,「製造」出一系列「概念」,引起社會的關注,比如,珠海因為《橫琴總體發展規劃》而底氣實足地喊出前三十年看深港、後三十年看珠澳;在海西勢頭強勁的背景下,廈門在努力打造海西龍頭,海南全力打造「國際旅遊島」……而同樣作為經濟特區的汕頭,似乎逐步被淡忘,似乎逐步被邊緣化,特區的金字招牌比之10幾年前黯淡了很多。
正如汕頭市委書記李鋒在市委九屆九次全會上指出,汕頭出現今天這樣的落後局面,主要根源就是我們思想落後了,觀念落後了。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思想觀念、發展理念、精神狀態、體制機制、工作作風、法制建設等方面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些同志已經忘記了汕頭還是特區,導致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在弱化,開放兼容、創新爭先的文化特質在淡化,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特區精神在退化,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勇氣在消退,思想上、措施上、行動上停滯不前,在困難和問題面前等待觀望、患得患失,不敢突破陳規,不敢承擔責任。
各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資源稟賦、文化傳統不同,發展的方式和路徑也不可能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加快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把握發展機遇,揚長避短,充分挖掘本地的優勢,並將之不斷發揮出來。這應該是汕頭經濟特區30年留給我們的經驗啟示。
下篇
發展定位必須科學准確
轉型時期的中國與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有很大的不同,政府是最大的資源控制者,在經濟發展中的影響舉足輕重。地方政府有充足的能力依靠自己手中的各種資源去調控經濟,保持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可是,在市場經濟雛形期,汕頭並沒有營造好發展環境,未能調控好經濟發展的方向、節奏。
汕頭缺乏一以貫之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重點與戰略連續性不強,就是一直在強調的「現代化港口城市」也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發展方向、發展重點定位不準只會導致機遇一失再失,思路不清晰的結果是處處「慢人一拍」,汕頭在外地努力突破基礎設施瓶頸的時候縮手縮腳;在珠三角地區已經把對外貿易集聚的資金轉移到工業的時候,依然兼顧「商貿立市」;在各地已經充分重視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時候依然放任圈地行為和農村土地的無序濫用;在長三角地區強力招商引資的時候依然無動於衷;在沿海城市大力推動企業上市多年之後才想起努力跟進;在重化工業趨勢明顯的背景下,對重大項目引進不力,依然注重發揮「輕工優勢」……
在產業發展上也是如此,沒有很好地把握和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產業主攻方向徘徊於輕工業、重化工業(大項目)、商貿業、現代服務業之間。在工業內部,也同樣未能有效選擇增長速度較快,對其他產業發展具有較大的帶動作用,決定著產業結構特徵及其演變趨勢的工業產業,時至今日,還籠統地把電子信息、紡織服裝、工藝玩具、化工塑料、食品醫葯、機械裝備、印刷包裝和音像材料8大產業都定位為支柱產業。對汕頭人地矛盾突出、農村人口比重極高的發展壓力認識不夠超前,不能提早引導產業、人口在空間上集聚。
體制機制必須創新突破
在創辦特區之初,汕頭有很多敢為全國之先的創舉:在興辦「三來一補」及三資企業,在招商引資、體制改革、政府服務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試驗,這些創新舉措構築的新體制、新機制順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為特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可惜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之後,在改革開放的動力逐漸減弱、阻力不斷加大的時候,汕頭故步自封,各種創新行為反而減少了,尤其是體制機制的創新方面沒有實質性的動作,更沒有為全國提供製度化的、能為其它地方借鑒的成熟的改革經驗。比如行政管理體制,與內地所謂的落後地區不但毫無二致,再比如,港口建設,汕頭的港口投資建設經營市場開放非常遲緩,港口的建設和運營模式比較單一,資金籌集渠道較窄。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體制機制優勢弱化必然導致經濟發展勢頭受阻,在特區優勢不明顯的今天,在萬馬奔騰齊發展的時代,汕頭更需要以創新促進發展。
政府管理水平必須不斷提高
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良好發展環境的營造。可是,多年來汕頭發展環境一直不理想。經濟發展要有與之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在宏觀發展環境方面,汕頭的兩次區劃調整(1991年的潮汕三市一分為三和2003年的撤澄海市、潮陽市設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對汕頭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潮汕一分為三割裂了潮汕地區固有的經濟聯系,使行政區劃這一上層建築不但沒有適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潮汕三市的經濟基礎。撤市設區改革使事實上處於縣域經濟水平的澄海區、潮陽區、潮南區不能享受強縣擴權背景下給予「縣」的各種自主許可權和優惠政策,在稅負加重、財力減弱的情況下,反而要承擔更繁重的「市區」城建、教育等公共服務,同時,潮陽、澄海原有的區域品牌效應也被削弱。在政務環境方面,不能否認,歷屆政府對政務環境的重視程度頗高,整頓機關作風運動、工業集中服務活動、民主測評機關作風活動、機關效能建設等運動高潮迭起;成立機關效能投訴中心、企業投資服務中心,出台《汕頭市改進機關作風和提高行政效能規定》、《汕頭市市區企業投訴管理辦法》等舉措接連不斷,成效喜人。可是,體制性障礙的存在使單純運動式的整治效果並不理想,效率低下、寬嚴無度、擅意枉為、各自為政等現象,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投資。不容置疑,在加快汕頭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機關效能,加強執行力建設,營造良好的軟環境,實施有效的政府管理是加快發展的重要保證。
以時代文化精神為引領加快建設幸福汕頭
汕頭人傑地靈,潮汕文化底蘊深厚,潮汕文化中的勇於拼搏、勤儉節約、開拓創新等積極因素是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品質,但任何文化都不是盡善盡美,潮汕文化的獨立性、功利性和傳統的秩序觀念與市場經濟的要求有很多沖突,這也影響了汕頭經濟健康發展。潮汕文化中尚存的一些糟粕,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汕頭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人才環境,干擾了良性市場秩序,阻礙了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產業的發展,遍布社會各個角落的人情關系還扭曲了政務行為。文化的揚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通過有效的引導,努力建立與市場經濟更為符合的開放意識、秩序意識、法治意識、合作雙贏意識和良好的人文環境。大力弘揚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把汕頭建設成為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特區文化城市和潮汕文化的聚集地,形成具有中國氣派、特區風格、汕頭特色的現代文化體系,以時代文化精神為引領加快建設幸福汕頭。
站在特區成立30年的歷史節點上,回顧曲折艱難的發展道路,我們既為成績自豪,又對經驗教訓深思。近幾年來,汕頭發展形勢喜人,經濟增長速度連續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我市經濟呈現平穩加快發展態勢,實現GDP550億元,增長11.1%。我們如果能全面調動海內外鄉親的積極性,齊心協力,艱苦奮斗,奮勇爭先,科學發展,擦亮特區招牌,提高區域中心城市凝聚力、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實現汕頭的崛起與振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