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化化肥協同管理平台怎麼注冊賬號
請找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提交申請,通過後由信息技術部在協同平台為你量身定做賬號和密碼,你就可以改密碼了撒。
B. 中國石化和中化石油什麼區別
1、成立時間不同
中國石化,即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
中化石油有限公司成立於1988年5月21日,是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2、經營范圍不同
中國石化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煤炭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煉制;成品油儲存、運輸、批發和零售;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新能源、地熱等能源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
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咨詢、施工、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研發、製造與銷售;電力、蒸汽、水務和工業氣體的生產銷售;技術、電子商務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有關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對外工程承包、招標采購、勞務輸出;國際化倉儲與物流業務等。
中化石油主要從事原油、成品油的進出口業務,是中化公司在國內經營石油貿易的專業公司。國際化經營為中化石油有限公司一大經營特色,公司具有開展石油貿易的國際品牌和競爭力。原油業務包括代理國內煉廠進口和自營國際轉口兩類。目前,公司擁有海外長約貨源2000萬噸,來源遍及中東、西非、東南亞、南美等地區,國際轉口市場遍及東亞、東南亞、地中海周邊、南美、北美等地區。
3、資本運作不同
中國石化分別在紐約、倫敦、香港、上海上市。
中化石油到現在還沒有上市。
4、發展戰略不同
中國石化的發展戰略是打造世界一流,要選擇科學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模式。中石化組織了18項專題調研,根據國際競爭的新形勢、新特點,確立了「資源戰略、市場戰略、一體化戰略、國際化戰略、差異化戰略、綠色低碳戰略」六大戰略,作為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強力支撐。
中化石油的發展戰略是加強煉化支點建設,完善石油業務上下游產業鏈,形成自主發展平台,自成體系,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成為中國最強的原油、成品油貿易國家隊和國內最大的第三方石油化工物流服務商,建成營銷能力突出的國家石油公司,成為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依靠力量。
5、企業文化不同
中國石化企業文化是以「愛我中華、振興石化」的企業精神和「三老四嚴」、「苦幹實干」、「精細嚴謹」等優良傳統為重要內涵的企業文化在中國石化的改革發展中起到了有力的引領與支撐作用,是激勵中國石化攻堅克難、不斷前進的制勝法寶。為扎實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落實中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適應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要求。
中化石油企業文化的核心是「做人:誠信、合作、善於學習;做事:認真、創新、追求卓越」。公司按以上「做人」、「做事」的准則努力推進並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為股東(國家)、客戶、員工價值的共同提升,矢志追求中化基業長青。公司的長遠目標是把中化建設成為真正受到同行業廣泛尊重的具有全球地位的偉大公司。
中國石化上市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路、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 中國石化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獨家發起方式於2000年2月25日設立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167.8億股H股股票於2000年10月18、19日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三地交易所成功發行上市;2001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28億股A股。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_網路
中化石油有限公司_網路
C. 中化化肥oa平台的附件為什麼總是自動關閉
按住Ctrl鍵在點擊要打開的文件就OK了
D. 化肥商務平台 除了雲農場 還有哪些 求推薦
貌似是吧..
QQ農場的點券化肥只能對使用點券購買的種子使用,其他化肥可以對金幣購買的作物使用,不能對點券作物使用,除了電卷化肥還有普通化肥和有機化肥。 註:QQ農場點券作物可以施點卷化肥;有機作物施有機化肥;普通作物可以施普通化肥,也可以使用有
化肥\商務平台,農場,推薦化肥\商務平台,農場,推薦化肥\商務平台,農場,推薦
E. 余大洪的服務客戶
電信廣電:北京移動(8次)、廣西移動、山東移動、廣州移動、河北移動、內蒙移動、河南移動、珠海移動、陝西移動、中國聯通安徽公司、北京聯通、聯通華盛、陝西聯通、山東聯通(5次)、內蒙聯通、河南聯通、福建聯通,中國網通集團公司,吉林網通,山東網通,河北網通,中國電信(北方電信)、上海電信、陝西電信、浙江電信、福州電信、河北電信、新疆電信、中興通訊、華為、Motorola 摩托羅拉(20次)、Samsung三星手機、中興通訊(7次)、華為、愛施德、TCL電話機、衛士通、融創經緯、烽火移動通信、瑞斯康達、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朗、騰訊公司、卓望科技、263網路
金融保險: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分行(6次)、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分行行(7次)、中國農業銀行河南分行(3次)、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石家莊分行、中國建設銀行、北京銀行、北京農商銀行(12次)、南昌銀行(3次)、中國人保財險、平安財險上海公司、美國利寶保險、永誠財險
電力石化:國家電網(30次)、中海油(3次)、中化進出口、中石化森美、中化化肥 、石化盈科、遠東控股線纜、天津新巨升電子
IT行業: Motorola 摩托羅拉(20次)、聯想集團(6次)、神州數碼(7次)、方正集團(5次)、263 網、清華同方、佳能公司Canon、韓國三星Samsung(8次)、東信北郵、Autodesk(3次)、世紀互聯、卓望軟體、騰訊、Citrix、中鐵建、中盾信安、酷動數碼、衛士通、高德地圖、曙光公司(3次)、瑞斯康達、廣州科騰、華夏烽火、佳傑科技(4次)、東軟軟體、 浙江建達
製造電子:海爾集團、韓國三星(7次)、TCL集團(5次)、ABB、 Embraco 壓縮機、正泰電器(4次)、酷動數碼、愛施德(4次)、好易通、衛士通、田歌紡織、LMS、Legrand、 金山電子、以萊特空調、Manitowoc製冷、飛天科技、廣電運通、好易通
交通運輸:長安鈴木、宇通汽車、北汽福田(3次)、上海大眾、新松機器人、歐司朗照明、LMS、廣東東箭汽車、深圳華美、中鐵建、中外運、 嘉里大通(10次)、華南中遠、積碩科技、上海摩根
高校教育:北京大學、清華MBA、南大EDP、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學院、浙大、北京科大、時代光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EDP中心、新東方在線、智聯開元
鋼鐵建材:寶鋼集團、POSCO韓國浦項制鐵、河北鋼鐵集團、沙鋼集團、萊鋼、深圳華美 、鞍鋼集團、日照鋼鐵、本鋼 、廈門益材、聖泉集團、安彩玻璃、華潤包裝、康得利紙業、南京3521特種裝備、信和塗料、山東晨鳴紙業、華夏建龍礦業、鹿山公司、Grace、華潤包裝、 安彩玻璃
建築房產:首都機場航港發展、江蘇新城房地產、五礦(營口)產業園、王朝木門、新中源陶瓷、金洋九峰電動門
傳媒出版:北大燕園書店、時代光華、《銷售與市場》(3次)、《中外管理》雜志社、外研社
醫療行業:開立彩超、健康在線(好醫生)
政府部門: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 中國中小企業競爭力提升工程、中國市場學會、法國政府檢驗局Bureau Veritas必維國際檢驗集團
F. C2C電子商務的現狀和發展前景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與前景
我國計算機應用已有40多年歷史,但電子商務僅有十多年,1987年9月20日,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了世界,揭開了中國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1.1990-1993,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階段
我國九十年代開始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自1990年開始,國家計委、科委將EDI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如外經貿部國家外貿許可證EDI系統、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中國外運海運/空運管理EDI系統、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化財務、石油、橡膠貿易EDI系統"及山東抽紗公司"EDI在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等。1991年9月由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會同國家計委、科委、外經貿部、國內貿易部、交通部、郵電部、電子部、國家技術監督局、商檢局、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中國銀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稅務局、貿促會等八個部委局發起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同年10月成立"中國EDIFACT委員會"並參加亞洲EDIFACT理事會,目前已有18個國家部門成員和10個地方委員會。EDI在國內外貿易、交通、銀行等部門應用。
2.1993-1997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打基礎。
1993年成立國務院付總理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4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電子部、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GIIC)共同組織"北京電子商務際論壇",來自美、英、法、德、日本、澳大利亞,埃及加拿大等國700人參加。1994年10月"亞太地區電子商務研討會在京召開",使電子商務概念開始在我國傳播。1995年,中國互聯網開始商業化。互聯網公司(ISP、.COM公司)開始興起.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我國信息化建設。1996年,全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我國信息化規劃,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3.1998年開始進入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我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7月,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正式宣告成立,被稱為"永不閉幕的廣交會"。 中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是我國第一家現貨電子交易市場,1999年現貨電子市場電子交易額當年達到2000億人民幣。中國銀行與電信數據信局合作在湖南進行中國銀行電子商務試點,推出我國第一套基於SET的電子商務系統。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1998年首都、上海等城市啟動電子商務工程,開展電子商場、電子商廈及電子商城的試點,開展網上購物與網上交易,建立金融與非金融論證中心,和有關標准、法規,為今後開展電子商務打下基礎。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尚處起步階段或初始階段。醫葯電子商務網於98年投入運營,醫療衛生行業1萬個企事業單位聯網,能提供上千種中西葯品信息。全國庫存商品調節網路、全國建築在線、房地產網上促銷,都已正式開通。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4.2000年,我國電子商務進入了務實發展階段。
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電子商務服務商(dotcom公司)正在從虛幻、風險資本市場轉向現實市場需求的變化,與有商務傳統企業結合,同時開始出現一些較為成功、開始贏利的電子商務應用。由於基礎設施等外部環境的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應用方式的進一步完善,現實市場對電子商務的需求正在成熟,電子商務軟體和解決方案的"本土化"趨勢加快,國內企業開發或著眼於國內應用的電子商務軟體和解決方案逐漸在市場上占據主導。我國電子商務全面啟動並已初見成效。基於網路的電子商務的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出來。
2.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2.1 我國計算機擁有量、互聯網用戶、網站數近年來飛速增長
我國計算機互聯網用戶、網站及域名"飛速增長,據有關部門統計:
2000 2001 2002.6 2002。12
計算機安裝台數 2200萬 2800萬 3500萬 3900萬
聯網計算機台數 892萬 1254萬 1613萬 2083萬
互聯網用戶 2250萬 3370萬 4580萬 5910萬
域名數 2.2萬 12.7萬 12.6萬 17。9萬
網站數 26.5萬 27.7萬 29.3萬 37。1萬
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推動了電子商務及計算機應用網路化。
2.2 電子政務工程全面啟動並初見成效
2002年電子政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全國政府采購投資就有350億元(硬體250億,軟體45億,信息服務55億元)比同期增長25%,2002年7月國信辦公布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包含三大措施:1)建立兩個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內網處理辦公,外網處理部門間及企業、公眾服務義務。2)推進12項金字工程建設,(金稅、金關、金財、金審等)。3)加快重要戰略性資料庫建設(人口、農業信息庫等)。全國各級政府正在實施中,各級政府申請的gov.com域名2001年1月4615個,2002年12月已有7796多個。在有的省,鄉鎮政府已全部上網,各級政府網站都已在網上發布政府信息,開辟了與公眾溝通交流和提供服務的渠道,不少地方政府建立了面向了群眾的信息發布查詢系統,設立"市長信箱"、"政府信箱",方便公眾參政議政。北京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立了142個政府網站開展80多項網上辦公項目,提供下載辦公文告表格565種。、上海建立了143個政府網站,實現跨部門工商網上並聯審批,過去要化30多天跑18個部門現只消5天跑1個部門就完成。廣州市已建立了76個政府網站、93個應用系統,如43個部門在"企業注冊和年檢並聯審批系統"進行網上審批等,青島電子政務工程被國務院辦公廳和科技部評為全國電子政務示範工程之一,創下技術性能最先進、信息資源最豐富、訪問量最大等政府網站建設多項紀錄,在電子政務戰略、技術研究及電子政務規劃建設也走在全國前列海關等部門建立電子口岸系統,在網上進行進出口報關通關業務管理,企業可以在網上完成報關通關手續。全國稅務系統計算機廣域網點已超過4000多點,基本建成全國性稅務計算機網,全國2000多萬戶納稅人納計算機管理,全國75%的稅款通過計算機徵收,防偽稅控系統已在全國推行,稅務部門在部分地區開展網上申報與繳稅的試點,網上征稅已在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部分省市實現,網上政府招標采購已在部分省市開始實施,如深圳市6億元葯品已在網上招標、采購。電子政務進入全面實施有力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2.3 我國電子商務的環境繼續改善
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的環境(網路基礎建設等運行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網上支付、信息安全、認證中心建設等條件)逐步完善,國家有關電子商務的政策、法規即將出台,已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建立了基本的條件。網路帶寬增加,國際出口帶寬總量2002年帶寬的總和已達8880M,比2001年增加23。5%;九大互聯網路單位與中國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的互聯互通帶寬總和達到21412M,寬頻接入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長,用戶數達417萬戶,其中ADSL接入187萬戶,LAN接入170萬戶,Cable Modem、無線等接入方式60萬戶。全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取得實質性進展,2002年10月8日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在北京、武漢兩地成功投入運行,2003年2月底前完成在上海、天津、濟南、沈陽、成都、西安、深圳和海口等11個經濟發達的主要城市推廣,初步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跨行、跨地區銀行卡信息交換網路。物流配送出現了一些進展,擁有我國最大傳遞網路的中國郵政加盟電子商務領域,一些專門為電子商務項目服務的專業配送企業也相繼出現。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有關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中的安全問題。行業認證中心,如電信、海關、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組織的安全認證中心已經成立,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認證中心也相繼成立,與安全標准、電子簽名、密碼系統等相關核心技術的開發也得到重視並加大了投入力度。2002年,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法規、法律也在趨於成熟,2002年完成電子簽章點條例起草工作,更多的法律正在醞釀之中。
2.4 行業電子商務迅速發展
2002年外貿電子商務的運行環境極大改善,全國進出口許可證聯網申領與發證系統全面投入運行,企業可以在網上申領進出口許可證;外經貿部早已在國際互聯網上建立了在線廣交會、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等站點,其中中國商品交易市場(China market.com.cn ),已有8000多家企業近3萬種商品在這個虛擬市場上常年展示,今年開通了網上洽談平台,通過www.cantonfair.org,www.cecf.com,www.ccme.org.cn等三個網站,為展客商提供信息發布、貿易撮合、網上洽談、輔助成交等電子商務服務。據統計,截至4月27日,廣交會各網站的訪問量累計總數達5090萬次,比上屆同期增長50.95%。其中境外訪問量累計數為2589萬次。廣交會網站三個平台意向成交量為2。2.18億美元,確認的成交量為4784.77萬美元。據統計,在各大類產品中,網上成交效果最好的是機電類產品,占總成交量的73.4%,其次是糧油類和五礦化工類產品。2002年建立義烏小商品在線國際博覽會,促進了小商品出口。全國加工貿易聯網審批管理系統已在全國推廣,全國有300家審批機關,2萬多家企業已實現加工貿易網上申報、審批、實時監控與管理全國商業銀行營業網點已實現電子化,金融業截止2002年11月發放各類銀行卡4.69億張,同比增長22%,2002年1月-10月發放2.1億張,其中帶銀聯標識的6000多萬張,全國基本實現300個以上地級市各類銀行卡的聯網運行和跨地區使用,100個城市中98個城市部分或全部實現了當地銀行卡跨行通用,各商業銀行在40個城市的分支機構全部發行銀聯標識卡,實現跨行、跨地區運用,2002年9月底,銀行卡累計交易額10.5萬億元,比2001年底增加43%。`金融系統由人行和全國十二家商業銀行聯合建成的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已開通運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農業銀行均已開展網上業務,中國工商銀行已開通網上銀行312個,交易額2001年達6000億元,2002年突破5萬億元。2002年增加了代理匯兌、預約業務、在線收費、基金、國債業務等新服務,個人網上業務新增繳費、e通卡、外匯買賣、基金交易等新業務。全國101家證券公司、239家信託投資公司的證券營業部2623家目前已經基本上建立了電子化業務處理系統,計算機與網路通訊技術已經成為支撐各項證券業務。計算機與網路通訊技術已成為支撐各項證券業務運轉的關鍵措施,上海、深圳、北京等地證券公司在網上建立站點,能提供股市行情,網上進行證券在線交易(網上炒股),2002年通過互聯網完成證券交易5230億元,比2001年增長8。99%。2002年大多數保險公司都開通了網站,部分已向電子商務型發展,如中國人保的e-picc,平安保險pa18等網站,客戶可通過網上投保車險、家財險、貨運險,並可享受保單驗真、保費試算、理陪查詢、投訴報案、風險評估、保單批改等實時服務,2002年網上銷售保單等方面 取得較好業績。行業都建立行業網站,開展在網上發布產品信息,進行網上洽談、簽約,開展網路經銷。
中華紡織網推出了一種比郵件溝通更可靠、更簡單、實時並能夠讓買家和賣家獲得及時溝通的網路交易工具---BTOB實時在線溝通系統,可讓中國紡織企業上網實時談"買賣"。
房地產交易系統網上在線交易,2002年盛夏起,客戶就可以通過安裝在中國電信主機房伺服器內的EES房地產信息在線交易系統進行房地產交易。該系統是一套專為房地產企業開發的在線房產信息交易、管理的大型電子商務系統。系統採用目前最新的B/S體系,Win2000作為開發平台,友善的操作界面,網站完全後台管理。建築製品和建材產品適合網上銷售。當前《中國建材商品網》,《中國裝飾材料網》,《中國水泥網》,《魯班網路》,《易網五金網》等建築、建材網站,已形成多品種、廣覆蓋。縱橫交錯的網路格局。旅遊業也已啟動電子商務,國家旅行社、青年旅行社開展網上旅遊業務,網上預訂旅遊景點賓館飯店,安排旅行計劃等。全國旅遊網站已近300家,網上旅遊市場發展很快,
《中華萬游網》、《華夏旅遊網》、《康輝專業出國旅遊網站》、《攜程旅遊網》和《旅遊資訊網》推出的特色旅遊受到普遍歡迎。
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抽樣調查,2002年,全國62.7%的零售企業建成了區域網,38.8%的零售企業在網上公布商品信息;17.9%的零售企業提供網上購物方式;只有3%的零售企業實施了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我國農業網站發展很快。不僅各省市普遍建立了《農業信息網》,還涌現了類似《中華十億農副產品網》《福州亞峰》《南京白雲亭》這樣一些大型網上市場。網上經營的品種一改去年以糧食,化肥為主的局面。副料、家禽、農葯、土特產、花卉、園林、水產品、茶葉、鮮果等全部上網。江蘇目前已有九大類,三十個農產品市場實現了連網。沛縣率先在全國實現全縣28個鄉鎮連網。網上銷售菜糧等農產品23億公斤。《環球農商網》、《中青農網》、《中國農村星火數據廣播網》讓農民用電視機即可走進網路時空。成為面向九億農民的數字化信息網路。農業監測預警系統已開始按月提供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的監測報告,年底可建立幾個品種的數據平台。農村供求信息服務系統,農村供求信息全國聯播系統(農村供求一站通),一年來已有注冊會員18000家,每月頒布信息6000條,內容詳查13萬條,中國農業信息網(www.agri.gor.cn)已成為中國最全面、權威的農業信息網路,每月點擊已達到1000萬次,農產品價格供求信息還通過中國聯通的尋呼機向全國用戶發送,2002年改進了對網站信息管理,建立了三層結構內容管理系統,推進縣、鄉信息服務點建設,年底預計完成60%縣級、20%鄉鎮農村經濟信息服務站建設任務
網上農產品超市開通,位於北京市大興縣的北京萬福喜食品公司的員工在其配送中心內為網上訂貨的顧客准備農產品。該公司從2002年5月起利用互聯網銷售農副產品,市民只要登陸http://www.hhl.com.cn">www.hhl.com.cn網址,就可以看到圖文並貌的大興蔬菜、瓜果、肉食等農副產品的介紹,公司設立配送站點的小區居民通過網路訂貨後,該公司針對顧客的要求進行清洗、加工和配送,市民不出小區就可購買到新鮮、便宜的優質農副產品。目前,已有6萬戶北京市民成為該公司會員。自1997年至今,南通市農民通過上網銷售的農產品累計達到200多個品種,實現銷售額近1億元,通過信息搭橋,農民走上了致富快車道。
2.5.省市地區電子商務取得不少進展
北京、上海、湖南、徐州、海南等地電子商務已取得不少進展。
北京首都電子商務工程取得較大進展,首都電子商城作為首都電子商務主要基礎設施,已開始為國內外企業、商戶開展全國性和全球性電子商務發揮作用,每月訪問者達數百萬人次,每月網上經營額已達數百萬元人民幣。2002年北京電子商務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電子商務體系,電子商務服務平台-首都電子商城的功能進一步完善,四級社區電子商務服務信息網路系統全面開通。在2002年1至9月, B to B、B to C電子商務交易額分別為360.1億元和3.83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21.87%和164.14%,電子商務市場前景看好。西單商場於2001年底投資900萬元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igo5.com)。到2002年6月,igo5.com月銷售額已超過400萬元。2002年9月,實華開以單筆跨國網上采購額超過千萬人民幣而刷新亞洲網上開放式純電子商務采購新紀錄,此次交易開設四個競價市場,對四種不同的特製塑料進行拍賣。總成交額超過千萬,為采購方節省金額百萬餘人民幣,節省比例達到10.72%。至此,實華開已成功地為包括美國最大的辦公文具連鎖店以及德國最大的零售商,舉行了十幾場中國出口商品網上競價訂貨會。網易2001年初易趣合作網上拍賣,2002年7月5日,合同期滿,雙方拍賣合作正式到期。2002年7月9日網易的主頁上出現了"網易拍賣"推出了自己的拍賣服務。2002年3月18日美國eBay公司為易趣注資3000萬美元易趣與美國eBay公司合作eBay獲得了易趣的33%股權,使易趣成為國內最大的C to C網上拍賣網站。2002年,中國互聯網上的手機銷量增長了近150%,目前國內外各種品牌的手機型號有264種,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銷售;同樣一部手機網上銷售價格比傳統的專賣店銷售價格要低1%至2%,手機配件的網上銷售能比傳統專賣店便宜到40%至50%。北京社區電子商務工程一年來取得顯著成果:依託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將18個區縣、149個街道連接成一個整體,實現互聯互通、在169個社區服務中心建立169個網站,形成覆蓋全市社區服務信息網站群,安裝了149套街道熱線呼叫系統,在1200個社區安裝了管理軟體,開發社區電子商務支撐平台,在2400個社區實現了網路接入,採用96156熱線電話和信息亭三種接入方式。上海社保卡工程幾年來取得成效,累計發卡800萬張,600萬人用於醫保結算。
濟南市電子商務及現代物流應用示範工程一年來,以三聯集團為龍頭與22家家電生產廠家和20多個銷售商建立家電電子商務聯盟,對34家連鎖店進行改造,24家實施緊密分銷商管理系統,10家實施核心分銷商管理系統(即由ERP統一管理)。總部與連銷店分銷效率大為提高,訂單處理由來1.5天縮短到5分鍾,實現了商流、信息流、物流全面集成,資源共享。海南在旅遊業電子商務、農產品網上營銷,重慶在網上農,貿超市、網上輕工市場,徐州淮海食品商城,天津在物流配送方面進行了試點,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中國電信湖南電子商務中心建立了179門戶網站,開展在線安全交易、安全支付、證券、銀行、購物與CA論證等安全服務。
2.6 我國B2B、B2C市場的發展現狀根據CCID的研究分析資料:2002年12月,我國電子商務網站3804家,比2001年3391家增長12%,能有效運行的1533家,比2001年1326家增長16%;消費類電子商務網站2277家,其中綜合類網站285家,專業類網站1992家,能有效運行的737家;B2B網站1527家,其中綜合類網站189家,專業類網站1338家,能有效運行的796家;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電子商務交易額2002年1809億元,比2001年1088億元增長66。2%;B2C交易額2001年為13。15億元,2002年25億元,年增長率90%;B2B交易額2001年為1075億元,2002年1784億元,年增長率65。9%。
2.7 我國工業、交通企業電子商務有顯著進展
2002年製造業信息化應用試點示範工程全面啟動,全國27個省市、46個重點城市和近2000企業開展製造業信息化試點示範工程。
2001年8月,CCID對10個城市13個行業600多家企業進行調查,有22.3%的企業參與了電子商務,9.3%的企業開展供應鏈管理,15.6%個企業開展分銷渠道管理,51.4%的企業進行網上銷售,72.9%的企業進行信息查詢,72.4%的企業進行網上信息發布。國家經貿委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在6家航空企業中,有66.67%的實施了電子商務,7家石化企業中實施電子商務的佔57.14%,15家外貿企業有46.67%實施了電子商務,其他行業如電子、鐵道、醫葯、機械、汽車、化工、紡織、冶金等行業實施電子商務的比重都在20%-50%左右,相應的如輕工、電力、煙草、交通等行業電子商務開展不夠充分,在20%以下,特別是煤炭、建築和有色金屬行業,開展電子商務所佔比例均在10%以下。2002年,中國約26.1%的企業參與電子商務。大型企業參與電子商務最積極,比例達32.1%,中、小型企業比例分別為27.8%和21.4%,
按不同性質企業來分,外商獨資企業參與電子商務比例最高,達到41.3%,其次是中外合資企業,比例為33.5%。國營和民營/私營企業比例相對較低,都不到25%,但和2001年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大中型企業集團如寶鋼、中國石化、聯想、方正、海爾等集團,在實現企業內部ERP管理基礎上開展網路營銷、網上采購,已經或已在建設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在B2B網站的交易已經納入主生產計劃,截至2002年12月交易額突破了193億元,其中電子采購106億元,電子銷售87億元。2002年頭10個月,中石油網上交易額為150億元,其中電子采購92億元,電子銷售58億元。平均節約采購成本5%,"西氣東輸"工程中,一筆6億多元網上采購僅7小時就完成,節約資金1.2億元。石油專用管材電子采購一項,中油股份每年就可以節省兩億元
中國石化石化產品銷售電子商務網路有如下效益:1.降低了銷售成本,2000年8月至2002年12月石化產品成交額302億元,節省銷售費用數億元;2.更有效地為客戶服務,客戶可在網上查閱產品、定單處理信息,可以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及時的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3.增加了商機,在網上宣傳企業、介紹產品性能,擴大銷售營業額,開通至今新增客戶100多家。石化物資采購電子商務系統采購成交1。97萬筆、成交額209億元,節約采購資金約5億多元。海爾集團實現了以定單信息流為中心的業務流程重組,通過B2B電子商務平台進行網上集中招標、采購、服務與營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減少倉儲面積及庫存資金,.截止2001年12月31日,網上交易額達188億元.成交金額1236萬元;定單遍布全國90多個城市,包括農村,網上接受處理信息近萬條,包括建議、咨詢、合作、服務等各類信息,其中有多條產品設計建議被採納,通過對定單信息和接收到的各類信息進行分析挖掘,為銷售和生產決策服務,提高了企業競爭力,為海爾國際化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海爾2001年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人民幣,建立mySAP.com電子采購平台,10%的采購定單從網上下達,實現一流三網,以定單信息流為中心,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用戶資源網和計算機信息網路,使采購周期從原來平均10天降低到3天,倉儲面積減少一半,降低庫存資金約7億元,庫存周轉日期從30天降低到12天以下,實現即時采購、即時配送、即時分撥物流。寶鋼股份公司通通過應用東方鋼鐵在線Bsteel平台大宗物資的網上招標工作,截至2002年7月實現的采購額達50多億元人民幣,參與的供應商已近400家。目前寶鋼集團每年數萬T鋼鐵產品、數百億元人民幣的銷售,包括出口都是在網上進行。聯想集團通過實施資源管理計劃(ERP),規范和優化了77個業務流程,加強了財務、銷售、生產製造、采購等子系統之間的集成,目前,聯想集團已經完成了供應鏈環節的信息化,已經開展協同電子商務。`全國大約70%的大中型企業已上網,建立網站,有了網址、主頁,開展網上發布產品信息,進行網上洽談、簽約,開展網路經銷。
計算機在鐵路、民航、航運部門的應用有長足進步,鐵路運輸管理系統TMIS基本建成,各鐵路局計算機訂票系統投入運行,全國鐵路客票發售與預訂系統自1996年投入運行以來,2199個車站6000多個窗口已實現計算機售票,建成鐵道部客票中心和24個地區客票中心,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聯網異地售票,售票量佔全國鐵路客票發售總量90%以上,鐵路電子商務系統近期建設內容包括政府網站與電子商務、鐵路物資總公司電子商務試點即中鐵物資貿易網、物流網,實現網上貿易物資調配、物流配送、倉庫管理、貨物追蹤等功能以及集裝箱電子商務試點工作。民航訂票系統為國內26家航空公司提供航班座位的控制與銷售服務,離港系統、貨運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航空信息系統以及民航商務數據網進一步完善,目前己開始建設民航分銷系統(GDS),己與 386家外航、2000家酒店相連,為開展電子商務打下基礎,信息技術在公路、內陸水運與遠洋航運系統包括公路貨運交易信息系統、集裝箱運輸、港口管理EDI網路,電子提單系統及水上安全監督等方面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
2.8 遠程教育迅速發展
全國約10萬多所中小學己普及計算機課,1萬多所中小學己建成校園網,計算機輔助教學己在大學、中學推廣,開發了不少課件,提高了教學質量,近年來通過網路進行遠程教學,首先在清華、北大、郵電大學實現,目前全國重點大學都開展遠程教育,教育部已批准67所大學都開辦網上大學。全國2001年9月共招生60。8萬人,其中中央電大46萬人;全國中學已有200多所正規網校,在7萬多所中學中注冊網校學生已達60多萬。"非典"時期北京市教委開通了"課堂在線",供學生在家上網自習。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也已經開通。現代網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為教育系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教育部所批準的67所網路大學在這一時期更是得到了空前發展,而在非常時期,普通在校生和離校學生以及遠程教育注冊學生一起感受遠程教育。北京所有高高校充分利用已有的遠程教育學院,讓離校學生離校不"下課"。北京創下了八萬人同時上課的記錄。北大附中網校近日推出了"非典時期學習方案",凡是北
G. 「互聯網+農業」到底有哪些具體方向
一、「互聯網+」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深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積聚了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基礎。然而,千百年來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從業人員數仍然占我國農業人數80%以上,並且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這嚴重阻礙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互聯網+」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對於我國農業現代化影響深遠。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徵和基本方向。「互聯網+」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互聯網+」基於開放數據、開放介面和開放平台,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於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互聯網+」助力農業農村「六次產業」大融合。「互聯網+」以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為路徑,加速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開發、農業門類范圍拓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打造城鄉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六次產業」新業態,提供信息網路支撐環境。
「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以「互聯網+」為代表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增收、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的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新環境,使農業科技日益成為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力量。基於「互聯網+」的「生態協同式」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平台,將農業科研人才、技術推廣人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互聯網+」助力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大發展。「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公共服務成本等優勢,「互聯網+農業」能夠低成本地把城市公共服務輻射到廣大農村地區,能夠提供跨城鄉區域的創新服務,為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構築新平台。
二、「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如何持續、穩健地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需要對「互聯網+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挑戰保持清醒認識、高度關注和審慎思考。
(一)「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選擇挑戰
「互聯網+農業」是藉助現代科技進步實現傳統產業升級的全新命題,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手段,蘊含著重大的戰略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然而,在缺少頂層設計的情況下,「互聯網+農業」一哄而上、各自為政的局面無法避免,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局部性的發展態勢,不利於「互聯網+農業」的整體推進、協調發展,「互聯網+農業」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將大大折扣。
因此,亟需制定我國「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規劃,從戰略高度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形成統一謀劃、穩步實施的推進格局,將「互聯網+農業」打造為能夠切實推動國家經濟社會持續、高效、穩定發展的新引擎。
(二)「互聯網+農業」發展基礎設施的挑戰
「互聯網+」是一次重大的技術革命創新,必然將經歷新興產業的興起和新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各行各業應用的蓬勃發展兩個階段。「互聯網+農業」亦將不能跨越信息基礎設施在農業農村領域大范圍普及的階段。
然而,就目前來講,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村仍有5萬多個行政村沒有通寬頻,擁有計算機的農民家庭比例不足30%,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只有27.5%,還有70%以上的農民沒有利用互聯網。另外,農業數據資源的利用效率低、數據分割嚴重,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大多停留在試驗示範階段,信息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任務異常艱巨。農業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對「互聯網+農業」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戰。
(三)「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的挑戰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已經實現了與金融、電商等業務的跨界融合。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正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推動「互聯網+農業」發展。
然而,農業是一個龐大的傳統產業,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農業問題千絲萬縷,錯綜復雜。如何利用「互聯網+」串起農業現代化的鏈條,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滲透到農產品生產銷售、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農業政務管理等各環節,亟需制定一套具體的、可操作的實施方案,推動「互聯網+農業」高效發展。
三、政策建議
(一)頂層設計,盡快制定國家「互聯網+農業」發展戰略
我國應明確「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戰略地位,盡快開展針對「互聯網+農業」的戰略性研究。從國家層面,搞好「互聯網+農業」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互聯網+農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互聯網+農業」產業發展規劃,指導「互聯網+農業」產業發展和應用示範,防止信息孤島,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共同開發與利用,制定「互聯網+農業」技術發展路線圖,實現基礎領域和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推進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創新;加強「互聯網+農業」立法,推動農業數據開放、人才培養等,為「互聯網+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二)優先布局,推動落實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藉助「寬頻中國」戰略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落實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寬頻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特徵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強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台和服務中心,提高綜合網路信息服務水平;同時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覆蓋農業大數據採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等全信息鏈,面向國內外推廣基於「互聯網+」的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
(三)超前謀劃,設計啟動「互聯網+農業」十大行動計劃
1、「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行動,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智能管理,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重點突破農業感測器、北斗衛星農業應用、農業精準作業、農業智能機器人、全自動智能化植物工廠等前沿和重大關鍵技術;建立農業物聯網智慧系統,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領域廣泛應用;開展面向作物主產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的長勢監測、遙感測產與估產、重大災害監測預警等農業生產智能決策支持服務。
2、「互聯網+」助力「六次產業」發展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六次產業」發展行動,助力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集中打造基於「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構建「六次產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助力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
3、「互聯網+」助力農村「雙創」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村「雙創」行動,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積極落實科技特派員和農技推廣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創新信息化條件下的農村科技創業環境;加快推動國家農業科技服務雲平台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搭建農村科技創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引導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資源、科技知識等現代科技要素向農村流動。
4、「互聯網+」助力農業走出去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走出去行動,加強農業國家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落實「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
進一步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信息網路」項目,建立GMS各國農業信息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中國-東盟、中國-紐西蘭等自貿區優勢,發揮我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歐盟有關國家雙邊農業磋商機制,積極建設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打造具有國際品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面向在亞洲、非洲、南美洲有關國家建設農業技術交流服務平台,推動我國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等「走出去」;構建農業投資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為農業對外投資企業提供市場、渠道、標准、制度等各種信息資料。
5、「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行動,促進農業科研大聯合、大協作,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支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積極推動農業科研信息化建設,助力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部門、科研院所及比爾·蓋茨基金會等跨國私營部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跨國農業科研虛擬協作網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大聯盟、大協作,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構建農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提高重大農業科研基礎設施、農業科研數據、農業科研人才等科研資源共享水平;構建農業科研大數據智能分析平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6、「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行動,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促進農民增收。
鼓勵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積極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路化運營體系;積極推動中糧、中化等大型農業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台,推動農產品網上期貨交易、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糧食網上交易等;加快推進美麗鄉村、「一村一品」項目建設,實現優質、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以及農產品網路零售等。
7、「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虛擬網路教學環境,大力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推動智慧農民雲平台建設,研發基於智能終端的在線課堂、互動課堂、認證考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平台,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能化。
8、「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全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網路化監管,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安全。
積極落實《農業部關於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意見》,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提高農產品監管水平;構建基於「互聯網+」的產品認證、產地准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動農業生產標准化建設;積極推動農產品風險評估預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理能力建設。
9、「互聯網+」助力農業生態建設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生態建設行動,實現農業資源生態本底實時跟蹤與分析、智能決策與管理,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治理農村污染,提高農業資源生態保護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建立全國農業用水節水數據平台,智能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建立全國農資產銷及施用跟蹤監測平台,智能控制化肥、農葯施用量;建立全國農業環境承載量評估系統、農業廢棄物監測系統,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信息支撐和管理協同,有效解決農業農村畜禽污染處理問題、地膜回收問題、秸稈焚燒問題;建立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系統,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10、「互聯網+」助力智慧農村信息服務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智慧農村信息服務行動,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破解城鄉數字鴻溝難題。
H. 雲天化有幾個氨化造粒工廠
摘要 雲天化的子公司有:42個,分別是:雲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雲南水富雲天化有限公司、雲南磷化集團有限公司、呼倫貝爾金新化工有限公司、雲南雲天化紅磷化工有限公司、雲南三環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雲南三環新盛化肥有限公司、雲南雲天化農資連鎖有限公司、雲南雲天化聯合商務有限公司、雲南天寧礦業有限公司、吉林雲天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天馳物流有限責任公司、雲南天騰化工有限公司、雲南雲天化商貿有限公司、雲南雲天化國際銀山化肥有限公司、河北雲天化國際金農化肥有限公司、湯原雲天化肥業有限公司、河南雲天化國際化肥有限公司、昆明紅海磷肥有限責任公司、珠海雲聚天下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雲南雲天化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雲天化天聚新材料有限公司、呼倫貝爾東明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昆明天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雲南晉寧黃磷有限公司、雲南磷化集團工程建設有限公司、雲南天馬物流有限公司、黑龍江世紀雲天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雲天化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雲南中磷石化有限公司、天際農業(美國)有限公司、天際物產(海防)有限公司、天際生物科技(仰光)有限公司、天際資源(昆明)供應鏈有限公司、天際資源(貴陽)供應鏈有限公司、天際資源(迪拜)有限公司、天際通商(新加坡)有限公司、晉寧潤澤供水有限公司、晉寧誠際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瑞豐年肥料有限公司、瑞麗天平邊貿有限公司、貴州雲農科技有限公司
I. 創新保險農產品質量保險
「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農業是指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鏈環節結合,實現農業發展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農業發展方式。就是依託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和通信平台,使農業擺脫傳統行業中,消息閉塞、流通受限制,農民分散經營,服務體系滯後等難點,使現代農業坐上互聯網的快車,實現中國農業集體經濟規模經營。
1、「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促進智能農業升級行動,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智能管理,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重點突破農業感測器、北斗衛星農業應用、農業精準作業、農業智能機器人、全自動智能化植物工廠等前沿和重大關鍵技術;建立農業物聯網智慧系統,在大田種植、設施園藝、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領域廣泛應用;開展面向作物主產區域、主要糧食作物的長勢監測、遙感測產與估產、重大災害監測預警等農業生產智能決策支持服務。
2、「互聯網+」助力「六次產業」發展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六次產業」發展行動,助力農業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形成全產業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集中打造基於「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積極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的互聯網化;構建「六次產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助力休閑農業和一村一品快速發展,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
3、「互聯網+」助力農村「雙創」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村「雙創」行動,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激發農村經濟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積極落實科技特派員和農技推廣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創新信息化條件下的農村科技創業環境;加快推動國家農業科技服務雲平台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搭建農村科技創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引導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資源、科技知識等現代科技要素向農村流動。
4、「互聯網+」助力農業走出去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走出去行動,加強農業國家合作與交流,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落實「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
進一步推動「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信息網路」項目,建立GMS各國農業信息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中國-東盟、中國-紐西蘭等自貿區優勢,發揮我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歐盟有關國家雙邊農業磋商機制,積極建設跨境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打造具有國際品牌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面向在亞洲、非洲、南美洲有關國家建設農業技術交流服務平台,推動我國先進適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裝備等「走出去」;構建農業投資綜合信息服務平台,為農業對外投資企業提供市場、渠道、標准、制度等各種信息資料。
5、「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科技創新行動,促進農業科研大聯合、大協作,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支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積極推動農業科研信息化建設,助力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英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農業部門、科研院所及比爾·蓋茨基金會等跨國私營部門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跨國農業科研虛擬協作網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大聯盟、大協作,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構建農業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提高重大農業科研基礎設施、農業科研數據、農業科研人才等科研資源共享水平;構建農業科研大數據智能分析平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共建共享。
6、「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行動,破解「小農戶與大市場」對接難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實現農產品增值,促進農民增收。
鼓勵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積極參與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路化運營體系;積極推動中糧、中化等大型農業企業自建電子商務平台,推動農產品網上期貨交易、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糧食網上交易等;加快推進美麗鄉村、「一村一品」項目建設,實現優質、特色農產品網上交易以及農產品網路零售等。
7、「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行動,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構建基於「互聯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虛擬網路教學環境,大力培育生產經營型、職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推動智慧農民雲平台建設,研發基於智能終端的在線課堂、互動課堂、認證考試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平台,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移動化、智能化。
8、「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全面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網路化監管,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切實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費安全。
積極落實《農業部關於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的意見》,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全程信息化,提高農產品監管水平;構建基於「互聯網+」的產品認證、產地准出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動農業生產標准化建設;積極推動農產品風險評估預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處理能力建設。
9、「互聯網+」助力農業生態建設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農業生態建設行動,實現農業資源生態本底實時跟蹤與分析、智能決策與管理,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治理農村污染,提高農業資源生態保護水平,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建立全國農業用水節水數據平台,智能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建立全國農資產銷及施用跟蹤監測平台,智能控制化肥、農葯施用量;建立全國農業環境承載量評估系統、農業廢棄物監測系統,為農業循環經濟提供信息支撐和管理協同,有效解決農業農村畜禽污染處理問題、地膜回收問題、秸稈焚燒問題;建立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系統,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10、「互聯網+」助力智慧農村信息服務行動
加快實施「互聯網+」助力智慧農村信息服務行動,實現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稀缺資源的城鄉均等化,破解城鄉數字鴻溝難題。
積極落實國家農村信息化示範省建設項目,完善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雲平台;構建農村文化教育信息服務系統,開展面向基層農民的科技和文化知識遠程教育服務;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就業信息服務系統,實現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服務的全程信息化;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系統,逐步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動態化管理;統籌城鄉社會保障信息服務系統,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信息和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信息的快速查詢和服務;建設農村醫療衛生信息服務系統,逐步形成農村醫療、預防、保健、公衛、疾控的一體化管理與服務。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J.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的業務介紹
中化集團從事石油業務經營已有60多年歷史,公司能源業務由油氣勘探開發、石油貿易、石油煉制、倉儲物流和分銷零售等板塊組成。近十多年來,公司不斷鞏固和提高石油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大力拓展核心商品和核心業務,促進經營內涵提升,同時加快向石油產業上下游延伸,產業基礎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目前,中化集團已發展成為一傢具有國際化特色、產業鏈完整、營銷服務能力突出的大型能源企業。
勘探開發方面,2002年,中化集團成立了中化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油氣勘探開發業務。多年來,中化油氣油勘探開發業務的產量與儲量規模不斷擴大,油氣儲量穩步上升,油氣產量快速增長,資產質量與結構大為改善。截至2011年底,公司在巴西、哥倫比亞、阿聯酋、葉門、突尼西亞、厄瓜多、秘魯、敘利亞、印度尼西亞、中國等10個國家已擁有23個油氣合同區塊,基本形成以中東、南美為核心的戰略發展布局,權益內剩餘油氣可采儲量達4.1億桶(油當量),2011年權益內油氣產量2201萬桶(油當量)。2002年到2011年,公司在石油上游業務領域累計投資65億美元,累計生產權益油氣8259萬桶(油當量)。
石油貿易方面,中化集團憑借與眾多產油國政府及其國家石油公司的良好合作關系,形成了較強的境外石油資源獲取能力,擁有原油產量超過3000 萬噸/ 年,品種涉及沙特、阿曼、伊拉克、巴林、阿聯酋、葉門、卡達、安哥拉、越南、敘利亞、印尼和俄羅斯等國家的原油。
中化集團與世界上主要石油公司和相關金融機構在石油貿易和風險管理方面保持著長期合作,並憑借良好的信譽和經營渠道、技術手段優勢,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優質原油和專業化服務,形成了穩定、廣泛的全球銷售渠道。在依託長約及現貨采購海外原油滿足中國國內市場需求的同時,公司積極向東南亞、歐洲及北美等地區的煉廠進行轉口銷售,大力拓展核心商品和核心業務,重點發展優勢品種,已成為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原油供應商,經營規模和效益實現大幅增長。公司每年代理出口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WEPEC)的高品質產品百萬噸以上,還從事航煤、石腦油、免稅船用柴油和其它輕油的代理進口及自營業務。目前公司全球原油和成品油經營總量達6000萬噸,進口與轉口比例約為1:1.2。
為配合石油貿易業務發展,中化集團不斷鞏固與國際大型船東公司的合作,為中國進口以及第三國轉口石油客戶提供便捷、高效的租船服務,並通過期租油輪等多種方式擴大自主經營船舶的規模。目前,公司承租和運營的超級油輪(VLCC)數量達到9條,初步建立專業的石油運輸服務能力。
石油煉制方面,中化集團涉足石油煉制業務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期,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煉廠——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WEPEC)的最大股東。WEPEC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煉廠,原油加工能力為1000萬噸/年,是可加工高含硫原油的全加氫型煉化企業,其100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300萬噸/年重油催化裂化裝置、200萬噸/年重油加氫脫硫裝置、200萬噸/年柴油加氫裝置、150萬噸/年加氫裂化裝置、10萬噸/年硫磺回收裝置,均為目前國內單套加工能力最大的裝置之一。
中化集團投資的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1200萬噸/年煉油項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惠石化工業園區,被國家煉油規劃列為「十二五」期間建成投產的重點項目之一。目前,泉州石化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已經獲得國家環保部正式批准,項目核准工作進入最後階段。該項目設計產品主要包括汽油、柴油和各種石化產品。項目投產後,將成為行業內最具市場競爭力的煉化企業之一,並將支持福建省湄洲灣石化基地發展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石油化工基地,為推動國家石化產業升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福建省及周邊地區經濟騰飛貢獻積極力量。
中化集團參股的中化弘潤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500萬噸/年,生產的汽柴油質量達到國III標准,另有176公里的重質液體化工黃島——濰坊輸送管道和400萬立方米的大型原油儲罐區正在建設過程中,目前已進入收尾階段。
倉儲物流方面,目前,中化集團中化集團運營、在建的負責管理的石化倉儲容量約2500萬立方米,形成了覆蓋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沿海沿江地區的石化倉儲物流網路,以及從3000噸級到30萬噸級多種規模的配套碼頭體系,商用石化倉儲規模位居國內前列,是國內最大和綜合服務能力最強的第三方石化倉儲物流服務商。2011年,公司倉儲中轉量突破3500萬噸。
分銷與零售方面,中化集團國內成品油分銷與零售網路建設近年來取得了較大進展,初步形成了覆蓋華北、華東和華南市場的布局。公司通過加強成品油分銷油庫開發,為分銷業務提供硬體設施和經營資質支撐。公司加快推進加油站開發,與法國道達爾集團在環渤海地區和華東地區共同開發的加油站網路規模不斷擴大。在福建和廣東地區自主建設的加油站網路順利推進,同時不斷拓展山東、山西、安徽、江西等地市場。目前,中化集團已擁有加油站近400座,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 中化集團是唯一經營化肥、種子、農葯三大農業投入品的中央企業,以先進的科技、優質的產品和專業的服務,致力於發展成為中國最大、世界領先的農業投入品綜合服務商,為中國及世界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作貢獻。 中化集團經營化肥業務的旗艦企業——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簡稱「中化化肥」)是中國最大的化肥供應商和分銷服務商,涵蓋資源、研發、生產、分銷、農化服務全產業鏈,為保障國內化肥供應、促進農作物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化集團旗下的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國家級種子企業,綜合實力在國內保持領先,並致力於成為「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公司,推動中國種子產業升級。中化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全肥種、產供銷一體化運作的化肥企業,並在農葯研發、生產、銷售和種子制種、加工領域保持行業領先。中種集團是我國集種子及優質農副產品的科研開發、生產、經營於一體的行業龍頭企業。根據國資委核定的央企主業范圍,中種集團主業為:農作物種子與種苗研發、生產及銷售;相關農業生產資料及農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
2007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化集團先後重組兩家中央企業沈陽化工研究院、中國種子集團公司,將進一步壯大中化集團在農業投入品領域的整體實力。
化肥業務方面,中國最大的化肥生產商之一——公司現控股化肥生產企業7家,參股6家,產品包括氮肥、磷肥、復合肥、鉀肥和新型肥料,年產能超過1000萬噸。這些企業合理分布在資源地和消費市場,便捷地向全國各地供肥。同時,中化化肥也是中國生產化肥品種最多、最齊全的生產商,產品涵蓋了各種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肥料及BB 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緩控釋肥以及各種專用肥和其他新型肥料。
中國最大的化肥進口商——在強化自有生產能力的同時,公司繼續強化海外貨源采購能力,保障國內緊缺資源和品種的供應能力。作為中國最大的化肥進口商,憑借逾60年的國際貿易經驗和實力,公司與國際上主要化肥供應商保持著良好的戰略聯盟關系,形成了包括議價能力、市場份額和品牌效應在內的較強市場地位。
在鉀肥進口方面,公司代理加拿大鉀肥公司、約旦鉀肥公司、BPC等國際主要鉀肥供應商的鉀肥產品,並積極參與我國鉀肥進口談判,發揮行業影響力,為國內鉀肥保持全球「價格窪地」的優勢地位發揮了建設性作用,彌補了國內鉀肥資源缺口,減輕了農民負擔。在磷肥進口方面,公司長期獨家代理摩洛哥、突尼西亞磷酸二銨進口。在復合肥進口方面,與挪威YARA 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連續20 多年獨家代理YARA 復合肥進口,為農民提供高質、高效的復合肥產品,打造了中國進口復合肥第一品牌。
種子業務方面,作為國家級種業公司和我國唯一一家以農作物種業為主營業務的「育繁推一體化」中央企業,中化集團通過實施「突出研發,提升生產,拉動營銷」的發展戰略,不斷提升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核心競爭能力。
中化集團旗下的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已發展成為集科研、生產、加工、營銷、技術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鏈完整的大型種業集團,主要從事玉米、水稻、蔬菜等農作物種子業務,經營規模在國內領先。公司先後獲得大公國際企業信譽評級AAAc 級和中國種子協會行業信用評級AAA 級資質,進一步確立了種子業務的產業地位及競爭優勢。
農葯業務方面,中化集團的農葯業務涵蓋產品研發、原葯生產、制劑加工及分裝、產品登記、品牌營銷等產業鏈各環節,其中專利農葯開發在國內居領先地位。農葯業務經營規模位居國內前列。近年來,公司加快戰略拓展,不斷強化農葯業務產業鏈,公司控股中化國際繼成為江山股份第一大股東之後,與江蘇揚農化工集團也開展戰略合作,行業影響力和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中化集團下屬的沈陽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沈陽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浙化院」)作為兩大國家級農葯研發平台,擁有國內領先的農葯創制能力,承擔了20餘項國家級科技研究課題,目前有8個創制產品處於開發階段。沈陽院為中國農葯研發的奠基者,為我國農葯行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沈陽院是農葯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農葯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國家新葯安全評價中心的依託單位,擁有新農葯創制與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具有從化合物設計合成、生產工藝開發、生物活性測定及應用技術開發、制劑加工、安全評價直至商品化開發的完善的農葯研發體系。目前國內生產的農葯主導品種40%以上由沈陽院開發並推廣應用,已有兩種自主創制的殺菌劑品種成為國內市場的主導產品。沈陽院安全評價中心和農葯檢驗實驗室已順利通過OECD 成員國荷蘭政府的GLP 認證,對促進國內農葯化工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浙化院是國家南方農葯創制中心浙江基地的依託單位,也是浙江省規模最大的科研開發類院所,主要從事含氟新農葯等的研究、開發和生產。 中化集團的化工業務以進出口貿易和流通服務為基礎,在氟化工、天然橡膠、化工物流、石化原料、醫葯等領域建立了較強的競爭優勢。中化集團已發展為中國領先的化工產品綜合服務商,為促進化工行業科技進步和安全、環保、和諧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 近年來,中化集團圍繞氟化工、天然橡膠、化工物流等若干細分行業,積極進行產業鏈上下游延伸,進一步提升了市場地位和競爭優勢。在石化原料等具有傳統優勢的貿易流通領域,不斷創新經營模式,豐富經營內涵,相關產品進出口份額繼續保持國內領先地位。在醫葯領域,通過與世界知名的生物制葯企業合作,提高了在相關領域的實力。
氟化工業務方面,中化集團的氟化工業務已形成集資源開發(螢石和氫氟酸)、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氟化工生產企業和ODS 替代品品種最全的供應商,產品覆蓋ODS 替代品、氟聚合物、含氟精細化學品等,其中HFC-134a等十餘個品種居國內、國際市場份額第一。 在資源開發方面,公司下屬的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擁有3000 多萬噸螢石原礦儲量,居國內同行業前列,形成了支撐氟化工業務長期發展的資源基礎。在研發領域,公司通過科技創新,提供對環境友好、高效節能的綠色產品,打造綠色競爭力和獨特競爭優勢。公司多項新材料研究課題列入國家863計劃,並受工信部委託完成氟化工「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同時,積極推進與國內外科研院所、高校和國際氟化工領先企業的技術合作和引進,公司與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成功合作開發國際領先的新型環保產品HFC-245fa,增強了在節能環保材料領域的發展潛力。
在生產環節,中化集團擁有太倉、杭州、西安、上虞等多個氟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公司不斷改善工藝,形成了技術領先、品種齊全的ODS 替代品產品系列,ODS 替代品產能達到12 萬噸,氟聚合物和含氟精細化學品產能達到1.7 萬噸。此外,公司通過與比利時蘇威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在高純濕化學品業務領域合作,生產包括電子級氫氟酸在內的氟化工高端產品,以滿足我國高新行業迅速發展的需求。
在營銷環節,公司實施品牌戰略,金冷(JINCOOL)等品牌在行業內形成了較強影響力。
橡膠業務方面,中化集團經營橡膠及橡膠製品已有近60 年的歷史,業務涉及天然膠種植、生產加工、營銷和增值服務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全球一體化經營。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強的橡膠營銷服務商,也是國際市場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天然橡膠產業服務商,資源地遍布東南亞、西非和中國的海南、雲南,市場和主要客戶覆蓋亞洲、歐洲和美洲等地。中化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化國際天然橡膠年銷量達80 萬噸,市場份額位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二。
在資源獲取方面,除並購馬來西亞EUROMA RUBBER公司、新加坡上市公司GMG 和泰國德美行(TBH)外,中化國際還在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獲得新的種植和生產資源,新增天然膠種植土地儲備10萬公頃。在長約資源方面,除了傳統的泰國、馬來西亞資源,公司著力拓展印尼的優質資源,成為在中國市場最大的印尼膠供應商。同時,對緬甸、越南、柬埔寨等大湄公河流域新興市場資源開發也取得明顯成效。
在加工方面,公司不斷完善全球產能布局,目前在西非、東南亞和國內雲南、海南等天然橡膠主產區擁有加工產能53 萬噸;同時,加強新產品的開發,自主研發的TSR10CV 恆粘膠獲得了米其林公司的認證,是繼TSR9710 及TSR5 後進入國際十大輪胎廠商采購序列的又一高端產品。
在營銷方面,公司通過搭建新加坡海外營銷平台和配套相應的物流能力,提高對下遊客戶的營銷服務能力。公司進一步強化與國際輪胎製造商的戰略合作,與多家國際前十的輪胎廠商簽訂銷售長約,營銷規模不斷擴大。
化工物流業務方面,中化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化國際在國內化工物流服務領域保持領先地位,業務涉及船運、集裝罐多式聯運、貨代倉儲、碼頭儲罐等領域,擁有國內規模最大、安全標准最高的液體化學品船隊和集裝罐罐隊,能夠為客戶提供多層次、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整體解決方案。同時,公司注重化工物流業務的環保、健康和安全(EHS)管理,EHS 管理水平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船運方面,中化國際是提供國內沿海沿江、國際遠洋近洋液體化學品運輸及船舶管理業務的國內領先企業。公司根據國際安全管理規則(ISM code)建立了全面、高效的安全管理體系,獲得了DNV 的ISO9001-2000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公司船舶達到SHELL、BP 等大石油公司及國際化工分銷協會(CDI)的檢驗標准,符合高端市場用戶嚴格的資質要求,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可承運TDI( 甲苯二異氰酸酯)、MDI(二甲苯二異氰酸酯)等高端液體化學品的船東。截至2011 年底,中化國際控制船舶47 艘,運力超過45 萬噸,國內市場份額提高到16%,在高端客戶市場佔有率達61%。作為首批取得兩岸直航許可的液體化學品船東,公司依託自身的資產規模和行業地位,積極為促進兩岸合作交流、維護直航安全穩定作貢獻,已成為台海間液體化工品運輸的領導者。同時,公司在保持區域市場份額的基礎上,新開辟了遠東—南美—中東的環球航線,逐漸向航運國際化目標邁進。
集裝罐物流方面,中化國際是國內領先的集裝罐物流服務商。近年來,公司立足中國市場,大力拓展遠洋航線業務,提升管理和服務能力。公司現擁有集裝罐數量4600 個,其中特種罐佔25%;運營網路覆蓋國內重點區域以及亞洲、美洲、歐洲、中東等主要國家和地區。中化國際進一步深化與美國Newport 公司的合作,國際業務規模增長迅速,尤其是中標巴斯夫、陶氏化學、OPTIMAL 等跨國公司全球標書,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品牌影響力。同時,中化國際與全球領先的馬士基航運公司簽署海運長約,優化了集裝罐運營成本;通過歐洲化學品分撥協會的CDI-MPC Tank Container 評核,成為國內第一家通過該類評估的化工物流服務商,提升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碼頭儲罐方面,中化國際與連雲港港口集團合資成立連雲港港口國際石化倉儲公司和連雲港港口國際石化港務公司,擬建設三個5 萬噸級液體散貨碼頭和約80 萬立方米儲罐,提供化工品倉儲和保稅及碼頭裝卸等服務,設計吞吐能力約為500 萬噸。
倉儲貨代方面,中化國際擁有國家一級貨代、報關及其他相關資質,在全國各主要口岸設有分支機構。此外,公司在天津、大連、上海、廣州等沿海主要口岸城市擁有經營資質齊全的化學品倉庫,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包括集裝箱危險品在內的各類化學品倉儲物流服務。
在金融領域,中化集團向市場提供多種金融產品和服務,旗下的外貿信託、遠東租賃、諾安基金、中宏人壽等企業均在各自領域具有較強的市場地位和行業影響力 。 中化集團是國務院國資委批準的主業包含酒店、房地產開發經營業務的中央企業之一,主要通過旗下控股的在港上市公司——中國金茂(原方興地產)進行經營。
中國金茂堅持高端定位、精品路線,專注於在一線城市及區域輻射能力強的二線中心城市、著名旅遊風景度假區的發展機會,核心業務包括城市綜合體、甲級寫字樓和高檔酒店的開發與運營,是中國領先的高端商業地產開發商和運營商。
目前,中國金茂已進入北京、上海、深圳、珠海、三亞、麗江、長沙、青島、重慶等9 個城市,高檔寫字樓及酒店的持有規模和運營效率均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在注重開發項目品質的同時,公司更加關注與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發展綠色低碳建築納入企業戰略。在2011年,中國金茂完成了中國首個自願減排標准「熊貓標准」碳交易項目,是參與該項交易的首家中國企業。公司目前有6 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認證,2 個項目獲得「國家示範工程」稱號,4 個項目榮獲「國家精瑞科學技術獎」,其中北京金茂府小學成為中國首個國家綠標三星及LEED-SCHOOL雙認證綠色學校。
中化集團旗下「金茂」品牌連續7 年(2005-2011)入圍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中國500 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品牌價值約50 億元。
項目開發方面,公司先後開發了上海金茂大廈、北京凱晨世貿中心、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等地標性商業地產項目。此外,還開發了北京金茂府、上海金茂逸墅、上海張楊濱江苑、海怡別墅、珠海每一間花園、麗江金茂雪山語等多個高檔住宅項目,並參與承擔長沙梅溪湖國際新城項目的土地一級開發,積累了豐富的項目經驗。公司還成功進入了青島、重慶市場。
長沙梅溪湖國際新城項目,地處長沙大河西先導區核心區域,總佔地約11452 畝,涵括高檔住宅、超五星級酒店、5A 級寫字樓、酒店式公寓、文化藝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等眾多頂級業態。根據湖南省政府創建梅溪湖國際新城的總體規劃,將被建設為「中國國家級綠色低碳示範新城,華中地區兩型社會的新城典範」。
北京金茂府項目總建築面積約37 萬平方米,被譽為北京市「絕版黃金地塊」,同時引入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產品價值大幅提升,並摘取北京2011年單盤銷售冠軍。
中化集團正在開發的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和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位於黃浦江北外灘地區,形成一個兩倍於外灘長度的濱江區域。其中,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是一個集郵輪碼頭和商業辦公為一體的綜合商務開發項目,將成為上海未來的航運交通樞紐。上海國際航運服務中心圍繞航運交易與商務的需要,強化航運服務的商務及配套功能,實現以航運中心為特色的現代化辦公及商業區域。目前,該項目已被列為上海市重大工程,成為上海市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戰略的重點項目。
地處上海市崇明島的金茂逸墅項目,所在區域被上海市規劃為「十二五」期間擬建設的三大低碳經濟實踐示範區之一。項目濱江臨海,定位為高端低密度社區,總建築面積約17 萬平方米,綠化率超過50%。該項目2011年多次摘取上海同類項目月度銷售冠軍。
中化集團積極投資開發旅遊地產等新型產品。位於雲南麗江的金茂雪山語項目,以「凈心度假」為建造理念,打造集高檔酒店、精品商業街以及低密度住宅為一體的高端度假復合體,建成後將成為麗江市又一個重要旅遊度假資源。
物業租賃方面,公司在北京、上海持有並經營3 座高檔寫字樓。其中,北京凱晨世貿中心和上海金茂大廈均為國內最核心商業區的地標性建築,其經營品質和出租率始終位居市場前列。
在北京,凱晨世貿中心是西長安街新的地標性建築,其獨特的整體設計風格及高端配套設施在北京高檔寫字樓市場獨樹一幟;位於西長安街繁華地段的中化大廈,是集智慧化辦公與人性化服務為一體的純寫字樓。目前,兩座寫字樓均實現滿租,租金水平位於區域前列。
在上海,金茂大廈位於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是中國標志性建築之一,也是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與世界高新建築技術完美結合的範例。其出租率和租金水平在區域內保持領先。
在中國寫字樓行業協會、中國寫字樓研究中心(CORC)2011年聯合發布的中國頂級寫字樓TOP20 榜單中,凱晨世貿中心、金茂大廈雙雙入選,中國金茂也成為榜單中唯一一家擁有兩處頂級寫字樓的房地產企業。
酒店經營方面,公司持有經營的7 家高端酒店全部位於國內一線城市黃金地段和著名風景區;此外,公司正在上海崇明和雲南麗江推進兩家高端度假酒店的開發建設。
位於上海陸家嘴核心區域88 層金茂大廈內的金茂君悅大酒店,自開業以來已獲國內外酒店業大獎100 余項,憑借高端的配套設施及品質服務,享有上海「第一奢華酒店」的美譽。
位於北京燕莎商圈的金茂威斯汀大飯店,在北京奧運會期間接待了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等眾多外國政府首腦及體育、商界精英人士。酒店以其「個性化、直覺靈動、活力煥發」的獨特理念,廣受業界贊譽。
在深圳,金茂JW 萬豪酒店是當地超豪華五星級商務酒店之一,被深圳市會議展覽業協會評為「最佳會展旅遊接待酒店」。
在海南三亞亞龍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公司同時擁有金茂三亞麗思卡爾頓和金茂三亞希爾頓兩家高星級度假酒店,引領當地高端市場。
此外,地處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金茂北京王府井萬麗酒店、座落於北京順義區的北京怡生園國際會議中心,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地位逐年不斷提升。 中化集團的金融業務涵蓋融資租賃、信託、證券投資基金、人壽保險、財務公司、金融期貨等非銀行金融業務領域,搭建起資質較為齊全的非銀行金融業務發展框架,形成了「遠東宏信」、「外貿信託」、「諾安基金」、「中宏保險」、「冠通期貨」、「寶盈基金」等在行業內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品牌。
融資租賃方面,近年來,中化集團的融資租賃業務一直穩居國內行業領先地位。集團旗下遠東宏信有限公司(簡稱「遠東宏信」)圍繞醫療、印刷、航運、建設、工業裝備、教育六大業務領域,堅持產業運營服務戰略,走「營銷式作業、專業化經營、復合型手法、系統化運作、集團式推進」發展之路,穩步推進發展戰略,企業價值不斷提升。作為國內第一家以融資租賃為基礎在海外上市的創新型金融企業,遠東宏信上市後相繼被納入恆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HSCC)及摩根士丹利中資企業指數(MSCI),獲得資本市場高度認可。
遠東宏信目前已擁有約5000 家客戶、11000 多個項目、1600 人的團隊,奠定了在中國融資租賃行業的領先地位。
信託業務方面,中化集團從事信託業務的專門機構為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有限公司(簡稱「外貿信託」),注冊資本22 億元,是中國銀監會直接監管的信託公司之一。
截至2011 年底,外貿信託管理的信託資產規模超過2300 億元,集合信託產品規模達1200 多億元。在大力拓展業務的同時,外貿信託嚴格控制業務風險,2011 年獲得銀監會監管評級2B級(2010 年度)。
外貿信託2011年設立的財富管理中心,大力拓展直銷渠道,以「五行財富」為核心的高端財富管理理念贏得業界和高端客戶認同,直銷規模和客戶數量大幅增長。近期,外貿信託取得股指期貨交易業務資格,公司證券投資信託業務正式進入金融衍生品投資領域。
證券投資基金方面,中化集團參股投資了諾安基金和寶盈基金兩家基金管理公司。其中,公司作為主發起人的諾安基金,旗下管理著18 只開放式基金產品,截至2011 年底,管理資產總規模超過460 億元。
諾安基金旗下產品風格齊全,各具特色,所管理的開放式基金涵蓋股票型、混合型、指數型、債券型和貨幣型基金。該公司2008 年5 月獲批QDII 資格,獲准從事境外證券投資管理業務,並於2011 年1 月成功發行諾安全球黃金證券投資基金。該公司還是首批獲得專戶理財資格的基金公司之一。
人壽保險方面,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簡稱中宏保險)是國內首家中外合資人壽保險公司,由中化集團與加拿大宏利金融旗下的宏利人壽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合資組建,成立於1996 年11 月。公司現已擁有近15000 名員工和營銷員,為近65 萬客戶提供專業的金融保險服務。
中宏保險在中國保險市場深耕經營十餘年,致力於為公眾提供穩健可靠、深受信賴和具有遠見的保險產品和服務。目前,中宏保險在上海、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四川、山東、福建、重慶、遼寧、天津和湖北等地的近50 個城市穩步發展,經營業績在合資壽險公司中保持領先。
財務業務方面,中化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化財務公司」)是銀監會直接監管的財務公司之一,成立於2008 年。中化財務公司以「依託集團,服務集團,規范運營,創新開拓」為宗旨,圍繞中化產業鏈和價值鏈提供專業、優質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已發展成為集結算服務、融資服務、金融中介服務、金融資產保值增值、金融股權管理和風險管控六大功能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