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電商和美國電商是不是相差甚遠
你好,中美電商的差異主要體現在:
一、電商DNA:美國的電商由傳統零售企業和亞馬遜主導,而國內電商基本由互聯網公司主宰。
二、移動支付:美國的移動支付滲透率遠超中國,移動支付漸成常態。而中國移動支付在電商整體流量和交易額的佔比仍舊偏低,處於爆發前夜。相同的是,蘋果的iPhone和iPad在中美兩國都成為用戶移動支付的首選設備,消費能力完爆安卓。
三、社交網站貢獻方面,社交網路為美國電商帶去的流量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在中國,新浪微博已成為電商的一大流量入口。
以美國的亞馬遜為例,我覺得中國電商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物流。亞馬遜的物流費用率只有9%左右,遠低於中國電商13%左右的水平,這直接導致了二者盈利與虧損之別。目前,中國同行基本上已經意識到了這一差距,並且都在花錢建設物流體系。然而自建物流體系有利也有弊,他一方面能夠釋放規模效應,另一方面自建物流體系所產生的高額費用壓力和現金流壓力,也許會讓不少公司根本熬不到"黎明"。
其二,挖掘用戶需求。亞馬遜對用戶的關注不單單體現在把"用戶至上"的口號寫在每年的"致股東的信"裡面,而是運用強大的數據分析與處理技術、以及各種高超的技術手段去實現這一點。亞馬遜對客戶需求的挖掘能力非常卓越。舉例來說,當你搜索或者買下一本書時,亞馬遜常常能夠推薦出非常符合你的口味、與你的知識層次十分匹配的書,你會不自覺地買下更多的書。它像一個"很懂你"的朋友,能不斷地引導你消費,而且你覺得這些都是你想要的、很開心。
這種推薦功能中國的電商也都有,不過推薦的大都不能觸發你購買的慾望。這背後體現了對於消費者需求挖掘能力的巨大差距!
其三,創新。這一點毋庸贅言,中國的電商除了無休止且不斷升級的價格戰之外,唯一的創新之舉就是引進更多的品類,從賣書賣家電、變成賣各種百貨。
幾乎沒有什麼自己的創新,完完全全就是對國外一流電商的模仿、以及對競爭對手的模仿和跟進。反觀亞馬遜,他在賣書的時候,發現可以賣電子書,又因為要讓讀者有一個更為方便的閱讀方式,所以推出了自家的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隨後又圍繞Kindle 發展了KDP 服務,進而改寫了整個出版行業的結構版圖。每一項都是一個巨大的創新和成功。可以說,亞馬遜是不斷在圍繞客戶需求進行一個接一個的、無止境的創新。
其四,對產業鏈的控制。網路購物本來是集中於流通環節,主要是商品的買賣購銷。亞馬遜在做電商的時候,圍繞網購的整個鏈條進行延伸,用FBA 增強了對整個網購物流體系的控制力、用KDP 實現了對整條出版產業鏈的控制力、用AWS雲計算平台增強了對整條互聯網產業鏈的控制力。
中國的電商在這方面剛剛起步,目前能做到的主要是擴大銷售規模、這樣巨大的采購優勢能夠獲得供應商在價格和成本上的優惠,並且利用買斷、獨家銷售、OEM 貼牌等方式增強自身的差異性和話語權。
其五,技術。亞馬遜的技術很強大,正是技術的強大才保證了亞馬遜對於客戶需求挖掘的精準與深入。而中國的電商則秉承了中國企業的一貫傳統,更注重廣告和營銷而不是技術和研發。正因為技術實力上的差距,因此在數據分析與處理、挖掘用戶需求、創新等方面才難以有令人滿意的表現。
㈡ 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例
目前,中國零售業電子商務市場加起來超過10110億美元,佔零售業銷售額的16.6%,占國民經版濟的5.03%,但是發展權潛力巨大,預測到2020年可以達到10%,是全球第二大電子商務市場比美國還多。
【補充】:
過去幾年,我們看到太多互聯網公司之間的戰爭,各方依據實力獨霸一方勢力范圍,更多考量商業利益而非用戶體驗。這是典型的新興市場的狀態,缺少監管制度約束的狂飆突進。如果說中國互聯網的規則和秩序還沒完全建立起來的話,那麼至少目前已到了要建立這一切的時候了,而這將首先發生在電子商務領域。
事實上從2014上半年開始,整治電子商務並完善監管制度的大趨勢已經形成。6月19日國家工商總局發布《關於開展2014紅盾網劍專項行動的通知》,從7月11日起用5個月時間開展專項行動,打擊通過互聯網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行為,關閉一批違法違規經營網站,恰好持續到雙12結束之後。
㈢ 為什麼美國平台電商業發展的不是太好
美國的電商目前只是零售業的補充,而中國目前的階段和美國恰好相反:中國的零售實體目前淪為了電商的補充。
或許可以這么說:對美國來說,在線零售是對線下零售的補充;而對中國來說,在線零售是對線下零售的革命。
為什麼?我們慢慢來捋一捋:
一、美國和中國的電商發展和實體零售業發展是怎麼樣的?
二、中國和美國在電商/零售方面渠道和物流服務的區別
三、美國與中國消費觀念和客戶體驗有什麼不同?
先看第一點美國和中國的電商發展和實體零售業發展是怎麼樣的?
在電商蓬勃發展的時期里,看看國外的零售實體商店是怎麼樣的一種狀態,他們有哪些大型的零售實體商店,比如美國沃爾瑪,加拿大有大統華,日本有吉之島……
然後看看我大天朝,有什麼呢?大家一起想想!嗯,有人人樂?有華潤萬家?還有什麼呢?我想不到,麻煩大家去想吧。
言歸正傳,我們先來看看美國的零售業:
美國電商發展應該是在1995開始,然而開起步就需要面臨沃爾瑪這等巨獸。
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由美國零售業的傳奇人物山姆·沃爾頓先生於1962年在阿肯色州成立。截至到1995年電商起步這一年,沃爾瑪已經存在並不斷的擴張了30多年,電商在他面前無異於一個牙牙學語的孩童。
另外一方面其實在沃爾瑪創建的60年代開始就確定了一個原則,「從小鎮入手,凡人口超過4000人的小鎮就開店」,這就好比我大天朝「太祖」在抗日時期的策略一般「農村包圍城市店」。
到1995年沃爾瑪在全美已有1300多個門店,而且主要在小鎮,這意味著什麼呢?便捷,快速。全面,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電商在中國的優勢,然而遠在1995年,美國實體零售已經能做到這個地步。下面就是沃爾瑪在全美的「細胞繁殖」式的擴張路徑圖(1961-2010)
來自《互聯網+:從IT到TD》
從上圖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
美國傳統實體零售發展依賴於雄厚的工業經濟基礎和成熟高效的大流通格局,互聯網只是作為線下零售的補充。
而中國,由於先天不足,一步慢步步慢,因此就把互聯網視當作了革的手段,藉此對批發、零售、物流、生成以及金融的整個商業形態做出大規模跨越式革命。這就早就了各種」風口上的豬「,眾人拾柴,期望以此實現」彎道超車「。
再來看看中國的「快遞與物流」:
在物流行業而言地理結構決定了末端配送成本(最後一公里):人口密度越高,配送成本越低。相對美國地廣人稀且人口居住相對分散。2010年,美國超過1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僅9個,中國地少人多且人口居住相對集中。2010年,我國人過500萬的城市就有88個。
中國城市人口密度與每件包裹末端遞送平均成本
就城市人口來說,我國的城市人口是全球最多的(數據來自網易探索),同時人口越稠密,某一城市日包裹配送量越大,物流成本就越低,物流業就越發達。
勞動力成本遠低於美國,人工成本相對低,物流成本也低;城市中央商務區地價很高,而幾十公里之外的地價急劇下降,倉儲成本可以有效降低。這對電子商務可行,對實體零售不行。物流成本也低。
這就造成了,國內在城市群密度高的區域,網路購物模式運營成本低於傳統零售 ;在城市群密度低的區域,網路購物模式能夠提供更加豐富的購物選擇;綜上所述,所以在國內的不同區域,電商相對於實體零售行業都有著不同的優勢。
最後再說一點,那就是客戶體驗和消費觀念。
或許是思維方式不同而造成的,美國很多人觀念或許與我們有所區別,他們很多人沉迷於實體店購物的樂趣和新鮮感,一向研究表明,40%的美國人表示喜歡在購物時親自看到和感覺到商品的顏色、樣式、質感。
而中國呢,卻更在意便捷和實惠,特別是中端和大眾性小商品層次。
除此之外,美國的線下實體店退貨非常的人性化,通常30天內都是免費退貨的,甚至出現過之內一年免費退貨的服務。而中國的傳統實體零售又是怎麼一種客戶體驗和服務呢?大家自己體會。
那麼我相信到這里,關於「為什麼美國電商被實體店完爆,而中國卻完全倒過來?」這個問題,大家應該有自己的理解了。
然而,你以為就只有這么多嗎?並不是!
雖然兩國之間行業發展、實際問題、消費體驗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問題,但這僅僅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在行業應對方面呢
最後回答問題:為什麼美國電商被實體店完爆,而中國卻完全倒過來?
從行業發展來看美國零售業如巨無霸一般壓制著電子商務,而中國卻是電子商務彎道超車完勝傳統實體零售業;從快遞物流的配送好服務來看,中國快遞大軍更為廉價和人性化;從購物消費觀念和客戶體驗而言,中國的存在問題對電子商務發展更有優勢,因此造成:美國電商被實體店完爆,而中國卻完全倒過來!
從大方面說:
美國,這是因為國外的傳統零售業過於強大,導致電商對其的沖擊有限;
中國,這是因為國外的物流成本高昂,一定程度抑制了本土物流業的發展。
因此我在本文開頭也說到:
對中國而言,中國的零售實體目前淪為了電商的補充;
對美國來說,在線零售是對線下零售的補充;而對中國來說,在線零售是對線下零售的革命。
㈣ 介紹幾個美國知名的B2C零售網站
我只說市場份額排在美國前十的站點!他們依次分別是:
eBay
Amazon
Walmart.com
BestBuy.com
Target.com
Dell USA
Circuit City
Craig`s List
Sears.com
JC Penney
㈤ 電子商務交易額佔全社會零售總額是多少
商務部發布的消息顯示,2014年電商交易額佔零售業一半,這個數據在近幾年,應該還會增長。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
㈥ 美國目前對電子商務是否收稅
1、到目前為止,美國已頒布了一系列有關電子商務的稅收法規,其要點是:免徵通過網際網路交版易的無形權產品(如電子出版物、軟體等)的關稅;暫不徵收(或稱為延期徵收)國內「網路進入稅」(internetaccesstaxes)。
1.1 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市場公平法案》,該法案要求網路零售商向寄送貨物所在州(註:因為美國是聯邦制,每個州稅率不一,這也一直是該法案的討論點所在。)上繳銷售稅。
2、美國國內在對電子商務免徵關稅問題上達成一致後,於1998年,美國依仗其電子商務主導國的地位,與132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簽訂了維持網際網路關稅狀態至少一年的協議;1999年,美國又促使世界貿易組成員國通過了再延長維護網際網路零關稅狀態一年的協議 。
3、在電子商務發展規模上稍遜於美國的歐盟成員國,於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保護增值稅收入和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報告》,並與美國就免徵電子商務(在網際網路上銷售電子數字化產品)關稅問題達成一致。但歐盟也迫使美國同意把通過網際網路銷售的數字化產品視為勞務銷售徵收間接稅(增值稅),並堅持在歐盟成員國內對電子商務交易徵收增值稅(現存的稅種),以保護其成員國的利益。
㈦ 美國電子商務是什麼時候起步的
電子商務沒法確切的說是那一年開始起步的,因為一開始的發展都是不為人所留意的,直到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互聯網的急劇擴張,電子商務迅速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熱點。它的發展速度與規模不僅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測,而且對美國整個經濟社會,特別是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此,美國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
1996年下半年,美財政部頒布了有關「全球電子商務選擇稅收政策」白皮書;
1996年底,柯林頓總統親自倡導成立跨部門的電子商務管理協調機構 k k美國政府電子商務工作組(US Government Working Group on Electronic Commerce),負責制定有關電子商務的政策措施,並協調督促相關部門實施;
1997年 7月 1日,柯林頓總統頒布了聯邦政府促進、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的「全球電子商務框架」(A Framework For Global Electronic Commerce)。該框架確立了聯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對於美國乃至世界各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1993年,美國政府頒布「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行動計劃以及信息高速公路規劃,計劃投資4000億美元,用20年時間,逐步將電信光纜鋪設到所有家庭用戶。1994年美國政府提出建設全球信息基礎設施(GII)的倡議,旨在通過衛星通訊和電信光纜連通全球信息網路。2000年,美國政府向信息和通訊產業投資8.5億美元,並提供1.1億美元用於發展第二代互聯網,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㈧ 美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幾個階段
美國是全球電子商務發展最早也是最快的國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應用領域和規模都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在全球所有電子交易額中,目前大約有50%以上都發生在美國。據報導,互聯網在美國發展17年所創造的價值,接近於美國汽車工業經過100年發展所創造的價值。作為這一場電子商務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美國國內的電子商務發展經歷五個階段,演繹了一段世界電子商務的發展史。
1991年,美國政府向社會公眾開放網際網路,允許在網上開發商業應用系統。 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建設信息高速公路計劃。
1994年,美國副總統戈爾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議,引起世界各國的強烈反響,全球出現了網路建設的熱潮。
這一段時期是全球電子商務的萌芽期。此間,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眾多美國網路公司紛紛成立,他們以提供信息聚集網路瀏覽者,吸引廣告商投放廣告而獲得收入。
1995年,網際網路上的商業業務信息量首超科教業務信息量,電子商務從此大規模起步發展。
1996年,美國兩大信用卡國際組織共同發起制定保障在網際網路上進行安全電子交易、適用於B2C的模式的SET協議,並在全球推廣。
1997年,美國政府制定了全球電子商務市場框架文件,推動全球電子商務的自由競爭發展。此外,美國和歐盟共同發表了有關電子商務的聯合宣言。當年,美國在網上開設的商店已達2萬家。
1998年初,美國政府宣布了三項免稅政策草案,將網上購物這種商業形式與傳統的貿易方式區別出來,用法律形式保護新型的電子商務市場。當年北美網上購物的人數達100萬人次。
從1998年開始,美國政府通過法案決定聯邦政府機構的全部經費開支實行電子化付款,加快了美國全國金融的電子化、網路化。 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即B2C)在這一期間興起,電子商務進入了發展的第二階段。據美國官方資料,
1999年美國第四季度B2C的交易額達53億美元,佔全部商品零售總額的0.64%。
2000年到2004年,企業間電子商務(即B2B)興起,企業之間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來進行交易,以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電子商務進入了發展的第三階段。美國國內製造協會2000年的一項調查表明:32%的製造商開始使用電子商貿技術來進行商業交易,80%的公司有自己的網址,並通過互聯網來進行招標、購買等商業活動。
由2005年起,美國的許多大型傳統企業相繼轉向電子商務,並試圖通過互聯網簡化商業流程,以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全球電子商務迎來了發展的第四階段。 2008年,美國Groupon的成立,開創了網路團購模式,即消費者對商家的電子商務(C2B)。該模式的核心是通過聚合為數龐大的具有相同購買意向的零散消費者,形成一個強大的采購集團向商家大批量購買,以此來改變B2C模式中用戶一對一出價弱勢地位,這標志著全球電子商務的發展走向第五階段。
㈨ 美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1、第一階段,電子郵件階段。
這個階段可以認為從70年代開始,平均的通信量以每年幾倍的內速度增容長。
2、第二階段,信息發布階段
從1995年起,以Web技術為代表的信息發布系統,爆炸式地成長起來,成為Internet的主要應用。
3、第三階段,EC(ElectronicCommerce),即電子商務階段。
EC在美國也才剛剛開始.之所以把EC列為一個劃時代的東西,筆者認為,是因為Internet的最終主要商業用途,就是電子商務。同時反過來也可以很肯定地說,若干年後的商業信息,主要是通過Internet傳遞。Internet即將成為商業信息社會的神經系統。
(9)美國電子商務佔零售擴展閱讀:
美國電子商務現狀分析
通過對美國電子商務行業發展情況進行數據分析,才能更清晰看出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和現今狀況。以下以美國的零售貿易(B2C)電子商務為例。
美國的零售貿易電子商務起步最早,引領了世界發展潮流。美國在線(AOL)、雅虎、電子港灣等著名的電子商務公司在1995年前後開始賺錢,到2000年創造了7、8億美元,IBM、亞馬遜書城、戴爾計算機、沃爾瑪超市等電子商務公司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了巨額利潤。
㈩ 國外電子商務網站發展的現狀,優缺點及發展趨勢~
世界電子商務網站發展的現狀:
本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網路、通信和信息技術突破性進展,Internet在全球爆炸性增長並迅速普及,使得現代商業具有不斷增長的供貨能力、客戶需求和全球競爭三大特徵。
在過去的十年中,美國經濟的持續良好發展勢態為電子商務的成長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在全球范圍內,有利的資金市場,亞洲經濟的逐漸恢復,歐洲競爭機制的復甦,以及遍布的創業精神都直接或間接地促使電子商務業在全球范圍成長。網路也刺激著商家,使他們更樂於承擔風險,投資於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但即使在美國這樣的電子商務革命領導國家,全部電子商務業,包括B2B與B2C,只佔1999年全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8%。到2003年這個數字將提高到近7%。目前,世界各國紛紛看好電子商務這塊新大陸,普遍認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將是未來四分之一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對其經濟的促進將不亞於200年前的那場著名的工業革命。
1、全球電子商務,美國獨占鰲頭,歐洲緊隨其後;
2、亞洲電子商務發展不容小覷 ;
3、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B2B)快速增長 ;
從下面三幅圖,可以簡要了解世界電子商務發展狀況:
就未來電子商務全球發展預測:
1、就經濟發展動力看,國內的電子商務前景最好,任何產業發展,市場動力是第一,進入2015年後。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內向標;
2、從世界經濟格局看,歐、美、日、韓、新加陂、澳大利亞、中國等世界發達國一定是走在電子商務前列,也將帶領全球電子商務奔跑50年,甚至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