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子商務對傳統企業的影響是什麼
1、改變企業組織結構。
電子商務會導致傳統企業組織結構的變化。企業內部信息管理系統的運用,企業的中層管理層變得多餘。企業中間管理層將從層次型的「金字塔」結構轉向基於信息的扁平結構,為企業組織結構多元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電子網路手段將取代傳統的采購、信息收集、傳遞、尋盤、購盤、還盤、磋商、談判等,使從事這部分職能的組織結構將不復存在。
2、降低企業采購費用。
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將使投資、金融和貿易的全球化和自由化勢頭越來越迅猛,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加強與主要供應商的協作關系,並形成一體化的信息傳遞和信息處理體系從而降低了采購費用。
3、拓展了企業的銷售渠道。
電子商務可以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能夠為客戶提供與傳統企業完全不同的全新服務方式。電子商務使顧客購買行為日趨個性化,生產者對市場機會的反應更加敏捷,生產者與顧客直接交易的可能性在增加,中介商的作用將被削弱。
4、第四,掀起新的結算革命。
由於在線電子支付是電子商務的關鍵環節,也是電子商務得以順利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條件,隨著電子商務在交易環節上的突破,企業將可以通過網上銀行系統實現電子付款,進行資金結算、轉賬、信貿等活動。
5、第五,改變人們傳統的消費習慣。
據統計,上網者中60%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全球用戶年齡平均在33歲左右,這些人的消費行為往往較為獨立,對商品和服務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再滿足於被動地接受企業生產、銷售的產品,對商品的質量、規格、式樣、造型以至包裝等會不斷提出自己的新的要求。
(1)傳統工業電子商務擴展閱讀:
電子商務提供企業虛擬的全球性貿易環境,大大提高了商務活動的水平和服務質量。新型的商務通信通道其優越性是顯而易見的,其優點包括:
1、大大提高了通信速度,尤其是國際范圍內的通信速度。
2、節省了潛在開支,如電子郵件節省了通信郵費,而電子數據交換則大大節省了管理和人員環節的開銷。
3、增加了客戶和供貨方的聯系。如電子商務系統網路站點使得客戶和供貨方均能了解對方的最新數據,而電子數據交換(EDI)則意味著企業間的合作得到了加強。
4、提高了服務質量,能以一種快捷方便的方式提供企業及其產品的信息及客戶所需的服務。
5、提供了互動式的銷售渠道。使商家能及時得到市場反饋,改進本身的工作。
6、提供全天候的服務,即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的服務。
7、最重要的一點是,電子商務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
『貳』 電商企業和傳統企業有哪些區別
電子商務企業與傳統企業的區別:
1、交易虛擬化:在交易形式上,傳統商務是近距離的現貨交易,買賣雙方是面對面的交流和談判,並採用傳統計算方式;電子商務則是通過將有形市場交易過程的電子化、網路化及市場形態的虛擬化、多元化,使得買賣雙方有更大的時空選擇。
2、交易成本低:在信息傳遞上,傳統商務利用信件、電話、傳真傳遞信息,或者是工作人員口頭交流,需要一定的成本;電子商務實行「無紙貿易」,買賣雙方通過網路進行商務活動,無需中介者參與,減少了交易的有關環節。
3、交易效率高:傳統接觸式的交易方式,在人員往返、信息傳遞上耽擱大量時間,有時由於人員合作和工作時間的問題,會延誤傳輸時間,失去最佳商機;電子商務利用網路信息傳遞、計算機自動化處理克服了傳統貿易方式費用高、易出錯、處理速度慢等缺點,極大地縮短了交易時間,提高了整個交易的效率。
4、交易透明化:買賣雙方從交易的洽談、簽約以及貨款的支付、交貨通知等整個交易過程都在網路上進行。通暢、快捷的信息傳輸可以保證各種信息之間互相核對,可以防止偽造信息的流通。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網路技術為手段,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商務活動;也可理解為在互聯網、企業內部網和增值網上以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的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信息化。
電子商務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廣泛的商業貿易活動中,在網際網路開放的網路環境下,基於瀏覽器/伺服器應用方式,買賣雙方不謀面地進行各種商貿活動,實現消費者的網上購物、商戶之間的網上交易和在線電子支付以及各種商務活動、交易活動、金融活動和相關的綜合服務活動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各國政府、學者、企業界人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對電子商務參與的角度和程度的不同,給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電子商務分為:ABC、B2B、B2C、C2C、B2M、M2C、B2A(即B2G)、C2A(即C2G)、O2O 等。
『叄』 我國傳統產業的電子商務營銷模式是什麼
中國電子商務始於1997年。如果說美國電子商務是「 商務推動型」,那麼中國電子商務則更多的是「技術拉動型」, 這是在發展模式上中國電子商務與美國電子商務的最大不同。 在美國,電子商務實踐早於電子商務概念,企業的商務需求「推動」 了網路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進步,並促成電子商務概念的形成。 當Internet時代到來的時候, 美國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先進和發達的電子商務基礎。在中國, 電子商務概念先於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啟蒙者」 是IBM等IT廠商,網路和電子商務技術需要不斷「拉動」 企業的商務需求,進而引致中國電子商務的應用與發展。 了解這一不同點是很重要的,這是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大特點, 也是理解中國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一把鑰匙。 在1997年和1998年, 中國電子商務的主體正是一些IT廠商和媒體, 它們以各種方式進行電子商務的「啟蒙教育」, 激發和引導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興趣和需求。經過這一階段, 在1999年和2000年, 以網站為主要特徵的電子商務服務商在風險資本的介入下成為中國電 子商務最早的應用者,成為這一階段中國電子商務的主體。 隨著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的深化,隨著資本市場泡沫的破滅, 網站電子商務開始跌入低谷, 而企業特別是傳統卻開始大規模進入電子商務領域, 中國電子商務從2001年開始進入第三個階段, 企業電子商務成為中國電子商務新的主體。 這一變化是深刻的, 然而也引發了對中國電子商務形勢的一些不正確看法。 人們已經習慣以網站電子商務,特別是以一些「熱點」 網站電子商務作為了解和判斷電子商務形勢的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據。 因此,一些「熱點」網站電子商務的衰落, 導致不少媒體和專業人士作出了中國電子商務處於低谷、 走向衰退或者乾脆從此一蹶不振的判斷, 許多人因此對電子商務的發展前景產生極大的懷疑, 對電子商務的優越性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負面的、否定性的意見。 這是看法可以理解但並不正確。事實上,與表面情形相反, 中國電子商務正在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總的態勢是健康的。 電子商務的主體正在由IT廠商、 媒體和電子商務服務商轉換為企業, 傳統企業正在大規模進入電子商務領域,其特點是堅定、 有效但不太吸引「注意力」。 企業電子商務是今後觀察和判斷電子商務形勢的主要視角。
『肆』 電子商務能夠促進哪些傳統行業的發展啊
要知道過去10年前沒有網路的時候,依靠電話來找生意,那個時候信息閉塞,所以有錢人很容易發現他們都是手上拿著大哥大手機的人,因為他們掌握了信息來源!
而如今電子商務時代,這種信息已經完全暴露在網際網路之中,如果你要買35度的硫鐵礦,可以不需要求中間人就能自己找到賣家...就這一點可以點出電子商務的優勢,管理信息、發布信息、收集信息!讓任何產業將來都暴露在地球村上,對任何產業都會有直接的影響。
『伍』 談一談你認為網路電子商務與傳統行業的區別300字
相比傳統貿易,電子商務有以下特點:
1. 普遍性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交易方式,將生產企業、流通企業以及消費者和政府帶入了一個網路經濟、數字化生存的新天地。
2.方便性 在電子商務環境中,人們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客戶能以非常簡捷的方式完成過去較為繁雜的商務活動,如通過網路銀行能夠全天候地存取賬戶資金、查詢信息等,同時使企業對客戶的服務質量得以大大提高。
3.整體性 電子商務能夠規范事務處理的工作流程,將人工操作和電子信息處理集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不僅能提高人力和物力的利用,也可以提高系統運行的嚴密性。
4.安全性 在電子商務中,安全性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核心問題,它要求網路能提供一種端到端的安全解決方案,如加密機制、簽名機制、安全管理、存取控制、防火牆、防病毒保護等等,這與傳統的商務活動有著很大的不同。
5.協調性 商務活動本身是一種協調過程,它需要客戶與公司內部、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間的協調,在電子商務環境中,它更要求銀行、配送中心、通訊部門、技術服務等多個部門的通力協作,電子商務的全過程往往是一氣呵成的。
6.集成性 電子商務以計算機網路為主線,對商務活動的各種功能進行了高度的集成,同時也對參加商務活動的商務主體各方進行了高度的集成。高度的集成性使電子商務進一步提高了效率。
『陸』 在電子商務遍地開發的今天,農業從傳統農業轉型成為電商農業,傳統工業的出路又是什麼了
農業向智能物聯網發展智慧農業,傳統工業向管理互聯網化,非標工業設計互聯網化,供應鏈互聯網化發展,我們是做非標工業品創新電子商務解決方案的。
『柒』 傳統工業時代與電子商務時代對進入壁壘的理解有何不同
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電商時代的思維方式有一個重大的差別,就是組織形態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1.「做大做強」,更要「做活」
工業時代我們追求的目標是更高更快更強,而在信息時代,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包括一個個體,追求的目標除此之外,還有是「更活」。所謂「更活」,意味著在一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環境下,員工把自己的性情、興趣、糾結,都放在一個熔爐中錘煉,它很難通過准確的GDP來衡量。像韓都衣舍採用的掌門人大會,就是做活的制度設計,對企業持續性運作至關重要,如同2500年前的羅馬元老院。做大做強,如果說是工業時代導向的話,「做活」就是信息時代的導向。
2.「稀缺」不再值得焦慮
工業時代裡面有一個迷信,這個迷信是什麼?對確定性的迷信,就是擔心稀缺,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有一條就是稀缺,市場存在的理由就是解決稀缺的問題,之所以只有市場要設計這樣的生產消費結構,就是為了解決稀缺的問題,這是工業時代的假設,但是在信息時代、電商時代、社交網路時代,你怎麼看待稀缺? 工業時代的稀缺假設,包括最典型的就是人力資源的稀缺,而韓都衣舍尋找合夥人的過程非常戲劇性,他們在用工匠的精神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平衡了工業時代的稀缺感,沖淡了稀缺帶給你的焦慮,而把一種搜尋、溝通、啟發,相互激勵,變成了快樂的事情,稀缺不再是值得焦慮的事情,而是一次交往的時機。這是工業思維和信息思維非常大的不同。
3.「大生產」轉變為「小規模」
在工業時代,我們相信簡單,相信整齊劃一,因為工業時代的法令、律令,就是單點取得突破之後大規模生產、大規模復制。進入個性化的時代之後,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工業時代的生產理論不好用,組織理論不好用,成本核算理論不好用,如果還套用工業時代的這些法則為企業制定戰略、營銷方案,進行營銷規劃,會出現處處不對頭。
就像韓都衣舍服裝起訂量的問題,工廠的底限——50件是賺錢的,但工廠為什麼不願意生產?因為大批量生產是「常態」。我們已經被工業時代的邏輯綁架了,不管是生產鏈的上游下游,生產的形態和服務業的形態,彼此都被工業邏輯綁架了,以至於我們都要用所謂的共同財務語言、共同的商業語言來結算利益得失,來進行博弈。
這就是工業時代和電商時代之間思維邏輯的差異,這種變化正在悄然發生,套用一個學術語言來說叫「範式轉移」,我們處於範式轉移的十字路口,要求捲入這個洪流中的人不管職業是什麼,要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範式轉移在拷問著我們的思考方式、組織方式,拷問著我們的運轉方式。
『捌』 傳統行業與電商的區別
傳統行業一般是指集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而且採用的是開線內下加盟店或者容直營店進行銷售,通過傳統的模式、渠道進行宣傳與營銷的,這也是相對於互聯網行業來說的。電子商務是指利用互聯網這一平台進行品牌宣傳、銷售商務活動的。二者的區別在於一個信息的傳達,信息的對稱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