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曹縣青蚨俠服飾有限公司怎麼樣
曹縣青蚨俠服飾有限公司是2016-07-11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大集鄉李八庄村。
曹縣青蚨俠服飾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721MA3CDHMP55,企業法人袁國強,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曹縣青蚨俠服飾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服飾、鞋帽、影樓道具加工銷售;電子商務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曹縣青蚨俠服飾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② 誰知道"祥記壹元"的鉛幣
第十四節 文史生態導覽解說-茶路、米路古道
廖守義
學歷
台灣省立台北師專三年制
國立台北師院進修輔導20學分,特教12學分
台北巿立師院進修特教46學分
經歷
教師三十年提前退休
台北巿文山社大講師
台北巿文化局樹木諮詢小組委員
台北巿信義社大講師
台北巿大安社大講師
台北巿北投社大講師
現任
台灣愛樹人文史工作室 負責人
台灣愛山人讀書會 會長
台北巿政府樹木保護委員會 委員
專長
社區步道生活文化導覽
水土保持解說
動物園導覽
老樹生活文化研發
舟山原住民文化推廣
社區導覽師養成
常用閩南語字詞推展
事跡
國語日報「好老師」全版 1991.10.09
經典月刊 「台灣特有種人類之一」2001.11
遠見月刊 「台灣文化國寶之一」2002.12
講義月刊 「講義英雄」2003.5
榮譽
台北巿政府 研提巿政興革意見 績效獎狀 1993
台北巿政府 傑出巿民表彰 1999
台北巿政府 第六屆台北文化獎 2002
著作
社區步道老樹情 台北巿政府民政局 1995
台北巿珍貴老樹(合著) 台北巿政府民政局 1995.1997 二版
傾聽森林(合著) 行政院農委會林試所 1999
台北巿珍貴樹木(合著) 台北巿政府文化局 待出版
總論:引導社區觀點 建構理想社區 –探索信義文化之美/廖守義
一、古錢幣的淵源與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二、先秦貨幣初探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 」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 」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侯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 「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 | 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 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 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綜上所述,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產生與流通,白銀貨幣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開始確立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晚清機制幣體系出現,為中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情況。
以上所列為流通錢幣史,錢幣界還有眾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禱福避邪的鎮墓錢和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傑出人物的紀念幣之類此不一一列舉了。這些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上無足輕重,但對民俗研究卻可提供珍貴史料。
中國的傳統文化包容廣闊,近年來,茶文化、酒文化等成為我們關注的熱門,而有一個領域人們似乎還沒有很好地挖掘,給予重視,這個領域恰恰是同我們金融工作者聯系密切的,那就是中國的錢幣文化。
以往,說到錢幣文化,人們馬上就想到錢幣上的文字。中國古代正式流通的錢幣上面,大部分沒有圖像,但錢幣上的文字卻是多種多樣的。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先秦布幣、刀幣、圜幣、貝幣(即蟻鼻錢)上面的古文字。這些古幣上的古文字有多有少,有大有小,字形因受地域影響,也頗不相同。自宋元以來,有許多學者想解讀它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直至今日,對不少古文字的解讀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
古代的錢幣上最引人注意的是錢文,但並不是說除了錢文就沒有其他圖飾了,就拿方孔錢來說,錢面特別是錢背上往往也有圖飾或其他紋跡。人們較為熟悉的是開元通寶錢背面的所謂「楊貴妃指甲痕」(這當然只是一種傳說,並無史實根據,但月牙形的紋跡卻確實是存在於錢上的)。古錢上還有其他的圖形或紋跡,較常見的是所謂日、月、星、雲、鳥,偶爾還可見到像虎頭那樣令人不解的圖形。這些圖飾或紋跡的背後,也有一種文化。古代銅幣上雖然圖飾較少,古代紙幣上卻是不乏圖畫的,據記載,宋代的交子、錢引、會子等都有圖,這些圖還各有名目,如「吳隱之酌貪泉賦詩」等,顯然也同文化相關。至於近代紙幣圖案、電子貨幣磁卡圖案就更具文化內涵了。
古代錢幣錢文、錢圖有文化內涵,錢體本身也有文化內涵,古人就已指出方孔錢的外圓內方與當時人的「天圓地方」觀念密切相關。
說到文化,人們首先會想到詩歌、散文、戲劇等,以錢為描寫對象、與錢幣相聯系的文藝作品數量也是相當可觀的。歷代詠錢詩有不少首,其中較有名的是唐李嶠、清袁枚的《詠錢》各二首,想像豐富、句句用典,藝術性相當不錯。又有一些詩歌是抒發對官方貨幣政策的看法的。如唐白居易《贈友五之三》批評了官方不顧實際情況向農民徵收現錢稅的錯誤法令。他在詩中詠道:「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宋陳造《錢弊》抨擊了當局人為地劃分鐵錢區的作法。還有錢幣收藏家們的詩作和描述集幣活動的詩作,如清末葉德輝的《古泉百詠》、宋梅堯臣寫朋友劉分文集幣情趣的詩作等。賦和韻文是介於詩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其中最應稱道的關於錢的韻文是東晉魯褒的《錢神論》,這篇嘲笑金錢崇拜的韻文,揮揮灑灑,把崇拜金錢者的心態刻劃得淋漓盡致。以錢為主題的還有宋洪咨夔《大冶賦》和佚名《錢賦》。與錢幣聯系的散文中突出的有唐張說《錢本草》和元陶宗儀《輟耕錄》中收錄的《烏寶傳》。專門描寫錢幣的戲劇固然是不會有的,但與錢幣關系密切的戲劇卻有一定數量。早在宋代,就有嘲笑張俊「錢眼裡坐」的雜劇,有諷刺官方發行當十錢的雜劇。元代有喬夢符的雜劇《金錢記》,劇情是述以錢作信物的一對情人的悲歡離合的。此外,還有號稱中國古代十大喜劇之一的元人鄭延玉的《看錢奴》,有清人李玉的《太平錢》和葉承宗的《孔方兄》。有些戲劇從整體上看,與錢幣關系並不大,但其中有些段落的戲詞,卻是講錢幣的,有些寫得很有文采。與雜劇聯系密切的還有散曲,近年報刊上曾發表介紹清佚名《南中呂·駐雲飛·鄧通嘆錢》的文章,它確是我國錢幣文化的珍品。
講中國錢幣文化,不能不講有關錢幣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它們也是中國錢幣文化中最精華的部分之一。這里要特別講到關於青蚨的傳說。青蚨本是一種昆蟲的名字,但古人卻賦予了它神奇:將青蚨母親和青蚨子女的血分別塗在錢上,人花塗有母親血的錢後,這些錢不久就會自己回歸與塗有子女血的錢團聚,反之也是一樣,這樣,人的錢就可以永遠花不完。老字型大小名店「瑞蚨祥」的名稱就與此相聯。此外,還有關於「上清童子」、佛教金錢比丘的傳說,也是頗膾炙人口的。有關錢幣的歷史故事,自然首推關於鄧通的故事。漢文帝寵愛鄧通,有人給鄧通相面,說鄧通將來會窮餓而死,漢文帝就把鑄幣權賞賜給鄧通,他滿以為這樣鄧通的錢就一輩子花不完了。但漢文帝一死,政治形勢變化,鄧通最終還是窮餓而死了。這一曲折的故事被後代文人發揮延展,寫入很多的文藝作品中。
在中國錢幣文化寶庫中,還有與之聯系的寓言(如《見金不見人》嘲笑了只顧金錢而忘記一切的人)、典故(如九府、鵝眼、貪泉)、話本(如《宋人話本七種·志誠張主管》)、格言諺語等。
在中國錢幣文化中,除了以語言文字表現的以外,還有另外的一些形式。其中最與人們生活關系密切的是風俗文化中與錢幣聯系的部分。如在生育風俗中,我們可以看到「洗兒錢」。唐天寶年間,楊貴妃演出了一場為干兒子安祿山「洗兒」的丑劇,就是由此派生出來的。在婚嫁風俗中,有「撒賬錢」。在節慶風俗中,有所謂的「金錢會」,即由帝王或權貴拋撒錢幣助興等。風俗文化以外,還有與錢幣聯系的繪畫(如財神像)、雕塑(如金錢豹)、剪紙(如吊錢、劉海撒錢)、魔術(如燒錢、錢匣變錢)等。
還有一些文化是與錢幣聯系密切的,那就是凝聚在錢櫃、撲滿、錢罐、錢包等與錢相關的用品上的文化,除了它們外觀上蘊含的文化藝術外,還有與它們聯系的文藝,如古人的「撲滿詩」等等。
中國錢幣文化,還應當包含下述的文化,那就是非流通的類錢、錢形物文化。自古以來,錢幣收藏者和錢幣學家都是把它們二者「一視同仁」的。這里講的類錢、錢形物主要包括壓勝錢、祈祝錢、供養錢、冥錢(特指流通幣以外者)、占卜錢與游戲錢等。中國古代的流通錢幣,特別是方孔錢,圖案較少,但類錢、錢形物上,卻是以圖案見長的。壓勝錢上既寄予了較多的宗教內容,於是壓勝錢上就有神魔、刀劍等圖形,它們要表現某種宗教思想。祈祝錢要表達人的美好祝願,在祝賀婚姻的類錢上,就有龍和鳳的圖形,有龍鳳呈祥的精美文字。說到占卜錢,人們往往認為它似乎只同封建迷信聯系,其實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古代有關漢代嚴子陵的錢卜故事、宋代狄青錢卜的故事都是有積極意義的。大將狄青機智地通過錢卜,使部下增加了戰勝敵人的信心,這在歷史上是一直傳為美談的。說到游戲錢,人們就會聯想到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據說她對打馬格棋作過專門研究,寫過書,而「打馬格錢」與她有密切聯系。另有「選仙錢」,宋人王王圭在《宮詞》中就寫過宮中的人玩這種游戲,詠及「盡日閑窗賭選仙,小娃爭覓到盆錢」。現在我們看到的選仙錢正面是「仙人」像(如詩仙、醉仙等),背面則是一首詩,這種錢於是又被稱為「詩錢」。這里我們還應講到,有些事物即非銅鑄,也無錢文,只是某些方面與錢有些相似,與這些事物聯系的文化也應歸入廣義的錢幣文化。如花草中有一種金錢花,唐朝詩人寫過多首《金錢花詩》。人們稱圓形苔蘚斑點為苔錢,唐宋間有好幾位詩人寫了《苔錢詩》,《金錢花詩》、《苔錢詩》內容多涉及真正的錢幣,也是一種錢幣文化。
中國錢幣文化,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底蘊深厚,是奧妙無窮很值得很好挖掘的寶庫,應當予以重視和很好利用。
③ 電子商務專業主要學什麼
電子商務專業(e-commerce)是融計算機科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和現代內物流於一體容的新型交叉學科。培養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市場營銷、國際貿易、管理、法律和現代物流的基本理論及基礎知識,具有利用網路開展商務活動的能力和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現代物流方法改善企業管理方法,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能力的創新型復合型電子商務高級專門人才。
本專業有六個專業方向:
1、網站設計與程序方向;
2、網路營銷編輯方向;
3、網路產品規劃方向;
4、企業信息化;
5、個人網路創業;
6、銀行卡的研發方向。
電子商務專業在不同高校里要求的課程也是不一樣的,一些院校注重電子商務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還有一些院校會把課程重點放在商務模式上面,這些主要體現在這個專業所在的院系,有的在管理學院,有的會在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有的會在軟體學院,商學院。在這樣各個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的專長也會有一定的區別。
④ 請懂風水的朋友幫忙看看,辦公室里怎麼擺辦公桌比較好,示意圖如下,我是82年的,公司是做商務禮品類的
是辦公室里的擺設,不知道是什麼,有什麼講究?謝謝問題補充:這個 ...沒有圖,不好下結論,給你幾點常識參考下辦公桌宜背後有靠。桌座椅應靠牆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