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商促銷 > 清遠市本妙覺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清遠市本妙覺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3-02-03 19:37:22

⑴ 佛弟子修行時,坐禪時,腦子里什麼都不想嗎

如果能按照您說的。做到什麼都不想。那已經是無想定。那是外道定,是凡夫定。但是只怕,我們說什麼都不想,其實,只是想了一個什麼都不想。其實追問下去,又是誰在什麼都不想?我啊!有個我,又怎麼是什麼都不想?!
2、在大乘看,這種無想定甚至於小乘極果阿羅漢的滅盡定,又叫枯禪,死禪。禪門里又叫冷水泡石頭。婆子燒庵的公案就是講這事兒的。確實。和木頭沒區別。所以婆子說,我三年白白供養了一個痴漢!
3、圓覺經上佛說,真正佛性智慧的開顯,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想佛的名號,樣貌,確實是一個執念,這個執念的目的是打掉另一個執念。您能否用想佛的名號和樣貌來熄滅自己的一切妄念呢。如果可以。這就是圓覺。就是肉包子打狗,最後凜然一絕朗然現前,桶底脫落,自見本來。如果不行,那就是「包子發霉狗在吠,熱熱鬧鬧都挺累」。念佛是工具,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能用念佛熄滅掉一切來自於執著妄想的念頭。恭喜恭喜!已經快到家了!婆羅門女就是端坐思維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名號而到地獄救母的。方法沒有錯。只能說我們還沒用對,沒用好。
4、金剛經的名號。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無上智。是菩薩玩兒的東西,是佛坯子的專利。就像帝王蟹,就像天久翅。都是世間一等一的好東西。但是能不能給嬰兒吃?!顯然不能。嬰兒吃了只能瀉肚。作為沒有見性開悟的學人拿著金剛經當鏡子照,也一樣只能把自己的福報和資糧當稀一樣拉出去。到頭來毀了自己,無有是處。天然童姥不讓梅蘭竹菊四劍去學天山派的甚深武功是有道理的,過早的接觸自己啃不動的經典,結果就是自斷筋脈,氣血逆行……
5、想的太多了就是煩惱障,知道的太多了就是所知障,背上扛著兩座大山,驢年才能翻身做主人?!
作者:法嘉宗智
來源:知乎

⑵ 《楞嚴經》卷五之花巾六結

香爐乍熱,法界蒙熏。

本文自用,請勿流通。

        上回說到阿難發問「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之義,只見如來在師子座中,整了整內衣裙,把外大衣收斂一番,左手按扶七寶幾,右手在幾上取來劫波羅天人供奉的花巾,當著眾人的面,綰了一個結,給阿難看,問他,這叫什麼?阿難和眾人齊口應到,這是「結」。

        (注原文中,1.師子座指佛陀坐的地方,不管是床還是地都稱為師子座,取「人中師子」義。2.涅槃僧:音譯詞,意譯內衣,印度古穿法橫疊圍身,長繩繞四圈固定,多有不齊。3.僧伽梨:音譯詞,意譯九條衣。外出需要正裝時的大衣,僧伽梨是下下品,也就是九個級別中最次的那種。4.七寶幾:用佛教七寶攢就的幾案,包含金、銀、琥珀、珊瑚、硨磲、琉璃、瑪瑙。佛教所謂得三寶而國泰,得七寶而民安。)

        且說如來又綰了一結,再問阿難,阿難及眾人又答「結」,如此六番,問答無差。各位,這也就是佛陀在開示,放在任一當下的教室,有如此人中師子,怕早被人哄下講台了。堂下諸菩薩、阿羅漢等卻各有思索,因為他們知道,師子所為,不為已而為開示啊,這裡麵包含著最樸素的相信、謙卑、接納、臣服,正是師授徒收的最高境界。同時,也就在此時,方能證得佛陀與諸阿羅漢、菩薩在妙覺圓通上的差異,阿難此時未解佛陀真意,辯才第一的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亦是如此,同佛知見的普賢菩薩如此,十方唯識的彌勒菩薩亦是如此。偏偏有一位說自己「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陀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的菩薩,也未能解佛陀真意。究竟是哪位菩薩,此處留下伏筆,卷六自有分曉。

        如來對阿難說,我綰第一次結,你說是結,綰第二,第三等結,你還說是結,這是為何(你難道就不會去區分嗎?話外音)?阿難如實回答,我沒聽懂。如來不得已,說,你再仔細看看,這花巾「巾體是同,因結有異」,第一次綰了一結,實為一結;第二次綰,這個花巾已然變成有一結的花巾了;同樣,第六次綰的是有五結的花巾。結結不同,各有所因。「畢竟同中,生畢竟異」,如果你能明白此結非彼結的道理,就能明白你的六根,也是這樣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意思是說,六根的知見(注:與「無見」對立的「知見」上文有所闡述)是虛妄的根源,我們眼睛的虛妄,可能引發或被誤認為是心意的虛妄,六根的虛妄互相糾纏引發,錯亂以至於無所歸因,謂之「狂勞」。虛妄和狂勞是世間萬事萬物的「苦」啊。這本是佛陀最精妙的無遮大悲,專為阿難開示。可惜這阿難似聽非聽,只見他又問,既然世間狂勞如同此結,如何解除?

        這里插一言,各位,這阿難是佛陀的堂弟,表裡表親,佛陀不會在意。阿難在佛陀身邊可謂最久,聽經最多,問經最多,卻不得法。說嚴重點,阿難只是用耳聽,卻不入心,少有斟酌吸納,佛陀此處,本意是講解心結,內視觀心,心即澄明。阿難卻不加消化,直奔下一個主題——解結。這樣對他而言就很難穿越過去,心結未明,如何解開,這也是佛陀下一個開示所要談論的。所謂失之桑榆,收之東隅,阿難未明之處,佛陀宣講出來,倒真真是普度眾生了。

        佛陀聽得此問,左右手分牽花巾兩頭,抻開來問阿難,這樣解得開嗎?阿難,解不開。佛陀問阿難,那你說怎麼解?阿難說,「當於結心,解即分散」。(看來阿難是明知故問?)佛陀苦笑道,阿難,我說的是佛法,是從因緣上講的,不是世間和合表表面面的東西,我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現前種種實狀,「松直棘曲,鵠白烏玄」(松樹為什麼是挺直的,荊棘為什麼是曲彎的,鵠鳥為什麼通體雪白,烏鴉為什麼赤黑一片),我都知道其根本緣由(此處確實沒說明白,佛陀知與不知,從知見到無知的內情,卻是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大抵也是本經所編纂不出的部分,故阿難亦未發問)。阿難,隨便你決定從六根中選擇一根,把根結去除,那相關的塵相(此處指因此根結所出虛妄之相,本卷實相即解了一結的五結花巾)就會自行消滅。「諸妄消亡,不真何待?」(如果因六根的原因所產生的狂勞虛妄都消亡了,這人就會真實起來,本卷實相為解了六結之後恢復本來面目的花巾)。阿難,「諸妄消亡」只是一個結果,為了這個結果,我們可以把劫波羅花巾上的結同時打開,把因此的狂勞虛妄同時消除嗎?阿難此時似乎明白了:不啊,世尊,這些結本來是一個一個依次綰成,如今應當依次解開。這六個結同結在花巾這一個物體上(花巾六結指的是入世法,即六根本因所出之「知見」;花巾無結指的是出世法,指澄明圓通後的「無見」,可見「無見」是在洞悉六根之後才可持有的「見」。譬如「斷欲去愛」,首先要先有欲有愛,再知欲知愛,次斷欲去愛,再次至無欲無愛,終究大願大慈。此處秘法,阿難卻在「世間和合粗相」的境遇,此注),結在不同時間不同地方,那麼解結時,怎麼可以同時解除呢?佛陀說,「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這句是本卷要表達的本意所在,意思是說,六根解除虛妄狂勞的根本在於先解一根,如果能證得一根解除,就會獲得「空性圓明」的體驗,進而獲得「法空」,也就是解脫六根的方法。這里要注意的是,先解哪一根,每個人的境遇和機緣都不同,先解哪一根是不同的人解脫六根的關鍵,即你最擅長運用的、最能持久運用的、最能歡喜運用的根識,此處後文專述),「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你得到了解脫之法,運用了解脫之法後,解脫之法亦成「空執」「空縛」,一並去之,無結無法無縛執,以至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這可以稱作菩薩進入了三摩地的境界,獲得能見諸法無生無滅且能安忍不動的「無生忍」心。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然阿難撇開這「慧覺圓通」,再步向前,詢問佛陀一根清凈的秘法,且看下回分解。

偈雲:

        花巾六結無疑惑,

        一根清凈有密嚴。

看懂此文者,法喜隨意,恭請加我為好友。

——尼達

附一、『六解一亡』以一花巾喻為真實本性,以六結喻為因六根知見引發的世間煩惱狂勞虛妄。當知見之結解脫為無見之見,真實本性的六根之結也就消亡不在,花巾本體呈現,原來的六結花巾的虛妄之體也就消亡了。這六解,指的是六根清凈,這一亡是的是有六結之體的混沌之我消亡為空性圓明的真我。網路解釋六解一亡為生死與涅槃的變化,大繆。

附二、網路之『六解一亡』(譬喻)以一巾喻涅槃,六結喻眼等之六根聚集而現生死。然生死與涅槃,本由對待而感者。若解生死之結(六解),則涅槃之一巾亦泯亡。故曰六解一亡。楞嚴經五曰:「六解一亦亡。(中略)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附三、《楞嚴經》卷五原文(部分)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凈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覽七寶機,引手於機,取劫波羅天所奉花巾。於大眾前,綰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綰疊花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綰疊花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佛告阿難:我初綰巾,汝名為結。此疊花巾,先實一條,第二第三,雲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花,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綰,得一結名,若百綰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只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雲何如來?只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佛告阿難:此寶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綰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雲何?初綰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辯,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雲何得?阿 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花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阿難言:此勞同結,雲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雲何成解?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雲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⑶ 深圳心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培訓機構

不是。深圳心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位於廣東省深圳市,是一家以從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主的企業,不是培訓機構,主要營業項目有計算機咨詢。

⑷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什麼意思啊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注釋】
「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作「大」呢?若真正大者,則必須是所謂「無量無邊,無有方所,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不著一切處,於三界乃至十法界中,不著一切法;廓然如虛空,故能容受一切而無掛礙,亦不瞋惱,亦不生心忍受;廣如大地,負載一切,離一切相,無有方圓大小、青黃赤白、前後三際斷」,具如是之德,以西洋哲學的術語來說,即是:「具有這樣的屬性(Attributes)」,才能稱作真正是「大」。那麼,什麼東西才具有如是之德?除了真如本性外,無有一法,得配如是之德。而如來即是親證了真如本性,故得以「大」來形容如來之性德。

「佛頂」:梵文為「烏瑟膩沙」,又稱「無見頂相」,此為佛三十二相之一。其相為:頂上有肉,高起如髻,故又稱「頂上肉髻」。此肉髻之頂是一切人、天、菩薩都見不到的,所以稱為「無見頂相」,此是如來無量世修忍辱及謙下於人、禮敬三寶及善知識,故得如是之相;以謙下一切,故頂高起,為人所不能見。此無見頂相是佛三十二相中,最明顯,也是最殊勝的一個,以其居於頂上之故。
又,「大」是如來所證的如如之理,不生不滅;而「佛頂」則是如來依本願力,起於大悲,累世為度生而勤苦修行,所得之勝妙果報,乃最極清凈之善法,超過一切人天、二乘、菩薩,故人天、三乘賢聖皆不能得見。這是所謂的「不能得見」,不僅是指不能看見如來有相之頂,其深密之義則是:見不到如來的最高境界,因為這最高境界是如來自證,其深秘奧。而這部經所呈現的境界、力用與法門,正是從這至高、最極秘奧的大佛頂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經的法門也是至高、奧妙的。
(附及,「大佛頂」三字,如前所說,「大」是修飾「佛頂」,「佛頂」兩字是在一塊兒的,應作一氣讀,因此句讀是「大、佛頂」,而不是「大佛、頂」——這樣讀就變成好象是在講一尊「大佛」的頭「頂」了!)

「如來」:梵文為「多陀伽他」(Tathagata)。義為:乘真如之道而來。「如」,為真如、不動、平等、不生不滅之義;此是佛所證之極理,因此即是佛智的最高代表。佛既證真如、平等、不動、究竟解脫的智慧,已體諸法皆如(《金剛經》雲:「如來者,諸法如義。」),本不生滅;然見眾生以不悟此法,而妄造諸業,枉受無量六道生死之苦,於是依本住法,起於大悲,「不來而來」度化眾生;如是,度盡無量眾生已,不見有一眾生實滅度,亦不見自己在度眾生,亦不作是念:我在度眾生;彼為我所度。如是,如來雖來度眾生,然亦「來而無來」。如是,「無來而來」、「來而無來」,故稱「如來」。因此,「如」是大智,「來」是大悲,悲智雙運,即是「如來」。又,「無來而來」主要是就眾生而說的,即是大悲示現。「來而無來」是就佛本身而言的。再者,「來」,具體而言,即是來此世間示現成佛,乃至從「兜率天」下,入、住、出母胎,以及出家、修行、成道、說法、入涅槃等「八相成道」,皆是如來所現的「來」之相。

「密因」:「密」,是秘密。「因」,是本修因,亦即因地修行之根本。所謂「因地」有三種意義:
一、通稱尚在菩薩位時的修行,都叫「因地」,成佛時就稱已達到「果地」;因此,「因地」(菩薩位)是相對於「果地」(佛位、佛果菩提)而言的,因為菩薩從初發心到十地,都是成佛之因,故是「佛地」之因,故稱「因地」。(附及,此處的「地」,是境界的意思。)
二、「因地」,亦可指初發心,因為菩薩最初發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因。
三、「因地」亦可指菩薩初見道時,因為嚴格而言,菩薩在見道位(亦即禪宗所謂的初見性)之前,一切所修尚無有歸趨,亦沒有依據,亦很容易退心。但在見自本性後,即使只是剎那之頃,也都從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此處的「如來密因」(「如來」秘「密」的本修「因」)就是指的這個——見自本性——而言。這個見本性的修因之所以稱為「秘密」,有幾層意義:
1、「密」是如來自行境界,九界不能得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故稱為「密」。
2、是「不共」之義,此修因,由於不與人、天、外道、二乘、乃至權教菩薩共,只有一乘實教,決定成佛的大道心菩薩方才能得聞如來如是開示,而悟入,(小根小機之人則不能得聞,以不具大心、不具深弘誓願,聞則生悔,乃至因疑法、忌法而生謗,反招大禍),因此這實是成佛的「密訣」,而這密訣是如來所自行、自證的,故稱「如來密因」。
3、「密」,有寶的意思,因為是如來自己修行成佛的密訣,所以很寶貴;因為很寶貴,所以把它珍藏起來,不輕易示人,故稱為「密」。譬如有人有一無價之寶,他就會把它珍藏起來,作為傳家寶,不隨便拿給人家看,只讓他的繼承人知道,旁人皆不知不見。如來亦如是:本妙覺心,從本以來,清凈本明,所謂「本覺」(《圓覺經》稱為「凈圓覺」,《六祖壇經》稱之為「本性」),這是如來的至寶,是不隨便給人看的(所謂「我於凡愚不開演」),只給他的繼承人(發大菩提心的佛子)看,以便紹隆佛種、繼佛職志。以上為釋「密因」之「密」字。

「修證」:「修證」是承上面「密因」而來的。有了「密因」,修行的密訣,就依之而「修」。從見道那一刻起,即矢志守著它,一刻也不願離開它,不忍離開它,弘忍大師所謂:「但信真諦,守自本心」,又說:「若解此義,但於行知法要:守心第一。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門,十二部經之宗,三世諸佛之祖。」(見五祖大師《最上乘論》)。這個「守心不二、不忘、不退、不失、不沒」,就是所謂的「菩提心堅固」,或「道心堅固」;因為「菩提」是覺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即是「覺心」;若能如此守心不二、不忘、不失、不退、不沒,當然就可說是「覺心堅固」,如此「覺心堅固」,其心自然清凈、明了、不動、不散、不亂、不雜、不壞、惡念不起、煩惱不生,如此,其心自然有「道」,故稱「道心堅固」(亦即達摩祖師所說的「心如牆壁」)。這樣就是修行,也是最高的修行,因為是依著「如來密因」而修,故是無上。「證」是證明、或悟入的意思。譬如世間學、數學、邏輯、或物理、化學等,有一命題或假設:「設A大於B,小於C,若X等O時,則……」等等,讓你去解一個程式,你解完後,發現假設與結果相符,你最後便說:「原式得證」。佛法中的修證也是一樣:佛提出種種修行的方法與果地的境界(這就是假設命題),你依著去「修」(這就是解題),最後發現你所得到的答案,與佛所說的一致(這就是「原式得證」)。「原式得證」時,表示你解題的方法沒有錯,且在解題的過程中,沒有犯什麼嚴重的過錯(也就是你「修對了」),因此你也能親自「證明」如來所說的境界,《阿含經》所謂「自作證」,大乘所謂「親證」,即親身經歷的意思,《楞伽經》所謂「入如來地」;入如來地也就是「證」菩提。

「了義」:「了」,是完全、圓滿、究竟、通達之義。「義」,是道理之義。「了義」即是指佛在本經所闡發的道理是究竟、圓滿、通達第一義諦理的。以佛所示之教有兩大類:第一、不了義法,亦即是所謂的「權法」。所謂「權法」是佛為了攝受、教化、調伏、長養、成就根機未熟眾生,而由其大悲心中所流露出來的甘露法乳,令一切有情聞後,易得信受奉行,普得增長善根,故不了義教亦即為「方便教化門」,或「方便接引門」,禪門所謂「教下」者,即是指此。第二、了義法,亦即所謂「實法」,這是佛為成就根熟眾生,而自其薩婆若海所流出之自證境界之法,此法為「直指人心」、直示離言法性,無上甚深,故是諸佛及實教大菩薩之境界,非凡外權小之機所能趣入。本經所宣示的,即是此無上甚深微妙第一義諦(了義)之理與事。

「諸菩薩」:「菩薩(Bodhisattva)」為梵文之音譯,全稱應為「菩提薩埵」,漢譯省稱為「菩薩」。「菩提(Bodhi)」,梵文,義為「覺」、或「覺悟」。「薩埵(Sattva)」,梵文,義為「有情」。「菩提薩埵」合稱,有三種意義:
一、「正在求覺之有情」,又稱「大道心有情」;
二、「已經覺了之有情」,亦即菩薩已非迷位凡夫,而是已有證悟,位列賢聖(賢聖皆是已覺了之人,非是迷惑之凡夫);
三、「求自覺、覺他之有情」,菩薩為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自求開悟,亦令他開悟)之有情,亦即所謂「上求下化」(上求菩提一切智,下化六道諸眾生。)
以此三義,故這種有情得稱為「菩提薩埵」。「諸菩薩」:依本經而言,菩薩為求無上菩提,須歷經六十位修證,也就是六十個階段或證悟的境界。此六十位是:三漸次位、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位、十地、等覺、妙覺。(《華嚴經》與《菩薩瓔珞經》則明五十二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此中「十信」為凡位;住、行、向為「三賢位」;十地為「十聖位」;《大智度論》所明者,為從十住開始,共四十二位。)因為菩薩的修證有種種差等,故稱為「諸菩薩」,義即:各種階位之菩薩。

「萬行」:菩薩須依六度而修萬行,自利利他之萬行圓滿後,方成菩提。又此「萬行」如觀音之三十二應;地藏之冥陽兩度、出入地獄、天上、人間;普賢之十無盡願等,皆是菩薩之萬行。乃至葯師如來因中之十二大願、彌陀之四十八願,亦是其於菩薩位時之萬行。

「首楞嚴」:又譯為「首楞伽摩(Surangama)」。佛在《大般涅槃經》中解釋「首楞嚴」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事」,簡言之即自利化他二事,亦即福德、智慧二事,或自受用、他受用(法身與應化身);詳言之即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以及六波羅蜜、四攝、四無量心、四禪八定、滅受想定、三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悉皆成就、堅固、不動不壞、稱為「首楞嚴」。若以本經而言,則為依於如來秘密之本修因(真如本性、或如來藏性)而起修,歷六十階,證二十五圓通,而契入如來覺性大海,堅固不動、不生不滅,從而從體起用,稱為「首楞嚴三昧」。「三昧」者,定慧等持,定以自持,慧以化他。是故此三昧境界,即是佛之境界,此定即是佛定。佛自住於此三昧,用以自利、化他也。換言之,佛菩薩之一切度生事業,皆是在三昧中行,非於散亂中行(——散亂何能度生耶?!)如《准提陀羅尼經》中,釋迦牟尼世尊為「愍念未來薄福惡業眾生,即入准提三摩地(准提三昧)」,而說出「過去七俱胝佛所說陀羅尼」。又如《地藏十輪經》述地藏菩薩每於晨朝,入於首楞伽摩三昧(即首楞嚴三昧)、加持眾生。故知佛菩薩之定,非沉空味著之小定,乃自利化他、一體成就之大定。

「經(Sutra)」:梵文,修多羅,有二義:
一、「貫串」之義,佛以名身、句身、文身,亦即種種語詞善說,而將其所開示之教法貫串起來,令不散失,亦令受者易持,如線串珠,則易執持而不散失。再者,佛所開示之八萬四千法門有如一大串摩尼寶珠所成之瓔珞(項鏈)——其中每一顆珠皆各代表一大法門——而此等諸寶珠則是由一條線貫穿於各珠之中心,故不散失,而得成一整體;此貫穿各珠中心之線,即是三世之佛心:由諸佛一貫之大悲一切智心中,流露出無量妙門,度脫眾生。故此諸妙門,既由諸佛一切智大悲心中出,即不得離於此心,若離此心,法即散失、墮落;故一切法恆須以佛心為本、為依,方能持之不墮;行者如是持,方冀有朝一日得其「心要」入佛本心,更而得其全體之珠,而非但以得一珠二珠為已足。此為「修多羅」深秘之義。
二、修多羅是「契合」、「契入」之義。這是指佛一切所說,不但契理,而且契機。「契理」即是如理而說,指佛之所說,未有一法而違於理,皆與道理相合,不作妄說,故經中言:「如來是如語者、是實語者、是不妄語者。」然而,如理如實之語,則未必能令聽者信解、受用。故佛語除契理外,還具「契機」的特色。「契機」的「機」字,有根機、時機、與機緣三義。亦即佛所開示之法,不但契合真理,且契合當時聽者的根器(根機),並能配合當時的因緣(時機、機緣)。詳言之,佛對上根且機緣成熟之人,即開示無上直指之法;對中下根人、或因緣未熟之人,即為說種種接引之法,以次第成熟之。若對下根人說無上法,即不相應,而不能信解、奉行;反之,若上根人為說下根法,亦不相應,不能得益。是故佛語一方面諦實、契理、順理,一方面又能隨眾生之根、性、欲而達契機、隨機;因而佛語於人、於法,皆能兩全、圓滿。
復及,末法時期談佛法者,常太側重所謂「契機」與「隨機」,而幾乎忽略了契理,因此常衍成「於理不合」,或「於理無據」之現象,如是即導致「不如法說法」,甚或為了一時「契機」或迎合時尚,而「非法說法」(不合佛法的言說,而說是佛法)、「法說非法」(明明是佛法的,卻說不是佛法——此即是謗法),而名之為「方便」,或「方便說法」。凡此種種即有嘩眾取寵之嫌,實不了「契機」與「方便」之真義。所謂「方便」,梵文為「漚和俱舍羅(Upayakausalya)」,譯為「方便勝智」,或「方便善巧」,簡言之即是「方法」或「巧妙的方法」之意,乃八地菩薩方能現出之大智慧。故知「方便」絕非「隨便」。

【義貫】
此經為開示自如來的「大佛頂」(無見頂)相上所現出之「如來」秘「密」、依於「因」地本心「修證」、而達到之「了義」境界,及如來教敕六十階位「諸菩薩」,依此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萬行」,悉皆達於究竟堅固「首楞嚴」之契「經」。

⑸ 武漢心想事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好。
1、武漢心想事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員工每月的基本工資是7000元,節假日還有其他的獎勵,工資待遇較好。
2、所做的工作非常的簡單,比較輕松。

⑹ 杭州田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私企嗎

杭州田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私企。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杭州田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私企,成立於2018年09月06日,法定代表人為曹金德,注冊資本為100萬元人民幣,地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新區白楊街道2號大街501號2幢1201室,經營范圍是網上銷售兼銷售,服裝,皮毛製品,鞋帽,箱包等。

閱讀全文

與清遠市本妙覺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飛機上2b座位的電影 瀏覽:991
投訴胡t..b cvv gg_*?l?0;hc qv 瀏覽:524
李采潭的電影! 瀏覽:888
無理的要求女主演是誰 瀏覽:470
樂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怎麼樣啊 瀏覽:551
聯合利華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406
葯具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185
那你給女人的微電影加電影加一級電影 瀏覽:713
韓國電影倫理中文 瀏覽:682
80年代電視劇餵奶鏡頭 瀏覽:301
心理罪電影受害者演員表 瀏覽:20
青年員工營銷競賽活動方案 瀏覽:54
女同性戀電影 女主現實是模特 瀏覽:1000
大市場營銷觀念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瀏覽:429
市場營銷部主任廉政自查 瀏覽:795
日本電影生活中的瑪麗女主叫什麼 瀏覽:601
在線免費無廣看劇 知乎 瀏覽:338
日本電影學生在教室上課被屠殺 瀏覽:905
看電影用英語的過去式 瀏覽:928
尼克電影 瀏覽: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