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好节假日的营销策略
首先说明节假日营销在企业的日常营销中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它包括所有的环节还是很难的!所以,节假日营销必须有针对性,分清主次,重点解决终端通路。
下面介绍几种节假日促销的方法:
一、强力轰炸的高空战。要根据费用预算情况,适量的策划和发布媒体促销广告,从而使促销信息有更广的受众范围。媒体要选择目标消费群经常接触的,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如厨卫类小家电产品,消费群多集中在城镇,宜选择报纸或有线电台。报纸广告力求软文与硬广告相结合,这样传播效果会更佳。
二、见缝插针的游戏战。如印制宣传单页或海报,在一些居民点或商场门口发放或张贴;赞助商家的DM传单,利用商场的活动来加强品牌的传播效果;或者到在的社区进行上门咨询活动或服务活动;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进行节前促销宣传等。
三、细耕细作的阵地战。在终端进行主题布展与生动化陈列。围绕促销活动主题,根据一些终端的条件在其门口、商场内、展区内等进行装饰和美化,通过POP、海报、宣传页、条幅、样机演示等内容,全面展示产品促销活动,塑造良好的节日气氛,还可以通过各种促销资源实现终端促销拦截,使节日促销信息传播到位。
四、声势浩大的强攻战。主要指在大卖场门口或大型公共场所进行的抽奖活动、新闻发布活动及文娱演出活动。如果说前面的促销准备是刮风、打雷和闪电,那这些场战役就是风雷闪电给人以悬念和震撼之后的倾盆大雨。通过这些大型现场活动,使节日促销活动引向高潮。 在节日促销活动各项准备工作到位之后,该研究如何将促销信息发布出去,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参与促销活动。单一的手段效果往往是不明显的,需要围绕这些目标策划立体的活动推广战术。
⑵ 春节年花销售策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当下春节习俗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于它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农业文明形态向现代文明形态的转型,其文化内涵、过节方式与现代社会还有一些不太契合的地方。
许多城市青少年就感觉春节“太折腾人”,礼俗繁琐,规矩太多;部分中年人则感觉送礼物、给压岁钱等花销太大,过节不堪重负。
我认为,这种负面意见的产生不是由于年俗本身不适合现代社会,而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采取的相关策略,使得传统节日没有顺应社会变迁而进行必要的革新。在现代社会,春节要得以繁荣壮大,必须进行必要的调适,具有足够强的现代性。
在现阶段,除了民间顺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进行过节习俗的自动更新外,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及其他社会力量在进行年俗的传承与保护时,策略上应考虑在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元素:
第一,提炼宣扬传统年俗的现代文化内涵。节日文化内涵的现代性与部分传统习俗的合理存续并不矛盾。一方面,部分特色古旧习俗在现代社会本身就有展演和纪念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旧俗也会转生出新的意义。
过年的原始意义主要是在新旧年交替之际祭祀神灵、施行巫术,这种习俗和内涵在现代必然逐渐衰减,而其少量的相关遗俗则成为营造隆重、欢庆、祥和的节日氛围的手段,成为民众表达安定红火的生活理想的方式。如放鞭炮,本来是通神或驱邪的一种仪式,现在则成为一种欢庆的方式。贴对联、守岁、拜年、压岁等其他年节习俗也都可做类似的解释。
可以说,春节是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演变的,并且产生了为现代人喜欢的新民俗,比如除夕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居民燃放更富观赏性的烟花代替注重声响的鞭炮等。拜年方式的演变更具代表性。传统的拜年方式是家庭走访式的,而且采取跪拜式的礼仪。如今只有少数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跪拜式的拜年礼仪,绝大多数地区则由走访式的当面问候拜年转为以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为主。
一些城市举办的大型春节庙会是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成功范例。近年来,北京每年春节都要在地坛、龙潭湖、白云观、琉璃厂等公共场所举办庙会,很受群众欢迎。各庙会几乎每天都出现人山人海的场面。旧时的庙会是在祭神祈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集会,现在的庙会以游艺、娱乐、贸易为主,祭祀活动很少,地坛、天坛等庙会的祭祀仪式只是展演性质,琉璃厂、世纪坛等庙会则没有任何祭祀活动。当然,由于过去多年的社会环境因素,春节也不是很好地完成了现代转型,其现代性仍需要加强。
第二,开发、宣扬春节纪念物,营造浪漫热闹的节日氛围。节日纪念物,或称节日象征符号,指能代表节日特色的事物,如春节的饺子、鞭炮、灯笼、对联、腊八粥、灶王爷、生肖动物等。
节日纪念物对于传统节日现代性的建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维系人们的节日情感,丰富人们的节俗活动。传统节日传承了几千年,已经在族群成员的内心积淀了较为稳定的民族情感,这表现为到了节日期间,如果不遵行特定传统习俗,个体成员会感受到情感失落,如除夕不能跟家人团聚,会感觉年节生活过得不完满。但是这种节日情感也不是无条件地一代传一代的,需要借助节日里特定的仪式、活动来传承。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在节日里进行的特定仪式或活动往往靠相关的信仰来驱动,或靠一定的文化需求来维系。而在现代社会,与农业文明相适应的那些文化需求已很少存在,于是许多节日仪式、节俗活动就难以传递,而使节日呈现节俗减少、衰弱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的使用对于节日传统的维系就变得很重要了。这些节日纪念物在传统社会只不过是节俗活动的用具,在现代社会却往往成为节俗活动的轴心和驱动力。这是因为这些节日纪念物上凝结着民族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民众节日情感的寄托,也是节日特色的重要载体;这些节日纪念物也有世代传袭的使用方式,围绕这些纪念物的行为模式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营造浓重的节日氛围。节日对民众而言是不同寻常的时间,人们过节时都有过节的心情和活动。在传统社会或在保留较多传统习俗的农村,人们过节的庄重感或神圣感一般是由祭祀仪式带来的。比如河北景县农村过春节时,年三十晚饭前,各家男人要去坟地请祖先回家吃饺子、过年,完成请神仪式后,意味着把祖先请回家了。这时人们都有神在家里的意识,家里的氛围变得异常庄重,说话做事都很谨慎,比如煮饺子时大人会叮嘱孩子们不要说“破了”“不够”等不吉利的话,要说“挣了”“富余了”等吉利话。
而在现代社会,在城市里以及许多乡村地区,民间信仰淡化了,在重大节日里也没有祭祀仪式了。如果不用其他节庆方式来弥补仪式的缺乏,节日往往变得冷冷清清。在这种情况下,节日纪念物就派上了用场。用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围绕节日纪念物进行习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特别是营造外部可见的节日氛围的主要方式。于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对节日时间的“非常”感觉,除了来自在我们的记忆中保持的那些特定时日的重要意义外,就主要来自这些节日纪念物对环境的渲染、使用节日纪念物的习俗活动。
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的顺利传承有赖于节日纪念物消费市场的推动。在传统时期,节日活动主要是在家族的范围内进行的,公共活动很少,节日用品也主要是自家制作的。而在现代社会,家族活动减少,节日用品主要是从市场购买的,同时,节庆方式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增强了。过节的公共活动和文化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商家的经营和推动,而节日纪念物的相关消费就是商家经营的主要方式和目标。对于商家推动现代节日传承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近年来洋节在中国城市的兴起,商家的推动就起了重要作用。甚至商家的炒作能够改变节日的主题,也能产生一个全新的节日。比如西方的圣诞节本来没有圣诞老人,但是后来由于商家作用,圣诞节几乎成了一个围绕圣诞老人来过的节日。目前我们在过传统节日时不是完全不使用纪念物,但是在纪念物的数量、质量以及使用的规模等方面,还很不够。过得较隆重的春节使用纪念物较多,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的作用,其缺点是面目较为陈旧,现代气息不足。
第三、强化、拓展传统年俗的娱乐性与公共性。我们的传统节日在唐宋及其以前的时期大都有很丰富也很有趣的习俗活动,但是明清之后受儒家文化和理学的影响,过于看重礼数与教化,到现代又过得更加单调,在户外举行的娱乐性节庆活动太少。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娱乐性最强、公共活动最多的当数元宵节。现在的元宵节被当作春节的一部分,是春节的结尾和高潮。在上古时期,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太一神(即北极星神),祈求丰收和子嗣。
当代社会,元宵节祭星、祈年、祈子的习俗都已衰落,其节俗精神可归结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表达民众繁荣兴旺、团圆美满的意愿。旧时繁盛样态的元宵节可看作中国的狂欢节,各种声势浩大的欢庆娱乐活动洋溢着民间的狂欢精神,故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的节庆活动集中了几乎所有大型的传统娱乐庆贺方式: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扭秧歌、唱戏、猜谜等。元宵节的灯会、唱戏、扭秧歌、舞龙舞狮等欢庆活动是在社区内举行的群体性公共活动。通过良好有序的公共庆贺活动,可以加强民众的公共意识、社区认同感、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创建社区的和谐氛围。
传统节日的演变与转型固然主要依靠其自身的机制与活力,依靠民众的自然传承与自主选择,但是中外历史经验表明,问题并不如此单纯,外部干预也能对节日的兴衰存亡起到很大作用。目前传统节日的衰弱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过去外力干预的结果。现在要运用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政府舆论对此予以倡导,并给传统节日以更多的假期,这就是一种很有力的政策干预。当然,外部干预还应有更为系统成套的措施。从整体上说,我们应促进提升传统文化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逐渐消除崇洋情结,这才能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传统节日兴旺的人文环境,也是其现代性得以滋生和壮大的基础与动力。
正月十五,最热闹的就是灯市。这幅清代元宵灯市图,表现了当时的街市
春节的国际化与习俗的传承
近年来,春节的国际化趋势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
其实,旧历年习俗的国际化早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在国力强盛的唐代。唐代,我国的夏历和传统节日习俗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地区,并为这些国家所采用。直到今天,源于我国旧历及其节日的年俗在朝鲜、韩国、越南还过得很隆重,并享有较长的假期。日本则在1872年改用西历时,将传统年俗挪到了西历元旦上。历代迁移到其他国家的华人社群,也都保持着传统年节习俗,这是春节国际化的另一方面。
身在异国的游子、华侨,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都很重视以传统习俗欢度祖国的节日,以此方式慰藉自己根系祖国的人文情怀,也向周围的异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展现自己所属群体的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海外华人在异文化社会过中国年的声势越来越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华裔民众观赏、参加到华人过年活动中来,并且,华裔春节越来越多地受到当地主流社会的尊重以至接纳。
海外华人过年特别重视展演方式的公共性,注意在公共场所用富于民族特色的庆贺形式向当地民众隆重热闹地展示华裔文化族群的存在,因此舞龙、舞狮子、敲鼓、放鞭炮这类有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符记又能引人注目的活动格外受到华人的青睐。他们也适当吸收若干当地社会常用的节庆方式,如很能造势的巡游。2004年,美国纽约州公布“中国农历春节”为该州法定节假日。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毛里求斯等国也为当地华人过春节设立了公假。从2007年开始,每逢中国农历新年来临,加拿大政府都会发行一套生肖纪念邮票,今年也推出了牛年生肖邮票。今年春节前夕巴西政府也发行了一枚印着“金牛“图案”的邮票,这是继巴西邮局继蛇年和马年邮票之后第三次发行中国农历生肖邮票。所有这些事例说明,春节庆典被当作海外华人所属的族群文化的亮丽标志,当地主流社会对华人年节的尊重与接纳也是以此为象征,表示对华人贡献的认可和对华人文化的尊重。
传统节日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能够显著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强烈影响其他民族对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关注和认识,也是异文化群体认知我们民族特色文化的一个便利的窗口。有人说,春节的国际化显示出中国软实力和在世界影响力的显著增强,这是很有道理的。
与文化的其他部分相比,民俗文化的传承更大程度地依靠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方式。拿过年习俗来说,我们各人脑中关于年的印象、习惯有多少是从书本上学来的呢?还不是从小跟着长辈过年,耳濡目染而来的吗?这种传承方式的要害是不能断代。现在有不少人担心青少年不喜欢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这是因为传统节日真的不适合现代社会吗?
罗素有一句名言: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这里我要这样套用一下:文化多样性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源。世界上如果只有一种文化肯定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各民族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才能维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格局。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按上述道理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从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发展实例和学理上看,经过调适更新,它也完全能够适应并有益于现代社会。我认为,洋节与传统节日的关系就如同洋快餐与中餐的关系,我们吸收进几个有特色的洋节也无不可,但只能是用它来丰富我们的节日体系,而不是在此同时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扔掉。麦当劳不爱吃了还可以改吃北京烤鸭,洋节不爱过了却未必还能过回传统节日,因为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性的东西,一个群体的节日习俗如果失传了是很难再捡回来的。
⑶ 如何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与营销策略
打造与每个传统节日相结合的促销方案,这就是很好的营销了。比如五一,在当日,只版要消费者拿着尾号为“权51“的百元人民币到店消费,就可以当双倍钱来花。除了这个,什么手机号啊,身份证号啊,等等,都可以拿来做营销方案,价值设置的越诱人,产生的效果就越大。
⑷ 节日营销的节假日营销策略
一个节日营销活动要包容所有环节十分困难,因此节日营销必须有针对性,分清主次,重点解决终端通路。通过对零售商和消费者这两个终端的非常刺激,形成一条直线以拉动整个销售面的铺开。
零售商业包括超市、仓储、百货、商厦、大卖场、电子城,针对终端的营销活动,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提高零售商的产品库存、增加上柜率和取得销售点的优越化、生动化,有效配合厂家节日推广活动。
针对消费者的营销活动,就要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倾向程度,节日消费行为,对促销办法的接受程度,对相似竞争性的产品、价格、渠道的市场态度,最终决定是通过新产品推出增加新消费者?是通过促销手段巩固现有消费者,或是通过4P手段吸引竞争性品牌的使用者
节日营销活动必须有量化的指标,才能达到计划、考核、控制的目的。量化的指标通常有销售额、市场占有率、毛利率、对比日期、增长率、重复购买率、促销广告的到达率等。
同时,选择营销沟通工具的选择很重要。节日期间,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强烈,使得节日营销活动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迅速推出适销对路的IT产品,制定吸引人的价格,使目标顾客易于取得他们需要的产品,而且还要求IT企业在节日期间乘机加强或重塑其在市场上的全新形象,设计并传播新颖、独特的外观、特色、购买条件和产品,给目标消费者带来利益诱惑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根据不同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收入、所处地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促销活动,并借助这些工具或活动把这些信息在特殊时期(节日)、特殊地点充分披露展示,以形成超常的规模消费。这些营销沟通工具包括广告销售促进、宣传人员推销的组合和优化。
比如,为巩固成熟IT产品的市场,节日营销中可采用送小面值赠券、连环大抽奖等方式;为推出新产品,采用降价、免费试用、买一送一、邮寄产品名录、报价单等;同时还可以制造公关事件,利用某一新闻促销事件,渲染张扬产品或企业,如献爱心回馈社会活动、体育赞助或傍星促销等。当然一些主题广告宣传,从色彩、标题到方案、活动等均能突出节日氛围,营造节日商机。
⑸ 如何结合传统节日文化与营销策略
1、酒店在策划和运用“味觉”这一元素时更多地是应该去考虑在开发挖掘地方传统节版日特色食品上权做足文章。比如有的酒店在做全年活动策划时,将“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遵循天气变化的规律,适时推出符合养生、饮食调理需要的美食。
2、西方的洋节日则更多地表现出了人们的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莫不如此。这些洋节日更多地在人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上做足了文章,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相互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自然更能吸引消费者。
⑹ 节假日营销的策略
(1)促销的市场类型不同的市场类型需要不同类型的促销工具,比如IT与超市,超市与百货、商厦,商厦与大卖场,大卖场与电子城的特点和环境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选择促销方式也应不同.
(2)竞争条件、费用分配这包括IT企业本身在竞争中所具有的实力、条件、优劣势及竞争品牌的条件、环境。由此制定企业可提供的奖励幅度、数量、品种、折扣率和奖项设计与兑奖率、产品销售费用、附加利益费用(指投入的奖励及回收率)。
(3)销售促进媒介的选择比如,选定赠券这种促销工具,必须对媒介进行组合排队,多少直接送给顾客,多少发放在包装里,多少直邮到家,多少通过报纸、杂志附带等,都应量化、细化、合理化。
(4)销售促进时机的选择销售促进时机选择是成功的开始,时机起止是节日营销的生命钟,必须予以重视。过长过短,都会制约节日营销的顺利开展。按照国外惯用的做法,节日营销促销日期以半月为宜,节前4天为推动期,节中7天为重点期,节后3天为修补期,每期持续时间以平均购买周期的长度为宜。
(5)销售促进目标对象的选择节日促销需要促销的对象多种多样,既可对消费者、社会团体的销售促进,对中间商、零售商的销售促进,亦可对推销人员乃至同行制造商、供应商进行销售促进。分清主次,正确选择销售促进对象是开展节日营销首要考虑的因素。一般而言,只有把产品流转到消费者手中,企业营运才算最终完成,因此节日销售促进的对象应以拉动消费者为主,辅之对零售商的销售激励。但如果是大型节日营销活动,考虑完成规模、效应,就须多节促动,多方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