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提高酒店文化建设
酒店文化指的是酒店带给人们的感觉和理念:雅、俗、档次(星级)完全指的是服务意识。因此,酒店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自己酒店的名字和所在地区,体现其特色、服务。
1、各部门各经理要明确自己岗位的任务,严于律己。
2、基层员工要服从上级领导,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3、建立健全本酒店的工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活动。
4、定期举办业务学习,提高员工的文化水平。
5、定期、定时开展体育健身运动,使酒店的员工精神饱满。
6、坚持读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民族意识和使命感。
7、制定严格的酒店奖、罚措施及店规。
8、提出酒店的店训:“团结、和气、温馨、舒适”
要充分认识加强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大部分饭店总经理,包括行业管理者都有一定的认识,有些酒店也正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但是,也有许多同志对酒店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酒店文化是务虚的东西,搞酒店就是要靠钱、靠关系,没有酒店文化照样运转;有的酒店认为在大堂里多摆几幅字画,客房、餐厅点缀一些艺术品,组织一些文体活动,这就是酒店文化,缺乏对酒店文化的真正认识,没有把酒店文化建设当作酒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首先,重视酒店文化建设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酒店业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队伍迅速壮大。至2003年年底,全省已有星级酒店830家,目前还有一批高档次酒店正在加紧建设中,加上社会上旅店、餐馆,酒店业的竞争业已形成,而且日趋白日化
,过去那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我们的一些酒店,为了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除了在价格上进行压价竞争外,似乎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而这种压价竞争说到底是低层次的竞争,缺乏真正的竞争力。而要使我们的酒店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我们的酒店文化。
第二,重视和加强酒店文化建设是创造酒店特色的需要。一个酒店是否有生命力,关键是看它有没有优于别人的而别人最难模仿、最不能模仿的特色。而这些特色,归根结底来源于酒店组织的群体个性,来源于酒店培育的文化氛围。譬如酒店精神是酒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酒店文化的灵魂。一个酒店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必须要有一种精神。当然,各个酒店对酒店精神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酒店的优良传统;有的认为是一种无形资源;也有的认为是酒店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由于理解上的不同,那么对酒店精神的设计也就不同,表达的方式也不尽一致,因而就会形成不同的酒店精神,也就形成了这个酒店不同于那个酒店的特色。鲜明的酒店特色是吸引顾客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同样,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形成不同的酒店特色。
第三,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是打造酒店形象的需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了形象和品牌消费时代。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企业的无价之宝。它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处在同等档次和水平的企业之间,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如同抢占制高点,是企业竞争的法宝。而酒店形象的打造,离不开酒店文化建设这个基础,离不开酒店文化要素的对外塑造。酒店文化建设好了,我们可以有清晰的思路去塑造酒店的功能定位;可以生产适销对路的酒店产品;可以提供满意周到的酒店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以实现酒店经营的最终目的。第四,重视和加强酒店文化建设是实现以人为本经营理念的需要。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在经营中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展人。大凡成功的企业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都十分重视以人为中心。我们有些酒店标榜自己的经营理念是以人为本的,但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管理的却很少。以人为本的人,既指酒店的员工,又指酒店的客人。要想吸引众多的客人到酒店来消费,当务之急是提高面对客人的员工的素质和服务水平,就要对员工实施人本化管理,正确处理好管理者与员工、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树立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协作价值高于单体价值、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的价值观;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给员工以安全感、受尊重感和成就感,使员工真正体会到工作的意义,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各种制度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能,服务好酒店的客人。
② 饭店企业文化建设的论文
【摘 要】 一个普遍认识是,企业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它有经济性,是企业实现自身经济功能的有效手段,于是,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就应是经营业绩的高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重新认识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即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企业文化是目的与工具的统一体。
【关键词】 企业文化; 经营业绩; 目的; 工具
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国民收入直追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就生产率而言,则远远超越了美国。这令美国的管理学者十分震惊,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麦肯锡7S管理框架”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成果,“7S管理框架”认为,任何一种高明的管理都涉及7个变量,并且必须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这7个变量分别是: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研究发现,美国企业普遍重视结构、战略、体制等硬管理要素,日本企业则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等四个软管理要素。分析表明,美国企业侧重于制度管理,日本企业则侧重于文化管理。企业文化于是兴盛起来,并迅速传入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潮。
日本企业的经营实践似乎已经表明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然而喜欢实证研究的美国学者仍然要弄清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究竟有没有内在关联?若有,那是什么?
笔者认为,仅有实证研究是根本无法揭示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辩证关系的,必须辅以理论论证,因为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过于复杂,这些因素互相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根本无法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科特与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教授合作,在1987-1991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分四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写成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肯定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紧密,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
科特、赫斯克特发现,凡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都要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著作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采用“理论观点与公司实际对照”的方法,分别加以验证。
(一)“强力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将企业文化区分为两类:强力型企业文化和脆弱型企业文化。所谓强文化,就是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高的企业文化。反之,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低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该理论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必然导致优异的企业经营业绩。
科特、赫斯克特实证分析之后发现:
1.强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确存在一种正比例关系。
2.这种比例关系十分脆弱,有10家强文化公司虽然曾经有过业绩辉煌的历史,但在1977-1988年间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很好。
3.有四家公司企业文化脆弱,却有着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
(二)“策略合理型理论”及其验证
策略合理型理论认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文化适应性越强,经营业绩越好;适应性越弱,经营业绩越差。
科特、赫斯克特为了验证“策略合理型理论”的正误,从原来选定的207家公司中,再挑选出22家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这22家公司分成对照的两组,一组是经营业绩好的;另一组是经营业绩差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是:
1.无论经营业绩好坏,企业文化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不容忽视的。
2.2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强弱程度基本相同,然而适应性不同,所以经营业绩就不同。
3.企业文化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不断演变,就会损伤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
(三)“灵活适应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文化必须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科特、赫斯克特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中,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的例证比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中要多得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与业绩不佳的公司相比较,它们都更为积极主动地去眼观、耳听、体察以及去行动。
二、对科特、赫斯克特实证研究的分析
分析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文化与短期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与长期经营业绩相关性较强。
第二,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必然关系,强力型文化的企业经营可能会失败,脆弱型文化的企业也许会经营成功。
第三,企业文化应该具有行业、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经营将会失败。
但是,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
第一,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的确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具体来说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经营业绩是否是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
第三,具有强力型、适应型的企业文化的公司为什么并不一定经营业绩良好?某些弱型企业文化的公司业绩为何反而优异?
三、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重新认识
针对科特、赫斯克特的研究结果存在的疑问,笔者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思考,用以解释人们对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疑惑。
(一)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可能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结果。然而,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除了企业能够控制的内因之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单就内部因素而言,企业文化也不能代替决策是否正确,资源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先进等等因素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确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关系。这样就能解释以下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优秀,但业绩却不太理想?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脆弱,但业绩良好?
(二)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
分析科特的实证研究不难发现,他把经营业绩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这一观点直接得自于一个传统的命题:企业的功能就是获取最大的利润。
黄静博士对此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然没有全面、正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黄博士认为,判断企业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有两个:1.企业文化的有效性是判断文化优劣的首要准则;2.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相适应。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黄博士说,文化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该文化能否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发展,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其次,判断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导向是否能在员工心中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促使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观;最后,还须评估企业文化带给消费者除物的满足外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是否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增光添彩。
黄博士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判断文化优劣的多元标准,破除了一个迷信:经营业绩是判断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然而,黄博士的多元标准的确定本身缺乏统一的视角,分别涉及了企业本位、社会本位以及消费者本位,同时,他没有对此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仅仅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判断企业文化优劣首先应该确定视角,本文确定的视角即为企业本位。也就是说,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而非社会的角度或者消费者的角度。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企业本身功能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逐渐上升,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所以,企业的职能实际上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场所,还是社会伦理的主体。也就是说,现代企业承担着三项职能:赢利、全面满足员工的生活所需、履行社会伦理规范。这样一来,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三个,而不是一个了,只有三个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文化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同样优秀的企业文化,三个指标的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获利是企业的最基本职能,如果人们已经认识到经营业绩较差的原因的确在于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人们将会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但这种改变并不是十分敏感的,因为人的特点是:改变一种外在的行为很容易,改变思想却很难。甚至,一个极端的情景是,人们宁愿牺牲利益,甚至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企业不是人,但却是人的集合,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一个不成熟的、混乱的市场中,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就能获得最大利益。果真这样做的企业,也果然赚了大钱,那么,它的企业文化是否就是优秀的?如果有这样一个企业,坚持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结果惨淡经营,或者虽然也赢利,但远远不如前一类企业,甚至被前一类企业挤垮,请问:这个企业的文化是否就是劣质的文化?
实际上,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将会推导出以下无法让人接受的结论:根据利润的大小,可以给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排出明确的优劣名次。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这是目前研究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大的误区。
(三)企业文化是目的与工具的统一体
从功利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企业文化则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有效工具。如果用个体的人作个比喻,其荒谬性立即显露无疑: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都是手段,能够挣得更多金钱的价值观是最优秀的价值观。为何企业抱持这样的观点就不觉得荒谬呢?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企业不是人,没有人格,在精神上不可能有所追求,也就是说,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和意义的双重世界里,而企业则永远仅仅生存于现实的世界里,它无须意义的支撑。可是,如此一来,企业对于人而言就是一个异己的东西,一种异己的力量,强迫着人们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人可以长期忍受这种痛苦的异化吗?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的,人不能允许企业成为异己的东西。随着人的基本需求逐渐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他们开始争取对企业的主人地位,不再心甘情愿地充当企业的奴隶。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需要,人是主人,企业则是工具,人既然生活在双重世界里,由人组成的企业当然也生存在双重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和归宿。企业的一切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实践自己认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利润对于企业,就如同食物对人类,只是简单生存的必需而已,但不是最终的意义。随着人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将会从手段演变为目的,是两者完美的统一。
纯粹把企业文化看成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手段,这样的文化很难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当然也就只是少数人的文化,而不是企业文化,因为当代人的自我意识正在普遍觉醒,人们不再愿意成为少数人的工具,他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所以必然不甘心完全交出自己的灵魂,而让少数人随意地加以塑造。在文化面前,人同样是主体,而不是奴隶。●
【参考文献】
[1] 罗长海.企业文化要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120—126页.
[2] 黄静.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40—41页.
仅供参考.........需要原创进我空间
在现代酒店的经营发展过程中,主题营销活动的开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酒店的经营活动就是由一个个连续不断的主题营销活动组成的。主题营销活动在为酒店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酒店塑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如何策划一系列便行有效的主题营销活动成为酒店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为了让营销活动丰富多彩,酒店策划人员可谓是绞尽脑汁,好在中国的节日多,而酒店则是每逢节日必有活动,从中国的春节到国外的圣诞节。可是每年的节假日相同、主题活动相似,一年又一年的主题活动做下来,酒店策划人员不禁要问:我们的新创意在哪?如何使酒店的活动策划方案各有特色、逐步提高,既满足个性消费的流行趋势、使酒店永远有新颖感,同时又合理运用公关费用,促进酒店品牌的创建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我国酒店业基本上已步入了成熟的发展时期,加之酒店产品的无专利性易于模仿,想在主题营销活动上有所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在长期的经营中,一些重要节日的主题活动,慢慢地成为每年酒店经营活动出奇制胜的重头戏。事不在多,贵于精致。酒店在营销活动过程中,注重知识含量和知识的价值,帮助宾客增加对服务及产品的认识,提高宾客消费素质,引导宾客消费需求,从而达到营销效果,培育和缔造潜在市场,并最终占有市场的目的,这便是知识营销。知识营销方式与主题营销活动相结合,为酒店在文化氛围的营造及诸多方面赋予了更多的机遇与内涵。
赋予主题营销活动文化内涵 主题营销活动,顾名思义,任何一次主题营销活动都是经过营销策划者深思熟虑后而举办的活动,具有特定的“主题”。而这特定的主题,是需要用文化的手段来向宾客加以阐述的。文化是能给人的精神带来持久享受的源泉,每次主题营销活动的展开,策划者必须认识、选择隐藏在自己所要推出的产品背后的文化即活动“主题”,并以含蓄而易于理解的方法表现出来。 作为一家高星级酒店,知识营销在其主题活动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酒店不仅要向宾客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消费,更要通过主题活动向宾客宣扬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让宾客在文化知识方面受益。比如酒店在举办美食节时,一方面不仅要向宾客提供地道的、可口的菜肴,另一方面对美食节的文化背景也作相关的介绍,在餐厅的布景上力求营造出一种当地的风俗民情气氛,让宾客切身感受到自己身处在一种异地文化的氛围中。人们常说,到五星级酒店吃的是一种文化,因而,作为高星级酒店主题营销活动发展的趋势,知识营销手段必然会成为酒店策划者爱不释手的宠儿。精心布置活动展台,以文化烘托主题。
一次主题营销活动的举办成功,除了活动内容吸引人外,必要的展台布景也是活动得以制胜的重要因素。主题营销活动的布景,贵在简单扼要,起到画龙点睛之妙处。如酒店在举办春茶节期间,活动策划者在酒店大堂放置一只巨型的,且古色古香的紫砂茶壶,渲染主题,再设一位女子,轻拂古琴,炒茶师傅现场焙烤茶叶,表演茶道,让茶香之气,古琴之韵,溢于大堂之内。宾客进入酒店大堂后便可得到视觉、听觉、嗅觉上全方位的冲击与享受。有了这样一种经历,想遗忘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动布景主题要明确,有些酒店为了节省费用,将几个活动的布景合为一起,主题不明晰。如酒店在圣诞布景时,将春节甚至于元宵节的布景一并考虑进去,柱子用金色的纸裹得严严实实,与圣诞节有关的东西全部放进大堂。一时间,梅花鹿、雪橇、圣诞老人和小木屋都挤在一块。在棕榈树上喷了一些雪花,再在上面挂几盏大红灯笼。让人分不清到底要过中国的节日还是外国的节日,让人有些啼笑皆非。
主题活动需要宣传,引导需求。这是一个知识信息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宣传在主题活动中显得特别重要。而知识营销以文化为风骨,易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为之接受。酒店销售产品需要宣传,同时慎重选择宣传媒介。在当今时代,传播媒介呈现多样化,不同媒介所针对的受众和辐射范围各有不同。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一些酒店虽然经常在某些媒体广告上出现,但真正起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原因是酒店的目标顾客一般比较分散,而媒体的接受者又相对集中。对于覆盖整个市场的宣传,酒店应该通过知识营销手段,制造新闻宣传自己,如设法吸引名人、政要入住饭店,以及举办社会反响较大的活动等,频频在媒体亮相,借助新闻宣传扩大酒店影响。即便做广告,也要在酒店主流顾客进入城市的关口,比如机场、车站、码头等处设立户外广告,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给老客户和潜在客户散发信函、纪念品、宣传品上门促销,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知识创新,为主题营销活动培育市场,创新尤其是知识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追求创新是知识经济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而每次知识创新,又会给予主题营销活动莫大的机遇与发展前景。比如,作为一个酒店营销策划者,要清楚地知道,并不是每次主题营销活动都必须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有些活动的展开是为了酒店以后开展主题活动及盈利而做准备的。中秋团圆宴每年的预订并不理想,这表明宾客的这种需求不强,还是需要酒店再做更有效的刺激。最初的年夜饭市场也不是开门红,人们也是习惯一家人围在自己家里,在酒店的影响与引导下,人们才有了在酒店吃年夜饭的需求。因而,酒店在开展中秋团圆宴这一主题活动时,更应注重知识营销的运用,让他们形成来酒店吃中秋团圆饭的需求。与此相同的还有,满月酒、谢师宴等市场的开发。酒店是否可以考虑采用更多的文化手段,来向人们宣扬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引导需求,让满月酒、谢师宴预订达到与婚宴预订一样火爆的效果。
④ 饮食文化与酒店酒店个性化经营论文 要范文!!!
1 酒店个性化服务的八大策略 企业活力 2006/09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2 中西方酒店个性化服务及管理差异的比较研究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5/01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3 旅游酒店个性化客房设计思路 广东建筑装饰 2005/04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4 浅析交流艺术在酒店个性化服务中的运用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05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5 论酒店个性化服务的理念与实践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2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6 论我国加入WTO后中低档酒店的个性化服务经营模式 商业研究 2003/18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7 酒店个性化服务浅析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3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8 酒店:个性化受青睐 中国计算机报 2006/01/02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9 酒店个性化服务 华东旅游报 2004/12/23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摘取第一篇给你:
所谓个性化服务, 在英文里叫做
Personal Service, 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在满足顾客共性需求的基础上, 针对顾客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求, 主动积极地为顾客提供差异性的服务, 以便让接受服务的顾客有一种自豪感、满足感,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赢得他们的忠诚而成为回头客。
二、酒店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1.服务的灵活性。指针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顾客, 灵活而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客人走进房间, 看到送来的鲜花是客人自己喜欢的君子兰; 客房所有布置均是自己喜欢的颜色、装置; 放在床底下的皮鞋, 已经被擦得又黑又亮; 陪女客人购物, 美容;帮商务客人印名片、找旅行社等。
2.服务的特殊性。指针对客人的消费偏好、生活习俗提供特殊的服务, 也就是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如有位“常住东方饭店的美国人, 因为宗教信
仰原因星期五不乘电梯, 如果他星期五抵店时, 接待员就把他安排在二层,
以便他步行从楼梯出入。
3.服务的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也意味着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 以让
顾客可以挑选适合于 自己的 服 务 项目。如夏威夷的 Waikoloa 酒店就深谙此道: 如果你是个赛车迷, 你可以随时坐上一辆法拉利赛车在酒店的私人赛车场上狂奔; 如果你喜欢游泳, 你可以选择与海豚一起畅游; 如果你喜欢健身, 你可以参加健美俱乐部等等。
4.服务的全能性。为了提供优质的个性化服务, 酒店应事先预测到顾客
各种各样的需要, 并对顾客的需要作出全方位的反应。也就是说, 顾客的任
何需要都应该在顾客向你提出之前为他想到并准备好。它的内容包罗万象,
如修鞋补裤、雨天借伞、托管婴儿、照宠物、充当导游、承办宴会、助客理
财、提供无烟客房、客房用餐、商务秘书、网络服务、旅游信息等。
5. 服务的情感性。在个性化服务中, 要重视顾客的心理感受, 要尽最大
的可能满足客人提出的要求, 使顾客感到心灵的满足与放松。如有位 30 年后再次访问曼谷的英国客人, 无意中讲出他昔日睡在蚊帐里的乐趣, 客人
所在的东方酒店立即派人送来一顶大蚊帐, 设在这位客人带空调的房间里,为客人找回了当年的情境。四川锦江饭店取消客人进房后马上送茶送毛巾
的服务程序, 尽量避免对客人的干扰。汉堡四季酒店的两人房间, 设有两个
单独的藏衣室和互不干扰的两个大浴缸, 充分尊重特别强调隐私的客人。
6.服务的超满足性。传统的酒店力求提供 100%的满意, 但是现代酒店的营销理论认为: 即使顾客达到完全满意后, 由于求奇求新的心理, 他还有很大的可能去转换酒店品牌的选择。因此,为了使顾客成为某一品牌的忠实拥护者, 也就必须使其得到 100% + n%的满意度, 这额外的 n%, 就是意外的惊喜、超值的享受、让顾客难以忘怀的经历,并使其能将自己的品牌区别、突出于其他众多的饭店品牌。如汉堡的四季酒
店, 客房送餐的服务员会带来一个小皮箱, 里面装有两套适合饮用不同饮料的玻璃杯, 每套二杯, 男女各一套。
⑤ 酒店整合营销论文
不是很明白,根据你的题目我这边检索了一些,你看看哪些合适 ?
华侨城酒店集团专品牌战略及实施研究属 季好 中南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78
2 锦江酒店集团品牌管理研究 马斯佳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5-01 硕士 0 200
3 试论酒店网络直销:前景、问题及对策 王兴琼; 罗晓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5-30 期刊 0 75
4 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经济型酒店营销模式之探讨——以上海好家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为例 杨芳 经济师 2008-08-05 期刊 0 100
5 度假型酒店的假日经营策略 饭店现代化 2008-05-10 期刊 0 128
6 计算机网络营销在连锁酒店的运用 周桂红; 付朝晖 福建电脑 2009-01-01 期刊
⑥ 酒店营销论文开题报告
我也在写。共同讨论吧。
⑦ 酒店产品营销策略论文目录范围范文
恩,整理好资料了。。。。我来完成吧!!!!
⑧ 那个酒店的经营策略写论文好写
个酒店的经营策略写论
分析结果,探讨具体了解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