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普救寺英文介绍
Pujiu Temple is situated in the west of Yongji city, Shanxi province. It is an interest place and love spot. A love-story between Zhangsheng and YingYing happened here, It was written a Chinese Classical play. Pujiu Temple is a grand building and having an unique style. There are many fascinating spots in it, Great Belltower, pagoda court, Winding corridor and so on,The house of Zhangsheng ,Yingying’s living room and Zhangsheng’s study courtyard are most interesting places of Pujiu Temple. A mysterious pagoda of Pujiu Temple make visitors more interested. It’s well known of special structure and echo effect. It was published 4 A grade spot by national trowel and tourism administration in March, 2002.
Ⅱ 普救寺的建筑风格
寺宇布局以中轴线为准,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和大雄殿。东侧前为经院,后为僧舍等;西路为塔院、西厢书斋,最后是别墅花园。普救寺的建筑由寺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寺院部分在前,园林部分在后。山门上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寺名横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筑,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从前到后,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 。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地下出土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看,这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以后加上去的。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
Ⅲ 普救寺名称的来历
但从古籍记载和出士文物考证推断,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过,那时该寺的名称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时,曾对该院大加修葺,后汉时更名为普救寺。
Ⅳ 普救寺是怎么来的
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县西北,南眺中条山,西临黄河湾,始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普救寺有名不在于历史悠久,而在于元代戏剧家王实甫的传世之作《西厢记》诞生之后。西厢就在普救寺。
普救寺初建时,名叫三清院,后又称西永清院。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造反,后汉派郭威起兵讨伐。因防守坚固,郭威围困蒲州即今永济长达一年之久,攻克不下,便召来西永清院中的僧人询问对策。僧人说: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折箭为誓:城克之日,不戮一人。第二天,果真攻下蒲州城。从此,西永法院便改名普救寺。早年间,整个寺院十分壮观,不仅有金碧辉煌的佛殿,还有精巧玲珑的东西两排厢房,共有300多间房子。紧靠西厢的墙外,还建有一个花园,相传是唐朝的崔相国建筑的佛居别墅,曾经为崔老夫人和莺莺所住。当年张生便住在西厢书斋,与别墅仅一墙之隔。张生相思病重时,莺莺写有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诗与张生约会,后来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终成眷属。由于崔张爱情故事曲折动人,加上王实甫注重人物内心刻划及文采的华丽,使得《西厢记》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而普救寺也就越发闻名。甚至连寺内的舍利塔也改称莺莺塔了,塔高约30米,塔身13层,为楼阁式砖结构,是我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Ⅳ 普救寺的介绍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Ⅵ 普救寺在哪,普救寺具体位置在哪里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永济市蒲州镇的土岗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 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
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
普救寺的寺院建筑,大致分布在三条轴线上。目前至后,西轴线上的建筑有大钟楼、塔院回廊、莺莺塔、大雄宝殿;中轴线上有天王殿、菩萨洞、弥陀殿、罗汉堂、十王堂、藏经阁;东轴线上有前门、僧舍、枯木堂、正法堂、斋堂、香积厨等。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石佛。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三点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塔后三十三米处的地下出土的。从佛像的艺术风格看,这当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以后加上去的。
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
Ⅶ 普救寺里面的所有对联.
普救寺——上联: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
下联:佛道传四海千年永存渡众生
关帝庙——上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
下联:白头看风云留意于故事三国
再提供点资料,让你详细了解这里的对联含义。
据说元代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可谓流传之广,元、明、清以来,《西厢记》被京剧、评剧及地方的各种剧目搬上了舞台。流传之广,知晓率之高,可以说是前所没有的。《西厢记》使蒲州的普救寺名声大振。普救寺成全了《西厢记》,《西厢记》弘扬了普救寺。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知道普救寺是几十年前的事,可上普救寺游览却没敢想过。事物总是这样,有时候是很巧,我和老七上华山,临时动议到永济,这才能得以看普救寺。我们看完鹳雀楼,那个老者司机又将我和老七送到普救寺。下了车,远远的就看到了那座莺莺塔。当我们步行到普救寺的山门旁边时,一道弯曲的墙壁刻画着《西厢记》的全部故事。那张生、那崔莺莺、那红娘刻画得惟妙惟肖。登上两起台阶便是山门,山门的立柱上有一副对联:“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一看这对联,就知道这寺庙就是一个爱情寺庙。别的寺庙万万不敢贴这样的对联。山门与大钟楼、莺莺塔成一条直线。一层比一层高。过了山门登台阶而上便是大钟楼。这大钟楼是三间正房,周设门窗,走廊与栏杆处可供游人登高远望。钟楼上有一幅对联:“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这大钟楼在《西厢记》成了观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