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美和苏宁是怎样的经营模式
直接由国美或苏宁统一采购,所以他们的进货价格较低,跟超市的运营模式是一样的
❷ 苏宁国美这些集团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
国美、苏宁:商业模式受质疑(2)
今年以来,国美、苏宁的扩张速度更是达到了令业界咋舌的地步。据称,苏宁今年计划新开150多家店。关于2005年国美的扩张计划有多个版本,一说计划全国新增130多家店,但也有其公司高管曾对外宣称今年的开店数将是前18年总数的2倍,按此计算,其今年的新开店数将达280余家。
据了解,除了加盟店等以外,2005年上半年苏宁电器新开直营连锁店达69家,比2004年的84家增长了82%。
拿什么钱来扩张
具体分析国美、苏宁的运作,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们如何将账面上的大量浮存现金通过变相手段“融资”给自己,用作规模扩张或将其用于多元经营,并使这些资金在体内循环的行业现实。
内生资金无法支持规模快速扩张
2004年国美、苏宁新增门店存在的资金缺口分别达22.21亿元、16.17亿元。2005年这一缺口更大幅扩大。
根据行业经验,零售商规模扩张一般只需支付开办费,而货款实际都是由供应商垫付,且供应商还需要交纳进店费、促销费等各项通道费。为还原和估计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新增门店需要资金,我们根据行业经验作出以下假设:
1、新增门店平均面积为5000平米左右;
2、开办费等一次性费用需要1500万元(2004年国美香港上市时招股公告曾透露,国美开设一家大卖场的成本约为1000万元至1500万元);
3、根据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一年营业额和门店数量,国美、苏宁单一门店营业额平均为2-3亿元,考虑到存货的周转率,如果公司不占用供应商资金,新增门店开店初需要购置的家电总货款(一个月)为2500万元,后续货款可通过资金周转来实现。
根据以上假设,可计算出新增一家家电连锁门店需要4000万元左右资金。由此推算,国美、苏宁在现实规模扩张速度下需要的资金:按新开店130-280家之间计,国美今年扩张所需资金约为52-112亿元;按新开店150家计,苏宁今年扩张所需资金约为60亿元。从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数据看,这些数字均与其上一年度账面货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数字有巨大差距。公告显示,2004年,国美电器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65亿元,苏宁电器的这一数字为5.3亿元。也就是说,除去自有资金,两家公司2005年新增门店所需资金均存在巨大缺口。2004年苏宁、国美新增门店存在的资金缺口就分别达到16.17亿元、22.21亿元。
而2005年两家公司的再融资情况还处于一片空白,那么扩张资金从何而来?
供应商资金支起国美、苏宁的连锁王国
财务数据显示,国美、苏宁都没有从银行进行短期借款,而其负债又以短期负债为主,因此可推测两家公司新增门店资金主要来源于占用供应商资金。
数据显示,国美、苏宁的债务主要为短期负债,没有长期负债。而在短期债务中,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又是债务的主体(图7-1、图7-2、附文)。与苏宁欠供应商的货款主要体现在应付账款不同的是,国美电器欠供应商的货款主要体现在应付票据这一科目,这实际上体现了二者在占用供应商资金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在于按照行业经验,应付账款一般仅延期3-4月,而采用应付票据支付方式,货款可延期到6月后支付。这表明国美电器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更强,其资金链比苏宁电器较为宽裕,而造成两家公司在对供应商资金占用上时间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二者渠道价值存在差异。
而且,国美、苏宁的短期负债规模与其销售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年报数据显示,苏宁电器主营业务收入2001年为16.64亿元,2004年达91.07亿元;相应地,其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由2001年末的5.07亿元增加到2004年末的9.32亿元。国美电器主营收入由2001年的38.7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9.31亿元,相应地,短期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同步增长,由2001年末的7.73亿元增加到2004年末的30.12亿元(图8)。
为更清晰了解国美、苏宁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实和了解其资金用途,我们还可以重点分析两家公司的流动资产及负债结构,分析货币现金/流动资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销售收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流动资产以及财务费用与流动负债匹配情况等指标,结果显示两家公司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占用了供应商的资金。
货币现金/流动资产。2001-2004年期间,两家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的比例均快速上升,其中,2004年,国美、苏宁两家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达到33.38%和29.18%,这实际表明零售商账面现金随着其收入增长而迅速提高(图9)。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销售收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流动资产。这两个指标实际反映零售商对资金占用的能力。从国美和苏宁历年两项指标表现看,国美2004年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27.86%和70.88%,而苏宁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1.03%和55.22%,这表明两家公司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象较为突出,也印证了我们国美电器占用供应商资金能力要高于苏宁电器的判断(图10、图11)。
财务费用与流动负债匹配情况。根据两家公司财务费用项目,我们可明显看出国美电器财务收入竟大于财务支出,而财务支出部分金额相对较小,这表明公司流动负债基本上都是无息的,或者可以说是占用供应商的货款而得到的无息融资。
为更准确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按照目前短期贷款利率(我们选用6月-1年短期贷款利率5.58%,原因在于该利率高于1-6月的短期贷款利率5.22%,计算显得更为保守和谨慎),倒推两家公司应付利息的债务,可得到国美电器实际支付利息的负债远远低于其实际流动负债,2004年流动负债与实际付息债务的差额竟达34.9亿元。同样的事实在苏宁电器财务费用科目上也得到有效证明,按照财务费用倒推付息债务的计算,2004年苏宁电器账面流动负债也高于其实际付息债务,未付息债务的金额也高达9.47亿元(表1、表2、图12)。
事实上,根据家电连锁零售商一般延期3-4月支付货款的经验推测,国美电器账面浮存现金均达30-40亿元之间,扣除一个月左右的存货10亿元,仍有20-30亿元左右的浮存现金可使用。而苏宁电器账面浮存现金可达22-30亿元之间,扣除一个月左右的存货8亿元,仍有14-22亿元左右的浮存现金可使用。
零售+地产:黄金搭档?
数据分析表明国美、苏宁大量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实,也揭示了其类金融企业的性质和将供应商资金作为无成本融资转作他用的资金体内循环过程(图13)。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国美、苏宁占用供应商资金数量较大,其存在网点规模扩张的强烈欲望,同时也存在强烈的多元化冲动,其多元化投资一般也都投资于资金需求较大的行业,典型的代表就是房地产业。
这种情况实际在许多零售商身上都有所体现,如华润创业、南京中商等都在经营零售业务的同时,进入房地产领域。
虽然目前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都没有直接从事房地产业务,但从张近东家族和黄光裕家族控制公司的架构,我们可发现两大家族“商业+地产”模式的运作踪迹。
我们认为两家家电连锁企业不约而同选择“商业+地产”模式实际上也揭示了零售商希望借助商业养地产、同时通过房产开发为自己提供网点铺面以降低租金价格上涨压力的经营模式(图14、图15)。如苏宁电器第二大股东江苏苏宁电器和关联公司苏宁环球集团均投资房地产,而苏宁电器也成为这两家公司开发的房产主要租户之一。
苏宁电器招股说明书显示,苏宁电器上市前,由于业务存在交叉和重叠,江苏苏宁电器和苏宁电器之间存在频繁的关联交易。2001年,两家公司资金往来累计金额达到约15亿元,而从月度的平均资金占用余额分析,由于江苏苏宁电器1999年11月组建,因此,江苏苏宁实际占用苏宁电器资金月平均余额2000年为0.91亿元,2001年月平均占用金额为0.77亿元。与此同时,在苏宁电器上市前,苏宁电器与关联公司下属地产公司也存在较大的资金往来。截至2001年12月15日,苏宁电器应收江苏苏宁建设集团、江苏苏宁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苏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江苏万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南京宁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款项合计达0.88亿元。
从苏宁电器目前信息披露看,其与关联公司之间的频繁关联交易和资金往来已在上市前通过资产重组逐渐终止,但苏宁电器仍是关联公司开发物业的主要租赁客户之一。如近期由江苏苏宁电器投资6亿元新建的银河国际购物广场,位于南京山西路商圈,大楼总共48层,建成后将成为该商圈的标志性建筑,其中,裙楼的8层共4万平方米的面积将用作百货卖场,而苏宁电器总部也搬迁到此。2005年6月1日,苏宁电器发布公告,计划和江苏苏宁同时就苏宁电器募集资金项目“南京新街口店扩建项目”用地联合进行揭牌。该项土地标价1500万元,加上竞标保证金300万元。
与苏宁电器相比,国美电器“商业+地产”运作模式更为显著。虽然2004年6月7日,中国鹏润集团宣布收购OceanTown(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原控股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总代价为人民币88亿元,并更名国美电器,主营家电零售,同时国美控股表示将逐渐将鹏润地产投资的金尊地产转让,逐渐淡出地产业务,但实际上从黄光裕家族近期一系列资本运作看,国美集团拓展地产业务的力度反而加强了,在原有鹏润地产基础上,又设立国美置业、尊爵地产和明天地产等新的地产公司,显著加大地产业务拓展力度。
最佳盈利模式猜想
国美、苏宁目前“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决策
日前,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向外界透露,商务部拟订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办法》)正在征求企业意见,首次对饱受争议的“进场费”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据称,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办法》共有38条,对于争议已久的“进场费”、账期、定价权、商品质量责任等敏感问题作了明确规定:零售商应当将所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登记入账,并按照规定纳税;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促销服务费的,应当事先征得供应商的同意;供应商不同意的,零售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应当与供应商协商一致,订立合同。同时,零售企业不得向供应商“变相收取”的费用条目,包括:续签合同费、店内条码费、店铺改造装修费等。
如果《办法》正式实施,将有利于整个零售行业与上下游的健康发展。
我们预计,随着相关管理法规的逐步健全,国美、苏宁等规模较大的零售企业,当其网点规模、布局、销售规模增大到某个临界点时,其渠道价值将产生本质性的飞跃:在保持对上游的话事权的同时,对下游消费者将由“低价讨好”转变为“适当控制”,因此其盈利模式也将向沃尔玛等国际巨头靠近,渐渐演进为“吃供销差价”,以“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销售—提高销售规模—更低采购价格—消费者认可(或不得不)接受的价格销售”的循环方式,尽力拉大购销差价以获取利润。
这一模式实际上是既要“吃”上游供应商,又要能够控制消费者,因此该模式的核心基础仍然是渠道价值,即通过对渠道资源的垄断来获取超额利润。
❸ 国美和苏宁是怎么赚钱的
其它的白电黑电冰洗空调等传统四大类型电器品牌一般都是苏宁国美自己经营,这也被称之为直营品牌!这种品牌的经营模式是苏宁直接拿全国的销量跟厂家谈大盘合同,因此拿到的价格比较低.再加上目前电器行业同厂家的进货渠道的联系合作比较紧密,一般国美和苏宁都会在电器销售的淡季预定下一个旺季的货物,采取支付一部分或者干脆赊账的模式来进货,这种方法对厂家的好处是可以预计一部分的产量,不会造成滞销,因此在这种合作模式上,像苏宁国美这样的全国家电大鳄可以拿到更优惠的价格.因此利润也就出来了!苏宁国美的直营品牌利润也不光是体现在价格上,其实稍微注意一下,你就会发现实际上苏宁国美的价格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商品的利润其实是差不多的!多买点就能多赚钱,因此促销就是一个最大的盈利手段,经常敢报纸的人就会发现,每个星期4,苏宁国美都会大幅刊登广告来做促销,一方面,苏宁国美希望这种方式能卖出更多东西,另外一方面,厂家也更希望借此机会宣传自己的品牌,销出更多的货物.而用来促销的资源,从打折的优惠券到促销品再到广告媒体的宣传费用,一般是3(苏宁):7(厂家)承担,也就是说,苏宁能以这种方式来获取更大的利润.这也是为什么国美苏宁整天促销不停的原因.仅仅依靠店面的租金来赚钱,那只是九牛一毛! 其实,在国美苏宁早期九几年发展初期的时候,开店的钱一般是自己拿出的钱,他们做出一定规模之后,这一部分的成本已经全部转接到厂家的身上了!目前苏宁和国美的连锁开店模式几乎完全一样,当他们找到一个新店址以后,利用自身庞大的资金,租下店面,之后,店面的装修这一块,苏宁国美基本上只是做基本的装修,其它的柜台、宣传品等装修都是厂家自己出钱装修的,除去这部分费用之后,再加上苏宁国美收取的进场费,苏宁国美的开店成本就显得非常少了!这也是为什么苏宁国美能一年开100多家分店的原因了! 道理也很简单,对于连锁行业而言,越多的市场份额就是苏宁和国美跟厂家竞争的资源武器,他们店面在全国的份额越多,就能跟更好的厂家争取更多的资源,他们跟厂家谈判的腰板也就越硬。另外一个方面,吸引越多的厂家和货源进来,苏宁和国美的现金流量就越大,再加上股市的一炒作,利润就滚滚而来!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品牌都会依赖苏宁国美这样的连锁大鳄的,国内的格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众所周知,格力空调是全国第一大品牌,它在国内的自营店面也是最多的!由于他自身品牌的成功塑造,再加上她多年的自营品牌店面经营。因此他依赖国美苏宁的渠道力量比较少,在苏宁国美干过销售的人都知道,格力品牌厂家很牛,基本上国美苏宁都干预不了格力的价格!全国很多国美的店面,甚至都没有格力的空调进场,武汉就是一个例子! 沃尔玛和家乐福的盈利模式基本上和电器行业差不多,只不过他们也有很多自己品牌的商品,这一部分商品基本上都是他们超市自己找中小型厂家代工的,只是打个超市的品牌!在超市里面同样也有直营和代销的模式区别,基本上盈利模式和电器一样的!只不过超市依赖销售产品的毛利更多一点! 盈利点在哪里呢?连锁行业的赢利点大同小异,总结一下就是:进场租金费用-促销资源-销售毛利-年底返利-现金流运作-股市运作 在管理方面,连锁企业一般采取的是垂直管理的模式,各地的份公司老总和财务老总一般不会是本城市的人,90%以上都是总部派遣的高管。连锁企业在财务这块管理的非常严格,比如说苏宁,为了控制财务这一块,花了好几个亿找IBM设计了自己的SAP系统,从05年开始,苏宁还是第一家国内使用SAP销售系统的连锁商业机构.从这方面来讲,他们的财务管理严格要求可见一斑!在管理制度方面,全国所有的管理制度都是一个模式!都是统一的,各个部门都由他们总部的条线部门垂直管理.因此在公司内部,一般是很难找到贪污机会.但是也不是说没有贪污现象,在苏宁国美这样的位子,贪污的机会也很多,一般是在与厂家谈判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腐败贪污的现象.只要有厂家与内部人员配合,要搞钱也是很容易滴!特别是在促销资源费用这一块!苏宁国美的营销买手,会搞的一年搞个10几万也大有人在!因此,商业连锁的人员流动速度也是很快的!
❹ 国美与苏宁的营销模式区别在哪
对制造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把企业最基本的事情做好。一是强化产品、服务,追求差异化。如果你的产品卖得很疯狂,那么到时它们会反过来求你。二是强化与市场的对话能力。不要把资源都转向国美、苏宁,最关键是把资源向消费者倾斜。
上周末,苏宁在广州同时新开两个分店,国美也于同时启动“空调价格大战”,可谓针锋相对。昨天,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先生,就国美与苏宁的营销模式,进行一番探讨。
您认为国美与苏宁有什么不同?给外人的感觉,国美开店是狂飚突进,而苏宁相对稳健一些。
罗清启:它们虽然一快一慢,其实扩张风格没什么本质不同。苏宁在2001年曾提出一年内要开1500家店,业界愕然,后来苏宁出现财务黑洞,扩张的步伐变得稳健。去年它们只占中国家电零售份额的5%,可见中国电器零售商仍是数量多、规模小。因此,国美、苏宁都在拼命地扩张网络,并逐步从偏僻地段杀入黄金旺铺。
现在它们在省会城市还没铺完网络,今后的扩张将经历这样三个阶段:首先,找自己的地方开自己的店;其次,找别人的地方开自己的店;第三,用别人的地方开别人的店。像在青岛,国美已经与传统百货店“北方国贸”合作开店,这可视作“到别人地方开自己的店”的苗头。
国美与苏宁,一个服务外包,赚取服务批发的差价;另一个则是服务自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罗清启:就厂商关系来说,苏宁在业内的口碑要比国美稍好,但也有一种说法,苏宁的店数量没国美多,筹码少一些,自然温和一些。
罗清启:发言权靠的是吞吐量,吞吐量靠的是店面数量,苏宁谈判的筹码少一些,自然温和一些。为什么日立在上海与国美吵架,后来又言归于好。如果没有价值,谁会跟它吵。厂商关系,利益一致时就会顺畅;利益不一致时,就会复杂。这种矛盾,也反映出流通企业实力的逐渐壮大。
管理架构也存在着不同。国美是采销分离,而苏宁则认为采购与销售应该分工不分家,营销中心是苏宁最核心的部门。
罗清启:国美把采购与销售分离,关键在于形成监控,如果一个人既采又销,就会造成内部腐败。采销分离,会更专业化,更有利于成长。现在还有一个特点,它们的组织架构趋向于片区化管理。因为随着规模扩张,管理链条变长,片区化管理可以让管理变得更灵活。苏宁也在往片区化管理的方向上走。
说到底,您还是认为国美与苏宁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那么,在它们的共同点当中,您是否看到它们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比如,有些厂家抱怨,它们都在索要上游资源。其实逢年过节的促销费,如果厂商一起好好商讨,效果比仅打一两次广告要好得多。
罗清启:百货业等老业态,也收进场费、过节促销费等费用。目前中国家电零售连锁店的利润,无非一个是进销差价、年终返利以及各种“乱收费”。但是,为什么费用不交不行呢?说明国美、苏宁有筹码。我们还看到流通企业依然长时间地占用制造企业的资金,如3个月结帐,也是对厂家资源的占用。但是没办法,在买方市场的销售压力之下,厂家最希望的是把东西卖出去,即使国美、苏宁要求苛刻,也得交。如果到它们全国的店面开到200-300家时,可能它们的要价会更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您对制造企业有什么建议吗?
罗清启:最重要的是把企业最基本的事情做好。一是强化产品、服务。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消费者在购买时有太多的议价能力,而越靠低价,就会越依赖于国美、苏宁,所以,必须强化产品、服务,追求差异化。如果你的产品卖得很疯狂,那么到时它们会反过来求你。
二是强化与市场的对话能力。不要把资源都转向国美、苏宁,最关键是把资源向消费者倾斜。如果你600元的空调卖不动,它们也不会卖;如果你3000元的空调也能卖得动,那么它们也会卖。
您对与国美、苏宁的其它同行,如广州其它的卖场有什么建议吗?
罗清启:战争的最终结果不是靠广州一地市场决定,而靠全国决定。广州的卖场与国美都是同质化的,同质化的前提下,比的是规模。如果规模不够大,就要比产品线。它可以加快扩张网络的步伐;同时,也可以在商品结构差异化上做文章。最终要想解决的话还需要从商业模式上下功夫,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是势在必行。
鉴于许多厂家心中的怨气,他们都希望有一家新的大型电器零售商出现,不过是更温和一些的。
罗清启:现在是国美、苏宁,但未来十年,立于潮头的又不一定是它们。不是说谁发展早谁就能幸存
❺ 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盈利模式:吃供应商
国外零售商盈利模式主要是“吃差价”,即通过扩大网点规模和提高销售规模,逼迫供应商降低采购价格,通过压缩成本和费用,获取采购价与零售价差价以达到盈利的目的。
相比而言,国美、苏宁在兼顾“吃差价”的基础上,更强调“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即通过扩大网点规模和维持对消费者的低价优惠市场策略,不断提高其渠道终端的市场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其销售规模,以提高产品绝对销量和采购量来要挟供应商加大返利力度和交纳更多的通道费。
两家公司的利润来源和构成就是最好的佐证。
公告显示,2001-2004年,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其他业务利润伴随着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快速增长,且增速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国美电器2002年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达249.33%,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3.51倍;到2004年,国美电器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虽滑落至64.5%,但仍是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1.83倍。苏宁电器2002年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高达529.21%,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4.73倍;2004年,苏宁电器其他业务利润增长率达125.68%,是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2.46倍。
与此同时,其他业务利润已成为国美、苏宁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告显示,2001-2004年国美电器其他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所占份额均超过100%;而从2003年开始,苏宁电器的其他业务利润在净利润中所占份额也超过了100%。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其他业务利润,这两家公司实际上将是亏损的
❻ 国美和苏宁是怎样的营销模式
一是强化产品、服务,追求差异化。二是强化与市场的对话能力。
❼ 国美苏宁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国美苏宁,这都是家电战争多年后洗牌下来的大寡头。
盈利的模式就是一方面拴住消费者,另一方面绑架厂商。
产品价格的确定是按照不同品类不同品牌不同品种加价的。
租柜台这种说法不是特别准确,但您说的也差不多,就是这种吧。
苏宁卖的是服务。
❽ 苏宁和国美的经营模式
国美苏宁在经营家电方面有3种模式 1是带账机型 先将产品买下然后销售-海尔,博西专 2是零元机 厂家在国美销售 3 国美自属主产品(卡迪洗衣机,伊莱克斯-都垃圾) 苏宁国美差不多,只不过苏宁更正规一些。 京东商场弄的这个事有炒作的成分,大电的收入相比数码和通讯产品要少很多很多,一个那么大点的手机就4000,值么?
至于厂家是否同意这个价格战,那就看厂家业务在核对费用时的态度了,要么不承认,要么被苏宁国美欺负。虽然不承认可能会影响进货等业务项目,但也没办法,又不是我厂家自己愿意用的费用。
说这么多,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么
❾ 国美和苏宁是什么样的一种营销模式
企业营销大都有两种方式,一是确立价格优势;二是确立产品优势。像国美这样的纯商业企业,不可能在产品方面确立绝对优势。因为它不可能开发、研制出独到的新技术、新产品,其它企业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也不可能只让国美垄断经营。如果要使企业快速发展,有竞争优势,只能在价格和经销产品的特色上下功夫。1.低价位进入、低价位经营、快进快出,风险更小 国美是将价格竞争作为一种基本的经营战略。价格处于低水平是经常性的,是一种常态,是作为经营、营销战略使用的。商品价格从一开始就定得较低,从开始就主动采取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价格,将顾客吸引过来。
国美价格竞争的经营战略可以用两点概括:其一,所有商品的销售价格从一开始就是以低价开始的,经营过程中也维持相对的低价;其二,商品价格一旦定价后,一般不再大幅降价。在其它企业因季节、技术、滞销等原因采取降价手段前,已经将购进的商品销售完毕或基本销售完毕。这种经营方法,是以商品的快进快出为前提的。避免了商品积压难以销售、因技术问题最后不得不大幅降价的风险,加速了资金流动速度,使经营产品更灵活,更适应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
2.低价位进入、低价位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低成本
国美这样的商业企业,经营成本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经销商品的购进成本;二是各种运输、经营成本。包括商品的采购费用、运输费用、损耗、仓储费用、租店费用、员工工资、财务成本等。压低其中任何一项费用,都可对降低成本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