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聊聊一个人的依恋模式形成
我实在不知道要怎么沟通了
❷ 思沃斯依恋模式四种类型的解释
回避型
反抗型
安全型
紊乱型
❸ 依恋模式的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鲍尔比相信,在这种无助的情境中孩子会体验到失望和抑郁。
❹ 依恋模式的介绍
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超脱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而恐惧型的人则总是担心遭人拒绝,不能相信别人,同时他们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❺ 依恋模式的简介
依恋理论有时被称为依附理论,只是翻译的不同,有时候称之为依附,有时候称之为依恋。我觉得依附要合适一些,特别当我们将...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探询成人的依附模式,反推其幼年亲子关系中的依附模式。如通过面谈,或问卷。
❻ 简述依恋感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宝宝一岁之前,宝宝的行为调节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对之前的经验进行重新归类作为标志。刺激和感情模式在记忆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腻的相处能够促进宝宝的行为调节,能够使宝宝控制自己的压力。
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也就是两到三个月时,以出现社交微笑为标志,父母开始把宝宝看作是一个社交对象。这时候因为大量的发育,宝宝能够发送明确的表情信号。
同时,宝宝生来就有的自我感知也进一步发展。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和别人是分开的。“易感染”在情感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有些情感的前身可以在宝宝刚出生时就观察到,另一些则是在一岁之前慢慢地发展。宝宝的笑会让妈妈受到感染,因此感到愉快,反过来也一样。
在第二个阶段中,也就是半岁以后,宝宝开始明白物体和人的存继性。在和他人相处时,这种全新的能力首先表现为“怕生”。这会对自我感知产生影响,使自我的感觉越来越清晰。首次出现了特别的情感。这都让宝宝对和依恋对象的共同感更加强烈。
基于这些巨大的变化,宝宝和父母之间发展出了依恋。这以大量共同经历的情景为依据。它的性质决定了宝宝之后的社交能力,因为不断重复和独特的交往模式会储存在宝宝的记忆中。
依恋是宝宝和依恋对象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长久的情感联系。宝宝在一岁的最后几个月里出现的情感让依恋更加稳固。特定的行为方式被认为是依恋行为,例如哭、笑、抱住和仿效。
在进化史中,依恋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父母的理解影响了依恋关系的类型。在这期间,宝宝的两种极端需求不断交替:对安全感的需求和自己的好奇心。为了探索这个世界,他需要确保自己能随时回到父母身边。和宝宝在依恋关系中经历的安全感有关的是,宝宝能在多大程度上追随自己探索世界的好奇。
科学上将依恋分为不同的模式: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
❼ 简述依恋的概念及表现
依恋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婴幼儿的依恋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
1、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婴幼儿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2、婴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他们。
3、依恋对象使婴幼儿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婴幼儿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其应用和影响:
依恋研究发现,母亲是幼儿的第一依恋对象。母亲与幼儿交往过程中的积极经验帮助幼儿形成对周围世界和自我的基本信任感,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由这种基本信任感形成一个对压力事件的适当预期,知道这些事件尽管是需要努力去面对,去忍受,但毕竟是可以应付的。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理论趋势强调个体差异在应对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可能起到的主要作用。压力情境下,依恋系统被激活,安全依恋可能是帮助个体积极评价压力情境的内部资源,从而可以建设性解决这些事件,提高自身的健康和适应能力;
而且,安全依恋的个体有一种很强的自我效能感和对事件的控制感,有自信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外部帮助。不安全依恋会降低个体在遭遇压力时的心理弹性,可能是导致个体适应障碍以及较差的处理压力事件能力的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