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古代范蠡的生意经有什么相同点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与古代范蠡的生意经有什么相同点
商训》是中国古代生意经,作者范蠡。
《商训》即《陶朱公商训》,又称《陶朱公生意经》或《陶朱公商经》。陶朱公,原名范蠡,春秋战国时代越国人,是越王勾践的谋士。他在帮助越国消灭吴国后,功成隐退,自号陶朱公,经商理财,富甲天下。后世商人尊他为商祖、经营之神。他的经商原则“陶朱公商训”被捧为商人之宝,传扬海外。陶朱公的经商原则包含了经营和管理的各个层面,以谋士和商祖的奇智晓谕商人们审时度变,预测行情;薄利多销,长远经营;质高货真,诚一致富;出奇制胜,善于竞争;识人用人,善于管理……
一直以来,社会关注的重心都是从商赢利的手段,而忽略了商人应有的品格。陶朱公的《商训》用简单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道理:”欲从商,先为人”。待人接物、规矩方圆、诚信为本、勇于决断,这些不仅仅是为人的品德,更是一个商人成功秘诀。
我一直很欣赏红顶商人胡雪岩,他的成功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的成功,其次才是从商谋略的成就。为人阴险狡诈,做事不讲规矩,只求蝇头小利,遇事畏首畏尾,不仅是经商大忌,为人也必生嫌隙。这样的“商人”最终只能“伤人伤己”。
然而,如今的市场之上,商道不存,“黑老板”之风越吹越劲。但俗话说无商不奸,但纵观中外商贾名流,成大事者大多不是玩奸耍滑之流。我想这些只想着牟利的老板们应该好好读读《商训》,仔细领悟其中为人从商的哲理。
范蠡经商的诀窍,在于运用市场价格变化来掌握供求关系,采取“贵抛贱收”的经营对策,他说:“贵上极则反贱,下贱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即商品价格涨到一定程度,买的人少了,商品就会积压,这时就要及时降价推销。而商品价格降低到一定程度,买的人多了,商品就会少起来,价格就会上升,当价格涨到一定程度,要及时把商品抛出销售,以免积压。当价格降到一定程度,又要抓紧时机,及时把商品购进。
不仅在古代,人们学习范蠡的理财思想可以致富,即使在今天,范蠡的理财思想仍然在发挥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② 为什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市场营销的鼻祖是哪位总
宏观的讲市场营销的范围很广,小到在终端销售一个产品,大到建立一专个国家,或是建属立一种意识形态。市场营销(Marketing),是外来词,港台同胞喜欢讲市场行销,在中国古代是没有这个词语的,比较相近的是谋略、纵横捭阖、兵法等,中国市场营销的鼻祖可以是盘古,在混沌的世界里,开辟了天与地;也可以是伏羲,伏羲一画开天地,将所以事物划分阴与阳,阴与阳为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思想奠定了基础,同时阴阳也是后来儒家、道家、医家等百家思想发展的基础,所以伏羲作为鼻祖是最合适的人选。
③ 为何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市场营销的鼻祖是那位永远钓不到鱼的业余钓手姜子牙
想沾远古姜子牙的名气
④ 市场营销专业作业 在古代,如果你是一个皇帝,怎样设计一个宫廷制度
1、整顿吏抄治是个大重点。但要做袭好很难很难,但我决不放弃
2、科举,不兴文字狱,要有创新,我绝不会束缚学子思想。
3、在古代“士农工商”,商总是在最后一位,要重商就要对外开放,加强经济发展。农的适当一点就行了,因为她是靠天吃饭的,几年内年年有好收成那只是梦想,实现不了的,因为在古代,科技不够发达。
4、百姓的精神世界,宣传道教佛教思想等等,还要引进外来思想,让思想多元化。
⑤ 求《大染坊》中的市场营销分析
古人云:“观千里不能自顾其耳,举千钧不能自拔其身。非目的疾、力不及也,势也。”大意是,一个人就是千里眼,也看不见自已的耳朵;能举起千斤重的物品,也不能把自己一百多斤的身体举起来。这不是眼力和力气达不到,因为“不得势”。当今有些人和企业之所以不能取得应有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不是“目不疾、力不久”的问题,而是“不得势”。就像一个小小的螺丝,如果没有螺丝刀,就会上拧不紧又打不开。不是没有这个力气,就是因为“不得势”。
由此可见,“得势”与“不得势”可谓是天壤之别。世间的人和事都是一样的。封建时代皇帝的儿子生下来就是王爷,老皇上看中了就是太子。几岁的孩子让太监抱着就可以登基,接受群臣的跪拜。为什么?因为他有血统上的优势。现在有些有背景的学生,走出校门不久,就能当上科长、处长或者是企业的经理、总经理。而有许多人奋斗终生也拼搏不到他们的起跑线上。就是因为他们“得势”。如果“不得势”就完全两样了。常言说:“马瘦毛长肥四蹄,落翅凤凰不如鸡;老牛掉井力无用,虎入平川被犬欺。”这就是形容它们不得势时的情形。骏马本来可以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因为瘦而失去了光彩;凤凰这种高贵的神鸟本来应该是傲翔高空的,因为落翅结果比鸡飞得还要低;老牛掉到井里,浑身是力也没有办法使出来了;兽中之王的老虎出了深山,连狗就敢欺负他。在动物园笼子里,小朋友都可以拿着面包去戏弄老虎。不是这些动物没有能力,而是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优势。就像蚊子可以戏弄大象,蜘蛛可以斗斗大蟒。并不是大象和大蟒斗不过蚊子的蜘蛛,也是因为“不得势。”
什么是“势”呢?就是一种事物形成的趋势或态势。例如:国内外的情形叫形势,一个地区的局部情形叫局势,失火的火叫火势,发大水的水叫水势,刮起大风叫风势,有权有势叫权势。“两军相遇勇者胜”的勇字就是气势,锣鼓喧天的叫声势。两者相争,占上风的叫优势,处下风的叫劣势等等。这种趋势或态势形成的力量就叫势力。在“势”面还没有形势趋势的力量之前,叫做“有势无力”或“有形无势”。比如水缸里的水,就是有势无力或有形无势。一旦让水形成了势,就有可能具有排山倒海、势不可档的威力。再如一个官员,有他手中的权力没有转化为势力之前,也可以称之为有形无势或者是有权无势。但是,一旦权力转化为势力,势力就要比权力厉害得多。因为权力要受法律法规和上级所授职权的制约 ,势力是一种无形的东西,是不受这些限制的。古今一些贪官污吏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不仅是他们手中的权,更重要的是这种权力转化成的势力。
没有“势”或者“不得势”的人怎么办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就需要借势或造势。唐代诗人王之焕有句妇孺皆知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为了看得更远,就得去登高;为了涉水过河就得去打造船只。为了跑得更快、走得更远,就需要借助于车马这些古代交通工具。否则,就不能获得优势。就连狡猾的动物也知道造势和借势。如人们常说的“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等,就是它们造势和借势的表现。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借势拓展到政治、军事和商业贸易上来了。如历史上的“水淹七军”就是借助水势,如“借东风”就是借助风势。清朝的大贪官和坤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就是借助乾隆皇帝的宠爱之势,胡雪岩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被钱庄解雇的小伙计,发展为一代“红顶商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借助了左宗棠、王有龄等这些人的权势。
上面说的是借势。什么是造势呢?《孙子兵法、势篇》对造势的比喻是:“转圜石于千仞之山。”意思是就像一块石头水悬在高空,弄得人心惶惶,都急急忙忙的奔跑躲避。这就形成了一种“势”。一旦下落形成的威胁力就是势力。这种势的力量和威胁远远比那块悬在空中的石头大得多。有心人就可以利用这种势做许多事情。假如有人出售可以抗御那块石头的安全帽,或者有一个安全的避身之所,一定能够借势发财。但是,如果人们对那块悬在空中的石头都满不在乎,那就没有形成“势”。也就不可利用了。同时,那块石头也千万不能落下来。一旦落下来,最多砸伤一、两个人,说不定一个人也砸不住。其他人也用不着恐慌了。石头落到地上以后,人们就可以随意处置它。连小孩子都可以在它身上拉屎撒尿。因为这块石头落到地上已经没有“势”和“力”了。
在商场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获得优势也需要借势或造势。高明的商人往往都是借势或造势的高手。电视连续剧《大染坊》。说的就是商业奇才陈寿亭——陈六子的故事。这位讨饭出身的陈掌柜,之所以能够在兵慌马乱的年代里取得惊人的商业成就,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很会造势和借势的商人。剧中多处出现了他借势和造势的情节。
一是打造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势。他在周村通和染房时,因为所染的布质优价廉引起同行的嫉恨,他们便勾结土匪,趁陈寿亭外出之机将其绑架到荒郊的关帝庙里,用点燃的筒子香烧他相威胁,逼其降价。陈寿亭假装就范,却在接过土匪点燃的筒子得后摁在了自己的胸口上。土匪大惊。不但不敢再威逼陈寿亭,反而交上了朋友。从此在周村一带声名大震,谁也不敢无端找他的麻烦。他到青岛开办大华染厂后,一个当地黑社会的恶霸到那里敲诈勒索,为了威协陈寿亭,自己拿刀把自己的肉割下来。但是,陈寿亭并不惧怕,拿起他割下的肉就放在嘴里吃了。结果,那个恶霸割了三块就不敢再割了。之后也不敢再去敲诈勒索了。这就是一种气势。从气势上把对方压倒。
二是创造一种对自己有利形势。他应当地士绅卢老爷的邀请,与其留学归来的公子卢家驹到青岛合伙开办大华染厂,便和当地元亨染厂的老板孙明祖展开了明争暗斗。由于初到青岛当然处于劣势。为了打开他们“飞虎牌”色布的销路,他采取一系列造势和借势的谋略。一是不惜花钱让卢家驹带着姨太太住进渤海大酒店,在另一家旅店里安插上内线。用请客送礼,负担客户食宿和明价暗赠的办法截走孙明祖的客户;二是给青岛各大零售布店的伙计们发放奖金,给帐房先生提“份子”,鼓励他们拼命宣传他飞虎牌的产品;三是借助学生抗日游行的机会,给学生免费赠送横幅。前面是抗日口号,后面就是他的“飞虎牌”产品广告。通过这些造势和借势的策略,解决了广告、客源和终端销售的问题,改变被动局势。也是他的大华染厂能在青岛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
三是把对方逼上无力招架的劣势。日本侵占我东三省,引发了青岛各界的反日高潮。青岛纺织印染业联合抵制日货。陈寿亭的大华染厂也是签了名的。恰在这时,陈寿亭和日本商人藤井签订的一船坯布提前到货。而这只船卸下坯布后又要装运军粮去大连。时间很紧。陈寿亭就准备利用这个机会狠狠地“坑”一下日本商人藤井。卢家驹很担心,陈寿亭便对他说,我不是军人,不能去前线抗日。但是,我能狠狠地“坑”一下这个日本鬼子,也算是抗日了。于是,他以回周村探亲的名义迷惑外人,又让卢家驹把孙明祖这个可能的竞争对手邀到崂山去休息。在没有任何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一再拖延时间,消磨对手的信心和意志。把藤井逼到了极端的劣势。才以每件35元的“跳井价”收下了藤井的坯布,还让藤井无可奈何地表示感谢。
四是借助官方和名人的势力震慑地方上的邪恶势力。陈寿亭从青岛搬迁到济南开办宏巨染厂时,当地以白志生为首的一伙地痞流氓都想趁他开业之机,给他来个下马威。以便今后对他敲诈勒索。他不仅做了必要的准备。同时请来了山东最大的企业家苗翰东和外国的商业机构来助威。他曾经救助过的东北流亡学生沈远宜又为他请来了济南的军政要人。那些混混们一看陈寿亭后台这么硬,气势这么大,就偷偷地溜走了。这就为他在济南顺利开办宏巨染厂铺平了道路。
五是用造势的办法让对方由优势变劣势。上海六合染厂是一家实力很强,技术先进的企业。陈寿亭到上海本报来是与六合染厂洽谈合作的。由于六合染厂的董事长林祥荣得知陈寿亭是讨饭出身,便故意冷落他。在令他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不再与林家的六合染厂合作。他一边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以高出林家数倍的工资高价聘请上海技工。一边化装成讨饭乞丐去六合染厂的批发部。抓住伙计“一块钱一件也买不起”的口实,低价买走了着八千件布。使林家的六合染厂遭受严重损失。当林祥荣在报纸上登出攻击他的文章后,他就把从林家一块钱一件买来的虞美人花布当尿布公开处理,一分钱五尺。并大量赠送给那些沿街乞讨的乞丐,让他们到处宣传:虞美人花布只能做尿布,不能做衣服。由此上演了一场“飞虎戏美人”的造势工程。使上海林家六合染厂“虞美人”花布的市场信誉一落千丈,接着就丧失了长江以北的大遍市场。逼得上海林家六合染厂没有办法,已退居幕后的林老板只好亲自出面,请山东的工业家苗翰东从中调解。
六,利用对方的漏洞打击对方的气势。济南律师訾文海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当他得知印染业有利可图的时候,也想插手这个行业。于是,就和日本商人藤井联合,开了一个模范染厂。他们商量要凭借日本人的财力,以低于成本价倾销的办法把其他染厂统统压垮。面对訾文海和藤井的气势,他没有用你降我也降的办法。通过分析认定这种低于成本价的倾销是支持不了多久的。于是,就采取通过布商来了个你卖我收。你卖多少我就收多少。然后把这些花布一些运到胶东去卖,一些运到东北日本占领区边界。让日本人合办工厂的产品到日本占领区去“走私”。结果使訾文海和藤井“赔了夫人又折兵”。促使了他们的合作破裂。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商人更加懂得造势和借势的重要。花样不断翻新,手段不断提高,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如改革开放初期,争着创办合资企业,现在争着使用外国的名牌。广告和各类促销活动更是无以复加。除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进行地毡式的广告轰炸外,宣传画、宣传册以及各种夹页、传单到处可见。在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推广会甚至民间庙会上,商家的广告可谓遮天蔽日,目不暇接;促销活动更是锣鼓喧天,美女成行。有的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人加入促销队伍的行列。几乎把这种造势和借势的活动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了实力和财力的大比拼。有些没有实力或者是财力不足的企业,似乎是被“逼上梁山”,举债造势。这样就由“竞争”变成了“豪赌”。结果使胜利者遍身鳞伤,失败者片甲不归。不知有多个商界的英雄好汉在造势和借势中倒下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笔者看来,大概有如下这些原因:
一,商业竞争中的借势和造势,是一种高智慧的商业谋略。其目的是以较少的投入而获得较大的利益。运用的基本原则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小博大和以柔克刚。她的核心应该是“巧”和“妙”。也就是要掌握好运用的对象、时机、深度和火候。如果设计不周密、操作不到位,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过了头,就可能产生负作用或者是伤害自身的利益。如果把这种谋略变成了两军对垒的实力交量,就超出了谋略的范畴了。
二,造势和借势都是在有竞争对手或自身危机的情况下,使自己获得优势或转危为安、转弱为强的一种策略。在设计和实施一项造势或借势谋略的时候,要考虑到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人们心理状态和接受程度等等因素。认真分析你的这种策略能不能造出“势”来,这种“势”能不能形成“力”。一旦造不出“势”或者这种“势”没有可利用的“力”,就会全盘皆输。如果步步跟在别人后边走,也会很被动。一种方法使多了也就不灵了。因为商业谋略讲究的是“出奇制胜”。
三,借势看似比较容易。因为随着某种社会潮流的“势”,人人都可以借用。但是,凡是已经形成某种趋势的东西生命力可能就不会太长了。如果去借助有着借贷对象的“势”,那可是需要谨慎从事的。“引狼入室”的历史教训屡见不鲜。因为凡是有能力把“势”借给你用的人,往往要比你的“势”要强。否则你就不必向他借“势”。如果对方是个贪心之徒,在你借用他的“势”之后,往往就非常危险了。周朝的申候为了对付周幽王曾向西戎借兵,结果西戎熟知了周朝的地形,年年扰乱边境,弄得周朝不得不东迁洛阳。吴三桂为了攻打李自成曾借助清兵的势力,导致清兵入关统治中国达二百多年。所以,借“势”一定要慎之又慎,万万不可饮鸠止渴。
总之,造势和借势,是商业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商业谋略。但是,一定要权衡利弊,在“巧”、“妙”和出奇制胜上多下功夫。
请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⑥ 为什么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市场营销的鼻祖是哪位总也钓不到鱼的姜子牙
他很好地推销了自己。。。。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后竟遇文王,佐周灭商,成就功业。
壮心不已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 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意思是,要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甚喜,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
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⑦ 市场营销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曾经说过“物壮则老”请分析如何
壮:壮实,强壮;老:老死。事物壮盛到了极点就会衰朽。指一切事专物盛极必衰的自属然规律。
【出处】:《老子》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延伸】:老子后面说:“物壮则老,是为不道,不道早已”,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是因为他是“不道”的,不道的必早已(早死)。“物壮则老”说的是常道,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道,就是持盈保泰,老子的重点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