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谁知道中江挂面的现状,我要写论文需要材料,谢谢了
中江挂面:“一路招牌到北京”
字数:2086 字号:大 中 小
四川地区大多以米饭作为主食,面食不过是大家调剂口味的点缀而已。尽管如此,挂面却几乎是每个家庭必备之食品。
儿时生活在川西乡村,乡亲们每年也要种些小麦。不过小麦收获后,大多交了公粮换成钱,自己留下的很少。我家留下的小麦一部分磨成面粉,母亲给我们炕锅边馍馍、烙锅毯子、撒面疙瘩、做手擀面,另外的全部运到乡场上换成了挂面。挂面是一种方便食品,有细如发丝的,有韭菜叶子宽的,也有一指宽的粗面。过去川西乡村,乡亲们走亲戚,随身带的礼物就是三把挂面,就连新女婿上门也是三把挂面两瓶酒。酒当然是本地区绵竹的“剑南春”最好;至于挂面,却是“中江挂面”最佳。
中江是川中丘陵大县,人口接近150万。中江经济不太发达,却很有名,是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乡。现今,中江县的继光水库、继光镇都是为纪念黄继光而命名的。不过中江最出名的,还是要数中江挂面,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中江挂面细如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是驰名中外的土特产品。
说起中江挂面,还有一段龙门阵。
从前,中江城小南门外有个渡口,与对岸的谭家街隔江相望,来往渡船要在这儿卸货装货,河两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相传北宋末年,兵荒马乱,有对夫妇带个小孩子逃荒到了谭家街,来到一家面店要碗面汤喝。店主是一对善良的老夫妻,见他们饿得奄奄一息,就给了两碗刀削面,外加两碗面汤。他们吃后,对店主人说:“你俩老真好,能不能收留我们?只要有碗饭吃,有个地方住就行了。”店主见他们非常老实面善,又拖娃带崽,就同意了。
这对夫妇男的姓姚。姚哥心灵手巧腿快,干活麻利;姚嫂对人热情大方,里里外外安排得巴巴适适。店里生意越做越好,过往客人都喜欢来这儿吃面。
不久,店主人先后去世了,姚哥安葬了老人之后,继续经营面店,并改称姚家面店。除继续经营刀削面外,又把家乡的扯扯面作为新品推了出来。
中江人吃惯了刀削面、切面,觉得扯扯面细得多,巴(四川方言:粘上)作料,味好。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人都来一饱口福。有的人还请教姚哥、姚嫂传艺,很快做扯扯面的手艺就传开了。
一天夜里,姚哥发好第二天要用的面后刚睡下,姚嫂起来赶老鼠,板凳一绊,摔了一跤,把一大灯窝子菜油全倒在了姚哥和好的面里。
姚哥说声“糟了”,连忙起床用布去吸油,但已经晚了,油已流到面团下面了。他转而一想:“何不就这样揉到面里?”于是,他开始揉搓一根根面条。鸡叫二遍时,他先做了碗面来尝尝,心想,不好吃第二天就不卖了。一吃,味道比原来的扯扯面更巴适。第二天,和了油的面很快就卖光了,许多人吃后都说味道好。夫妻俩从此开始做带油的扯扯面卖。因为带油的扯扯面需要较长时间发酵,为保证随时都有货,夫妻俩又做了经过晾晒的扯扯面备用,这就是中江挂面的前身。
姚哥不断总结经验,后来竟扯出了细如发丝、中有微孔、油白浸亮的面条来,生意更兴旺。以后,他就干脆不卖热面,专卖挂面了。
姚哥还印了包面纸,名叫“姚挂面”,分三等。一等印如来佛,二等印笑观音,三等印长寿星。
谁知好景不长。西山脚下,有一大户姓谭,看到姚家生意越做越好,就想方设法要把姚家的店铺、手艺霸占过来。谭家向县太爷提出把“姚挂面”作为贡品献给皇上。县太爷火速派人催促姚家特制两千斤挂面进贡。时间催得紧,挂面未晾干就强行送走,还没送出四川,就已变质。县太爷急了,怕犯欺君之罪,又找来谭员外商议,决定把姚哥的儿子姚方押去洛阳,要他在那儿做挂面献给皇上。谁知在洛阳做出的挂面一煮就糊了。皇上革了县太爷的职,姚方被充军北方,半路上被金兵冲散,只身流落到河北,不能回家,就定居下来。据说现在河北省有个县造的手工挂面胜过中江,就是姚方传下来的。
谭员外占了姚家的面店,留下原来的伙计日夜做挂面。他还规定不准任何人外传手艺,只传自己的大儿、长孙。谭家生意越做越大,原来的“渡口店”街也改称“谭家街”了。
明朝初年,做挂面的手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采用纯净的山泉,把握好面的发酵时间和盐的添加分量,选好天时,就能做出好面来。明清时,中江挂面已经在各地行销。清代诗人王朗山还写下“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诗句。1931年出版的《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现在的中江挂面经过历代制面者的努力,形成了味甘色白、柔嫩可口的独特风格,成为中江的文化招牌。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为增加营养成分,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入韭菜汁、菠菜汁、鸡蛋清、鸡蛋黄、朱神砂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中江挂面才在今天仍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B. 中江挂面作文600字
素材
中江挂面
颜焰2574浏览
四川省中江挂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外驰名的特产食品,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回锅如新。年老体弱者食之,能促进食欲,增强体质
中江挂面曾在广交会上展出,深受外商欢迎,纷纷要求订货。1986年在四川省食品展销会上展出,各省、市客商争先订购,仅一家客商的订货量就超过了中江县全县的总产量
原料配方:小麦粉(七五粉或八○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盐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
制作方法:
1.和面:按配方取主、辅料,将食盐溶于水中。气温高时,盐和水应略多一些。放入圆桶内和面,搅拌均匀,20分钟后便可划条
2.划条:将面团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划成10条左右,搓圆,擦上清油,放入圆桶内,盖上薄膜,一小时左右后,就可抻大条
3.抻大条:将划出的条,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大条,将所有的条接成一根,盘成单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盘时,每层之间擦少许清油)。待7~8分钟后再抻小条
4.抻小条: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扑粉2~2.5公斤(面粉、淀粉各半),将面板上盘好的大条搓成直径1厘米左右,经过扑粉,盘入圆桶中,每盘完一层,擦少许清油,从边盘至中心,由中心再盘到边上,反复进行,直至盘完,盖上薄膜,待4小时后再上竹
5.上竹:先将“羊头”(一种抻长面条的工具)插在圆桶边缘上,再将两根面竹插在“羊头”上。取圆桶中1厘米粗的小条绕在两根面竹上,每绕三周,要马上抻一次,抻长够20厘米左右(因时间长了就抻不动)。然后马上放入面槽内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缘上,另一根以面条吊在槽内)。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后盖上草席,进行发汗1~2小时
6.挂面:将发汗后的面条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扑粉,然后将面槽内下端吊着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桩上端的孔内,将面轻轻往下抻,抻至40厘米后,用扑粉分离一次,以免粘结在一起,然后继续再抻,再分离,抻至80厘米时,从面桩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扑粉,取下面竹,将面条自然吊在面槽内,发汗1~4小时,即可取出晾面
7.晒面:将面条从面槽内取出,放在晒坎上的面架上晒干。作法是将面槽内面条,提拢到面架时,将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内,另一端用双手将面条抻长至160厘米左右,再将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边的一个孔内,这样反复操作,有十多竹后,站上高凳,将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边插边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为止(如天气不好,空气干燥,不易抻下时,可抻到抻不动为止)。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抻完。晾晒一二小时后,面条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断,就算晒好了,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备切断包装
8.包装、保存:将面要切成20厘米长的段,每500克一包,一头整齐,贴好标签,放在干燥、避风之处储存
中江挂面可作成10多种花色品种,如味精挂面、蛋清挂面、珠砂挂面等等。在挂面中加入适量的其它成分,就可作出不同风味的挂面
注意事项:
1.使用的面粉只能是小麦粉,选用麦粒饱满、无霉烂的小麦
2.磨粉时,必须去净杂质,洗净泥沙。麦粒晒到湿度20%。千万注意不要使用受热变质的面粉。以石磨磨的面粉为最好,最好是七二粉,一般用八○粉也可
3.如果在制作中气候突然变化,气温下降,不能继续制作时,只要没盘小条,可存放3天
4.已放入面槽,天气突变时,抻面可在室内进行,中间要用一根竹将面条折成三折挂在面架上,用草席盖好,下面用火烤,变色,不粘手后,放入面槽,待天晴时再晒,晒时不能再抻
5.如已上面架,可收回折成三折,挂在面槽内,待天晴时再晒
C. 中江空心挂面的历史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秦王嬴政为完成六国统一之大业,率兵日夜征战,常常数日水米不进。一日行至秦岭南麓,此乃山之阳面,日照充足。秦王见路边农舍一名老汉正在悬挂一排细如发丝的面条,胃口大开便令其煮食,老汉将面迅速煮熟并浇以农家酸菜汤汁大碗呈上,秦始皇吃后觉得酸香扑鼻,细滑爽口,美味无比。问之,老汉答曰此乃手工挂面,因面形状“长瘦”,故又称“长寿面”。秦始皇闻后大喜,遂重赏该老汉。从此,地方官吏就将手工挂面连年进贡给朝廷,被列为皇家御膳养生佳品。
D. 中江挂面300字作文请帮助我一下
素材
中江挂面(又称为中江空心面)是四川省传统的汉族面食小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外驰名的特产食品,面条细如头发丝,洁白空心,光滑柔韧,风味独特。在四川省中江县众多的土特产品中,中江的“银丝挂面”,由于独特的工艺,符合营养科学的原料搭配,受到食者的欢迎。
2010年,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 中江挂面的选材特点
【材料和工具】
小麦粉(七五粉或八〇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盐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需要工具:面板、圆桶、羊头一个、挂面柱、面竹、晒面架、晒面高凳[8] 。
【工序】
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繁琐,要经过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需要18-24小时。
1.和面:按配方取主、辅料,将食盐溶于水中。气温高时,盐和水应略多一些。放入圆桶内和面,搅拌均匀,20分钟后便可划条。
2.划条:将面团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划成10条左右,搓圆,擦上清油,放入圆桶内,盖上薄膜,一小时左右后,就可抻大条。
3.抻大条:将划出的条,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大条,将所有的条接成一根,盘成单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盘时,每层之间擦少许清油)。待7~8分钟后再抻小条。
4.抻小条: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扑粉2~2.5公斤(面粉、淀粉各半),将面板上盘好的大条搓成直径1厘米左右,经过扑粉,盘入圆桶中,每盘完一层,擦少许清油,从边盘至中心,由中心再盘到边上,反复进行,直至盘完,盖上薄膜,待4小时后再上竹。
5.上竹:先将“羊头”(一种抻长面条的工具)插在圆桶边缘上,再将两根面竹插在“羊头”上。取圆桶中1厘米粗的小条绕在两根面竹上,每绕三周,要马上抻一次,抻长够20厘米左右(因时间长了就抻不动)。然后马上放入面槽内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缘上,另一根以面条吊在槽内)。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后盖上草席,进行发汗1~2小时。
6.挂面:将发汗后的面条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扑粉,然后将面槽内下端吊着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桩上端的孔内,将面轻轻往下抻,抻至40厘米后,用扑粉分离一次,以免粘结在一起,然后继续再抻,再分离,抻至80厘米时,从面桩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扑粉,取下面竹,将面条自然吊在面槽内,发汗1~4小时,即可取出晾面。
7.晒面:将面条从面槽内取出,放在晒坎上的面架上晒干。作法是将面槽内面条,提拢到面架时,将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内,另一端用双手将面条抻长至160厘米左右,再将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边的一个孔内,这样反复操作,有十多竹后,站上高凳,将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边插边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为止(如天气不好,空气干燥,不易抻下时,可抻到抻不动为止)。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抻完。晾晒一二小时后,面条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断,就算晒好了,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备切断包装。
8.包装、保存:将面要切成20厘米长的段,每500克一包,一头整齐,贴好标签,放在干燥、避风之处储存。
中江挂面可作成10多种花色品种,如味精挂面、蛋清挂面、珠砂挂面等等。在挂面中加入适量的其它成分,就可作出不同风味的挂面。
F. 中江挂面广告词
挂面,就是中江好
G. 中江空心挂面的介绍
中江空心挂面是四川省中江县汉族传统名吃。手工精制,条细如丝,粗如韭叶,神奇而中空,堪称一绝。因工艺复杂,受气候限制,历代以珍品上贡。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现在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中江挂面曾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优质特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H. 中江挂面的注意事项
1.使用的面粉只能是小麦粉,选用麦粒饱满、无霉烂的小麦。
2.磨粉时,必须去净杂质,洗净泥沙。麦粒晒到湿度20%。千万注意不要使用受热变质的面粉。以石磨磨的面粉为最好,最好是七二粉,一般用八○粉也可。
3.如果在制作中气候突然变化,气温下降,不能继续制作时,只要没盘小条,可存放3天。
4.已放入面槽,天气突变时,抻面可在室内进行,中间要用一根竹将面条折成三折挂在面架上,用草席盖好,下面用火烤,变色,不粘手后,放入面槽,待天晴时再晒,晒时不能再抻。
5.如已上面架,可收回折成三折,挂在面槽内,待天晴时再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