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结束后,可口可乐用了怎样的营销手段使可口可乐开拓了海外市场,成为全世界销量第一的软饮料
二战结束后,在海外作战的大批美军陆续归国。伍德鲁夫意识到,失去了这么一大批可口可乐“义务推销员”,如果不尽快推出新招,他历经千辛万苦在海外打下的根基就会连根拔掉。根据他的调查,东南亚人喝可口可乐完全是受美军的影响,而且已经喝上瘾了。只要你们能保证供应,销路不成问题。但他担心公司无力单独承担在海外设厂的费用。
在老朋友的建议下,伍德鲁夫提出了海外经营策略的新思路: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去开拓可口可乐的海外市场,即所谓的“当地主义”。具体实施方案是:一、在当地设立公司,所有员工及负责人均为当地人;二、由当地人自己筹措资金,总公司原则上不出钱;三、除由总公司供应制作可口可乐的浓缩原汁外,一切设备、材料、运输工具和销售等,都由当地人自制自办;四、销售方针、生产技术、员工训练均由总公司统一负责办理。后来,伍德鲁夫又增加了两条:各国工厂的广告宣传,由总公司统一制作;凡外国人设立公司生产可口可乐,一律要缴纳保证金。
就这样,伍德鲁夫把握了当时外国人对美国货狂热的崇拜心理,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仅没有付出任何费用,反而获得了一笔相当可观的保证金。可以说,他对经营战略的运用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据战后25年统计,除了在美国本土的发展和收入外,可口可乐总公司单靠批发仅占饮料重量0.31%的原汁,每年的经营总额就高达9.79亿美元,年均纯利1.5亿美元。可口可乐终于成为全世界销量第一的软饮料。
Ⅱ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印度市场上价格、商品、分销渠道、促销战略的分析
可口可乐主要针对的是酒店宾馆等整体型的消费群体,
百事可乐更多的是针对散的客户,比如超市、小店等
Ⅲ 可口可乐进驻印度市场应该怎么做 市场营销的 帮帮忙。作业
首先进行环境分析,所以做个SWOT分析
第二步进行《STP》战略制定:细分市场、目标市场选版择、市场定权位
第三步就所以运用你们老师整天挂在嘴边的4p
以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按这4个核心把你能想到的手段润色下写就好了
eg: 打广告(符合当地的广告)、建立渠道、进行铺货、各种促销方案往上弄就行
Ⅳ 可口可乐应该如何解决在印度遇到的问题
肯定不能公布配方,它的配方连专利都没有申请,就是因为专利有保护年限。而可乐想永远控制这个配方,即使丧失印度市场也在所不惜。
印度很排外,不仅针对欧美,也针对中国。最近印度对中国出口的CD-R加收100%反倾销税
Ⅳ 百事成功进入印度 百事可乐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营销观念
显然,百事可乐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产品口味比可口可乐好,也不在于广告技术比可口可乐高超,而是在于它在“政治战”与“公众舆论战”上比可口可乐要胜一筹。毫无疑问,政治与公共关系已成为市场营销中心出现的两个考虑要点。针对上述状况,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场营销观念,即现代市场营销已突破了以产品、价格、促销与销售渠道(4PS)为主体的旧营销格局,现代营销观念在4PS基础上还应加上两个P,即“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科特勒认为:在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政府干预经济力量加强的情况下,即使企业的产品适销对路,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都适当,这种产品还是未必能卖出去。例如,日本大米生产成本至少是美国的7倍,然而美国大米却迟迟打不开日本市场,原因是日本通过一整套复杂的法律和行政壁垒来排斥美国大米的进口;美国建筑行业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但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日本建筑项目投标中屡屡失败。因此,重视大市场营销观念势在必行。
大市场营销观念虽然有美国人提出并最先付诸实践,但做得最好的却是日本人。如:日本汽车厂商对美国政治、法律的影响力就比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公司三巨头的影响力要强大得多。1990年,日本共有140个政府机构和企业在美国雇佣了院外活动和宣传活动的代理机构。日本通过金钱收买等方式把一大批美国的政府高级官员聘为自己的国外代理人,并通过他们来左右美国的贸易政策。这些日本聘用的“说客”中有总统特别助理、总统顾问、白宫副新闻秘书、副总统办公厅主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等要人。通过他们,日本产品源源不断打入美国市场并获得大量优惠,如日本汽车厂商通过对美国政府的影响而避免了向美国缴纳每年5亿美元的进口税。1987年,日本东芝公司对苏联及捷克等国出售美国规定的“受控产品”,包括潜艇推进器及计算机芯片等,美国本拟对其进行制裁,美国的制裁将使东芝公司每年减少30亿美元销售收入,东芝公司通过其“政治营销”摆脱了制裁。
事实上,从来没有纯粹的政治也从来没有纯粹的经济,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的。大市场营销观念充分考虑了政治影响与公众舆论,使企业化被动为主动。因此种种营销观念在国外盛行就不足为奇了。
Ⅵ 百事可乐成功打入印度市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营销观念!
显然,百事可乐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产品口味比可口可乐好,也不在于广告技术比可口可乐高超,而是在于它在“政治战”与“公众舆论战”上比可口可乐要胜一筹。毫无疑问,政治与公共关系已成为市场营销中心出现的两个考虑要点。针对上述状况,美国营销专家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场营销观念,即现代市场营销已突破了以产品、价格、促销与销售渠道(4PS)为主体的旧营销格局,现代营销观念在4PS基础上还应加上两个P,即“政治力量”(political 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科特勒认为:在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和政府干预经济力量加强的情况下,即使企业的产品适销对路,价格、销售渠道和促销都适当,这种产品还是未必能卖出去。例如,日本大米生产成本至少是美国的7倍,然而美国大米却迟迟打不开日本市场,原因是日本通过一整套复杂的法律和行政壁垒来排斥美国大米的进口;美国建筑行业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但由于同样的原因在日本建筑项目投标中屡屡失败。因此,重视大市场营销观念势在必行。 大市场营销观念虽然有美国人提出并最先付诸实践,但做得最好的却是日本人。如:日本汽车厂商对美国政治、法律的影响力就比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汽车公司三巨头的影响力要强大得多。1990年,日本共有140个政府机构和企业在美国雇佣了院外活动和宣传活动的代理机构。日本通过金钱收买等方式把一大批美国的政府高级官员聘为自己的国外代理人,并通过他们来左右美国的贸易政策。这些日本聘用的“说客”中有总统特别助理、总统顾问、白宫副新闻秘书、副总统办公厅主任、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等要人。通过他们,日本产品源源不断打入美国市场并获得大量优惠,如日本汽车厂商通过对美国政府的影响而避免了向美国缴纳每年5亿美元的进口税。1987年,日本东芝公司对苏联及捷克等国出售美国规定的“受控产品”,包括潜艇推进器及计算机芯片等,美国本拟对其进行制裁,美国的制裁将使东芝公司每年减少30亿美元销售收入,东芝公司通过其“政治营销”摆脱了制裁。 事实上,从来没有纯粹的政治也从来没有纯粹的经济,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作用的。大市场营销观念充分考虑了政治影响与公众舆论,使企业化被动为主动。因此种种营销观念在国外盛行就不足为奇了。
Ⅶ 百事公司是如何和可口可乐公司抢占印度市场的
不是说可口可乐没有进入印度市场吗,因为印度说要进的话要先公布他的配方。
Ⅷ 百事可乐印度成功的因素反应了什么营销理念
百事可乐进入印度市场靠的就是代表美国文化,而融入印度市场靠的就是融入印度文化。
感觉好像整合营销、关系营销、文化营销、综合市场营销沟通都有。
从行销学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说,行销分为先锋期、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落期等五个阶段,拓销时需依策略需要及公司可分配的资源,结合不同生命周期的产品,以求降低拓展上的风险。
百事可乐在1990年初才进入印度市场,对于这个陌生且敌意的市场,百事可乐的行销策略显得比较实事求是,百事可乐在印度的做法是独资经营,姿态放低,干脆抛弃Pepsi全球品牌的光环,成立一家印度味十足的Leher Pepsi饮料公司。
Leher在印度话是波浪的意思,让当地人觉得这是一家印度饮料公司,对争取当地认同感十分有帮助,然后想尽办法借由民俗节庆的广告让Pepsi可乐本土化,并在板球、音乐、电影中投入广告,以青少年为目标对象,争取好感。
此外,在进入新市场之前,百事可乐的做法是先降价求售,等到市场稳固之后,再伺机调高售价。就整体的收益百事可乐也许不如可口可乐那样下重本经营,不过就拓销绩效而言,百事可乐在印度的确比可口可乐要出色且成功得多。百事可乐的一位资深副总裁曾经说过:“也许我们都了解本身正处于各式各样的企业竞争中,但却未必可洞见完整的企业竞争全貌。”这也许可作为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间互相竞争所学到的教训。
Ⅸ 请问可口可乐什么时候退出印度的现在还在印度销售可乐吗
可口可乐多次退出印度
印度一直是可口可乐心中隐约的痛。1977年遭印度政府驱逐出境的“礼遇”,可口可乐公司并不甘心就此退出;16年后,于1993年10月重新登陆印度之后,却一直麻烦不断。
2003年印度的“科学与环境中心”首次公开调查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公司在印度生产销售的部分软饮料中杀虫剂含量超标;同年,印度卫生部门警告该国民众,可口可乐含污染成份,切忌饮用;同年12月26日,印度当地法官判可口可乐败诉,原因是在当地滥采用地下水,甚至还发生了当地农村妇女在企业大门口抗议;2004年2月17日当地妇女组织以保护国家利益之名向跨国公司诉讼,当地政府函令可口可乐厂关闭。
2006年,印度再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有毒”事件,印度最高法院下令要求百事和可口可乐公司公布它们秘方。
其实我觉得是印度在做自己的民族企业保护。。。。。。。由此可见,可口可乐应该已经退出了,就算是还在也应该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