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低价定价策略有哪些
一、定价的步骤及新产品定价策略
(一)定价的步骤
成功的定价并不是一个最终结果,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应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收集
定价策略常常因为没有考虑到所有关键因素而失败。由于市场人员忽视成本,其定价决策仅仅是市场份额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由于财务人员忽视消费者价值和购买动机,其定价忽略了分摊固定成本。没有收集到足够的有关竞争对手的信息而做出的定价决策,短期看起来不错,一旦竞争者采取出乎意料的行动就不行了。好的定价决策需要成本、消费者和竞争者三方面的信息——这是定价成功与否的决定信息。因此,任何定价分析要从下面开始:
(1)成本核算:与特定的定价决策相关的增量成本和可避免成本是什么?
——包括制造、顾客服务和技术支持在内的销售增量变动成本(不是平均成本)是什么?
——在什么样的产量水平下半固定成本将发生变化,这个改变值是多少?
——以某个价格销售产品,什么是可避免的固定成本?
(2)确认消费者:哪些是潜在的消费者,他们为什么购买这个产品?
——对于消费者来讲,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是什么?
——其它因素 (比如:很难在替代品之间作比较,购买产品代表一种地位和财富,预算限制,全部或部分成本可以由他人分担等)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性的?
——顾客感受到的价值的差异以及非价值因素的差异是如何影响价格敏感性的?如何根据差异将消费者划分成不同的市场?
——一个有效的营销和定位战略如何影响顾客的购买愿望?
(3)确认竞争对手:目前或潜在的能够影响该市场盈利能力的竞争对手是谁?
——谁是目前或潜在的关键竞争对手?
——目前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实际交易价格(与目录价格不同)是多少?
——从竞争对手以往的行为、风格和组织结构看,他们的定价目标是什么?他们追求的是最大销售量还是最大利润率?
——与本公司相比,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他们的贡献毛益是高还是低?声誉是好还是坏?产品是高档还是低档?产品线变化多还是少?
数据收集阶段的三个步骤要分别独立完成。否则,如果负责收集顾客信息(第二步)的人员相信增量成本相对于价值来讲比较低(第一步),就会倾向于保守的估计经济价值。如果计算成本(第一步)的人员相信消费者价值很高(第二步),就会倾向于将产品的成本定的较高。如果收集竞争信息的人员(第三步)知道消费者目前偏爱的产品是什么(第二步),就会忽略那些尚未被广泛接受的高新技术带来的威胁。
2.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阶段也包括成本、消费者和竞争三方面。不过此时各种信息开始相互关联起来。财务分析通过价格、产品和目标市场的选择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要或者创造竞争优势。公司选择目标市场要考虑为市场细分服务的增量成本以及公司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或者成本更低地服务于该市场的能力。竞争者分析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预测竞争者对某个以深入到顾客细分为目的的价格变动的反映。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需要三个步骤:
(1)财务分析:对于潜在的价格、产品或促销变动,销售量需要变化多少才能增加利润?对于新产品或新市场,销量应至少达到多少才能回收增量成本?
——在基准价格水平下,贡献毛益是多少?
——为了从减价中获取更多的贡献毛益,销售量应该增加多少?
——在提价变得无利可图之前,可以允许销量减少多少?
——为了覆盖与决策相关的追加固定成本(如广告、审批的费用),销量需提高多少?
——已知与销售水平相联系的增量固定成本,销售新产品或将老产品打入新市场需要达到什么样的销售水平才是有利可图的?
(2)市场细分:不同细分市场的顾客的价格敏感度不同,购买动机不同,为他们服务的增量成本也不同,如何给不同的细分市场定价?如何能够最有效地向不同细分市场的顾客传达产品的价值信息?
——如何在购买之前区分不同细分市场的顾客?
——如何在市场细分之间建立“隔离栅栏”,使低价市场不影响产品在高价市场的价值?
——公司如何避免违反有关价格细分(price segmentation)的一些法定规则?
(3)竞争分析:竞争者对公司将要采取的价格变动会做出什么反应?他们最可能采取什么行动?竞争者的行动和反应将如何影响公司的盈利和长期生存能力?
——已知竞争者的生产能力和意图,公司在盈利的前提下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公司如何利用竞争优势选择目标市场,以避开竞争对利润的威胁?
——如果不能从无法避免的竞争对抗中获取利润,公司应该从什么样的市场上战略性的撤回投资?
——公司如何利用信息来影响竞争者的行为,使公司的目标更具有可达到性和盈利性?
3.制定战略:财务分析阶段的最终结果是得到一个价格-价值战略(a price-value strategy),一个指导未来业务的规划。正像前面讲过的一样,没有在任何期情况下都“正确”的策略。一些战略错误正是由于将一个行业的策略强加于成本、消费者或竞争条件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行业造成的。
决策过程不必像如上所说的那样非常程序化。不过建议大公司将这一过程规范化。在大公司中,成本、顾客和竞争的信息分别由不同的人掌握,只有规范的决策过程才能使管理当局确信所有的信息都体现在定价决策中了。对于小公司来讲,这个过程则往往采取不太正式的形式来完成。为了获得成功,任何一个定价的管理者必须要知道它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做出正确结论需要了解什么信息,进行什么分析。
(二)新产品定价策略
㈡ 低价竞争者该采取什么样的营销策略
以品牌路线为生存,以品质路线为经营,只有这样才可以长久,低价的发展思路是不长久的,也不利企业的发展。
㈢ 如何应对竞争对手的低价策略呢
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首先,我们需要去探究两点。
第一,竞争对手低价的本质,比如说是产品质量下降?是滞销产品?是附加值降低? 是售后服务缩水?
还是单纯性的、因为年底冲刺汇款冲业绩,在不损害任何质量前质量与服务前提下,做的折扣?
第二,我们需要探究,竞争对手这个折扣,针对的产品的量有多少?如果说产品量不多,那就不用过于关注。如果量非常大,足以分流走我们绝大部分客户,我们就必须做出应对策略。
我是黎沛沛,8年房地产营销策划实战,手百问答最专业的房地产策划师。能深入浅出、清晰明了、精准直接地解答营销知识。不说空话假话官话,不忽悠,不模棱两可。想查看我的更多专业性回答,请点击我的名字。
㈣ 中国产品走低价策略有人说这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也有人说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竞争力所在
中国产品低价抄并不是什么策略,主要原因是中国产品成本低,成本低在矿产资源,劳动力,环境破坏成本等方面,另中国产品主要集中低附加值产品无法高利销售,同时国内企业相互价格竞争,没有同业保护条款、这也就是近二年国家提出中国制造二次转型升级中国创造的原因。所以这种不是营销策略是严重透支的结果。这种竞争力是不能长期保持的。
㈤ 低价,低价,低价,真的是最好的营销策略吗
曾经有一个业务员问老板:“市场上有一个小厂,价格很低,很难对付,怎么办?”老板反问道:“既然这家厂这么厉害,为什么一直是家小厂,而我们却是大厂呢?”实际上,低价在市场上通常只是扮演着“搅局”的角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对抗性竞争中,高价经常被低价搅得心烦意乱甚至胆战心惊,但低价最终总是难敌高价,甚至在高价面前一败涂地。
我们经常发现:市场上销量最差的商品,通常也是价格最低的商品。除非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和产品结构优势,低价不再是常规竞争手段,而是战略竞争手段。在常规的价格竞争中,低价经常被有经验的营销者视为绝望者的“救命稻草”,而且往往也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价打败低价是市场的常态,低价打败高价是个案。我们经常看到,低价决定了营销的核心要素只能是价格,因为低价无法支撑其他营销活动。高价决定了它的营销活动可以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价格所产生的政策空间决定的。
很多人理解的是:高价是需要营销活动来支撑的,而低价不需要,因为低价本身就是证明。我们经常看到,“裸价”上市基本上是失败的。所谓“裸价”,就是价格到底,除此之外,没有营销费用。“裸价”上市的产品,除了上市之初可能在渠道引起一定影响之外,基本上很难在消费者中产生影响。
消费者的购买必须建立在他们对产品的认同基础之上。这种认同源于包装、价格、消费体验、市场推广、品牌传播等。产品上市之后,除了包装和价格的认同之外,其他认同方式都需要一定的营销支持。而低价营销舍弃了包装、价格之外的所有环节,就等于放弃了品牌与消费者进一步关联的渠道,造成品牌发展后劲不足。
活跃度比价格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低价产品往往是沉默的,高价产品往往是活跃的。在终端市场,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畅销的产品往往并非价格最低的商品,也不是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商品,而是市场表现最活跃的商品。
在终端市场,电动车销售商众多,品类也非常丰富,品牌认同度整体很高,谁的表现活跃,谁就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消费者关注度才是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品牌活跃度才是企业营销的核心要素。
如爱玛、雅迪、新日、绿源、立马、台铃这样的顶尖品牌,及新大洲、净原一类的品牌企业,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依然会保持甚至是加强营销层面的投入力度,从而提升自身品牌在终端市场的活跃度,为企业的逆势发展奠定基础。
低价营销在企业前期拓张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却无法维持品牌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消费者口碑的建立。
因此,“低价是最好的营销”只是部分企业唯利是图的谎言,对这样的品牌和企业,笔者还是奉劝消费者和经销商切莫靠近。
㈥ 企业主动降价的原因有哪些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应如何科学运用降价策略
主动降价的原因有:
1.新产品即将上市,对旧产品有着替代作用,希望通过降价来迅速的将旧产品处理掉。不仅回笼资金,也会对新产品打开市场做出铺垫,回笼的资金可用于新产品的市场推广。
2.库存积压太多,需要通过降价达到迅速回笼资金的目的,降价如果能较快卖出的话,可以很快得到现金,让资金链活起来。
3.该商家的知名度不够高,需要通过降价促销来积累人气提高知名度
4.商家要转行或者该卖其他的产品了,需要清理库存,好进行他的下一步投资。
5.产品的有效期到了,不卖出,就过期报废了。。。
6.企业要破产了,清算呢
7.产品本身有问题,但是不影响使用,当然问题只有企业自己会知道了。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最好不要轻易动用降价策略,虽然这是较快将产品卖出的好方法之一。如果一个信誉好的企业,突然将产品降价卖出,消费者会认为是不是你的企业出现了经营问题,是不是资金链或者现金流断裂,导致运营不下去了,还是产品本身出现了问题,才要迅速处理掉。降价会使企业的形象等各方面收到质疑,消费者并不会听说你降价就一窝蜂去买你的降价产品。
所以如果你要通过降价来处理你的产品,也需慎重。
㈦ 低价营销策略的特点
1:产品的特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升级的潜力和价值,行业存在版恶性竞争,需用底权价策略竞争.
2:阶段性:为了在某一段时间内为达到目的(迅速占领市场,快速扩大知名度,产品更新换代,清理库存)而惯用此策略.
3:原材料优势:企业拥有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原材料优势且想清洗市场竞争者,整合市场.底价策略乃必杀技.
先胡说几句,想到了再回你。
㈧ 薄利多销营销策略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薄利多销有多种表现形式:
1、新品上市促销活动可以进行薄利多销,其积极作用是快版速打造权市场影响力,建立核心消费群,在把握好促销节奏的情况下,几乎没有消极作用,需要警惕的是不能把新品促销变成砸价促销。
2、处理临近过期产品,进行薄利多销,此举让利于消费者的同时又保证产品被健康的消费掉,目前很多KA类超市都有临近过期产品销售区,此举不宜销售大量产品,否则会被认为产品滞销,从而影响品牌形象。
3、节假日促销,进行薄利多销,电器、食品、酒类等,常用的促销方法,在需求量大的季节,进行薄利多销,是个非常棒的营销手法,这时的周转率提高,反而给企业带来更高利润。缺点是淡季销量下滑明显,会扰乱产品的正常销售价格,所以最好是单独设计节假日促销产品,或是进行变相降价,如送促销品。
4、成本定价策略中的薄利多销,如格兰仕微波炉稳坐销量的头把交椅,用的就是成本定价的策略,在保证品质的前提进行低价策略,无疑是插向市场的一把尖刀。但是也有失败的案例,2008年左右有个手机工厂店,智能手机全部低价,低品质,2年的时间全部退市,所以启用成本定价策略一定要在保证产品品质与基本服务的前提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