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
一、文化要素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文化差异是在各种人类关系中都存在的,它不只限于语言,还包括非语言沟通、宗教、时间、空间、颜色、数字、美学、风俗习惯、身份意识和食物偏好等,所有这些对不审慎的公司都是潜在的陷阱。
1.语言:语言是沟通的首要工具,反映了每一种文化的特征、思维、过程、价值取向及其间的人类行为。语言在国际营销中主要有四个作用:语言在信息收集和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语言提供了进入当地社团的通道;在公司的沟通交往中,包括公司内部沟通和公司外部营销网及生意伙伴的沟通,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提供的作用远超于其基本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国际营销的促销广告中,对各种不同语言必须要有深入的理解。例如,美国的百事可乐公司有一个著名的促销广告词:“畅饮百事可乐,使你心旷神怡”(come alive with Pepsi)。在中国这一广告和其产品名称的绝妙翻译相配合,取得了极好的效果,然而,同样的广告词在德国却遇到麻烦。因为其若直译为德语,“come alive”的意思是“死而复生”。另外翻译错误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根源,解决这种尴尬局面的方法就是使用逆向翻译法:一个译者将初始语言翻译为目标语言,另一名译者将译稿译回初始语言,如果原稿和译稿是一致的则说明翻译是成功的。
2.非语言沟通:非语言行为包括表情、眼神、手势、身体移动、姿势、衣着、空间距离、接触、时间观念等,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且比有声语言更难把握。例如,美国文化讲究办公室大小和方位与主人地位的关系,管理者级别越高,办公室面积越大,楼层越高,而阿拉伯国家一般没有这样的讲究。又如日本人在谈判中,常有点头的动作,但这往往不是一种认可对方观点的表示,而只是表明自己理解了对方的观点。
3.宗教:宗教是在共同的信仰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提供了某种跨文化相似的基础。宗教对国际营销的影响可以分为两方面,一个是宗教教义的影响,另一个是宗教习俗的影响。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应当归功于新教的伦理观念。这种提倡勤俭节约的清教徒生活准则,同时又视财富的积累为上帝的恩宠的新教观念,无疑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精神前提。而儒家伦理对东亚的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宗教习俗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如在中东严禁出售猪肉和酒类饮品。
4.价值观念与态度:价值是共有或相对普遍的信念,它决定对事物的判断或确定一般的偏好。态度是基于价值之上对各种选择的评价,用来表述价值,并促使人们以某种方式作出反应。各种文化对工作、成就、职业、时间、财富及革新的态度均有不同,对跨国经营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越是核心的价值和态度,在国际营销中的影响越大。如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独立性和成就,推崇相互竞争。而另一些国家,如日本等国,人们更为重视集体合作。并更为重视等级观念。又如,各种文化在时间概念、时间观念上是不同的。例如,对过去、现在、将来的世俗观点,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很有趣的就是对约会的时间观点:日本人认为不能准时是不能接受的,对德国人,准时是仅次于信奉上帝的事,而在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迟到30分钟并不奇怪。 5.教育:教育在文化的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宏观上看,教育影响和决定一国国民素质、科技水平、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状况,从微观上看,教育影响和决定了个人职业、爱好、消费习惯以及企业生产方式、技术与工艺选择、产品类型及广告促销等方面。例如,一般而言,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高收入阶层占的比例越大,社会的消费方式和销售观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并对企业的营销产生影响。 6.社会组织:不同文化的社会组织存在差异。如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西方国家中家庭单位以“核心家庭”为主,一般包括两代人。而在东方一些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一个家庭通常是“扩展家庭”,包含了三代甚至四代人。不同的家庭模式,以及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家庭决策权等,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消费模式。
二、企业跨文化营销中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在国际营销中,既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也要利用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文化营销。企业可以凭借或适应于一定民族或国家的独有的文化特色及其因素,采取和运用一系列策略的措施,建立适当的营销理念,树立企业及其产品的良好形象及信誉,构建目标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信心,从而达到扩展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活动的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采用适应当地独特文化的营销战略。由于文化因素对国际营销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在关于产品、定价、促销及销售渠道("4P")的战略制定中,必须对国外市场的差异性保持敏感性和适应性,根据当地文化因素的特点,将原有产品的某些方面,如成分、名称,价格等进行适当修改,以适应市场需求。如可口可乐公司在香港拓展柠檬汽水时,因最初品牌名译为“是必利”,销售十分有限。后公司针对香港居民的中华文化背景及汉语的特色,就改名为“雪碧”,这种名称既典雅清新,又便于记忆,受到包括香港、中国大陆等在内的巨大市场的青睐。企业的这一战略还应包括在促销手段及方式上的运用,即与当地文化密切结合,采用广告、举办文化节,改善公共关系(包括公众舆论)与宣传报道等各种方式进行促销。如万宝路香烟在中国的促销就曾多次举办过如安塞腰鼓大赛、汽车拉力赛等文化活动,以此来吸引消费者,拓展市场销路,并收到了良好效果。 2.创造特定文化需求的营销战略。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在国际营销中,可以积极利用本民族或本企业的独特的文化,以此来适应和开创市场需求。美国菲利普·莫利斯公司在万宝路(Marlbaro)香烟的全球营销中以象征力量的红色作为其外盒的主要色彩,并同时在广告中配以美国西部牛仔的硬汉形象,巧妙地将西部牛仔这种美国文化特色与包装相互交融,突出表现了美国西部地区粗犷豪迈的特点,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可,从而使万宝路成为全世界最为畅销的香烟。 3.树立营销人员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跨文化市场营销人员面对不同文化的差异,需要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观。首先,对可以做的和禁忌的要有文化敏感性,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善于从文化的角度寻求答案。其次,要认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异,应该保持文化中立,不应有所谓“文化优劣”的观点。再者,跨文化营销人员应避免简单地将一个文化的概念移植到另一个文化中;尤其要避免简单的自我参照标准(self-reference criterion),即:如果我喜欢和使用某种产品,别人也会这样做;如果某种产品在一地销路好,则在另一地也有相似的业绩。
4.培养企业人员的跨文化技能。企业在跨文化经营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员工的跨文化能力。企业无论是从本国直接派遣人员,还是在当地招聘人才,都会遇到何种策略开发跨文化技能的问题。企业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1)通过海外商务旅行和工作经历增强跨文化工作能力。员工可以通过实践经历和旅行获取应对其它文化的技能,主要包括开展与多文化生意伙伴的日常接触,在多文化团队工作,商务旅行和驻外任职。 (2)通过培训和指导增强提高员工跨文化工作水平。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跨文化内部培训。包括研讨会、课程、语言培训、书籍、网站、讨论和模拟演练。人力资源部门也可通过外地旅行、录像、特别课程和企业内部网提供文化培训。有时,企业可以聘用文化顾问,指导经理人跨越不熟悉的文化领域。有的企业运用“文化翻译”,帮助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协调谈判,并解释出现的误解。 (3).聘用具有跨文化技能的人员。为了获得具备跨文化工作能力的经理人,企业采用的另一途径是聘用。通过聘用来自多样文化背景的员工或具备广泛国际经历的人员,企业可以增加拥有合意技能的员工人数。它们可以积极找寻熟知工作中所遭遇文化冲突的新经理人。然后,企业可以依靠这些新人对他人作非正式的管理培训。 (4).在企业文化中遵循多样化政策。如果企业已经实现全球化经营,就可以采用多样化战略来跨越文化差异。多样化可以使员工队伍趋于多元,并鼓励员工珍视工作场所的文化差异。鼓励跨文化了解和对文化差异的积极态度。惠普、摩托罗拉等公司就成功地采用了这一战略,它们把跨文化培训融入其多样化政策中,并把多样化视为全球经济中重要的竞争优势。它们的策略是建立多样化的员工队伍,反映并理解公司所服务的多种顾客。 总的看来,文化因素在企业的国际营销策略中表现出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企业跨国经营中必须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或正在向国际化,从而直接面对跨文化营销。我国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因素与企业跨国经营的紧密联系及其重要作用,根据目标市场的独特的文化特色与文化氛围,制定正确的符合其文化及其需求的经营策略,采用各种方式手段开展文化营销,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及其各种经营目标。
②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哪些选题比较好写
这个好写,而且好写的方向也多,我写了很多这些方面的,我给你选题你参考下。
1.试论道德营销
2.论新经济时代的创意经济
3.节日促销策略探讨
4.连锁经营与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模式
5.跨文化营销策略探讨
6.价值倍增——营销之魂
7.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8.民营企业人力资本风险规避探讨
9.对媒体市场运作中媚俗行为的分析
10.连锁零售企业库存问题的战略思考
11.中小企业销售瓶颈分析
12.现代企业销售人员素质研究和探讨
13.转型中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
14.产业集群发展如何提升企业竞争力
15.企业实施品牌延伸的策略探讨
16.对城市经济转型的思考
17.对转型时期**市工业竞争力分析
18.**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19.中小企业的蓝海战略
20.连锁超市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研究
21.服务业外包问题研究
22.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机制
23.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研究
24.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在战略研究
25.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
26.跨国公司本地化问题研究
27.在华外资企业独资化问题研究
28.企业跨国并购成败的因素分析
29.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实证研究
30.新苏南模式研究
31.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32.中小企业扶植政策的国际比较
33.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研究
34.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分析
35.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比较研究
36.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
37.苏南企业制度创新研究
38.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39.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40.关于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思考
41.现代企业竞争与合作行为研究
42.论企业的社会责任
③ 帮忙翻译一个产品跨国营销的案例为英文!谢谢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s of the United States, Brazil, in the breakfast cereal breakfast foods and other foods tremendou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Brazil, about 150 million population, age distribution, showing that breakfast cereal consumption has enormous potential because of the population 20 years of age accounted for 48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addition, Brazil's per capita income enough so that people can enjoy the convenience of eating breakfast cereal foods. In assessing the market, Kellogg Company (Kellogg) also noted a remarkable advantage: little or no direct competitors.
Unfortunately, the lack of competition is e to the Brazilians are not accustomed to American-style breakfast. Therefore, the Kellogg Company and its advertising agency J. Walter Thompson Company (J. Walter
Thompson) faced by marketing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s to how to change the breakfast habits of Brazilians.
Kellogg decided in Brazil is very popular TV series "Novelas" in spots. Advertising picture is a little boy eating with relish to back out from the packaging bag of cereal. Shows excellent taste in proc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dvertisement will be located in a food proct rather than as part of breakfast. As a result of market response, the ad film was quickly removed them.
Analysis of the Brazilian culture, show that Brazilians strong family values and deep-rooted concept of male chauvinism. Therefore, in the subsequent design of the ad program will focus on the performance of his cereal bowl and add milk into the family breakfast scene.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advertisement, the more successful advertising programs, an increase of cereal sales, Kellogg had 99.5 percent share of the market share. However, it is still not satisfactory in terms of sales volume, the per capita use of breakfast cereals less than an ounce.
Kellogg has been accustomed to these challenges. It has spent 20 years in Mexico to cultivate a substantial breakfast market size, (in Japan and France have spent 6 years). Kellogg is now also targeting the Indian market has great potential. Although sales in India but was a mere two million U.S. dollars, but very optimistic about its prospect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breakfast of corn flakes, it also likes to eat rice in accordance with Indian features, developed a new piece of rice.
④ 书的营销案例
图书营销案例:解析韩国作家崔仁浩中国文化之旅
9月18日至24日,长江文艺出版社邀请韩国知名作者崔仁浩先生在北京开展了为期六天的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并配合该社9月初出版的《火鸟》一书进行宣传。期间,受到近百家不同媒体关注,该书的销售应声而起。近日,从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传来的消息表明,《火鸟》正式销售未满一个月,已在9月的新书综合排行榜中占据第七名的好位置(参见本期市场月报)。
邀请国外作者来华进行图书宣传,国内出版人多有想法及实践。但组织这类活动的困难比邀请国内作者更多:一是资金压力,数万元的费用让一般人望而兴叹;二是邀请难度大,国际知名作者的工作繁忙,日程紧张,组织者要选出适合中国的营销时机发出邀请,需要做更多工作;三是要克服语言沟通和文化障碍,在短时间内集中组织多场各层次的跨文化营销活动,对图书营销人员来说也是一大挑战。谈起这次韩国作家崔仁浩文化之旅中国行活动,长江文艺出版社负责策划此次活动的罗新认为:“这次活动借鉴了商业和工业行业的营销理念,把活动定位为文化之旅,通过比较周密的计划,得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定位:文化之旅
罗新介绍说,邀请作者来华进行一次营销活动的想法,早在长江文艺出版社—洽谈引进版权时,就已经初步成形。《火鸟》的行销与市场策略则在签合同后不久就初步完成,特色就是定位成“文化之旅”。
崔仁浩是目前亚洲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商道》、《王道》畅销韩国及亚洲各地区,销售上百万册。2003年他的作品刚一进人中国,便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崔仁浩今年初推出经过修改的《火鸟》一书,在韩国引起轰动。这部被作者自称为“自画像”的长篇小说是作者早年的成名之作,曾被四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其中包括香港拍摄的电视剧《香港特快》。因此,该书的版权引起了国内多家出版社的注意。
当时作为出版社负责版权贸易的罗新,在洽谈版权过程中对作者崔仁浩和其作品也有了进一步理解:这位作者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相当感兴趣,《商道》中就表现了作者对中国的历史深度了解。而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崔仁浩也几乎走遍,尤其是西安、洛阳这类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古都。除了到中国各地采风之外,崔仁浩对中国当代的文化也有一定了解。比如他特别推崇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等电影。
“由于崔仁浩先生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公众知名度的特点,使他具备品牌影响力和广告媒体载体的功能。因此,我社举办此次活动不拘泥于陈旧的签名售书方式,而是充分利用作者的文化背景和韩国人文简单、率真、个性独特、性格张扬等特点,借助社会对‘韩流’的关注,把活动办成具有深度的文化内涵的交互式体验营销活动,从而形成更广泛的公众关注度。”罗新在谈到这次活动的策划思路时说。
实施:周密计划
《商道》、《王道》两书在中国出版后,销量表现良好,据说这两本书的出版社也曾有意邀请崔仁浩来中国做图书宣传,但由于作者工作繁忙,平时很难有时间参加活动,一直未能成行。而此次他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初次合作,就答应来华,是什么原因呢?在活动的第四天,当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向崔仁浩提到这个问题时,这位61岁的作者说:“土为知己者死。”
“我们社以前没做过这样的活动,这方面的经验很少。但是我社领导全力支持此事,而且事先我们也做了周密的计划,曾经出了一个长达十多页为期15天的活动企划案,和韩国沟通也很充分。因此打动了崔先生。”据介绍,中秋节正好也是韩国的一个大节,休息七天,因此崔先生特地利用休息时间到中国来参加活动的。而为了这次活动,他回去后每天的工作量要增加一倍,非常辛苦。而这,在无意间,也为媒体创造了一个话题:中秋来华。
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六天时间,该社策划人员提前两周就制作了一个行程表,在“文化之旅”中安排了包括北外演讲暨新书发布会、新浪名人访谈、央视国际访谈、北京多家媒体专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黄金时段一周的读者互动、签名售书、天津媒体全程跟踪体验中国文化、韩国多家媒体电话采访。
这样的行程安排考虑到几种主要的营销活动穿插进行,合理安排作者体力。其中,在高校的主题演讲活动也考虑过其他院校,后来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因为这里的对外交流活动比较多,且有很多熟悉韩国语言文化的学生和教师。果然,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观众提问不断,崔先生的回答也很幽默,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次活动对媒体发动也比较成功。“邀请国外作者来华营销时,读者和媒体对该作者的了解程度最为关键!作者喜欢和了解自己的媒体和读者交流。”在确定活动日期后,9月初就开始陆续通知媒体,形式主要是电子邮件和电话。在给媒体的材料中,长江文艺社详细介绍了作者的简历、主要作品、写作风格、新作特色及各界评价,并且附上活动的日程,媒体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与组织者联系采访。全国大约有上百家媒体接到了通知。
长江文艺社共派出2人完成北京的接待工作。罗新和同事杨前旷为此次活动调动了一些友好关系配合,比如取得了北外校领导和校方的全力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友人的支持、知名的工商业圈策划人的支持、在京的多家文化公司提供交通工具等。费用主要出版社负担,在六万元左右。
效果:直接推动销售
随着韩国作家崔仁浩中国文化旅活动的进行,新浪网首页“新闻中心”以醒目颜色保存新闻标题链接3天之久,《北京晚报》以彩版大幅介绍崔先生和《火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周黄金时段开展的营销活动,参与者中奖后将得到崔先生签名的《火鸟》。《沈阳晚报》、《重庆商报》和《成都晚报》等地方媒体做了图书连载。目前,仍不断有媒体提出采访要求。
媒体的宣传带动了《火鸟》的人气,崔仁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现场签售140本书,这样的数量连作者也表示“没有料到”。而罗新他们也没有料到,一次在历史博物馆门前,甚至有韩国游方的尼姑要求与崔先生合影。韩国方面也有媒体关注此次中国行,曾电话采访过,“远在韩国那边,通过韩国媒体也感受到崔先生在中国活动的热度”。
这次活动中增进了作者对长江文艺出版社及罗新等人的友好关系。得知作者有意写一篇涉及中国的作品,在中秋节,罗新特地安排了北京一个高层公寓和崔先生夫妇共度佳节。在装饰了漂亮的中国灯笼、一派现代感的房间里,崔先生还展示了他浑厚的男中音。
但罗新也认为,时间不够也使得他的一些活动构想未能充分展开,比如与其他中国作家的交流、去其他城市等。
⑤ 宝洁在中国采取了那些策略来开展跨文化营销
1988年,宝洁公司带着他们一贯秉承的“消费者至上”原则和他们的“生产和提供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的理念来到中国。宝洁进入中国市场,品牌在进行国际化的同时,其间必然存在一个品牌的本土化问题。在一个文化域具有很好效果的广告,在另一个文化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企业把品牌的核心定位标准化,把产品信息反映的文化和细分市场的受众文化结合起来,以达到“国际品牌,本土文化”的目的。这一作法就是国际品牌在本土化的表现。宝洁在中国的广告策略主要表现为在坚持国际化广告策略的同时,注意国际品牌的本土化,抓住国内外消费者购买日用洗洁品的共同的消费心理,产品本土化,广告策略国际化,其间针对中国的消费者对自身的广告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
(一)坚持国际化的广告策略:比较宝洁在中国及在本土的广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广告策略差别不是很大。在中国主要还是采用沿袭其自身的广告策略的方式,我们在以上谈到的宝洁公司的广告策略及特点大部分依然在中国得以执行。这和其他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商品进入中国市场都很大的改变了其原来的营销及广告策略,来适应当地的各种风俗习惯,使人们接受其商品。宝洁没有遇到相似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成立150多年中,宝洁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了以上的基本的行销策略,他们让宝洁在市场上长久不衰。同时,从宝洁在生产的产品出发,作为消耗品的家庭洗洁品,无论在国外或是中国,人们之所以购买,主要看重产品的品质、使用的效果和价格,这其间所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较之其他商品要低得多,使得其原有的偏重理性化的针对商品功效的广告策略可以继续在中国大行其道。同时其在品牌管理上的理念,形成每一个品牌的品牌个性,运用USP策略等,在中国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二)国际品牌在本土化: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宝洁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开展消费者追踪并尝试与消费者建立持久的沟通关系。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研究部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把消费者意见及时分析、反馈给生产部门,以生产出更适合中国消费者使用的产品。广州宝洁创造性的应用其原有的营销经验和世界一流技术,完善本地产品和地区性产品,通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以及制定适合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
1997年,宝洁公司在中国酝酿的新产品:推出一种全新的展示现代东方女性黑发美的润发产品,取名为“润妍”,意指“滋润”与“美丽”。产品目标地位:成熟女性。产品从注意产生到产品上市,“润妍”品牌怀胎将近3年。最终推向市场的“润妍”倍黑中草药润发露强调专门为东方人设计,在润发露中加入了独创的水润中草药精华,融合了国际先进技术和中国传统中草药成分,特别适合东方人的发质和发色。广告把水墨画、神秘女性、头发芭蕾等画面进行组合,营造东方气息。同时从中国杭州起步,城市与产品着力营造的既现代又传统的东方美一拍即合。在产品推出时,公司举行一系列公关宣传,如推出颇具分明的世界里写出千姿百态的“润妍”;赞助中国美院,共同举办“创造黑白之美”水墨画展,这些活动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样宝洁人一丝不苟的准备了3年的“润妍”款款上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宝洁为广告的跨文化做出多少努力和耐心。
奥格威说过“广告的内容比表现更重要”。宝洁的产品特性适合其在美国的广告策略。而如果商品不适合中国的消费者,不能令消费者满意,产品依然没有销路,生产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时宝洁在中国成功的基础。宝洁依据中国人的特点及其他因素对产品进行改良,以适应中国的消费者。宝洁公司开始进入其他国家时采用的是美国化的产品,结果在如本推销其帮宝适纸尿布时,由于不适合日本婴儿的体型而遭到了失败。宝洁在挫折与失败中总结经验,终于成为研究和了解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的专家。广州宝洁的洗发用品依赖中国水质和消费者发质的不同,将产品的成分作了调整,标签说明也有所变动。产品的本土化为其他方面的本土化提供了基础。
为产品取中国名称。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国外产品在进入中国后依然使用他们原来的名称,如m&m巧克力。这样对于保持产品的国际性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对于产品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如果连产品的名称都说不清楚,又怎么能让他们记住这个品牌并成为其长期的使用者呢?宝洁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为其每一个产品都结合产品特点取了相对应的中文名称,如飘柔(rejoice)、潘婷(pantene)、海飞丝(head&shoulders)、沙宣(Sassoon)、舒肤佳(safeguard)、玉兰油(olay)、激爽(zest)等,产品在中国进行宣传的时候就采用其中文名称,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记忆提供了方便。
在广告中采用中国模特,很多中国的产品在国内进行销售的时候喜欢请外国的模特进行宣传以给人一种产品国际化的印象。与此相反,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宝洁广告中不存在这一现象。大部分产品的广告时一名中国家庭主妇,直接把自己使用宝洁产品的体会陈述出来。逐渐使用明星做广告。以上我们提到,宝洁在美国本土的广告中是很少使用名人为其产品进行宣传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明星也逐渐出现在中国的宝洁广告中。如潘婷使用章自怡和萧亚轩分别为不同类型洗发水做代言人,王菲、周迅也出现在海飞丝的广告中。这也是宝洁在中国广告策略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归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宝洁在中国定位于高档的日用产品,其消费者多是16-40岁的人群,收入为中等或中等偏上,崇尚品牌和产品品质。这个年龄的人受明星的影响比低年龄人群(12岁以下)和中老年人群(45岁以上)要大得多。针对他们得诉求,适当采用名人宣传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二是由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只要明星广告运用适当,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跟随流行,名人广告也成为一种时尚,社会的发展也是使宝洁走近名人广告的一个因素。不过我们观察宝洁的名人的广告,其主要的广告表现方式和其自身原有的广告变化不大,仍然向消费者直述产品的功效,紧紧抓住一个USP进行宣传,不过模特由以前的普通人变成了众所周知的明星。这一点可以看出宝洁的总体广告策略还是没有变化的。
宝洁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产品所面对的消费者产生了变化,同时中国的消费者也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消费心理;市场经济的差异,使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也和原来有所区别,这都影响了宝洁在中国的广告策略。本来作为大众普通消费品的宝洁产品,进入中国之后,由于中美经济的差异,与中国原有的日用洗洁品品牌比较,使其成为高档的日用品。随着其市场地位的变化,其主要的购买人群为中高收入的家庭。加之中国消费者中普遍存在的“崇洋”心理,也更使宝洁成为高品质、高价格的商品。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宝洁进入中国也采用明星做广告。同时宝洁坚持一贯的“亲和”路线,选取普通人,在人们熟悉的场景,理性的直述商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同时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宝洁部分产品采用“低价”路线(如近期的汰渍洗衣粉的广告中,一直围绕“价格低廉效果不错”这个USP),使得宝洁更大的扩大了自己的市场。
⑥ 迪士尼在法国的失败案例分析
草~~~你越秀哪个班的
⑦ 跨文化营销失败的例子
2003年末“丰田霸道笔者注“霸道”是一款新车名称令中国石狮敬礼鞠躬”广告2004年日本立专邦漆“盘龙滑落”广告2004年美属国耐克公司“中国形象飞天、中国老者、中国龙被击败”广告都引起了中国民众强烈反感对这些公司的形象也带来了不尊重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其产品的促销有害无益。
⑧ 跨文化营销策略应考虑哪些因素
1)开展跨文化培训。对于国际营销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是防止和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跨文化培训可以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提高营销人员对文化的认识和敏感度以及语言沟通能力,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在进行跨文化营销中可能出现的沟通不良,提高市场调研质量,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企业内部摩擦。
2)根据文化差异设计企业产品。文化对人的影响最终是通过行为流露出来的,这就是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往往是通过购买行为的差异表现出其所属的文化群体。因此,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一定要把他们所属文化的特性设计到产品中去以适应他们的文化个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可能审美观念完全不同,由此产生的需求也会大不相同,如果企业本着一致的原则来设计产品,那么很可能在某国极为畅销的一产品出口到另一国去就变得无人问津,所以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在跨文化营销中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充分满足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才能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本地化策略。在进行跨文化营销时,企业除派遣本国营销人员之外,还可雇用大批的当地职员,这些雇员比本国营销人员更为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这无疑为跨国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提供了巨大便利。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和当地的市场调研机构、广告代理商等合作开发市场,以弥补由文化差异给企业带来的劣势。
4)促进异国的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策略是指利用母国强大的文化优势,抓住开发国文化变迁的时机,使开发国文化顺应自身的需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营造新的营销环境,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从可口可乐、麦当劳、必胜客这些美国企业对中国快餐市场的冲击,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化变迁力量之巨大。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长期性,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实现,这需要跨国企业长期坚持不懈的营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异国消费者购买观念的转变。同时,文化变迁策略也只能在文化相对开放性比较大、包容性较强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
⑨ 急~~~~图书营销方案或案例。谢谢!
图书营销案例:解析韩国作家崔仁浩中国文化之旅
9月18日至24日,长江文艺出版社邀请韩国知名作者崔仁浩先生在北京开展了为期六天的中韩文化交流活动,并配合该社9月初出版的《火鸟》一书进行宣传。期间,受到近百家不同媒体关注,该书的销售应声而起。近日,从北京开卷图书研究所传来的消息表明,《火鸟》正式销售未满一个月,已在9月的新书综合排行榜中占据第七名的好位置(参见本期市场月报)。
邀请国外作者来华进行图书宣传,国内出版人多有想法及实践。但组织这类活动的困难比邀请国内作者更多:一是资金压力,数万元的费用让一般人望而兴叹;二是邀请难度大,国际知名作者的工作繁忙,日程紧张,组织者要选出适合中国的营销时机发出邀请,需要做更多工作;三是要克服语言沟通和文化障碍,在短时间内集中组织多场各层次的跨文化营销活动,对图书营销人员来说也是一大挑战。谈起这次韩国作家崔仁浩文化之旅中国行活动,长江文艺出版社负责策划此次活动的罗新认为:“这次活动借鉴了商业和工业行业的营销理念,把活动定位为文化之旅,通过比较周密的计划,得到让人满意的效果。”
定位:文化之旅
罗新介绍说,邀请作者来华进行一次营销活动的想法,早在长江文艺出版社—洽谈引进版权时,就已经初步成形。《火鸟》的行销与市场策略则在签合同后不久就初步完成,特色就是定位成“文化之旅”。
崔仁浩是目前亚洲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其创作的《商道》、《王道》畅销韩国及亚洲各地区,销售上百万册。2003年他的作品刚一进人中国,便迅速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崔仁浩今年初推出经过修改的《火鸟》一书,在韩国引起轰动。这部被作者自称为“自画像”的长篇小说是作者早年的成名之作,曾被四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其中包括香港拍摄的电视剧《香港特快》。因此,该书的版权引起了国内多家出版社的注意。
当时作为出版社负责版权贸易的罗新,在洽谈版权过程中对作者崔仁浩和其作品也有了进一步理解:这位作者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相当感兴趣,《商道》中就表现了作者对中国的历史深度了解。而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崔仁浩也几乎走遍,尤其是西安、洛阳这类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古都。除了到中国各地采风之外,崔仁浩对中国当代的文化也有一定了解。比如他特别推崇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等电影。
“由于崔仁浩先生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公众知名度的特点,使他具备品牌影响力和广告媒体载体的功能。因此,我社举办此次活动不拘泥于陈旧的签名售书方式,而是充分利用作者的文化背景和韩国人文简单、率真、个性独特、性格张扬等特点,借助社会对‘韩流’的关注,把活动办成具有深度的文化内涵的交互式体验营销活动,从而形成更广泛的公众关注度。”罗新在谈到这次活动的策划思路时说。
实施:周密计划
《商道》、《王道》两书在中国出版后,销量表现良好,据说这两本书的出版社也曾有意邀请崔仁浩来中国做图书宣传,但由于作者工作繁忙,平时很难有时间参加活动,一直未能成行。而此次他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初次合作,就答应来华,是什么原因呢?在活动的第四天,当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向崔仁浩提到这个问题时,这位61岁的作者说:“土为知己者死。”
“我们社以前没做过这样的活动,这方面的经验很少。但是我社领导全力支持此事,而且事先我们也做了周密的计划,曾经出了一个长达十多页为期15天的活动企划案,和韩国沟通也很充分。因此打动了崔先生。”据介绍,中秋节正好也是韩国的一个大节,休息七天,因此崔先生特地利用休息时间到中国来参加活动的。而为了这次活动,他回去后每天的工作量要增加一倍,非常辛苦。而这,在无意间,也为媒体创造了一个话题:中秋来华。
为了充分利用宝贵的六天时间,该社策划人员提前两周就制作了一个行程表,在“文化之旅”中安排了包括北外演讲暨新书发布会、新浪名人访谈、央视国际访谈、北京多家媒体专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黄金时段一周的读者互动、签名售书、天津媒体全程跟踪体验中国文化、韩国多家媒体电话采访。
这样的行程安排考虑到几种主要的营销活动穿插进行,合理安排作者体力。其中,在高校的主题演讲活动也考虑过其他院校,后来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是因为这里的对外交流活动比较多,且有很多熟悉韩国语言文化的学生和教师。果然,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观众提问不断,崔先生的回答也很幽默,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次活动对媒体发动也比较成功。“邀请国外作者来华营销时,读者和媒体对该作者的了解程度最为关键!作者喜欢和了解自己的媒体和读者交流。”在确定活动日期后,9月初就开始陆续通知媒体,形式主要是电子邮件和电话。在给媒体的材料中,长江文艺社详细介绍了作者的简历、主要作品、写作风格、新作特色及各界评价,并且附上活动的日程,媒体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与组织者联系采访。全国大约有上百家媒体接到了通知。
长江文艺社共派出2人完成北京的接待工作。罗新和同事杨前旷为此次活动调动了一些友好关系配合,比如取得了北外校领导和校方的全力支持、清华大学出版社友人的支持、知名的工商业圈策划人的支持、在京的多家文化公司提供交通工具等。费用主要出版社负担,在六万元左右。
效果:直接推动销售
随着韩国作家崔仁浩中国文化旅活动的进行,新浪网首页“新闻中心”以醒目颜色保存新闻标题链接3天之久,《北京晚报》以彩版大幅介绍崔先生和《火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周黄金时段开展的营销活动,参与者中奖后将得到崔先生签名的《火鸟》。《沈阳晚报》、《重庆商报》和《成都晚报》等地方媒体做了图书连载。目前,仍不断有媒体提出采访要求。
媒体的宣传带动了《火鸟》的人气,崔仁浩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现场签售140本书,这样的数量连作者也表示“没有料到”。而罗新他们也没有料到,一次在历史博物馆门前,甚至有韩国游方的尼姑要求与崔先生合影。韩国方面也有媒体关注此次中国行,曾电话采访过,“远在韩国那边,通过韩国媒体也感受到崔先生在中国活动的热度”。
这次活动中增进了作者对长江文艺出版社及罗新等人的友好关系。得知作者有意写一篇涉及中国的作品,在中秋节,罗新特地安排了北京一个高层公寓和崔先生夫妇共度佳节。在装饰了漂亮的中国灯笼、一派现代感的房间里,崔先生还展示了他浑厚的男中音。
但罗新也认为,时间不够也使得他的一些活动构想未能充分展开,比如与其他中国作家的交流、去其他城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