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企业公益事件营销怎么做
企业做来公益活动的目的性不是那么自明显,回馈人类和承担社会责任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赔本买卖,其实不然,从这种活动的性质来讲,公益更像一种立意长远的营销 活动。通过公益等实际行动,既表达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又使社会受众群体对本企业产生良好的印象,实际上是做了一次变相的企业形象广告。
『贰』 全民公益的经典案例
汶川大地震让全民公益更加方兴未艾,2008年以来全民公益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内的成绩,其中最著容名的活动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肯德基必胜客所属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发起的为贫困山区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活动,该活动从2008年发起以来,利用肯德、必胜客在全国的餐厅网络每年向消费者发起两周左右的募集活动,三年来项目累计募集善款2500万元,超过1500万人次普通公众参与捐款。该项目是中国目前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性公益项目之一,成功打造了公众持续性捐赠平台,践行了“人人可公益”的全民公益理念。
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全民公益项目包括“爱心包裹”、恒大慈善万人行、心基金等。
全民公益可走更远
全民公益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算了一笔账:“目前我国城市生活的人口是5亿人,如果每人一年捐100元钱,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就能募集到500亿元善款。”事实上,2007年我国公众和企业的慈善捐赠(款物)总额才达到了223.16亿元,也就是说,全民公益是我国慈善事业尚待开发的一个宝藏。
『叁』 公益营销
关于公益营销及策划方法的定义,社会上有颇多理解,中国公益化商业模式联盟发起人、公益营销践行者魏涛先生认为,公益营销应当有两个内容:
其一,是以产品营销为目标,以社会公益为导向,以公益主题为载体进行的营销行为。
其二,是为公益事业推广(如慈善基金、公益事业项目、大型公共活动)而开展的营销行为。
这两个内容,往往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
理论上的公益
大工业时代以后,经济追求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人们对经济变得又想往、又回避——大家想往得到财富,但又回避着别人把它从自己兜里再“营销”出去,大家一面苦练推销术,一面又在拒绝推销。
在今天看来,极具功利性的、被人文化了的现代货币,给人类交往筑起了一道道无形的高墙。与此同时,相对无功利的艺术、文化、体育、教育、血缘关系等中介,却成为人们交往中较容易放松戒备、袒露心扉的高效载体,当然,高尚的公益事业自然也在其中。于是,个别有先见之明的企业人士,逐渐避开世俗的视野,搭上公益的快车,驶向营销的彼岸。这样一来,优越于传统营销理念的公益营销等新思路、新方法便传播开来
——摘自2008年魏涛先生对包括公益营销在内的新营销模式价值实现的社会学解释
●伦理视野下的“公益”
公益,即伦理学中的“利他”概念,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道德规范体系中社会共识的“应当”
公益营销,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高尚的商业德行
●市场视野下的“公益”
经济与市场行为受到道德的限制和影响,正常的经济行为本身就是公益的
突出市场行为的公益性目的,会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信赖
营销中的公益是人们共同利益的实现,或者是绝大多数利益主体的价值的实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除了满足供需双方的利益之外,更突出了对他人(非利害关系者,例如弱势群体,共同理想,名族情节等)利益关照
●真正的营销精神是公益的
魏涛先生认为,营销是以供需双方的价值满足为特征,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最有活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以积极的创造性参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影响财富所有权的重新分配,而公益营销的精神,则更是整合和满足多种价值需求
为什么公益营销
●同质化竞争的无奈
——每天,我们90%的同行都在使用同一种营销工具与目标客户打交道
——每天,我们100%的目标客户都因为接受着同一形式的业务而厌倦
——在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当你或你的员工感觉到营销吃力,甚至有人开始偷偷转移客户资源时,销售可能只完成目标的50%以下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断在寻找新的营销途径,不断探索更高效的营销管理思想(所谓营销的变革,其实是产品市场策略的变革)
●情感主题消费和“错位” 营销思路的发展和演变
艺术营销:服饰,奢侈品
会议营销:保健品,工业品
新闻营销:商业服务,公共产品
事件营销:新概念产品,消费品
学术营销:咨询及资讯产品,教育产品
错位的价值,规避竞争——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竞争
●道德主题能引发的商业机会
是新闻媒体聚焦的对象(例如奥运会,残疾人事业,伦理问题等)
能获得多种形式的社会资助、政府支持、舆论声援
能快速动员起消费的积极性
能建构起新的市场需求(或购买力)体系
营销方法中的公益(道德情感)
●感性的力量,往往能够瞬间摧毁消费中的理性巨堤(摘自魏涛营销观点)
●道德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中最强烈的情感之一,并影响购买行为
●在营销中,公益精神未必仅限于狭义的道德层面,例如民族情感、集体荣誉等
●公益化的营销,是将公益的精神、情感、方法融入到营销中
●在公益营销中,公益情感既是信念,也是纽带,又是载体
●科学的营销本身,就带有着不自觉的公益性
魏涛对公益营销的定义
公益营销是将公益理念、主题与形式融入营销行为的一种营销思维方法,其核心价值是“解决企业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矛盾的同时,让社会公益得到尊重”(魏涛/2008年)公益营销在企业长期利益、短期效益以及社会公益三者之间寻找结合点,为企业的健康、和谐及文明的发展保驾护航
魏涛的公益营销“三要素”
有私奉献者(行为主体)借助感性与道德的魅力(手段)迅速摧垮消费行为中的理性巨堤(目标),完成营销和社会效益双重目的
公益营销与传统营销
●是传统营销策略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具体应用
●公益营销是企业既有营销体系(传统)的补充
●公益营销有其专对性,与其它传统营销方式互不可替代
●“利他性”本身就存在于一般的营销行为中
●公益营销是扩大了营销中“公益成分”的主题性、形式性、品牌性
●公益营销不具备否定式的革新意义,更多是思想体现
●公益营销不是纯粹的公益事业,归根结底还是营销
公益营销的辨别
●公益营销不是“公关事件活动”
●公益营销不等同于“企业的社会责任”
●公益营销不是普通的营销策划
●公益营销不是“理论上的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的优势
●具有营销实效性、公益性、全局性和传播性的四个特点
●提高企业对社会公益需求和危机事件的预见力
●巩固企业的社会关系体系,提高综合竞争力
●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对企业营销模式进行优化
●紧紧地围绕住营销的目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
●对企业文化起到巩固作用
公益营销的适用企业
●一般消费品及公共服务企业
●金融、商业服务企业
●医药卫生、教育培训
●特殊产品(烟草、制盐)
公益营销的成本
●科学的公益营销仅是对传统营销开支的重新整合与分配,并非增加经营成本
●高效的公益营销能够降低企业的广告、公关等营销成本
公益营销的难度
●公益营销的主题限制与形式自由
●公益营销主题本身受到特殊的规范的束缚
●公益营销又在不同形式的变化与创新中创造价值
●面对“伪公益”现象及“对抗公益”情绪的难题
●必有真正的公益信念:公益营销策划及管理者必须树立营销思想中真正的公益信念,通过培训,应树立和传播营销行为中每个关键人员的公益信念
公益营销的三层次评价
●公益营销的“深层”需求分析评价
产品是否对位、消费可能性、功能是否合适、公益主题与产品契合程度高低
●公益营销的“中层”需求分析评价
公益主题和形式、公益营销行为的实施效果、传播力度和影响面
●公益营销的“表现层”需求分析评价
项目的表现形式(说明书、演示品、销售表达等)、推广的表现形式(广告、新闻等)
公益营销“四要”的评价
●营销绩效是首要的
●公益效益是重要的
●品牌深耕是显要的
●渠道优化是必要的
别指望拿“公益”的主题为产品作秀
做好自己,影响他人——企业家本身就是榜样
『肆』 慈善营销的案例分析
王老吉一亿元带来的“意外收获”
在中国北方和中部都缺乏饮用凉茶的习惯,王老吉作为灌装饮料领域的后起之秀,2002以前一直盘踞于华南地区,属于地区性的饮料。但是近几年凭借着其完美的定位,恰如其分的解决了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普遍担心的“上火”问题,可以说,王老吉从2002年前维持在的1亿多元销售额迅速成长为2007年销售额近90亿的饮料品牌,关键在于找到了这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并成功包装为市场上的“紫牛”产品。紫牛是指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在市场上表现为:通过在产品、服务、概念中寻找到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之处的“创意病毒”,接着找到“创意病毒”的早期接受者即“喷嚏者”,通过对“喷嚏者”的感染,使“创意病毒”快速扩散,成为市场上受消费者欢迎的流行物。
可以想象,一家深知紫牛策略的企业在日常的传播活动中,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创意病毒”是十分敏感的。5月18日晚,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的“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王老吉以一亿元人民币,让广东加多宝集团一夜成名。国内民营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在财富积累增长同时,逐步开始树立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社会公益的企业公民形象,所以才有了王老吉热心捐助1亿元参与抗震救灾的壮举。对企业本身来说,则是在市场上传播了一个引发争先讨论的“创意病毒”,后续关注度之高直逼当年蒙牛赞助的“超级女生”,带来的营销效果也许大大超出加多宝早先的预期。
著名社区天涯上出现“王老吉,你够狠!捐一个亿,胆敢是王石的500倍!为了整治这个嚣张的企业,买光超市的王老吉!上一罐买一罐!”的帖子后,马上在聊天室、论坛社区和MSN、QQ等网络工具上疯狂传播开来,“封杀令”这个“创意病毒”经过“喷嚏者”的传播,热迷症在网民中开始相互感染,纷纷采取实际行动“封杀”王老吉,与此同时,王老吉开始出现在以前不曾覆盖的销售渠道中。不难发现,处于热迷状态的消费者对紫牛产品的态度是紧紧跟随,而不接受甚至主动屏蔽对紫牛产品不利的意见,在消费者中出现了就算“王老吉是营销,我以后也要喝它的声音,所以才有了“捐了一亿,王老吉凉茶重庆卖断货”的火爆局面出现。
从王老吉本身来说,刚刚踏进年度销售的旺季,前期的广告活动已经产生预热效果,但是忠实消费者真正开始大量饮用多半是要在完全进入夏季以后。如何在凉茶饮料市场跟进者已经增多,消费者对王老吉处于充分知晓的情况下吸引眼球,成为王老吉品牌的一大营销阻点。正如初到草原,忽然在看到远处一群花白奶牛觉得很新鲜,而如果一路下来,你将不断的看到花白奶牛,你还会觉得有趣吗?但是突然在一片花白奶牛间出现一头紫色的奶牛,你是不是觉得很惊奇。王老吉就是要做这头紫色的奶牛,要将消费者的目光聚集过来。如此一来,捐款数额就只是数字上的问题,但必须是一个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数额,最好还能出人意料。可以说,“一亿元”对王老吉来说就是一个完美的“创意病毒”。
如今,人们不仅熟知了王老吉,而且知道了加多宝。品牌对饮料企业的重要性相比其他行业更重要,相比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市场上活动而言,王老吉确实需要一次声名鹊起的,才能稳固其中国第一罐的美誉。
与其说王老吉是一次意外的收获,不如说是一次紫牛实效的完美演绎,但是行动第一,公关第二,千万别留下为营销而营销的印象,反而会得不偿失。王老吉终究是应是中国人的老话“善有善报”。 家乐福的“第一先锋”
家乐福在2008年可以说是招来横祸一场,因为“圣火传递”而卷入民族情绪的漩涡,在人们抵制家乐福的初期其并不曾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而此次地震过后,家乐福可以说还是处于藏独事件的“扑火”状态,公关事务还处于紧张运转中。所以才有了5月12日下午,汶川受灾的消息一传出,家乐福当即指示位于成都的五家门店向灾区紧急捐赠帐篷、棉被等救灾物品,同时通报法国总部。家乐福国际基金会随即决定,向中国受灾地区捐赠人民币200万元。
可想而知,作为第一个反应的国际企业其行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中国人一向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相比起后来在网络上被批得狗血淋头的国际大企业,家乐福此次公关之旅可谓合格。
然而,更多的国际企业则在捐款活动中因网民广泛传播“国际铁公鸡排行榜”而苦恼,但其中恰恰却没有家乐福。事实证明,在市场上,只有紫牛才会值得关注,才有价值,家乐福果断决策,获得的先发优势是其他跨国企业所不及的,避免了在抗震救灾捐款活动再次受到攻击。一般来说,国际企业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时,一般需要向总部申请,获得批准后才能动用资金参与,所以很多跨国公司因此在起初的捐款并不太多,陆续才将捐款额扩大至千万级别,这才导致国内的网民的批判声。
紫牛实效强调的就是在市场行为中寻找到有利的“创意病毒”,并通过“喷嚏者”传播出去,在消费者中引起热迷症,成为市场上受欢迎的流行物。家乐福通过第一个参与捐款,接着在各大媒体发布家乐福鼎力支持北京奥运和抗震救灾,而且与地震和救灾的话题一概回避,言谈务实、态度诚恳。既淡化了前期的“支持藏独事件”的不利印象,同时也在国内树立了有爱心的国际企业形象,反而使前期批判者失去了借机批评的口实。
可以说,家乐福此次慈善营销是抓住了“第一个参与”这个创意病毒,通过早期接受者如媒体的记者、支持家乐福的消费者、政府代表等即时的传播出来,使消费者接受了家乐福是支持中国社会公益的国际企业,通过网络上网民的口耳相传使更多的人接受这一点,最终使家乐福的“藏独门”危机得以平息化解。 奥康集团的慈善营销
2007年中国慈善事业风光无限的就是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其凭借独特的慈善模式一举获得2007中国慈善排行榜“特别贡献奖”。4月6日,王振滔在北京正式启动了第一个由中国民营企业家设立、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推出了全新的慈善模式:受资助学生要在工作后资助一名贫困学生,这个基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预计2011年起每年受助者超过1万名。
如果说资助贫困学子的善举有很多,而且王振滔的捐助也不是最大,但慈善的标准不是以捐款多少而论,而是看这一举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多大,能否以自己的善举带动更多的人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振滔慈善基金会”这一善举意义深远,而获得慈善排行榜“特别贡献奖”也是理所应当。
2007年奥康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举动就是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皮具产品供应商。与此同时,奥康的慈善营销也顺势展开。5月10日,奥康集团宣布:秉承“人文奥运”精神,通过帮助奥运冠军实现个人“公益梦想”,构建2008“公益奥运”的“圆梦行动”正式启动。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圆梦基金同时成立,总额约为3000万元人民币。马燕红、高敏、钱红、王军霞、杨凌、田亮等6位奥运冠军成为第一批“圆梦大使”。“杨凌,奥运之光,白内障儿童康复计划”、“田亮爱心病房,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康复项目”、“马燕红,退役体操运动员脊椎矫正康复计划”、“钱红,公开水域救助工程”等慈善工程也相继展开。吸引了新浪、SOHU等网络媒体及10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在短时间内,营造出社会热点。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虽然奥康所做的都是慈善事业,本着以一颗慈爱的心去扶助贫困弱小群体,是没有追求任何回报的,但是,也正是这种无私的举动吸引了媒体与社会的关注,获得社会和公众的认同,无形之中,对于提升奥康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有了极大帮助。这就是慈善营销的魅力所在,不去刻意追求名誉,而让社会主动去关注。业界有句话说的好“做广告不如做新闻,做新闻不如做公益”,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功利营销的今天,大多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采取一系列营销方式,而公众也早已对那种赤裸裸的企业、产品宣传不以为然。不可否认,营销是企业的终极目的,但是可以采用的手段很多,以慈善事业为载体的运作达到企业的营销目标,不失为一种高明的营销方法,既回馈了社会,博得了公众的赞誉,也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慈善营销,必将能大行天下。
『伍』 公益营销策划的公益营销
同质化竞争的无奈
●每天,我们90%的同行都在使用同一种营销工具与目标客户打交道
●每天,我们100%的目标客户都因为接受着同一形式的业务而厌倦
●在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当你或你的员工感觉到营销吃力,甚至有人开始偷偷转移客户资源时,销售可能只完成目标的50%以下
●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断在寻找新的营销途径,不断探索更高效的营销管理思想(所谓营销的变革,其实是产品市场策略的变革)
情感主题消费和“错位” 营销思路
●艺术营销:服饰,奢侈品
●会议营销:保健品,工业品
●新闻营销:商业服务,公共产品
●事件营销:新概念产品,消费品
●学术营销:咨询及资讯产品,教育产品
●错位的价值,规避竞争——竞争的最高境界是不竞争
道德主题能引发的商业机会
●是新闻媒体聚焦的对象(例如奥运会,残疾人事业,伦理问题等)
●能获得多种形式的社会资助、政府支持、舆论声援
●能快速动员起消费的积极性
●能建构起新的市场需求(或购买力)体系
营销方法中的公益(道德情感)
●感性的力量,往往能够瞬间摧毁消费中的理性巨堤(摘自魏涛营销观点)
●道德情感是青少年成长中最强烈的情感之一,并影响购买行为
●在营销中,公益精神未必仅限于狭义的道德层面,例如民族情感、集体荣誉等
●公益化的营销,是将公益的精神、情感、方法融入到营销中
●在公益营销中,公益情感既是信念,也是纽带,又是载体
●科学的营销本身,就带有着不自觉的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