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柯达公司坚持的是什么市场营销观念
我就渐渐的什么也市场一下观展,我认为他坚持的是一些正常的市场相关的。
Ⅱ 如何从营销环境和市场机会分析百年老店柯达的落败
销环节的市场分起来的百年老店,一定要经营好,不然落败。
Ⅲ 从营销战略上说明柯达、摩托罗诺基亚为什么倒下,小米为什么成功
饥渴营销,而且小米的价格优势。
Ⅳ 市场营销经典案例的目录
第一章 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学
案例1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百年恩怨
案例2另类思维:王均瑶
第二章 市场营销管理哲学及其贯彻
案例1 麦当劳与肯德基是对手还是同盟
案例2 商业奇才史玉柱:从巨人汉卡到脑白金
第三章 战略规划与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案例1 长虹、康佳、TCL等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战略
案例2 传承文化,“云南白药”创新品牌
第四章 市场营销环境
案例1 戴尔挑战联想
案例2 寻呼机:会成为博物馆中的恐龙吗
第五章 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案例1 《学习的革命》:一本书塑造的企业形象
案例2 “香格里拉”香烟品牌的问世
第六章 组织市场和购买行为分析
案例1 中间商挑战制造商
案例2 阿迪达斯与耐克的运动大战
第七章 市场营销调研与预测
案例1 第五季:再造健力宝品牌
案例2 中国10城市手机消费及品牌研究
第八章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
案例1 娃哈哈与乐百氏:中国饮料市场的逐鹿
案例2 中国陶瓷何时走出国门
第九章 竞争性市场营销策略
案例1 柯达与富士的黄绿大战
案例2 农夫山泉:水好还是卖点好
第十章 产品策略
案例1 铱星为什么陨落
案例2 万科地产的品牌之路
第十一章 品牌、商标与包装策略
案例1 多品牌策略:P&G(宝洁)谁与争锋
案例2 沈阳飞龙的“伟哥”之争
案例3 今天的月饼卖什么
第十二章 定价策略
案例1 价格屠夫:格兰仕
案例2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打好价格牌
第十三章 分销策略
案例1 欧莱雅与经销商的双赢策略
案例2 奥康鞋的渠道与终端战略
第十四章 促销策略
案例1 广告创造神话:秦池、爱多、哈药,没有完结盼故事
案例2 危机公关:美国强生与中国三株的比较
第十五章 市场营销组织、计划与控制
案例1 沃尔玛与家乐福的中国扩张
案例2 渠道价格战:国美与苏宁电器的扩张
第十六章 国际市场营销
案例1 日本丰田汽车击败美国
案例2 中国企业反倾销
第十七章 服务市场营销
案例1 体验营销:星巴克咖啡与文化
案例2 假货泛滥何以应对
第十八章 市场营销的新领域与新概念
案例1 概念营销:商务通科技打造产品新概念
案例2 五粮液的品牌延伸
附录 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Ⅳ 相比与柯达转型失败的成功案例
【案例1】中旺集团投资的“五谷道场”方便面上市后,凭借陈宝国代言的电视广告和一句“非油炸,更健康”产品诉求颠覆了整个方便面行业。面对康师傅、统一、华龙等巨头,“五谷道场”选择了以“非油炸”来进行市场切割。尽管此举在业内引发了强烈的集体反击,但“五谷道场”却成功地借此吸引了消费者和经销商的眼球,从而迅速地实现了市场扩张。
2006年,“五谷道场”完成全国市场布局,产品呈现一片旺销势头,当年实现销售额5亿多元。但是,由于前期广告投入过高,加之在产业基地建设上冒进,五谷道场最终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折戟沉沙,不得不“委身”于中粮集团。
从“五谷道场”的迅速沉寂,我们明白:尽管“五谷道场”在定位、媒体传播、招商等环节的表现常成功,但新品上市后,中旺集团在销售体系建设与管控、渠道整合与管理、终端拓展与维护、线下促销等方面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
对于方便面这样的快速消费品来说,渠道控制显得更为关键,而“五谷道场”上市后,渠道的短板效应迅速显露,各区域的办事机构和队伍都在仓促中组建,未形成合力,由此造成其营销费用大量浪费,严重透支了企业的资源,成为直接导致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五谷道场”能够运用价值链营销思想来经营企业,结局也许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五谷道场”的核心活动提炼出一条营销价值链:产品研发—新品招商—品牌传播—渠道拓展—渠道维护—终端管理。“五谷道场”在产品研发、新品招商和品牌传播这三个环节表现优异,但其在渠道拓展、渠道维护和终端管理上表现不佳;在营销价值链的辅助活动方面问题则更为严重,
如在规模扩张上操之过急,由此造成整条营销价值链前后无法有机整合,一旦面临竞争对手的猛烈反攻和资金短缺,将很快陷入危机。如果“五谷道场”从价值链的角度,尽早在渠道拓展、渠道维护、终端管理、人力资源规模、营销费用管控等薄弱环节加以强化和提升,缩小和行业巨头的差距,不断巩固核心能力,才能真正塑造自己的竞争优势。
企业进行战略转型时,应当将模式作为解决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掌握了营销模式的特性和本质,企业才可能透彻了解营销活动的规律,从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引领,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Ⅵ 市场营销学案例分析求助
一1,孙子兵法的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打倒主要敌人,后面的还没做内,就是打倒次要敌人
2,瞒容天过海,当敌人没发觉时,快速的绕道
3,釜底抽薪,反客为主,,
当敌人发觉了,更沉痛的一次又来了,变被动为主动
4,反客为主,当敌人还在想怎么打败你时,进入敌人家园,准备更大战役
5,趁火打劫,当敌人重视了你,你都又放了一把火
6,以逸待劳,不用多想了,坐下来再说!
二,应该在保持的同时再度创新,总结前面经验
,随时都不能闲者,消息是最重要的,不能被自己用过的计把 自己打败。
我现在还不是学市场营销的,不对的地方请谅解
Ⅶ 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失败的市场营销原因
全部概括一下, 它们都有共同点。。没有很好的创新。没能及时跟上时内代的步伐和前景的瞻容望,公司庞大。层层关系链是导致对市场反应慢无数拍的主要原因。
诺基亚大家都知道。死于智能机时代市场。别人安卓,IOS的风生水起。诺基亚缺了无音讯。客户会等么?不会。
MOTO,频繁失去创新力。成也V3败也V3。只能用这一句概括。里程碑,及刀锋系列回光返照了一点。缺又犯了老毛病。加上公司分拆。于是驾鹤西去。
柯达。综合上述两点。
总的来说。这是它们的一些看的出来的重大失误、
Ⅷ 柯达公司生产胶卷而却率先开发出售相机的经营战略能给企业营销带来什么启发
目的是扩大市场影响力、丰富产品线,利用高关联度产品来优化现有产品。简单说就是柯达做胶卷的,做相机能让更多人参与到摄影中来,无形中提高胶卷的销量,同时利用对相机的研发和生产,来研究摄影中对胶卷的需求,反过来优化和改进自己的胶卷。就好像引擎公司一定具有生产汽车的能力,但汽车厂家不一定有引擎生产能力。引擎公司通过生产汽车或合作研发来扩大影响力,反过积累相关的数据来对引擎产品进行优化。
同样的例子还有好多,比如索尼早年是做WORKMAN播放器的,为了扩大市场,索尼开始做唱片公司,开始做录音,反过来又促进拳头产品WORKMAN的产品优化,形成产业链,最终通过音频延展到视频,从电子厂变成唱片公司、电影公司、游戏娱乐公司、电视公司、音响公司等等,硬件公司变为娱乐内容一体化供应商,本质上还是从最基础的音频进行相关性延展的,所以索尼有电视机录像机音响,但索尼从来不做空调、冰箱、洗衣机这些与最核心的(音频娱乐所延展出来的)娱乐无关的产品。在这里索尼的影像部门跟柯达很像,索尼最早实现CMOS的低成本生产,所以一方面它义无反顾的收购美能达相机部门,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一方面大量出售成品CMOS,对比同样是采购索尼CMOS的企业,却只有索尼能把A7R2的分辨率做到4000万以上,反过来就是索尼CMOS强大性能活生生的广告,直接奠定索尼CMOS全球市占率35%的地位,这是整体战略上的相辅相成。
再看华为也是个典型案例,做交换机、大型通讯设备的企业,所以华为延伸到手机领域,包含路由器手机这些本质上都没有脱离华为的核心竞争力,而手机、家用路由这些对它的核心领域——数据交换机有着补充、优化、扩大影响、拓展市场的帮助。
微软、苹果也是一样的,从电脑公司延展到智能科技,也是通过自身优势的相关性进行延展,反过来开辟出更多的市场。
这些案例对于企业的启发,并不是营销方面的,营销盘子太小装不下,而是整个企业战略布局的纬度,涉及到供应链、物流、研发、生产、品控等等环节,这些解决之后最后才到营销。这里面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第二个是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延展。在个别时候不一定准确,但大部分时候仍旧起决定性作用。诺基亚从木材公司转为通讯公司的案例只有一个,但作为通讯公司的诺基亚,从始至今都没脱离核心能力和相关性延展的范畴,都是在通讯领域摸爬滚打,当年诺基亚手机积累下的专利,反过来就是现在诺基亚微型基站全球第一的有力支撑。
所以从营销角度看这个问题,视野太小,从公司整体战略来看这个问题才能有清晰的认知。
Ⅸ 高人举一些借用别人的力量营销的案例可以吗
1、利用纠纷进行借力营销的经典案例
<BR&NBSP; />1998年,法国科拉特斯公司向北京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香港鳄鱼侵犯了其商标专用权,并提出了350万美元的索赔要求。“两条鳄鱼”之争历时数年,最终以和解画上句号。但在此过程中,“两条鳄鱼”同时在中国内地取得了正宗龙头老大的法律地位。
<BR&NBSP; />“永和豆浆”是台湾林炳生于1985年在台湾注册的商标,成立了弘奇食品有限公司,批量生产永和豆浆并开店。1995年,弘奇公司在中国内地注册了“永和豆浆”的商标。2001年林炳生在美国注册了永和国际公司并把“永和豆浆”的商标转让给永和国际。由永和国际授权上海弘奇公司独家使用“永和豆浆”的商标。“永和大王”是早于“永和豆浆”在上海开店的。1996年,上海永和豆浆大王餐饮有限公司成立,也是经营豆浆、油条类的快餐店,挂“永和豆浆大王”牌匾。次年,这家公司经国家商标局获准注册了“永和大王”商标。就在“永和大王”注册之后,上海弘奇公司向上海工商局举报,上海工商局做出处理:“永和大王”下属几家连锁店,用“永和豆浆大王”六字作为简化的企业名称使用,与台湾弘奇食品公司注册于第30类的“永和”注册商标相混淆,容易造成误解。建议永和大王对容易造成误解的“永和豆浆大王”牌匾予以纠正。目前永和大王的牌匾只有“永和大王”四个字。
<BR&NBSP; />2001年底,新浪突然状告搜狐抄袭自己的短信产品,并在互联网上公布了抄袭短信的页面,而随后搜狐也反诉新浪抄袭自己的短信产品。这场官司轰动一时,但一年后结案时人们却几乎忘却。实际上在官司之前没有什么人留意三大门户网站均已开设了短信业务,官司之后即2002年上半年短信业务异军突起,三大门户网站坐地分金,相继由巨亏转为赢利,并在纳斯达克创造了翻几翻的神话,其领导人也在2003年纷纷登上了《福布斯》排行榜。
<BR&NBSP; />2005年1月23日,电子商务网站8848向媒体称其网站受到了来自网络的攻击(yahoo、Google、微软为全球三大搜索引擎,网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主要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推广其Mysearch的搜索业务。
<BR&NBSP; />2、在纠纷中相互借力提升
<BR&NBSP; />虽然纠纷的双方都在指责对方,但这种“混淆”对双方市场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如“永和大王” 和“永和豆浆”,都将油条、豆浆为代表的中式快餐真正的竞争对手是洋快餐,双方都将作中式快餐业老大作为目标。事实上,一方面是争端和指责,另一方面,双方的连锁店数量都在突飞猛进。永和豆浆以加盟为主,目前全国已经达到120多家店。永和大王以直营为主,店铺数也已经超过80家。双方虽有口水战,但并没有采取什么实质的行动。双方都在努力提高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目的是对这市场上的杂牌军进行清理和收编并和其拉开档次,以便消费者区分。对于利用纠纷进行借力营销首先应寻找适当的支点。所谓“支点”便是“借力营销”所借助的纠纷,如品牌、商标、知识产权等,在推出新品前,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然后选择受众面。对针对性的产品目标消费群,通过适合的途径和媒体进行传播,充分吸引其眼球;最后是相互借道。双方为了做大整个市场“蛋糕”而进行战略上的默契配合。
<BR&NBSP; />在商业纠纷中相互借力也是企业有效的营销手段,通过法律争端是一种很高的营销技巧。这会引起传媒和公众的关注,比较容易传播,容易吸引注意力,对于企业知名度的提升有很好的作用。其实这是一种相互利用,双方都心照不宣。这些争端只要不涉及道德指控,在品牌、商标、技术等上的争论可以广泛引起关注从而省去大量广告费。最重要的是双方在这种争端中都从各方面提升了自己。3、借力奥运,历数经典非奥运营销案例1984年洛杉矶夏季奥运会:柯达奥运营销”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84年,用于描述在这一年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些企业所采用的特殊营销手段。在这届奥运会上,富士耗费巨资成为奥运赞助商,而其竞争对手柯达却成为了ABC电视网的赞助商,并由此创造了一个非奥运营销的经典:因为赞助电视网,柯达有权在奥运转播过程中不断传播柯达的品牌标识。在没有付出额外赞助费用的前提下,柯达成功地在美国本土举行的奥运会上捍卫了自己的市场。相比之下,富士的市场占有率虽然从奥运会之前的11%提升到了15%,但并没有赚回巨额的奥运赞助费。1988年汉城夏季奥运会:泡菜汉城奥运会让韩国将泡菜卖到了全世界111个国家。在此次奥运会期间,被韩国人称为“泡菜妈妈”的韩晶慧专程到奥运村负责泡菜的供应。品尝过她制作的泡菜的各国运动员都对韩国泡菜竖起了大拇指。在各个酒店、餐馆,韩国人执着地将泡菜摆在世界面前,邀请各方游客品尝,不少宾客对韩国泡菜的美味赞不绝口。这是由韩国政府出面宣传一种食品,并非为某一企业扩大知名度。有人质疑韩国政府的做法在标榜自由贸易精神的WTO规则中,似乎有违规之嫌。但韩国政府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宣传韩国泡菜,并非为了帮助企业挣钱,而是为了宣传韩国饮食文化。在韩国政府的推动下,整个泡菜产业似乎都成了奥运会里最特别也是最显眼的“赞助商”,韩国泡菜借此契机名扬四海。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联邦快递在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举办的冬季奥运会期间,联邦快递在阿尔贝维尔市竖起了大量的广告牌,并且通过媒体进行了高密度的广告轰炸。这使得61%的观众认为联邦快递公司是指定的赞助商,而其真正的赞助商美国邮递服务公司(仅有13%的观众认为它是赞助商),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
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耐克锐步公司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正式的鞋类供应商,但是大多数人都误以为是耐克。原来,耐克在可口可乐公司的奥林匹克城和奥林匹克公园旁,设立了耐克体验中心,因其租用的是一家私人停车场,奥组委对此也无可奈何。耐克在这里搞了一些观众参与的大活动,让人们免费体验运动快乐。另外,耐克还雇佣了很多大学生在场馆外向观众分发耐克的胸牌挂绳,便于观众携带门票。最终,不明就里的观众,都被耐克在亚特兰大现场的声势震撼。据调查,70%的人都以为耐克是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富士在1984年吃过柯达的亏后,富士在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柯达是当时的奥运赞助商,作为赞助权利的一部分,仅有柯达公司能在新闻中心提供分发和冲洗胶卷的服务,柯达在主新闻中心设立了大型冲印部,可为650位摄影记者冲印大约7.5万个胶卷。但富士却另辟蹊径,它在主新闻中心外面免费分发和冲洗富士胶卷,就像柯达在新闻中心里所做的那样。而柯达对此却无可奈何。这使许多人以为富士就是这届奥运会的赞助商。2000年悉尼夏季奥运会:昆塔斯航空昆塔斯航空公司并不是悉尼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但它针对悉尼奥运会的营销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奥运会筹备和选拔阶段,昆塔斯为澳大利亚游泳队提供航线。到2000年8月时,昆塔斯在悉尼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刊登了整版广告,标题是《为澳大利亚奥运会提供飞机票》,在该版底部用小字写上“昆塔斯并非奥运赞助商”。但是,上述小字特别不易被人注意。昆塔斯的非奥运营销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效果。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Wasatch啤酒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A-B酿酒公司(百威啤酒的制造商)以5000万美元巨资买下了“奥林匹克”字样和五环标识的使用权。与此同时,盐湖城当地一家小小的不起眼的酿酒商在自己的货车上刷上了“Wasatch,2002年冬奥会非官方啤酒”字样,大造声势,轻而易举地夺走了众人的眼球,削弱了A-B酿酒公司的营销效果。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家得宝世界家居用品零售连锁巨头家得宝是第28届奥运会中非奥运营销当中的明星。它参与了美国奥委会的“工作机会项目”,将一些美国运动员视为自己公司的员工,付给他们工资和福利。带着这种家得宝雇员身份参加雅典奥运会的美国运动员一共有71名(49名在夏季奥运会、22名在残奥会),这让非奥运赞助商的家得宝跟奥运扯上了关系。同时,这家公司在店内布置了与这些运动员相关的宣传材料,使“奥运会运动员是家得宝员工”的定位深入人心。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三角轮胎雅典奥运会期间,中国的三角轮胎也在中央电视台奥运专题栏目《中国骄傲》中投放擦边球广告:一群人正在收看奥运电视节目,中国队又获金牌了,人群欢呼:“真是中国的骄傲啊!”这时,路边的一位汽车司机拍了拍汽车轮胎说:“三角轮胎,也是中国骄傲!”这则结合“中国骄傲”设计的广告创意,借助奥运点燃的爱国情绪,使三角轮胎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GoogleGoogle从来没有赞助过奥运会,但每逢这些重大赛事Google都会通过变换标识的设计,来制造与赛事的关联。在悉尼奥运会期间,Google崭露头角,标识上就多了一只举着火炬的袋鼠。2006年的都灵冬奥会,Google更进了一步,让自己的Logo出色的图案与冬奥会的赛事保持惊人的一致:冬奥会主项目是滑雪时,Google上就一定会出现滑雪的卡通人物。改变标识这一小小的创意,为Google省去了数千万美金的赞助费,也让数以亿计的网民想不误认Google与冬奥会存在合作关系都难。4、办公室图书馆的借力之道 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办公室图书馆业务的。即针对企业里的员工、管理层开办的图书租赁服务。一方面,有自己的会员制俱乐部——“读书会”,实现客户的长期锁定。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制订图书采购计划,从而从图书销售中赢利。 随着业务不断壮大,图书馆原来的场地逐渐显得捉襟见肘,搬迁已是迫在眉睫。经过一翻寻找,我们找到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物业场地,宽大敞亮,条件非常不错。经过沟通协商,最后锁定的场地租赁费用为100万。但是,图书馆的老板并没有这么多的现金可供支付。所以,他请教我,希望以更低的成本、甚至是不花钱就获得这块“宝地”。当时,我在想:“钱”是商品交易的工具,所以,作为一种“资源”,它的流动性是非常强的,可以换成多种其他的资源或服务。但是,图书馆老板没有“钱”,所以,只能寻找其他的“资源”作为交易工具——只要那种“资源”也具有“钱”一样的通用性及流动性即可。 房地产公司老板拥有的资源是“房产”,那么,有什么资源是他没有的,却也是他愿意交换的呢?“广告……电视广告……”沿着这条思路,我们找到了解决之道。 首先,我让图书馆老板去印一批读书券,价值200万——这就是我们的“掌控资源”。 接下来,我们找到了电视台,要求拿这批200万的读书券来交换其价值100万的电视广告播放权。经过反复的沟通,电视台方面同意交换。这是因为,一方面电视台自己的业务需要长年累月地不断搜集信息;另一方面,这批读书券也可以提供给员工作为图书学习之用。更重要的是,电视台本身拥有一些广告时段属于“非黄金时间”——拉广告业务的时候,这类的时段往往不会都销售出去;所以,与其让这些时段浪费掉,不如作为交换的资源。 所以,电视台同意这份交易——用100万的广告播放合同,交换了图书馆价值200万的读书券。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已经使用“自身的资源”换回了“第三方的资源”。 接下来,图书馆老板拿这份电视广告播放合同找到了地产商,跟他说:“你现在不用花钱做广告了。我这里有价值100万的广告合同,你只要把场地租给我用,我就把这份合同转赠给你。同时,我们在读书会上帮你进行楼盘的推广……” 这份合同正是房地产老板所需,如果他不接受的话,那就要掏出100万现金来做推广,远比交换租赁权要“昂贵”得多。 所以,房地产老板很乐意地跟我们达成了协议。于是,图书馆老板没有花一分钱,就获得了新场地的租赁使用权。而房地产老板也以较小的代价就获得了更多的广告推广,楼盘的销售情况最终也不错。这就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易,实现了“多方资源的交互流转”。这个案例还没有结束,后面发生的,更加精彩……找到新场地之后,另一个麻烦也随之浮出水面:图书馆里的几万册图书要搬迁,可不是一件小事。我们核算了一下,货架等杂物的搬迁比较简单,用不了一、两万块;但是,图书的整批搬迁就比较贵了,差不多要十五六万。而图书馆老板又不想出这笔钱,于是又找到我来“问道”。当时我在想:物流公司可以搬运书,但是,他们对于“读书券”之类的“实物”没什么兴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什么可以“交换的资源”。但是,是否可以调动其他的资源来帮助自己“搬书”呢?于是,我们很快找到了“一箭双雕”的办法。在图书馆换址时期,我们搞了个大型的宣传推广活动,通知所有的会员:“为庆祝本馆乔迁新址,凡在此期间借书的会员,读书费一律免除,即不收任何借阅费用。而且,每人允许借10本以上……”消息一发出去,老会员们蜂拥而入,大量借书;在他们“热情”的行动之下,很快就把图书馆的书“扫荡一空”。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在活动里同时发出通知:“……还书时就不要到旧馆来了,直接到新馆还书即可。”于是,到期之前,会员们就陆续来到新馆场地,把借出的书再还回来。这样相当于借用了会员的力量,“化整为零”,巧妙地实现了图书的顺利搬迁。最后,他仅花了2万块钱,把货架等设备打包搬运,就完成了全部的迁址工作——简单轻松、毫不费力……
Ⅹ 柯达的营销理念
“数码相机,源自柯达”和“色彩,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