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发扬光大中国地方戏曲,让世界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让中国的戏曲文化走向世界
搜一下:为发扬光大中国地方戏曲,让世界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让中国的戏曲文化走向世界
② 如果请您为了保护我们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想一段宣传语,您会想到了什么
摘要 1、悲欢离合靠它演绎,欢喜悲戚是戏剧;眼前戏腔缓急,一折演得淋漓。世界戏剧日,勿忘那一幕幕经典的演绎,让我们把中华戏剧传递下去!
③ 宣传京剧广告词
宣传京剧广告词:
1、京剧是国粹,想听就陶醉。
2、昆曲为魂,秦回腔为骨,历经风雨,国答粹京剧。
3、京剧国粹,绝妙好音。
4、京剧国粹,当之无愧。
简介京剧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 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④ 三拓旗剧团的剧团简介
剧团发展至今聚拢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戏剧演员和设计师:朱荔莘、秦枫、史妍、唐夏娃、吴迪、饶松、张圣岳、田雷、曹璐、高捷、王建秋等。将三拓旗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剧团,是所有成员共同的愿景。从1996年到2010年,剧团主要作品有:《体验良心》,《战争与人》,《伊库斯》,《6:3》 (I,II,III) ,《达人未爱狂想曲》,《2008罗密欧和朱丽叶》,《东游记》,《壹光年》,《鬼马电梯》,《九种时刻》等。 三拓旗——三人成众 拓展为旗
标志涵义——主体图案是由一个倒立运动的小人演变而来的;上方的逗号代表停顿,但没有终结;眼睛代表心灵之窗,在这里是小人的脑袋。全图寓意为戏剧的游戏与仪式,主张只有从心灵迸发的力量才能驱动全身,使行动不止。整个标志又借鉴了我们表现“三”或者“OK”时的手势,这通常是三拓旗成员合影时的常用动作。 成立前的酝酿阶段:
1996年10月原创短剧《变》(编导:赵淼/演员:张洋,孙晨,赵淼,王江,潘雷,刘旭,白桦,刘禹,赵里楠,胡艺莎,卢晓宇,张怡,刘禹,尹鹏,赵淼等/地点:北京大望路中学 三楼教室 经过老师同意在开学的第一个班会上演出这个戏。)
1996年11月 原创短剧《黑与白》(编导:赵淼/演员:陈迪,孙晨,张洋,赵淼,王江,潘雷,刘旭,白桦,刘禹,赵里楠/地点:北京大望路中学 四楼电教室 经过老师同意在开学第一个家长会上演出这个戏。)
1996年12月17日 在北京大望路中学成立 初建名称为: 戏剧电影研究社(三拓旗剧团前身)
创建者:赵淼
第一批剧团正式成员:赵淼,张洋,孙晨,潘雷,卢晓宇,胡艺莎,张怡。
1997年学校寒假 拍摄DV短剧《我们的故事》(编导:赵淼/摄像:孙晨,赵淼/演员:张洋,孙晨,赵淼,潘雷, 胡艺莎,卢晓宇,张怡,刘禹,尹鹏/拍摄时间:2月)
1997年5月 原创短剧《老陈让房》(编导:赵淼/演员:赵淼,张洋,胡艺莎,卢晓宇,孙晨/地点:北京朝阳少年宫剧场)
1997年 原创短剧《这一夜,我们在一起!》(编导:赵淼/演员:张洋,孙晨,赵淼,潘雷,胡艺莎,卢晓宇,张怡,刘禹,尹鹏。)因故未上演
1997年10月 原创短剧《父亲的生日》(编导:赵淼/演员:赵淼,潘雷,张洋/地点:北京大望路中学 一楼教室)
1997年下半年更名为:戏剧电影学社
1997年12月12日 原创短剧《体验良心》(编导:赵淼/演员:张洋,孙晨,赵淼,胡艺莎,卢晓宇,张怡/舞台监督:潘雷/地点:北京大望路中学 四楼电教室)
1997年参与活动人员:刘禹,尹鹏,白桦,王江,赵里楠,张娜,韩璐璐,笋飞,梁超。
1998年5月 原创短剧《战争与人》(编导:赵淼/演员:孙晨,张洋,王江,潘雷,刘旭,胡艺莎,卢晓宇,张怡,王江/地点:北京朝阳少年宫剧场)
1998年8月 原创短剧《走出沙漠》(编导:赵淼/演员:张洋,孙晨,赵淼,赵里楠,胡艺莎,卢晓宇,张怡/地点:北京大望路中学 二楼形体教室)
1998年下半年正式更名为:三拓旗剧团
1998年下半年赵淼设计剧团标志
1998年12月 戏剧《荒诞滑稽戏》(根据达里奥·福戏剧改编/编导:赵淼/演员:张洋,赵淼,潘雷,刘旭/美术:耿建涛/音响:张娜,韩璐璐/地点:北京大望路中学 操场西侧形体教室)
1999年至2001年剧团休眠阶段(这一阶段剧团成员或是报考高校,或是寻找工作。大家都不知道剧团是否还能延续下去,三拓旗剧团进入了为期两年的休眠期。)
2001年9月26日在中戏 建立三拓旗分社:木门创造社(为期一年)
剧团宣传语:戏剧是革命的!
2001年加入木门创作社的正式成员:李亮,丁礼宁,孙博,张寒冰,刘洋,高雅,朱珠。
2001年11月底 排练原创剧展《意识流》因故未演出(策划:傅若岩,赵淼/编导:赵淼/《和尚和尼姑》导演:李亮/演员:赵淼,朱珠,张毅,张寒冰,孙博,付闱玮,丁礼宁/《国王与马夫》导演:张毅/演员:赵淼,张毅,朱珠,高雅,刘培,王婷,李亮,丁礼宁/《大学生》导演:孙博/演员:曾光,张寒冰,杨欣/《高中生》导演:张寒冰/演员:杨欣,张寒冰,刘洋,孙博,丁礼宁,高雅,付闱玮/《结尾》导演:赵淼/演员:孙博,王婷,赵淼,曾光,朱珠。)
2002年10月18-20日 英国戏剧《伊库斯》(编剧:彼得.谢弗/策划:赵淼,傅若岩,张毅/制作:傅若岩/导演:赵淼/演员:张毅,刘培,乔智,张洋,周筠,洪雪,张楠,丁礼宁,高艳宏,王梓,张闻宇,黄伟,冯可冉/舞台监督:李亮/舞美设计:尹婷/灯光设计:田建平/化妆设计:张驰,张亚南,孙霞/服装设计:白洁/剧介设计:赵淼/音响:王建峰/纪录片:张涵/摄像:孙浩等/地点:北京北剧场)
2002年加入正式成员:张毅,洪雪,周筠,王梓。参与活动人员:张楠,崔甜怡,范超,于慧欣,赵晓璐,史琳,何可人。
2003年7月28日 “非典放松游”(演出前一天,为了放松疲惫而紧张的队伍,我们去通州庙上口福乐度假村放松。从此,三拓旗开始了一年两次集训游的传统。定期的活动中,我们进行工作总结和部署计划,开展团队协作训练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举行新成员的加入仪式。集训活动加强了剧团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2003年7月-10月 原创肢体戏剧《6:3》(制作:傅若岩,王建秋/编导:赵淼/演员:马英娣,吴迪,蒋博宁,王梓,张毅,周筠/舞美设计:茹毅/灯光设计:刘嘉宁/化妆设计:张驰,李峰/服装设计:白洁/多媒体制作:王建秋/舞台监督:董瑞婧,洪雪/幕后制作班底:李亮,丁礼宁,曹露,崔博斯,高捷,曲鸣,亚楠,张闻宇,黄伟./第一版演出时间7月29至30日/地点:北京人艺小剧场/第二版演出时间:10月27日至29日/地点: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2003年11月8-15日 德国剧本朗读剧《字母》(制作:傅若岩/导演:赵淼/演员:吴迪,蒋博宁,廖伟,史妍,陈洁/地点: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2003年正式加入成员:王建秋,马英娣,蒋博宁,董瑞婧,高捷。
2004年2月8日 “上半年度集训游”(通州庙上口福乐度假村)
2004年12月29-30日 原创新媒体戏剧《三面体》(共同制作:人大十二工作室,三拓旗剧团/策划:童岩,洪雪,赵淼,王建秋/艺术指导:童岩,徐柯/制作:王建秋,洪雪/多媒体统筹:洪雪/编导:赵淼,林耀华〈马来西亚〉,下地阳一〈日本〉/多媒体设计:叶笑寒,刘天然,高海伦,霍伟明,曹燕魉 /演员:李少红,王梓,王建秋,洋洋,蒋博宁/摄像:王建纲/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徐艺美术展厅)
2004年正式加入成员:吴迪,谢亚楠,曹璐。
2004年8月6-7日“下半年度集训游”(北戴河鸽子窝华北局民航培训中心)
2005年2月7日“上半年度集训游” (通州庙上口福乐度假村)
2005年5月28日-6月12日 挪威童话剧《熊尾巴的故事》(制作:傅若岩/编剧:王梓烨,赵淼/导演:赵淼/制作助理:曹蕾/舞美设计:茹意/灯光设计:崔博斯/音响:史志莉/舞蹈设计:李少红/前期统筹:王建秋/摄影:姜斯轶,秋秋/演员:王茜,宇菲,区宁,托雅,孙箭,董瑞靖,吴亚楠,夏晶/地点:北京北剧场)
2005年8月10--11日 原创新媒体形体剧《6 :3II》(共同制作:三拓旗剧团,人民大学十二工作室/策划:童岩,赵淼,王建秋,洪雪,李亮/新媒体艺术监制:童岩,徐柯/制作:王建秋/编剧:李亮,丁礼宁,赵淼/编导:赵淼/制作助理:黄彦卓,孙维维,董瑞靖/视觉包装:王建秋,谢亚楠,洪雪/宣传推广:洪雪,曹璐,董瑞靖,谢亚楠,赵淼,秋秋/舞台监督:区宁,洪雪,孙维维/媒体统筹:洪雪/媒体设计:叶笑寒,施孝武,孙墨,刘茜,王磊/演员:吴迪,周筠,马英娣,饶松,杨可嘉,孙箭/舞美设计:曹璐/舞美协作:张光伟,王月琛,续航,吴迪/灯光设计:曲鸣/造型设计:胡磊/造型协作:李晓枫/音响实施:史志莉/舞蹈设计:焦璐/地点:北京人艺小剧场)
2005年正式加入成员:饶松,孙箭。
2005年8月17-23日 “下半年度集训游”(大连,烟台,蓬莱,青岛四城游)
2006年2月3-4日 “上半年度集训游”(通州庙上口福乐度假村)
2006年 参与广播剧《每个姑娘都单纯》录制(广播导演:小牙,吾善/配音:洋洋,赵淼,蒋博宁)
2006年3月-6月 参与“中国人民大学首届青年戏剧节”筹划与演出工作(策划:赵淼/制作统筹:蒋博宁,王建秋,洪雪/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2006年8月2-8日 原创魔幻串烧剧《豆豆的魔法时刻》(出品:中国儿艺,北京晚报/出品人:周予援,杜鹃/演出团体:三拓旗剧团/制作人:姜江,尹璐/编导:赵淼/执行制作/王建秋/舞美设计:曹璐/灯光设计:高捷/造型设计:胡磊/服装:李晓枫/化妆:何剑,刘娇/多媒体设计:洪雪/音响设计:史志莉,王剑峰,王君鹏/平面设计:秋秋/外宣:刘红磊/演员:邓志鸿,王茜,蒋博宁,吴迪,区宁,饶松,红安/摄像:王建纲,洋洋/媒 体统筹:下午茶/MIDI:顾峰/特别支持:袁鸿/拼音协力:吴清/舞台监督:史春生,李玲,刘乃阁,石头,刘羿两/打击乐:风雷打击团/杂技:王腾,张家龙,郭强等/地点:中国儿童艺术剧场)
2006年9月10日 “下半年度集训游”(通州庙上口福乐度假村)
2006年正式加入成员:区宁,黄彦卓。
2006年12月17日19点30分 在北京南罗鼓巷老伍酒吧 举行 建社十周年庆典
剧团庆典宣传语:精彩与众不同
庆典主持:阿鹏(特邀),洋洋。
2006年庆典筹备组成员:洋洋,王建秋,洪雪,赵淼,王梓,饶松,黄彦卓,张涵,州州。
2007年8月-9月 原创形体戏剧《6:3III黑故事》(监制:傅若岩/制作人:王建秋,何勤勤/编剧导演:赵淼舞美设计:曹璐/灯光设计:高捷/造型设计:胡磊/新媒体设计:洪雪/场记:傅学斌/音响:张一/平面设计:秋秋/追光:洋洋,王梓/舞台监督:黄彦卓,孙箭 /摄影:田民,洋洋/演员:饶松,朱荔莘,王茜/演出时间:8月25-26日大学生戏剧节,9月18-22日/地点:国话先锋小剧场)
2007年正式加入成员:朱荔莘
2008年1月-2009年3月 原创形体戏剧《达人未爱狂想曲》(出品:三拓旗剧团/联合制作:零壹演坊,三拓旗剧团/监制:傅若岩,廖伟/制作人:王建秋/编导:赵淼/达人顾问:吾善/执行制作人:陈方舟/制作助理:周怡冰/舞蹈设计:俞辰曦/舞美设计:曹璐/灯光设计:高捷/造型设计:ALEX/化妆:赵阳,小虫,王晓晨,韩林/音响:陈方舟/平面设计:王建秋/宣传:王尔丹/摄影:亚楠 拾加视觉STUDIOA+)、/演员:朱荔莘,母丹,史妍,秦枫,王倬,孙博,吴迪,蒋博宁,刁琳琳,郭振迦 等/地点:北京人艺实验剧场)
2008年5月30日-6月4日 形体戏剧《2008罗密欧与朱丽叶》(出品:中央戏剧学院,三拓旗剧团/出品:徐翔/总监制:廖向红/统筹:张国强,于虹,贾自强/艺术总监:姜若瑜/编剧:莎士比亚/导演:赵淼/制作人:何勤勤/舞美设计:张超/造型设计:徐彬/灯光设计:游承濂 /舞蹈设计:俞辰曦/执行制作:陈方舟/舞台监督:孙青,姜婷婷,王筠/灯光师:王立军/化妆师:华丹,宋琳,赵津/监督助力:邓博文,林子天/演员表:史妍,王茜,王珩,王光罄,蒋博宁/地点:中戏黑匣子剧场)
2008年9月-2009年2月 原创形体戏剧《东游记》(出品:三拓旗剧团/运营:傅若岩/制作人:王建秋/编导:赵淼/东游顾问:吾善/执行制作人:陈方舟/制作统筹:淡淡/舞美设计:赵淼/灯光设计:高捷/造型设计:ALEX/化妆:赵阳,小虫/音响:陈方舟/平面设计:聂竞竹/宣传:王尔丹 /摄影:于迅 /舞台监督:马青青,刘杰/演员:朱荔莘,史妍,秦枫,王茜,刁琳琳,彭梓桁/地点:北京蜂巢剧场)
2008年正式加入成员:秦枫,陈方舟,郭振迦。
2009年9月-2011年1月 原创形体戏剧《壹光年》(出品:三拓旗剧团/策划:谢文忠/监制:赵淼,赵洋/制作人:王建秋,李淑俊/编导:赵淼/执行制作人:陈方舟/制作统筹:周怡冰/舞美设计:曹璐/灯光设计:高捷/造型设计:ALEX/化妆:赵阳,小虫/音响:陈方舟/平面设计:国斐,幕斯/宣传:王尔丹,嵊嵘/文稿:王璐/摄影:亚楠,郭笑天/光年顾问:李亮/灯光师:陈璐,刘澈/海报创意:幕斯,秋秋/演员:朱荔莘,秦枫,唐夏娃,王茜,田雷,任素汐,曹力尹 等/地点:国话先锋小剧场)
2009年12月5-6日 戏剧工作坊(地点:北京 国家大剧院 一号排练场)
2009年正式加入成员:唐夏娃
2010年9月20日 名称调整为:三拓旗剧团
2010年9月21-23日 原创形体戏剧《鬼马电梯》(出品:三拓旗剧团/监制:赵淼,王建秋,赵洋/制作人:李淑俊,王建秋/策划:孟醒/执行制作:陈方舟/编导:赵淼/剧本统筹:冯村/编舞:俞辰曦/舞美设计:曹璐/灯光设计:万神/造型师:赵阳,张从/音响师:咚咚/鬼马顾问:李亮/协力:杜袁腾,王翔龙/演员:朱荔莘,秦枫,唐夏娃,吴迪,曹力尹,张圣岳/地点:北京蜂巢剧场)
2010年12月18日 戏剧工作坊(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2010年正式加入成员:田雷,张圣岳。
2011年3月20日 戏剧工作坊(地点:北京 九剧场 非非小剧场)
2011年5月1日 戏剧工作坊(地点:北京 国家大剧院 新闻厅)
2011年5月21日 戏剧工作坊(地点:北京 九剧场 TNT小剧场)
2011年5月31日-7月24日 “1、2、3”戏剧季(三拓旗15周年演出/赵淼戏剧作品展)
戏剧季宣传语:用身体表达爱。
2010年正式加入成员:陈莹。 形体戏剧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戏剧流派,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欧洲,90年代成熟,20世纪初期在欧美及世界各地盛行。所以说运用人类最直接最纯粹的表达方式——身体语言与戏剧形式进行有机融合,以动作为主体超越语言表现局限的(Physical Theatre)形体戏剧,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种颇具时尚的戏剧表演形式。不可否认,形体戏剧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默剧的子孙后代,只是在传承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雅克·勒考克(1921--1999)正是那个让形体戏剧从默剧中脱颖而出,并且使其不断发展的奠基人。三拓旗剧团正是秉承着雅克·勒考克的戏剧观念和方法成长起来的职业剧团。
雅克·勒考克的身份是丰富的,他是导演、演员、表演教师、形体戏剧理论研究者,雅克国际戏剧学校的创办人,整个欧洲甚至世界的形体剧场都不可能绕过他的存在。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熟知的音乐剧《狮子王》的导演朱丽·泰摩尔;意大利戏剧人达里奥·福;太阳剧团的创始人阿里安娜·姆努什金;共谋剧院的共同创始人西蒙·麦克伯尔尼;法国当代名剧《艺术》的作者雅斯米娜;还有英国《三个黑故事》的编导约瑟夫;加拿大《契克夫短篇》编导吉尔摩和目前不久韩国戏剧《沃与采克》的主创人员等等,他们或是雅克的学生,或是曾和他一起共事,或是深受他的影响。
在雅克·勒考克的戏剧探索中,通过身体对生活的模仿或者说再现,可以将我们的想象力延伸,这种生活的情境重构再加上中性面具的帮助,就可以使演员的表演层次一层一层的提升。我们就从一开始的中性的表演状态,走向不同的戏剧表演风格。而这种不断上升的表演层次,就激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将我们从抽象的舞台空间带入到生活本身之中。而通常的表现方法是具象默剧和图像默剧。第二种对于深度的探索,就是雅克对于生活最精髓的探索,我们称之为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这种诗意本质所关注的是所有事物的抽象的一面:空间,光线,颜色,物质和颜色所组成的事物,而它们一切都可以在我们的心灵中找到回音。雅克所寻找的这种存在于人类之间的集体潜意识,这种人类对于事物相同的情感联想,是在创作中最难达到的境界。但是,尽管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经历的不同、感受不同、背景不同,我们所看到过的、听到过的、触摸过的、品尝过的不同,这些元素是以不同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身上,但是它终将会组成属于我们人类普遍的基本特质,我们就可以依据这个特质来传达出共通的内心冲动和创造欲望。雅克·勒考克也正是在自己的创作和教学中灌输这个主旨,即如何达到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从而显示出藏在生命表象下的真实。
⑤ 征求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的宣传语
写成一封信的形式挺好……比如,
朱丽叶:这个下午,你还期待着与罗密欧重逢吗?请在XXXX时间到XXXX地点来……
xxxx社团
⑥ 急求!广告宣传语,写在展板上的,要写出宣传话剧社还有将要演出的一个话剧,
你是大学生?什么叫可以写出春雷?是名字自由选定的意思么?
给你一个 你看看
POP可以画成一株小草,背后是黑夜的闪电。
《春雷》阵阵,话语声声;
X日XX(地址),岁月青春。
⑦ 保护戏曲文化的宣传语..戏曲的简介
戏曲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戏剧是中国文明的摇篮,
让戏剧进入我们的校园,
让戏剧融入我们的生活。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目录
中国戏曲
发展时期1、萌芽
2、繁荣
3、延展
4、鼎盛
黄金岁月1、元代戏剧
2、明代戏剧
3、清代戏剧
主要特色
艺术品貌1、以歌舞演故事
2、远离生活之法
3、超脱的时空形态
4、虚拟手法
与民间文艺一、最早的起源在原始歌舞
二、说唱艺术
三、终结戏剧之果
角色行当1、主要类型
2、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脸谱脸谱的分类
戏曲音乐
剧种大全中国戏曲
发展时期 1、萌芽
2、繁荣
3、延展
4、鼎盛
黄金岁月 1、元代戏剧
2、明代戏剧
3、清代戏剧
主要特色
艺术品貌 1、以歌舞演故事
2、远离生活之法
3、超脱的时空形态
4、虚拟手法
与民间文艺 一、最早的起源在原始歌舞
二、说唱艺术
三、终结戏剧之果
角色行当 1、主要类型
2、行当与角色创造
戏曲脸谱 脸谱的分类
戏曲音乐剧种大全展开 尹桂芳竺水招
编辑本段中国戏曲
(ChinaOpera)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今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淮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编辑本段发展时期
1、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 淮剧《占花魁》邱海东陈丽娟表演
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编辑本段黄金岁月
1、元代戏剧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 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2、明代戏剧
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 昆曲《牡丹亭》-游园
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3、清代戏剧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编辑本段主要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⑧ 戏曲有哪些常用语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戏曲音乐名词。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称半霸。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戏曲武打中的特技。简称“出手”。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又称“口面”。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戏曲服装。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腹部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⑨ “因为戏剧,城市有了温度”的宣传语,对于这个宣传语,你有什么看法
对于这个宣传语,我觉得是比较赞同的,因为人们在看戏剧的过程当中,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度和这个城市的文化。
⑩ 晋剧宣传语有哪些
晋剧宣传语有:
1、悲欢离合靠它演绎,欢喜悲戚是戏剧;眼前戏,腔缓急,一折演得淋漓。世界戏剧日,勿忘那一幕幕经典的演绎,让我们把中华戏剧传递下去!
2、生旦净末丑,锣鼓声相递;又见彩绣鲜衣,京腔忙唱起。一出欢喜,一出悲戚,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世界戏剧日,让我们细细品味戏剧里无穷的魅力!世界戏剧日标语。
3、戏剧舞台真精彩,爱恨情仇在其间。喜怒哀乐真情感,人间百态演不完。音乐优美调悦耳,脸谱变化有内涵。世界戏剧日,爱戏剧,扬国粹,让中国戏剧走向世界!
4、一尺水袖甩出嗔怒哀怨;一根藤条转眼万里回还;一张桌子拜祭世间冷暖,一个大幕掩映天上人间。戏剧迷离奇幻,也是心灵的翻版。世界戏剧日,愿戏剧无限美好,祝生活华彩万般。
5、台上一身功,台下十年功。台上台下一个人,戏内戏外不轻松。要想取得成功,必定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世界戏剧日,提醒你工作努力,生活才能获得幸福!
6、唱念做打姿态美,生旦净末角色全。中华大地戏剧丰,各种腔调多精彩。演绎生活百种态,台上台下一片天。世界戏剧日到了,愿祖国戏剧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7、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踏入社会,戴好脸谱,就算是丑角也要娱乐大众。回到家里,摘下脸谱,哪怕是平凡也能其乐融融。世界戏剧日,用心去演,你就是主角!
8、地方戏剧绚丽夺目,中国戏剧多姿多彩,生活戏剧五彩缤纷,爱情戏剧花团锦簇,世界戏剧日,祝福朋友生活如戏剧之喜剧美轮美奂多姿多彩!
9、唱念做打演绎爱恨情仇,生旦净末扮尽人生百态,长腔短调倾听悠扬悦耳,五彩脸谱观赏美不胜收,台上一分都要竭尽全力,台下十年方得真正功夫。世界戏剧日,发扬国粹,让中华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0、舞台虽不大,生活咫尺全。几张小桌椅,就是一个家。闪转腾挪间,爬山过沟峡。睁眼当摸瞎,马鞭当骏马。虚拟在舞台,处处生活现。唱念兼做打,喜怒哀乐佳。世界戏剧日,爱我国粹,让中国戏剧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