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恐龙宣传栏

恐龙宣传栏

发布时间:2022-06-10 18:28:12

❶ 方舟怎么才能打开恐龙的物品栏

打开其他人(包括恐龙)物品栏 快捷键 f

❷ 恐龙环创对幼儿的意义

孩子们好奇心强,体形庞大、种类繁多、极具神秘色彩的恐龙总能带给他们很多的想象空间。恐龙是孩子们心中最神秘的动物,他的历史和它的成长轨迹足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探索的成长周期,教室环创通过对色彩与恐龙元素的运用,为孩子们打造出一个虚拟的“恐龙世界”。

恐龙作为一种史前时期的远古生物,与其他小动物相比,充满了神秘感,对孩子更具有吸引力,还能启迪孩子无限的想象力。通过环创获取的丰富知识,把孩子头脑里的恐龙变得更真实、更具体,为孩子的想象给予有力的支撑。

孩子们在环境中对恐龙元素的观察和记忆,无形中培养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环境的关注,可以有效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

恐龙环创技巧

用恐龙的元素来装饰门也可以有多种方法。不论你的门是中间带玻璃样式的,或是玻璃门,还是拱形门,都可以用恐龙头部的剪纸来搞定。走廊的墙饰可以用彩纸拼贴出火山,孩子的作品展示也可以布局成恐龙的形状,地面则可以粘上恐龙的大脚印,既有趣又贴合主题。

除此之外,用恐龙的剪影手工来装饰孩子的作品展区,也是简单但可以有直接效果的布置方案。可以用纸条拼接的方法粘出一只恐龙来装饰通知栏,还可以搭配恐龙的绘画、剪纸、手工等等。

❸ 恐龙快打的游戏标题栏是什么

这种地貌的成因,是砂岩地形由风和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松软的土石被侵蚀流失,坚硬的石头留下,就是小山的上面的部分。至于这种暗红色的基调,应该是该地区植被覆盖较少,土壤中的铁质氧化后带来的颜色。
搜索纪念碑谷地,看网络或其他相关的文章,还可以详细了解一些。

❹ 所有恐龙资料附带图片

有关恐龙的网页栏目里边各种资料很多、很全,图片也足够,只须亲自动动手就可收获颇丰。自己劳动的成果可带来成就感,吃现成的还会挑肥拣瘦。就好比去野外钓鱼,大鱼、小鱼、各种各样的鱼都很喜欢。可是到了市场上,挑剔的目光和动作,往往令鱼贩子心烦。赶快动手吧!

❺ 恐龙的介绍

什么是恐龙?

大约在2.5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类新的爬行动物。像所有的爬行动物一样, 它们的后代由卵孵化而出,其皮肤上覆盖着鳞片,不透水,这就是恐龙。恐龙从出现直至灭亡,统治地球达1.6亿年之久。

恐龙的发现

关于恐龙,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于它们的化石。在博物馆里, 人们所看到的恐龙骨骼就是由这些化石拼装而成的(欲了解详情, 请前往恐龙化石栏目)。1841年,著名的恐龙专家英国人理查德·欧文爵士,首次将一些爬行动物化石命名为恐龙。

陆栖足

恐龙是陆地动物--它们不会游泳,也不会飞翔。所有的恐龙都长有四肢,但许多恐龙(如这只霸王龙)仅用后肢行走,它们腾出前肢做其他事情。

恐龙的总述

恐龙的体型多种多样,非常壮观。蜥脚类恐龙曾经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而最小的恐龙仅如鸡一般大小。但无论身体大小,它们都必须时刻提防饥饿的食肉动物的袭击。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在恐龙生存的1.6 亿年中,到底有多少种恐龙。但是在此,需要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很多人都认为翼龙和鱼龙是恐龙。这是不正确的。恐龙既不能在空中飞行,也不能在水中生活。

恐龙的分类

恐龙是根据其髋骨形状分为两大类:蜥臀类恐龙(蜥髋)和鸟髋类恐龙(鸟髋)。蜥臀类恐龙的两个下髋骨,一个伸向前下方(耻骨),另一个伸向后下方(坐骨),而鸟臀类恐龙的。的两个下髋骨却都伸向后下方。欲详细了解,请往恐龙分类栏目。

时期划分

恐龙生活在地球历史中的三个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不同种类的恐龙都是在这三个时期生存和灭绝的。每种恐龙可能仅生存了200-300 万年。

恐龙的繁殖

恐龙的繁殖方式同现生的的爬行动物一样都是卵生。国的恐龙蛋化石极其丰富,它对恐龙的分类与地层的划分对比都有很大的意义。恐龙蛋常常成窝产出,一窝最多可达20-30个,重迭数层,成同心圆排列。蛋的大小越向圆心蛋就越大。蛋的形态有圆形的,也有椭圆形的,小的直径只的50-60毫米,大的可达500毫米以上,蛋表壳有光滑的,有带颗粒状的、也有布满皱纹的。它们分别代表各种不同的恐龙遗物。 古生物学根据恐龙蛋的特征推测,恐龙进行交配活动后,雌恐龙首先选择向阳的地势稍高的地形,接着,用前肢掘一个圆坑,圆坑中央有一堆隆起的土,这可能是使生长来的蛋成40度的倾斜排列于土堆上,使蛋落地时不易受损坏。然后,围着坑下蛋,下完一圈就用土埋上,再下每二圈,最多时可下四圈。恐龙将蛋埋后,应弃之不管了,主要靠阳光来孵化。恐龙蛋的孵化期目前还不清楚。估计,小恐龙破壳而出后,不需要父母的照顾,就可以独立生活了。但据研究,恐龙也有母爱之心,在成群结队的恐龙活动时,大恐龙总是将小恐龙围在中间,以起保护作用。

化石的形成

任何生物都有生有死,恐龙也不例外。一般讲来,恐龙死亡后要形成化石,必须具备如下条件,而且缺一不可:第一,恐龙死亡后必须迅速掩埋起来,不致被食腐动物吞食和自然界破坏。第二,恐龙掩埋起来必须要有硬体部分,如牙齿、骨骼等,因为它们不容易被破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化石。第三,要有适合恐龙尸体埋藏的环境。一般在低洼地带或河湖岸边适合埋藏,如果恐龙尸体在高山上,那就很可能腐烂掉。 恐龙的尸形成化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经过几十万年、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在漫长的地史时期内,要经过各种地质作用,包括固结、充填、置换等石化作用,才能形成今天的恐龙化石。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恐龙化石绝大多数都是恐龙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因这些部分是恐龙坚硬的部分,不容易被风化和机械作用所破坏。在极为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恐龙的皮肤、蛋、脚印和尾的拖痕等也能形成为化石而被保存于岩层里。恐龙的皮肤要保存为化石,十分困难,条件十分苛刻。但恐龙在周转泥沙上留下的皮肤外表面的印痕却时有发现。在自贡恐龙博物馆里变收藏的珍贵的剑龙皮肤和蜥蜴类恐龙的皮肤印模化石。

恐龙为什么会绝灭?

恐龙为什么会绝灭?这是一个饶有兴趣也是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科学家对此众说纷纭。他们提出了上百种假说,大致可分为两大派别的两种理论,即主张因突然性的灾害导致恐龙突然绝灭的变灾论和主张因环境改变而导致恐龙逐渐绝灭的渐变论。 灾变论,具有代表性的假说有“超新星爆炸说”、“小行星撞击说”和“彗星射杀说”。这些都是从宇宙因素的分析中提出的假说。具体为: 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宇宙中的一颗超极星体大爆炸后产生强大的高能粒子辐射,使恐龙辐射后患上白血病而亡;在白垩末期,小行星脱离轨道,与地球相撞爆炸产生的尘埃挡住阳光数月,使恐龙无食物而绝灭。 在渐变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假说有“气候变迁说”、“哺乳动物兴起说”和“孵化温度不够说”。这些假说是从恐龙生活的环境因素分析中提出的假说。 破解恐龙绝灭之谜,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这些假说已成为科学家们最后破解这个难解之谜,提供了不少线索和理论。我们相信,最后破解这个长期困挠人们的难解之谜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恐龙在自贡这块土地上沉睡了上亿年,至到1915年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质学家乔治.D.劳德伯博士发现。劳氏的发现,引起了中外地质古生物工作者的浓厚兴趣。我国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为不使恐龙标本大量外流, 于1934年入川考察,在距荣县东约1公里的西瓜山发现了著名的的“荣县峨眉龙”。荣县峨眉龙以其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载入中国恐龙研究史册。它的发现与研究,不仅扭转了中国恐龙长期由外国人采集研究的局面,也证明了在自贡这块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我国侏罗纪恐龙最理想的地区。1974年,市盐业历史博物馆与市建一司木材加工厂在重庆博物馆的配合下将伍家坝10余吨的恐龙化石挖掘出来。大山铺恐龙“公墓”自发现到被揭开经历了十余年。1972年,地质工程师黄建国和同事漫步在大山铺北面的公路上时发现了大山铺恐龙化石,但当时正值文革,发掘工作没有开展下去。1979年古脊椎研究所的董枝明为完成中英联合发掘恐龙化石的考察选点任务,带队入川考察。他们同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同志商量之后,调查了大山铺化石点。于是,罕见的恐龙“公墓”就这样发掘出来。它形成于1.6亿年前的中侏罗世。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几乎种类恐龙(蜥蜴类、肉食龙类、鸟肢类和剑龙类)都有保存完整的骨架(其中包括完整的头骨)。除了恐龙外,还有大量其它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一起,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从揭开大山铺恐龙“公墓”的“顶盖”到恐龙博物馆的兴建,其间共经历了六次较大的清理发掘工作。历时4年零6个月。这个恐龙“公墓”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埋藏面积约15000平方米,被发掘清理的面积不足3000平方米。其含化石地层最大厚度3.5米,最小厚度1米,化石共分四层。它是一个举世罕见的以恐龙为主的古脊动物群体埋藏地。 北京、重庆、成都、自贡四个地方的科研发掘队伍,在不足3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掘清理出上百吨化石,包括100多个恐龙个体及其共生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各类恐龙骨架30多具,珍贵的各类形栽双行折完好头骨10多个。化石分别保存于北京、重庆、自贡,其中,绝大多数被自贡恐龙博物馆收藏。

恐龙的习性

很多人以为恐龙全是可怕的肉食性动物。其实,许多恐龙是温和的草食性动物,只穿梭在树丛间,撕扯树梢的叶子吃。还有些恐龙和人类一样,属于吃肉也吃植物的杂食性动物。至于肉食性恐龙不只吃恐龙,任何能动的东西,如昆虫和鸟类,都是它们的捕猎对象。从恐龙化石遗骸,我们可以得知许多恐龙生前的食性。其中最重要的线索,来自恐龙下颚骨及牙齿的形状和排列。此外,整副恐龙骨架的形状也能提供一些线索,如肉食性恐龙通常具有大的头部、短而有力的颈子,以便把猎物的肉撕扯下来吃。而大多数草食性恐龙则具有长长的颈子,以方便它们取食树梢叶片。

你能想像体型庞大的恐龙在婴儿、少年和成年期各是什么模样吗?由新近的一些发现,专家们已经能够点点滴滴地拼凑出恐龙幼年期生活实况。现在我们知道,恐龙妈妈是在地表凹洞里生下恐龙蛋的。在有些恐龙蛋化石里,甚至还找到尚未破壳而出的小恐龙化石。人们也曾在一群鸭嘴龙巢穴里发现小恐龙骨架,它们牙齿已有磨损痕迹,可见恐龙妈妈会带食物回来喂巢里的恐龙宝宝。小恐龙成长速度可能很快;而且有些恐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随着成长而改变,例如角龙亚目的恐龙。另外,当成群蜥脚亚目恐龙一起行动时,为了保护幼儿会把小恐龙包围在队伍中间由陆续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可以证实:恐龙和现代爬行动物及鸟类一样,也会生下带硬壳的蛋。某些蛋化石里甚至发现了未孵化的小恐龙骨架!有时在发现恐龙蛋的巢穴附近,发现了大恐龙的遗骸。由此可见,小恐龙和小鸟一样,会本能地待在巢里,无论它们的父母发生什么事都不离开。有些恐龙的巢互相*得很近,专家因此推测恐龙可能有群居习惯。令人惊讶的是,恐龙蛋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大。如果恐龙蛋大小和恐龙体型成正比的话,那么蛋壳将会厚得让小恐龙无法孵化;而且也不可能让足够的氧气进入蛋内,供给小恐龙呼吸

恐龙是距今1亿3千万年前地球上爬行动物的总称。它们的种类很多,身体大小、形状、生活习性各不相同,陆地、海洋、空中都是恐龙类爬行动物的活动场所。大的如中国四川省合川县发现的合川马门溪龙,全身长22米,体高3.5米,体重40~50吨。平时在水深5~10米的湖泊中生活,利用水的浮力浮起笨重的身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物。小的鹦鹉龙整个身体只有一只小狗大。有的能在空中飞翔,像长尾的喙嘴龙,有尖利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尾巴末端有一块像苍蝇拍形状的膜,飞翔的工具是翼膜。有的是海中的霸王,如喜马拉雅鱼龙,食肉善游,上下颌特别长,形成长吻,口内有牙齿,外貌很像今天的海豚。有的是陆上的武士,如剑龙,身长6米,头小,背部高拱,有两排三角形的骨板竖立着,尾尖处有骨刺,是御敌的武器。到了1亿3千万年前左右,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地形、气候的变化,称霸一时的恐龙在地球上就完全灭绝了。恐龙灭亡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但应看到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是当时外界环境的改变与恐龙内在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恐龙统治了三个地质时代,共一亿六千五百万年。不过,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恐龙仍然未成为非常强大的物种,几乎完全地主宰了整个动物的进化过程。到了侏罗纪末期,非常庞大的蜥脚类成为了曾经在这个地球上存在过最庞大的生物。侏罗纪末期是它们统治地球的顶峰“黄金时期”,无论多样性,智力,体型上都远远凌驾了同时期的其他生物。究竟在这个地球历史上最传奇的物种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在恐龙出现以前,地球上已经出现蜥蜴类型的物种,它们的体型虽然及不上恐龙,不过相比当时的其他动物,它们占有一定的优势。古生物学家相信它们就是后来出现的恐龙的雏型。蜥蜴在三叠纪之前的几个地质时代——石炭纪(3.63亿至2.9亿年前)已经出现。在那时代出现了相信是世界最早的爬行动物: 西洛锡安蜥。到了恐龙出现之前的一个地质时代——二叠纪时,爬行动物的种类渐趋多样化,而且形状也开始接近最早的恐龙。二叠纪是一个比较干旱的时代,沙漠十分常见。在同一个时代,像基龙和异齿帆背龙一类群体生活的蜥蜴活跃在沙漠的绿洲。在二叠纪晚期,生物的演化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趋势,而两个趋势都对地球的历史有深远的影响。其中一种趋势叫做恐龙,另一种趋势叫做哺乳类动物。

就在地球的演化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颗比6500万年前结束恐龙时代的陨石还要庞大的小行星在二叠纪末期撞击地球。撞击造成了多数物种的灭绝,但同时也成为了恐龙出现的催化剂。在二叠纪时期,真正的恐龙要正式登场了。黑瑞龙是其中一种最早出现的恐龙,它的体型细小,身手非常敏捷,很快地成为了生存游戏的大赢家。到了二叠纪末期,空骨龙出现了,它是很多肉食恐龙和鸟类的原形。很快地到了侏罗纪时期,侏罗纪早期食草恐龙开始往体型方面进化,体型的优势可以帮助他们摆脱肉食恐龙的追击。因而出现了蜥脚类恐龙;庞大的蜥脚恐龙类将恐龙的进化推到最高峰。另外一个出现庞大蜥脚类恐龙的原因是气候的关系,根据地质学纪录,侏罗纪晚期温暖潮湿,恐龙可以成长到超过三十公尺长。另外,肉食恐龙也变得更庞大,更有攻击、威胁性;例如在北美洲的异特龙。另外,非常特别的恐龙,例如有羽毛的中华龙鸟开始踏上鸟类进化的道路。在气侯和生存条件的影响下,侏罗纪末期是恐龙时代的全盛时期。

❻ 有关恐龙的资料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恐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手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7OOO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我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还有始祖鸟,中国龙鸟.......

图片为小盗龙,象看更多图片,点击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fr=&pv=&ic=0&z=0&word=%B3%A4%D3%F0%C3%AB%B5%C4%BF%D6%C1%FA&s=0&rn=21&pn=0&ln=456

❼ 关于恐龙的手抄报该怎么办啊加什么样子的花边啊(最好有图片!)

翼龙 翼龙(Pterosaur)
原意为「会飞的爬虫类」。中生代三叠纪出现在地球上的翼龙是最早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但有人怀疑它只是徒有虚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脑中处理平衡信息的神经组织相当发达,翼龙不仅能像鸟类一样飞翔,而且很可能是飞行能手。
美国俄亥俄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使用计算机分层造影扫描技术,依据化石建立了翼龙大脑的三维图像。图像显示,翼龙的小脑叶片相当发达,其质量占脑质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中比例最高的。与之相比,擅长飞行的鸟类的小脑叶片也只占其脑质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龙是披羽蛇翼龙。展开双翼有12米长。
世界上第一枚翼龙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发现。今年6月10日,相关研究论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学术刊物———英国的《自然》杂志上。由于这次重大的发现,《自然》杂志还在其网站首页“今日新闻”栏目中同时配发了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也报道了这一重要。由于这样一块无比珍贵化石的发现,今天的人们已获得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翼龙这类与恐龙同时出现又同时绝灭,比鸟类早约7000万年飞向蓝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汪筱林就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一项重大发现。据说那是一个尚未出壳的翼龙的化石,发育中的翼龙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两位研究员在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考察时发现的。化石产自辽西锦州义县一个湖泊沉积的地层中,距今约1.21亿年。这一地点曾经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鳍鱼、满洲鳄以及一些翼龙和鸟类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义似乎远不止于此,在科学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个神奇的时空穿梭机,从1.21亿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能够管窥史前翼龙生息的许多细节。
胚胎化石传达了最明确的信号:翼龙,与鸟类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而非胎生。
“相信它解开了一个谜团。”汪筱林说,“它所传递的最大信息,就是翼龙是卵生,而非胎生。”一直以来,翼龙是胎生还是卵生,是个充满争论的话题。
虽然自18世纪翼龙被发现以来曾经有报道发现了一些被认为是翼龙蛋的碎片,但是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这些蛋壳碎片就是翼龙的,因此这次发现的第一枚翼龙蛋,也是第一个翼龙胚胎化石,意义非常重大。
据汪筱林介绍,翼龙是恐龙的近亲,二者生活在同一时代,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人们经常将翼龙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一直控制着天空。
翼龙具有与今天的鸟类相似的复杂行为。科学家有理由相信,它们以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把卵产在湖泊或者海滩的沙地上,也许还会孵卵,照顾幼仔。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
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解剖学家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龙,归于爬行动物。事实上,翼龙化石的发现比恐龙早了半个多世纪,自从翼龙化石被发现,人们对这类非常奇特的最早飞向天空的动物就充满了好奇,一直在苦苦地探求。
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4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鸟类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
支撑翼龙飞行的翼膜结构,完全不同于其后能够飞行的脊椎动物———鸟类和蝙蝠类翅膀结构。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保存的骨架尽显无疑。
“不但骨骼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纤维和皮肤,蛋壳及其乳突状结构也有很好的保存。”汪筱林研究员对记者说。对于化石骨架的保存状况,这位科学家是以“精美”二字形容的。
透过显微镜,记者观察到更为清晰的表达。蛋的边界光滑,蛋内呈褐色,颜色较深,与灰黄色之围岩区别明显。
“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因为保存的骨架显示具有相当长的第4指和具发达的三角脊的肱骨。”汪筱林说,“另外,在许多区域,有规律地保存大小几乎相等近于圆形的乳突状纹饰结构,这是蛋壳和胚胎的直接证据。”
令人称奇的是,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条小鱼的化石。
“在自然界中找到一个物种的胚胎化石,实属不易,但这次发现的尤其重要,它不是普通的物种,而是第一个飞向天空,又是三种飞行脊椎动物中惟一绝灭的翼龙的胚胎的首次发现。”汪筱林说。
不过,更具“传奇色彩”的并不止这些,在翼龙胚胎化石的一边,竟还有一块小鱼———与翼龙生活于同一时代的狼鳍鱼的化石,两者相映成趣,极为罕见。
这样一块“珠联璧合”的化石所激发的人的想像力是震撼性的。两具化石形体不大,但保存都很精致,鱼身上的骨骼和鳞片完整无缺。两类动物由于火山爆发导致其同时死亡“终结”时的故事,似乎历历在目。
鸟类的翅膀上长有对飞行和身体保温非常有效的羽毛,蝙蝠类的翼膜虽然没有羽毛,但有对振翼飞翔起重要作用的三个指骨作支架。在翼龙的翼膜内除了分布着纤维外,没有骨骼支撑,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的、长距离的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或在水面上盘旋。不过,最新的有关翼龙大脑CT扫描以及肩带等研究表明,翼龙并不仅仅能够进行短距离的滑翔,而且很可能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
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2米,宽度相当于F-1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0世纪除,英国古生物学曾认为,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因此,翼龙应该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能直接证明翼龙是热血的恒温动物。
此外,在内蒙古宁城发现的全身覆盖“毛”的热河翼龙完整骨架,进一步证明了翼龙为温血动物。最近在巴西掠海翼龙巨大的头部脊状构造上发现具有调节体温的血管的印痕,也是翼龙为温血动物的直接证据。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像鸟一样有一些具有调节体温的小气囊。
事实上,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生活在同一时代,是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1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早在1784年,意大利的古生物学家科利尼在德国发现第一件翼龙化石时,甚至不能确定它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人认为它生活在海洋中,也有人认为它是鸟和蝙蝠的过渡类型等等。直到1801年,居维叶才鉴定它为翼手龙,归于爬行动物。
翼龙并不能像鸟类那样自由地、长距离地翱翔于蓝天,只能在它的生活环境附近,如海边、湖边的岩石或树林中滑翔,有时也在水面上盘旋。
翼龙比鸟类早了约7 OOO万年飞向天空,大约在三叠纪晚期就开始适应空中生活,在地球上成功地生存了1.5亿年。翼龙为了适应飞翔的需要,具有许多类似鸟类的骨骼特征,如头骨多孔,骨骼中空轻巧,胸骨及其龙骨突发达等等。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发现命名了超过120种的翼龙化石。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如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现的翼手龙化石,它的两翼展开约16米,宽度相当于F一1 6战斗机,小者形如麻雀。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有一条很长的尾巴;晚期的翼手龙类主要生活在白垩纪,尾巴很短甚至消失。
翼龙类属于爬行动物,然而它很可能是温血动物。2 0世纪初,英国古生物学者曾推测,翼龙具备快速运动的能力,像蝙蝠一样,体上有毛,并有与鸟类相似的生活习性,是体温恒定的温血动物。后来在德国发现的喙嘴龙化石上,找到了毛的印痕。1970年,在哈萨克斯坦发现了一件比较完整的带有“毛”的翼龙化石,英国古生物学家通过对这件标本毛状物和翼膜结构的研究,认为它无疑属于温血动物。翼龙身体上的这些“毛”隔热保温,防止体内热量的散失,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另一个证据来自于翼龙的骨骼,它们像鸟一样有一些用于调节体温的小气囊。最近,我国辽西带“毛”的热河翼龙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至少部分小型的翼龙类为温血动物。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一些翼龙为了适应飞行的需要,已经具有内热和体温恒定的生理机制、较高的新陈代谢水平、发达的神经系统以及高效率的循环和呼吸系统,成为一类最不像爬行动物的爬行动物。
繁盛于中生代侏罗纪(2.08亿年前至1.44亿年前)和白垩纪(1.44亿年前至6,640万年前)的飞行爬虫类的成员。翼龙目(Pterosauria)属于爬虫类的古龙亚纲(Archosauria)。恐龙类和鳄类也属于古龙亚纲,鸟类是古龙类的后裔。三叠纪(2.45亿年前至2.08亿年前)的古龙类趋向两足步态,因此前肢自由地作其他方式的应用。鸟类和翼龙类二者同样将前肢转变成翼。翼龙类由皮膜形成翼面,像蝙蝠而不像鸟。蝙蝠除大拇指外,以其他指骨支撑著膜。然而翼龙的膜只附著在细长的一个指状物(第4指)上,向后沿体侧延伸到膝盖;在颈部与「臂」之间有附加的皮膜。前面3个指骨为爪状的细长钩。其膜看来已完全适应飞翔和滑翔,但不如蝙蝠的膜或鸟类的翼灵活,而且较为脆弱。身体结实,后腿长而细,其构造表明不适应垂直移动或停歇,休息时靠后肢悬挂。颈部似乎在飞行时持竖式,与头部连成直角并向前。头骨轻而强壮,大多数骨头融合在一起;有细长的嘴;眼睛大,像许多鸟类那样,眼球被一系列位于其四壁的骨板(巩膜环)所加固。脑子大,明显地可与鸟类相比。该类占优势的感官是视力而不是嗅觉。大多数化石见于海相地层,因此很可能通过潜水捕鱼获取食料。但难以理解飞落后如何从地面或水中起飞。
已知翼龙有两个主要类别。虽然在晚三叠世有早期类型,但在晚侏罗世索伦霍芬(Solenhofen)板岩中的喙嘴龙属(Rhamphorhynchus)是较原始的典型。该类的特徵包括急剧变尖的大齿、较短的(支撑手指的骨)掌骨、末梢有菱形的长尾。翼展大约1公尺(3.3英尺)。翼龙类第二大类出现一晚侏罗纪,延续到白垩纪,典型的侏罗纪类型是翼指龙属(Pterodactylus),许多标本见于索伦霍芬板岩。翼指龙(pterodactyl)一般是小爬虫类,有些标本和麻雀一样小,特徵包括一些小齿、长掌骨、短尾巴。翼指龙型的后裔延续到白垩纪,通常较大。最好的代表是堪萨斯白垩层中的无齿翼龙属(Pteranodon)。无齿翼龙属比信天翁大,翼展达7公尺或更长。1975年,德克萨斯州大本德(Big Bend)国家公园内的晚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发现了3个非常大的翼龙类的部分骨骼,最大的标本翼展约15.5公尺(51英尺),使其成为见闻中最大的飞行动物。这些爬虫类的解剖及化石发现处的地形表明,其食料是腐肉而不是鱼。翼龙化石不超过白垩纪,它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被真正的鸟类所取代。

❽ 谁能提供给我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

最小的恐龙:
过去,在阿根廷,1979年发掘出一种称为鼠龙的原蜥脚类,长约20厘米,大约比老鼠大一些而已!但至今为止,人们只发现了一具这样的骨骼化石,它很有可能是刚孵化出来的幼龙,有一个古生物学家猜想成体可达六公尺长。但是在真正鼠龙的成体发掘到之前,那都仅仅是臆测而已!现今所知的恐龙类型中,最小的成年龙要算是美颚龙,它的大小与鸡差不多。
最丑陋的恐龙:
肿头龙,是那些很丑的恐龙中最难看的。肿头龙属於那一类凸出顶部的恐龙,它的头骨覆以圆弧形的骨板大约有二十三公分厚,围绕着这个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围饰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肿瘤一般,它的前缘看起来像是被某种不堪言语的骨头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满瘤状凸起,棘状刺。这些围绕的瘤刺和棘状刺物使得脑袋的凸出部份看来像是剃头过了。

最长的恐龙:
梁龙大约长达二十七米。然而暂时昵称为超龙与巨龙的两类,若全部骨架发掘出来会更长。这两类初步推测长度为:三十五米。

最重的恐龙:
腕龙估算体重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吨之间(70-80吨)。它需要粗壮的四肢来支撑身体。

最宽的恐龙:
甲龙。在恐龙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车,甲龙大约五公尺宽,虽然它的体长不超过十公尺 。

最古老的恐龙:
现在所知最早的恐龙为两足行走肉食类,命名为南十字龙。它出现於三叠纪中期,体长约1.5米,体重可能达到三十公斤。

爪最大的恐龙:
重爪龙是强壮的肉食性恐龙。它的爪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恐龙爪。爪的外侧弧线达31厘米长。

最大的肉食龙:
霸王龙是最大的肉食性恐龙,成年霸王龙身长可达14米,体重约8吨,是恐龙世界中的霸主。

最聪明的恐龙:
就身体和大脑的比例来看,锯齿龙的大脑是最大的且,它的感觉器官非常发达,因而被认为是最聪明的恐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
奔鸟龙可能是跑的最快的恐龙,时速超过70公里/小时。

最大的恐龙:
已知最大的恐龙是蜥角类的地震龙(暂无资料,欢迎提供),身长约40米,体重达51吨。

牙齿最多的恐龙:
植物性的鸭嘴龙类恐龙,大约有960颗牙齿,比任何恐龙都多。

最笨的恐龙:
巨大的剑龙头部非常小,大脑只有一个核桃般大小,因此科学家认为它们是一种很笨的恐龙。

蛋最大的恐龙:
高脊龙蛋的直径大约有30厘米。那样大小的蛋可以容纳三点三公升的体积。而蛋壳大约在2厘米厚。

❾ 关于恐龙的介绍

大约在2.5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类新的爬行动物。像所有的爬行动物一样, 它们的后代由卵孵化而出,其皮肤上覆盖着鳞片,不透水,这就是恐龙。恐龙从出现直至灭亡,统治地球达1.6亿年之久.关于恐龙,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于它们的化石。在博物馆里, 人们所看到的恐龙骨骼就是由这些化石拼装而成的(欲了解详情, 请前往恐龙化石栏目)。1841年,著名的恐龙专家英国人理查德·欧文爵士,首次将一些爬行动物化石命名为恐龙。恐龙是陆地动物--它们不会游泳,也不会飞翔。所有的恐龙都长有四肢,但许多恐龙(如这只霸王龙)仅用后肢行走,它们腾出前肢做其他事情。恐龙的体型多种多样,非常壮观。蜥脚类恐龙曾经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的陆地动物,而最小的恐龙仅如鸡一般大小。但无论身体大小,它们都必须时刻提防饥饿的食肉动物的袭击。我们至今仍不知道,在恐龙生存的1.6 亿年中,到底有多少种恐龙。但是在此,需要纠正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很多人都认为翼龙和鱼龙是恐龙。这是不正确的。恐龙既不能在空中飞行,也不能在水中生活.恐龙是根据其髋骨形状分为两大类:蜥臀类恐龙(蜥髋)和鸟髋类恐龙(鸟髋)。蜥臀类恐龙的两个下髋骨,一个伸向前下方(耻骨),另一个伸向后下方(坐骨),而鸟臀类恐龙的。的两个下髋骨却都伸向后下方。欲详细了解,请往恐龙分类栏目。

❿ 恐龙为什么那么可爱

早在本世纪70年代末,恐龙热已出现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这股热流也波及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笔者以及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恐龙专家饶成刚的初步统计,1996年初在北京有关书店看到恐龙科普书籍至少有十五种。光明日报出版得到英国奥比斯(ORBIS)出版公司授权,出版了一整套恐龙书,到1996年4月为止,共出版了二十二本。这套大型恐龙丛图文并茂,趣味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可读性及可视性达到了令人爱不释手的程度。书出版后,仅在北京、天津、河北上市二十天便售出近二十万册,引起轰动。国内的传媒也竞相播放有关恐龙的节目。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午间新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都制作播放过有关恐龙的新闻和节目。北京电视台的“科技大视野”栏目中还播出了“你好,恐龙”的专题片,影响很大。
人类特有的求和欲和好奇心,会驱使人们把目光投向社会、自然历史中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而神秘的恐龙恰好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和审美要求。少年儿童由于没有社会生活的压力,在心理上都存有一个幻想空间。他们需要在现实和虚幻之间,寻找一个能帮助他们幻想的“活”载体。在他们看来,形形色色的恐龙正是自己理想和喜爱的目标。另外,当前人类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怎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正是在了解和研究恐龙时,认识到保持生态平稳、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的。我国恐龙研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恐龙热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出土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两年在华中一带发现的大量恐龙蛋,被认为是世界奇观。我国恐龙研究的成果已誉满全球,不论国内独立研究还是与国外合作的都卓有成效。在科研究的基础上,科普工作也相当地得到加强提高。这就是恐龙热为什么在全世界特别在我国产生,而且持续不衰的根本原因。
笔者对恐龙热的出现,感到由衷的高兴。通过对恐龙的全面了解,人们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有关生物学、地质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生物演化、地史变迁来了解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了解人们不仅可以学到很多有关生物学、地质学的知识,还可以通过生物演化、地史变迁来了解人类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了解环境保护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现在对恐龙知识的普及还很不平衡,有的科普文章或小册子缺乏科学性,经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例如把翼龙、鱼龙、蛇劲龙、幻龙等都说成是恐龙。有的连报刊、博物馆中常见的恐龙名称也都有给译错了。作为研究恐龙的专业工作者,有责任正确引导广大读者和观众:千万不要在没有经过严密、规范的科学实验以及专家论证的情况下,就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扬所谓新突破、新成就。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一位博士未经严谨的研究,就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扬他发现了比始鸟更古老“原始鸟”,结果成为全世界学术界的笑柄。
恐龙热的兴起,也使人们对化石兴趣越来越浓。虽然化石不属文物,但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也提到保护化石。化石是一类不能再生的有关远古生命的珍贵信息资源,它的受国家保护的国有资产,任何个人都无权拥有。但目前我国一些文化层次较低、法制观念淡薄的人,仍然把恐龙等古脊椎动物的化石当成治病的“龙骨”。这几年,有些不法之徒竟然私自盗挖恐龙骨骼与恐龙蛋,并把这些无价之宝走私出口,牟取暴利。我国河南出土的各种类型的恐龙蛋,以及辽宁朝阳地区发现的多种古老的鸟类化石,就是由于上述原因落入许多国家或地区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的。他们的破坏性发掘,使宝贵的自然历史档案丧失殆尽,顷刻之间变成一堆废物。对这种丑恶行为,有关部门将依法严惩。此外,还应大力宣传保护恐龙、古脊椎动物与远古人类的化石以及他们制造的旧石器和新石器。
恐龙热也给一些企业、商家带来了获利的机会,但应警惕有些人见利忘义。对一些恐龙复制品或带有恐龙形象的商品,特别是价格昂贵、影响深远的会动的机械恐龙的制作和出售,应由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面邀请恐龙专家开鉴定会,由上述机构批准后持证生产,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科学性,保护知识产权。笔者相信,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恐龙的爱好与热情还会持续下去。科学工作者一定要积极引导,使恐龙研究更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教兴国的伟大的战略目标。

阅读全文

与恐龙宣传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沙龙培训方案 浏览:773
工会活动方案策划 浏览:787
茅台酒营销方案 浏览:184
家具销售促销策划方案 浏览:429
有促销活动场景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42
房地产公司2014年度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121
医药市场营销实务课件 浏览:130
大学校园电子商务 浏览:966
浅谈电子商务会计发展 浏览:162
社区党员参观博物馆策划方案 浏览:511
培训学校教务主管考核方案 浏览:854
财经委外出培训方案 浏览:852
汽车品牌娱乐营销 浏览:43
新干部岗前培训方案 浏览:978
银行年度员工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533
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大学浙江 浏览:612
积分兑换营销方案 浏览:848
白酒营销方案2017 浏览:871
着装礼仪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451
美发店策划活动方案 浏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