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晨曦公主的资料
秦始皇率军出游,晨曦公主问胡亥为什么皇上每次出行都带着他,胡亥说自己没本事只能跟皇上后面乱跑,自己受秦始皇的喜欢也是多亏了赵高。晨曦公主一听赵高心里就不爽,章邯插话说,让晨曦公主多跟赵高接触,这对她好。晨曦公主一听就生气了,指责章邯插嘴。胡亥见此,就开晨曦公主的玩笑,说让章邯做晨曦公主的驸马。同时,胡亥这时也指出,章邯的夫人此时也已经逝世,章邯依旧是个青年才俊。后来,秦始皇死去了,赵高联合李斯,篡改了遗诏,让胡亥当上了皇帝。再后来,李斯要除掉赵高,再伺机篡位。而赵高想要借胡亥之手,除掉李斯。李斯被问斩。章邯越来越觉得赵高的厉害之处。晨曦公主也看到了赵高的强大,也准备开始巴结赵高。咸阳后宫中,晨曦公主宣赵高一起饮茶,投其爱华服之好,称章邯家盛产丝线,实则向赵高引荐章邯。章邯趁机向赵高表明忧国之心,提出集结囚牢之徒,以充军用,并渴望自己能得以重用。而赵高则态度不明,再三推托。
胡亥从章邯处得知天下已大乱的实情。赵高依然在一边冷言冷语,不停泼冷水,章邯提议,大赦天下,论功封官,以其充军为己用。胡亥下旨一并赦免修骊山陵的60万罪人,编成军队,抵抗义军。赵高察觉此为章邯与晨曦公主一并所为,甚为气愤。
晨曦公主听闻赵高意欲将自己赐婚于章邯,章邯担忧晨曦公主被赵高所用,遂向章邯表明心意,愿意将自己的性命与章邯绑在一起。后胡亥赐婚,并封章邯为大将军,讨伐逆贼,收复江山。
章邯到达骊山陵,颁布皇上的赦令,意欲率众人出征。忽然有人反抗,此人正是英布。章邯敬英布有不怕死的气节,让他率两千人马做前锋,讨伐逆贼。
章邯率军到达函谷关外与周文部下展开厮杀,大胜。英布带领的两千人马也英勇杀敌创下佳绩。
章邯军营中,章邯加封英布。而翌日清晨,英布便带两千亲兵逃亡,他清楚的知道大秦没有未来。很快他便投奔了项梁。
章邯回到咸阳城以后,赵高给秦二世胡亥吹耳边风,让胡海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同时,派司马欣、董翦前往关中,辅佐章邯,为朝廷督战。
董翦、司马欣向章邯报告说,关中一带已基本平定,但四周各地独自立为王的事件不断。章邯提出这些拥立为王的终会自己衰败,而那些不断壮大的势力却值得防备,比如项梁的楚军。章邯还提出不易与楚军正面交锋。此时有人来报,说粮草遭到姓刘的队伍打劫。章邯称其为苍蝇,认为赶走便罢。司马欣将军称头晕眼花,先回帐中小憩。董翦闯入司马欣帐内,称他们应为保大秦江山而奋力帮章邯合心抗敌。而司马欣却认为他们人不在朝堂但其实脑袋存亡依然是朝堂说了算,赵高把他们派出是为了设法除掉章邯,因此不易轻举妄动。董翦依然表示,要与章邯同心抗敌。
章邯收到晨曦公主的信,说无论如何希望自己能回朝就好。章邯为公主安危,不肯写一字给公主。章邯手下为章邯不值。章邯却深明大义,称是为大秦而战。
晨曦公主还在一直思念着自己的将军,这时候赵高来到宫中,说太医说晨曦公主一直在病中。晨曦公主说着说着就掉眼泪了,说自己一直在思念着章将军。赵高说自己是从小将晨曦公主看到大的,希望能够好好的养病。
赵高告别了晨曦公主,然后将伺候晨曦公主的宫女叫到了外面,瞧瞧的吩咐说,一定要监视好晨曦公主。
秦宫中又开始一番勾心斗角的阴谋。晨曦公主身边的宫女们互相在猜忌着,将晨曦公主监禁了起来,晨曦公主在监禁室里忍受着折磨。而宫廷中的斗争更是愈演愈烈,一片血雨腥风的宫廷斗争在进行着。
新来的内侍前来拜见晨曦公主陛下,知道晨曦公主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章将军。晨曦公主说天下最恨的就是赵高,希望能够刺杀赵高,可是来者说杀掉赵高容易,可是除掉赵高整个的势力却不容易。晨曦公主以为其帮助自己除掉赵高的目的是取而代之,可是来者却不承认。
章邯继续攻打着赵国,巨鹿之战开始展开。
崇信与晨曦公主夜半密会。崇信告诉公主,自己把家书改了,让章邯带兵回咸阳。崇信真正的目的是谋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崇信的口中,味道都变了。
司马欣将很多情报告诉章邯,晨曦为了救章邯,准备刺杀赵高,为了晨曦的安危,章邯十分矛盾。司马欣提醒章邯,真正的敌人不在战场上,而是在宫中。
崇信把鱼池修好,赵高很满意。赵高问崇信有什么要求,崇信建议召章邯回来,补庆功宴,并为章邯与晨曦补上大婚仪式。赵高同意。赵高见子婴,又是一个疯子,赵高也不相信。崇信鼓动晨曦一起刺杀赵高。晨曦恨死崇信这个小人了,用钗刺他,崇信仍然锲而不舍。晨曦答应了崇信。章邯归来,司马欣向章邯进言,不计个人生死,支持章邯以大义为重。章邯与晨曦见面,夫妻两人在众人的监视下,默默无语,沾酒在手心写下相爱的字。
胡亥封章邯为万户侯,并将晨曦公主指婚于章邯,胡亥威震朝纲,控制朝政。崇信在赵高敬酒章邯的时机刺杀赵高,被赵高手下射杀,赵高以此告诫在场人,晨曦公主刺杀赵高未果,被赵高威胁。晨曦公主以死保护章邯,失去晨曦公主的章邯,悔恨自己的懦弱。
赵高与手下摇色赌输赢,赵高笑称色子可以动手脚,并动了登基当皇帝的念头,赵高计划对策如何对付章邯。先放章邯回营。章邯跪拜在晨曦公主灵前,起誓必将战死沙场与晨曦公主做一对平常布衣夫妻。
晨曦公主就这么死了,再后来,赵高谋反了,章邯在一次战役中败给了项羽,跟随项羽打仗,可是却被项羽所猜忌。章邯在攻打汉军的时候,兵败了,章邯遂拔剑自刎。
『贰』 以前中央一台播过一部有关关羽纪录片
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成为教育忠君爱国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过程请参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时间 封号 北宋 宋徽宗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宁三年(1104年) 崇宁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观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 泰定帝 天历八年(1335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 明神宗 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单刀伏魔、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祯三年(1630年) 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 清 清世祖 顺治九年(1652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关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灵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庆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 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神像、关羽的祠庙遍布各地,为中国神明中最多祠庙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郝经《陵川集》)。元代朝廷虽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间对关羽的崇信有增无减,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关羽的庙宇不仅遍布中国内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鲜半岛乃至海外。今日仅在老北京城里,就有一百多座专供关公或兼供关公的庙宇。 因为关羽不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时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关羽是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关羽体现更多关羽的本色。 随著关羽地位变得显赫,关羽更被尊称为“武王”、“武圣人”,与孔子并肩而立。也正因为关羽如此显赫,除了军人、武师奉他为行业神崇拜外,就连描金业、烟业、香烛业、教育业、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业也推祟关羽,所以也将他变成武财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以前中央一台播过一部有关关羽纪录片,最先播的是CCTV-10的《探索·发现-----武圣关羽》,网络上有
『叁』 谁知道“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是什么意思
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扎虚空就地崩。
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
诗人在开悟前苦参红炉一片雪时,怎么也想不到它就是黄河六月冰。如果红炉之火中有雪,那么黄河六月的季节也会有冰。法亦如是。无火不成红炉,炉中岂能无水汽?黄河六月之水,若不是源头之雪化冰消,怎么会源源不断?这就是禅宗因果道理,智慧思想。
『肆』 莫高窟四周的山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让人注意。
『伍』 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谁知道谢谢告知~~~
李煜
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李煜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期,以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他降宋时作为界线。前期的词已表现出他非凡的才华和出色的技巧,但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与男女情爱,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一斛珠〕"晚妆初过"、〔菩萨蛮〕"花明月暗飞轻雾"等;也有写离别相思的作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写景抒情,融成一片,比较健康可读。到了后期,李煜由小皇帝变为囚徒。屈辱的生活,亡国的深痛,往事的追忆,"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王□《默记》),使他的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反映了他身世与词风的转折。《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无言独上西楼"等是他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抒写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抒发了明知时不再来而心终不死的感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现在:
①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在李煜之前,词以艳情为主,内容浅薄,即使寄寓一点怀抱,也大都用比兴手法,隐而不露。而李煜词中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②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词,往往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乌夜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等名句,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人生悲欢离合之情,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
③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④在风格上有独创性。《花间集》和南唐词,一般以委婉密丽见长,而李煜则出之以疏宕。如〔玉楼春〕的"豪宕",〔乌夜啼〕的"濡染大笔",〔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见谭献《复堂词话》),〔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马驹不受控捉"(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兼有刚柔之美,确是不同于一般婉约之作,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正如纳兰性德所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说》)
李煜诗、文、词以及书、画创作均富,他的旧臣说他有《文集》30卷及"杂说"百篇。《郡斋读书志》载《李煜集》10卷,《宋史·艺文志》也载《南唐李后主集》10卷,均佚。《直斋书录解题》中载《南唐二主词》1卷,现能见到的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墨华斋本,录李煜词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为二首。后清代邵长光又录得 1首,近代王国维为《南唐二主词》补遗,增加了9首,不过其中有问题的似不少。据近代多数学者的意见,能确定为李煜词的不过32首。其词集注本有清刘继增的《南唐二主词笺》、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词汇笺》、王仲闻的《南唐二主词校订》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词》,注释颇详。事迹见《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家《南唐书》,今人夏承焘《南唐二主年谱》。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南唐后主李煜与他的红颜知己
南唐后主李煜在后人脑海里留着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留给了我们不少香艳、柔情、悲哀的词。他的词,确实给他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伟大,所以后人对他的评价,除了作为曾经的国君,还被誉为“词中之帝”。
但是我们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学的成功,是不能忘记一个被他迷恋着的女人——周后。
周后,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她在文史记载中,确是个多情而贤慧的女人,因为古代帝王们,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很少能将全部灵魂寄托在一个后妃身上的,更很少不变迁其爱情,而表现于文学的,周后之能得到一个多情帝王的专宠,且使将爱情流露于文学,当然她是一个资质佳惠,美艳多才的女子了。
据陆游《南唐书》载:她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后主父亲)赏其艺,赐以焦桐琵琶。后主作念家山,后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订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传,最为大曲,后主独得其谱,乃与后变易讹谬,颇去洼,繁手新昔,清越可听。
她常弹奏后主的词调,极得后主赞美,这就是后主作词的原动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纱》: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请读他的《一斛珠》:
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写了出来。“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烂漫,多么娇柔的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那就够奇特的了。
周后的多情,感动了后主的词笔,后主的词笔,介绍了多情的周后给千古瞻仰,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情感的交流,在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
人生总没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总要有一天降临到最欢乐的人们身边的。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然而,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其时,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
对后主来说,真是天大的不幸,后来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请看下面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这首词表达了后主对周后深挚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后主自失了他的爱妻,这种痛苦,这种刺激,已深种在他底心灵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凄惨调子,以后家破国亡,更给他许多词的材料。
周后生前能使后主做香艳的词,死后又影响后主做感伤悲切的词,这种功绩,是后人应该感谢她的。
自古文人与美人,是结着不解缘的;几多伟大文艺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为题材,为背景的。《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和“金陵十二副钗”都是绝代佳人。
的确,美人的魔力,足以感应文人的心灵,而使之写出血和泪的文学来。后主不会做皇帝,而无意中做了词中之帝,被后世推崇在一切帝王们之上,谁说这不是周后的力量呢?
重温南唐后主李煜
词人李煜,亦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代国君。亦是让世人惊羡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历史典范人物之一。
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据有关史料记载:他生有奇表,天资聪颖,颇具才华。因他天性柔善,不愿介入嫡亲宗族的政治纷争,便避罹于书籍、艺术、爱情之中。而正是由于他这种天性使然的倾注,方使他能够“精究六经,旁综百氏”,“通晓音律。精别雅郑”,“工书善画,崇信佛法”。尤在诗词歌赋方面,更是呕尽心血。将人性中的情感、情绪、情爱发挥到淋漓尽致,不愧为一代且世代相传的宗师。
李煜的词,留传下来的虽仅仅三十余首,但首首脍炙人口,皆为文学创作的珍品。
他的词以风情旖旎,妩媚溢芳;抚心凝神,细微有致;深哀结郁,真率、真切、自然隽永见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这样描述李煜。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阅世愈浅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我以为他的词,虽缱绻幽凄,然婉约中尽显大气。
如他描写人的孤独,那种忧郁和悲愁别恨……
他的一曲《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尽了人对往事、岁月的眷恋之情。
一曲《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 常恨水常东!”览尽光阴如梭,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心结。
此外,他对自然景致、美好风光的勾描亦达炉火纯青之境。
以他的一首《望江梅》为例:“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此景此境,又怎能不令人为之唏嘘惋叹!并由此而盼,至那南国胜地览游一番。
还有他那首《蝶恋花》“遥夜亭皐闲信步,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暖度,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那首《捣练子》“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那首《浪淘沙》“帘处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那首《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待月池台空逝水,映花楼阁谩斜晖。登临不惜更霑衣!”
那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均将人不遂心愿的无奈及怅然凄清之痛,别离后悲切的挚血情衷和万千思绪,镌刻于心的深处。无不叫人感而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