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广德县的文化
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是指西汉末年起,以安徽省广德县横山为中心,遍及江淮和东南沿海广大地区,由缅怀治水英雄张渤关爱民众、弥灾捍患、勇于献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祷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横山为祠山得名。 ”张渤治水的传说“,被列入广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文化
广德早期是一个传统的吴文化地区。据县志记载:建安初,孙策平定宣城以东地区,孙吴分故鄣县地始置广德县。广德虽然地处吴头楚尾,但区治上多隶属江浙。从唐末至宋以来,虽然战乱不断,广德基本上是受以扬州(今江苏扬州)、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地方势力控制。吴、南唐政权多次曾派使前往广德祠山祖殿祭祀祈祷。
元至正十四年,改广德军为广德路,属江浙行中书省。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改广德路为广兴府(不久改称广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明初,改广兴府为广德直隶州。因此,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考量,早期的广德应是吴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地区。从广德甘溪沟土著人吴侬软语的方言中,也可以窥见广德地区早期吴文化的渊源。另外的因素就是就是祠山文化的兴起与传播。
明朝徐应秋《玉芝堂谈荟》称“雷之布鼓,登之鬼市,河源地丘之神债,广德祠山之埋藏,是谓天下四异,非妄传也。”可见,祠山文化来源于吴越,勃发于广德,又张扬于吴越大地。祠山文化,既具有吴文化的典型特征,又是吴文化发展的一个极至。
徽文化
明清时期,徽文化逐渐成为广德的主流文化:
祠堂,起始于徽州,是徽州人文思想的高度物化,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自治的象征,也是徽州人最基本的人居环境。徽州的祠堂文化和牌坊文化、谱牒文化一起,组成了支撑封建宗法自治制度的三根支柱。自宋朝始,徽文化被徽商带进广德。随着徽商在广德的发展,宗法自治制度也带到广德,通过几十代人几百年的努力,徽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经过同广德的本土文化的不断撞击、融合,从最初的互相排斥到后来的相互包容。发展到明代后,徽文化在广德地区已经占据主导地位。从幸存的凤桥大范村的范氏宗祠、誓节芦塘陈氏宗祠中,不仅能窥见徽派建筑艺术的精髓,更能洞见宗法自治的物化形式——祠堂管理模式。
牌坊作为徽派建筑艺术的代表,在广德的留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广德人对徽文化的接纳和归属。
谱牒文化与牌坊相似,广德保留下来的诸多宗姓的族谱,也反映了徽文化的影响作用。
移民文化
现代广德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多元的移民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半个多世纪中,广德逐步形成了以河南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和湖北移民带来的西楚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结构,其中尤以河南省光山县移民为众。
起初,这种移民文化是以较为封闭的形式存在,形成以村、镇为单位的文化割居现象。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两代人努力,广德的本地人和各地移民通过联姻、商贸、生产和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了不同宗教、习俗、教育、伦理道德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通过交流,各种文化扬长避短,取舍有度,从而形成了相互包容的地区特色移民文化。
四合地蹬子戏,四合地蹬子戏又名“地花鼓戏”,地摊子戏,是盛行在四合乡耿村、焦村、宏霞村的遐嵩片以及梨山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是不需舞台的广场表演形式。因具有不受场地、时间限制等优点,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2010年4月,四合地花鼓戏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宣城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桐夭村的旱船,旱船也称龙船、彩船。它是我国民间的一种游艺。广德县最有名气的旱船当数桃州镇白桥村(原属高湖乡)桐夭村的旱船。该地旱船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九十余年历史了。
广德四绝,就是在安徽广德县境内的四道特色菜,它们分别是:杨滩镇境内“御桌珍馐桐花鱼”,横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珍禽美味横山雉”,卢村乡的“山珍之珍笄山笋”,誓节镇的“珍稀沙河鳖”。
广德天下第一鲜,广德县的天下第一鲜是只需要闻到它的香味就能让人垂涎欲滴。而天下第一鲜却是无意中得来的美食。是靠嗅觉就能判断是否地道的一道汤菜。是专属于广德的味道。 民众教育馆
广德县民众教育馆始建于民国13年(1924),馆址在文庙西侧(现人民广场西)。25年迁至西大街真武庙(现增谷路北端)。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改称流动施教团。32年,复称民众教育馆,馆址在西南乡崇法寺。其主要活动为开展平民教育,设有问字处,阅报处、图书室等。抗战前后,曾组织过球类、棋类、歌咏、婴儿健康、自由车(自行车)比赛和小型业余演出,并举办“抗日建国图画展览”、“国货与敌货展览”等。34年底,民众教育馆停办。
文化馆
县文化馆建于1950年2月,馆址设在北大街。初称为广德县人民教育馆,次年改称县文化馆。1957年迁入南二街(今桃州路)新址。1969年1月,县文化科、文化馆、新华书店等单位合并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社”。一度文化馆又与桃州戏院合并。1978年恢复原建制后干部、职工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干部、职工20余人,设行政、宣传、文艺3个组。
区、乡(镇)文化站1953年全县9个区各设有1个文化站。此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1956年只设誓节、柏垫、邱村3个文化馆。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除城关外,又改设五个公社文化站,1962年,原公社文化站升格为区级站,改称为中心文化站。1975年,各站都新建了办公用房,增加了人员、设备。1976年5月,开始试办社办公助文化站。1986年全县有乡办公助文化站23个,其中砖桥文化站建有两层楼房1座,设图书、游艺、录像放映等室。1987年底,全县共有乡(镇)文化站28个,人员36人。
图书馆
广德县图书馆的前身是县文化馆图书阅览室,原藏书4500册。1981年与文化馆分开,单独建馆,有馆舍150平方米,管理人员4人。以后,人员、藏书、设备逐年增多。1987年底,有工作人员12人,藏书45300余册,其中善本古籍1852册,期刊报纸330余种。读者人数已由建馆初期的每月几百人次增至2000余人次。
档案馆
1958年11月,中共广德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档案室合并成立广德县档案馆,有专职干部2人。1963年11月,广德县档案管理科成立,与县档案馆合署内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裁撤,人员下放。1973年7月恢复县档案馆。1980年11月成立广德县档案局,仍与县档案馆合署办公。1987年底,有库房296.5平方米,人员8名,收藏档案全宗85个,各类档案、资料计27121卷(册)。其中文书档案12925卷,科技档案135卷,专门档案2676卷,资料11385卷。长期以来,档案只供内部使用。后经全面整理,部份向社会开放。1980~1987年为各界人士提供凭证和数据资料1.7万余卷次。1987年县档案馆被评为全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大圣宝塔
位于桃州镇迎春街北侧,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始建。初为五层六门砖塔。宋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二十七日夜“为火焚”。元符三年(1100)至崇宁四年(1105)六月,由宋荣、宋宗弟兄领头重修为七级浮屠。后几经修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火灾,飞檐、楼板、塔顶化为灰烬,仅存砖制塔体。195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7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修,1986年4月全面修复。现塔高42米,底座周长26.4米,七级六门,六角飞檐。覆铁锅式塔顶,飞檐均铺青灰色简瓦,造型瑰伟。塔侧尚存唐代古井一口和明代植银杏树一株。
崇法寺
位于四合乡洪冲村耿村河北岸。据史志载:该寺始建一说在唐贞观间(627~649),一说在唐天衤右中(904~907),后历代多次修缮。原寺院有三座殿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一进西侧有戏楼,后殿已毁,现存中进大佛殿和前进天王殿,现存建筑经国家文物局和南京工学院专家鉴定,其主体为明代结构。1983年6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安寺
又名崇福寺,位于砖桥乡陈家边保安山。唐天宝七年(748)建,后圮,明代重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咸丰十年(1860)战乱又毁。同治间(1862~1874)重修大殿,光绪十八年(1892)再修。该寺原为三进两院,中进与后进1968年拆毁。仅存前殿,为典型的清代建筑,现作民居。
桥头村戏楼
位于卢村甘溪桥头村,始建年代不详。太平天国革命前尚有祠山庙宇及看楼,与戏台组合成群。现存建筑面积86.4平方米,舞台用木板铺成,台面高出地面2.2米,台口宽2.74米,进深3.43米,面积约20平方米,总体结构为明架抬梁,山墙架穿斗式,现楼面及部分梁架已朽,总体面目犹存。
陈氏宗祠
位于誓节镇芦塘村左,祠内碑文记载系明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砖木结构,三进两院,总面积668.5平方米。未曾大修,仍基本完好。范氏宗祠原称范公祠,亦名文正堂,为祀宋名臣范文正公仲淹的祠庙。位于凤桥乡范村村中,砖木结构。原为二进一院,占地512平方米。门外石狮一对。现存后进5间,面积123平方米,基本完好。该祠宋绍兴九年(1139)初建,明景泰三年(1452)重修,主体为明代建筑。《范氏宗谱》称系文正公二子纯仁后裔所建。 省级
广德民歌,皖南根雕,明德折扇。
县级
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渤治水传说,柏垫西坞马灯,东亭狮子舞,柏垫张复菜刀制作技艺,广德绿茶制作技艺,誓节桑园木榨榨油技艺,誓节杨杆传统制陶技艺,邱村芦塘凉席传统编制技艺,广德祠山庙会。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刘文静与灵山寺传说,桃姑迷宫传说,东亭湖的传说,“三山不见山”传说,高庙米酒,甘溪方言,易棋。
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狮墩(灯)、郎步街(西关街)的传说、建平竹篮编织、大王龙灯、海峰造纸术、横冲旱船(灯)、大费金龙(灯)、邱村民歌(车水号子与薅秧号子)、山北船灯编织扎制、老鸦山闷酱腐乳制作、太极洞的传说、耿村竹编、大板龙、娘娘石的传说、仁和竹编。
2. 广德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广德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再安徽浙江江苏三省交界处,属于宣城市。你在地图上看安徽省东南部有一个小角插入“长三角”地区的那个地方就是广德。。呵呵
3. 怎么夸家乡的风景和物产一广德
安徽广德县城位于安徽江南,她是全国最宜养老20座城市居首,远超过以往排名的桂林等养老圣地。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美到处都有,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处处都是美好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美的眼睛来发现,用超越一切的物质的大脑去联想,就可以发现我们就生活在美中,身边到处都是美的。
青山绿水、奇石怪洞、竹海碧波……
这是一个能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惬意的徜徉,可以自在的游走。
在此刻,幸福洒满周身。
那些逝去的、被遗忘的、未曾遇见的美好,遇见,遇见,再遇见。
一切的喧嚣,一切的烦恼,在遇见它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
印象中的它,就是梦里的仙境。
它就是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山城——广德!安徽广德县城位于安徽江南,她是全国最宜养老20座城市居首,远超过以往排名的桂林等养老圣地。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美到处都有,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处处都是美好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美的眼睛来发现,用超越一切的物质的大脑去联想,就可以发现我们就生活在美中,身边到处都是美的。
青山绿水、奇石怪洞、竹海碧波……
这是一个能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惬意的徜徉,可以自在的游走。
在此刻,幸福洒满周身。
那些逝去的、被遗忘的、未曾遇见的美好,遇见,遇见,再遇见。
一切的喧嚣,一切的烦恼,在遇见它的那一刻,都烟消云散。
印象中的它,就是梦里的仙境。
它就是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山城——广德!
4. 广德在哪里
广德
一、年号
1、广德(763年七月—764年十二月)是唐代宗的年号,共计2年。
2、广德(?-967年)是大理国皇帝段思聪的年号。
二、地名
广德县是安徽省宣城市下辖的一个县。面积2165平方公里,人口51万。邮政编码242200。县人民政府驻桃州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极洞即位于此。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两个半小时经济圈”有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4个省会城市和16个大中发达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苏浙两个发达省份毗邻接壤的县份,是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南北经济的结合点,是华东沿海经济挺进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第一站。合杭高速、宣杭铁路复线、318国道和3条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运输发达,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环绕四周的有上海虹桥、杭州萧山、南京禄口、合肥骆岗等机场和上海、芜湖、南京、宁波等港口,物流畅通,经济发展条件优越,广德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向内地辐射的物流副中心。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古称桐汭,东汉建安初置广德县,取名意在“皇恩浩荡,帝德广大”,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上先后归属吴、越、楚国,受其文化传统影响深远。广德钟灵毓秀,代有名人。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陈庄,清末名臣张光藻,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都出生在这里,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驻跸广德祠山殿。广德是一个移民县份,由于历史上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多重熏陶,铸就了广德人民热情、豪爽、好客、大度的优良传统。目前,在广德城乡经商兴企的外地投资者众多,无疑与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5. 广德这地方怎么样啊 经济怎么样啊
垃圾
6. 中国十大竹乡的安徽广德
广德县地处安徽省东南,苏浙皖三省交界处,面积2156平方公里。1998年末人口50.56万人,有汉、回、彝、壮、满、蒙古、布依高山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0.02%。辖7个镇,22个乡,280个行政村,13个居民委员会,4214个村民小组,117个居民小组。属安徽省宣城市。
广德盛产毛竹、板栗,被誉为竹海栗乡。
广德毛竹位居全国第七位,各种竹工艺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并于99年成功召开了第四届中国竹乡联谊会。
7. 广德县的历代名人
倪涛出生于北宋元佑元年(约1086—1125),《宋史》记载为安徽广德人。《安徽宣城市历代名人》步《宋史》后尘:“倪涛,北宋广德人,官至左司员外郎,清廉正直,名载《宋史》“。
丱角能属文,博学强记。年十五,试太学第一,遂擢进士,调庐陵尉、信阳军教授。入为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司勋、左司员外郎。朝廷议有事燕云,大臣争先决策,为固位计,皆心知不可,无敢一出口,涛独言其非。且曰:景德以来,辽守约不犯边,盟誓固在,不可渝也。天下久平,士不习战,军储又屈,毋轻议以诒后患。王黼怒曰:君敢沮军事邪!于是言者论其鼓唱撰造,贬监朝城县酒税,再徙茶陵船场,卒,年三十九。死之年,金人犯阙,朝廷忆涛言,官其一子。有《云阳集》传于世。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 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字新吾。1901年 1月29日生于安徽广德,1989年 7月11日卒于北京。1925年毕业于。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许杰于30年代初研究长江下游笔石,建立了地层系统和笔石带,至今仍是中国东南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的标准。40年代,他着重研究鄂西和长江中游的奥陶系生物地层,为扬子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打下了基础。60年代,他研究了保存完好的三角笔石立体标本,为解决其分类位置提供了证据。他分析了笔石体演化过程,认为笔石枝的递减是笔石演化系统的主干,笔石体的复杂化则是演化系统的旁枝。80年代,他发表了《中国奥陶纪笔石动物群的若干重要问题》,全面论述了中国奥陶纪笔石群的类型、分区、笔石带的组合特征和分布规律;讨论了奥陶系的顶、底界限;探讨了世界笔石群的发源,古地理分区等理论问题。
主要著作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1934)、《宜昌属及宜昌期动物群》(1948)、《柴达木下奥陶系一个新笔石层》(1959)和《中国笔石科的演化》(1976)等。 徐有芳,1939年12月生,安徽广德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名誉研究员。
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参加工作,安徽农学院林学专业毕业。1959年9月至1963年8月在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学习。 1963年8月至1973年10月任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营林处技术员、计划科计划员、政治部宣传科科员、党办秘书。1973年10月至1981年11月任吉林省林业厅计划处工程师、副处长。1981年11月至1983年4月任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常务副局长、党委常委。1983年4月至1985年1月任吉林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省林业工业联合公司经理、分党组书记。
1985年1月至1986年3月任林业部林业工业局局长。1986年3月至1993年3月任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7年5月任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扑火指挥部副总指挥。1993年3月到1997年7月任林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93年至1998年任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办公室主任。1994年任中国防治沙漠化协调小组组长。1996年6月至1997年6月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2月任首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7月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98年4月在中共黑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省委书记、常委。1999年2月当选第九届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2年4月再次当选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2003年1月在黑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年3月不再担任黑龙江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 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8. 广德哪里最好玩哪
广德县是安徽省宣城市下辖的一个县,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极洞即位于此。
广德位于风光秀丽的皖南山区,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与“钱塘江潮、登州海市、雷州换鼓”齐称“天下四绝”,素有“桂林山水、广德石洞”并相媲美之说;始建于公元979年巍巍壮观的天寿寺塔、古朴典雅的鼓角楼、闻名遐迩的岳飞抗金遗址、灵秀甲东南的桃姑迷宫、万顷碧波的卢湖竹海及富有浓郁祠山文化的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各以其独特风姿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 市民广场音乐喷泉:位于广德县新政府大楼前的市民广场。
竹 海:竹海风景区由卢湖和笄山,甘溪两处漫无边际的竹林组成,位于广德南部山区,距县城10公里。卢湖水面有3000余亩,四周青山环抱,湖水常年清澈如镜,水在峦间绕,峰在镜中观,春夏湖边山花烂漫,芬芳四溢;秋冬湖滨松竹葱翠,生机盎然。特别是在5月杜鹃花盛开之际,远近上麓,如彩云落大地,野火燃绿丝。笄山,甘溪竹海层峦叠嶂,沟壑幽深,青竹遍布,绿浪起伏,溪水欢腾,淙淙流淌,烟变幻,气象万千。卢湖竹溪,山清水绿,相应成趣,无论是在湖上荡舟,湖畔垂钓,还是登山远眺,漫步竹间,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美的享受。
卢 湖 :卢湖为广德县境内的一座水库。其地处天目山余脉,其东是竹林幽深的甘溪沟,其西是峰峦挺拔的笄照山。卢湖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茫茫绿海之中。曲曲弯弯是湖,重重叠叠是山,水在峦间绕,峰在水中现。坝高30余米,长千余米,巍峨壮观,如长龙横卧,气势慑人。画屏山是卢湖的一景点,位于卢湖之中央。东望苍龙半岛,西与小灵山遥对。山四面环水,成为湖中岛。山上松柏滴翠,山花缭眼。并建有张渤治水纪念亭。相传张渤曾想引卢村之水经圣渎至无量溪,疏通南漪湖而达长江。后因工程浩大, 卢湖晚霞独力难支而未能实现。但其治水精神在广德、郎溪以及江苏高淳等地广为流传,为群众所深深敬仰。画屏山临水峭壁之处,建有环山碑廊,碑廊上刻有广德历代名哲游山的诗词和当代名画家赞颂卢湖山水的吟咏佳作。在湖亭畔,有明代广德名宿濮阳模垂钓处“濮阳钓鱼台”。台上有亭名唤“唤鱼亭”。传说,当年濮阳老在此垂钓,于亭中邀人结伴吟诗唱和,传为佳话。 游卢湖必观竹海,甘溪和笄山竹构成了卢湖风景区的独特之处。这里层峦叠障,沟壑幽深,青竹遍布,绿浪起伏,游人至此,莫不驻足赞叹,宛如进入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绿色世界。笄山的“三峰叠翠”是广德历史悠久的古景观之一。卢湖竹海,一水一山,各具特色,相映成辉。
太极洞 :太极洞又名长乐洞、大洞,位于广德县城东北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新杭乡石龙山中,是全省历史最久的旅游岩洞。明代冯梦龙把“广德埋藏(太极洞)、钱塘江潮、雷州换鼓、海市蜃楼”称之为天下四绝。太极洞洞体规模宏大,总面积15万平方米,洞深几十里,大洞套小洞,洞洞相通,忽狭忽敞,时高时低,忽温忽凉,忽陆忽水,给人有变幻莫测之感。上洞由山顶洞口而入,山脚洞口而出。下洞规模大,景观多。洞口上方刻 太极洞有“太极洞”三字,系明代万历年间刑部侍郎吴同春手迹,至今依然可见。进口大厅约有1600平方米,高5至10米,可容千人。洞内景观瑰丽,历史遗存丰富,钟乳奇石,百姿千态:有的如莲、如笋、如柱、如花、如幔;有的如兽、如人;有的如钟、如鼓、如棋、如桌;有的如翔凤、如潜鳞,叹为观止,鬼斧神工。正面崖石上,有吴同春书刻“二仪攸分”四字,自此分东西两洞。东洞峭刻诡谲,乳膏融结,前行百余米遂现水洞,洞中高峰出谷,瀑布流泉,瑶池玉阶,地下银河,玉带金光。水洞长达2公里多,行舟可达700多米。太极洞自汉唐以来渐成旅游胜地。据史载,宋范仲淹在广德任职时为该洞题过诗,宋元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挥毫于洞壁,题刻于岩上。其壁上的摩岩石刻,琳琅满目,苍劲有力,仅初步查明赞誉太极洞古诗和游记就有十多篇。太极洞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堪称丰富多彩,名闻遐迩,光采宏伟,集险峻、奇丽、神秘于一体,历史悠久,观赏价值高。
横山国家森林公园 :横山位于广德县城西郊。远望如山横卧,故名横山。山虽不高,但景色秀丽,自古以来不仅是文人墨客郊游吟咏之地,也是城镇居民清明时节踏青和重阳登高的好所在。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顶和山麓原有明教禅寺、大佛殿、三忠祠、龙王庙等古建筑,还有祀斗台、攀罗亭等名胜,惜先后毁于战火。建国后大力植树造林,现已松林满山,郁郁葱葱。九十年代初,被国家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横山古为广德十景之一,现在登山远眺另有一番风光,但见田野布绿,河渠如带,古塔巍然,新楼错落,古城新貌,尽收眼底。
桃姑迷宫 :桃姑迷宫又名东崖洞,坐落于广德县独山镇。距县城28公里。辟有桃姑迎宾、流云飞瀑、桃塘夜月、洞山塔影、聚仙观画、瑞草霞光、奇门幽峡、福寿仙桃、索桥鸟瞰、宋墨遗香、万佛朝天、通天一门等12大景观。溶洞占地8万平方米,洞内游览路线1800米,现已开放16 桃姑迷宫个宫厅、53门、24峡、200多个景点。桃姑迷宫,历史悠久,远自汉唐,便招徕了无数文人墨客,成为旅游胜地。苏轼、岳飞在此留有石刻遗迹,明太祖朱元璋驻跸广德时,称这里是“灵秀甲天下”。桃姑迷宫的景色,贵在天然,有流云、怪石、奇门、幽峡四绝,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充满着神奇的色彩。洞内怪石嶙峋,幽深迷离,集古、灵、秀、怪于一体,似太幻虚境,引人入胜。山上有巍峨壮观的“藏金塔”,山下有碧波潋滟的“桃花塘”,湖心岛上有桃姑仙子的雕像,左有“梳妆阁”,右有“聚仙亭”。明代广德知州朱麟诗赞曰:“桐水郊原雨复晴,空闲游视五骢鸣,流云洞口春衫湿,隔崖桃花溪水声。”开发后的溶洞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历史人文景观为依托,以桃姑仙子久住迷宫的历史传说为主线,将一座玲珑剔透、千姿百态、扑朔迷离的地下迷宫奉献给广大游客。
鼓角楼:鼓角楼又名谯楼,俗称钟鼓楼。原坐落于广德州署正南仪门之上。该楼始建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原为二层。上为复宇重楼,楼中备有鼓、角、钟、漏刻各一,取“代鼓鸣角,以警昏听。下漏数刻,以节昼夜”之意。下为拱形卷洞楼座,座高4.3 米。元时因战乱遭损坏,明洪武四年复修。清末战乱楼毁,鼓、角、钟、漏全遗失。民国15年(1926年)邑绅占家鹏捐资按原样重修楼宇三间。民国26年(1937年)被日机轰炸,毁坏殆尽,仅存楼座。1999年,该楼重修,恢复往日原貌。
天寿寺塔 :天寿寺大圣塔位于广德县城迎春街北侧。1956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寿寺大圣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天寿寺创建于唐代天祐年间(905年左右),塔随寺名,故称天寿寺大圣宝塔。该塔初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为火焚,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1105年)重修建成七级浮屠,体形高大,属江南楼阁式建筑,砖木结构,挑檐窜角,角悬风铃,高31.34米。明万历35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两次修葺。光绪26年(1900年)毁于火,仅存砖砌塔体。1983年10月,发现一“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宫内有石碑一块,刻记塔之渊源。1986年重修。复修后的大圣宝塔基本保持了原来特点,七级六面,六角飞檐,铁链式塔顶,总计高42.8米,塔基面积46平方米, 青砖铺地,各层檐角悬挂风铃,风拂铃摇声声悦耳,七级浮屠再现风光。塔内有转梯可登顶层,鸟瞰山城风光。与此同时还修建了塔院,植有奇花异草,盆景山石,陈列室展出历朝的文物古迹。供游人参观。
紫金寺:紫金寺座落在邱村镇李村村一个群山环抱、万杆翠竹簇拥的殊胜福地。在正式开放两年的时间内,该寺不但做好了总体规划,而且基建进度也不断加快,现已建成了大悲殿和两幢现代派的客堂、寮房以及其他附属的生活设施,万佛楼既将上梁,大雄宝殿已经奠基;同时寺庙管理也比较规范,各项活动如法如规,尽管一直处于在建状态,环境却始终整理布置和保持的很好;寺庙还非常注重对自身和广德的宣传,因为其工作和影响,经常有苏浙沪等地甚至香港等海外的信佛居土、商贾远道来广德朝山、考察、旅游,紫金寺实际上已成为我县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