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苗族文明礼仪常识有哪些
苗族勤劳朴实、开朗大方、热情好客,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后常以一句“鸟荣”(一切可好)互相问候。当苗族看到一个外族人会讲苗语时,认为这是对苗族人民的尊重,将把客人奉为上宾接待。苗族人家的住房一般分为三间,进门的一间为堂屋,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两边各一间,分别为火塘和主人家的卧室。一般主人的卧室,外人不得随意进入。屋内不能吹口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走路不从别人面前走过而要从背后绕行。苗族十分忌讳戴孝的人进入自己家。家里来了贵客,苗族必杀鸡以酒招待。男性客人一定要接受苗家的敬酒,若实在不会喝酒,应该非常有礼貌地加以说明,否则被视为无礼,将失去苗族同胞的信任。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按苗族传统的礼节,鸡头是要敬给老人的。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最高敬意,主人常常把鸡头夹给客人,这时懂礼貌的客人就应该双手接过鸡头,然后再转献给在座的老人或长者。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肝、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如果碰上苗族人家吃饭,主人必定邀客人入席。如果客人吃了或另有安排,要如实相告,不能以一句“不吃”加以拒绝,否则被认为不尊重主人。切不能一声不吭地离开,这样苗族会认为你没有礼貌。当主人把客人送到门口或寨外,叮嘱客人下次再来时,客人应说“要来的”,而不能说“不来了”,否则也被认为不懂礼貌。
参加苗族的婚礼、葬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葬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者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了产妇人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彝族彝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除赵家店、昙华两乡的个别地方外,大多数地区彝族的婚俗与邻县相同。赵家店乡境的部分俚濮彝族,实行一种自由婚姻。男女青年在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交场合中,自找相好,相互了解,情投意合后,经父母同意即可组成家庭,不举行任何仪式,直到第一个孩子满月方才请客送礼。如果组成的家庭不睦,双方感情不合,离异也较为简单,只要在村中请一老人作证,拿一木棒剖成两半即可。昙华山等地的一些罗罗濮彝族,有一种先订情后订亲的习俗。婚姻由父母包办,三、五岁订情,订情后将幼女接回娘家扶养,待弟妹长大,能帮助家中劳动和操持家务后,男方才请舅父到女方说亲,把原先的订情改为订亲。订亲后,男方到女方家住宿,待女方怀孕才举行婚礼,把新娘从女方家背回男方新郎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宣传和贯彻执行《婚姻法》,原婚俗有所改变。
❷ 我想回去我们县上创立一个苗族协会,宣传我们的苗族文化,服饰,乐器,生活等,怎么创办
我有办法。可以联系我
❸ 传承千年苗族秘方属于虚假宣传吗
千年苗族秘方,哪有千年苗族的秘方啊,都是虚假传言。
❹ 八月初八苗族宣传语怎么写
踏呀胎呀,八月初八。
❺ 苗族学校里要用到苗族特色的宣传标语!谁知道怎么样弄好
苗族的服饰特色是什么
{醉垮
徙禁
看-我名-字办上--网--学---历
❻ 谁能提供给我关于古蔺县苗族的文化,习俗等资料
供参考:
古蔺县辖古蔺镇、龙山镇、永乐镇、太平镇、二郎镇、大村镇、石宝镇、丹桂镇、水口镇、观文镇、双沙镇、德跃镇等12个镇,护家乡、鱼化乡、石屏乡、东兴乡、土城乡、金星乡、白泥乡、椒园乡、马嘶苗族乡、马蹄乡、箭竹苗族乡、大寨苗族乡、桂花乡、黄荆乡等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县人民政府驻古蔺镇府前街,邮编:646500。代码:510524。
历史
。
详见“古蔺历史大事记”。
习俗
赶苗场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县、古蔺县一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地理
位置
位于四川省南部边缘,赤水河沿边界由南往东向北流入长江,全县地域成半岛形伸入黔北,西面与叙永县毗邻,东南北三面与贵州省毕节、金沙、仁怀、习水、赤水交界。介于东经105o34'~106o20',北纬27o41'~28o20'之间。
面积
全县幅员面积3,182km2。
气候
四季分明,规律性强,日照充足,热量丰富立体气候显著,地域差异大。年平均气温17.8oC~13.1oC。无霜期232天至363天,年降雨量748.4mm至1112.7mm。
旅游
省级森林公园:红龙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渡红军四渡赤水遗址。
人口、社会保障及人物
人口
总人口74万人(2002年),居住有汉、苗族、彝族、回族等12个民族,是四川省杂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之一。
本土出生人物『以出生日期为序』
作家•陈之光,汪俊林。
美食和特产
郎酒。
经济及资源
交通
古蔺交通四通八达,321国道大(方)纳(溪)段二级公路经古蔺县出境,直通达东南沿海,古(蔺)叙(永高等级水泥路(已建成)及已开工的(古)蔺(二)郎水泥路(2000年前建成)纵贯全县黄金地带,(古)蔺仁(怀)公路纵穿县境腹心地带,以及横穿县境中心地带的(古)蔺双(沙)公路,太(平)鱼(化)公路,(二)郎大(村)石(宝)公路等县乡道及连接国省道出口的马蹄水口、二郎、太平四座赤水河大桥,加上赤水河航远和规划建设中的叙(永)太(平)铁路,以县城客运中心,太平码头为结点,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884km,乡乡镇镇通公路,为古蔺矿区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1998年与1980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三番多,年均增长14.3%,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年均增长9.0%,财政收入增长近30倍,年均增长22.3%。一、二、三产业比重由65:25:10演变为45:35:20,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主导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逐步培植形成和发展壮大,有力支撑和带动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古蔺县是一个资源大县,是四川省南部尚待开发的大型能源、化工原料和建材工业基地。古蔺县地貌多姿,气候多样,土壤多类,生物多种,非耕地开发栽种多种经济林木和发展草食牲畜十分有利,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等十分丰富。
森林资源
适宜亚热带、温带多种动、植物生长。林木品种主要有杉、松、柏等56科,118种和竹类13种,经济林木主要有茶叶、蚕桑、油桐、乌桕、生漆、棕片等,果树13科,47属,110余种,主要品种有李、梨、苹、柑、核桃、板粟等。药用植物167科,877种,主要品种有杜仲、黄柏、厚朴、银花、黄连等。牧草类62科,631种。粮食作物50多种。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高梁、大豆、红苕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花生、摩芋、甘蔗、芝麻、向日葵、山烟等,其中烤烟品质优良,与云贵烟草齐名,是四川省烤烟重点产区之一。
森林资源
古蔺森林资源丰富,现有宜林地212万亩,有林面积16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9万m3。丰富的矿产资源急待开发。
矿产资源
古蔺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无烟煤、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等25种。古蔺石灰岩产出层位多、厚度大、质量优,时空分布广,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迭系、三迭系及侏罗系均有石灰岩产出。沿古蔺复背斜构造两翼呈东西向展布,预测储量达80多亿吨,且开采条件简单,均可露天开采,具有广阔的开采利用前景。古蔺除无烟煤、硫铁矿、石灰石、大理石、石膏等大型优势矿产外,还有铁矿、铜矿、磷矿、钾矿、高岭土、方解石、矿泉水等矿产资源。
据预测,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踩山节”将成为古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亮色。“踩山节”是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川黔相邻地区的苗族同胞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宝佤山,连续三日在山上喝酒、吃肉、唱歌、跳舞,而苗族青年男女便在此时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以交换腰带定情,约定自己的终身伴侣,因此“踩山节”也可以说是苗族青年的“情人节”。巧的是,今年的“踩山节”正好是“情人节”,许多汉族青年男女慕“踩山节”之名,纷纷赶来宝佤山,与苗族同胞一起度过了一个别具苗族风情的“情人节”。宝佤山上人头攒动,笑语喧哗,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姑娘小伙吹起芦笙、唱起苗歌、跳起欢快的舞蹈,汉族青年男女也兴致勃勃加入其中,与苗族姑娘小伙对歌、跳舞、合影留念。每年“踩山节”期间,大寨苗族乡党委政府都要派出干部到宝佤山为远道而来的各族朋友搞好服务。据乡长陶文才(苗族)介绍,苗族文化已成为大寨苗族乡的一大特色,近几年来“踩山节”名气越来越大,慕名前来参加“踩山节”的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朋友越来越多,今年已大大超过了苗族同胞的人数。古蔺目前正准备将此节作为发展旅游业的一大招牌。
❼ 苗族传统文化的现状
民族传统节日不仅本身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苗族多姿多彩的节日习俗中,也蕴涵着丰富的服饰文化信息。节日正是考察苗族服饰文化的最佳时机。 彭雪芳告诉记者,她计划对苗族一年中重要节日里的服饰文化进行系统考察,以此来研究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变迁。
穿在身上的史书 正在消亡
苗族服饰在不断的历史迁徙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着装方式,体现了苗族不同支系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它是苗族文化的载体,被称为 穿在身上的史书 。 彭雪芳表示。
然而,从贵州到海南,彭雪芳目睹了一幕幕苗族传统服饰文化衰微的景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海南苗族的传统服饰正逐渐汉化,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当地黎族的影响。
在贵州调研期间,彭雪芳曾拜访不少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 非遗 项目的传承状况、保护措施、成效及存在的困难。在台江苗族 破线绣 技艺传承人刘秀华家里,彭雪芳只见到50多岁的刘秀华和一台老旧的织绣机,刘秀华的女儿则常年在外地做服装买卖。 这个手艺不好学,也挣不到多少钱,我女儿出去打工一年挣的比我做这个多得多,她不愿接我的班啊。现在只要有人愿学,我就愿教。 刘秀华向彭雪芳感叹。
一路调研下来,彭雪芳对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困难,有了更深感受。 影响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因素,一是机绣代替了手绣,服饰的差异性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在日常生活中少穿或不穿作为支系标志的民族服饰,而从市场上购买大众化的成衣,苗族服饰仅出现在节庆、婚礼、祭祀、丧葬、社交等场合。二是后继乏人。现在苗寨中多数女孩都外出打工,少有年轻人学习苗族服饰技艺;懂得制作苗族服饰的基本上是在家务农的妇女,但她们的制作工艺已普遍不如老一辈。 彭雪芳说。
寻找苗族服饰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
从贵州到海南,彭雪芳一边调研,一边思考苗族传统服饰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可能出路。
在考察台江县最具特色的苗族刺绣时,彭雪芳发现,刺绣作为一项民族文化产业,近年来在台江得到了大力发展。 据台江县产业办2012年统计,全县银饰刺绣企业有50家,从业人员约1.2万人。当年全县银饰和刺绣产业实现产值1.3亿元以上。银饰刺绣工艺品远销中国的许多城市及东南亚、欧美各国。在2012年意大利米兰的国际旅游商品展览会上,台江苗族工艺品在9天之内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人民币,并签下了100多万元人民币的订单。 彭雪芳表示,台江苗族服饰开发的成功,不仅为当地村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同时也为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充满生机的途径。
相比之下,海南苗族服饰的发展现状则稍显落后。 海南苗族服饰处于自制自给的状况,开发程度不及贵州。它只在旅游点或节日期间才对外展示,没有真正进入市场竞争,在宣传力度上也远不及其他地方。 彭雪芳认为,贵州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海南苗族服饰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当然,在苗族传统文化商业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还需进一步增强保留民族文化内涵的意识。
春节过后,彭雪芳的脚步又将继续深入到海南的五指山、保亭,以及贵州的黔西北地区等苗族集聚地,继续她的苗族服饰文化调查。
采访行将结束,彭雪芳再次向记者提及她在台江亲历的姊妹节与独木龙舟节。 这两个节日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前者是官方与民间的举办方式并存,后者主要由民间举办。官方的介入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民间的努力则让人看到了苗族保护自身民族文化的强烈意识,以及文化主体所发挥的巨大能量
❽ 关于苗族的口号
苗族没有文字,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
苗族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❾ 苗族图腾上面的东西分别是什么,芦笙,蝴蝶,枫树我都知道,最下面两样是什么,有什么故事
芦笙,重要乐器和祭祀法器。
蝴蝶妈妈,苗族起源神话,祖神圣蝶娘。
枫树,无枫不成寨,蚩尤血染红的枫树,枫树神护佑苗寨。
左下角 龙或者鸟龙的抽象形象,代表图案西江、施洞和百鸟服等地苗族 袖子上绣片 龙图案
苗族龙和汉族龙鹿角不一样,是牛角,下面好像还有两只脚,可以理解为神话里的龙的人格化,苗族万物有灵的神话里任何动植物都是有人格化和名字的,也可以理解为舞龙。
右下角 应该是犬,东部苗族和瑶族畲族都信仰祖神盘瓠,苗瑶畲是同源的民族。神话里他就是五彩犬神,娶了高辛氏的公主。至于图腾上好像咬了什么东西,那就不知道了,可能是取自哪个绣片上的一部分。
❿ 苗族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苗族的纠纷解决方式有哪些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苗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频繁,苗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深入融合。在纠纷的解决方式上,苗族地区的纠纷解决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具体的纠纷解决措施有以下几种:
3、诉讼。随着依法治国的宣传与推进,苗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越来越多的苗民选择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诸于法院。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苗族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由此也导致民事纠纷的案件数量激增。而当地的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的时候,也会充分考虑苗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习惯。
你还知道哪些苗族的纠纷解决方式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