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华古诗词伴我行演讲稿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它不仅给我美的享受,还给予我心智的启迪,情操的陶冶。在我的成长之路上,古诗总是伴随着我。
茫茫诗海中,你可以尽情的抒发思乡的愁绪;你可以尽情的描写与亲朋好友送别时的难舍难分;你也可以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独自一人,漂泊在他乡,像一叶无根的浮萍,遥望无际的夜空,往日的星星也显得些许悲凉。“当他们在这重阳佳节,兴致勃勃登上山顶,分插茱萸时,啊!他们就会想到,兄弟中还少了个人!”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王维的思乡之情,流传千古。
雪上空留马行处
八月的秋天,雪花飞舞,盘旋而落,连珍贵的狐裘也觉得单薄,手被冻僵,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铠甲冷的难以穿着,茫茫大漠被百丈冰雪覆盖,你留下的马蹄印点缀着厚厚的棉被,我伫立望你直到山回路转不见你的踪迹。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岑参与友人的离别愁绪,名留于世。
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曾展开幻想的翅膀,自由的翱翔,一会“欲渡黄河冰塞川”一会“登太行”一会“垂钓碧溪上”一会“乘舟梦日边”一会“多歧路,今安在?”一会“乘风破浪”。作者的迷茫,作者的幻想,作者的执著追求,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困难,壮志未酬的悲愤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永世长存。
从“锄禾日当午”到“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我们走过了十几个春秋,而古诗词一直伴我左右,陶冶我的心灵,启迪我的智慧,不离不弃。未来的文学路上,我要载着它,飞往属于我的那一方蓝天。
❷ 推荐几篇关于中华古诗词的演讲稿
写作思路:首先可以开篇点题,直接给出文章的主旨,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用举例子的方式来进行阐述论证自己的看法,中心要明确等等。
中国是诗词王国。中国的诗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以及元人小令,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三千年来,中国诗词,以其丰富的内涵,清丽的神韵,优美的语言和铿锵的音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应辩才能。孔夫子曾教诲他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于是乎鲤退而学诗。当然这个言,绝非常人的泛泛之言,而是强调人们说话要像诗一样,语言要精粹,要饱含弹力,感染力要强,概括性要强,在特定的场合,或抒情、或达意,能以一当十,赢得对方。
中国的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充溢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象《诗经》的《关雎》篇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咏叹爱情的诗句。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则成为人们追求真理,不断完善自我的格言。
李白的《静夜思》经常在人们思念故乡时引起共鸣。王维的“身在异地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给历来的游子引发了无限深沉的怀念亲人之情。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哲理,指导人们遇到困难,要充满信心,勇往直前,不断攀登。
回顾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以毛主席为首,大都是热爱古诗词的。他们不仅喜欢诵读,而且自己也以诗言志和抒情。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征》、《蝶恋花》,周总理的《东渡》,陈毅外长的《梅岭三章》,朱老总的《出太行》,无不是以诗词的形式抒发自己的豪迈壮志和爱国情怀的。
由于热爱诗词,所以他们往往把诗词的佳句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象毛主席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形容中阿友谊;周总理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用“黄土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鼓励大学毕业生,投身边疆,奉献祖国;陈毅外长,用“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同是一家人,共饮一江水”,来形容和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乔冠华同志闻林彪叛逃,摔死在温都尔汗的消息后,立即将现实情况,化为旧诗:“月黑夜风高,林彪夜遁逃,不用轻骑逐,焚火自燃烧”,入情入理,发人遐思,可谓创新,令人赞叹!
最近以来,读报纸我发现我们新的一代领导人,像温家宝总理,在旧诗方面的造诣亦极深。他们在好多外事场合,即兴运用古诗词,博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和赞赏。
温家宝同志任总理后,在2003年12月出访美国,在他的讲话中,不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他列举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之道,从而深深地打动了美国民众的心。
在访美期间,有些场合,还遇到一些政治上敏感的问题,如涉及中美贸易的磨擦问题,温家宝总理引用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喻示人们在对待中美贸易应该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还有一次涉及中美的纺织品问题,温家宝总理说,我又要用中国的两句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他的广览博识、引喻确当,所以美国媒体称其为“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自信、从容的东方神采。”
温家宝同志任总理后,勤政爱民,时时处处考虑人民的疾苦,他以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形容自己担任总理以来忧国忧民的心情。他说:“作为中国总理,每念及我们还有3000万人民没有解决温饱,我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温家宝总理上任以来,到处考察访问,他心系人民,不辞辛苦,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领导风范。
我想,这都是和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古诗词分不开的。
中国古文化中的古诗词,魅力无穷,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它,了解它,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❸ 新年古诗词中华古诗词
《元日》唐李世民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除夜》唐李世民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守岁》唐李世民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除夜有怀》唐杜审言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应诏赋得除夜》唐史青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唐崔涂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❹ “古诗词赏析”读书会策划 应如何限定诗词选材
鉴赏方法: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❺ 有哪些关于中华古诗词的书
聊将锦瑟记流年,人间词话,纳兰词,《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套装上下册,唐宋词十七讲,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给孩子的古诗词诗经译注(修订本),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以上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而且读起来也不会很沉闷。望采纳,谢谢。
❻ 中国古诗词的书籍有哪些
中国古诗词的书籍有:
一、《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上·下)》
古人说,不读诗词,不足以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不足以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不读诗词,不足以见流彩华章之美。
《一本书读完最美古诗词(套装共2册)》收录了自《诗经》以来数千年间最美好的字句,用现代人的情感加以解读,辅之以优美的文字,生动有趣的言辞。与古人交流,为今人张目。
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是1912年1月1日创立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一套大型丛书。该书主要汇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约请专家对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家的著作整理、标点、校勘、注释。
中华书局是整理出版中国古籍的专业出版社,也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中华书局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创办人为陆费逵。从创立至1949年的三十七年间,先后编印出版了《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辞海》《饮冰室合集》等重要书籍。
三、《花间集》
《花间集》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也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词选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该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
新版(2018词画合一版)收录晚唐至近现代42位顶级绘画大师共110幅花鸟、仕女经典藏品。从“中国花鸟写生第一人”的黄筌开始,到著名才子唐伯虎,乃至赵孟頫、陈洪绶、八大山人、恽寿平、石涛、郎世宁、吴昌硕、齐白石、常玉。
四、《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是清代袁枚的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是一部有为之作,有其很强的针对性。《随园诗话》所论及的,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
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自然、空灵、曲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诗的鉴赏、诗的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了。
五、《沧浪诗话》
《沧浪诗话》是严羽所著的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约写成于南宋理宗绍定、淳祐年间。它的系统性、理论性较强,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等五册。
❼ 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有魅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千百年来,古典诗词所带给我们的语感、美感以及情感都是巨大的,更是深入人心、沁入心脾的,这也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当我们登上泰山南天门,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恐怕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远离家乡,逢年过节会暗自低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经典语句;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也禁不住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来宽慰自己;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当我们在中秋的月夜思念家乡的亲人时,禁不住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与朋友远隔万里,音讯不通,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宽慰自己失落的心情。在这一刻,传统的古典诗词占据着我们的心灵,甚至替换了我们当下所用的现代语汇系统;在这一刻,这些诗句变成了发自我们内心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语言;在这一刻,也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充分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毫无疑问,这些优美而略带惆怅的诗句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经典语句,不管走到哪里,看到什么风景,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诗句,并运用这些诗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因为这些诗篇早已进入了我们的血液当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❽ 小学生如何制定古诗词计划
一、先颂后悟
古诗文教学重在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经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充分说明诵读的重要性。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达到教学预设的目标即可,可以“不拘一格”“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古诗文吟诵必须保证时间,重在课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诵读比赛,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适当的采用奖励办法,奖励办法以精神奖励为主,通过诵读,可以让全体学生评选本节课的最佳朗诵“金话筒”“银话筒”。也可以模仿人家电视台上的“中华古诗词”节目,举行一些表演诗意让学生竞猜的活动,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这样做可能互动热烈,易于识记。大量的吟诵能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如果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大可以让学生“不求甚解”先记下语言材料,在以后的成长经历中,由于某事,某景的出发而一下子理解了。另外,学生通过大量、反复的吟诵,可以感悟古诗文的语言特色,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来不知不觉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二、品味语言
古诗文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时为了迎合当时配乐歌唱的需要,古诗文又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美,特别是古典诗文,其句式或五言、或七言,匀称工整,音节铿锵有力,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品味。再则小学课本所选的古诗,大多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其内涵韵味。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达到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乃至于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是任何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愿意的事。例如《回乡偶书》一诗中,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鬓毛衰”“不相识”等字面的信息,就能理解诗人长久在外奔波的心酸,回乡后物是人非的感慨。通过多次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这也是古诗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文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心灵的净化,提升语文的素养。
三、想象画意
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要有“言在意外,弦外之音”。 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大多的古诗诗画结合。通过诗画结合展现出优美的意境,要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感悟意境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用白描画古诗所展现的画面,通过画面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在此基础上体悟该诗的境界。并且画画学生显得更有兴趣,画面可以根据其对古诗的理解想象着画出来,之后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画面。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学生画出来说:在一幅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里,在浩瀚无边的江岸上,诗人若有所失的极目远眺,衣袂翩翩,浪花飞溅,远处一叶扁舟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四、创新改写
学习贵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死抠书本的书呆子,如果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这是教育的悲哀,无论你教学成绩再好,必须予以否定。在古诗文教学上可以尝试创新改写,形成一些新的知识,比如说我在上《江畔独步寻花》的时候,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题:后两句如果诗人不写景,转而直抒胸臆,会怎样写?鼓励学生充分的调动自己思维,由于是小学生,不必让其严格遵循古诗的格律。经过一番具体操作之后,有学生竟然这样续后两句:“我在这里想看花,四娘怕我去摘花。”可能学生时常见惯了有人随意摘花才这样写,这样结合现实的续写,我觉得比教一下死知识好多了。
❾ 关于《古诗》的活动计划书
其实我看楼主的整体框架已经列好了啊,不知道还具体需要什么,是细节上的建议吗?或者是交给班主任为了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