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村庄整治的村庄整治的意义
加强村庄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村庄整治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建设部门的重要战略任务。
㈡ 启动村庄清洁行动的必要性及产生的积极影响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各地要迅速行动起来,打好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战役,干干净净过春节。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精神,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动起来、干起来、抓起来,尽快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向面上推开,打好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战役。以“村村户户搞清洁、干干净净迎春节”为主题,充分激发农民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的自觉,打好村庄清洁行动春节战役。
积极影响:将结合市级环境综合整治村屯整治标准,重点做好村庄内“三清一改”(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解决村庄容易反弹的脏乱差问题。结合春节假期,将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主题文体活动、机关干部回乡助力乡村建设活动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营造人人关心、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㈢ 在人居环境改善中,政府能起到什么作用
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原则。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要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优势,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重现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农村条件千差万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应因地制宜,分步指导,逐步实施。要从不同村庄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群众需求出发,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乡统筹原则。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跳出就农村论农村的误区,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要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经济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实施财政反哺的经济政策,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引导、农民自愿原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靠一村一乡的力量也不够,必须由各级地方牵头,各部门广泛参与,统筹规划,整体行动。各级地方作为农村环境建设的领导者,既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制定、政策扶持、宣传发动和思想引导的职责,又要防止大包大揽、强制推行。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要充分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无论是村庄规划编制还是建设方案的选择,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农民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系统性原则。农村人居环境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位空间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系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兼顾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等多方面,不仅要考虑短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要顾全大局,充分考虑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尽可能覆盖人居环境建设的每个方面,争取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
六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人居环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发展农村文化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故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
㈣ 为什么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很重要
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原则。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原则。人居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满足后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要以人为主体,充分发挥农村自然生态系统优势,构建良好的生态循环体系,重现村庄的田园风光和山水美景,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是因地制宜原则。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明显,农村条件千差万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模式,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应因地制宜,分步指导,逐步实施。要从不同村庄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群众需求出发,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力求特色。
三是城乡统筹原则。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要跳出就农村论农村的误区,把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要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建设机制。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社会经济的制度环境和法制环境,实施财政反哺的经济政策,科学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原则。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靠一家一户解决不了,靠一村一乡的力量也不够,必须由各级地方政府牵头,各部门广泛参与,统筹规划,整体行动。各级地方政府作为农村环境建设的领导者,既要切实承担起规划制定、政策扶持、宣传发动和思想引导的职责,又要防止大包大揽、强制推行。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要充分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无论是村庄规划编制还是建设方案的选择,都要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农民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是系统性原则。农村人居环境是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区位空间等要素的综合体现,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要素的复合系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兼顾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等多方面,不仅要考虑短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要顾全大局,充分考虑长远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尽可能覆盖人居环境建设的每个方面,争取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
六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人居环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发展农村文化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突出乡村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既要与周围的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保护好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又要注重延续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及乡村故有的空间格局、特有的民俗文化活动。
㈤ 如何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7月9日报道,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通知》。
《通知》还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导调研进行了部署,提出各省(区、市)要建立台账制度,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年度计划纳入党委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明确时间、落实责任、层层推进。制定具体考核验收标准和办法,明确可量化、可监测、可考核的指标,以县(市)为单位检查验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及有关部门将择期组织联合工作组开展督导调研。来源:央广网
㈥ 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精神2021年9月23日
㈦ 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八字方针是什么
凌河街道抓牢抓实“快、想、全、严、真、细、促、助”八字方针,带动干部群众,以决战之姿态,以必胜之决心,全面打响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总决战。
一是一线指挥,同商共议齐心,快马加鞭攻坚。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同志坚守人居环境整治现场,坚持一线指挥,抓人机投入、抓措施落实、抓整改质量、抓工作推进、抓难点排除,以决战之姿态,以必胜之决心,带动干部群众争分夺秒、快马加鞭,全民、全力、全面、全速打响人居环境整治大决战。
▲党工委书记代锋军同志(左三)在环境整治现场指导整改
▲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斌同志(右二)在环境整治现场与大家边吃午饭边讨论工作
二是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群众,“想改”蔚然成风。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大范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舆论宣传,配合微信平台消息推送,确保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政策家喻户晓、人居环境整治的好处人人皆知,过去“要我改”的思想已被现如今“我想改”的觉悟完全替代,人民群众自觉自发关心、支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改造行动已经蔚然成风。
三是分门别类,明晰工作重点,全面落实整治。针对农村人居环境具体整治对象,分门别类明确了“空场、道路、四围、坑洼、喷涂、广告、废品、建材、垃圾、绿化、燃料、生资、树木、沟渠、违建、环境、线缆、杂草”18类整治重点,统一明确了“平整、转移、清除、销毁、整顿、覆盖、整理、增置”等指导措施,确保环境整治既能“面面俱到“又能”有法可依”。
四是一村一策,优化整治方案,严实措施推进。街道、社区、村庄三级领导联合,现场分析各村差异,并根据“一村一策”原则,严格遵守整治标准,切实制定有效措施,确保环境整治措施得法、推进得劲、环境得治、百姓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