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代山西芮成的永乐宫壁画以表现什么题材为主
永乐宫壁画则是为纪念元朝时期道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是我国现存壁画中影响最大的
B. 永乐宫的建筑有什么样的特点
现存的永乐宫为一狭长的南北向地形,建筑以中轴线布局。自南至北分别为山门、无极之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永乐宫是现存最早的道教宫观,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元代建筑。其中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要殿宇,殿内四壁及神龛内满是壁画,绘于13世纪,线条飘逸流畅,构图统一饱满。
C. 永乐宫的景区历史
永乐宫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动工兴建,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迁)竣工,施工期达110多年。金大定八年(1168)毁于火,后重建。元中统三年(1261)扩为“大纯阳万寿宫”。
金、元时期,道教得到统治者的利用和支持,道观的兴建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元大都的道观达52宫、70观。
1959年至1964年间,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得永乐宫位于库区淹没区,被整体搬迁至芮城县城北郊的龙泉村附近,距离原址20公里许。现存的永乐宫主要建筑为一门三殿,一门为龙虎殿,也就是无极门,三殿为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
D. 永乐宫壁画的意义有哪些
永乐宫位于山西省芮城,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的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从目前发现的我国古代绘画遗迹来看,元代人物画大幅的极少,三清殿《朝元图》正可作为研究、借鉴元代绘画的范例,并可从中得到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启示。整个壁画极为丰富,是研究绘画艺术和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资料。
E. 《永乐宫壁画》的简介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其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整个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
永乐宫壁画为道教宣传画,目的在于揭示教义和感召人心,其绘制时间略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几乎和元代共始终。现存壁画面积1005.68平方米。
(5)永乐宫的宣传扩展阅读:
永乐宫壁画用传统的程式画法,使得近三百个形象无一雷同之感,真让人叹为观止。作为唐、宋绘画艺术特别是壁画艺术的直接继承者,永乐宫壁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当占一席之地。
元代人物画大幅的极少,三清殿《朝元图》正可作为研究、借鉴元代绘画的范例,并可从中得到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启示。整个壁画极为丰富,是研究绘画艺术和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资料,将我们带回700年前的那个时代。
F. 芮城永乐宫德的建筑是怎样的风格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
永乐宫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建筑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殿内绘制有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是永乐宫的主体建筑。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
其中,有一幅题名为《朝元图》的大型壁画,高4.3米,全长95米,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还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气氛神圣而庄严。
壁画中的神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样,但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就充分表现出质感的动势来。
人物袍服、衣带上的细长线条,更多的是刚劲而畅顺地一笔画上去,好像一条条钢线镶在壁画上一样,造就了迎风飞动的飘忽感,加强了画中仙人的生动性。这种画法不但承继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
在用色上,则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线为骨干,再填以金、朱红、青绿等色,配搭得很和谐,有些部分还用了“沥粉贴金法”增强了质感的对比,令画像的立体感和辉煌的气氛更加显现。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吕祖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殿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上覆单梁九脊琉璃屋顶。殿北部一间四柱神坛,前檐明次间与后檐明间皆为隔扇门,其余为墙面。神坛上为吕洞宾塑像,扇面墙后为《钟离权度吕洞宾图》,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相对的北门门额上为《八仙过海图》。
南壁东西两侧为《道观斋供图》和《道观醮乐图》。东、北、西三壁以52幅画组成一部《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以连环组画的形式来表现传说的吕洞宾一生事迹。壁画幅高3.5米,面积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两栏,幅与幅间用山石云树连接,每一事件既单独成章,而又能通过景色相互衔接。
从总体看,全画是一个完整的青绿山水通景。从局部看,则是各自独立表现一定具体情节的画面。画中有宫廷、殿宇、庐舍、茶肆、酒楼、私塾、医馆、舟车、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画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忠实写照,从而使宗教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曲折地反映现实的作用,这在道教壁画上是具有创造性的构想。
永乐宫
G. 永乐宫的介绍
永乐宫,因故址在永乐镇而命名,又名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现址位于芮城县城北3公里的龙泉村东侧。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永乐宫壁画。
H. 永乐宫的壁画有哪些特点
永乐宫的壁画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但内容连贯,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从画面来看,虽然每幅故事单独成篇,但各幅连环画之间又以云水、楼阁、树木等连接,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对中国唐宋以来绘画传统和特点的继承和创新。
I. 永乐宫壁画的形成的背景
永乐宫壁画诞生于元代。而元代的社会背景又不同于其他朝代。自1260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至1368年元朝灭亡期间,所有的蒙古族统治者虽然对宗教持兼容并包的态度,但更倾向于藏传佛教。道教在此期间曾经一度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也曾因传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作为道观的永乐宫时建时停,历时一百余年才建成。时断时续的建造过程也使得永乐宫壁画的内容包罗万象,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
为了加强统治,元代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国人分成四等:一是蒙古族人;二是色目人,其中包括西夏、回鹘等西北各少数民族;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四是南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各少数民族。而中原文人多为汉人,在元代的地位之低是其他朝代所罕见的。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产物,永乐宫壁画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反映。从永乐宫壁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等级制度的烙印。壁画中,凡大帝、王母均是身材高大、小眼睛、大脸盘,近似于蒙古人的长相。色目人在元代也占据高位,而且很多当政的色目官员对中原传统文化怀有成见,对中原的儒士也是轻视甚至敌视。在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里,我们可以明显感到色目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南人及华北汉人虽处于社会的底层,但人口却占全国的86%。对于外族的入侵,他们反抗不成,只能无奈顺从。当时做官的汉人既要防备蒙古族官员与色目官员的算计,又要承受被汉人称为“汉奸”的打击。他们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从壁画中一些文官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三清殿壁画中的人物,除了蒙古族人、汉人、色目人以外,还有中亚人、西南亚人、欧洲人等。这是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后,版图空前广大的反映。 文化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必然在文化上有所体现。元代俗文化发达亦影响到永乐宫壁画的创作。纯阳殿与重阳殿的壁画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就是很有力的说明。俗文化是相对于雅文化而言的。俗文化主要是面对下层大众和对中原传统文化不太了解的蒙古族人、色目人,多用白话文或浅近的语体文来表达,较易理解。元代统一全国后,蒙古族人、色目人希望了解中原传统文化,而传统的雅文化让他们望而生畏,因此俗文化盛行起来。这体现在绘画上就是图文并茂。全真教的影响
众所周知,永乐宫壁画为全真教派(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的形象代言者。全真教是融佛、道、儒三教于一体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教派,也是紧随时代发展的一个教派。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由于元代统治者尊奉藏传佛教,不太注重道教,所以道教将儒、佛两家的思想融为一体,形成全真教,也是大势所趋。永乐宫壁画里宣传的佛家思想未必没有迎合统治者欣赏趣味之嫌。据藏传佛教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为十一面千手观音。他头上还有一个头,上部的头为阿弥陀佛的头(为避免引起他人
注意,平时用布将上面的头包起来)。《朝元图》中,天蓬元帅与天猷副元帅的造型无不来源于此。一个教派只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才能逐渐发展壮大。另外,元代统治者在利用道教治理国家的同时,无形中还保护了汉文化,使汉文化绵延不断。永乐宫壁画明显继承了唐、宋绘画遗风,这是汉文化传播者试图从先人的绘画中寻求民族自信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