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D技术融入了哪些前沿科技
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往往是将焦点放在物理治疗器官性因素,所以,很多患者在长期的治疗后,虽然器官病变消除了,但是,没有经过“孕育微环境”的整体评估,也没有对受损的相关微环境及细胞激活、修复和重塑,生命孕育的微环境并没有达到正常的 在治疗不孕不育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往往是将焦点放在物理治疗器官性因素,所以,很多患者在长期的治疗后,虽然器官病变消除了,但是,没有经过“孕育微环境”的整体评估,也没有对受损的相关微环境及细胞激活、修复和重塑,生命孕育的微环境并没有达到正常的水平,因而,仍旧没有成功地怀孕。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亚太不孕不育研究院的专家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临床试验,研发了3D孕育微环境体系,主张将不孕不育治疗从传统的通道疏通跨入到孕育细胞微环境的重塑,得到了国际顶尖专家的赞同,称赞这是一项融入了国际前沿科技的技术。 那么,3D技术融入了哪些前沿科技呢? 一、该技术以全细胞核裂变系数分析研究及孕育微环境评估指数为理论依据,在综合分子基因学、显微学、细胞病理学、纳米yao理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不孕不育诊疗规范,将不孕不育国际前沿治疗理论和祖国中国医学传统治疗理论相结合,建构了3D孕育微环境体系的知识构架。 二、评估体系科学合理、目标明确、成本低,一次介入十分钟完成采样,一次采样得出近百个实验数据,让治疗和康复过程更透明,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三、纯生物萃取yao物原液,以液体为介质柔和接触生殖器官,不会造成二次伤害真正的绿色治疗,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四、将纳米yao物水溶技术充分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小分子yao物渗透,靶向性到达病灶细胞核、yao量控制准确,大大缩短了治疗周期。 五、从孕育器官链切入,以孕育生物环境展开,从孕育内外整体环境保障,实现真正的3D孕育保障,消除一切干扰不孕的因素。从微观细胞到宏观社会环境,事无巨细;从解决病灶表现到细胞免疫重建,循序渐进;从病灶本身到上下行器官及身体大环境,完全彻底。 总而言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该项技术,将不孕不育从疏通生理通道跨入了孕育微环境的重塑,从分子层面来激活组织细胞,以传统接绪人文为核心,回归人类受孕本源,重视人体生理自愈系统,顺势接绪,激发受孕,从而大大地提高受孕率。
㈡ 看了全友家居的宣传片觉得很不错,全友真有这么好吗
那是的,去年我父母还家具就换了全友
㈢ iPad Air的官方宣传视频中有一段展示了air查看一架三维飞机模型的功能,请问这种功能需要什么
eDrawings
来自SOLIDWORKS的开发公司达索。
㈣ 3D的技术应用
3D技术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发动机,是促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推动力,是工业界与文化创意产业广泛应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具技术,嵌入到了现代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个流程,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仿真分析、虚拟现实、展览展示、影视动漫、地产宣传片、3D立体画、电子楼书、教育训练等,是各国争夺行业至高点的竞争焦点。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当前3D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成熟与普及;一个以3D取代2D、“立体”取代“平面”、“虚拟”模拟“现实”的3D浪朝正在各个领域迅猛掀起。 3D技术的应用普及,有面向影视动画、动漫、游戏等视觉表现类的文化艺术类产品的开发和制作,有面向汽车、飞机、家电、家具等实物物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也有面向人与环境交互的虚拟现实的仿真和摸拟等。具体讲包括:3D软件行业、3D硬件行业、数字娱乐行业、 制造业、 建筑业、 虚拟现实、地理信息GIS、3D互联网等等。
统计表明,在现代工业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70%错误在设计阶段已经产生,而80%的错误往往在生产或是更后续的阶段才被发现并进行修正。3D的突出优势在于能最大化的对产品进行仿真设计和用户沟通,尽可能早地将错误和需求变更解决在设计阶段,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生产成本降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在西方发达国家,3D已成为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市场、服务、消费等的创新基础和新的竞争高地,而掌握最前沿3D技术,也为他们把控产业链、获取巨额利润提供了依托。当前全球近80%的飞机与50%的汽车都是使用法国达索系统的3D软件设计制造,欧特克更是在3D数字娱乐等众多领域引领全球创新走向。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作为信息化条件下新的基本“语言”、“工具”和“平台”,3D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关系着中国产业结构的提升,以及在下一波世界竞争中占据怎样的位置。没有3D技术与人才的支撑,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文化软实力打造等将无从做起,“中国创造”将成为一句空话。把3D技术渗透到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实践中,渗透到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实践中,渗透到新一代创新型实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渗透到持续推动自主创新的进程中,不仅是技术能力建设,更是国家创新能力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上台阶的重要基础。
3D打印技术,是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热熔喷嘴等方式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与传统制造业通过模具、车铣等机械加工方式对原材料进行定型、切削以最终生产成品不同,3D打印将三维实体变为若干个二维平面,通过对材料处理并逐层叠加进行生产,大大降低了制造的复杂度。这种数字化制造模式不需要复杂的工艺、不需要庞大的机床、不需要众多的人力,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便可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使生产制造得以向更广的生产人群范围延伸。
立体印刷品具有图片新颖,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等特点,从而达到醒目且过目不忘的效果;是当前一种图像表现形式。本产品是一种印刷品的延伸品,因而凡印刷品适用的范围,本产品匀适用;同时又具有广告和防伪功效。
立体眼镜不仅仅用于观看3D电影,还有非常刺激的3D游戏,很多游戏开发商所制作出的大型3D游戏需要的立体眼镜和我们平时看一些普通的3D电影的眼镜是不一样的,这种立体眼镜的技术原理要复杂的多。
用于PC显卡的3D眼镜必须要有适配的显示器和处理器才行,所以这样的立体眼镜不仅是价格不菲,技术也很到位,对于普通人(只看看电影的)来说非专业的3D 游戏玩家或者爱好者,这样的装备用不到的。
3D全息投影是一种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是一种无需配戴眼镜的3D技术,观众可以看到立体的虚拟人物。这项技术在一些博物馆应用较多。3S动漫正是以这种全新的事物改变着人们对那些传统舞台的声光电技术的审美态度。适用范围产品展览、汽车服装发布会、舞台节目、互动、酒吧娱乐、场所互动投影等。3D全息立体投影设备不是利用数码技术实现的,而是投影设备将不同角度影像投影至进口的MP全息投影膜上,让你看不到不属于你自身角度的其他图像,因而实现了真正的3D全息立体影像。
3D游戏就是三维游戏,既是在游戏中使用3D模型来制作人物、场景等物体。使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体会到长宽高三种度量,让玩家可以360度旋转视角,从各个角度来进行游戏。这大大增加的游戏的自由度、趣味度及真实性。目前3D游戏已经成为了时下最主流的游戏类型。当前也出现了一种2D+3D的伪3D,也被成为2.5D的技术,其实就是通过2D与3D技术的结合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客户。但由于3D模型的面数及复杂程度等问题,3D游戏对于显卡运算能力要求远远高于2D游戏。因此很多3D游戏都需要较高配置的独立显卡来完成流程精彩的3D游戏体验。此外在画面的精细度方面也较2D游戏有所欠缺。 3D硬件产品3D笔记本3D手机3D眼镜数据手套3D打印机3D相机裸眼3D技术三维空间交互球3D扫描仪3D投影仪3D-LED多通道环幕3D电视3D彩超头盔显示器三维空间跟踪定位器立体眼镜
㈤ 什么叫3D
3D是“三维空间”的缩写
三维空间(也称为三度空间、三次元、3D、“3Dimensions”),的简称日常生活中可指由长、宽、高三个维度所构成的空间,而且常常是指三维的欧几里得空间。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期中,三维空间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空间的数学模型。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空间是平坦的。
3D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前期摸索阶段,技术的成熟度、完善度、易用性、人性化、经济性等,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随着电脑网络应用的快速普及,就3D应用而言,更是成为了普通大专学生轻松驾驭的基本电脑工具的,像电脑打字一样;3D的消费和使用,如通过3D技术做出来的游戏、电影、大厦、汽车、手机、服装等等,更已经成为了普通大众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部分。
(5)达索宣传片扩展阅读:
技术应用——
3D技术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发动机,是促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的推动力,是工业界与文化创意产业广泛应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工具技术,嵌入到了现代工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个流程;
包括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模具设计、数控编程、影视动漫、地产宣传片、3D立体画、电子楼书、教育训练等,是各国争夺行业至高点的竞争焦点。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当前3D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成熟与普及;一个以3D取代2D、“立体”取代“平面”、“虚拟”模拟“现实”的3D浪朝正在各个领域迅猛掀起
㈥ 无锡名片是什么
2011年5月31日,无锡城市形象宣传片开始在美国财经电视台(CNBC)亚洲频道“亚洲财经论谈”节目播出,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创新型、服务型、国际化、现代化,具有独特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魅力都市形象。
与遍布全球89个国家、收视用户达3.8亿的美国财经有线电视台CNBC合作拍摄城市专题宣传片,并进行年度播放是2011年无锡城市形象宣传重大项目之一,旨在换一个视角看无锡,借重权威媒体展示无锡,提高无锡城市的国际传播能力。该宣传片设置了“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幸福无锡”三个城市主题宣传和“活力新区”、“生态滨湖”两个重点区域宣传,涵盖了外宣、外经、外事、人才、旅游、科技等多个领域。据了解,自5月30日至今年年底,该宣传片将在CNBC亚洲频道、世界频道和欧洲频道各频道播出,共计播出645次。
与CNBC合作作项目同时也是我市探索部门合作、市区联动实现城市大外宣的成功实践。该项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外办、商务局、旅游局、人保局和新区、滨湖区共同出资、携手打造。
据悉,CNBC摄制组在锡采访拍摄了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博世汽车柴油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珀金斯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朗盛化工(无锡)有限公司、康明斯涡轮增压技术有限公司、江南大学、太湖国际学校等10余家知名企业和院校以及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爱达索纳米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530企业。
㈦ WOW天谴之门后面的剧情是什么
回楼主:天谴之门一战 首先发动进攻的小萨鲁法尔被阿尔萨斯挥剑击杀 其督军战斧也被击碎 弗塔根公爵在与阿尔萨斯对峙时被背叛的皇家药剂师偷袭 整个战场弥漫在剧毒的瘟疫中 联盟部落联军近乎全军覆没 阿尔萨斯也负伤逃走 最后 红龙女王的烈焰净化了整个战场...部落方:由于皇家药剂师协会和恐惧魔王瓦里玛萨斯的背叛 被遗忘者女王希尔瓦娜斯也被驱逐出幽暗城 不得已向部落酋长萨尔求助 萨尔与希尔瓦娜斯带领荣誉卫士从正门攻进幽暗城 杀死了恐惧魔王瓦里玛萨斯 联盟方:乌瑞恩国王了解到天谴之门之战伯瓦尔的牺牲之后与吉安娜和皇家卫士从幽暗城下水道攻进幽暗城 杀死了大皇家药剂师 偶遇的联盟部落军队在幽暗城展开厮杀 吉安娜的群体传送制止了这场战争...幽暗城被夺回...诺森德:天谴之门一战之后阿尔萨斯也在不久被提里奥·弗丁领导的联盟部落联合军以及银色北伐军攻入冰冠冰川 死在了传说中的灰烬之剑下... 巫妖王的陨落使得亡灵天灾因失去控制而任意肆虐 这时候在天谴之门一战中身负重伤的伯瓦尔·弗塔根公爵毅然戴上了巫妖王的头盔 成为新任巫妖王 使得亡灵天灾得到控制...大灾变剧情:萨尔成为了新的守护者(现在还未确定)被萨尔唤起勇气的加尔鲁什·地狱咆哮成为部落的新任酋长 并实行铁血政策 对联盟方展开了大规模进攻 南海、灰谷和黑海岸的的大部分地区被部落控制 而牛头人酋长开恩·血蹄因反对其政策而被定为反叛罪 被地狱咆哮处死 加尔鲁什上任后 驱逐了除牛头人和兽人以外的其他种族(亡灵、巨魔、血精灵) 巨魔族在沃金·暗矛的带领下攻下回音群岛 并在那里建立的主城。银翼要塞、奥伯丁被攻占 暗夜精灵因不满兽族的一步步威逼而开始反攻 侏儒在矮人和人类的帮助下成功夺取了先前的主城诺莫瑞根 诺莫瑞根成为侏儒的主城 死亡之翼耐萨里奥回归 并进攻世界之树 泰兰德带领暗夜精灵祭祀队伍 哨兵队伍开赴海加尔山~ 以阻挡死亡之翼耐萨里奥大德鲁伊玛法里奥从翡翠梦境中被唤醒 将成为塞纳里奥议会的领袖地精加入了部落 狼人加入了联盟(以上纯原创手工制作 绝无转载复制)望楼主满意~
㈧ 协和式飞机的研发经历
协和飞机在1969年首飞、1976年投入服务,主要用于执行从伦敦希思罗机场(英国航空)和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法国航空)往返于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的跨大西洋定期航线。飞机能够在15000米的高空以2.02倍音速巡航,从巴黎飞到纽约只需约3小时20分钟,比普通民航客机节省超过一半时间,所以虽然票价昂贵但仍然深受商务旅客的欢迎。1996年2月7日,协和式飞机从伦敦飞抵纽约仅耗时2小时52分钟59秒,创下了航班飞行的最快纪录。 1969年,第一架协和超音速客机诞生,并于1976年1月21日投入商业飞行。协和式超音速客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投入航线上运营的超音速商用客机。协和式飞机一共只生产了20架。英国航空公司和法国航空公司使用协和式飞机运营跨越大西洋的航线。到2003年,尚有12架协和式飞机进行商业飞行。2003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执行了最后一次飞行,全部退役。 飞机机翼设计为三角翼,三角翼的特点为失速临界点高,飞行速度可以更快,且能有效降低超高速抖动时的问题。协和号四具引擎更配备了一般在战斗机上才看得到的后燃器(Olympus593,Rolls-Royce)。这架飞机还有个令人津津乐道的特点就是它会「变形」:其一是因为在2马赫的飞行速度时,空气摩擦使其机体产生高热,因热胀冷缩效应,协和号在飞行时最长会「变长」约24公分;其二是她的可变式机鼻,在飞行时直直挺挺的如一根针以利高速切开空气,但是在起降时,机鼻可以往下调5至12度以利飞行员的视野-事实上由于有很多先进电脑导航仪器辅助,飞行员也不一定非得看见跑道才能起降,这么做只是求个安心,不过庞大的机鼻角度调整设备却白白的浪费飞机的宝贵重量与空间。
协和号票价高昂,一张伦敦至纽约的来回票要价逾九千美元,亲自搭乘协和号班机往返欧美大陆成为许许多多人自幼以来的梦想。飞机从欧洲到纽约的航程只需要不到三个半小时,且因为伦敦、纽约时差四个小时,所以搭乘协和号的旅客最喜欢说:「我还没出发就已经到了」。
2000年7月25日,协和号客机班机AF4590在进行起飞时辗过了跑道上另一架美国大陆航空的DC-10脱落的小铁条,造成爆胎,而轮胎破片以超过音速的高速击中机翼其中的油箱。之后引发大火,导致飞机于起飞数分钟后即爆炸坠毁于机场附近的旅馆。这是协和号服役期间唯一的一次的重大事故。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客机失事,这场悲剧造成了113人丧命。此次失事促使飞机制造商重新改造机体设计,并修补了诸多缺失。甚至利用凯夫拉(Kevlar,常用于制作防弹衣)材料来保护油箱,以避免油箱以后遭到高速的异物的穿刺。但尽管如此,由于整个失事过程都被民众用家用录影器材拍摄下来,造成社会大众心理上的严重震撼,不论这家飞机以往声望有多高,但仅仅一次的失事就让协和号从此一蹶不振。虽然协和号客机在2001年11月重新启航,载客量一直都严重不足。因为对航空公司亏损严重,协和号客机终于在2003年退役。
到2003年4月,尚有12架进行商业飞行。2003年10月24日,协和飞机执行了最后一次飞行。 在研发过程中,两国的研制团队关系甚为密切,经常交换意见。至1960年代初,这两种设计已经初步进入建造原型机的阶段,但由于投资庞大,英国政府遂要求英国飞机公司在国际间寻找合作伙伴。 与数个国家(包括德国和美国)商讨后,只有法国对合作计划有兴趣。英法两国能够就超音速客机计划达成共识并开展合作,主要是因为两国的设计方案十分接近,在速度、航程、气动布局等方面均有极大的相似性,合作研制有助于平均负担费用。另一方面,当时波音707、道格拉斯DC-8迅速占据欧洲民航客机市场的大量份额,法国总统戴高乐不愿意看见欧洲市场被美国飞机制造商垄断,因此也鼓励两国合作,加快研发进度,争取在美国的超音速客机出现之前抢占市场。合作计划并非由两家公司制定,而是由英法政府以国际条约的方式商议。在法国总统戴高乐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提议下,合作计划草案于1962年11月28日正式签订。这个计划并包括了一项由英方提出的条款,如果任何一方取消合作就必须付出巨额赔偿金(英国财政部曾经两次几乎取消合作计划)。此时,布里斯托尔飞机公司和法国南方飞机公司已经分别与其他公司合并为英国飞机公司和法国宇航公司。
背景
1950年代开始,随着亚音速喷气式客机的普及,以及第一种实用化的超音速军用飞机——F100“超佩刀”战斗机的出现,超音速客机在当时被普遍视为未来的发展路向,苏联、英国、法国、美国都相继计划研发超音速客机。1956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超音速运输飞机委员会(Supersonic Transport Aircraft Committee,STAC),联合了英国皇家飞机研究院(Royal Aircraft Establishment,RAE)和布里斯托尔飞机公司(Bristol Aeroplane Company)进行研究,开始探讨开发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客机的可行性。到了1959年,委员会得出了初步结论,认为超音速客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建议研究试制两种超音速客机,分别为1.2马赫的短程客机和2.0马赫的中程客机。 当时英国的布里斯托尔飞机公司获得了英国政府巨额资助,并根据委员会的建议,提出了布里斯托尔198(Bristol 198)计划。布里斯托尔198的设计是一种装备6具涡轮喷气发动机、可载130名乘客并以超音速进行跨大西洋飞行。但由于这种设计理论重量过高,而且装备6具发动机的经济性备受质疑,随后布里斯托尔飞机公司又推出了布里斯托尔198的缩小版本——布里斯托尔223(Bristol 223),设计是一种采用三角翼、装备4具发动机、巡航速度为2马赫、可载客约100人并能够进行跨大西洋飞行的超音速客机。
与此同时,法国也有类似的计划,而且进度与英国相若。法国南方飞机公司(Sud Aviation)和达索公司联合进行研究,提出了超级卡拉维尔(Super-Caravelle)的设计方案,这也是一种采用三角翼、巡航速度为2.2马赫、可载客约70人。
起初,双方有意建造一种长程(6,000千米)和一种短程(4,400千米)的超音速客机,但与潜在客户推销两种机型后,发现航空公司对短程的超音速客机兴趣不大,于是决定取消短程型号。 长程型取得超过100架的意向性订单,启始客户包括泛美航空、英国海外航空(BOAC)和法国航空,分别订购6架协和飞机。其他订购航空公司包括巴西泛美航空(Panair do Brasil)、美国大陆航空、日本航空、汉莎航空、美国航空、联合航空、印度航空、加拿大航空、布兰尼夫国际航空、新加坡航空、伊朗航空、希腊奥林匹克航空(Olympic Airways)、澳大利亚航空、中国民航、中东航空和环球航空。 而按照当时最保守的估计,订单数字将在1975年上升到225架。
在获得足够航空公司的支持后,英法合作的超音速客机研制计划立即展开。按照协议,飞机机体研制将由英国飞机公司和法国宇航公司共同进行,工程分配比例为40%和60%;而飞机的发动机由英国劳斯莱斯公司和法国斯纳克玛公司共同进行,工程分配比例分别为60%和40%,飞机总体组装地分别设在英国菲尔顿(Filton)和法国图卢兹。最初的计划是试制两架原型机,研制费用为1.5亿英镑,计划售价为每架约1500万至1700万英镑。首架原型机计划在1966年年底首飞,并预计在1969年取得适航证。至1966年,英法双方决定扩大研制规模,增加生产两架预生产机(Pre-proction)(生产编号为101和102),和两架供静力试验和金属疲劳试验用的量产机(生产编号为201和202),研制费用增加至5亿英镑。
1964年,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胜出,哈罗德·威尔逊出任英国首相,面对当时的财政赤字,英国政府有意撤资、退出合作计划,为此法国总统曾亲自出面,强调英国需要履行1962年签定的一纸协议,以及明白单方面拒绝执行协议的后果。 碍于条款,英国被迫继续投资,于是接连取消多个飞机研制项目,包括AW.681短距起降运输机(Armstrong Whitworth AW.681)、P.1154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Hawker Siddeley P.1154)、TSR-2战术打击侦察机等。 在1963年1月13日,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率先将这一超音速客机研制计划,以法语命名为“Concorde”(“Concorde”在法语中代表合作、和谐),而英国为了向法国表示对合作的诚意,亦同意采用法语名称,但后来法国否决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时任英国首相麦美伦改变了主意,认为法国总统戴高乐在飞机的命名上忽视英国,决定将“Concorde”改名为英文“Concord”(“Concord”在英语中亦是和谐、协调的意思)。 直到1967年12月11日首架协和飞机在法国图卢兹出厂,飞机命名才尘埃落定,同日英国科技部部长东尼·宾特(Tony Benn)宣布英方愿意使用最初的名称,称协和飞机为“Concorde”。 但这也引起了英国国内的争议,一些英国人认为协和飞机合作计划是英国先向法国提出的,理应采用英文名称。为了消除疑虑,宾特随即解释了尾词“e”的意思。他认为“e”可以代表卓越(Excellence)、英格兰(England)、欧洲(Europe)和挚诚协定(Entente Cordiale)。在其回忆录中,宾特忆述他当时收到一封由一位苏格兰人所寄来的信,信中写道:“你说‘e’是代表英格兰,但协和飞机有些部份是苏格兰制造的!”。事实上协和飞机的机鼻确实是在苏格兰生产组装,宾特在回信中表示:“‘e’也可以代表‘Ecosse’(法语中苏格兰的名称),但也可以代表挥霍(extravagance)和不断增加(escalation)!”
20世纪50年代,喷气发动机、后掠翼等技术的应用,战斗机已经实现了超音速和二倍音速飞行。喷气式客机趋于成熟后,民航界又把注意力放到超音速客机上,预计1960年代航空公司需要一种既能远程飞行,又能快速到达目的地的飞行器。美、苏、英、法等国纷纷开始探索研制超音速大型飞机。
1956年至1961年,英、法两国分别进行超音速客机研究,由于研制费用高,加上两国方案相近,1962年,英国/法国两国签署了一个政府合作协议。在这个协议上提出了SST计划(Supersonic Transport Program)即超音速运输计划。协和超音速客机就是SST计划的产物。由英法两国政府平摊巨额研制费。1963年1月,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亲自将这一研制计划命名为协和。协和原型机于1965年开始制造,法国组装的第一架协和001飞机于1967年12月11日出厂,1969年3月协和式飞机试飞,同年10月1日进行的第45次试飞时突破了音障。英国组装的第一架协和002飞机也于1969年4月首飞。1975年底取得两国型号合格证后开始投入使用,1976年1月21日投入商业飞行。 协和式飞机于1979年停产,总共生产了20架,英法两国各生产10架。其中2架原型机,2架预生产型和16架生产型。除了2架生产型用于试验,英国航空和法国航空各有7架,后来法航1架退役。最终协和式飞机于2003年全部退役。
2003年5月31日,法航的协和客机进行了最后一次商业飞行。2003年10月24日,英航的协和客机结束了最后一次飞行。 两架原型机于1965年2月开始建造:001号机由法国宇航在图卢兹建造,而002号机则由英国飞机公司在布里斯托尔的菲尔顿建造。协和飞机001于1969年3月2日在图卢兹首飞,试飞员为安德烈‧杜加德(André Turcat),并于同年10月1日进行首次超音速飞行并持续了9分钟,最高速度达到了1.5马赫 ; 1970年11月,成功达到了2.0马赫。001号飞机后于1971年9月4日飞往南美洲开始进行巡回展示,这也是协和飞机的首次跨大西洋飞行 。
协和飞机002于1969年4月9日首飞,由菲尔顿飞往位于格洛斯特郡的费尔福德空军基地(RAF Fairford),试飞员为布赖恩‧杜伯萧(Brian Trubshaw) 。在1969年至1977年期间,费尔福德空军基地一直被作为英国生产之协和飞机的试验中心使用。随后002号飞机于1972年6月2日启程飞往中东、远东地区和澳大利亚等地共12个国家作巡回展示,总飞行距离达72,500千米。协和飞机(002)在1973年首次飞抵美国,并降落于新建的达拉斯-沃斯堡国际机场,同时标志着该机场正式开幕。
在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英法两国联合将一部协和飞机的宣传片带到了展览现场,向世界展示了这种完全不同于当时世界上各种民航客机的全新机型,并进行大力推广。这些巡回展示为协和飞机带来超过70架的新订单,但同时一连串意料之外的不利因素导致大量早期签订的意向性订单被取消,包括1973年石油危机(协和飞机的耗油量比其他亚音速客机高)、部份订购协和飞机的航空公司出现财政问题、图-144于1973年巴黎航空展表演时坠毁,以及例如音爆、起飞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到了1976年仅余下四个国家仍然有购买意向,包括英国、法国、中国及伊朗,而最终只有法国航空和英国航空(英国海外航空的后继者)购买,并且两国政府都分享部份从营运协和飞机取得的盈利。以英航为例,协和飞机以政府向英航提供的贷款购入,英国政府则收回80%从协和飞机取得的盈利,直到1984年才停止。
踏入1974 年后,英航和法航开始利用协和飞机进行各种示范和飞行测试。 协和飞机试飞过程至今仍然保持着多项记录,原型机、预产机和首架量产机共试飞了5,335小时,当中2,000小时是超音速飞行,试飞总时间远远超过同期同等大小的亚音速民航客机达4倍之多。1976年1月,协和飞机正式投入航线上飞行。至此为止,英法两国政府已经在超音速客机计划上投资了超过8亿英镑,超过最初预算(1.5亿英镑)近6倍。1977年时,协和飞机实际价格为2,300万英镑(4,600万美元),也超过预计价格600万英镑。然而,据当时的预算,协和飞机要售出至少64架才能保本,结果巨额开发成本根本无从收回。
英国飞机公司(后来成为英国宇航)和法国宇航(后来成为欧洲宇航防务集团)是协和飞机型号合格证(type certificate)的共同持有人,空中客车集团成立后把型号合格证转到空中客车名下,并继续为协和飞机提供维护和支援工作。
协和B型
为了满足长时间超音速巡航的需要,协和飞机采用了高效率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大容量油箱等措施,因此协和飞机也是至今续航能力最强的超音速飞机,单次加油可超音速飞行超过7000千米。但尽管如此,协和飞机的航程仍然比其他亚音速民航机短得多,以波音747-400为例,其航程可达13,450千米。
1976年,在协和飞机投入商业飞行的4个月以后,英国飞机公司和法国宇航公司又共同提出了下一代协和飞机的设计方案,称为“协和B型”(Concorde B)。协和B型的改进重点在于加大航程,包括加大油箱容量,稍微加大机翼面积,增加前缘襟翼以进一步改善起降时候的低速性能,发动机方面取消了加力燃烧室,以增大压缩机直径,增加一级低压涡轮代替,并加装噪音消减装置,这种新型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比既有的奥林匹斯593型还要高25%。当时预计协和B型飞机的航程可以比协和飞机延长805千米(500海里),同时运载能力也有所增加,这使得航空公司能够开拓更多超音速航线。但面对协和飞机惨淡的销情,以及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协和B型计划最终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