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详细的疟疾在中国的历史
疟疾,又称打摆子,在网络上给搜到如下答案:“打摆子”是疟疾的俗称,在我国的病史有数百年。清代康熙皇帝1692年冬就被这种疾病传染过,后服用传教士带来的金鸡纳霜才治好,由此可见这种病的厉害。1949年以前,由于科技发展的限制,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得“打摆子”这种病,尤其是那冷得像掉进冰、热得像烤火这种现象是咋回事,更无法理解发病的周期性和定时性。现代医学科技告诉我们,疟疾是由疟原虫经雌性中华按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疟原虫进入人体后寄生于肝脏和红细胞内,并以血红蛋白为养料生长发育,当疟原虫把红细胞胀破时,人体就会出现先冷后热的病理现象。人体寒热发作周期和红细胞内疟原虫裂体增殖的周期相一致。如果没有适当药物治疗,病毒又会进入了新一轮的繁殖周期,并再次引起病人的寒热发作。1949年前的襄樊一直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人们没有这方面医学知识,在迷信和敬畏心理的作用下将疟疾妖魔化。那时的襄樊,经济破败,民生凋零,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让百姓生活举步维艰,雪上加霜的是战乱、水灾加剧了生活、卫生环境的恶化,一些恶性传染性疾病如霍乱、天花、疟疾横行,每次爆发都会造成数以万计百姓死亡。据《保康县志》记载,1940至1941年保康县瘟疫流行,全县死亡2万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0%。百姓实实在在地挣扎在生死线上。传染病中危害人数最多的当属疟疾,在这个死亡瘟神的阴影中,百姓们过着朝不保夕的悲惨生活。据一些老年人回忆,1935年襄樊大水灾后疟疾爆发,当时数以万计的难民们流离失所,露宿街头。由于水源被污染,蚊虫大量滋生,城里、乡下几乎没有不打摆子的。当时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都卖得比黄金还贵,多数得病人不是求神拜佛,就是“姜汤、棉被、晒太阳”,每天倒毙街头的难民数不清,惨状触目惊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解决人民的疾苦,毅然向疟疾宣战。1950年,襄阳地区各级政府利用幻灯片、广播、展览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卫生知识。1952年,襄阳专署成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认真贯彻“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全区开展了消灭“五害”的卫生运动。同年襄阳区开办县级以上综合医院11个,镇卫生所75个,联合诊所174个。1956年又开展了对污水坑、水塘每半月用666粉、223液消毒一次的夏季卫生运动。随着基层卫生组织的逐步健全和群众性卫生运动的持续展开,上世纪60年代末,恶性疟疾在襄樊绝迹。1974年以后,襄阳地区开展了休止期治疗,全民预防服药的措施来防治疟疾,至今未发生疟疾大范围流行。35年过去了,疟疾这个横行襄樊数百年的妖魔,终于离襄樊人民越来越远。回首襄樊抗击疟疾,我们除了要感激党和政府对百姓健康的重视关心外,不应该忘记多年来坚持在抗疟一线的卫生和防疫工作者们,是他们用锲而不舍的努力加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守护了襄樊人民的健康和幸福,我们当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参考网址: http://xfrb.hj.cn/Read.asp?NewsID=132314
⑵ 2009年疟疾宣传日
WHO和RBM、GMP的网站上很多的。。。
⑶ 有关卫生的宣传日有哪些
有关卫生的宣传日有2月4日-世界抗癌日、月24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5日-儿童预防接种日、4月26日-全国疟疾日等。
像4月25日-儿童预防接种日就是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重要意义:
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也是最安全的防病措施。疫苗接种可以使我们,特别是儿童免受传染病带来的健康损害,有时甚至是生命威胁。疫苗接种对传染病预防效果可靠,安全风险低,对接种对象的健康成本效益最大。
成就:
1、通过普种,于20世纪60年代初消灭了天花;
2、通过脊灰疫苗常规接种、强化免疫,2000年已经阻断了本土脊灰野病毒的传播,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无脊髓灰质炎的国家。
3、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接种疫苗,合肥市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脑等发病率控制在0.05/10万以下,连续27年无白喉报告病例。
(3)2017年疟疾宣传主题扩展阅读:
另外,卫生宣传中还科普了蔬菜禁忌:
蔬菜是人们每天离不开的辅助食品,虽然一日三餐都接触它,但在保存、加工及食用过程中却常常存在一些不利于健康的误区:
1、忌先切后洗。营养会随切口大量流失,应先洗后切。
2、忌挤菜汁。饺子、馄饨馅菜汁被挤掉,会丢失70%的维生素、矿物质。最好将挤出的汁做成汤。
3、忌贮存时间过长。许多蔬菜存期过长会丧失营养、甚至变质。菠菜在20℃环境中放置一天,维生素C损失84%,因此存放菜应避光、通风干燥。原则上应尽量吃新鲜的。
4、忌冷藏不当。黄瓜不宜低于10℃储藏。
5、忌生吃蔬菜清洗不彻底。清洗不彻底的蔬菜生吃时病菌、农药都有危害。
6、忌烧菜隔顿吃。炒好青菜15分钟后维生素减少20%,放30分钟损失30%,放1小时损失50%,隔夜还含有致癌物,而且容易变质,变质后营养几乎全部丧失。
⑷ 2012年消除疟疾活动主题是什么
2015年要在中国消除疟疾,目前都在进行中。
⑸ 今年疟疾宣传日的主题是什么
耐心等待,这个只有疟疾宣传日到了才知道,现在说的都是不可信的!
⑹ 全国疟疾宣传日是哪一天
4月26日是我国的“疟疾防治日”
⑺ 2011年疟疾的宣传资料单
疟 疾 热 点 问 答
1.疟疾是一种什么病?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经媒介按蚊传播、引起以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和脾大、贫血等体征为特点的寄生虫病,分为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4种。
2.疟疾是如何传播的?
当雌性媒介按蚊叮吸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疟原虫经过发育、繁殖形成子孢子。进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时随唾液进入人体传播疟疾。输入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传播疟疾。疟原虫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但较少见。
按蚊的种类很多,但在自然情况下仅有少数种类能传播疟疾。在我国已知的60余种按蚊中,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被公认为我国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3.疟疾的流行特征是什么?
在全球,疟疾广泛流行于北纬60°至南纬30°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当前,非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岛国等地区疟疾流行严重,且主要为恶性疟。
在我国,历史上疟疾流行于辽宁省南部以南除西北沙漠、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外广大地区。其中北纬33o以北仅流行间日疟,多数地区流行程度低;北纬25o~33o之间流行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程度较高;北纬25o以南流行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程度较高。
当前,全国分为高传播地区,包括云南的边境地区、海南的中南部山区,流行仍较严重,流行间日疟、恶性疟;疫情不稳定地区,包括安徽、湖北、河南、江苏、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疫情尚不稳定,时有局部或点状暴发;疫情基本控制地区,包括除上述两个地区以外地区,疫情已得到控制,仅有间日疟散在发病。
4.疟疾都有哪些典型症状?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4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但间日疟在发病初期常有每日发作者;恶性每日发作一次,但在间歇期患者体温不回复正常,呈?留型或双峰型。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5.疟疾有哪些并发症?
凡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的疟疾患者为重症疟疾。其中,脑型疟多见。脑型疟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绝大部分由恶性疟发展而成,以儿童,特别是幼儿及无免疫力的患者为多见。预后凶险,治疗不当常致死亡。常见的症状有昏迷、惊厥、去皮层僵直和呼吸加深、过度换气、换气降低常伴有眼球震颤和流涎、间歇性呼吸常伴有瞳孔对光的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以及视网膜出血、水肿、动脉搏动、静脉扩张和外周血管萎陷、乳头水肿等;大部分患者的体温达39℃~40℃,但亦有体温正常甚至偏低者,往往伴重度贫血和高原虫血症。
6.疟疾是如何诊断与鉴别诊断的?
疟区居民或非疟区居民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具有典型或非典型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者:
(1)经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时,即可诊断为确诊疟疾病例;
(2)具有典型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未进行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时,即可诊断为临床疟疾病例;
(3)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且未进行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时,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可诊断为临床疟疾病例;
约有1/3以上临床表现不甚典型的患者,需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假性急腹症、附红细胞体病、巴贝西虫病、急性粟粒型结核、伤寒、回归热、败血症、艾滋病(AIDS)、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性肝脓肿、病毒性肝炎、登革热、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等。
7.应如何预防和控制疟疾?
(1)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疟疾病人,对间日疟患者于第二年春季进行根治;
(2)对进入高疟区的人员必要时进行预防服药,方法为每月1次服磷酸哌喹600mg(成人用量);
(3)对来自高疟区的人员加强检测,发现病例时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
(4)开展灭蚊,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
(5)加强防护,在蚊虫活动季节正确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
⑻ 以“认识疟疾,防治疟疾,享受健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0~500字!请帮帮忙!!
满意答案 好评率:35%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疟疾仍然是当今人类的最大杀手之一。“疟疾”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含义是“坏的空气”,甚至古罗马人就意识到应避开某些沼泽地区的瘴气。但是,疟疾并不是由带病菌的空气、而是由不流动的水中所繁殖的蚊子造成的,正如罗纳德·罗斯在1892年怀疑的那样。在疟疾患者休内发现了一种大小如红细胞的寄生虫。它是如何侵入人体的?罗斯设法 追踪这种寄生虫的生活史。它先存在于蚊子的胃内。在那儿繁殖后,这的幼虫侵入蚊子的唾液腺内。当蚊子叮人时,唾液中的寄生虫随之进入人体的血液中。几周之后,被感染的人就会出现疟疾特有的发热和寒战而病倒。这种发热呈一过性,并且反复发作。罗斯的研究并没有治愈疟疾。一旦找到疟疾的病因,人们就能够设法消灭在沼泽里繁殖的蚊子。只有雌性蚊子才叮人吸血,用来使这的卵健全成长。所以,只有雌性蚊子才会传播疟疾。 疟疾现在几乎已经在城市和城镇内绝迹的,但仍然流行于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农村。奎宁是最古老的治疗疟疾的药物。作为唯一有效的药物,它一直使用了300年。预防仍然是对付疟疾最好武器。如今在疟疾流行的地区旅游,当有蚊子出没时,人们应该服用抗疟药,并使驱蚊剂来避免蚊子的叮咬。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疟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2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日作”。然而,直到1880年法国人Laveran在疟疾病人血清中发现疟原虫;1897年英国人Ross发现蚊虫与传播疟疾的关系,它的真正病因才弄清楚。 疟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愈200万人。我国解放前疟疾连年流行,尤其南方,由于流行猖獗,病死率很高。解放后,全国建立了疟疾防治机构,广泛开展了疟疾的防治和科研工作,疟疾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