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浓浓的岭南文化风格,你体验过吗
天后宫商业街,全称是天后宫岭南民俗文化商业街,所以顾名思义,主要是以岭南文化为特色。街道两边,是岭南风格的建筑。店铺嘛,就是你所能想到的那些旅游区都有的工艺品、纪念品,当然也有很多比较有岭南特色的店-各种晒干的海鲜等。
天后宫的中央位置有一个妈祖庙,巽寮湾妈祖庙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听说,南方的海滨城市都会有一座妈祖庙,以保佑渔民平安丰收。这个是我目前见到的第一座妈祖庙,觉得和寺庙比起来,它还是很有自己特色的。第一感觉,就是颜色非常鲜艳,在阳光照耀下尤其绚烂。
不管怎样,作为整个巽寮最大的天后宫,来拜的人很多,天后宫在巽寮湾,相比巽寮湾自然之美,天后宫更多了几分人文的灵气。它可以仅仅是座庙宇,也可以是粤文化的寄托,在这里散心旅游是个很好的地方。
今天小旅就给大家先分享到这里,如果还有其他不一样的看法请大家在评论区说出来,我会很认真的回复你们,再次感谢那些喜欢小旅文章的小伙伴,小旅会继续努力给大家分享更优质的旅行作品,下一期将带大家走进更神奇的地方!
『贰』 妈祖节的简介和习俗
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 林默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妈祖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甘三日,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有些失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 林默幼年时就比其他姐妹聪明颖悟,八岁从塾师启蒙读书,不但能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父母顺从她的意愿。她专心致志地做慈善公益的事业,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人们都感颂她。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只要能为乡亲排难解纷,她都乐意去做,还经常引导人们避凶趋吉。人们遇到困难,也都愿意跟她商量,请她帮助。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二十八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妈祖时年二十八岁。在重阳节的前一天,妈祖对家中人说:“我心好清净,不愿居于凡尘世界。明天是重阳节,想去爬山登高。预先和你们告别。”大家都以为她要登高远眺,不知将成仙。第二天早上,妈祖焚了香,念了经,与诸姐说:“今天要登山远游,实现自己的心愿,但道路难走而且遥远,大家不得与我同行,”诸姐笑着安慰她说:“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须多虑呢!”妈祖于是告别诸姐,直上湄峰最高处,这时,只见湄峰顶上浓云四合,一道白气冲上天空,仿佛听见天空有丝竹管弦奏起的仙乐声,直彻云天,彩虹辉映,妈祖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间。俯视人世,若隐若现。忽然彩云布合,不可复见。湄洲人仰头望去,无不欷嘘惊叹。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们时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于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护国佑民。于是乡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后屡显灵应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通灵神女”,庙宇遍海甸。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
妈祖节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宋代以前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徽宗)赐顺济庙额。”其后宋·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
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至64字。爵位由“夫人”、“妃”,明永乐封“天妃”,立庙京师,而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封“天后”。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了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形成许多俗例。
妈祖,作为民间神祈,护航海神,自宋经元、明、清等几代传播迄今已历千年以上。奉祀妈祖的宫庙,在中国沿海各省、市,以及内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3省、区以外的其他省份,都有妈祖庙。《妈祖宫集成》乃汇集全国30个省、市(包括港澳地区)500多县、市有关节妈祖宫庙的记载而成。随着元明清之间航泫交通的日益发达,也随着华人足迹遍及全球,其中包括日本、东南亚、加拿大、美国乃至法国巴黎等。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
位于湄洲岛外的妈祖庙闻名海外,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华籍船员顶礼膜拜、海内外同胞神往的圣地。妈祖庙常年香火经年不衰,每逢他的诞辰之日和忌日,庙宇内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妈祖灯笼、妈祖舞、船帆式发髻、龙舟挂彩等妈祖习俗反应了妈祖文化的深远影响。
湄州妈祖节位于福建省湄州,每年的4月25、10月4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九日,分别被封为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每到这两日,数以万计的民众都要前来祭拜妈祖。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妈祖文化研究、民间歌舞表演、工艺品展销。
一千多年来,妈祖由人变为神,又从道教女仙中脱颖而出,由“夫人”升为“天妃”,又升到“天后”,信众之多,影响之大,传播之广古所罕见,岂能简单用封建迷信和宗教信仰诠释。
妈祖死后,人们按自己愿望和理想,把她塑造成慈悲博爱、护国庇民的女神,目的是教化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十分重视妈祖教化功能和“民族认同”信仰作用,希望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中国水师将领沈有容依恃妈祖庇护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石碣。又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的《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进入琉球国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原始资料还澄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过程,对史书的讹误和不足起了订正和补充作用。由此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与台湾连结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史上,更与妈祖信仰密不可分。从东北至华南,我国许多著名港口城市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形象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亦都以妈祖庙兴建为标志,使荒凉渔村变为繁荣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记载,则成香港历史文献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直接关联。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独特地位。古代有一种航海习俗,新船下水出航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安全,许多妈祖庙便留下大量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古代建筑艺术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难得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妈祖文化形成本身也给人类留下相当的精神财富。目前,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估计已超过一百万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学者李献璋60年代起20年研究,终于写成《妈祖信仰研究》,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专著。自80年代起,台湾、澳门、厦门等地掀起研究热潮,举办多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出版《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百余篇学术专著。
『叁』 阳江妈祖庙简介
妈祖的来历
妈祖,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福建、台湾等地的居民大多笃信妈祖,他们不仅把她视为航海保护神,而且作为年岁丰收和保境平安的象征。在以福建为中心的一些地区,处处可见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尤其是在台湾,妈祖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其祭祀妈祖的妈祖庙多达五百余座。如果去福建、台湾等地旅游,你可一定得了解一点关于妈祖的常识。
妈祖的来历
妈祖是民间林默娘的化身,林默娘为福建莆田湄洲林愿的第六个女儿,生于宋建隆元年,出生后不闻其啼哭,因而取名为林默,意为沉默的女子。默娘自小表现出神异的功能,她读书能过目能诵,且能理解其含义。据史书记载,当她十几岁时有道家人士来往于她家看透病人体内病情,加上能说出别人的吉凶祸福,显得非常神异,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传说一天默娘正在织布,忽然眼前出现她父兄在海上遇难的惨状,她于是掩面泣哭。过了一会儿果然有其父兄在海上遇难的消息传来。由于她的特异功能,常为渔民预报海上天气变化,使人们避过了台风等自然灾害。当地的渔民非常感激她,把她当作神女、龙女来崇敬。
林默娘死于28岁那年,人们为了纪念她,建造了祠庙奉祀,望她庇护渔民的安全。后来林默娘的“圣迹”四面,教授给她“玄微秘法”,学会了气功本领。由于她能运用特异功能,传开,渔民们亲切地称她为“妈祖”。从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后、到天上圣母,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对她的崇拜愈加发展。
妈祖庙
在福建、台湾等地随处可见祀奉妈祖的妈祖庙。妈祖庙一般为“前殿妈祖,后殿观音”,即在供奉妈祖的前正殿之后,隔羊一个天进,后面供奉观音的十八罗汉。
台湾北港妈祖庙
台湾北港妈祖庙是现在台湾妈祖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它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由福建姓傅的人迁往台湾的,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妈祖舞
因为妈祖文化的影响和传播,形成了许多与妈祖有关的习俗。每当重大节日或妈祖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人们要抬妈祖像出游,出游时,有特殊性别的规范、律谱,人们敲锣打鼓,由9个小孩执小旗,18个大人抬着棕桥。小孩、大人边走边舞,到了广场,便围着火堆起舞,叫做“摆棕舞”。
『肆』 妈祖庙会的民俗活动
按照传统习俗,每年湄洲妈祖祖庙庙会的举办一般分为三个时段:一、元宵节期间。正月初八至二十九日为民间上元佳节,人们怀念和感恩妈祖女神,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邀请亲戚朋友前来参加。活动在正月二十九妈祖金身巡游全岛为高潮。二、妈祖诞辰纪念日前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3-5天,庙会以祖庙举行隆重的妈祖祭典为高潮。三、在妈祖升天纪念日前后3-5天,庙会以妈祖祖庙举行妈祖秋季祭典为高潮。一年三次的传统庙会活动成为湄洲人民的盛大文化节日。
湄洲妈祖庙会的主要内容有演戏酬神、歌舞表演、妆架踩街、升幡挂灯、武术杂耍、神驾巡游等等。
演戏酬神妈祖故里是个著名的“戏曲之乡”。古老的莆仙戏、木偶戏是庙会活动中的主要项目。庙会期间,十几个剧团轮番演出,有的对台表演、竞赛技艺。
岛上人家则邀亲请友,观庙会,看社戏,吃戏宴(当地风俗,也叫“吃戏醾”。在演社戏时,请亲朋团聚,看戏聚宴)。演出剧目有《妈祖传》、《月莲救母》等劝善内容以及《三国》、《水浒》、《西游记》等连台本,或者比较流行的莆仙戏剧目。
歌舞表演主要是传统的山歌、渔歌以及丰富的民间舞蹈,舞龙、舞狮、高跷、皂隶舞、九鲤舞、九莲灯、棕轿舞、簪花轿、打花鼓等民间舞队的精彩表演令人叹绝。特别是传统的庙会使外地早已失传的古典民间舞蹈皂隶舞、簪花轿、九鲤舞等完整地保留下来了,是民间艺术传承的一种奇迹。
『伍』 日本横滨中华街妈祖庙的文化宣传
日本
仅次于东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横滨,是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著名港口城市。1850年,横滨开港,引来世界各国商人,许多中国人亦飘洋过海来此,或当欧美商人帮手,或从事贸易、开店、打工,逐渐在该市中区下町一带形成居住区,建起中华街,距今已有150多年了。如今,横滨中华街已是全日本最大唐人街,东、西、南、北门分别建有朝阳、延平、朱雀、玄武四座牌楼,宏伟古朴;区内店铺达600余家。每年光顾中华街的达1800万人次,比东京迪斯尼乐园还多,且绝大多数是日本人,为横滨市最聚人气的宝地之一。
中华街妈祖庙始建于2005年3月。当时横滨侨界组织斥资10亿日元,从日本一著名房地产公司购回相关地皮,专门用于兴建全日本最大妈祖庙,由日本华裔、横滨中华街建筑总设计师中山严先生担纲设计,不仅与中华街整体建筑和谐统一,而且参照海峡两岸妈祖庙规制,采用中国传统宗教建筑八角形风格。
该庙整座建筑为两层混凝土结构,占地980平方米,土木工程由日本建筑会社负责;庙内外雕刻装饰和工艺安装,则由8位来自妈祖故乡福建的工艺师和4位来自台湾的技师完成;而建设所用的特色材料不少是从海峡两岸专程购运来的。甚至连庙内相关设置和管理机制,亦参照两岸妈祖庙模式,总投资达18亿日元。充分体现中华妈祖文化传统特色。
2006年1月,横滨侨界组团专程赴妈祖故里湄洲岛,由妈祖祖庙法师为订造完工的妈祖主神像、分神像及100尊小神像举行分灵开光仪式,随后一路虔诚恭护回横滨。3月8日,妈祖主神像在业已告竣的中华街妈祖庙正殿安座入住。
同年3月17日,中华街妈祖庙隆重举行落成庆典,中国驻日使馆总领事于淑媛、侨务领事李辉、日本横滨市市长中田宏与日本各地华侨华人社团、中华街各界代表近千人出席。中田宏市长特地致辞祝贺,他说,为保持中华街整体特色,横滨市决定放弃原兴建高层公寓计划,用来建设对弘扬妈祖及中华文化具有特别意义的妈祖庙。妈祖是中华文化中的海神,而横滨也是海港城市,希望妈祖也能保佑横滨。
庆典仪式上,该庙理事会九位理事人人身着蓝色中式长袍,向妈祖神像行三叩九拜大礼,虔诚敬献主香,祈愿天后娘娘保佑侨民侨社平安吉祥。当地中华学校学生还表演富有中国南方特色的狮子舞,庙内外人潮如涌,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仪式结束后,人们争先恐后进庙烧香朝拜妈祖。
自此,妈祖庙成了横滨中华街又一地标性建筑,更是日本弘扬妈祖文化最大信仰中心。
『陆』 妈祖庙会的庙会特色
武术杂耍也是受群众欢迎的节目,传统的莆田地区的汉族武术流派如南少林鹤鸣二十八宿、南少林三十六宝、南少林刀棍及各种魔术、兽戏等各显神通,令人叫绝。
庙会重头戏是妈祖神驾巡游全岛。在古老皂隶舞开道前引下,威武的仪仗队护驾,簇拥着妈祖神驾出巡全境。随后是妆驾踩街、歌舞、十番八乐、大鼓吹等民间文艺队伍。一路笙乐悠扬,锣鼓震天,鞭炮齐鸣,人们祈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湄洲祖庙庙会自宋代沿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丰富内容是湄洲百姓娱神自娱、人神共乐的传统文化形态表现,也是传统莆仙的汉族民间戏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武术、民间习俗得以传承重要载体,已成妈祖文化向世界各地传播一种生动形式。妈祖庙会不仅是祖庙的庙会,如今已传遍世界各地分灵的5000多座妈祖庙。各地妈祖庙的庙会则以湄洲传统习俗为蓝本,容入当地特色文化和特色民俗,不断丰富发展。
『柒』 妈祖的信仰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
台湾:
台湾苏澳镇南方澳南天宫的纯金妈祖神像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汉族民间信仰之一。由明清时代汉人移民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渡台海而来,台湾海上活动频繁历经台湾荷西时期的东亚贸易活动及明郑王朝的武装海商集团,因此妈祖成为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
香港:
妈祖在香港皆称天后,而香港水上人则称其为阿妈。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庙,其中以赤柱天后庙在香港岛历史最悠久,每年皆有不少市民聚集进香。香港境外,深圳南头半岛赤湾之上,亦有明代与郑和有关的赤湾天后庙(明时为天妃宫),此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参拜。
香港境内各大小天后庙,常以漂浮之说立庙,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庙,奉为神明。这点与福建和台湾等地天后庙不同,因为神主乃漂来的,各庙无递属关系。村与村间的天后,乃独立个体。例如本村天后节日,开神功戏,也会请附近村落之天后来观看,而82年3月兴建的港铁港岛线车站亦以“天后”命名。
澳门:
妈祖在澳门亦相当多人信奉。最显着的例子,澳门葡文名称“Macau”,即是由“妈阁庙”一词转化而来。明朝称“阿妈港”。十六世纪葡萄牙人登陆澳门的地方就在妈阁庙傍,葡文Macau(澳门)同“妈阁”。
中国大陆
福建:
妈祖的诞生地福建是妈祖信仰最盛的地方,仅在妈祖的家乡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妈祖庙,在民国以前,福建沿海各府县,每县都有几十座妈祖庙,如今,福建各地的妈祖庙数量仍十分庞大,香火旺盛。妈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内陆的闽西客家山区。福建的妈祖庙中有三座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捌』 妈祖庙会的介绍
妈祖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盛会。有关妈祖信仰的特定节日和重大祭祀举行的活动,是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一般在妈祖诞辰日、妈祖升天日、元宵节等节日举行。
『玖』 湄洲岛妈祖庙介绍,100字
莆田市内,是在美丽的岛屿湄洲岛上,是距今最大的一座妈祖庙,拥有过亿的台胞信徒,每年会举办大型的朝庙会,吸引各地游客上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