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苏绣宣传主题

苏绣宣传主题

发布时间:2021-08-04 20:47:23

㈠ 苏绣的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由吴兴钱山漾古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蚕丝织成的丝织物残片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而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就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尚难以确切说明,但据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能运用刺绣绣出了中国第一张山地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而《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程度。
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可见,元代的绣品较之宋代无多大进步。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1522-1566)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苏绣在吸取她的长处后,无论在原料、针法、绣工上,与当时的鲁绣、东北的缉线绣、北京的洒线绣截然不同,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称誉全国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凤冠、霞帔、补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挂件、荷包、帐帏、椅披、戏剧行头等各种各样绣品的制作。为营销绣品,各种绣庄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如“绣线巷”、“绣花弄”等,苏州被称为“绣市”。其时,双面绣开始出现,标志着苏绣有了高度的艺术技巧。当时,皇室的日用绣品或艺术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在民间,如蔡群秀、沈英、沈立、朱心柏、徐志勤、钱蕙、林抒、赵慧君、沈关关、杨和、金采兰、江缪贞、潘志玉、张元芷、郭桐先等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其中,最杰出的则首推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她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象的逼真,首创了“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日寇侵华,百业萧条,苏绣生产呈现每况愈下之势,许多中、小绣庄纷纷倒闭,艺人、绣工纷纷转业,及至解放前夕,绣庄由全盛时的一百五十余家,衰减到了二十多家,从事刺绣生产的专业工人已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对工艺美术“保护、发展、提高”方针指引下,地方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等方式,促进了绣品销售,提高了绣工的生产积极性。吴县镇湖、藏书、光福、通安、东渚、木渎、胥口等一带乡镇,几乎形成“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时统计,吴县绣娘达十二万之众,人数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1958年,苏州开始推广机绣。20世纪80年代末,又部分采用电脑绣花,大大提高了日用绣品的生产能力。苏州城里几十个旅游点、几百家经销店内,绣品比目皆是。在刺绣行业里,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中有专门从事刺绣针法、工艺研究的苏州刺绣研究所,从事刺绣欣赏品和出口服装生产的苏州刺绣厂,从事刺绣日用品生产的苏州绣品厂,从事儿童绣衣和日用品生产的苏州刺绣童装厂与苏州儿童用品厂,从事剧装戏衣刺绣和制作的苏州剧装戏具厂,从事绣鞋生产的苏州工艺鞋厂,以及从事刺绣线生产的苏州花线厂等。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这段时间里,这支苏绣大军,每年不但生产出大量的日用绣品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在拓宽新门类、采用新材料、应用新工艺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把刺绣和镶、嵌、印、贴、雕、绘等各种技艺手段综合运用起来,制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现代审美感的产品,使苏绣日用品很快发展至十多个大类、两千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与此同时,苏绣艺术品更以其旖旎之姿争芳于绣坛。除了“小猫”、“金鱼”等最常见的题材外,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静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异色纷呈,其表现的艺术幅度,远远超过以往。在技艺上,采用苏绣与发绣的结合,发绣与发刻的结合,刺绣与缂丝的结合,刺绣与缂毛的结合等作品也相继产生,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出了一条条新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苏绣艺人创造出了绣品正背两面纹样、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1980年,苏绣艺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创成功了一种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刺绣(双面三异绣 ),首幅作品《猫狗图》的两面奇迹般地分别出现了猫与狗的不同图形,突破了双面绣两面图案必须一致的禁区,其技艺达到了鬼斧神工的程度。此后又有《金丝猴与哈巴狗》、《查尔斯与黛安娜》等双面三异绣作品产生。更难以置信的是,一名现年51岁的苏州须眉顾家翘,自1999年起,悉心研究苏绣技,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制了一幅高56厘米、宽40厘米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异绣,同时开创了首幅人体摄影绣品和独自绣制(现存的双面三异绣均为两人以上合绣)的两个之最。接着,他又创制出了绝无仅有的以同一根线在绣品两面表现出不同针法的《月色荷塘》、《天鹅舞》等作品,开创了传统刺绣和现代科学融会的先河。2005年5月,他经过苦心钻研,划时代地创制出了一幅异线(羢)、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白猫和熊猫》,以及通过灯光能尽现绣品细部的隐亮绣《东方明珠》,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2011年苏州绣娘薛金娣自创苏绣技法“捻丝盘线刺绣方法”和用于表现珠状装饰物的立体刺绣方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苏绣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州刺绣成为联结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1956年开始,苏绣艺人顾文霞、徐志慧、周巽先、钱漱渝、柳金燕等先后到英国、瑞士、德国、前苏联等国现场表演刺绣艺术。每年到苏州参观刺绣艺人操作和观赏作品的五洲宾客也约达十多万人次,其中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等。苏绣被美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的艺术明珠”。同时,近百次为国礼馈赠国外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法国蓬皮杜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都曾因得到精湛的苏绣艺术品而欣喜,如2001年由苏州绣娘薛金娣绣制的《松鹤长春图》由上海交大演出中心转送给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作品先后在一百多个国家展出。苏州刺绣厂为维护苏绣的传承制定了“苏绣精品标准”。
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艺美术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国务院自1991年起,先后授予苏州刺绣界的徐绍青、顾文霞、周爱珍、周巽先等四人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徐绍青、李娥瑛、顾文霞、任嘒闲、周巽先、殷濂君、周爱珍、蒋雪等8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以后,刺绣业的集体成分开始向私有化过渡。民营企业、民间绣庄时有开设,方兴未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任嘒闲、蒋雪英也开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苏州近郊,仍然活跃着几万名绣娘。东渚镇苏绣民营企业的和服、韩服的加工量,已分别占有日本、韩国的较大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和服、韩服加工出口基地。镇湖镇总人口为1.9万人,从事刺绣、裱绣、绣框制作的从业人员就有1.1万人,一条街上开出了二百八十多家绣庄,还出现了姚建萍、薛金娣、姚慧芬、姚惠琴、卢福英、邹英姿等一批能绣制高档精品的后起之秀,在各项博览会和工艺品评比中摘金夺银。其中,薛金娣的特色是专门做古代名画题材,每一幅作品均精美绝伦,获得众多名家的肯定。2003年,镇湖的绣品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刺绣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 苏州刺绣之所以令人爱不释手,是其品种、造型、图案、画稿、针法、绣法、色彩、技艺、装裱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而针法的运用,是构成绣品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由沈寿口述、张謇手记的《雪宧绣谱》,汇集了其毕生的绣技经验,归纳的针法有18种,经后人的努力,现已发展到43种。基本针法有:齐针、正抢、反抢、迭抢、平套、散套、集套、擞和针、施针、接针、滚针、切针、辫子股、拉梭子、平金、盘金、打子、结子、拉尾子、鸡毛针、绒、格锦、编针、网绣、水纹针、桂花针、挑花、松针、戳纱、打点、乱针、扣绣等32种;辅助针法有:扎针、铺针、施毛针、旋毛针、刻鳞针等5种;变体绣针法有:迭绣、穿珠、帘绣、钉绣、贴绫、虚实针等6种。在欣赏品绣制过程中,艺人们为更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特征,常常是多种针法并用。如绣猫时,毛丝用施套针,眼珠和眼白用集套针、施针,胡须及眼眶用滚针,通过针法的灵活应用,使绣出的物像真实生动、质感毕现。
在苏绣众多针法中,如今乱针绣异军突起,艺人们运用这一针法创作出了许多佳作。乱针绣,又名“正则绣”,系近代刺绣艺术家杨守玉于20世纪30年代在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授教时始创。这种针法改变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方法,采用长短交叉线条,以分层加色手法来表现画面,尤宜绣制油画、素描、摄影为稿本的作品,其作品的艺术效果特别具有质感。经过杨守玉门人周巽先、任嘒闲、朱凤等苏绣名手的传授、推广,乱针绣已成为苏绣的主要绣种之一。作品有《列宁在拉兹里夫河边》、《齐白石像》、《虎丘》、《冒气的池塘》等。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样绣和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绣(双面三异绣)等刺绣技法,把乱针绣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苏绣还有一种“盘金绣”,其绣法以金线盘绕、丝线横向钉固,因此亦称为“钉绣”。主要用于龙袍、官服、礼服、旗袍、剧装上龙凤、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的绣制,作品金碧辉煌、雍容华贵。鼎盛时期,苏州周边乡村曾有数千绣娘从事盘金绣的绣制,在长桥镇新南村一带,尚有四百多位老艺人为广东、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装饰花,年轻人因该手艺枯燥单调,工价又不高,不愿习此艺,盘金绣已呈后继乏人之势。
苏绣的技艺特色,大致可用 “平(绣面平伏)、齐(针脚整齐)、细(绣线纤细)、密(排丝紧密)、和(色彩调和)、顺(丝缕畅顺)、光(色泽光艳)、匀(皮头均匀)”八字来概括,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绣品。 苏绣品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日用品。有生活小用品,如荷包袋、香料袋、眼镜袋、折扇袋、名片袋、顺袋、团扇面、镜子套、小挂件等。有衣饰鞋帽,如披肩、旗袍、裙子、马甲、围涎、衬衣、虎头鞋、虎头帽,以及加工出口的日本和服、韩服等。有室内用品,如被面、枕套、桌围、椅帔、椅垫、门帘、台布、沙发靠垫、电风扇套、电视机套、空调机套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补子、车轿装饰、戏衣、寿衣等。日用品的传统图案有着纹样结构中心突出,造型艺术夸张,富有装饰味的特点。形式常见有单角花、对角花、四角花、一团四角花、满底花等。在用色方,苏绣一向讲究秀丽素静、随物赋彩,华而不俗、秾而不艳,这是有别于他绣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与苏州人民喜爱淡雅素丽的生活习性相一致,也与苏绣能够形成精细雅洁的特点休戚相关的。
二是欣赏品。有摆件(长、方、圆各种规格的台屏)、挂件(画片、立轴、镜片、中堂、对联等)、立件(单屏、折屏等)及册页等。其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飞禽、走兽、静物、书法、装饰图案等均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欣赏品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猫”和“金鱼”,为了生动表现出小猫蓬茸的毛丝和神态,绣工们不仅需要千针万线,还必须十分注重色彩的运用。仅以一只小小的猫眼而言,就要按照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以二十多种色线来表达,这样才能将猫眼绣“活”。198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上,苏州刺绣厂送展的一幅双面绣《长毛猫》荣获了金质奖。绣金鱼,为表达出金鱼尾巴的透明质感,绣工们往往要将一根头发般粗细的丝线“劈”成四十八分之一来绣制,绣出的金鱼出神入化,宛若在水中游动,给人以美的享受。1984年,苏州刺绣研究所送展的一幅双面绣《金鱼》获得了第五十六届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苏州刺绣作为一门千年流传、繁衍的古艺,为美化历代人民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6年10月,苏州市在景德路的明代建筑王鏊祠堂内建立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陈列有自汉代至今的绣品二百余件,其中有从北京大葆台燕王墓、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苏州虎丘塔等地出土的苏绣绣片、经帙、褡裢等日用品(部分为复制品);有苏州制作的明代万历皇帝的缂丝衮服、孝靖皇后的刺绣“百子衣”、清乾隆帝朝服的复制品;有17世纪著名刺绣艺术家韩希孟的刺绣册页、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的仿真绣,以及现代发展起来的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异针法绣等作品,成为展示苏绣历史和精品的一个重要窗口,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苏绣的发源地镇湖建造了中国刺绣艺术馆。

㈡ 苏绣传说

农事和节气的风俗 根据二十四个节气进行农事和安排生活。如“春打六九头,耕牛满地头”,元旦日如阴则“岁朝乌云秃,高低田稻一齐熟”。立春日举行探春、采春、迎春和打春及迎春牛和送“春牛图”。夏日有“雨打立夏,无水浇耙”、“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立夏人们吃补食、称体重。秋季“雷打秋头,百事无收”、“八月十五云遮日,来岁元霄雨打灯”。寒冷的冬季主要是田间管理“庄稼要收成,土地要冬耕”、“冬季清除田边草,来年肥多害虫少”。冬至大如年,人们吃年糕、做汤圆、穿新衣服、祭祀祖先。
农事的祭祀风俗 清明前后下稻,下要选时辰、选经验丰富的男性老农,说话要讨口采。第一天插秧,谓“开秧门”,除一套程序外还需祭土地神,若干旱不雨,则去城隍庙祈求降雨。为了防治病虫害,正月半夜“甩火把”。太湖一带如遇上虫害,将扫帚插在田中,称为“扫虫”,或将刘猛春将军菩萨请出来巡游。中秋节后举行土地会、青苗会、稻花会和庆丰会。
手工业习俗 世代相传“百作拜师”,学徒拜师要有“荐保”、“保头”,签定合约。学徒期间尊卑上下等级分明,学业期满,要举行拜师仪式,办“满师酒”,向师傅、师母行“三拜九扣”之礼。各行各业有自己的祖师爷,逢先师生日、过年过节和开工之日都要进行祭祀活动。如石匠、木匠的师是鲁班,理发业是吕洞宾,烧炭业是陈老相公,雕刻业是邱弥陀,陶瓷业是范蠡,制笔业是蒙恬,竹篾匠是泰山等等。丝绸业十分发达,明代的苏州“家家养蚕、户户刺绣”。机工们崇尚机神,建庙塑像。旧时织机分为提花机和素机,只有男性织工坐提花机,织出有各图案的丝绸供宫廷官吏享用,女性织工只能上素机织绸,为平民百姓衣帛。苏州刺绣历史悠久,历代朝官府十分重视,刺绣业尊顾名世为祖师,民间的刺绣名师培训刺绣艺人。无锡惠山的泥人深受人们喜爱,妇女买“大阿福”讨吉祥,蚕农买“春牛”祈求农事顺利,市民喜爱“观世音”,“钟馗”等期望神灵保佑。吴县西山的碧螺茶享有盛誉,每年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茶女经过沐浴更衣,去山上采茶。茶农最担心旱灾或虫灾,逢到这情况,茶农就宰猪杀羊供奉龙王菩萨、孟姜菩萨,有的还抬着菩萨到茶山上走一圈。除夕人们把采制的头茶供奉菩萨,初一清晨先泡一杯茶,供奉在灶神堂前
渔业习俗 江苏河网密布,渔民世代从事养鱼捕鱼活动。太湖渔民供奉传说中治水的大禹,于是在昂山上造禹王庙,每年春季的全猪全羊斋禹王神,并请戏班子演戏酬谢神灵保佑。每年五月至七月渔民出湖捕鱼前,要举行请神及会餐活动,俗称“做公堂”。早上开网,第一网捕到鲫鱼或鲤鱼,认为是大吉大利,如捕到黑鱼,兆“黑心”,当日一定会捕到很多鱼,如果捕到的是白鲦,则认为这天要白辛苦。小塘捕鱼,干塘时焚纸烧香,祭祀塘神。
市集民风
一般较大的庙会在农闲季节举行,少则一日,多则十天。庙会期间,庙内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庙外各行各业商贩叫卖、杂耍、小吃一应具全。成千上万的人乘船、步行从四面八方涌向庙会。集市上小商贩除了吆喝叫卖外,还有各传承的打击声,如货郎担摇皮鼓,铜匠担晃铜串,糖粥担打竹梆,算命打鼓敲小锣,收废品摇铃等等。坐商的招牌花色更多,如典铺在高墙上写个“当”字,茶馆悬挂“茶”字招牌,酒店多悬黄白旗帘,理发门前竖红、黄、蓝三色转动圆柱灯,浴室挂红灯笼等。正月初五财神诞辰日,早时商店都设财神堂,并举行祭祀活动,传说财神菩萨是赵公元帅,还有五路神。各行各业还有一套“行话”,谓“切口”,店主和职工当首买主面,用切口交谈价格,使买主不得而知。
饮食风俗 江苏饮食选料讲究,四季有别。南京厨师素有“天厨”之称,南京板鸭又称“官礼板鸭”和“贡鸭”、桂花盐水鸭饮誉中外。扬州菜是我国四大风味菜之一,以清蒸鲥鱼、“三套鸭”、清炖蟹粉狮子头为代表。苏州的松鼠鳜鱼、原闷鱼翅、酱鸭名气也很大。家常菜有炒螺蛳、葱烤鲫鱼、霉干菜烧肉等,南京地区钟爱吃野菜,有菊花脑、马兰头、芦蒿、母鸡头等。小吃多达140多,根据季节变化制作多时令小吃。如初一吃糕团,新春吃春卷,元霄节吃元霄、青团,立夏吃五香茶叶蛋,夏天吃绿豆糕,中秋吃月饼、南瓜烧糯米饭,九月蟹黄包,十月烘年糕,腊月是腊八粥、鸡丝粥。名茶有苏州碧螺春、宜兴阳羡茶、南京云雾茶、雨花茶。农村有太湖之滨的重豆茶,南京地区用开水冲蜂蜜或糖的“糖茶”。用开水打入鸡蛋的“称砣茶”,用茶叶煮的蛋则称“元宝蛋”。各地区还有很多茶馆,这些茶馆不仅是解渴之处,还是重要的社交场合。颇有名气的是扬州富春茶社。此外还有戏茶厅,观众可以一边听戏,一边饮茶、嗑瓜子,茶房还需给观众茶、点烟,此间还有卖小吃的商贩来回座位间。饮酒也名目繁多,大致有“年节酒”、“散福酒”、“元霄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重阳酒”、“冬至酒”、“喜酒”、“会亲酒”、“三朝酒”、“进屋酒”、“剃头酒”、“满月酒”、“周岁酒”、“寿酒”、“豆腐酒”及“插秧酒”、“丰收酒”、“开业酒”、“利市酒”、“分红酒”、“拜师酒”、 “ 满师酒”、“接风酒”、“饯行酒”、“洗尘酒”、“竖屋酒”、“搬场酒”、“社酒”、“会酒”等等。服装头饰
服饰习俗 苏州地区的妇女早时喜穿中式大襟、对襟衫,常以土林蓝黑相对的布料作面料,下 穿黑色长裙,或以腰兜为裙。喜欢包头,包头和腰兜很有讲究,包头常用靛蓝布,两旁边沿镶首花布滚边,两端用白布或黑布贴角,包头上绣有彩色图案。腰兜两侧有细密的褶裥,腰带上缀有流苏,腰兜上也绣五色图案。太湖渔民则喜爱穿对襟格子土布衫。
居住风俗 民居的建造过程中十分讲究吉利,从选地、选材、择日、立柱、上梁到落成庆贺均按照繁褥的传统方式进行。如选地要请“阴阳先生”用八卦盘定地点、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择定作栋梁的树林,用红纸围贴下部,并祭祀山神,砍伐时树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剥树皮,严禁跨越。上梁时选择吉日,梁上张贴横批,两边栋柱贴对联,上梁时喊“上梁,大吉大利”,鞭炮齐鸣,边唱“上梁歌”,上好后将馒头、红枣等往下抛。房子建好后,往往在墙门上画一些辟邪的图画,有的还建刻有历史故事和植物图案的砖刻门楼。
生育习俗 在妇女怀孕期间,普遍存在着诸如判断婴儿性别的传统经验、孕妇保健的惯例、催生举动、送礼庆贺、取乳名、三朝仪式,以及庆贺满月、百日、周岁等礼仪。
嫁娶习俗 主要表现在婚姻观念、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和离婚制度上。婚姻程序的第一阶段是围绕男女双方家族进行的,有“问名”、“纳吉”、“行聘订婚”、“纳征”等仪式。第二阶段以“请期”,也称“送道日”开始,然后“铺床”、“饿嫁”、“拜堂”、“闹房”。第三阶段于婚后第二天起有“开脸”、“讨红喜蛋”等仪式。婚姻形式有买卖婚、典妻婚、表亲婚、交换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自愿婚等。
寿诞习俗 一般60岁以下叫“做生日”,60岁以上称“寿辰”,还有认为人到25、29、33、36、66岁为关口,逢到这些生日都有所活动。江苏人的规矩是“做九不做十”、“男不做四十、女不做三十”。做寿还有“暖寿”和“正寿”之分,正寿要设置寿堂,上供王母、寿星,寿礼比较讲究,有的还请和尚来做道场,拜寿结束主人请客吃面,请戏班子演出。寿诞一般都由子女操办。长辈过世逢70、80、90、100岁生辰,子女还要做阴寿。
丧葬习俗 有沐浴、停尸、报丧、守灵、治丧、家祭、送殡、安葬等多名目。江苏人比较尊奉“入土为安”的信条,现在即使采用了火葬,仍然以最后入土才放心。
岁时节日风俗 春节,广义指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几乎天天有欢庆活动。元霄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这个节日张灯结彩,一般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八日“落灯”。这期间家家吃汤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这天吃各色粽子,还有“五黄”: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和雄黄酒;“五白”:白切瓜、白蒜头、白豆腐、白斩鸡和茭白。插艾草和菖蒲,举行龙舟竞渡活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赏月、吃月饼。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高赏菊、吃重阳糕。除夕夜祭灶王爷,贴春联、换门神,除夕晚上祭祖、吃年夜饭。另外民间还有祈求丰稔的“中和节”,踏青祭祖的“清明节”,舍财布施的“浴佛节”,祭拜游戏的“乞巧节”,祭祖奠先的“中元节”。
文化娱乐风俗 有特点的有昆山的昆曲、苏州的评弹、扬州的扬剧、无锡的锡剧、南京的白局。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谣、民歌、谚语、谜语。江南丝竹开始产生于明代的苏州一带。“丝”指丝弦乐器,如胡琴、月琴、琵琶、三弦、秦琴、扬琴等。“竹”指管乐器,如笛、箫、笙、唢呐等,演奏的乐曲来自婚丧喜庆和调会活动中的风俗音乐。

江苏风土人情
苏绣图案典雅,色彩秀丽,针工精细,与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我国四大名锈。刺绣发迹在苏州。相传孙权的姬人赵夫人,能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景物,当时人称为“针绝”。以后历代相传,便成为一种妇女特有的艺术。特别是苏州城西30公里、滨临太湖的光福乡,乡村每家妇女,除养蚕外,都娴熟这种艺术。刺绣的原料有缎底、凌底、纱底等不同,有用绒、用线、用发(实际多用黑纱代)等绣法。近年来,苏州刺绣厂又创造了“双面异绣”,使苏绣艺术登上了一个新高峰。

陶器是苏南著名的手工业产品。由于历代劳动人民运用智慧,积累经验、不断地发明创造,使质量逐步提高,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著名的陶都——江苏宜兴丁蜀镇,生产的日用工艺陶瓷,技术精湛,造型优美,犹如百花丛中盛开的艺术鲜花,光彩夺目,逗人喜爱。

紫砂茶壶,是陶都是珍贵的工艺产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就驰名中外,享有天下“神品”之称。古人对名手制壶,视为“贵重如衍璜”、“珍重比流黄”、“价疑 琳”,觅汤一壶,赛过无价之宝。

紫砂茶壶之所以名贵,主要有七绝:一、茶无浴汤气,色香,味皆蕴;二、夏天泡茶,隔日不易馊;三、冬天泡茶,沸水注入不炸裂;四、茶壶久用,不放茶叶,仍有茶香味;五、传热缓慢,壶热而不烫手;六、壶盖严密,倒茶无落“帽”之忧;七、壶色和谐不褪,久用越发光亮。 “茗荧莫妙于砂”,妙就妙在紫砂泥料有着特殊的性能。紫砂泥料蕴藏于深岩之中,开采后又经人工精选,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泥色红而不嫣,紫而不姹,黄而不骄,黑而不墨,质地细腻且含有砂性,经高温烧成,仍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使茶壶、茶杯产生了独有的功能。

制作紫砂茶壶,工艺十分讲究。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艺人们创造的制壶技艺,各有风格,成千种茶壶“方圆非一、器型各异,有讲究线条的茶壶,古色古香,清新悦目,有注重浮雕装饰的茶壶,多姿多态,以壶传艺;有富于生活情趣的象形茶壶,形态逼真,见壶生景;还有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于一体的茶壶,字随壶传,壶随字贵。优美的紫砂茶壶,在我国工艺美术产品中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泥塑相传于孙膑,他研究阵法,捏制泥人兵马布阵,泥塑就流传下来。惠山泥人则盛于明、清二代。山有粘土,土质细腻,可塑性强,适于泥塑之用。三、四百年来“惠山泥人”驰名中外。

惠山地区居民家家善彩塑,户户做泥人。惠山泥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取材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江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宣扬正义,反对邪恶,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意愿、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许多造型生动的泥塑作品,如“惠山大阿福”、“我爱北京天安门”等,就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群众的喜爱。惠山泥人厂泥塑作品千姿百态,年产300多种,600万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外宾参观。这一古老的民间世术将在四个现代建设中大放光彩。

1958年,郭沫若同志去无锡时,曾挥折题诗:“人物无古今,须臾出手中,衣冠千代异肝胆一般同,造化眼前妙,流传城外雄,集中人数百,童叟献神功”高度赞扬惠山泥塑工人的创造精神。

金陵灯会
始于六朝,盛于明清。相传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闹花灯,以示与民同乐,共庆升平。现在的灯会集中在夫子庙地区举办,自春节始,为期一月。尤其在元宵夜,秦淮河两岸灯如海,人如潮。
春南京国际梅花节
梅花,是南京的市花。探梅、赏梅是南京的习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珍珠泉、溧水傅家边、古林公园等处均有梅观,尤以梅花山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举办国际梅花节。
夏江心洲葡萄节
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长江中的一个岛,风光旖旎。每逢7月至8月,岛内千亩葡萄园硕果累累,游人登洲可观大江风貌,享天然氧吧,还可尽情体验采摘葡萄的野趣。
秋南京雨花石艺术节
雨花石,南京标志物之一。每年金秋九月,南京都要在雨花台景区举办“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采石游等活动。雨花石主要产地六合县同时开展分会场活动。
冬迎新年听钟声活动
南京人乐于在钟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迎新年听钟声活动通常在栖霞寺钟楼举行,由寺院法师念经祈祷和平、祝愿民安,再由主持与宾客共同撞响铜钟108次,迎接新年的到来。

㈢ 苏绣主要特点有哪些

苏绣主要特点有: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

“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的文化价值:

苏绣具有深邃的文化价值。苏绣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历来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其中,中国的传统书画在苏绣作品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传统的苏绣作品多会吸取绘画和书法作品中的艺术精华。

从宋代起,山水、花鸟、佛像等画作就开始成为苏绣的绣稿;明代受“吴门画派”影响,苏绣形成了精细雅洁的独特艺术风格,四大名家的画作也成为刺绣艺人喜爱的题材;直到当代,国画仍然是苏绣的重要表现题材。

如今,苏绣完美地表达了吴冠中、袁运甫等当代国画名家的作品,受到这些画家的高度赞赏,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在苏绣作品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由此可见,苏绣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㈣ 苏绣一般绣什么图案代表吉祥呢

不是绣什么图案代表吉祥,代表福禄寿喜财的吉祥图案很多,要看送什么人,什么时机送什么图案的。越是送吉祥寓意的,越要选对图案。

㈤ 苏州刺绣介绍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以苏州镇湖刺绣最为有名。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苏绣产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

绣品种类齐全:按品种分,有双面绣、单面绣;按体积造型分,有台屏、墙屏、地屏和大型组合屏风;按表现内容分,有人物、宠物、花鸟、风景、静物、特色建筑物等。

(5)苏绣宣传主题扩展阅读

工艺技法

"劈丝"是苏州刺绣工艺之一,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注重合理用线和丝理的变化,还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不但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

如苏绣金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绣鱼身线条就要略粗,排针密,才能表现浑厚感,又如绣石头、老树梗等,线粗,排针不必过于均匀,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

苏绣工艺善于总结经验独辟蹊径,继发绣、双面绣之后,又相继成功地创造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绣等新作,就纯欣赏的美术绣品来说,是以针代笔,积丝累线而成,技法、针法的特点也就是“和色无迹、均匀熨贴、丝缕分明、毛片轻盈松快”四名话。

可以说苏绣工艺是在绣制反映时代风貌的新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除部分满足国内人民需要外,苏绣还远销日本、意大利、摩洛哥、新西兰、美国等近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历史渊源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此后经过历代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

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

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细、密、和、光、顺、匀"的特点,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㈥ 苏绣意义和目的

江南特色,目的主要是美观、服饰、经济方面。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三国时代,吴国已将用于服饰。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晋王嘉《拾遗记·吴》:"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赵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
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苏绣作品明朝(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㈦ 赞美苏绣的句子

【第1句】苏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聪慧智巧的苏州姑娘,在闺房中吟诗作画之余,想到把这画品描摹到衣袖上去,然后用五色丝线把那画品绣在衣服上、被子上,枕头上,裙子上等等来打扮自己,美化生活。那衣服上绣上了各种花鸟图案后增加了衣服的美感、光艳,穿着起来使自己更加妩媚秀丽,更加婉约婀娜。那云鬓玉簪,绣衣榴裙,配衬着青春娇艳的脸蛋,身段袅袅走起路来环佩玲珑叮铛,就好像是“九天仙女下凡来。”那样轻灵飘逸,婀娜多姿。看的那郎君和士大夫们,眼热心跳,啧啧称奇不已。便拿来作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于是乎苏绣便在吴地流传开来,作为闺房女红的必修课。

【第2句】绸缎是时光里的旧美人,一腔一调皆有味,一眉一眼皆有韵。她是水,碧波微澜;她是珠,润泽内敛;她是阳,透过格子窗,华丽而又灰扑,暖暖的懒懒的,碎金的脚步沾了粉,长裙广袖皆掩映在一幅古意的画轴里。日子是煨过的,时间都袅如轻烟,水袖一扬,满天花落,云髻一松,飞瀑直下,有蕴藉之美。因此我是爱极绸缎的,爱极苏绣的。

【第3句】想认识苏州,就从认识苏绣开始。小时候,我喜欢画画,家里墙上、柜子上和邻居家里都有我的“作品”。那时候父母因工作把我寄养在苏州乡下外婆家,那时兴绣花,外婆和表姐空闲时总在绣花,所以,我放学回到家里,帮她们描花样当仁不让地成了我的事。

【第4句】在苏绣柜台前选购工艺品。那一幅《双猫图》的双面绣苏绣让外国友人看得发呆。你看,那猫眼睛圆睁蓝绿色的眼珠,活灵活现、炯炯有神,似乎在滴溜溜地望着你呢。细细的胡子,根根清晰,舒展。那猫体态轻盈,刻画的活灵活现,纤毫毕露,栩栩如生。那逼真的神态仿佛,“呜喵”一声从绣品里跳出来一般。把那外宾看得如醉如痴,爱不释手。连连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第5句】我也喜欢这些五彩缤纷的花啊鸟啊小动物儿,总盼望着长大以后也能枕着那些描龙绣凤的枕头儿做美梦。上中学时,我学美术和评弹,老师带我们看画展,我被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惊呆了,足足在它面前傻了半钟头,那是我第一次与苏绣面对面,我仿佛看到草在摇、水在流、树叶在摆动、鸟儿在振翅,天下竟有这么精致的绣品!一切都那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㈧ 苏绣以绣什么为主

阅读全文

与苏绣宣传主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白酒品牌策划方案 浏览:413
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方案策划 浏览:715
怎样学好电子商务 浏览:213
教工培训方案 浏览:691
上海宜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招聘信息 浏览:176
旅游方案策划书怎么写 浏览:935
茶叶五一活动促销方案 浏览:356
校园视频拍摄策划方案 浏览:938
电网调度培训方案 浏览:802
哪里有卖电子商务会计书 浏览:164
2011年电子商务发生的大事 浏览:231
宁波电子商务园区 浏览:211
乡镇卫生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浏览:217
策划方案打包下载 浏览:329
睡衣促销活动广告语 浏览:657
淘天下电子商务 浏览:122
四类群体消防培训方案 浏览:234
酒店宣传策划方案 浏览:547
药店夏季活动促销语 浏览:672
电子商务g2g是什么意思 浏览: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