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瑶里古镇的瑶里古镇咨询
瓷都”景德镇,早已誉满世界。而地处赣东北边陲景德镇市,号称“江南第一衙”的浮梁县的瑶里古镇,更是别有一番韵味。那里碧绿的群山、清澈的小溪、闲适的古村、淳朴的民风,无不显示出这方山水的灵秀古韵和透露出作为一座被时空尘封的家园独有的魅力。
有人说,瑶里的美,是一种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息与共、浑然一体的自然美,难以用一种单一的美学概念来十分准确地描述她。但是,如同所有的美最集中体现在她几近完美的人居环境上。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诗人白居易在著名的诗篇《琵琶行》中的那思妇的弦子,飘到那里?飘到了瑶里!“李白乘舟将欲行……”,一山之隔的桃花潭,汪伦踏歌的声音依然嘹亮,那歌声指向那里?指向瑶里!“瓦岗英雄程国公”那神秘的盛唐开国元勋,他的后代流散去那里?还是流落在了瑶里……
瑶里,更是瓷都景德镇的主要发祥地,有着几千年的点火烧窑史。用瑶里高岭土烧制出来的陶瓷,曾改写了一部制陶史;东埠古镇一座古老的码头,却记录下了一段繁华的往事,成了人人仰止的殿堂。然而,当年,正是因为过渡地采矿伐木、烧窑制陶,导致地陷山塌、水土流失,给瑶里人带来几近毁灭的灾难。为此,经历了“风雨”之后的瑶里人,倍惜“彩虹”。他们明白了人与森林的鱼水关系,对山林树木的爱护胜过自己的生命。
传说早在700多年前,为了保护好森林,他们就立下了“伐树杀头”的禁约。乃至今日,还是全境封山、全镇禁鱼,他们一直恪守不弃。 瑶里山水人文景观分布在青山绿水间。一下车,我们便开始游瑶里古村落。村里清一色的徽派建筑,马头高翘,粉墙黛瓦,依山傍水,古色古香。岁月在百年老屋的柱子上刻下沧桑,河埠石阶上的水痕已慢慢地褪去,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老屋斑驳的门槛上闲坐着,目光中透出他们的生活平淡而宁静。老屋经历过雨雪风霜,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书写得对仗工整的对联,依稀可见,仍保存着许多文化的痕迹。触摸一下古村落博物馆内陈列的古朴的农具,你会感到时光正像村中的河水一样流逝。村里的老祠堂正在上演乡音浓重的地方戏,我们坐在台下的板凳上观看,体会村里人逢年过节看戏的欢乐。
看古窑址是瑶里游的重头戏。瑶里地处景德镇所辖浮梁县境内。山水陶源,处处弥漫着浓重的文化气息。历经宋元明清,一座座古窑建在山青水秀的河岸边,熊熊的窑火,曾经映红过山间的夜色。神奇的窑火,烧红了一件件精美的陶器,把各种花鸟虫鱼的图案永久地印在了陶罐上。如今,古窑虽已荒废沉寂,但仿佛还在述说着瓷都历史的久远和陶瓷艺人曾经创造的灿烂的文化。
沿着河边的古窑址走一走,看一看我们的先人在简陋的作坊中,用手工将瓷土制成一件件让世人赞叹不已的陶瓷,你会懂得:人类源于土,又复归于土;人因使用火而告别蒙昧,又因融汇土与火而创造了陶瓷造型艺术。土最博大洁净,养育了人类,使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净化着精神境界。
能去原始森林看一看,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走进瑶里原始森林,只见古木参天,古藤缠绕,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木板搭建的“栈道”在林间穿行,路边不时有枯死的巨大古树倒在地上,和树叶一起慢慢地腐烂,化为泥土,回归自然。这么多名贵的古树,是在一般的林区或城市的公园看不到的。林中有条山涧,溪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时而哗哗地流淌,时而积水成潭。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然、流畅、和谐。
我对树情有独钟,曾写一首散文诗《关于树》:“默默无语。树如同人:繁衍、生长、苍老……阵阵松涛是树们发表在金色秋天杂志上真诚的赞美土地和天空的诗篇。树扎根于土地。树回报大地的不是甜蜜的话语,而是成熟的果实和生命的落叶。”
瑶里自古出产茶叶。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上等的好茶,要慢慢地品尝,才能回味无穷。山水人文的美景,也要慢慢地观赏,才能读出韵味。
⑵ 瑶里镇的历史传说
浮梁瑶里镇,有座东西走向的青山,名叫高岭。山下有个村庄,叫高岭村。相传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一户姓高的人家,夫妇二人租种当地财主几分簿田,再垦山种些玉米、红薯等杂粮。一年忙到头,辛辛苦苦收下一点粮食,除了交田租外,所剩无几,主要靠瓜、薯、菜充饥,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高家夫妇虽然很穷,却很善良,乐意帮助别人。平日,只要听说谁家揭不开锅,他俩宁可自己忍饥挨饿,也要省下口粮给人送去。因此,乡里乡亲都夸赞他俩是好人。
有一年隆冬腊月,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这天,高老汉清早起来,打开大门,远望满山遍野一片洁白,近看屋檐下躺着一个衣服破旧,几乎冻僵的白发老人。他叹了一口气,走上前,弯下腰,用手探探其鼻孔,尚存一丝气息,急忙叫老伴一起将老人抬到自己的床上,为他盖好被条,并将自己身上穿着的破棉袄脱下来盖了上去,自己却披件簔衣守候在旁。一会儿,他老伴端来热腾腾的姜汤,高老汉扶起白发老人躺在自己怀里,高太娘细心地一匙一匙地将姜汤喂进白发老人嘴里,老人终于苏醒了。睁开眼睛望望他俩,尚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嘴巴,意思是他想吃点东西。高家夫妇心想,老人初愈,不能吃玉米、红薯之类的瓜果菜,最好是用大米煮粥。哪里去弄大米呢?想想只好到当地财主家去借一升还两升的高利大米。借到米以后,高大娘煮好稀稠合适的粥,端到老人面前,一勺一勺地喂他吃。老人吃了一碗粥,精神好多了。下得床来,突然一下子站起来,激动地说:“你夫妇俩确实是好人,果然名不虚传,好人一定会有好报!”说完,就从衣服口袋中掏出一颗洁白晶莹的小石子,递给了高老汉说:“我无以回报,这里有颗小石子,你将它种到山里去,过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里挖,一定有取不尽的白玉土,它是制瓷器的上等原料,运到昌南镇(景德镇的原名)去卖,会卖好价钱。日后,你们就吃穿不愁了。”说完化作一阵清风,不见人影。高氏夫妇被眼前一幕惊得目瞪口呆,心想:“是不是遇到了神仙?”
夫妇俩遵照老人的嘱咐,冒着严寒到山中挖了一个深坑,将小石子种了下去。过了七七四十九日,他俩来到原址,挥动锄头一挖,果然出现了奇迹,只见原本是黄色的泥土,居然变成了白白嫩嫩的玉色土。心中非常高兴,双双跪在地上叩谢神灵。他俩想,一家有不算有,只要大家都有,才能过好日子。于是,跑回村中,走家串户,将事情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大家,并且动员乡亲们一同上山去挖玉土。大家齐动手将玉土挖出来用船运到昌南镇,卖到了好价钱。从此,这一带村民改行挖玉土卖,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昌南镇自从用这种玉土作坯烧瓷,烧出来的瓷器更加精美,被称作“假玉器”。于是做瓷器的人都把这种玉土叫做“高岭土”。
清康熙年间,有位名叫昂特雷柯莱的外国人到景德镇,系统地研究了制瓷原料,又到高岭土的产地考察,并写了一篇文章,向全世界介绍制瓷原料高岭土。自此,高岭土举世闻名。 田下了水,牛要歇三四个月。绕南人就将牛大大小小赶进白石塔内外牛棚,放野牛。请白石塔最内处的老爷庙中的老爷照看。绕南村民到老爷庙中点香烧纸,将竹甩(竹枝、看牛的工具)供在老爷面前。
老爷非常灵,牛清早各自上山吃草,傍晚全都集中到老爷庙前的大坦睡觉,牛仔在中间,成年牛便头对屁股一一围绕在牛仔周围。
在豺狼豹出没的深山老林中,绕南的牛从没丢过一条,不能不说是老爷的照看。 人们都说汪胡的茶叶闻名遐迩,殊不知,在很早很早以前,汪胡的米酒更为人们所称赞,远近闻名。因为汪胡的泉水纯净甘甜,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酝造上等米酒的优质之水。尤其是利用老虎岗的老虎尿酝造的“浮红”米酒,更是香甜可口,醇劳扑鼻,成为当时天下名酒之一。
汪胡的“浮红”米酒吸引了天下众多文人墨客,同样也引来了天上众仙,群仙纷纷特香光临汪胡,品饮“浮红”米酒。
众仙中有一只玉帝坐骑神龟,因“浮红”米酒醇香可口,贪杯多饮,延误了回朝期限,害怕玉帝怪罪,见汪胡风景秀美,索性停留在汪胡河谷中,天天游玩赏景,饮酒纵乐,好生逍遥。
随着日子的推移,神龟胆子不仅越来越大,而且酒量日增,嗜酒成瘾,便天天深夜潜入各家酒坊偷喝米酒。起先汪胡百姓未曾察觉,随着各家酒坊米酒不断地被盗,人们才发现是天河谷中的神龟所为。但汪胡百姓想尽各种办法,都无能力,驱赶走神龟,百姓们迫于神龟的魔法,纷纷地逃离家园,从此,汪胡制酒业一蹶不振,由此而衰败下去。
一年,八仙慕名汪胡“浮红”米酒,结伴前来汪胡游玩。来到汪胡才知,汪胡已让神龟弄得鸡犬不宁,早已闻不到“浮红”醇香了。八仙们闻听此事,个个震怒,决心捉住神龟,为汪胡百姓讨回公道。
神龟深居在天河谷中龙井深潭里,平时并不轻意出潭活动。八仙们为了从龙井中引出神龟,让铁拐李将宝葫芦中的美酒滴于龙井中,并放置宝葫芦中于龙井边,众仙们纷纷埋伏于龙井周围。神龟已久不闻酒香,闻到酒香味,急不可待地潜出龙井,爬至葫芦偷喝美酒。说时迟,那时快,吕洞宾抽出宝剑,一剑刺向神龟,神龟头来不及缩回龟壳,早被吕洞宾的宝剑砍去半边嘴巴。神龟痛得哇哇怪叫,当神龟看周围八仙时,赶忙跪地求饶,八仙们念神龟与已同为天仙,不忍心处死神龟,便惩罚神龟镇守天河谷,将功赎罪,永不回天庭。
至今,汪胡天河谷中,便留下一只少了半边嘴巴的石龟,天天伏在河边,向汪胡百姓谢罪之状。
⑶ 瑶里古镇的景区简介
2003年8月9日,瑶里镇、高岭村分别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005年,瑶里镇一举并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高岭国家矿山公园、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六块国家级品牌。瑶里“高岭“是闻名世界的陶瓷圣地,是世界“高岭土 “ 的命名地,现遗存古矿坑 127条,古窑址67座、水碓149乘、古作坊600处、古码头100个。 瑶里,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瑶里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目前规划面积195平方公里。景区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80多种。境内最高峰五华山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昌江的东河源头。
⑷ 景德镇瑶里的风土民情
在五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市文化艺术界曾组织过一次大型的民间采风活动,对景德镇的民间音乐,山歌,曲艺,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在1958年曾印刷出一本景德镇民歌集(主编:罗 能同志),里面收集了一百多首浮梁山歌。这本油印的歌集时,民歌是以浮梁境内东南西北四方采集地点而分的。如浮梁东北民歌就是瑶里民歌.
①瑶里民歌分号子,山歌,小调三部分.号子的产生源于生产劳动,多半是单音节加上中间插语,韵味单调.当年我们在农村搞社教时和农民一起劳动,如打夯时就唱号子,一起发力,众志成城.
②山歌有对歌、独唱两种形式.对歌多半是情歌,音韵宛转起伏回味绵延,用词讲究,以物喻人,以事喻情,比喻生动,也有讽刺骂人的,用词借语讥讽人争一时口水之上风并不肮脏,其巧妙之处发人深省,在修辞用语上谌称极品.原词语句多是诗经中的意境用通俗方式表达出来,60年代初期我为创作一个山歌剧曾来此采风,发现这里的民歌基调是五音律结构,如“2 3 2”“1 6 1”“23 2”曲调象瑶里秀丽的山水一样美妙、很动听.独歌多半是田歌和樵歌,经过二千多年的流传,独唱以高腔为主,调式雄浑圆嫩,第一次听的时候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位没有文化人之口,原来是祖先一直这样传唱下来的.
③小调以采茶调为主,瑶里茶歌十分好听,在锦绣如画的茶忙季节,清亮的山歌如甜美的山泉沁人心脾,茶歌歌颂劳动,憧憬幸福.女孩子用茶歌表达心思,小媳妇用茶歌述说快乐与委曲,调子不变歌词自编,进了茶园,什么都可以放得开,平时面皮薄不大说话的这时候也会哼两句.外地人来到茶园听茶歌也许会云里雾里不清楚,但调子好听是公认的.另外还有学童上学调,闺女出嫁调,小放牛调.如果仔细注意一下,哭也有调,如嫁女时母女按风俗习惯要哭一下,这哭声中的调子和词句好象家家都大同小异. 瑶里山歌,无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来几口.民间乐器也十分丰富,山里人用竹子,竹叶,棕叶,栗子核,做口哨随时吹出山调.景德镇在五六十年代有一个采茶剧团,其中90%的音乐旋律取之于民歌。俗称“瑶河调”。不过现在会唱山歌的人已经比较少了。如果进行抢救性挖掘,瑶里山歌足够出一台音乐晚会.
瑶里舞蹈在节日与祭祀活动的日子里,集会乐舞,是瑶里古代人的生活习俗之一.在五股尖仰天台的崖画上、可以发现有远古时代的祭祀神灵动作的画面.在祭祀中,“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大序).据说过去还有傩舞,可惜这些傩舞道具在十年动乱时给破四旧烧了。瑶里的绕南村,在古时候就是傩舞的祭祀中心之一,也是瑶里第二个神圣的地方,村名的来历,就是取自于傩舞中的“绕南”篇章。 待嫁女家中弄一桌酒,用方桌,未婚本家族女子做陪。菜有猪肉、鱼、蛋、豆腐、蔬菜等。 辞嫁先向父母,再哥嫂,后亲戚,行大礼(跪拜)。1、要嫁之女向父母表达谢意,感激父母从小把其养育成人。2、如哥嫂与父母不大和睦,则向哥嫂嘱咐,自己出嫁以后,哥嫂对父母要好。3、长辈哥嫂要给红包,约2-4元。上轿轿为二人抬凉轿。辞嫁以后即由本家兄弟背要嫁女上轿。弟妹吊轿杠,吊一段后,男方给红包,才下杆,红包约定俗成2-4元(人民币)。接亲一般是5个人,回来6个。轿由男方带去,5个人轿夫不在其内,叫付亲客。菜食有红烧肉、鸡块、鱼块、咸食等;花生、葵花子、水果糖等。返面出嫁女在男方亲戚拜完年,新郎做完新客后,要到娘家做“返面客”,即在娘家不做事,最少玩一个月,女儿向娘“汇报”诸如婆家一些“情况”,娘即教女儿如何孝敬公婆,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如何侍候老公等事宜。
⑸ 江西哪座古镇,依山傍水,古色古香,至今还未商业化
江西有座古镇:依山傍水,古色古香,门票150元,庆幸还未商业化
中国古镇数量很多,这其中,有的是真古镇、有的则是打着古镇的幌子,实际是仿造的新贞子,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是真古镇亦或者是家古镇,这些景点,似乎都透露出一种很现代化这样的印象。也就是驴友们所抱怨的,景区真的太商业化了,从而导致,很多古镇,游客在去过一次之后,再也不想去第二次游玩。那么,在国内,是否又有原汁原味、又没有受到商业化影响的古镇呢?答案:必须有的,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就是地处于江西的瑶里古镇,快来跟随小编,到这个依山傍水超级美丽的地方来看看吧。
瑶里古镇的门票是多少呢?根据数据显示,当地的门票,游览下来需要花费150元。小编觉得,景点内可欣赏的内容比较多,在这里,我们恍若穿越,通过那些古建筑,好像是回到了古代,那种感觉还是很真实的。所以,如果你喜欢古镇,来瑶里古镇,则是最佳选择。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087县道瑶里风景区,门票:150元。
江西原滋原味的古镇:古矿坑,古作坊,古码头,一切都是古色古香
⑹ 瑶里古镇的历史文化
瑶里,古名“窑里” 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曾用过瑶里公社、瑶里乡的名称,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即今日的瑶里镇
⑺ 古人为瑶里古镇写的诗词
瑶里,古名“窑里” 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曾用过瑶里公社、瑶里乡的名称,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即今日的瑶里镇
⑻ 瑶里镇的民俗风情
据介绍,新屋下王姓、胡姓祖籍在安徽潜山县牌楼乡。听长辈们讲,在明末清初,由于兵荒马乱,老百姓生活由于战乱,民不聊生,为了自下而上王姓、胡姓迁徙到浮梁县瑶里乡的直坞岗,帮财主种茶籽山。由于在这边不服水土,人丁不旺,就到安徽潜山牌楼乡挑着香走,引狮神到瑶里的直午岗。下半年就按在安徽老家的狮样把狮灯扎起来,狮毛是用伸筋草(一种中药)扎的。
正月初二开始舞灯,舞灯以后,百事平安,人丁兴旺,后渐渐形成习惯,每年正月都扎灯、迎灯。后来由于忙,就三年两头迎。
舞灯前要剪鸡敬神,烧黄裱纸,摆“福礼”(即鱼、肉、鸡、豆腐用托盘装好,插香火、烧锡箔、敬拜山神土地,而后起灯。
当年如有结婚的人家,征得新郎家同意,则在他家迎头灯,迎头灯人家,包红包要100元以上。如没有人接头灯,则迎大队(村委会)起,而后从下村往上村迎,叫上水灯,这种迎法,据说对村里吉利。 每逢中秋佳节,新屋下村郑家山组都要扎制禾杆(稻草)香龙灯,仅在村中走家串户,很是奇特。还有奇特的地方,郑家山正月不迎灯,也不接外村龙灯。
禾杆香龙灯分龙头、龙身、龙尾,共九节,全用稻草扎成龙的模样,中间用稻草绳连接。龙珠用嫩南瓜制成。龙珠、龙身起灯时插满香。
农历八月十五晚,在祠堂中扎好龙灯后,烧黄表纸、点香,敬神。将龙珠、龙身插满点燃的竹香,即为起灯。然后由半大小伙子扛赶龙灯,锣鼓开道,小提(喇叭)伴奏,走家串户,就为迎灯。
每到一家,主人在门外插香,烧黄表纸,打爆竹接。灯在家中走一圈后,主人用爆竹送。遇有做新屋、娶新妇人家迎两次,主人弄点心招待迎灯人员。
走完全村,香龙灯在祠堂前大坦翻肚皮等戏法,最后到村口关帝庙迎。迎完,将龙珠送给娶新妇人家,龙身则抛于水口坑下,是为销灯。 舞狮灯从正月初二起灯,元宵烧灯,烧灯时也要敬山神土地。起灯时到直午岗山脚引狮神,烧灯要到村口苦株树佬下烧灯,全部烧完。以后要扎灯,全部重新另做。迎灯时,还有四个牌灯,有两红两绿,红的放在上风处,红牌写有“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绿的则在下风处,绿牌灯上写有“狮笑迎新春”、“灯接丰收年”。舞狮灯时四个牌灯放在四个角上的地上,(也叫指示灯)。
舞狮灯前要剪鸡敬神,烧黄裱纸,摆“福礼”(即鱼、肉、鸡、豆腐用托盘装好,插香火、烧锡箔、敬拜山神土地),而后起灯。
舞灯动作有“开四门”,开四门分双四门和单四门,另外有“狮子打滚”、“狮子跳台”、“狮子望月”、“狮子搔痒”等动作。 腊月二十四接祖宗回家过小年,插三根香,烧草纸锡箔,挂容像,摆一桌饭为菜(摆茶、饭、酒、筷子、豆腐等),而后从大门外一个个喊世太的名字,不知名字的则喊称呼。回来,从大门外背进来。
而后每天插一柱香,摆一碗饭,有茶几的摆在茶几上;没有茶几的,以前是放在香火橱内,把亡人的名字都写上去,形状和半个人身像一样,用木头雕。 瑶里地区经常秋旱,各村有各村的求雨习俗。绕南求雨习俗很有特色——晒石壁老爷。
绕南村后山有一罩石岩,其下有块稍长石头,绕南村民恭称其为石佛老爷。立秋后,天大旱祈雨,村民先到石佛老爷前焚香问叫儿,如老爷示下愿意动身请上天落雨,又问叫儿,定下请石佛老爷日期。到日子,准备好竹轿(现为竹椅),先叫壮汉从罩石岩下背出石佛老爷。到山脚,再请石佛老爷坐轿,鼓乐侍候,送到村西北排家潭一向阳石壁上晒日头。晒至石佛老爷冒出汗珠(石头上出水),老天一定下雨,无不灵验。下雨后再鼓乐相送,请石佛老爷到原位歇息。99年秋旱,村民如法炮制,天即下瓢泼大雨。非常奇特的是,上落至东源山口,下不过石家碑大桥。
传说,该石头是玉皇大帝一个外甥。这个外甥整天游手好闲,在玉清宫外敲门胡乱言语,玉帝一次怒火难遏,一脚将其踢下仙界。后来玉帝念及亲情,罚其化身为罩岩下的一块石头,替绕南村民上通旱情,协调关系,为绕南村民造福,也享受人间供奉。 一、弄待女酒
家中弄一桌酒,用方桌,未婚本家族女子做陪。菜有猪肉、鱼、蛋、豆腐、蔬菜等。
二、辞嫁
先向父母,再哥嫂,后亲戚,行大礼(跪拜)。
1、要嫁之女向父母表达谢意,感激父母从小把其养育成人。
2、如哥嫂与父母不大和睦,则向哥嫂嘱咐,自己出嫁以后,哥嫂对父母要好。
3、长辈哥嫂要给红包,约2-4元。
三、上轿
轿为二人抬凉轿。辞嫁以后即由本家兄弟背要嫁女上轿。弟妹吊轿杠,吊一段后,男方给红包,才下杆,红包约定俗成2-4元(人民币)。
四、接亲
一般是5个人,回来6个。意寓单数去,双数回,轿由男方带去,5个人轿夫不在其内,叫付亲客。
五、满月
女方兄弟即舅仂去。菜食有红烧肉、鸡块、鱼块、咸食等;花生、葵花子、水果糖等。
六、返面
婚礼后第三天(含婚礼当天),称为“三朝”,出嫁女在男方亲戚拜完年,新郎做完新客后,要到娘家做“返面客”,女儿向娘“汇报”诸如婆家一些“情况”,娘即教女儿如何孝敬公婆,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如何侍候老公等事宜。
补充部分娶亲风俗(与嫁女相同部分略去)
一、搭礼
村中若有人家娶亲,一般全村人家都会搭礼,也就是每户20-30元彩礼,由村委会统一收取,交于娶亲人家,同时村委会还要送喜联一副。娶亲人家在接收搭礼时必须要以鞭炮接送。
二、请娘舅
若外甥娶亲,则男方娘舅最为尊贵。请娘舅必须由男方父母或长辈持喜糖,鞭炮去娘舅家迎请。请来后由本家长辈作陪,在婚礼期间的任何酒席宴上,娘舅均坐最主桌的上首,左右由男方家族最有威望的长辈作陪,此桌其余客人也都是辈分较高的人物,一般客人是没有资格与娘舅同桌的。而娘舅是否喝醉是考验作陪人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没喝醉则代表大家没陪好,舅舅不高兴。同时舅妈也在娘舅旁边的桌上坐上首,由本族一些年纪较大的妇女相陪,礼仪基本同舅舅。
娘舅送礼一般是最隆重的,有几样是娘舅必送的,大蜡烛台,喜联,所送喜联会在婚礼当天挂在正中央,旁边由村委会所送喜联相陪。
另外本族亲人,例如男方的叔伯姑嫂之类的,应在婚礼开始前几天就主动到男方家帮忙料理婚礼各项事宜。同时婚礼还是一个调和亲戚之间矛盾的机会,若亲戚之间原有矛盾,但结婚时来送礼了,就代表已经过去,既往不咎了。如果结婚下了请柬却不来,就代表一辈子不来往了。因为在当地人看来,结婚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事情,如果拒绝此类邀请,则表示断绝关系,永不往来。
三、迎亲进门
新郎迎娶新娘后,去往男方家过程中必须走大路,不走近路,小路,意寓走正道。另外男方家人(主要是父母,兄嫂)不得到外迎亲,也就是新娘子在到家前不得和家人见面,据说见面会导致日后不和睦。
四、认亲
新娘进门拜过天地后,就要到新房开始认亲,这时所有本家的长辈均要准备红包,每人一个,一般在10-20元,然后由主持拜堂的人依次喊长辈进房,进房后新娘要在旁人指引下称呼长辈,并鞠躬,而长辈则要给红包。认完长辈后,一般会再叫几个男方家族的小孩进房称呼新娘为婶婶或嫂子,新娘则需要给每个后辈一个红包。这代表亲人之间相认,以后新娘子就是这个家族的人了。
五、闹洞房
当地闹洞房俗称吵媳妇,是在客厅举行,而非房间。一般由娘舅主持,若娘舅当晚喝醉,则由其他德高望重的长辈代替娘舅主持,主持人坐上首,必须要用黑炭把脸模黑,就象黑包公样,然后其他人出题考新人,主持人说通过则通过,反之则需要不停的表演。在吵媳妇的过程中,大家也要不停的戏弄主持人,不停的往他脸上模黑炭,而主持人也会时时反击,一般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人除了新人外都是一脸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