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回族饭店门头标语
凡回族的饮食摊点、饭馆、茶馆等都喜欢挂清真牌和蓝色布条。
清真回回牌有大有小,有木牌,有玻璃框,大的牌子一般长约0.5米,宽约0.3米;小的长约15厘米,宽5厘米。所有的牌子上都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清真回回”,正中画一把回族平时洗手洗脚和小净用的“汤瓶壶”或清真寺,同时还配画着香炉瓶,有的在汤瓶壶周围配画着盖碗盅子。汤瓶壶的上面,还画一顶小白帽。牌子的上端、下端和汤瓶壶上还书写阿拉伯文,其意思是说,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东北等一些地方的回民还在牌子上写着“西域回回”字样。有的在 “清真回回”牌下面挂两个蓝色布条,有的除了挂牌外,在门前房檐上还挂两个蓝色布条。
为什么回民在店前牌子上画汤瓶壶,写“清真回回”,为什么挂蓝色布条呢?这里面还有许多讲究。据说,原来回回随蒙古人东迁时,不是一下子就来的,而是前后陆续来的。一些走在前面的回回住在沿途有人家的地方,他们惦记后来的人,给后面的人准备吃喝,又怕后面的人不知道哪一家是回回,就把汤瓶壶放在窗台上,后面的人一看就知道。后来汤瓶放下一个,被人偷走一个。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木板上画一个汤瓶,并写上阿拉伯宇,后面人一看就明白。久而久之,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卖东西,开饭馆,为了表示自己是回民,就在门牌上画把汤瓶。在店里也准备一些汤瓶,凡是前来吃饭喝茶的人,饭前先用汤瓶洗手。
回民在房前屋檐下挂两条蓝色布条意义是这样的,伊斯兰教喜欢绿色和蓝色,因为蓝色表示真诚,回民用蓝色布条主要是表示清真,所以连饭馆的门帘也是蓝色的。另外,回民挂“二道”布条,据说也是有来历的。相传在唐朝回纥兵平叛英勇出色,屡立新功,唐王就让回纥人留居内地镇戍,但考虑到回回的安全,皇帝和娘娘下了两道御旨悬挂在回回家门前,这两条布条就代表两道御旨,表示回民之家不可侵犯。据现在一些开饭馆的回族老人讲,他们挂这布条的意思是,这些是回回饭馆,要尊重回回的风俗习惯,不能在此喝酒等。
回族店铺的字号、匾牌以及蓝布条子等,是回族经商民俗的独特标志,世代传承不衰。
Ⅱ 中国古代回族有哪些广告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Ⅲ 回族 资料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湾省),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
关于回族分布总体上看,主要表现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形成的时期。
回族人民具有反压迫斗争的光荣传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3)回族宣传片扩展阅读
宗教习俗: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
回族人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Ⅳ 回族血统
早期的回族人是从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间,从海上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商,最后留居在广州、泉州、杨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在唐宋时期,我国通过海上和陆地与中亚国家商业往来频繁,许多阿拉伯商人来到我国经商,主要在东南沿海一带,这些商人逐渐在我国定居下来,南方的回族人多数是他们的后裔。
Ⅳ 中国的回族是怎么样来历
历史上的回族,以唐代和宋代为“侨民”或“先民”时期,十三世纪初又有大量西亚、中亚人随元军东迁,来到中国后,一般从事经商、工匠、官吏、学者、军匠、炮手、士兵等职,这些外来者通过和中国境内土著民族通婚,从而于元末明初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实际上,以宋代回族已发展为几个大的聚居区和一般民族形成的条件来衡量,则东南、西北和华北一些地区的回族便已形成。 历史上,回族曾称做胡商、大食人、色目人、蕃客、速鲁蛮、回回、回民等,是不同时期对来华回族先民或回族的称谓,其中“回回”一词使用的年代较长,“回回”最早见于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学者们多认为是该词本身应当是派生于“回纥”、“回鹘”的又一中文异写,是当时的汉人用来形容西北域外方向上,包括“畏吾儿”在内的人群。但这种情况在元代发生变化,“回回”不再包括畏吾儿,汉人用“回回”来对译蒙古语Sarta’ul(撒儿塔兀勒),大意为商人,指的是帕米尔高原以西,黑海以东来华者,这些来华多数是穆斯林,但也有小部分为非穆斯林,如——术忽回回(犹太人)、绿睛回回(信仰基督教的阿速部人)、罗哩回回(吉普赛人)等。关于“回回”称谓的来历,回族民间流传的说法是早期的来华通商贸易的蕃客,一般多在冬季回去,春季再回来,以及唐安史之乱期间大食国援兵助唐王平叛后想念家乡之意。不过那是回族尚未在中国形成时的事了,自从回族初步形成后,各代回族人民就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祖国,坚定的站在建设中国和反抗外敌入侵的前沿。此外,不同民族对回族人也有不同的称呼,如蒙古族曾称回族为Sarta’ul(撒儿塔兀勒),藏族称回族为kace。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把回族称作 Tung'gan-Tung'gen(东干)。四川凉山的彝族多称回族为Maja(马家)。 云南佤、 傣等少数民族称回族为 Basi, Basi,意为来自parsi、Farsi(波斯)。 十三世纪初,因成吉思汗西征,又有大批中西亚一带的各族人迁徙到中国内地或边疆,有的守边屯田、有的经商、有的为官等,他们和原来就定居在我国内地的回回以及当地原住民族通婚,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公元1235年回回人正式被当时的政府编入户籍,从“蕃客”转变为“回回户”就等于有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如1265年(元至元二年),忽必烈在一份诏谕中就说:“今拟黄河以南,自潼关以东,直至蕲县地面内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温、答失蛮、畏吾儿、回回……应据官中无身役人等,并不得骑坐马匹。”(见《大元马政记》) 元代《祥符图经》对民族描述是: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八类。 又如元《至顺镇江志》在载述其地侨居户时说:“蒙古二十九(户),畏兀儿十四(户),回回五十九户,汉人三千六百七十一(户)。” 到了清代后期,回回中间已有人明确地把自己的这个群体称为回族。回族明确的作为一种他称,目前已知有记载的最早出现在乾隆时代——乾隆《重修肃州新志》卷三十“西陲纪略”叙述哈密人口向肃州地方的迁徙时写道:“哈密夷人于故明时徙居肃州卫东关乡居住者三族。曰维吾儿族,其人与汉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与夷同;曰白面回回,则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织,为边氓矣。士商营伍,咸有其人”。乾隆五十年(1785),福康安在关于镇压西北回民起义的奏折里,也不止一次使用“回族”的提法。光绪十六年(1890)刊印的杨昌睿《甘肃忠义传》,在传文中亦多次出现“回族”、“回籍”的字样。光绪后期的樊清心在《甘肃回匪肃清善后议》里,更将“回族”一名当作明确的分类范畴来使用。 民国时期,国民党统治者奉行的大汉主义,一方面宣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认少数民族的存在。虽然提出了: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口号,但当时的“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有些时候指得是国内各穆斯林民族的统称。 1941年,通过回汉等各学者的参与,中国共产党出版了《回回民族问题》一书,书中指出:由于大汉族主义者长期宣传、教育的影响,不但致使有的汉人怀疑回回是一个民族,对于回族和伊斯兰教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不能了解,甚至回族人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怀疑和不了解……,国民政府将回回民族问题简化成是一个宗教问题的做法是错误的。以较长篇幅驳斥了大汉族主义者的“回回汉化”、“回族问题是宗教问题”等错误观点,主张回回是一个民族。这一宣称得到回族人民的极大拥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对国内各少数民族给予正式承认,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有九族系属公认: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维吾尔族、瑶族、彝族、藏族,不待查验,自然成立。回族人有了本民族的自治区,自治县、自治乡等,当家做主的权利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得到真正体现。此后又分三个阶段对其他各兄弟民族,根据民族特征理论、历史发展、现状和本民族意愿分别进行了认定,使各民族结束了封建皇帝与封建军阀的剥削和统治,得到了尊重和获得平等的地位。
Ⅵ 回族是怎样形成的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据现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陆续由海路来华,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及长安等城市定居。他们建筑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礼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并建立公共墓地。他们被称为蕃客或土生蕃客,被视为回回民族的先民。宋代东来的犹太人,由于宗教上的亲近关系,后来也成为回族一部分。唐宋时期的蕃客聚居之地,被称为蕃坊。蕃坊设蕃长或都蕃长一人,蕃长由德高望重、财力雄厚的人担任,具体封职由皇帝下诏,或由皇帝令地方官裁定。蕃长主要管理蕃坊的各项事务,依据《古兰经》、圣训行事。
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被签发到中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的身份,散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形成回族的主体人群。在历史发展中,元代被称为“啰哩回回” 、“绿睛回回” 、以及被改宗伊斯兰教的基督教徒、祆教徒等,均成了今天回族先民。宋元时寓居在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即“占城回回”、中印半岛南部和南洋诸岛上属于马来人种的“昆仑回回”因迁居中国而成为回族的先民。维吾尔族普遍接受伊斯兰教信仰后,当其迁到内地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元、明以来,不少蒙古贵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兰教信仰而逐渐同化于回回之中。另外,由于通婚和政治等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原因,回回中不断吸收了一些汉族的成分。
明代仍有大量的人群融入回族。如原籍为阿拉伯、波斯、西域突厥诸种和东南亚的“归附回回”,还有侨居的“寄住回回”,他们往往以“贡使”形式进入中国,使团成员多达数百,贡事完毕,有的返归本国,有的则侨居或定居中国,明朝永乐间苏禄东王病逝山东德州,其后人守坟,成为德州北营回民的先祖。
Ⅶ 回族是怎样形成的
与其他民族不同,回族是因信奉伊斯兰教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不像其他民族之间那样在着血缘基因上的区别。
唐宋时期,我国就有了回回之称。但回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却是从元明时候才开始的。
当年成吉思汗西征之后,把大批 的中亚细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移民到了中国,这些人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他们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在农、工、商、学、兵等各阶层都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力量。他们不仅在经济、政治上,而且在学术上都有了立足的基础和自下而上的条件,这就是形成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他们虽然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成就影响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伊斯兰教徒。
正是以这些诚笃的穆斯林教徒为主体,传宗接代,子孙繁衍、不断壮大、发展而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回族。
Ⅷ 回族锦旗赠送阿訇标语大全
延安供电公司:清真寺阿訇送锦旗
2014年07月24日 15:59:41 来源: 新华能源
分享到:
�0�2�0�2�0�2�0�2“我代表延安清真寺穆斯林兄弟感谢你们的无私帮助,感谢你们在穆斯林“开斋节”之前为清真寺迁改由于近期降雨而存在安全隐患的线路……”7月16日下午,市政协常委、市伊协筹委会主任、宝塔区清真寺阿訇韩传金带领二十多位穆斯林代表,将一面写着“践行群众路线为民办实事,确保供电安全为民解困难”的锦旗送到延安供电公司,对近期降雨造成寺院围墙及窑洞不同程度受灾,该公司帮助清真寺排除由此带来的电线倒杆安全隐患表示衷心的感谢。
�0�2�0�2�0�2�0�2延安宝塔区清真寺位于宝塔区柳林镇柳林村,始建于1940年,是全国唯一一座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赠寺名的清真寺院,也是著名的“回民救国会”革命旧址,在国内外穆斯林界享有很高的盛誉。清真寺周边现有穆斯林群众1300多人,每年接待国内外穆斯林及其他方面游客达1万余人。7月上旬,由于延安区域普降大雨,导致清真寺院内围墙及窑洞损坏严重,其中一处离0.4千伏电杆仅有2米,严重威胁清真寺的安全用电。延安供电公司柳林供电所得知情况后,立即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经过该所职工吴凤强、马伟仔细勘查线路后,及时拿出了迁移电杆的解决方案。7月6日,趁着周末,该所职工吴凤强、马伟、王栋一大早就来到清真寺,经过头一天的现场勘察、测量用电负荷,他们对如何施工已经了然于心。从清晨6时到中午,他们头顶烈日,穿梭在寺院内外,为清真寺顺利迁移电杆并更换了导线,受到清真寺穆斯林兄弟的真诚感谢。施工结束后,他们还向穆斯林兄弟宣传了用电安全常识和注意事项。
�0�2�0�2�0�2�0�2韩传金阿訇高兴地说:“这次为感谢供电公司来送锦旗,感谢你们的工作。我将把看到的、学到的在做礼拜期间讲给我们的穆斯林兄弟,让他们都能安全用电、依法用电,共同构建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园!”
Ⅸ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电视专题片《边疆行》,为观众展示了边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其中与“雪顿
雪顿节在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举办,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因此又叫“酸奶节”.因为雪顿节期间有隆重热烈的藏戏演出和规模盛大的晒佛仪式,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藏戏节”、“晒佛节”.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