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东坡宋苏轼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就是刚刚下过雨行走在山坡的东面,此时月色情系皎洁,因为已经是夜深人静而且刚刚下过雨的缘故,街道上那些商旅都已经不见了人影只剩下向自己一样的山野之人,不要嫌弃这山坡崎岖颠簸,就是喜欢这种铿然有力的拄杖而行的声音 。
这首诗在我看来应该属于苏轼中期被贬的作品,那种乐观还是一览无余,分析诗中意象不难看出雨代表着统治者的贬谪,东坡代表自己所坚持的路或理想,市人野人代表官场小人和自己,苏轼想表达的应该是自己的立场即使是崎岖坎坷的,但是也要昂然前行。主要抒发了一种洒脱坚毅的情怀,以及那不与世俗共染的高洁。
纯属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
『贰』 宋苏轼的诗有哪些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自: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4、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出自:宋·苏轼《 食荔枝》。
译文: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黄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出自:宋·苏轼《春宵》。
译文:春天的夜晚,即便是极短的时间也十分珍贵。花儿散发着丝丝缕缕的清香,月光在花下投射出朦胧的阴影。楼台深处,富贵人家还在轻歌曼舞,那轻轻的歌声和管乐声还不时地弥散
『叁』 宋代苏轼介绍
苏轼(苏东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他的笔下,写出了平易自然、婉转流畅的优美散文和意境清新、豪迈奔放的诗词,代表了他所处时代——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同时他还是具有独特风格的画家,精于“墨竹”,为宋代“文湖州竹”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政治见解方面,他思想开明,反对专制政府对人民的过分压榨和对工商业的官僚主义的独占。他热爱生活,对他的朋友和亲人怀着真挚的感情,因而在他的一生中,也有自己美满的家庭。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父亲苏洵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母亲程氏也受过良好的教育。苏家有六个孩子,但苏轼的一位哥哥和三位姐妹均早卒。苏轼从八岁起就在当地的乡村学堂念书,同时亦受到了家庭教育的熏陶。十岁那年,父亲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去了,母亲在家教他阅读古今名著。有一次,读到《后汉书》中范滂的传记。范滂是东汉时一个正直的文人,因和其他士人一起反对当时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被朝廷下令逮捕。为了不连累他人和自己的母亲,他面无惧色地前去投案。临行前,他的母亲坚定地对他说:“你既是与其他正直的名士一起,为义而死,那是值得的。”苏轼为此曾认真地问过母亲:“如果我也成为范滂那样的人,妈妈同意吗?”母亲答道:“你能作范滂,我就不能作范母吗?”苏轼十分感动,他更加勤奋而有志气了。几年以后,苏洵游学回家,又加强了对他的教导。父亲常常躺在长椅上听他和弟弟苏辙朗读诗文,时而纠正他们的发音,或替他们解释疑难。平时,父亲也出题要他们作文写诗。苏轼十岁时就有不少佳作了,在一篇《黠鼠赋》的短文中,他生动地描写了一只小老鼠如何巧妙地骗过了捕鼠人的情景。他的另一篇由父亲命题的评论性文章《复侯太初论》亦初步显示出他卓越的辩才。苏洵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趋向具有现实主义内容的质朴文风,反对一味堆砌华丽词藻和典故的空洞无物的文体。为了鼓励苏轼发奋读书和创新,苏洵曾特地送给他一块很好的砚石,而苏轼亦一直珍贵地保存着。在这个文学气氛极浓的家庭的抚育下,苏轼的才华得到了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苏轼和弟弟苏辙从小就同窗读书,以后又一起考中进士。苏辙也是出色的文学家,在散文方面有杰出的成就,与父亲、哥哥一道,同列于“唐宋八大家”。苏氏两兄弟由于政见相同,在政治生涯中的起伏总是相一致。他们在患难中互相帮助,在坎坷中互相慰藉。苏轼曾说:“我自少就了解子由(即苏辙),他天资聪颖,岂仅是我的弟弟,也是和我志同道合的益友啊。”而苏辙在哥哥的墓志铭上则写道:“哥哥无比关怀和照顾我的时候,是我的长兄;在不倦教诲我的时候,则是我的老师。”当时,苏轼和苏辙在不同的地方做官,他们经常写诗互赠,有时还在梦中彼此相会。苏轼有许多诗词是表达他对弟弟的想念和亲切感情的。26岁时,他平生第一次与弟弟分别。不久,他在给弟弟的第一封诗信中说:我尽力登高,眼看着你在残照的月光下,骑着一匹瘦马渐渐地去远了;我真是害怕岁月流逝的飘怱,不知今后在寂寞时由谁来给我以安慰呢?苏轼39—41岁时在青岛附近的密州当太守。一个中秋节的晚上,他举着酒杯,面对一轮明月,忽然想起了未能相见的弟弟,诗人的想象和激情一涌而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因景而写情,月亮不应与人有什么怨恨,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团圆呢?接着,笔锋突然一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时把想象推向人们未曾到过的境界:尽管兄弟相隔千里,但不也总是能够分享明月的光辉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便是他留下的千古绝句。确实,只有苏轼这样伟大的词人,才能用如此高远的意境将人间的纯真的友爱之情表达出来。
苏轼在19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年方十六的王弗为妻。早婚和父母作主,照例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习惯。王弗是个普通的四川姑娘,能够认字,爱好学习。苏轼读书时,她整日在他的身边不愿离去。开始,苏轼并不知道她能看懂,以后,当苏轼对一些篇章的内容稍有忘记时,王弗却能清楚地复述出来,这使苏轼很惊奇,一问,才知道她对其他的书籍也都能了解其大略。王弗性格温厚、稳重,而苏轼则生性坦率、豪放。有时候,他太容易相信别人了,不管和谁说话,都喜欢倾吐内心的秘密。王弗很了解自己的丈夫,时时提醒他要注意那种表里不一的人。平时苏轼会见客人,她就站在屏风后面细听。有一次,一位来访的客人与苏轼谈了很长时间。客人走后,她对他说:“你何必浪费时间和这个人说话呢?他一直在注意设法迎合你。”苏轼对妻子的感情是很深的,但王弗不幸在27岁时去世。十年后,苏轼还作了一首悼念亡妻的词。他满腔哀思地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真是至情至性之词,有人评论它“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是很中肯的。苏轼丧妻的第二年,父亲又去世。他和弟弟马上辞官,将父亲及妻子的棺木送回家乡安葬。
几年以后,苏轼再婚,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闰之是他在文学生涯中最活跃时期的伴侣。在夫妻俩相亲相爱的家庭生活中,苏轼还是一位好厨师呢,他特别会做一种“菊花鱼”的菜,其配料有菊花、甘蓝嫩心、姜片、酒、萝卜酱和桔皮等等,还发明了一种可以同时煮汤和蒸饭的简易烹法,称之为“东坡羹”。闰之和他生活了十五年,苏轼在为她写的祭文中,赞扬她是贤妻良母,对待前妻的儿子就象自己亲生的孩子一样,并且始终和他同甘共苦。他说他给予妻子的恩惠实在是太少了,他希望死后与她合葬。
苏轼有三个儿子:长子苏迈(王弗所生),次子苏迨、三子苏过。苏迈会作诗;苏迨娶了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孙女;苏过则是三兄弟中最出色的,他协助和照顾父亲,作父亲的秘书。在父亲的教导下,他成为诗人和画家,有留传至今的作品《斜川集》。他善于画竹石和冬景,北宋皇帝徽宗曾请苏过在一座新落成的宫殿的墙上绘画。
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都是文坛巨子,苏家亦成为历史上的文学世家。
四神兽之流氓rabbit于戊子年贰月拾三日午后留
『肆』 宋苏轼的故事
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性格豪迈,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一生虽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但对人生始终抱有超旷达观的襟怀;他同情百姓,关心生产,在各地为官期间,为当地老百姓切切实实做了许多好事。出于对苏东坡的喜爱,当地民间流传了众多关于他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