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动物园向非洲人的这场迟到的道歉,他们是如何道歉的
美国1958年把非洲人当作兽类对待,还建设了一个和人类相关的动物园。时隔114年,美动物园管理方才对非洲人的道歉。在当地时间2020年7月29日,美国动物园管理方发布声明对非洲人正式道歉。 并且表示以前没有公开谴责的举动伤害了许多人、几代人,我们对此深感遗憾。
现在奥塔·班加纪念组织在网上发布的请愿书,向动物园施压,要求他们在班加被囚禁的地方建一座纪念碑。这个组织目前正在募集万人签名,纽约动物园受到的压力是史无前例的。美国动物园的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对人权的不尊重更是对黑人的不尊重,存在种族歧视,因此这场道歉远远不够。真心希望种族歧视的悲剧永远不再出现!
㈡ 非洲人为什么对中国人那么友好
因为中国人的援助让很多非洲人的生活变好了,医疗、教育和就业有保障了,肚子也能吃饱了,还有各种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购买。
当然这种援助并不是宣传的无偿无私,而是以资源为代价的。就需求上来看,中国与欧美所做的并无区别,都是为了非洲丰富的资源而去的。非洲人也知道这些,但相比起象征性的给一点点屁用不顶的钱或者造几个聊胜于无的设施的西方国家,他们更愿意把资源卖给中国人。
这就像剪羊毛,西方人是一次性剃个精光,然后没有毛就割肉,直到把羊搞死拉倒;而中国人是一边剪羊毛还一边把羊养得棒棒的,让这只羊能不断生长优质羊毛
㈢ 中国人凭什么看不起非洲人,以及印度人
部分人连自己的国家都看不上,有瞧不起非洲人的不也很正常...只能说是心理扭曲吧。
㈣ 怎样才能把鞋子卖给非洲人
<<把梳子买给和尚》——让人拍案叫绝的营销小故事某公司创业之初,为了选拔真正有效能的人才,要求每位应聘者必须经过一道测试:以比赛的方式推销100把奇妙聪明梳,并且把它们卖给一个特别指定的人群:和尚。
几乎所有的人都表示怀疑:把梳子卖给和尚?这怎么可能呢?搞错没有?许多人都打了退堂鼓,但还是有甲、乙、丙三个人勇敢地接受了挑战......一个星期的期限到了,三人回公司汇报各自销售实践成果,甲先生仅仅只卖出一把,乙先生卖出10把,丙先生居然卖出了1000把。同样的条件,为什么结果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公司请他们谈谈各自的销售经过。
甲先生说,他跑了三座寺院,受到了无数次和尚的臭骂和追打,但仍然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一个小和尚,买了一把梳子。
乙先生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把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的头发都吹乱了。乙先生找到住持,说:“蓬头垢面对佛是不敬的,应在每座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头。”住持认为有理。那庙共有10座香案,于是买下10把梳子。
丙先生来到一座颇富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对方丈说:“凡来进香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回赠,保佑平安吉祥,鼓励多行善事。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
公司认为,三个应考者代表着营销工作中三种类型的人员,各有特点。甲先生是一位执著型推销人员,有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真诚感人的优点;乙先生具有善于观察事物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能够大胆设想、因势利导地实现销售;丙先生呢,他通过对目标人群的分析研究,大胆创意,有效策划,开发了一种新的市场需求。由于丙先生过人的智慧,公司决定聘请他为市场部主管。
更令人振奋的是,丙先生的“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于是,方丈再次向丙先生订货。这样,丙先生不但一次卖出1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
㈤ 黑人创造了哪些文明
这里说的只是非洲的文明,不包括南亚黑种人(如昆仑奴来的尼格里托人)
非洲是人类进化史上从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都存在过的大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这些发现使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内的人类学家得出了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结论。
考古学的材料证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远古时代,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川封固阶段的时候,在非洲大陆上就已出现了沸腾的生活。那时候,尼罗河流域还是不适于居住的沼泽,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却是一片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前,北非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大草原逐渐干旱而变成沙漠。
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埃及早在公元前五千年就出现了农业,懂得了栽培谷物和兴修水利。埃及人很早就发展了天文学,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当精确的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太阳历一年365天,分为三季,一季4个月,每月30天,最后一个月多加5天作为宗教节假日。它每年与回归年的误差仅约四分之一天。古埃及在公元前35世纪就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19世纪就知道如何计算正方形的边长和截头角锥体的体积,公元前21世纪左右埃及人就已经能够近乎精确地确定圆周率为3·16。
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至今巍然屹立在尼罗河畔开罗附近的宏伟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7世纪前后古埃及的杰作;它们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古代埃及劳动人民卓越智慧和辛勤劳动的不朽丰碑。
在尼罗河中游现今苏丹一带,公元前16世纪曾兴起一个库施帝国,它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远古时代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它的首都麦罗埃是地中海以南最大的炼铁中心,被西方考古学家称为“古代非洲的伯明翰”。
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北部是古代非洲文明的重要中心。公元一世纪前后在那里兴起的阿克苏姆王国,第四世纪时曾达到高度繁荣,国内的商品交换已发展到使用金、银、铜币的程度,那时创造的文字现在基本还在使用,高达60英尺的阿克苏姆大石碑和拉利贝拉岩石教堂是闻名世界的非洲历史奇迹之一。
远古时代就居住在马格里布的柏伯尔人,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就从事农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设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铜器制作。柏伯尔人公元前就建立过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两个王国,遗留下大批岩画艺术品。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从狩猎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驯养动物和培植农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产品,历史遗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画是西非人先放牧后田园生活的写照。西非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出现了精制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纪左右进入铁器时代后,先后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的古代帝国。
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物遗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标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后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国家,诸如拥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对外贸易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果王国、雕刻艺术品达到相当水平的库巴王国、社会分工很发达的布干达国等。
濒临印度洋的非洲东海岸,自古以来就进行着繁盛的贸易,早在纪元前就进行铁和盐的交易。15世纪上半叶,非洲东海岸已发展到能派使者远渡重洋到中国访问。
非洲不是如一些西方学者所描绘的那样只是“狮子出没的地方”,而是在远古时代就有高度文明的大陆。非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㈥ 女神都拒绝非洲人
绝对要拒绝。
小时候的我是看着中央台的《动物世界》了解非洲的,那时候对黑人还是有相当的好感的,觉得他们除了皮肤黑些,其他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长大后随着对黑人的了解逐渐加深,终于明白了它们只有少数是人类,大多数属于畜牲和披着人皮的恶魔,也明白了为什么它们不管到哪儿都会被歧视。
女孩去油站加油被黑人盯上,尾随,绑架到小巷里强奸然后用金属球棒击打头部致死,身上所有财物均被掠走。
㈦ 为什么非洲人很多信奉伊斯兰教
非洲占世界16亿穆斯林的四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北非﹐如利比亚﹑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苏丹﹑马里﹑尼日尔﹑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 在这些国家﹐穆斯林人口都占绝对多数例如尼日利亚穆斯林人口占总人口的50%﹐其余为基督教和土著宗教﹔许多老殖民地国家如多哥﹑莫桑比克﹑喀麦隆﹐穆斯林不是多数民族﹐但伊斯兰是最大的信仰人群﹐超过20%﹐因为当地人信奉各种土著原始宗教和一部分基督教徒。 埃及是非洲进入伊斯兰化最早的国家。穆斯林通过各种方式﹐如贸易﹑传教和战争﹐不但把伊斯兰传遍北非﹐而且教会他们使用标准的阿拉伯语﹐因此所有北非伊斯兰国家至今都是阿拉伯世界的一部分。 如今﹐伊斯兰已经遍及整个非洲﹐所有非洲国家都有穆斯林社会﹐但主要集中在北非和西非。
伊斯兰在诞生后第一世纪里就传播到了非洲﹐至今已有两亿多非洲居民信仰伊斯兰﹐集中在北部﹑东部和西部﹐是从十五世纪开始的西方殖民主义推行基督教遭到穆斯林强的烈抵制﹐也是今天同基督教竞赛发展的最强大对手。
一﹑东部非洲
东部非洲﹐它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外向型的文化性质﹐早在公元前两千年﹐上埃及女王谷的商人经常往来于庞特地区(The Land of Punt﹐即现代的厄立特亚﹑索马里和也门红海两岸的经济贸易区)。 古罗马称那里是“阿扎尼亚”。 伊斯兰的早期﹐第一批穆斯林为了躲避麦加迫害迁移到埃塞俄比亚﹐受到基督教徒纳加西国王的友善接待。 国王听到穆斯林在他面前诵读“麦尔彦章”《古兰经》﹐感动得流泪﹐同意穆斯林移民在他的国家定居。 当先知穆圣得知纳加西国王逝世时﹐在麦地那为他举行殡葬祈祷﹐证明承认他的心已归信伊斯兰。
根据阿拉伯历史记载﹐倭马亚王朝哈里法麦尔旺在696年派遣一个使团对埃塞俄比亚作友好访问﹐加强传统友谊﹐并且同王室大臣们商定了贸易和伊斯兰教育的协议。 又据埃塞俄比亚地方历史记载﹐公元八世纪有波斯设拉子“穆斯林七兄弟”在东非沿岸建立了一个王国﹐称作是“非洲设拉子人”。 那里是后来的阿拉伯部落和印度人移民点﹐在十二世纪就出现了明显亚洲血统的穆斯林。
阿拉伯历史学家艾尔-马苏德留下的著作记录了公元十世纪阿拉伯人海外贸易的昌盛时期﹐阿拉伯的贸易商船横渡印度洋﹐从东非到中国﹐中间有波斯湾和印度沿海国家﹐都是停靠的口岸﹐例如他在1154年描述的著名海上贸易航线﹐从阿曼到桑给巴尔。 十四世纪的摩洛哥旅行家白图泰到过摩加迪沙﹑蒙巴萨﹑基尔瓦﹐发现那里伊斯兰学者们熟悉沙斐仪学派的教法﹐社会法制参照阿拉伯希贾兹地区的准则。 从十二世纪到十四世纪﹐伊斯兰在非洲东部沿岸迅速传播﹐许多城市都形成了穆斯林小区﹐就地取材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十五世纪葡萄牙航海家伽玛1498年从欧洲沿非洲海岸线探查﹐一路上靠岸都看到阿拉伯商贾从亚洲到那里经商﹐借用阿拉伯航海图从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安全返回。 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许多非洲沿海城市﹐那里市容整洁﹐物产丰富﹐商业发达﹐人民好客﹐文明礼貌﹐许多地方有穆斯林小区。
公元1505年﹐葡萄牙国王向蒙巴萨第一次发动军事入侵﹐以船坚炮利攻占了那座斯瓦西里人的城市﹐宣布成为葡萄牙王国殖民地。 葡萄牙海盗一路征服和掠夺﹐从非洲直到印度﹐洗劫和占领了许多穆斯林的商业城市﹐直到中国的澳门岛。 葡萄牙的远征军向国王报告他们的战绩说﹐他们看到了世界各地都有安德鲁西亚(西班牙)式的穆斯林﹐他们自称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属地﹐抗拒信奉基督教。
二﹑北部非洲
公元640年﹐穆斯林大将阿慕尔·阿斯率军越过约旦河攻克东罗马占领的埃及﹐穆斯林在埃及站稳脚跟后﹐另一位大将伊本·阿比萨尔赫公元646至652年向北非全境进发﹐驱逐罗马军队﹐相继夺取了突尼斯﹑北部阿尔及利亚和撒哈拉以北大部地区。 又有穆斯林大将伍格巴·纳菲率领队伍继续向前﹐占领摩洛哥﹐直到大西洋之滨。 穆斯林大军稳定局面之后﹐宣布各种法律﹐保护居民安定生活﹐开始和平建设和促进经济贸易﹐并且宣传伊斯兰。 穆斯林在北非﹐在马背上取胜之后﹐下马教化民众﹐依信仰和法制为立国之本。 在横穿撒哈拉的商业通道上﹐所有的国家和种族都心甘情愿接受伊斯兰新文明﹐互相发展贸易和通婚﹐阿拉伯的新知识随同阿拉伯文全面进入北非﹐社会生活的阿拉伯化与伊斯兰化精神信仰齐头并进。
大学者谢赫阿布杜拉·亚辛1039年在北非开展穆拉比通运动(Al-Murabitun Movement)﹐对以柏柏尔民族为主的传统陋习和社会弊病进行伊斯兰化改良﹐例如宣传善良道德规范﹐减轻苛捐杂税。 这个改良运动雷厉风行﹐振奋了日益率领的社会风气﹐伊斯兰面貌焕然一新﹐并且在整个北非出现了历史空前的社会全面兴旺景象。 实行穆拉比通运动的地区包括摩洛哥﹑西部阿尔及利亚和安德鲁西亚(西班牙)。
兴旺发达的北非伊斯兰社会进入了第二代领导人时期﹐新领导尤素夫·塔希芬成功地把伊斯兰运动推广到更加辽阔的地区﹐直到尼日河流域﹐把北非的撒哈拉南北广大地区同西班牙南部的穆斯林区域从文化上连成一片。 摩洛哥人伊本·图马尔特是当时的伟大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年青时奔走于阿拉伯半岛和西班牙之间求学和讲学﹐受安萨里学派的影响﹐宣传流行于阿拉伯国家的穆瓦希德(认主独一)哲学思想。 他像高举的火炬﹐把切合实际的伊斯兰新思想从北非传播到安德鲁西亚﹐引起一系列社会改革﹐也造就了在他以后的数代学者﹐如西班牙科尔瓦多著名学者伊本·鲁西德。
北非著名的思想家伊本·哈尔顿(Ibn Khaln被欧洲历史学家承认是现代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开山鼻祖﹐他对北非和西班牙伊斯兰历史的沉浮发表过哲学观点。 他认为﹕寒来暑去﹐得失交替﹐其中有许多真主意欲的奥秘﹐文明高度发达的安德鲁西亚伊斯兰王国在1492年遭受北方野蛮民族入侵﹐被迫改为天主教国家西班牙﹐这是历史变迁的轮转。 伊斯兰进程中的失误不等于人类文明的滚滚大河就此断流﹔真理生生不息﹐暂时的败局﹐还将获胜返回。
三﹑西部非洲
公元十一世纪﹐伊斯兰才从北非传播到西非﹐当时在北非开展轰轰烈烈的穆拉比通运动消息传播到了西部非洲﹐引起上层社会的兴趣﹐视为高山锦行。 旅行家艾尔·祖赫利在公元1137年写到﹐当他来到马里时﹐看到许多人在四十年前就归信了伊斯兰。 马里曾经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王国﹐鼎盛时期是在公元1050年至1250年二百年间﹐吸引大批穆斯林商人进入那个国家﹐因为那里是非洲黄金交易中心。 十四世纪的马里国王是曼撒·穆萨﹐他率领一万两千人跨过撒哈拉大沙漠到麦加去朝觐﹐在埃及受到马木留克王朝国王的热烈欢迎。 马里国王携带大量黄金上路﹐在朝觐途中千金散尽﹐他们给过境的所有城镇都都留下了一笔财富。
摩洛哥旅行家白图泰在1352年到1353年访问了马里﹐当时的国王是穆萨的弟弟苏莱曼。 他的游记中记录了当时在马里看到法庭公正判案的情形和社会管理制度﹐人民享有高度自由﹐社会治安良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到处可以看到宏丽壮观的清真寺﹐主麻聚礼的穆斯林摩肩接踵﹐但是﹐他也记录了许多旧传统陋习﹐如在宫廷中森严的等级制度。
安德鲁西亚著名的旅行家巴克里1068年来到西部非洲﹐他记录了当时的三个王国的访问记﹕高沃﹑塔克鲁尔和加纳(Gao﹐Takrur and Ghana)。 有一次来到某西非王国的首都﹐见到许多经商的穆斯林﹐同他们交谈中获悉﹐穆斯林在这个国家受到特殊优惠﹐因为国王是新归信伊斯兰的穆斯林。 前些年大旱﹐多年颗粒不收﹐来了一位穆斯林长老﹐说能帮助他求雨﹐但国王必须归信伊斯兰﹐同他一起祈祷。 国王答应了这个条件﹐两人沐浴焚香虔诚敬意祈祷一整夜﹐凌晨乌云密布天降倾盆大雨﹐国王为此受到感动﹐命令砸烂所有宫廷庙堂中的偶像﹐他宣布归信伊斯兰。 他的子孙和大臣都跟随国王归信伊斯兰﹐并且严格遵循伊斯兰教规。 当地民众多数保持土著信仰﹐但国王拨款建立了许多伊斯兰学校﹐延聘国外伊斯兰学者教学和宣教﹐据说当时国王奉养了四千二百名伊斯兰教师﹐在各地传授伊斯兰。
公元十五世纪﹐西部非洲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发达的桑海国﹐国内有两座大城市﹕提姆布克图(Timbuktu)和杰尼(Jenne)﹐这两座城市是伊斯兰文化教育中心﹐各国学者云集﹐群英荟萃。 市内大清真寺是安德鲁西亚大建筑师精心设计的杰作。 阿拉伯著名的学者西迪·阿布杜尔-拉赫曼来到提姆布克图旅行﹐发现那里的伊斯兰法学水平很高﹐留下多年向他们学习。
西方殖民主义出现在西非之前﹐有两个文明古老的国家﹕卡内姆(Kanem)和博努Bornu)﹐从十三世纪开始接受伊斯兰﹐兴旺发达到十五世纪﹐拥有二百多年的伊斯兰历史文化。 博努建立了哈里法政权﹐全面实行伊斯兰法制﹐国王伊德里斯·埃拉伍玛1570至1603年在位﹐首都加扎尔加姆(Gazargamu)。
公元十七世纪﹐西部非洲学术发展形成了众多书香门第﹐祖传学者世家﹐多数人从事商业和教师。 十八世纪开始了西方殖民势力入侵﹐城市出现腐败和治安混乱﹐多数学者世家的弟子们迁移到乡下和山区躲避市井烦扰﹐韬光养晦﹐闭门治学﹐传授弟子。 著名的学术世家学者大约有五百到一千人﹐有些人在乡间著书立说﹔也有人从事苏菲伊斯兰哲学研究﹐如卡迪里教团﹔也有许多学者在各地乡间办书院﹐学生从各地慕名而来﹐师生同甘共苦﹐边劳动﹐边授课﹐实行严格的经堂生活和圣行。 学成结业的学生们﹐有的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伊斯兰宣教事业﹐也有人就地进入城市经商或办学﹐扩大伊斯兰影响。 例如﹐最负盛名的一个书香之家﹐托罗德比家族(The Torodbe Clan)﹐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学者大家族﹐从十七世纪开始延续到现代﹐代代相传﹐每代都有著名大学者。
西部非洲伊斯兰学者隐居山庄和乡间﹐对社会政治影响很大﹐三百年西非殖民历史﹐每次起义都有伊斯兰弟子的领导和参与﹐他们发动民众造反和抗议﹐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和本国崇洋媚外的帮凶小朝廷。 从十八世纪以来﹐伊斯兰的学者们领导民众争取独立运动﹐前仆后继﹐直到二十世纪中期﹐他们为非洲殖民主义送葬﹐所有的西非国家都获得了独立﹐但是改造社会的斗争还在继续﹐这是他们的吉哈德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