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厦门特区40周年宣传

厦门特区40周年宣传

发布时间:2021-05-19 15:41:36

1. 深圳经济特区已40周年,你对深圳有什么印象吗

深圳经济特区已经有周年,你对深圳有什么印象?

现在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在快速的发展,而深圳更是我们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城市,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的一线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到大都市,深圳完成了质的飞跃。而现在距离深圳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40周年了,而在这40周年深圳每一次都在刷新我对它的认识。

现在深圳已经伴随着我们的祖国发展已经有了40年,在这40年当中它经历了风风雨雨,它有今天的成效是通过它的努力与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效。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换,希望这座城市能够继续保持他们的风采,引领我们走向强国的道路,相信我们离那一天已经不远了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走向复兴之路。保持现有的速度继续努力向前,我们祖国一定能够重新站在世界之巅,恢复之前的雄风。

2. 厦门经济特区的特区起源

湖里,一片神奇的热土,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
如今,走在湖里大道上,随处可见两侧林立的通用厂房,这些就是在20多年前为厦门经济特区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的最早的引凤之巢,第一家外资企业、第一个投资的台商、第一份外单的签订都诞生在这里,它们记录和见证了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每一步。
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区,现在的我们能够想像到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荒芜吗?据介绍,当时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的领导和工程师在地瓜地里实地考察工作时,每人手里都要拿着一根竹棍,因为那地里常有老蛇出没,拿木棍就是要防止被蛇咬。
湖里位于厦门岛西北角,东、西、北三面临海,港区开阔,水深不淤,海岸线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建设经济特区的理想之地。
当时的湖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被人戏称为“厦门的夹皮沟、西伯利亚”。然而,自从厦门经济特区建立起,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就永远地载入了厦门发展的史册。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准在厦门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土地作为经济特区。当时的厦门经济特区,只是湖里一块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仅地方小,而且是寸草不生的荒芜沙地,白手起家困难大不说,也无法利用厦门原有的资源基础。
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破土动工,这就是开启厦门历史的著名的“湖里第一炮”。随着一声开山炮响,经济特区破土动工建设。
毫无疑问,厦门获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全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是厦门乃至福建省非常重大的一件事情。
老林是土生土长的老厦门人,与共和国同龄。他说,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湖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建筑物。经济特区破土动工的地方,就是现在厦华电子厂房附近的一个小山丘上,当时还种着一大片的地瓜、花生。
对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伊始的情景,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开远曾记忆说,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的湖里是一大块荒地,除了地瓜地就是梯田,相关领导讨论工作都是在地瓜地里边进行的。

3. 厦门经济特区的特区腾飞

2009年7月24日,厦门市市长刘赐贵向在厦门的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作政情通报时,透露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要扩大到厦门全市的思路。刘赐贵表示,将积极向中央争取,把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争取中央批准扩大特区范围,实现行政区划、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三区合一”。
刘赐贵表示,20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范围一直没变,岛内是特区,岛外不是特区,使一些工作不好开展。比如厦门有特区地方立法权,但特区法规只适用于特区范围,也就是岛内,岛外就不适用,造成“一市二法”;政府鼓励企业向岛外发展,但岛内是特区,有特区优惠政策,岛外不一定有,企业搬出去反而吃亏了。因此,很有必要将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市。
这就意味着厦门经济特区的面积将达到1565平方公里。
在7月22日前,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2009年下半年,厦门城市建设重心将从岛内向岛外转移。岛外新城区将以翔安隧道、翔安南区和厦门新站营运中心、环东海域等重大片区和项目为依托,尽快完成工程建设和环境的美化。于伟国说,“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推进岛外新城区建设,为新城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良的载体,使岛外新城区形成高品位的风格和特色。”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市委书记与市长相继发表关于厦门未来的发展讲话,这都在表明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厦门经济特区正在强力向岛外发展。
老许是同安人,已经63岁。他说,由于现实的差距,厦门岛外不少人确实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如果将来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岛外,别的不说,至少大家都是特区人,感觉会好很多。
在将来的某一天,矗立在厦门大桥桥头的“厦门经济特区”标志性路碑,也许会搬迁到另外的地方去吧,因为届时的“厦门经济特区”已经非彼时的“厦门经济特区”了。

4. 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庆典有何重大意义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周年庆典其实证明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是正确的决策。

5. 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有什么庆祝活动

深圳,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如今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一切的变化,源自于1980年8月26日的一纸批文——就在那一天,深圳获批设立经济特区,从那时起,深圳就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所以,那一天对于深圳、对于深圳人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

40岁,对于人来说,方入不惑,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对于城市来说,一样是快马加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好时机。祝福深圳,在下一个40年,创造更耀眼的辉煌!

6. 厦门市的特区精神指什么

厦门市的特区精神指:文明,开明,守信,开拓,竞争,奉献。

7. 特区40周年是几号

8月。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中通过了由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这一天,被称为“深圳生日”。

(7)厦门特区40周年宣传扩展阅读:

深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大陆经济总量第四大的城市。如今,它排在上海和北京之后,是中国内地经济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在《经济学人》2012年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排行榜上,深圳位居第二。

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3′、东经114°38′、北经22°24′、北经22°52′之间。位于广东省南部,东临珠江口,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珠江口和伶仃洋以西;深圳河的南面与香港相连;北临东莞、惠州。

8. 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你有什么想说的

深圳特区成立40年,从一个很小很小的小渔村,变成现在一个全国前4的一线城市,至于他到底排第几可能有争议,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深圳这个地方经过40年的发展,他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当的高了。

会不会有下一个深圳的出现,个人认为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现在杭州就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这里,因为现在它经济发达程度还不是特别高,房价水平没有那么高,地租自然就便宜那些,然后景色也相当的不错,所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深圳的,只不过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而已,而且下一次的发展到底集中在哪个主要的方面可就不一定了。

9. 厦门特区精神是什么

风云已过玉人不在
具有哲理性的经典情话
却发现过往的幕幕不停闪现
6

10. 改革开放三十年 厦门有哪些重大变化四大方面,谢谢!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与厦门特区40周年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8暑期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102
地区性汽车的营销策划方案 浏览:610
教室亲子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284
培训计划编制工作方案 浏览:26
最新新教师培训方案 浏览:86
美容院双十一促销方案 浏览:987
日威电器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625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 浏览:517
2018年学校提高培训的方案 浏览:422
河北省执法局安全生产培训方案 浏览:267
自考电子商务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浏览:941
班级晨会策划方案 浏览:204
高中主题班会策划方案流程 浏览:546
营口家装电子商务平台 浏览:103
东北财经电子商务 浏览:484
2018小学寒假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816
义务教育法培训方案 浏览:243
统战部制度培训工作方案 浏览:445
服装公司国际商务会议策划方案 浏览:529
餐厅年夜饭推广方案 浏览: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