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荆楚网的荆楚网简介
荆楚网,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主办,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是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湖北省唯一的重点新闻网站,现已获取互联网信息服务(ICP)经营许可证、网络广告经营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经营制作许可证,并拥有互联网出版等资质。荆楚网作为主办单位新闻资讯的网上出口,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论坛、博客、微博、播客、手机、网上直播等多种手段,每天24小时向全球网民发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2013年,荆楚网跻身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前列,成为湖北最大的外宣工作平台。荆楚网自2004年开办以来,相继获评“中国新闻网站十强”、“中国报社网站十强”、“最具营销价值门户网站”、“最受欢迎的党报党刊网站”,两次荣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网络媒体”,先后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荆楚网拥有新闻、图片、评论、视频、论坛、博客、汽车、房产、旅游、金融、健康、教育等四十多个频道以及湖北省内17个市州的门户网站。其中,荆楚网新闻频道是湖北省最及时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荆楚网东湖评论频道是荆楚网重点打造的网络舆论主阵地,曾获“2009年度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频道)”,2010年度湖北新闻奖新闻专栏类一等奖;荆楚网东湖社区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性网络互动平台,如今注册用户过百万。荆楚网坚持按大众传播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打造中国名网、奠定世界影响”为奋斗目标;致力建设百姓身边的世界性媒体,打造湖北最及时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最权威的口碑聚合平台、最贴心的社区服务平台、最便捷的网上交易平台。
⑵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是中共湖北省委的机关报。出版10天后,遵照中共中央华中局把工作重点放在新解放区农村的指示,8月5日改为《湖北农民》报。1950年6月1日起,经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又改出《湖北日报》。1951年7 月1日,新创办《湖北农民报》,两报并存。《湖北农民报》于1953年4月28日停刊。1963年元旦开始出版的《湖北日报农村版》,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停刊。 《湖北日报》主要面向全省,及时宣传报道本省和全国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形势,对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许多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作了突出生动的宣传。
创新理念
编辑
在中国各种形态的传媒中,党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读者对党报信息的信任率高达55.79%,而晚报只有19.82%,网络只有7.8%。从具体内容看,在接受重大决策资讯方面,受众也更青睐党报。但随着我国报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党报走向“小报化”道路,降低了作为党报的权威性;有的则固守旧有模式,缺乏应有的影响力。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生命源泉。从媒体的社会功能来说,媒体总是处在时代变革的最前沿,而社会实践
湖北日报
总是如同奔腾东流之水,疾步向前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指导媒体实践的理论也就必须不断地创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过程,对党报提出了一系列亟需从理论高度予以回答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推进党报理论创新的重要契机。《湖北日报》正是着眼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从党报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所处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了“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即以务实、开放、求真的心态冷静观察社会走势,站在为党和人民利益服务的高度,加大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信息传播和导向的力度,最后达到为中心工作服务、为“三个文明”服务的深度。
媒体公信力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或者说是媒体在公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
公信力决定媒体的影响力。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感”,就是媒体的公信力之“源”。而媒体的公信力,就是党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党报之魂,在未来的媒体市场上,谁的公信力高,谁就处于优势地位。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既能提高媒体的舆论导向水平,发挥社会效益,又能使媒体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赢得受众,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作为“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的具体实践,《湖北日报》从报纸的新闻观念到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均进行了全面变革,建立了创新型的新闻生产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夯实报纸公信力的制度根基;把责任感化为导向意识、职业精神和宣传艺术,在强化主旋律报道中提升党报公信力;把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于办报始终,以亲民性、亲和力、亲近度实践“责任造就公信力”;
强调文体创新,强调标题的美感、动感,版式编排也更适应读图时代和信息快餐化时代的读者需求。
共同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成为《湖北日报》搞好新闻报道的强大动力,有力推动了“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实践。
提升影响力
编辑
影响力通过受众的阅读来实现。《湖北日报》运用创新的手法,力求把新闻做近、做活、做巧,并运用美的载体呈现,提高新闻报道的亲和力,达到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把题材做深、做透
对重大新闻报道如《中部崛起·吾楚有责》,如“视点”版、“经济”版等,集合文字、图片、评论、专家评说、官员观点等内容,多向度、多侧面、全方位开发资讯。受众阅读一篇重大题材的新闻作品,可以由一件事旁及其他,由一个点扩展到面,由现实走进历史,由感性进入理性,获得丰富的信息。
把新闻做近、做活
新闻报道的好多题材抽象、有硬度,如果以抽象报道抽象,以硬写硬,当然就干、空、板、死。《湖北日报》在报道这类题材时巧用点子进行转化:其一,话题性的题材运用事件、记者访谈等方式予以转化,让受众可触可摸;其二,概念性的题材运用人物故事、风俗文化转化;其三,硬件题材运用细节、情感转化;其四,文件、政策等刊载在上下满意的结合点上转化。
把版面做新、做美
大胆改革传统党报的报型,采用国际流行的黄金报型,对版式进行新的设计。在版面的布局上,追求简洁、明快、立体、形象的美学风格,让图片新闻上头版头条。所有这一些都切入了受众的美感心理,切入了受众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满足心理,切入了受众喜欢冲击力的心理。版面做新了、做活了,也就具有时代的审美风度、美学气质,跟上了时代信息化的节奏,具有亲和力,具有了“用一秒钟锁定你的注意力”的魅力。
把形式做巧、做精
如“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每篇报道由引子、正文、图片、结语四部分构成,引子提出一个荣辱观方面的问题,以引入正文,结语引用古人或大师观点,对所报道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做简要点评,收画龙点睛之效。采用影像点评、文配图等形式,使版面清新、读者乐见。重要报道采用题文分离法,在一版头条位置发照片和内容提要,而将整版的相关报道安排在后面的新闻版。让图片上一版头条,形成亮点。为了生动反映本报评出的10佳通讯员的事迹,采用让通讯员自己谈写稿中的酸甜苦辣的形式,并为每人配一张人头漫画,深受通讯员欢迎,把这天的报纸当作了珍藏品。
⑶ “武汉返京女”备受舆论,她为何短时间火爆网络
“武汉返京女”在疫情期间,可以说备受外界关注,存在着很多疑问。大家都好奇,她究竟如何离开武汉,年1月23日10时起,武汉封城,各个交通站暂时性封闭。除了一些特殊工作人员,武汉公民基本上,不能离开该地。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避免将疫情,传播到周边城市,犹如“壮士断腕”。当日14时许,湖北省内多处高速公路入口、收费站口封闭。 而这位“武汉返京女”,究竟是何方人士,能够正大光明的离开武汉来历。这则消息被曝光后,瞬间在网上引起很大争议,火爆网络。
⑷ 近半年社会舆论有哪些 (人或社会现象)
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诸多制假、售假事件,让公众对于制假者、售假者深恶痛绝.食品安全问题也十分突出。
. 1、双汇瘦肉精事件2011.3.15
近期河南瘦肉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有报道双汇重庆区域经理在卖场大吃火腿肠,引来民众冷眼旁观,10年间瘦肉精屡禁不绝,添加瘦肉精喂出来的猪不仅颜色光亮,而且可以增加猪的瘦肉率,现在人们都关注身材,不吃肥腻的肉,这也导致饮食习惯吃瘦肉,而添加瘦肉精的猪肉正好符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瘦肉精事件一出大家都在徘徊这肉还吃不吃?
2、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2011.3.25
中医上说,春天是生发阳气的时节,而韭菜性温,可以增强人体脾胃之气。然而,就在3月下旬,本该补气健脾的韭菜却让河南南阳4个家庭的10口人中毒住进医院。中毒原因系在流动菜贩购买残余农药超标的韭菜。这些菜贩,以前他们就没有种过韭菜。就在一边庄稼地中间种了一点,也没有种植的经验,自己私自使用一些违禁的农药,就造成了超标的现象。
3、甘肃平凉牛奶亚硝酸盐中毒事件
4月7日平凉市崆峒区发生牛奶中毒事件,39名中毒患者被送往当地两家医院救治,患者以14岁以下儿童居多。其中,3名婴幼儿死亡,均不到2岁,最小的不到2个月。最终该事件确认为亚硝酸盐特大投毒案件。
作为防腐剂而应用在肉质食品里的亚硝酸盐一直被认为是致癌物,一般腌制品、发酵的食物、咸鱼、腊肉、熏肉、酸菜等中会存在亚硝酸盐,牛奶中添加亚硝酸盐是头一次,误食亚硝酸盐后可造成心脏呼吸衰竭,心肌受到创伤,形成心肌炎;亚硝酸盐还可引起食管癌、胃癌、肝癌和大肠癌等。
4、重庆一公司购26吨三聚氰胺奶粉生产雪糕被查获
记者从重庆市公安局获悉,重庆警方查获一批重达26吨的外省来渝“三聚氰胺”奶粉,抓获5名涉案人员,其中3人被刑拘。所幸的是,该批次奶粉尚未流向生产及销售环节。重庆警方透露,2011年3月25日,警方接到线索,重庆吉喜达食品有限公司用于生产冰糕、雪糕等食品的原料奶粉中涉嫌含有三聚氰胺。接报后,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第一时间封存扣押了该公司库房的16.25吨原料奶粉,顺藤摸瓜查封了储存于重庆外运储运公司仓库内的10.475吨剩余奶粉。
5、水银刀鱼事件 4月9日
4月9日,江阴一顾客在城中菜场购买了12条刀鱼,加工时发现其中3条体内掺有不明物,经无锡市公安局物证部门鉴定为水银。注入水银使刀鱼增加重量卖出更高的价格,还可以让死刀鱼看起来更有光泽。
水银学名“汞”,是唯一在常温下呈液体状的金属。然而经过灌装水银加工过的刀鱼,简直就成了毒鱼,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一般人体吸食少量就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
6、多地曝用牛肉膏让猪肉变牛肉多吃致癌 2011.4.13
在安徽查获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经过腌制,可让猪肉在90分钟内迅速变身“牛肉”,猪肉冒充牛肉,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而食用者在外观上也几乎分辨不出来,业内人士透露,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冷冻食品以及烧烤类食品中,这种牛肉膏早就是造假的手段之一,据悉,牛肉膏中含有的各种氨基酸、I+G、味精、水解蛋白等。其实是复合添加剂,是食用香精的一种,用量应有限制,吃多了则可能致癌。
7、黑芝麻浸泡成“墨汁”疑染色 2011.4.15
记者发现在北京某批发市场一摊点销售的黑芝麻,在水中浸泡十多分钟后变成“墨汁”,消费者怀疑黑芝麻被染色,黑芝麻营养丰富,但产量少,一般比白芝麻的价格高。黑芝麻皮上有天然的花青素,放在水里会慢慢地溶解出来,也会褪色,如果黑芝麻泡在水里,黑色一下子就出来,这种现象肯定不正常,很有可能是芝麻上染了东西。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一般的农产品质量检测都是定向检测,关于黑芝麻是否被染色没有定向检测物,所以无法进行检测。
8、青岛福尔马林浸泡小银鱼事件2011.4.15
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外观无色透明, 具有防腐、消毒和漂白的功能。不同领域有不同作用。青岛最近检查了一批使用福尔马林和工业烧碱浸泡小银鱼,浸泡过的小银鱼更好看,体积增大,有弹性,不容易腐烂。但是食用这种小银鱼后会造成消化道灼伤,严重的可以导致消化道穿孔,甚至休克。特别是长期接触甲醛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生殖能力缺失,甚至是白血病。
9、染色馒头事件2001.4.11
4月11日,央视“消费主张”曝光上海华联等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其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采访中,一生产馒头的工人称“这些馒头打死我都不会吃”。不禁令消费者咋舌。2011年4月13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吊销了生产“染色”馒头的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依法刑事拘留。
10、毒生姜事件2011.4.15
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万寿桥工商所执法人员接到群众举报,在辖区一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内,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吨。据工商执法人员介绍,不良商贩将品相不好的生姜用水浸泡后,使用有毒化工原料硫磺进行熏制,熏过的"毒生姜"与正常的生姜相比,看起来更水嫩,颜色更黄亮,就像刚采摘的一样。
11、回炉面包重新卖
4月18日,广州连锁面包店“甜心客”被员工爆料面包店回收过期面包,每天回收过期的面包“重新组合”后再卖给消费者。一般面包的保质期为两三天,到了过期的那天早上就会下架运到生产车间重新组合。回炉再造的面包,它们单凭外观难以辨出新鲜度如何,而售价不输于其他面包。只有吃了才能感觉口感混杂,消费者避免不了上当受骗。
12、毒豆芽事件2011.4.17
毒豆芽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豆芽,它外表看似新鲜,但是至少含4种违法添加剂,尿素超标27倍。2011年4月17日,沈阳警方端掉一黑豆芽加工点,老板称这种豆芽“旺季每天可售出2000斤”沈阳市农委法规处杨宏介绍:“生产豆芽过程中是不允许使用任何添加剂的。而该黑加工点使用了至少4种添加剂,其中尿素严重超标,恩诺沙星是一种兽用药,6-苄氨基腺嘌呤是一种激素。加入尿素和6-苄氨基腺嘌呤可使豆芽长得又粗又长,而且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增加黄豆的发芽率。但是人食入后,会在体内产生亚硝酸盐,长期食用可致癌。
13、北京部分影院爆米花桶被曝含致癌荧光增白剂 4月22日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22日在北京发布了对京城5家影院爆米花筒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从影院售卖的爆米花桶的颜色上来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一部分爆米花桶内侧颜色较白较亮,另一部分爆米花桶内侧呈现乳白色。颜色较白的纸筒在紫外分析仪下呈限量刺眼的蓝色,说明纸筒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含有致癌物的荧光增白剂。
14、蒙牛学生奶“中毒”?
4月22日,陕西榆林市251名学生因饮用蒙牛集团统一配送的学生奶出现发烧、呕吐、肚痛、腹泻等症状。对此,蒙牛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检验结果出来之前,并不能下结论为“中毒”,并认为早晨空腹喝牛奶可能导致腹泻。甚至有专家认为是学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业内人士认为,蒙牛的这个解释十分牵强。但榆林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官方检测报告,结果显示其牛奶未检出致病病菌。
15、墨汁粉条事件2011.4.23
“红薯粉条”这样造:墨汁+柠檬黄+石蜡+果绿或增白粉,用玉米淀粉制作所谓的“纯红薯粉条”,为让色泽形似、口感筋道,竟然添加墨汁和工业用料石蜡。4月23日上午,中山市质监局在港口镇铺锦村偏僻鱼塘处查封一家粉条工厂,当场查获约1万斤假粉条成品。令人惊讶的是,这家工厂证照齐全。检查发现,该作坊的红薯粉是用普通玉米淀粉做原料。现场还发现大量墨汁、柠檬黄60、果绿等添加剂,黑色液体也正是由这些添加剂兑成。执法人员查获了1万多斤已包装好的“纯红薯粉条”成品,还有大量半成品在晾晒或浸泡。执法人员称已经有很多市民吃了从市场上买的红薯粉后上吐下泻。
16、死猪泡农药腌腊肉
4月27日记者曝光了广州一非法作坊在死猪中拌入剧毒农药腌制腊肉,并且公开销卖。白云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易忠说,该窝点使用的盐很可能是工业用盐,而现场发现的敌百虫是剧毒物质,绝对不允许添加入食品内,“该窝点除非法生产,还涉嫌在食品中添加国家禁用的物质”。而这间非法作坊所生产的“问题腊肉”,不仅堂而皇之地流入白云区多家农贸市场,甚至还摆上了附近一家“张家港市好又多连锁超市”,每日购买此种腊肉的街坊络绎不绝。
17、重庆“毒花椒”事件2011.4.28
“罗丹明B”,俗称“大红粉”,呈红色粉末状,部分不良商贩将其作为苏丹红替代品,属于非食品原料,会导致人体皮下组织生肉瘤,具有致癌和致突变性。2008年,我国明确规定禁止将其用作食品添加剂。4月28日,重庆市九龙坡区公安分局通报称,当地警方查明一起销售毒花椒案件,查获上万斤毒花椒,该毒花椒中含有致癌物罗丹明B。今年3月25日,重庆市九龙坡区质监局从重庆某食品生产基地送检的火锅底料和麻辣鱼底料中检验出罗丹明B。
18、塑化剂事件
2011年4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里面含有DEHP,浓度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追查发现,DEHP来自昱伸香料公司所供应的起云剂内。此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连日来,台湾岛内多家媒体均对此事进行报道,相关机构仍在持续追查相关食品业者。台湾日前出现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中加入有害健康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事件。
截至6月6日,受事件牵连的厂商已经达到278家,可能受污染产品为938项。 截至6月12日,大陆4家企业8个样品中检出塑化剂类物质,其余样品未检出。另外,抽检的140多份方便面样品,未发现人为添加塑化剂的情况。
19、爆炸西瓜20115.13
2011年5月8日开始,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延陵镇大吕村,某瓜农种植的40多亩西瓜还没有成熟就纷纷炸裂开来,截止5月13日此事件被各大媒体曝光,其数十亩西瓜已满地“开花”。因该瓜农“5月7、8、9三天,我们确实使用了膨大剂,但使用的时候已经出现大幅度炸瓜的情况。”各媒体纷纷把“膨大剂”推至风口浪尖。
现在常用的膨大剂,属植物激素。其主要成分是氯吡脲,这是一种广泛应用在水果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膨大剂的降解很快,也很容易被身体代谢掉,因此对人体的毒性是非常弱的,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报道称这种膨大剂跟西瓜的爆炸有直接关系,“膨大剂”也不可能直接促进西瓜吸水,增加西瓜内的压力。如果没有天气、水分以及肥料等条件的综合影响,膨大剂是很难发挥作用的,不用说让西瓜爆炸,就是让西瓜快速长大都是问题。将爆炸元凶的大帽子扣在膨大剂头上有失公允。
截止6月1日,受此事件影响,各地大批西瓜严重滞销,瓜农迫切需要权威部门能给“爆炸瓜”一个说法。
20、广州市场现“染色紫菜” 浸泡多次仍掉色
家住海珠区工业大道北的邓女士前往家附近的梅园南菜场买回的紫菜,反复洗了好几次,仍然会掉色,邓女士怀疑买到的紫菜,有可能是被染色过的。至于用来染色的色素究竟是怎样的色素,对人体的健康又可能造成多大危害,目前都还是未知数。
21、广东发现含高浓度亚硝酸盐的染色燕窝
6月3日,广东查获的染色燕窝,大部分都是用白燕窝染色而成,“而且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不良商家所用的白燕窝都是质量差、外观不好看的低价白燕窝,所含的亚硝酸盐的含量都很高,有的甚至达到了几千毫克/公斤,对人体危害很大。”不过,并不确定是直接用亚硝酸盐染色,还是染色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而残留的。
23、揭秘珍珠奶茶吃珍珠等于吃塑料
珍珠奶茶,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台湾风味饮品传入大陆后,其独特的口感曾满足了无数人的舌头和胃,而传说中的丰胸奇效,更让无数女性对它倍加青睐。不知不觉间,手捧一杯珍珠奶茶漫步街头俨然成为一种时尚。
但你是否知道,或许,你手中的那杯所谓的珍珠奶茶中除了各种食品添加剂外,根本就没有“奶”和“茶”,就连那咬头十足的“珍珠”,也不过是多种添加剂的混合产物而已。
⑸ 湖北日报简介
湖北日报》创刊于1949年7月1日,是中共湖北省委的机关报。出版10天后,遵照中共中央华中局把工作重点放在新解放区农村的指示,8月5日改为《湖北农民》报。1950年6月1日起,经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又改出《湖北日报》。1951年7 月1日,新创办《湖北农民报》,两报并存。《湖北农民报》于1953年4月28日停刊。1963年元旦开始出版的《湖北日报农村版》,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迫停刊。 《湖北日报》主要面向全省,及时宣传报道本省和全国工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形势,对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许多著名英雄模范人物作了突出生动的宣传。
中文名称
湖北日报
语言
汉语
主管单位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
创刊时间
1949年7月1日
历史沿革
听语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北日报》大力推行新闻改革,坚持以新闻为主体,加强和改进消息报道,增强报纸评论工作,调整版面并开辟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专页、专栏和副刊……《党的生活》、《学习》、《读青来信》、《时事窗》、《东湖》、《星期天》、《科技之窗》等。言论方面除了社论、评论员文章外,还辟有《大家谈》、《热风》、《灯下漫笔》、《读者论坛》等。
《湖北日报》注意按照新闻规律改革新闻报道,提出重点解决“三个面向”(即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和新闻报道“新、宽、快”的要求。经济报道从抓三性(季节性、技术性、业务性)转变为抓政策、抓问题、抓典型;努力增加动态新闻,积极改进其他形式的新闻,提高报道质量,严防报道失实。1984年,《湖北日报》还对内部机构进行改组,重点是把过去按行政、行业对口设宵机构,改变为按报纸工作特点和规律,编、采、通相对分开设箴机构,裁并经济部、政宣科教部为新闻编辑室,理论文艺部改为副刊编辑室,新设记者部、摄影部、新闻研究室;在经营管理上增加经理部、计财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期举办新闻干部训练班。
《湖北日报》1985年的日发行量为46万份,并经批准从1984年起向国外和港澳地区发行。
到1985年底止,湖北日报社历届主要负责人有陈冷、李泽、谢丰、余英、任崇、雷行、顾大华、戈枫、段钟南、海波、张涛、樊坤、周传仁等。
报刊影响
听语音
《湖北日报》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系列报刊中的龙头报纸,是报刊舰队的旗舰。报头的湖北日报四个是从鲁迅先生的笔记里摘抄下来的,50多年来,《湖北日报》不断改版扩版,现日出对开12版,为A、B、C组合版式结构,彩色印刷。在9个新闻版的基础上,设有《东湖》、《理论周刊》、《舆论监督》等10多个专、副刊。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锐意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坚持指导性与新闻性、权威性与服务性、思想想与可读性的统一;政策宣传、经济报道、时事评论、舆论监督是其重要功能;树立典型、尝试挖掘、批评追踪影响深远。作为省委机关报,她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政府关于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宣传报道的权威性、真实性、有效性深入人心。她特别重视经济报道,经济领域的深度报道被各级领导视为驾驶经济工作的思想库。作为大众传媒,她及时、准确地报道省内外、国内外各类新闻,提供大量有价值信息,其内容贴近社会贴近读者、贴近生活区。“强化权威意识,围绕中心工作,研究现问题,紧扣生活脉搏”,是《湖北日报》全体办报人员发始如一的追求。
⑹ 求事例,所有展现网民力量,体现舆论力量的事例
你用了个“所有”。
那谁能回答你???这个贴子装不下那么多!
⑺ 湖北那边有专门的关于通信行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吗
多着呢,抄现在哪里都有,网上都可以找一大片,但是是否真的能起到舆情监测、预警的作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看到这个市场不断做大,都涌进来的,但实际上根本不是做着相关的企业,这点务必要把眼睛擦亮,因为这个行业说实话,没有技术实力的话,只是表面很花哨的话,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舆情监测国内做的就比较早的,有些特色的,就不外乎那几家,乐思、方正、人民网等
⑻ 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面对网络时代,舆情随时随地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呢?专首先,网络舆情是社会属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可以通过系统的抓取,据朋友说五节舆情好像还不错,个人建议具体可以联系下公司看看呢~
⑼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的介绍
湖北抄省广播电视总台于2006年3月成立,是省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和中心工作服务,负责总台基本项目建设、事业产业发展、广播影视科技、网络传输覆盖、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总台及直属单位的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宣传工作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
⑽ 湖北荆楚网的舆情总监是傅文仁吗,经常在华中师范大学讲课吗 人品怎么样 求傅文仁照片和以上问题解答
确实有这个人,但是根据荆楚网和湖北日报网站的人员职务名单看荆楚网没有这个什么舆情总监的职务,可能是自封的吧(修改回答:搜索结果发现此人还有什么大数据中心主任的名头)。人品这个问题,既然问人品就说明你可能发现人品不怎么样。荆楚网内部有人知道此人的情况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