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网络意识形态 存在哪些问题 下一步措施
如何看待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无疑成为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之一,由于互联网的传播有着快捷性,以及便捷性,使得它所传播的内容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维护互联网的秩序也成为了新的课题。
我们今天该如何去认识网络时代的信息?又该如何去看待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之前我们在主流媒体上也看到这样的文章,比如说像“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样的呼吁,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地维护网络的(秩序)安全。那么实际上我们也有自己的疑问,比如说我们要怎么去看待这个网络秩序之后的网络监管的问题,中间是不是有一个度会存在?比如说网络监管和言论自由,这两个会不会有冲突?中间的度又怎么样去把握?
这是一个特别难把握的度,这就存在着我们对网络自由它的限度的这个理解,而且我们讲了,任何自由它都不是绝对的,所谓的不是绝对的就是说它有界限,你的秩序也好,你的监管也好,你的自由也好,都得要在法律的底线和道德的底线上来进行。
田桐:那么实际上我们在,尤其是近两年,经常会发现这个网络反腐,包括微博反腐,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社会效应,那么您觉得网络反腐它在这个合法性方面有什么样的应该注意的方面?
实际上说到网络反腐啊,现在还有其他的反腐方式,比如说现在讲的什么二奶反腐,干女儿反腐,这些都有,那为什么网络变成了一个反腐的主要的渠道?我这里就觉得就是,我们本身反腐的制度上面有些问题,网络它毕竟是一种传输的工具,正是因为没有别的手段来进行反腐了,所以我们只好说来网络反腐,但是网络反腐呢在这个界限上有的它把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那种,所谓的那个揭示贪官的一些材料放到网上去,结果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那说明什么呀?说明我们正常的反腐体制不是(很)健全。所以我觉得反腐跟网络它只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而结合起来,实际上真正要是反腐的话,还是应该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那么我们就现在看到的很多的例子都能够证明网络反腐确实有一定的成效,比如说在微博上会发布一些信息,那怎么样看待这个合法性?它的合法性也就是,看他这个做法到底有没有,比如侵犯隐私,或者有没有泄露某些国家机密,或者是有些其他的这个信息,如果说这个尺度把握不准的话,我觉得这个不怪网络,还是怪我们现实的反腐的这个制度不健全,所以弄得我们今天没别的办法,就是网络上有一句这个话叫做什么?上诉不如上访,上访不如上网,这个实际上是一个没办法的办法。
所以看来这只是一点小的问题,还需要其他扩大反腐整个的一个系统的问题。
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网上有很多,拥有很多粉丝,或者拥有很多话语权,拥有很多人气的大V们,他们说话是否应该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从他们的角度来讲。
这个问题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任何公众人物或者任何公共空间,我们的参与者都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但是尤其是有些名人,他的社会影响比较大,他们的公众责任,或者社会责任应该说,他们要承担的责任应该更大一点,这个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那么如果他们触犯到一些,或者是说到一些不应该说的事情,或者言语过于激烈的话,是否会引来一些问题出现?
那有的时候呢,我就看到底,比如说我举个例子,现在我们一说谣言,它叫网络谣言,后来我在琢磨,谣言它跟网络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后来想想,你无论什么谣言,你哪怕是电话谣言或者电视谣言,它实际上跟它那个传播媒体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所以刚才讲的那些要承担那些责任,它只不过是网络是一种方式,我们真正要去分辨它到底触犯了哪一个,比如法律条文或者什么,还是看他发布的言论是不是真实的,或者是不是违反法律的。
所以网络本身是没有错的。
解说:
网络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之一,为什么说网络时代“意识形态”远未终结?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怎样发挥的?网络信息如何能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怎么看待网络信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首先一个就要了解到底什么是意识形态,一般来说,我们简单地说,比如这个大网络全书辞典里面就说了,意识形态它是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说白了就是什么?就是对我们现实的某种反映的一种思想体系。
那么我们在研究网络信息意识形态功能的时候,我们倒不要那么理性化,直截了当就是什么?就是我们带有倾向性的那种思想意识,也就是我们在各种的信息当中,包含了你主体发布者、信息传播者,以及信息接收者的那样的一种什么?一种思想倾向。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可以这样讲,几乎我们在网上看到的那些信息都包含着某些意识形态功能。那么这里头有一个背景要讲一下,就是有人提出网络产生以后,意识形态已经终结,而我的观点就是意识形态远没有终结。讲网络意识形态终结的,实际上有这样一些人,比如那个MIT媒体实验室这个主任尼葛洛庞帝,他就认为有了网络以后,就像樟脑丸会从固态直接挥发一样,他说全球性的电脑国度掌握了政治领空之后,民族国家根本不需要一场混乱就已经消失无踪。他的意思也就是,网络意识形态超越论,就是网络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这样的界线,达到了一种这种状态。
另外美国的电子前线基金会的埃瑟·戴森,她大概也说过这样的意思,也就是网络超越了传统国家的界线,但我把她的观点概括为是网络意识(形态)的有限终结论。所谓有限终结论,她也成为在网络世界里面除了消除了一些意识形态的对抗之后,也有一些由于各个国家之间,或者各个民族之间,或者各个主体之间产生的那种意识形态对抗。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是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认为由于有了网络以后,实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已经消失了,但是我刚才讲了,实际上远没有终结。下面我是从几个方面来讲,就是网络信息意识形态没有终结。
首先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远不能消除信息发布者和信息内容的意识形态特征,对吧,他那种的话语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是包含着发布者的这样的一个思想倾向的。
另外,第二就是网络信息,他所体现的意识形态功能与多种多样的因素有关,各种参与主体,他都会把自己的意向,把自己的观点带到网上去,这样就形成了什么?就形成了网络变成信息意识形态物化的一个大的平台,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的严重。再一个就是意识形态在网络上并没有达到我们现在讲的世界是平的,那种一马平川的信息平等交流,实际上在发布信息和传输信息的过程当中,它的话语权也是不平等的。所以我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由于有了网络以后,并没有达到所谓的意识形态消失,相反,意识形态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我个人觉得就是,我们研究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吧,这就是网络对我们现实的影响。
⑵ 如何加强基层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找行业的人 进行相关性的培训就可以
⑶ 如何加强与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复旦来大学传播与国家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良荣:在传播革命的背景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在于重新提供有吸引力的解释框架,并通过合适的方式让民众接受。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部教授 陈冬生:执政党要大力培养党的“互联网+意见领袖”,对超级注意力发挥意志定向、穿越和吸附三重功能,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当务之急。
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加拿大国家特聘教授 赵月枝:意识形态工作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工作,而是全党的工作,要把意识形态当作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问题,在意识形态问题上,要敢于亮剑和善于亮剑。
中国社科院马研院研究员 冯颜利:做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指导,敢于突破常规,革新思路,研究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教授 廖圣清:我们需要从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思考建设社会责任传播制度,这一传播制度应是政府、媒体和公众三位一体的。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周良书: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思想舆论正面引导,不断推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正能量。
⑷ 如何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做好引导
对不良信息及时删除
对涉及处罚国家法律法规的依法处理
⑸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怎么做
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落细主体责任。要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切实推动主体责任回深化、细化答、实化。在履行职责上要进一步分解细化,理清理顺,做到任务明确、履责有依、问责有据,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逐级落实的完整链条。要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强化共同责任。要构建意识形态大格局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要注重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进一步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共同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要锻造忠诚干净担当队伍,直面矛盾问题。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队伍。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摆疏理漏洞和短板,制定整改清单和完成时限,以督查促工作、解难题。
⑹ 如何做好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
一是要加大网络科技投入,提高网络领域意识形态的竞争力。面对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我们首先要以开放对开放,采取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双管齐下的策略,尽快打破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态势。要加强网络自身建设,努力扩大网络规模,优化网络结构,使之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规范网络行为。要开发和创新核心技术,研制能防止、过滤各种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及监控系统,抵制网上的非法行为以及西方发达国家网上的意识形态渗透。要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与娱乐性于一身的中文信息软件,努力扩大网上的中文信息资源,提高中文信息在网上的占有率,打破西方文化独霸网络世界的局面。要建设完善高效的社会主义思想网络宣传机构,扶植和鼓励更多的新闻媒体和文化机构进入网络,抢占第一时间,不断增大信息输出量,让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抢占网络阵地。要集中力量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名牌网站,提高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的攻防能力,吸引世界网民访问我们的网站。
二是要直面社会难点问题,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力。能否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和掌握,是考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要积极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不断加大主流意识形态成果数字化力度,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大力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建设,在互联网上旗臶鲜明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要创新观念和方法,充分利用民间舆论,转变传统的“话语模式”,把主旋律教育与健康向上的求知和审美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增强网络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所倡导的和群众所需要的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网民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更要关心广大人民的利益,直面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得更形象,更逼真。要特别注意培养一批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来发布权威性信息,传播有影响力的观点,从而强化主流言论,引导舆论走向。广大网络宣传工作者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境界,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增强自身魅力。
三是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阶层矛盾凸显,社会心态不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敏感性社会问题和突发事件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形成“蝴蝶效应”,因此,能不能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是关系到我们事业兴衰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敢于直面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是面对易发突发的问题和矛盾,要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并在沟通、讨论中取得共识,在交流、理解中实现融合。要积极推进“网络民主”进程,广泛采取“网络问政”方式了解原生态的舆情民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控制力。主流网络媒体更要在网络话题层出不穷的局面中主动出击,赢得更多的发言权,争取更多的民心。要站在高的位臵和广的视角,面对复杂多变和五彩缤纷的现实问题做出深入浅出与合乎情理的阐释,使广大网民不被错误和庸俗的观念所左右,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网上多元文化大潮的中流砥柱。
⑺ 说明打好网络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的意义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打好网络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仗,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打好网络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有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利于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提高网络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有利于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