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关于麻风病的问题,请专业人士回答!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 ,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积极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麻风病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曾是一种常见的病,甚至《圣经》里也曾提到过麻风病。患者多处发生溃疡,并可导致残疾。儿童最容易患这种病,感染这种病后要过2---7年才会发病。
附图:由麻风病造成的足部的毁损。麻风病人经过治疗能完全康复。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麻风病不能被治愈的原因主是没钱或缺乏药物。
汉森在1868年开始研究麻风病。这种病常常累及一个家庭中的多个成员,许多医生怀疑它可能是遗传性疾病。然而当汉森检查了几个病例的病史后注意到,一旦家庭分裂或家庭成员分居,其他成员就不会患病。所以,麻风病不可能是遗传病。
麻风病村的设立是因为麻风病具传染性。但经几个月的治疗,病人应能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生活。
根据巴斯德的研究成果,汉森寻找麻风病的致病菌。1873年,他发现了麻风杆菌,并确认是它导致了麻风病。尽管他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直接联系,他还是说服了政府:因为麻风病是传染性的,应该将麻风病人隔离起来。
直到发现了磺胺,才有了治愈麻风病的方法。麻风杆菌很难被杀死,需要箕服用几种药物。目前世界上仍然有1000万---1500万麻风病人,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麻风病(Leorsy ,Lepra)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据估计全世界现有麻风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诊断】
麻风病的诊断必须细致耐心,争取早期确诊、不漏诊、不误诊。早治早愈,不致时机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残废,或使扩大传染。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细菌检查和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对个别一时难以确诊的病例,可以定期复诊和随访,或请有关科会诊,给予排除或确诊。
一、病史询问必须着重了解与麻风病有关的项目,如是否来自流行区、家族、亲友和邻居有无同样的病人,有无接触史等。
二、体格检查要系统全面,在自然光线下检查全身皮肤、神经和淋巴结等。
检查神经时既要注意周围神经干的变化,又要注意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
周围神经干检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经、尺神经和腓神经,其他如眶上神经、颈前神经、锁骨上神经、中神经、桡神经、腓浅神经、胫后神经和皮损周围及其下面的皮神经。检查时应注意其硬度、粗细、结节、有无脓疡以及压痛等。神经功能检查,是测定神经未稍受累的情况,分为主观检查和客观检查法。
1.主观感觉检查法皮肤感觉障碍的顺序,一般先失温觉(冷热觉),次失痛觉,最后失触觉。检查时应先将检查方法告诉病人,进行示教性检查,然后依次检查:冷热觉检查,可用两个大小相同试管,分装冷水和热水(50℃)。分别先在健康皮肤上试验,然后在皮损处两管交替,无一定顺序接触皮肤,让病人回答冷热是否正确。痛觉检查可用大头针或缝衣针先在健康皮肤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损,测试痛觉消失或迟钝;触觉检查可用毛或棉签的棉毛轻轻划触皮肤,让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划触的部位,测试触觉丧失或迟钝。
2、客观试验方法
①组胺试验:
用1/1000的磷酸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别注入健康皮肤和皮损处皮内,经过20秒钟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现一个直径10毫米的红斑,再经40秒钟,又在原红斑的周围出现一个直径30~40
毫米的红斑,红斑的边缘弥漫不整,称为继发性红斑,最后在红斑的中央形成一个风团,如不出现继发性红斑即为异常,此法用于浅色斑和白色斑的检查。②毛果芸香碱试验(出汗试验):选择正常皮肤和皮损,分别涂上碘酒,待干后,在两处皮内注射1/1000毛果芸香碱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层淀粉,约经3~5分钟后,正常皮肤出汗,淀粉立即变为蓝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变色。③立毛肌功能试验: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碱液0.1毫升,分别注射于皮损及健康皮肤的皮内,如神经末梢正常,则立毛肌收缩出现鸡皮现象,否则,不出现鸡皮现象。
3、运动功能障碍检查检查时让病人抬额、皱眉、鼓腮、吹哨、露齿等动作,观察面部神经是否麻痹。让病人作屈伸手腕 ,内外展指、对指、握掌等动作,观察上肢的神经功能。让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动作。观察腓神经是否麻痹。
三、麻风杆菌检查主要从皮肤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时可作淋巴结穿刺查菌。皮肤查菌取材:选择有活动性,皮肤损害,消毒皮肤。检查时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患者皮肤捏紧提起,使局部皮肤变白,然后右手持脱刀切开一个5毫米长,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组织液,涂在载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镜检。切口棉球贴压,取材部位的多少视需要而定。
四、组织病理检查 对麻风的诊断、分型和疗效判定都有重要意义。取材应选择活动性损害,
宜深达脂肪层,如损害不同,取材时需要同时切取两处送检,这对界线类麻风诊断是有价值的。
【治疗措施】
要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1、化学药物
(1)氨苯矾(DDS)为首选药物。开始剂量每天50mg,4周每天100mg,连续服用。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连服3个月后停药2周。副作用有贫血、药疹、粒性
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障碍等。近年来,由于耐氨苯砜麻风菌株的出现,多主张采用联合疗法。
(2)氯苯吩嗪(B633)不但可抑制麻风杆菌,且可抗Ⅱ型麻风反应。100
--200mg/日,口服。每周服药6天,停药1天。长期服用可出现皮肤红染及色素沉着。
(3)利神平(RFP)对麻风杆菌有快速杀灭作用。450~600mg/日,口服。
联合化疗方案如下:
多菌型(包括LL、BL、BB及少数BT),初诊时有一个以上部位皮肤涂片细菌指数BI≥2:
药物
>15岁
10~14岁
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
450mg× 1/月
看服
氯苯吩嗪
300mg× 1/月
或50mg/日
200mg× 1/月
50mg/隔日
氨苯砜
100mg/日
50mg/日
看服
连续用药2年以上,或细菌转移为止。
少菌型(包括TT、部分BT及未定类),BI>2:
药物
>15岁
10 ~14岁
服法
利福平
600mg×1/月
450mg×1/月
着服
氨苯砜
100mg/日
50mg/日
自服
连续用药6个月。
2、免疫疗法
正在研究的活卡介苗加死麻风菌的特异免疫治疗可与联合化疗同时进行。其他如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可作为辅助治疗。
3、麻风反应的治疗
酌情选用反应停(酞咪哌酮)、皮质类固醇激素、氯苯吩嗪、雷公滕、静脉封闭及抗组胺类物物等。
4、并发症的处理
足底慢性溃疡者,注意局部清洁,防止感染,适当休息,必要时须扩创或植皮。畸形者,加强锻炼、理疗、针灸,必要时作矫形手术。
为预止愈者后复发,常采用氨苯砜作巩固治疗,LL及BB,需长期甚至终身用药;对TT,需3年以上。
㈡ 麻风病知识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临床主要特征之一是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的功能损伤,往往表现为肢体畸形,畸形的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畸形是由于麻风杆菌感染直接导致组织反应而引起的,如手、足及角膜保护性感觉丧失,脱眉、和睫毛脱落,爪型指、垂腕等。继发性畸形是由于身体麻木部位的损伤而引起的,如手足皱裂和溃疡,手足指趾缺损、角膜溃疡和足骨破坏的等。
麻风病的治疗:要早期、及时、足量、足程、规则治疗,可使健康恢复较快,减少畸形残废及出现复发。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现在主张数种有效的抗麻风化学药物联合治疗。
麻风病传播的途径是什么呢?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皮肤病,它对患者的健康的损害是很大的,而且很容易发生传染,那么麻风病传播的途径是什么呢?
1、间接接触:如果健康者的皮肤受到了损伤,而此时又接触了麻风病患者使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带有麻风杆菌的物品,则很容易因感染麻风杆菌而致病。
2、直接接触:健康者如果与传染性麻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也容易使麻风杆菌入侵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中,从而被传染麻风病。
3、其它传染:麻风杆菌还容易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方式侵入人体,这些也是常见的麻风病传染的途径。
㈢ 小题1:麻风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情严重者可致残致死。为了给病人更好的治疗,也防止病原体的扩散传染,
小题1: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小题2:按中考评分标准给分 ㈣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分布广泛。长期以来,麻风病给流行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㈤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
【答案】C ㈥ 有关下乡宣传麻风病知识怎么写 麻风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那么他的传染方式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为你介绍了三种麻风病的传染方式。一、直接接触传染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病人的直接接触。传染是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粘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粘膜的接 ㈦ 53.麻风病被称为世界第几大传染病 A 第一 4 ㈧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内容是什么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内容: 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也就是传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传染病都有潜伏期。所谓潜伏期,是指人们体内进入了各种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到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 二、传染病的特点 1、有病原性(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例如手足口病就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 2、有传染性(乙肝、肺结核等疾病都传染)。 3、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 2)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3)地方性: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4、有免疫性。(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疫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 三、传染病的分类(甲乙丙类39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四、传染病的报告时限 责任疫情报告人(首诊医生)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监控科,专职疫情管理员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上级。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五、传染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发疹:(皮疹和粘膜疹)。 3、毒血症状。 4、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 六、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1、对病原携带者进行管理与必要的治疗。特别是对食品制作供销人员,炊事员,保育员作定期带菌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调换工作。 2、对传染病接触者,须进行医学观察、留观、集体检疫,必要时进行免疫法或药物预防。 3、对感染动物的管理与处理对动物传染源,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及家畜,应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并加以消毒,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发动群众予以捕杀。 (二)切断传播途径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1、肠道传染病作好床边隔离,吐泻物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及个人卫生,作好水源及粪便管理。 2、呼吸道传染病,应使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 3、虫媒传染病,应有防虫设备,并采用药物杀虫、防虫、驱虫。 (三)保护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点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自动免疫是有计划的对易感者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的接种,接种后免疫力在1--4周内出现,持续数月至数年。 人工被动免疫是紧急需要时,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后免疫力迅速出现,维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规预防措施。 1、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学校也会有计划的实施紫外线灯照射及药物喷洒等空气消毒措施。 2、接种疫苗。常见的传染病现在一般都有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用过的卫生纸不要随地乱仍,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㈨ 传染病法律法规知识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㈩ 怎样做可以避免麻风病被传染 要控制和消灭麻风病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积极防治,控制传染的原则,执行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做法。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切断传染途径,给予规则的药物治疗,同时提高周围自然人群的免疫力,才能有效的控制传染、消灭麻风病。鉴于目前对麻风病的预防,缺少有效的预防疫苗和理想的预防药物。 因此,在防治方法上要应用各种方法早期发现病人,对发现的病人,应及时给予规则的联合化学药物治疗。对流行地区的儿童、患者家属以及麻风菌素及结核菌素反应均为阴性的密切接触者,可给予卡介苗接种,或给予有效的化学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 1.对重型患者,必须实行隔离治疗。 2.在流行地区,普遍进行卡介苗接种,增加易感人群对麻风的抵抗力。 3.加强宣教工作,早发现,早防治。 4.患者应加强营养,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适当参加劳动,忌房事。并注意保持居室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 的相关知识,希望文中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发现病情后还应及时就医,以免传染与他人,让家人一起遭殃。 与麻风病知识培训试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供货产品培训方案
浏览:749
2018装饰公司针对小区营销方案
浏览:845
培训学校关于学生投票活动方案
浏览:281
药店促销活动流程
浏览:250
小学校本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浏览:662
信息员档案员培训方案
浏览:360
南京青橙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3
合肥市白马电子商务产业园
浏览:98
银行营销社区活动方案
浏览:249
公安培训方案
浏览:104
曼蒂广场市场营销
浏览:571
名人活动策划方案ppt
浏览:599
网络营销思想的内涵
浏览:506
营销方案装修
浏览:262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概念
浏览:590
乐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979
娃哈哈新品营销方案
浏览:922
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之研究
浏览:495
华润万家五折促销活动是几天
浏览:975
618拼多多的网络营销方式
浏览: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