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寨卡病毒要如何防范它
寨卡病毒(Zika Virus,又译齐卡病毒)简直就是每位父母的噩梦。
蚊子会携带寨卡病毒,只要被叮咬一次就能被传染,这种可怕的病毒有可能导致孕妇肚子中未出生婴儿的致命先天缺陷。
这种爆发的病毒被认为是导致巴西儿童畸形数量激增的背后原因,这种疾病被发现在其他13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局部传播。
在英国已发现有三人患病,他们都是去哥伦比亚、苏里南、圭亚那的南美地区游玩的旅行者。
英国公共卫生部门预计将有更多的病例会出现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在美洲。
以下是关于这种令人担忧疾病的事实。
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
据英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一般来说,它会导致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
它会导致五分之一的人患病,但对于孕妇而言尤为危险。
它会对未出生的婴儿造成什么影响?
它可能会导致一种被称为头小畸型的先天缺陷,这意味着这些孩子天生就有一个异常小的头。
许多孩子会死于这种症状所导致的严重脑损伤。
对孕妇的风险程度如何?
最好的方法是避免去南美,这种疾病在那个地方是很普遍的。
如果你非要去那里旅行的话,你应该要全副武装自己,穿着驱蚊衣物,睡在蚊帐中,尽你所能来避开这些蚊虫。
文章首发:怪罗网 微信公众号:guailuo123 欢迎关注
㈡ 寨卡病毒 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病毒
以下内容引自Wikipedia:
寨卡病毒(英语:Zika virus, ZIKV,马新译作兹卡病毒,香港译作寨卡病毒,台湾译作兹卡病毒),是黄病毒科中之黄病毒属,经由埃及斑蚊传播,而使受斑蚊叮咬的人罹患寨卡病毒感染症(亦称寨卡热)[1]。该病毒最早在1947年于乌干达的寨卡森林中的猕猴体内分离出来,因而得名。依据基因型别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型别,在中非、东南亚和印度等都有发现的纪录。过去只有少数人类病例的报导,直到2007年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雅蒲岛爆发群聚疫情,才对此疾病有较多的认识。
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于中南美洲快速扩散,其中巴西甚至出现超过4,100例新生儿小头畸形,新生儿小头畸形被怀疑与寨卡病毒相关,世界卫生组织与美国政府都提出紧急因应措施[2]。
概述:
寨卡病毒与登革热,黄热病,日本脑炎和西尼罗河病毒有亲属关系。它会引发类似温和的形式的登革热的症状,由休息与症状治疗,目前还无法通过药物或疫苗来预防。寨卡病毒经由母亲传染给孩子,新生婴儿感染此病毒可能导致小头畸形,而成人感染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包括格林-巴利综合征亦可能有所关联。
在2016年1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了受影响的国家名单,包括强化注意事项,建议孕妇考虑推迟旅行的旅行指南。其他国家的政府或健康部门也很快发出类似的旅行警告,而哥伦比亚,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牙买加建议女性推迟怀孕,直到更多的人知道其中的风险。
寨卡病毒有包膜呈二十面体,就像是与它有亲属关系的其他病毒,并且具有不分段,单股正链RNA基因组。这是与斯庞德温尼病毒(Spondweni virus)密切相关的病毒,是斯庞德温尼病毒病毒进化枝两种病毒之一。
该病毒最早在1947年4月由黄热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从被放置在一个笼子中的猕猴分离出,地点在乌干达,维多利亚湖附近的兹卡森林[3]。随后在1948年1月在同一地点,从非州斑蚊第二次被分离出来。在1952年当猴子出现发烧症状,研究人员从它的血清中分离出传播病原体,这是第一次描述为寨卡病毒。在1968年它首次从尼日利亚人分离出来。从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的证据是从其他非洲国家如中非共和国,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以及在亚洲的部分地区,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都有报导。
寨卡病毒有非洲裔和亚洲裔两个谱系。演化学研究显示,在美洲蔓延的病毒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菌株密切相关。寨卡病毒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从最近序列调查初步结果,在公共领域发现了一个在非结构蛋白1密码子可能的变化,这可能会增加在人体中病毒复制的速度。
感染症状: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并不为人所知,但可能为几天。其病症与登革热等其它虫媒病毒感染相似,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眼窝痛以及头痛。这些症状往往较轻,持续2-7天[3]。
2013-2014年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了首起寨卡病毒病疫情,当时还同时出现了登革热疫情,国家卫生当局在此期间报告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出现非正常上升[3]。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身体免疫系统侵袭部分中枢神经系统而出现的病情。它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并可影响任何年龄的人。尚不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该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胳膊和腿酸麻。如呼吸肌受到影响,则可发生严重并发症,需要住院治疗。受格林-巴利综合征影响的大多数人会痊愈,有些人可能会继续感到身体无力等[4]。
2015年在巴西出现的疫情中,当地卫生当局发现在普通民众中间发生的寨卡病毒感染有所上升,且在巴西东北部出生并患有小头症的婴儿数量出现增多情况。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的机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3]。
传播方式:
主要是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斑蚊叮咬后,经过约3-12天的潜伏期后,约五分之一感染者会发病出现症状。感染者在发病时期,血液中存在寨卡病毒,此时如再被病媒埃及斑蚊叮咬,病毒将在病媒埃及斑蚊体内增殖,约10天左右[5],病毒进入埃及斑蚊的唾液腺,就具有传播病毒的能力,而当埃及斑蚊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时,这个健康的人就会感染寨卡病毒。此外,也可能经由性行为[6]、垂直传染(在怀孕期间由母亲传染给胎儿)[7][8][3]而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该病毒有可能通过性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不过仍需更多研究以确认性传播是否为兹卡病毒的传播途径之一。 在2016年1月25号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的Laura Rodrigues教授于2016年1月25号强调发展寨卡病毒疫苗的重要性,应该如同德国麻疹疫苗一样给予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接种以防止怀孕时受到病毒感染而导致畸胎。在疫苗出现前,对于想要怀孕或已经怀孕的女性而言应该小心被蚊虫叮咬以及避免前往高风险的疫区[3]。
㈢ 寨卡病毒是什么
一.寨卡病毒从哪儿来?
寨卡病毒于1947年从非洲乌干达猴子血液里首先发现。1948年从该地区伊蚊身上分离出该病毒。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
2006年以前,只发现14例寨卡病毒感染的散发病例。2007年曾在太平洋岛国暴发流行185例,此后发病地区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目前主要流行地区是美洲的24个国家和地区,非洲的佛得角,以及大洋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发现了少量的输入病例。目前台湾也发现了一例病人。
二.寨卡病毒如何传染?
主要是通过伊蚊的叮咬而传播。根据目前报告,该病也有可能通过输血和性接触传播。通过母婴传播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我国伊蚊分布较广,尤其是南方气候温暖潮湿地区,都是可能流行的高危地区。
三.寨卡病毒有什么危害?
大约80%的人感染以后没有症状,约20%的人会发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大约一周以内就可以自愈。
很少有重症和死亡的病例。少数人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或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四.我们需要紧张吗?
从国家疾病防控的角度,要重视。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完全没有紧张的必要。
首先,这个病毒在国内还没有发现,没有传染源。
其次,现在正值冬季,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不是伊蚊大量繁殖的季节,没有传播途径。
最后,即使万一感染了,症状也多半不严重,一周左右就好了,和普通感冒没有太大区别。
五.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
如果有来自有来自流行病地区的患者,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孕妇以及计划怀孕的女性应该谨慎前往病毒流行的国家和地区。
在病毒流行地区生活应该做好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
近年来似乎隔三差五地就会出现一些原来没有听说过的病毒流行,不是因为现在的病毒越来越厉害了,而是因为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预防和监控网络越来越健全,信息传递效率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重视,但完全不需要紧张。
我们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手段进行预警,把相关知识普及,才能把防控措施做在前,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疾病的侵害。
㈣ 寨卡病毒“克星”来了 日常怎么预防
寨卡病毒“克星”来了, 日常该避免蚊虫叮咬。
一直以来,寨卡病毒“爆发式传播”都是“受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全球并无可有效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药物。中国专家团队经两年艰辛攻关,近日在抗寨卡病毒药物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图: 新生儿小头畸形示意图(www.cdc.gov)
尽管如此,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孕妇比其他人群对该病毒更易感。而且,在寨卡病毒疫情地区,大多数妇女仍然可以正常分娩。
因此,备孕或怀孕中的妇女无需恐慌,而且小头畸形可以在妊娠期通过B超进行筛查,所以,建议曾经前往或生活在寨卡病毒病疫区的孕妇进行常规的产前检查并向医务人员咨询,按照医生的建议加强胎儿检测。
日常如何防范寨卡病毒?
由于寨卡病毒通过蚊媒传播,因此在预防方面控制伊蚊叮咬是重中之重!
伊蚊喜欢在清洁的小积水中产卵滋生,定期对室内室外的滋生地如水桶、花盆、轮胎等进行清理可以从源头上消灭病毒的载体。
雌蚊吸食人血,一般在白天叮咬人,黎明和黄昏为活动高峰,所以应尽量避免在这些时段在室外绿地等伊蚊较多的地方停留。家庭可使用蚊帐、安装纱窗、蚊香等手段防蚊,从而切断伊蚊叮咬的传播途径。
㈤ 如何预防塞卡病毒
塞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或者疫苗。最佳预防方式就是避免蚊子叮咬。被感染后的常见征状包括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红眼)。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
它是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通过丛林黄热病监测网络在恒河猴中发现的。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人类中间做出确认。已经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记录发生寨卡病毒病疫情。
㈥ 寨卡病毒是什么怎么预防
塞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黄热病毒flavivirus,通过伊蚊(Aedes)传播, 和这类病毒类似的病毒有登革热,黄热病等,也通过伊蚊传播。
㈦ 寨卡病毒是什么有哪些症状危害 已散播至整个美洲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就出现了一种虫媒病毒的暴发流行,这种虫媒病毒为寨卡病毒(Zika Virus)。2014年2月,智利在复活节岛发现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2015年5月,巴西开始出现赛卡病毒感染疫情。截止2016年1月26日,有24个国家和地区有疫情报道,其中22个在美洲,目前欧洲多国也有报道,有蔓延全球之势。
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性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能见到。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
㈧ 如何预防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07年之后全球寨卡病毒爆发疫情逐渐增多,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而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能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所以掌握一定的预防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㈨ 防控寨卡病毒登革热我们应该怎么做
防控寨卡病毒的做法:
减少寨卡病毒感染来源(去除和改造滋生地)以及减少蚊虫与人的接触可减少感染发生。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使用驱虫剂;穿戴尽可能覆盖身体各部位的衣服,而且最好是浅色衣服;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蚊帐内睡觉。另外较为重要的是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滋生的环境。
要保护自己免患寨卡病毒和其他蚊媒疾病,采取上述措施,避免受到蚊子叮咬。孕妇或者计划怀孕的妇女应当遵循这一建议,当前往已经出现寨卡病毒疫情的地区旅行时也可征求当地卫生部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