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昆曲
时间:2001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
时间:2003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时间:2005年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形式,集歌、舞、乐于一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 其以 “十二木卡姆” 为代表,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今天,剪纸依然是中国百姓用以表达意愿、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或形式,它介入当代民俗活动,呈现出互动的活力和再创造的面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审美意向,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采用“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省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和浙江等全国广大地区均各具特色。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格萨(斯)尔》
《格萨(斯)尔》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呈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又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玛纳斯》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网络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妈祖信俗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2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呼麦
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及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1南音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热贡艺术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肇始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藏戏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身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粤剧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3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羌年
羌年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展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的尊重,并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通过庆祝新年,羌族的传统、历史积淀和文化信息得以继承和传播,族人的社会习性得以巩固,羌族人民也借以表达了对所有生灵、对祖国和对祖先的尊重与崇拜。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羌历农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状态。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与互相尊重的环境。但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这一传统已有所流逝。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了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掌握织、绣技艺的妇女人数急剧减少,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正濒临灭绝,急需给予保护。
㈡ 铁岭的文化遗产有什么。列举一下然后详细介绍一下。谢谢。
铁岭市有两项国家级、八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保护名录
陈柏竹 |发布人:
4月8号,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暨培训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目前,铁岭市已有两项项国家级、八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了解,2006年以来,铁岭市文化工作人员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地毯式排查,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普查线索,并进行了重点的普查、论证和申报。其中,2006年,曲艺《铁岭二人转》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民间舞蹈《铁岭朝鲜族面具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名录。2006年,民间美术《铁岭指画》被列入首批省级名录;2007年,民间手工艺《铁岭王千石雕》被列入第二批省级名录;今年 3月31日公布的辽宁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市的《铁岭伞灯秧歌》、《西丰满族剪纸》、《铁岭朝鲜族民间故事》、《朝鲜族盘嗦里》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至此我市已有8个项目先后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通讯员:陈柏竹/铁岭市林业局
㈢ 非遗项目有哪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
▪ 民间文学
▪ 民间音乐
▪ 民间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杂技与竞技
▪ 民间美术
▪ 传统手工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第二批
▪ 民间文学
▪ 传统音乐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体育与杂技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扩展项目
▪ 民间文学
▪ 传统音乐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体育与杂技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第三批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体育、游艺与杂技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中式服装制作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第四批
▪ 民间文学
▪ 传统音乐
▪ 传统舞蹈
▪ 传统戏剧
▪ 曲艺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 传统美术
▪ 传统技艺
▪ 传统医药
▪ 民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㈣ 怎样制作老虎的面具或头套
需要材料:橙色的卡纸1张、黄色的粘毛纸1张、白色的粘毛纸1张、打孔器、黑色勾线笔、剪刀、橡皮筋、胶水。
1、在一张橙色的卡纸上画出老虎的半边脸。
2、用剪刀沿线剪下来。
㈤ 用大米造出“三星堆”黄金面具的大师是一位什么人
这位制造面具的大师是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而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米塑,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匠人。十几年如一日的传承着我们国家优良的文化遗产。虽然许多人根本不了解米塑到底是什么?但是当我们看到用大米造出的三星堆黄金面具,就已经可以明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艺术性的文化遗产。代表了我们国家悠久的传承。古文化和优良传统的结合,更让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国家有着5000年的历史,有许多其他国家不敢想象的文化传承。或许很多人不曾了解这些辉煌的历史,或许很多人没有认可。但是毋庸置疑,这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应该被人传承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
具体的事情经过。
在前不久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令中国考古界大为震撼。也让中国无数国民为之感到惊叹。古人居然有这样的技术去冶炼青铜器,并且造出这么漂亮的面具。在所有人都为之惊叹的时候,有这么一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用自己的技术去还原了黄金面具。这是文化遗产和远古时期遗址的结合。因为在出土的时候面具是残缺的,我们并没能看到其全貌。但是这位优秀的匠人用自己精湛的技艺为我们还原了面具。让人们真正见到了当时的面具,到底有多么漂亮,到底有多么壮丽。
㈥ 民间奇人用米做三星堆黄金面具,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三星堆文化遗址是在上个世纪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三星堆文化遗址进行了第1次大规模的发掘,这次对三星堆文化遗址大规模发掘是发生在1986年。在1986年的那一次,最伤心最文化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出土了很多的文物,那一次发觉主要是在后来被定名为三星堆遗址1号坑2号坑的两个坑里面进行的发掘。在1号坑和2号坑里面出土了很多的文物,总共的数量达到了上千件,而这上千件文物之中,现在经常被提到的就是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像、青铜太阳轮还有金面具残片等等。
而他是怎么做到用米来制作一个黄金面具的呢?首先他要用蒸熟的米粉团,然后调入一些色素,再反复的搓揉捏切和面条色造型一样都不能少,在他的精心打磨下,一张完整的面具就成功的复原了。而当前金表是因为这次准备的比较仓促,所以用的颜料是不能食用的,而用可食用的色素制作出来的米可以吃的。
㈦ 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培训质量工作应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如何提升基层培训工作的质量
我们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常将培训与开发放在一起考虑。这是因为企业培训的目的是使员工掌握目前工作和未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它既着眼现在、更着眼未来企业的目标。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命运,归根结底取决于其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人的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个人在工作中钻研和探索,更重要的是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
如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员工今年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明年有可能就不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又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做为大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仅仅通过公司的一级培训很难做到面面具到,因此不但要充分发挥基层单位的培训职能,而且还应不断提升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
一、目前公司二级培训工作的现状
(一)培训计划
基层单位的二级培训一般均由部门的培训员(兼职)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确定出全年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讲师选用等,最后经主管领导签字认可,上报人力资源部。
(二)培训实施
对于基层培训的实施一般是由培训员具体组织安排,从讲师、场地、参加人员到培训考核等一系列的活动。讲师一般均是聘请本单位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根据上报的培训计划,结合平时生产任务,利用业余或工休时间对于全体员工进行培训,过程中培训员还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培训的时间或培训内容进行调整。
(三)培训考核
基层单位培训结束后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出题考试、批阅、成绩登记、最后将提前审批过的培训档案册报人力资源部备案。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单位从领导到员工都对于培训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制定的培训计划没有经过调查分析,存在走过程的现象 (三)培训的内容、形式过于单一,师资十分有限 (四)主管培训的专人不专 (五)培训考核没有力度
三、如何有效提升基层单位级培训工作质量
(一)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对基层员工培训,往往很多人没有学习的欲望。上边讲授,下边有的聊天,有的玩手机,讲师还要不停地维持秩序。这样培训下来没什么效果,还浪费双方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上下双方都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都是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已。因此要提高对培训工作的正确认识,转变大家这种思想观念。要让员工认识到通过培训能够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要让管理者认识到培训能够增进员工的工作态度,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二)认真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无论是通过问卷、个人访谈还是集体访谈,作为培训的组织实施者,培训需求调查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对调查的目的以及结果分析要心中有数。不要仅凭个别人的主观推断来确定培训的计划与需求。无法掌握员工真正的需要和意愿,搞成为培训而培训。其次,作为基层的管理者和基层培训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我们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的时候,培训工作实际上已经开始了,通过培训需求调查,可以使全体员工意识到工作目标与自己实际工作能力之间的差距。作为一个好的培训工作者,要善于帮助员工分析自身的不足,是来自知识欠缺、技能欠缺、还是其它方面欠缺等等。这样,就为下一步培训的顺利实施进行一个好的铺垫。最后,应将大多数员工的培训意愿与单位发展目标、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确定出真正的基层培训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三)使培训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1.以案例讲授为主。不建议有太多的理论培训,由于生产线的员工大多数学历层次不高,这些理论方面与其工作的相关性又不是很大,这样就很难让员工集中精神去听,因此多以生动的案例来引起员工听课兴趣,如安全、质量、现场管理等都可收集到很多很实用的案例。
2.制做新颖的课件。一般在基层培训的条件、资源毕竟是很有限的,不能投影,没有PPT,但在培训的过程中。可将需要为员工培训的内容制成通俗易懂的漫画等形式(可从网上下载后打印出来贴在黑板上),以丰富培训的内容。
3.以类似技能比武的形式来促进培训。可以在基层范围内做一些小型的、内部的技能比武,通过现场实际操作、示范模拟培训为主,附加的延伸一些理论知识讲解,没有必要让员工知道的理论知识不必多讲。
4.课堂上多一些互动环节。在培训过程中互动是一种很好的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多和员工在培训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一是可以加深员工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二是可以提高员工的注意力。
5.在讲师方面应灵活多变。一般基层培训仅局限于聘请本单位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总是那几张熟面孔,再加之枯燥的内容,很难引起员工的兴趣,可尝试与各兄弟单位的讲师进行互换,或聘请公司职能部处一些相关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讲授,以增加员工的新鲜感;还可由本单位一些资深的老师傅进行现身说法或由班组长进行轮讲,这样也能拉近同员工们的距离。
(四)加强培训后的效果评估,不断改进
首先,实施培训结束后,效果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培训不能增长人的知识、改变人的观念和在工作中的行为,从而提高业绩,这个培训过程必然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无效的。基层应在每次培训后对培训进行一个小结,提出每次培训做得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以求得不断地改进培训效果。其次,由于基层的条件非常有限,对于填写调查问卷的做法,可操作性不强,但是可以采用由基层单位的领导、培训员、授课讲师利用工休或闲暇时间通过口头与员工进行非正式的沟通交流,征求员工在对培训科目、授课讲师的表达与授课技巧、自己的收获、培训时间的适合程度、后勤服务等诸多方面谈一些各自的想法,对培训做出客观的评价。最后,由基层培训员对各方意见进行汇总,形成一份与培训总结配套的培训效果评估材料,以供在下一次的培训活动中能够得以不断改进。
(五)加强监督、指导与调研
作为公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应多去基层进行调研,与基层培训员进行经验交流,对他们平时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促使其发扬光大,再接再厉,对欠缺的地方或者说与质量、安全体系文件的要求有不付的地方应及时地进行提醒和纠正。
显而易见,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公司创造价值。好的培训不仅能使企业受益无穷,也能使员工得到成长而终生受益。关心和积极帮助员工的个人成长,并把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这应该是我们成功的真正奥秘,也是值得我们人力资源管理者永远研究的一项课题。
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附介绍)全球范围19个首批获受保护对象目录如下:
亚洲
中国:2001 昆曲
印度:2001卡提亚达姆梵剧
乌兹别克斯坦:2001博恩逊区的文化空间
日本:2001 能剧和狂言
韩国:2001 宗庙皇家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
菲律宾:2001伊夫高人的哈德哈德圣歌
欧洲
格鲁吉亚:2001 格鲁吉亚复调唱法
立陶宛:2001 十字架工艺及其在立陶宛的象征
西班牙:2001 埃尔切的神秘剧
意大利:2001 西西里傀儡戏
俄罗斯:2001 塞梅斯基口头文化
南美洲
伯利兹城:2001加利弗那语言、舞蹈和音乐
厄瓜多尔和秘鲁:2001 萨培拉人的口头遗产与文化现象
玻利维亚:2001奥鲁罗狂欢节
非洲
贝宁:2001杰莱德口头传统
多米尼加:2001 维拉•麦拉康果斯圣灵手足之情的文化空间
象牙海岸:2001 塔巴纳人的喇叭音乐
摩洛哥:2001 djamaa el-fna广场的文化空间
几内亚:2001 尼亚加索“苏苏-巴拉”的文化空间
昆曲——中国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剧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昆曲的演出。一部戏曲通常包括至少24折,包括独唱、复杂的故事主线和次要情节,题材涉及人或神。昆曲以12个演员通过手势、身段、打斗招式、杂技和一些程式化的舞蹈和歌唱来表现,并由管弦乐和打击乐器伴着吟唱和表演。 昆曲来源于明清时代(1644—1911)的戏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传统戏剧和音乐的培训学院和研究机构。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这些措施被压制,80年代初,文化部调动所有幸存的昆曲演员和其他剧种的演员投入演出、创作,重新开始他们的演艺生涯。一代代新人也就得到培养。 威胁:缺少统一固定的表演形式,且自从1990年以来,登台表演只零星地有过 。 保护计划:戏曲研究院开始正视收集昆曲剧本的各种版本、照片、录音和录像片。政府计划支持六个现有的昆曲剧院、新学员的培训、稀有剧种的复兴,并组织各种节目。
卡提亚达姆梵剧—印度 卡提亚达姆梵剧是一种神圣的戏剧,来源于12至17世纪期间的寺庙戏剧。梵剧由繁复的仪式、布景、管弦乐队和舞台道具组成。象征神圣的火把、圣洁的舞台、心灵纯净的演员,以及庄严神圣的演出,都显示出梵剧的宗教本源。 卡提亚达姆梵剧表演在喀拉拉邦的chakyar,nambiar 和 nangiar部落代代相传。保护梵剧是如此重要:对于喀拉拉邦,马拉雅拉姆方言亟需保护;对于整个印度南部,德拉威语的梵剧文化万古流芳;对于印度,它是一个国家的财富。 威胁:卡提亚达姆梵剧正面临着因缺少资金支持而逐渐消失的危险。另外,chakyar家族以表演梵剧为生的人越来越少,18个家族中只有5户还在继续这个职业。 保护计划:提议建立卡提亚达姆梵剧档案和资料馆。计划包括组织培训工场、制作道具服装等相关用品、培养表演大使,号召多建两家传统的剧院以供梵剧表演。
博恩逊区的文化空间—乌兹别克斯坦 位于小亚细亚平原到印度的博恩逊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居住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文化和宗教,如索罗亚斯德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很多与季节和家庭有关的传统仪式仍存在着,人们以歌曲、舞蹈和音乐庆祝节日。他们求雨的方式是将一个布偶放入河中吸满水,这种仪式就来自于索罗亚斯德教。留存下来的习俗还有婚礼、葬礼及治病的驱邪仪式。 威胁:苏联时期的文化政策忽视博恩逊的传统艺术。 保护计划:地方组织正在收集、整理民俗传统。民俗学者、音乐学者和民族学者将致力于研究这些受到威胁的传统文化。音乐和歌曲会以出版物、音乐会和节日的形式再现。
能剧和狂言—日本 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该剧由传统文学作品、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有两种类型:能剧和狂言。“能剧”中超自然的英雄化成人类讲述故事。面具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以滑稽的对白来表演,剧本采用的语言为中世纪时的口语。 威胁:青年人对古老戏剧没有兴趣。 保护计划:自1957年被列为无形遗产后,能剧和狂言及其艺术家们得到了应有的保护。日本政府提供财政支持培训戏剧演员。一整套记录该古老剧种的计划正在筹备。
JONGMYO宗庙皇家祭祖仪式及神殿音乐—韩国 皇家儒教神殿由于供奉朝鲜王朝的祖先,主持独特的歌舞音乐等表演。每逢五月的第一个周日,皇室后裔就会组织祭祖活动。这种典型的宗庙祭祀以传统的中国经典为基础,通过祭祀祖先和孝行希望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 盛装的宗教祭司头戴王冠代表王族,在圣器里摆放祭祀用的食物和美酒。锣、钟、琵笆、锡塔尔琴、长笛和64种舞蹈分别代表着“阴”和“阳”,其中一种舞蹈,mumnu代表国王间的战斗,也显示了阴阳的力量。 威胁:现代化使得民众对神殿仪式和传统音乐失去兴趣。 保护计划:该仪式和音乐已经被列入了国家无形遗产保护名录,并于1982年立法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家。为增加祭祀仪式表演艺术家的培训课程即将出台。复兴传统仪式委员会的史料调查工作得到支持,而且,韩国国家传统戏剧中心和国家音乐学院也开始联合研究恢复传统服饰、相关用品、曲谱和乐器。
...........
还有很多自己看拉。。 我可偷懒下,!-_-
㈨ 非遗传继承人用米做三星堆黄金面具,巧手匠人是如何点“米”成“金”的
本人坐标四川成都,有幸在第二次三星堆发掘前去博物馆观赏过,里面的青铜神树,黄金面具,还有各类器具象牙漂亮到令人惊讶,似乎一直都在说,这个里面的东西都不是属于已知朝代所拥有的。就在前段时间,关于被刷屏的三星堆遗址有了新的发现,轰动了各大考古界,这是发现了什么呢?第二次发掘考古出了近五百多件物品,其中有大量的黄金、丝绸、甚至还有大米,象牙、青铜神树等重要文物。其中黄金面具精美细致,小巧精致,勾起了一些巧手匠人的兴趣,一位巧手匠人尝试用米制作模仿三星堆的黄金面具,竟然做的栩栩如生。
现代匠人手艺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少的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一门手艺,能够留下如此精美的手艺,希望能有后人传承,中国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大多数都是出自匠人之手,不希望以后未来的人们再也寻不见一位巧手匠人。
㈩ 非遗文化有哪些种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
(一)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
(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表演艺术;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技能;
(六)传统美术、书法。
(10)非遗面具培训计划扩展阅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成立于2013年11月6日,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自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因而,非遗协会的成立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当代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