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防手足口病,你如何做到注意有哪些
一、疾病概述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手足口病分布广泛,无明显的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高发。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亦可发生聚集发病现象。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规模流行。 二、疫情概况及趋势预测 (一) 国际疫情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次流行则由EV71引起,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病毒均有分离。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岁。1998年我国台湾省发生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暴发流行,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106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 (二) 我国疫情概况。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发现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了以托儿所及幼儿园为主的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从患者分离出2株EV 71病毒。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2006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13637例(男性8460例,占62.04%;女性5177例,占37.96%),死亡6例(男性4例,女性2例)。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依次为山东(3030例)、上海(2883例)、北京(2210例)、河北(1133例)、浙江(793例)、广东(670例)、黑龙江(576例)、四川(335例)、江苏(287例)和福建(240例)。 截止5月21日,2007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459例,死亡2例。与去年同期(2488例)相比,报告病例数上升119.41%。 (三) 疫情趋势预测。 由于手足口病尚未列入我国法定传染病管理,目前掌握的疫情数据多来源于监测或暴发疫情调查资料,难以对疫情的流行态势做出准确全面判断。 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由于 2007年全国气温上升较早,专家预测,可能导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提前,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将进一步增加。 三、防控措施 (一)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做好传染病预检分诊和诊治。 1.根据病例临床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对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诊断。 临床特征: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了解流行病学接触史有助于病例诊断,包括:当地幼托机构或学校有类似疫情,或病例与类似患者有接触史等。发病对象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2. 轻症病例以门诊对症治疗为主。对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或心血管症状等)应收住院,重点救治。 3. 强化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医院要落实预诊制度,设立发热与疱疹病例专门诊室;重点加强医院产房、儿科病房的消毒,防止新生儿、婴幼儿院内感染而导致严重后果。 (二)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流行动态。 1.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深入医疗机构及时了解疫情,并鼓励医疗机构主动报告疫情。 2.注意区别手足口病与病毒性脑炎,开展病毒性脑炎等相关疾病的监测与调查,确保流行病学调查的准确性。 3.手足口病流行地区要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加强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 4.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5.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监督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公共场所传播。 6.对新发病人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诊断。 (三)开展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在托幼机构、中小学、医院等场所,开展饭前便后洗手、促进房间通风等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印刷相关宣传品,对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倡导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 (四)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 各地应对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求采纳
Ⅱ 预防水痘、麻疹、流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开放分类: 医疗、疾病、中医、免疫、传染病
目录• 概述
• 潜伏期
• 传染源
• 传播方式
• 易感人群
• 流行方式
• 临床特征
• 诊断
• 主要诊断依据
• 预防原则
• 国际疫情:
• 我国疫情:
• 中医治疗:
• 预防:
•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区别:
• 手足口病热点问答
• 主要诊断依据
• 预防原则
• 国际疫情:
• 我国疫情:
• 中医治疗:
• 预防:
• 手足口病和口蹄疫的区别:
• 手足口病热点问答
Ⅲ 水痘疫苗和手足口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水痘疫苗和手足口疫苗有必要接种。
人们通常认为水痘是儿童期的一种传染病,而且很少被认为是一类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若处理不当,水痘会并发一些严重的疾病,如肺炎或脑炎,甚至于死亡。疱疹破损也常会导致继发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
手足口病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Ⅳ 秋季幼儿手足口病及水痘的预防培训心得
一般这主要是避免在人多的地方,勤洗手,勤消毒,多喝水,
Ⅳ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 ,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疼痛明显。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1.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2.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3.是要做好疫情报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疫点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4.预防手足口病15字方针: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多通风,晒衣被。
Ⅵ 学校手足口水痘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有皮疹、发烧、口腔溃疡、食欲差等。
一般要使用一些清热解毒的药物,如热毒宁、痰热青等;
抗病毒药物,乐意使用利巴韦林等;
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可以使用抗生素;
同时可以口服一些中成药,清热解毒。
Ⅶ 春天到了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疾病传染性最旺盛的季节,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也逐渐增多,而手足口病就是这样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手足口病又叫发疹性口腔炎,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污染食物、衣服、用具等由消化道间接感染。此病多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以1-2岁的幼儿较多。该病发疹前常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足的指(趾)甲周围及足跟的侧缘出现米粒至豌豆大小水疱。几乎在皮疹出现的同时,在口腔也出现一些疼痛性水疱,并迅速破溃呈灰白色糜烂或浅溃疡,周围绕以红晕。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婴幼儿传染性疾病,当然应以预防为主。其主要措施有: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至皮疹消退;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可肌肉注射r-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增强肌体抗病能力;教育孩子勤洗手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若已经发病,应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易消化的饮食和充足的水分。皮肤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口腔溃疡可用金霉素软膏或2%利多卡因外用。另选用中药夏枯草、板蓝根、金银花或甘草煎服,也有较好效果。
Ⅷ 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
卫发明电〔2010〕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指导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诊疗工作,我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结合我国手足口病诊疗实际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地区相关资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医疗机构科学、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卫办医政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卫生部办公厅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 、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物理学检查
(一)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二)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四)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四、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
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 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
2.重症病例:
(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五、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风疹等鉴别。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七)高血糖。
七、处置流程
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
(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二)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程在5天以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八、治疗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
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80%-100%,PIP 20 -30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2)功能康复治疗
(3)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中医治疗。
1.普通病例:肺脾湿热证
主症: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加减:
(1)便秘加大黄;
(2)咽喉肿痛加元参、板蓝根;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普通病例:湿热郁蒸证
主症: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基本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3.重型病例:毒热动风证
主症:高热不退,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甚则昏蒙,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解毒清热、熄风定惊
基本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4.危重型病例:心阳式微 肺气欲脱证
主症:壮热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可见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治法:回阳救逆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炮附子、山萸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浓煎鼻饲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5.恢复期:气阴不足 余邪未尽
主症:低热,乏力,或伴肢体痿软,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味
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分3-4次口服。
针灸按摩:手足口病合并弛缓型瘫痪者,进入恢复期应尽早开展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6.外治法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
曾在2008、2009年两度凶猛来袭的手足口病,正再度攻击中国。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4月13日称,截至到4月11日,2010年全国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92344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8.26%,其中重症2119例,死亡94例。他援引专家评估说:“目前我国手足口病已经进入了流行期,今后一段时间疫情将进一步上升,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河南省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现居全国第二。据河南省卫生厅统计,截至4月15日,该省累计报告病例24001例,重症1478例,死亡12人。
而2009年,该省亦为疫情高发区,全省报告病例31774人,死亡32人,其下辖的民权县,更因疫情致县卫生局长、县人民医院院长免职。
河南省卫生厅一位负责人告诉《了望》新闻周刊:“其实,河南是全国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开展最好的省份。针对去年河南手足口病疫情高发,我们在2010年卫生工作中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分片包干,加强督导,进行疫点和疫区的消杀处理,并确定了5个省级监测点。”
手足口病,本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基于近年来手足口病在中国的发生明显增加,2008年,卫生部决定将该病“升格”,纳入法定传染病丙类管理。
在更为严格的管理下,河南的手足口病疫情为何继2009年暴发后,再次大面积蔓延?
“连郑州来的专家也说不清楚”
平顶山市是今年河南省手足口病集中暴发的地区。截至4月15日,该市共报告病例4171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17.4%。
2009年,平顶山市共有手足口病重症患者283人。今年,截至4月22日,仅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已经接收重症患者569人。该市下辖的汝州市,已报告病例1247例,占平顶山市的29.9%,是河南手足口病疫情最严重的县区。
平顶山市疾控中心主任侯激流,分包负责汝州市的疫情防控。他对本刊记者说,今年,按照平顶山市卫生局的安排,市疾控中心已多次开会部署疫情防控,要求各县、市、区卫生系统和党政机关逐级传达,高度重视。“疫情有自身的传播规律,汝州疫情高发,连郑州来的专家也说不清楚。”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告诉本刊记者,2008、2009两年,手足口病在安徽、河南等地暴发,中央抓得紧,各地对手足口病的防控也非常重视。今年,他到河南各地巡查,发现一些地方对手足口病的防治不像前两年那么重视,一些地方领导觉得这病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今年,特别是3月份以来,河南省手足口病疫情上升较快,豫中、豫东地区更为突出,整体表现为高度散发,个别县区呈现聚集性发病。
平顶山市某一线医务工作者表示,疫情应以预防为主,而不是救治。平顶山市疾控中心的消极怠慢,导致手足口病疫情高发,把医院这道最后关卡推向最前沿。
被推向最前沿的医院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是指定收治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医院。
本刊记者获悉,3月17日,宝丰县李店乡龙池村1岁零2个月幼儿朱康嘉到该院就诊,虽然患儿有发烧、皮疹等手足口病典型症状,但副主任医师杨星云的诊断结论是“上呼吸道感染”,次日,患儿病情转重,再送往这家医院,当天抢救无效死亡。
该院副院长高克毅告诉本刊,该院由于接收能力有限,一些轻症患儿在门诊就医后,虽然家长要求住院,仍被医生安排回家进一步观察。但部分患儿回家后病情迅速加重,再重返医院时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或留下终生残疾,或死亡,导致家属极为不满,还有一些患者被误诊。
卫生部官网提供了一份名为“手足口病医疗救治工作视频会议课件”。其中,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中心李兴旺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修订说明》里写道:“手足口病——仍有临床医师对其缺乏必要的认识!”
据了解,该病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倘若接诊医生查体不细致,或缺乏相关知识经验,比较容易误诊导致死亡等后果,同时也可能造成疫情扩散。
2009年,河南民权县在疫情初期,也曾暴露过基层医护人员误诊的问题。而早在2008年,鉴于安徽省暴发的手足口病疫情,卫生部等机构就下发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等文件。
该院副院长李智伟向本刊表示,他们早已根据省卫生厅的安排,进行了手足口病全员培训,杨星云则是该院经验丰富的儿科专家。此次医疗事故,医院向朱康嘉患者家属赔付6万元人民币。
3月22日,记者看到,原来用于收治肿瘤患者的三层小楼,现已经全部开辟成手足口病病区,挤满了患儿和陪护的家长。由于是传染病区,走廊大门和病房窗户纷纷紧闭,空气中充斥异味。
高克毅说,该病区自去年开辟以来,陆续接收患儿。约从今年2月起,患儿开始增多,3月7日以后激增,11日达到高峰,当日发病超过120例。目前,发病人数虽有所下降,但仍高位运行,并不断有新的重症病例从基层医院转来。
高克毅说,该病区共有96张床位,当日通过加床等方式已接收118名患儿。病区现有9台呼吸机,但最多时有13名患儿需要使用。医护力量也显不足,他们不得不从兄弟医院抽调专业人员增援。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告诉本刊,由于无力承担医药费,一些患儿提前出院。他们出院后,无人跟踪随访,存在继续传播的可能。
“一场最严格的督导责任制”
汝州市陵头乡西街村耿松芬有2个双胞胎儿子。说起手足口病,她表示“听说过”,但被问到该病有何症状,是大人易得,还是小孩易得等问题时,她则回答“不知道”。
4月19日,记者在郑州市金水区某小学采访时亦发现,这所郑州市重点小学仍没有落实消杀制度,而该校的平均班额超过70人。
自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暴发后,社会对疫情防控的一个重要经验是,提高疫情知晓率、落实疾病防护措施。
据了解,手足口病患者一旦住院治疗,费用在万元以上,而医保对该病的报销比例较低,不超过10%。同时,该病的主要用药“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每支627元(规格25克),且不在医保范围内,更加重了患者的负担。
汝州市陵口乡叶寨村村民邢团结告诉记者,他4岁的女儿邢妙珂2010年3月3日因手足口病入院,现在已经花去3.76万元医疗费,女儿的病也没有治好,左半身没有知觉,不会说话。医生建议他带女儿到郑州进行康复治疗,还要花多少钱,他不得而知。
针对近几年我国手足口病疫情快速发展,且致病源中EV17病菌表现明显偏重的特殊疫情,河南省的一些医疗专家和患者家属呼吁,国家能像重视甲流疫情那样,重视手足口病疫情,快速研发能应用于临床的手足口病疫苗,减少群众患病尤其是致死、致残几率。同时,他们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重症患儿的救治力度,提高对传染性疾病的报销比例。
李学旺在前述诊疗指南中表示,手足口病仍为近年需要重点对待的传染病。
许汴利说,3月底,他参加了卫生部召开的手足口病会议,此次会议将疫苗研发提上日程。兰州、上海等地的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也正在尝试研制疫苗。但疫苗从研制到应用于临床,至少需要6至7年。
3月25日,在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副省长宋璇涛提出,要不断探索创新切实有效的防控救治办法,在提高重症发现率、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上下功夫。“凡因领导不重视、经费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主观因素,造成疫情暴发流行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本刊记者获悉,“一场最严格的督导责任制”将在此次河南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实行。该制度能否从病魔张开的大口中,挽救更多年幼的生命?
来源:了望新闻周刊 编辑:段若兰
-----------------------------------------
手足口病的控制应该从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消除易感人群3个方面入手。
1 照顾好患儿,其产生的生活和医疗垃圾妥善处理;
2 加强卫生工作,勤洗手,是典型的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水煮熟,水果洗净,凡经口的东西,小心;
3 加强疫苗研制,已经提到日程了。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最优途径。
关于疫苗研制,重点解决:
1.敏感动物模型,人源化小鼠,转基因小鼠,猴子;只有模型,才能解决致病和免疫的基础问题,为疫苗评价提供基础;
2、灭活疫苗、VLP疫苗为解决问题的初始步骤,加大投入;重组活载体疫苗(痢疾载体)等是解决贫困地区疫情防控难题的金钥匙,易于国家投资,收效大。灭活的成本高,活载体便宜,国家不投资,群众也容易接受。
3、必须马上行动,拿出防控h1n1的魄力来。
---------------------------------------
Ⅸ 手足口病与水痘的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的症状: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不结痂。
水痘:初期症状是发热、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如咳嗽等},以后身上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它们的辨别在于:手足口病的皮疹不结痂,水痘结痂。且手足口病的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都有,而水痘这些部位没有。手足口病的患儿不发烧,水痘初期患儿有发烧症状。
Ⅹ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1、口腔内的粘膜或舌头伴有一处或多处糜烂或溃疡;2、双手掌侧面包括边缘,(不包括背面)有红疹或红疹上面起白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3、双足掌侧面包括边缘,(不包括背面)有红疹或红疹上面起白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双手足皮疹初起时是红疹,约过半天或一夜才开始在红疹上起白疱疹这是顺序)4、可以伴有双侧膝盖及周围或臀部伴有红疹。(类似大痱子样的红疹)上面4个条件前3条都有可以确诊为手足口病。如果有2条即使是同一个病毒感染也可以不叫手足口病。但治疗是一样的。手足口病并不可怕,和感冒一样有轻重之分,轻症不治疗也可以自愈,包括手足口病中的轻症脑炎也可以自愈的。重症脑炎引起的死亡意见分歧不一,我的观点是进入四期的病人是使用药物不当引起的,目前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近3年来我在科室对比了一下各种方法的治疗情况,感觉药物使用的越少效果越好,尤其是不用激素,少用甘露醇,我所管理的病人中没有一例进入所谓的四期(即神经源性肺水肿),而使用激素和重用甘露醇的病人中就有很多病人进入重病而且死亡率也明显提高。另外还观察到,尤其在晚上入院的病人如果使用激素特别是大剂量使用时,如果药物(的作用)是在夜里11:00~3:00之间应用的病人必死无疑,大部分在次日(上午)死亡。这个病有一个和麻疹一样的特点,就是越用退热药尤其是加用激素去退热效果越不好,当你这样用过药后你会发现你的病人热是让你给退下来了,可是病人的病情却让你给治加重了,甚至离死亡不远了,等着收尸吧。
由于这个病是病毒感染所致(无特效药),不是药物所能控制的,全靠病人自身的抵抗力,各种治疗太过分对机体干扰太多会加重身体负担,所以就会加重病情。
饮食要清淡,治疗要简单,仅用抗病毒的药即可(其实也是掩耳盗铃自我安慰)。
目前这个病在临床上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皮疹出的越多越轻,越少越重,这就符合中医上的排毒反应这个理论,其实人体各种皮肤病都是人体的一种排毒反应,既然是排毒反应当然是出的越多越好,越少越坏。麻疹和水痘就符合这个特点。而麻疹和水痘在中医上有一种叫发疹疗法也叫透疹疗法,民间用的较多,效果很好,发过后病人皮疹迅速增多,发透后病人好的比较快,抵抗力也比其它方法强。
手足口病和麻疹、水痘很类似都是不可以用激素的病,其实治疗方法应该是一样的,现在的医疗舍近求远,宁可信西医而不信中医和民间疗法,其实这是误区。但这个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其实是在现代的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不良的治疗方法。一切为了经济利益。这个世上一切事物只要一和经济利益挂上钩,就会失去本质上的东西,就会上偏差,走歪路,绕圈圈。我一直是这个看法。医生只要是一心为了赚钱就会失去了他的本质,就会丧失他的医德,就不可能找到真正治疗疾病正确而简单的路。盲从者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