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培训大全 > 深圳市德皇培训课程

深圳市德皇培训课程

发布时间:2022-05-30 10:50:43

A. 海因里希的人物经历

“他有对付苏联人的丰富经验,而且他们还没有战胜过他”————德国陆军大将 海因茨.古德里安对海因里希的评价。
每当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将领,很多军事爱好者们肯定会首先联想到隆美尔,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名字,在纳粹德国早期的闪击战中他们都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创造过很多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隆美尔在北非,古德里安在法国,曼施坦因在苏联的辉煌胜利都奠定了他们世界级名将的声誉。但他们在战争中后期的防御作战中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少有精妙之笔。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德军中只“出产”善于进攻的将领。但如果提起戈特哈德.海因里希这个名字,可能会令人感到有一些陌生。因为在他长达40年的戎马生涯中确实没有多少令人记忆深刻的显赫战历,他的名字更多的是出现在德军的作战序列表当中。但他作为德国国防军军中少数几位杰出的防御专家,曾经在莫斯科城下力挽狂澜,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免于崩溃,此后他率第4集团军长期驻守在东线中部地段,令许多与他对阵的苏军将领颇为头痛。他作战顽强,要求严格,因此他手下的很多官兵对他既爱又恨,称这位小个子将军是“我们凶悍的小矮子”。 戈特哈德.海因里希1886年的圣诞节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古姆宾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新教牧师,但他母亲的家族却声名显赫,从12世纪开始,这个家族就世代以军人为职业。到20世纪,这个家族还诞生了一位陆军元帅,他就是海因里希的堂兄——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海因里希一生都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坚持每天都要看一段圣经,甚至到了战争年代,他仍然坚持每周上教堂做礼拜。
1905年3月8日,18岁的海因里希加入了德皇的陆军部队,被分配到历史悠久,成立于1807年的第95步兵团服役。入伍后不久,海因里希就被选派到汉诺威军事学校进修,毕业后他被提升为少尉。由于在一线部队的优异表现,1910年他被调到营部任参谋。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他正在驻哥塔的第95步兵团团部任副官。1914年8月,第95步兵团随奥托.冯.普鲁伊斯科夫将军的第11军(隶属于第3集团军)赴西线参战。在战争的前两年,他先后担任连长和第95步兵团第2营营长,还曾参加过著名的坦能堡会战。事实证明海因里希是一位出色的军官,他在前线作战中的英勇表现,为他先后赢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27日)和一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7月24日)并在1915年被擢升为上尉。1916年,他被先后调到第3步兵旅和第24后备军任参谋。在凡尔登战役之前,海因里希上尉在前线因毒气中毒被迫修养了一段时间。但这并未影响到他的前途,1916年底,伤愈后的海因里希调往阿尔弗雷德.冯.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15步兵师任参谋。这一时期的经历对海因里希非常重要,他由此开始广泛接触一线部队的参谋业务,不久后由于他良好的表现,他还被上调到总参谋部任职了一段时间。1917年底,他参加了在色当举办的一个短期的总参谋部军官的培训课程。这对于那时的基层军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1918年2月,他调往正在东线作战的第203步兵师作战处任职。在此期间,由于他优异的表现,还获得了普鲁士冯·霍亨佐伦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8月9日)
但是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使年轻的海因里希上尉的前途变得暗淡起来,1918年11月11日,走投无路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次年6月28日,新成立的德国魏玛政府和协约国签定了“凡尔塞和约”,按和约规定,战败的德国只能拥有10万人的军队。1921年1月1日,魏玛国防军成立,陆军编制仅为2个集团军,下辖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在这样一支小规模的职业陆军中,军官的名额只有4000人,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人才加幸运儿才能被陆军继续留用,但海因里希还是凭借他在一战中的出色表现而被幸运的被留在德国的十万陆军中继续服役。1919年2月,他调往第1集团军参谋部,任艾里希.冯.奇施维茨将军(此人在魏玛时代还担任过第1集团军司令)指挥的志愿兵师的作战处处长,负责保卫东普鲁士的安全。1919年底,他调往驻东普鲁士的第1军区(总部在柯尼斯堡)任参谋。在此期间,他协助约翰内斯.冯.达泽尔将军在第1旅和第20旅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第一步兵师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第一步兵师的副参谋长。1924年9月,他调任驻扎在施瓦本格明德的第5步兵师第13步兵团第14连任连长。1年半之后,他晋升少校。1927年10月,他调入国防部部队局任职。这是海因里希军旅生涯的一个契机,此后,他在魏玛国防军中一路平步青云,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从少校晋升到了将军:1930年10月,他调回第1步兵师任第3步兵团的代理团长,1个月后,他被正式任命为第3步兵团第3营营长。1932年10月,已经晋升为中校的海因里希调任驻柏林的第一集团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此时任第1集团军司令的正是他的表哥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1933年,纳粹上台后不久,海因里希升任国防部防卫办公室总务处主任并晋升为上校。从1933年到1937年他一直在国防部(1935年纳粹宣布重整军备后改称“战争部”)补充局任局长,为1933-1939年德国陆军的迅速扩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6年元旦49岁的海因里希被擢升为少将。
1937年10月12日,海因里希少将被任命为驻扎在明斯特的第16步兵师师长。这对海因里希来说,这是他施展指挥才能的一个好机会,虽然在此之前,他只在一线指挥过营级部队,缺少经验,但事实证明他干得相当不错——1938年3月,刚晋升少将2年的海因里希便被提升为中将。
1939年9月1日,德军悍然入侵波兰,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但第16步兵师并没有参加进攻波兰的战役,而是被部署在了西线,作为西线少数几支比较精锐的部队被编入工兵出身的奥托-威廉.弗斯特将军的第6军,隶属于C集团军群(总司令里布大将)第5集团军(司令库特.利布曼步兵上将),驻守在下莱因地区,以防备法国可能对德国西部工业区发动的袭击。
第16步兵师组建于1935年10月,是德国重整军备后第1批组建的步兵师之一。全师辖有3个步兵团(第60,64,79步兵团),1个炮兵团(第16炮兵团),1个反坦克营(第16反坦克营),1个侦察营(第16侦察营),1个工兵营(第16工兵营),1个通信营(第16通信营)和1个战地后备营。共编有17734人。在这个师的历任师长中有两位后来被擢升为陆军大将,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海因里希,另一位就是希特勒宠爱有加的独臂将军汉斯.胡贝。
1940年初,海因里希中将接替短暂离职的冯.朔贝特将军代理了一段时间的第7军军长,此时第7军刚参加完进攻波兰的战役,由波兰前线移防到西线,部署在德法边境上的特里尔地区,隶属于A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1940年4月,海因里希被正式任命为第12军军长(隶属于C集团军群第1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第258,75,252步兵师)这个军被部署在萨尔布吕肯附近,准备参加一个月后即将爆发的对法国的战争。
5月10日,德军开始实施“黄色方案”,突然发动了对西欧四国的战争。战役开始后的一周时间后德军便奠定了胜局,德军在中路担任主攻的A集团军群和负责进攻荷兰,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均取得了重大胜利,但部署在战线南翼的C集团军群由于担任佯攻和牵制马其诺防线驻军的任务,一直没有发起大规模的攻势。
而第12军当面的法军阵地形势则较为复杂,这里正好处于马其诺防线两大要塞区梅斯要塞区和劳特尔要塞区之间的“萨尔缺口”,表面上法军在这里只部署了胡伯特中将的第20军(隶属于第2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属下的2个步兵师,但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法军在这里难以构筑大型的地堡,因此被改建为类似“荷兰要塞”那样的水道防线,这使德军的进攻要面对很多麻烦。因此直到德军已经在北方奠定胜局的情况下,6月14日,第1集团军才接到命令,要求其属下的三个军(从北到南为第30军,第12军和第24军)向“萨尔缺口”发动进攻。参加进攻的包括10个师:第30军的第93,258,79师,第12军的第268,75师,第24军的第60,252师以及第1集团军预备队的第95,198,168师。虽然法军在德军第1集团军当面部署的兵力并不弱——一共有包括3个要塞师在内的7个步兵师(包括第69,82,174要塞步兵师,第41,51殖民地步兵师,第52步兵师和第1波兰师),但此时从北方急速南下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已经深入迂回到马其诺防线守军的后方,因此腹背受敌的法军在面对德军的正面进攻时一触即溃,迅速败退,海因里希的部队没费多大劲就突破了法军的正面防御。

B. 怎样评价文艺复兴运动对大学的影响

一、传统大学对人文主义的抵制

中世纪后期,欧洲大学日趋保守,由经院哲学把持的大学课堂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大学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14世纪初叶,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各国大学先后发生了相应的变革。由于文艺复兴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因而意大利的大学最先感受到新风气和新变化。当然,人文主义思想进入大学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14世纪初,但直到15世纪后半期,人文主义者的学说才开始影响大学。

当时的大学,主要是一种培训机构,旨在培养未来的神职人员、医师、政府官员和律师,因此,大学的主要任务不可能去追求纯文学、历史、诗歌和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要想培养这种“纯”知识,他们就得在大学之外进行,因为大学在许多方面是相当保守的。况且“在所有重要的大学中,专业科目的突出地位仍然不可动摇”。

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佛罗伦萨为例,“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占主导地位的(几乎是惟一的)智力活动都是功利性的,这种活动与特定的职业目的相联系……教育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培养男孩从事法学、公证学、医学和神学等方面的职业为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城市的领导阶层都没有想到去关心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育,实际上,那些最具特色的人文主义研究都是在当地大学之外的一些地方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大学的科目还是以形而上学、神学、法学和医学这些传统的科目为特色,甚至这些传统领域所获得的资助也是不稳定的。在很长一段时间,人文主义对佛罗伦萨大学的影响极小。最初,佛罗伦萨大学的人文主义要体现在一些课外活动中,虽然间或也有著名的文学学者或博学的希腊学者被任命为大学的讲座教授,但是作为一所公共资助的机构,佛罗伦萨大学的大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即使是在该城倡导人文主义的梅迪契家族统治的鼎盛时期,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教师远远少于更专门化的职业学科的教师数。大量的大学预算被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和文学教授是大学里薪金最低的教授。佛罗伦萨大学如此,其他大学同样如此,这些大学首要关心的是职业方面的教育,而不是人文主义的教育。如博洛尼亚大学以它的法学教育著称于世,而帕多瓦大学则以其医学院闻名遐迩。克里斯特勒(Paul
Kristeller)指出:作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基础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中仍然继续繁荣发展。这时对这一哲学有了一些新的解释,因为有些学者寻求复兴“真正的”亚里士多德,他们在对亚里士多德哲学进行阐释的时候,把柏拉图主义或人文主义的成分也加进去了。

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一些国家,情况大致相同。大学强调在培养神职人员的传统教育中采用亚里士多德哲学,它们以法学和医学专业教育为重,把文科课程视为预科性质或附带性质。在当时经院主义的顽固堡垒巴黎大学,许多教授强烈地反对“新知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把他们称之为“北方的野蛮人”,甚至断言“高卢没有真正的教师”。1497年,荷兰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厌倦了他在索邦看到的那些关于经院哲学的旧书,当听着那些博学的“神圣的斯各脱主义者”“皱着眉头、瞪着眼睛、带着迷惑的神情”讲课的时候,他再也无法保持清醒了。他对一位年轻的英国朋友说:“没有什么比他们的大脑更迂腐,没有什么比他们的语言更粗野,没有什么比他们的兴趣更乏味,没有什么比他们的知识更引起争议,没有什么比他们的行为更粗野,没有什么比他们的生活更伪善,没有什么比他们的演讲更恶毒,没有什么比他们的心更黑了。”德国人文主义者梅兰希顿(Philipp
Melanchthon,1497—1560)将矛头直接对准传统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梅杰(John
Major),讽刺道:“天哪!这么多无聊的谈话!他花大篇幅讨论的是:是否可以没有马而进行赛马?海水是不是在上帝造它的时候就是咸的?”
在德国,人文主义最初面对的是大学教授们的怀疑和敌意,学生们对人文主义也不感兴趣甚至加以嘲笑。人们认为人文主义是一种新的、不熟悉的、不实用的东西。经院哲学的地位早已牢固地确立,职业准备则是高等教育主要的关注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许多德国人看来,这种“新知识”似乎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特征的外来进口物。由于这些原因,一些德国大学对新学科的反对是相当激烈的。鲁迪说:“欧洲大学中那些保守的人把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看作是对他们既得学术利益的威胁,认为它减损了大学教授的职责,也许还会颠覆高等教育一直允诺要维护的那种信仰。此外,他们还对人文主义的三种语言的教学和文学教学表示怀疑。中世纪的拉丁文,特别是与极受尊崇的拉丁文《圣经》中的圣篇结合在一起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正统性的象征,是真正的智慧,是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在他们看来,希腊文则有许多弦外之音,如信奉异教、教会分裂甚至是不信教。而希伯来文则被怀疑有‘藐视的不信教’的犹太文化之意。这样,人文主义者引以为豪的伟大的教育进步对于那些拥护传统的人来讲,却是对于真正的教育原则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和颠覆性的攻击。”

二、人文主义对大学的渗透和影响

虽然文艺复兴并没有引起传统大学的根本变革,但人文主义对大学的影响还是清晰可见的。以大学课程的演变为例,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新的学科,如希腊文学、修辞学、诗歌、历史和柏拉图哲学,逐渐与旧的经院主义的课程一起在大学里有了自己的位置。虽然与职业课程相比,这些课程仍然是附带的、选修的课程,但它们现在至少有了一种明确的和得到认可的地位了。

在意大利,来自希腊的一批拜占廷学者从事了开拓性的工作,当时,他们的祖国正处于土耳其人的统治之下,这些被迫流浪的学者陆续在意大利的大学找到了工作。如阿吉罗普洛斯(John
Argyropoulos)、卡利克斯图斯(Andromicus Callixtus)、查尔康迪拉斯(Demetrius
Chalcondylas)和拉斯卡里斯(JohnLascaris)等人,他们在大学讲授关于古希腊的语言和文学课程,激发了意大利学生对希腊学科的巨大兴趣。佩鲁贾大学(Perugia)一位学生在听了查尔康迪拉斯的讲课后兴奋地写道:“刚刚来了一位希腊人,他开始勤勉地教导我,当我听他讲课时,心中充满了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快乐,因为他是希腊人……对我来说似乎他就是智慧的化身,他的身上体现出高雅的才智和古时著名人物的风采。”
拜占廷人所开创的工作由意大利学者所发扬光大。瓜里诺(Guarinoda
Verona)曾求学于君士坦丁堡,后来成为费拉拉大学希腊文教授。据说在15世纪中期,有许多学生从遥远的英格兰、法国、德国、匈牙利及意大利各地慕名而来。法尔福(Francesco
Filelfo)先后任教于威尼斯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和佛罗伦萨大学,具有很高的声望,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国的学生。稍后于他们的是佛罗伦萨大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教授安不罗吉尼(Angelo
Ambrogini),由于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及对西塞罗形式主义犀利的攻击而受到好评,他还是一名卓越的修辞学教授。

上述这些人文主义教授的教学或许对专业学院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却深深地吸引了学习文科课程的学生。事实上,意大利人文主义取得最大进展的地方都是那些新建立的大学,如帕维亚大学、费拉拉大学、比萨大学和罗马大学。在这些大学,新与旧之间达成了一种学术上的折中方案,两者长期和谐相处。

尽管人文主义在大学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意大利人文主义最繁荣的中心是学园而不是大学。学园是一种私人或半私立的机构,源自古希腊柏拉图学园,它为人文主义者提供了一个公开论坛和聚会的场所。在佛罗伦萨、威尼斯、费拉拉、曼图亚、米兰、罗马和那不勒斯等地都开办了学园。
在法国,人文主义在巴黎大学长期遭到敌视。“尽管法国与意大利相隔咫尺,在15世纪的最后一二十年之前,巴黎的学者们一直轻视意大利的严重影响,不屑在他们的课程表中做任何重大的改变。不错,在1450年以后,艺术系(文学院)已经聘请少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去充当希腊语教师;有些人文主义的教科书已经代替了中世纪的拉丁文法;巴黎的出版社从1470年开办起就刊印了一些人文主义方面的书籍。但是,这些只是次要的改革,并未影响任何院系的学习方向;大学生活的中心依旧是阿奎那派、司各脱派和奥康姆派之间的激烈论战,以及很少变化的关于传统的逻辑问题和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那些在他们的精神教育中寻求更富于营养的食品的大学生们,从阅读中世纪晚期神秘主义者的作品中得到了满足。”鉴于以上状况,为了打破坚冰,只能另辟蹊径。1530年,人文主义学者比代(Guillaume
Budé)成功地说服国王弗兰西斯一世在巴黎建立一所主要进行人文主义研究的新的教育机构──法兰西学院,它不事经院之学,热情欢迎新的古典主义教育和所有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与教会大学分庭抗礼,开时代先风。它设立了一系列教授讲座,如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和哲学等讲座,还开设算术、医药和东方研究等课程。对此,教会和巴黎大学极为不满,极力诋毁之。然而,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除巴黎外,法国许多地方自治政府,如波尔多、里昂、奥尔良、兰斯和蒙彼利埃等都建立了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同样欢迎人文主义教学。法国像意大利一样,主要是那些较新的、不那么迂腐的教育机构愿意引进这些新的学科。当然,巴黎大学也不是铁板一块。意大利人安德烈利尼(Fausto
Andrelini)曾成功地在巴黎大学开办了古典诗歌讲座,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巴黎大学教授加吉恩(Rober
Gaguin)毅然从敌对阵营转入人文主义者的行列。共同的立场使他们和来自荷兰的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结为挚友。

人文主义从法国很快传播到低地国家的大学中,1575年创办的莱顿大学被称为欧洲“新知识”的重要中心。尼德兰人文主义者利普修斯(Justus
Lipsius)于1578年来此任教。他的到来,使莱顿大学逐渐闻名于欧洲知识界。1591年利普修斯离开后,莱顿大学1593年又聘来了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斯卡利杰(Joseph
Justus Scaliger),后者一直任职到1609年去世。除莱顿大学外,人文主义教学在卢万大学也取得进展,该大学著名的三种语言学院(Collegium
Trilingue)是在伊拉斯谟的参与下建成的,吸引了来自远近许多国家的学生,他们在这里从事希腊文、希伯来文和拉丁文的文学研究,学院后来成为整个欧洲人文主义研究的中心之一。

在德国,文艺复兴运动是从大学开始的。1456年,人文主义学者彼得?路德(Peter
Luder)从意大利留学回国,在海德堡和莱比锡等大学讲授新学。1484年,荷兰人文主义者阿格里科拉(Rodolphus
Agricola)在海德堡大学讲授古典文学。著名诗人凯尔梯斯(Coniad
Celtes)曾在意大利、波兰和匈牙利学习,先任教于巴伐利亚大学,后任维也纳诗歌学院院长。1487年,德皇腓特烈三世授予他“桂冠诗人”称号。1500年后,人文主义学说比从前发展更为迅速,原因可能是在公众的思想里,新的学科与教会改革的起因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些联系中,一些最卓越的德国人文主义者如梅兰希顿这样的大学教授,在路德派的宗教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16世纪的德国大学里,人文主义教学吸引了更多的听众,越来越多的新学科的阐述者被任命为大学教授。人文主义学科的课程分支增加了,这些分支包括希腊文、希伯来文、诗歌、演讲术、历史学和拉丁文学。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正在抛弃经院哲学而开始研究优秀的文学。人文主义者现在感到有足够的力量对他们传统主义的对手发动一场反击,他们对经院主义的教学方法嗤之以鼻。结果,德国最主要的大学的文科课程都接纳了人文主义的学科,这些大学包括爱尔福特大学、维滕贝格大学、海德堡大学、努雷姆贝格(Nuremberg)大学、维也纳大学和巴塞尔大学等等。但在科隆大学和弗赖堡大学,经院哲学家仍保持较大的影响,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逆潮流而动的。

在英格兰,新的人文主义知识在15世纪后二十年开始产生较大影响。格罗辛(William
Grocyn)1488年曾去意大利学习希腊文,1490年开始在牛津大学讲授希腊语言和文学,时间达五年,被称为“教授希腊文的第一个英国人”。利纳克尔(Thomas
Linacre)是英格兰著名医师和古典派学者,曾去意大利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对人文科学有精深的造诣,他与格罗辛密切合作,奠定了牛津古典研究的坚实基础。他曾教授医学,也教授希腊文和拉丁文,是牛津大学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第三位牛津学者是拉蒂默(WilliamLatimer),他擅长希腊文。晚于他们一代的英国人文主义者以科利特(John
Colet)、莫尔(Thoms More)、利利(William Lily)和费希尔(John
Fisher)等人为代表,他们在16世纪早期的大学和伦敦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科利特在对意大利进行两年的访问后,从1496年起在牛津举行关于圣保罗书的公开讲演,宣称与经院哲学的方法作彻底的决裂。费希尔1504年起任剑桥大学校长,1511年创办圣约翰学院,以“新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为希腊文教学和希伯来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他力排众议,邀请伊拉斯谟到剑桥教授希腊文。伊拉斯谟的高足克罗克(Richard
Croke)学成后在英国各地传授希腊文,1519年返回剑桥执教。1533年又有托马斯·斯密士(Thomas
Smith)在剑桥讲授希腊文。1540年,国王亨利八世在牛津和剑桥设立钦定教授席位以教授神学、民法、医学、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同年,剑桥成立三一学院,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宗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人文主义在英国大学最终站稳了脚跟。

史家认为:人文主义在英国获胜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人文主义向大学渗透时,恰值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宗教和政治改革,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一世不信任旧“教士”和经院主义的知识,认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与反对他们统治的“教皇至上主义者”是沆瀣一气的。相反,他们青睐这种新的“经过革新了”的知识。另一方面,在英格兰,相对来说,人文学科的学习是与实际生活和某种职业相关联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人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上的相对抽象的作用是不同的。正如道格拉斯?布什(Douglas
Bush)所说:“英国人文主义希望培养公民和政治家,而不是学者。”

这种情况对大学的影响决不是无足轻重的。在早先,牛津和剑桥大学主要是培养神职人员的机构。然而,到16世纪,这两所大学充斥着许多打算从事世俗职业的求学者。这些年轻人把新近开始流行的人文学科的学习看作是获得令人渴望的和受人尊敬的绅士地位的通行证。一位英国圣公会牧师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学习神学的学生占主导地位的动机:“如果谁懂希腊文,就能获得一个教长的职位;如果懂拉丁文,就会获得一种好的生活。”这种实用主义的动机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大学入学人数的增加。到17世纪中期,牛津剑桥两校挤满了来自中上阶层家庭的子弟,他们渴望获得大学教育,并希望通过大学教育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社会抱负和职业抱负。

怎样评价文艺复兴运动对大学的影响呢?一般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并没有真正地改革大学。经过文艺复兴,欧洲大学的传统系科组织仍然和中世纪时一样,其学术管理体系也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主要是大学文科课程的变化,具体标志是引入了人文主义的“新知识”。这种判断应该说是较客观的。然而,如果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文艺复兴对大学的影响远不止这些。文艺复兴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在教育上,文艺复兴扫荡了中世纪教育思想的阴霾,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虽然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实践常常落后于教育观念,但近代教育的许多特征已见端倪,这就是文艺复兴之功。就高等教育看,人文主义新学科冲破了经院主义神学和哲学独霸大学讲堂的局面,虽然影响主要限于大学文学院,但正是大学文学院,领导了欧洲大学的近代化运动,带动了整个大学的变革,后来的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新的改革都是从文学院(哲学院)突破的,这不得不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文学院的渗透。虽然文艺复兴时期大学对科学知识的贡献甚微,而且大学课程尚没有自然科学的地位,但正是文艺复兴,将科学从千余年沦为神学婢女的情况下解放出来,导致了近代科学的诞生,为大学最终引入自然科学和确立科学研究的职能创造了条件。而且,通过进行古典主义的教育,人文主义者采纳了一种更自由、不以传授基本教义为中心的知识形式,从那时起,大学一直致力于寻求一种核心的普通教育,从而把许多专业化的课程统一起来,并从整体上服务于人类的需要,这条路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开创的。

C. 二战时期,德国的防御专家是谁

1886年12月25日(大吉大利)生于德国Gumbinnen。1906年参军,一战时在东西两线都打过仗。战后留在军中,1936年晋升为少将。法国战役期间任12军军长,于1940年6月14日攻破了马奇诺防线。1941年在古德里安的第一装甲集群服役,参加巴巴罗萨行动,并获铁十字勋章一枚。1942年一月晋升上将,指挥第四集团军。在之后两年中数次击退苏军,为撤退争取了时间。1944年8月任第一装甲集群司令。1945年3月,接替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出任“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但由于他抵制希特勒死守柏林的命令,遂于1945年4月28日被解除职务。1971年12月13日去世。

目录

德国陆军大将海因里希战历
早年岁月
征服法兰西
结局和评价
个人档案
职务
军衔
荣誉
编辑本段德国陆军大将海因里希战历
“他有对付苏联人的丰富经验,而且他们还没有战胜过他”————德国陆军大将 海因茨.古德里安对海因里希的评价。 每当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将领,很多军事爱好者们肯定会首先联想到隆美尔,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名字,在纳粹德国早期的闪击战中他们都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创造过很多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隆美尔在北非,古德里安在法国,曼施坦因在苏联的辉煌胜利都奠定了他们世界级名将的声誉。但他们在战争中后期的防御作战中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少有精妙之笔。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德军中只“出产”善于进攻的将领。但如果提起戈特哈德.海因里希这个名字,可能会令人感到有一些陌生。因为在他长达40年的戎马生涯中确实没有多少令人记忆深刻的显赫战历,他的名字更多的是出现在德军的作战序列表当中。但他作为德国国防军军中少数几位杰出的防御专家,曾经在莫斯科城下力挽狂澜,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免于崩溃,此后他率第4集团军长期驻守在东线中部地段,令许多与他对阵的苏军将领颇为头痛。他作战顽强,要求严格,因此他手下的很多官兵对他既爱又恨,称这位小个子将军是“我们凶悍的小矮子”。
编辑本段早年岁月
戈特哈德.海因里希1886年的圣诞节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古姆宾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新教牧师,但他母亲的家族却声名显赫,从12世纪开始,这个家族就世代以军人为职业。到20世纪,这个家族还诞生了一位陆军元帅,他就是海因里希的堂兄——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海因里希一生都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坚持每天都要看一段圣经,甚至到了战争年代,他仍然坚持每周上教堂做礼拜。 1905年3月8日,18岁的海因里希加入了德皇的陆军部队,被分配到历史悠久,成立于1807年的第95步兵团服役。入伍后不久,海因里希就被选派到汉诺威军事学校进修,毕业后他被提升为少尉。由于在一线部队的优异表现,1910年他被调到营部任参谋。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他正在驻哥塔的第95步兵团团部任副官。1914年8月,第95步兵团随奥托.冯.普鲁伊斯科夫将军的第11军(隶属于第3集团军)赴西线参战。在战争的前两年,他先后担任连长和第95步兵团第2营营长,还曾参加过著名的坦能堡会战。事实证明海因里希是一位出色的军官,他在前线作战中的英勇表现,为他先后赢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27日)和一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7月24日)并在1915年被擢升为上尉。1916年,他被先后调到第3步兵旅和第24后备军任参谋。在凡尔登战役之前,海因里希上尉在前线因毒气中毒被迫修养了一段时间。但这并未影响到他的前途,1916年底,伤愈后的海因里希调往阿尔弗雷德.冯.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15步兵师任参谋。这一时期的经历对海因里希非常重要,他由此开始广泛接触一线部队的参谋业务,不久后由于他良好的表现,他还被上调到总参谋部任职了一段时间。1917年底,他参加了在色当举办的一个短期的总参谋部军官的培训课程。这对于那时的基层军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1918年2月,他调往正在东线作战的第203步兵师作战处任职。在此期间,由于他优异的表现,还获得了普鲁士冯•霍亨佐伦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8月9日) 但是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使年轻的海因里希上尉的前途变得暗淡起来,1918年11月11日,走投无路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次年6月28日,新成立的德国魏玛政府和协约国签定了“凡尔塞和约”,按和约规定,战败的德国只能拥有10万人的军队。1921年1月1日,魏玛国防军成立,陆军编制仅为2个集团军,下辖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在这样一支小规模的职业陆军中,军官的名额只有4000人,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人才加幸运儿才能被陆军继续留用,但海因里希还是凭借他在一战中的出色表现而被幸运的被留在德国的十万陆军中继续服役。1919年2月,他调往第1集团军参谋部,任艾里希.冯.奇施维茨将军(此人在魏玛时代还担任过第1集团军司令)指挥的志愿兵师的作战处处长,负责保卫东普鲁士的安全。1919年底,他调往驻东普鲁士的第1军区(总部在柯尼斯堡)任参谋。在此期间,他协助约翰内斯.冯.达泽尔将军在第1旅和第20旅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第一步兵师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第一步兵师的副参谋长。1924年9月,他调任驻扎在施瓦本格明德的第5步兵师第13步兵团第14连任连长。1年半之后,他晋升少校。1927年10月,他调入国防部部队局任职。这是海因里希军旅生涯的一个契机,此后,他在魏玛国防军中一路平步青云,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从少校晋升到了将军:1930年10月,他调回第1步兵师任第3步兵团的代理团长,1个月后,他被正式任命为第3步兵团第3营营长。1932年10月,已经晋升为中校的海因里希调任驻柏林的第一集团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此时任第1集团军司令的正是他的表哥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1933年,纳粹上台后不久,海因里希升任国防部防卫办公室总务处主任并晋升为上校。从1933年到1937年他一直在国防部(1935年纳粹宣布重整军备后改称“战争部”)补充局任局长,为1933-1939年德国陆军的迅速扩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6年元旦49岁的海因里希被擢升为少将。
编辑本段征服法兰西
1937年10月12日,海因里希少将被任命为驻扎在明斯特的第16步兵师师长。这对海因里希来说,这是他施展指挥才能的一个好机会,虽然在此之前,他只在一线指挥过营级部队,缺少经验,但事实证明他干得相当不错——1938年3月,刚晋升少将2年的海因里希便被提升为中将。 1939年9月1日,德军悍然入侵波兰,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但第16步兵师并没有参加进攻波兰的战役,而是被部署在了西线,作为西线少数几支比较精锐的部队被编入工兵出身的奥托-威廉.弗斯特将军的第6军,隶属于C集团军群(总司令里布大将)第5集团军(司令库特.利布曼步兵上将),驻守在下莱因地区,以防备法国可能对德国西部工业区发动的袭击。 第16步兵师组建于1935年10月,是德国重整军备后第1批组建的步兵师之一。全师辖有3个步兵团(第60,64,79步兵团),1个炮兵团(第16炮兵团),1个反坦克营(第16反坦克营),1个侦察营(第16侦察营),1个工兵营(第16工兵营),1个通信营(第16通信营)和1个战地后备营。共编有17734人。在这个师的历任师长中有两位后来被擢升为陆军大将,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海因里希,另一位就是希特勒宠爱有加的独臂将军汉斯.胡贝。 1940年初,海因里希中将接替短暂离职的冯.朔贝特将军代理了一段时间的第7军军长,此时第7军刚参加完进攻波兰的战役,由波兰前线移防到西线,部署在德法边境上的特里尔地区,隶属于A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1940年4月,海因里希被正式任命为第12军军长(隶属于C集团军群第1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第258,75,252步兵师)这个军被部署在萨尔布吕肯附近,准备参加一个月后即将爆发的对法国的战争。 5月10日,德军开始实施“黄色方案”,突然发动了对西欧四国的战争。战役开始后的一周时间后德军便奠定了胜局,德军在中路担任主攻的A集团军群和负责进攻荷兰,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均取得了重大胜利,但部署在战线南翼的C集团军群由于担任佯攻和牵制马其诺防线驻军的任务,一直没有发起大规模的攻势。 而第12军当面的法军阵地形势则较为复杂,这里正好处于马其诺防线两大要塞区梅斯要塞区和劳特尔要塞区之间的“萨尔缺口”,表面上法军在这里只部署了胡伯特中将的第20军(隶属于第2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属下的2个步兵师,但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法军在这里难以构筑大型的地堡,因此被改建为类似“荷兰要塞”那样的水道防线,这使德军的进攻要面对很多麻烦。因此直到德军已经在北方奠定胜局的情况下,6月14日,第1集团军才接到命令,要求其属下的三个军(从北到南为第30军,第12军和第24军)向“萨尔缺口”发动进攻。参加进攻的包括10个师:第30军的第93,258,79师,第12军的第268,75师,第24军的第60,252师以及第1集团军预备队的第95,198,168师。虽然法军在德军第1集团军当面部署的兵力并不弱——一共有包括3个要塞师在内的7个步兵师(包括第69,82,174要塞步兵师,第41,51殖民地步兵师,第52步兵师和第1波兰师),但此时从北方急速南下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已经深入迂回到马其诺防线守军的后方,因此腹背受敌的法军在面对德军的正面进攻时一触即溃,迅速败退,海因里希的部队没费多大劲就突破了法军的正面防御。
编辑本段结局和评价
一个月后,海因里希在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向英军投降。此后,他一直被关押在英国,直到1948年5月19日被释放。1971年12月13日,海因里希在符腾堡的怀布林根去世,享年85岁。 海因里希是德军中少有的以防御见长的高级将领。他在东线指挥的一系列防御战役让他在敌我阵营中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作风顽强,对部下要求严格,素有“防御专家”之称。不过他的作风顽强和要求严格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在战争期间他曾多次拒绝执行那些无视士兵生命的荒唐命令,最后也因此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虽然他战功彪炳,然而他和他的堂兄龙德施泰特一样,从骨子里就是一位老派普鲁士军官,性格倔强,是少数几位敢于公然违抗元首命令的前线指挥官之一,加上他的宗教信仰和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夫人,这些问题都让希特勒对他始终抱有偏见和厌恶之情,以至于在44年借口健康问题直接将他解职。尽管希特勒的偏见让海因里希名声和他的显赫战功很不相称。可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海因里希统率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期间,他的战线往往是东线最为稳固的战线。仅此一点,也能让海因里希挤身德军最优秀的集团军司令之列。
编辑本段个人档案
军衔:陆军大将 生日:1886年12月21日 出生地:东普鲁士古姆宾年 死亡:1971年12月13日 死亡地:符腾堡怀布林根 妻子:格特鲁德.海因里希
编辑本段职务
1932年10月1日-1933年2月1日 第1集团军作战处长 1933年2月1日-1933年3月1日 国防部防卫办公室总务处处长 1933年3月1日-1937年10月12日 国防部补充局局长 1940年1月31日-1940年2月12日 第7军军长 1940年4月8日-1940年6月18日 第12军军长 1940年6月18日-1942年1月20日 第43军军长 1942年1月20日-1944年6月4日 第4集团军司令 1944年6月4日-1944年8月16日 被列入预备役 1944年8月16日-1945年3月20日 “海因里希”集群总司令兼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 1945年3月20日-1945年4月29日 “维斯杜拉”集团军群总司令
编辑本段军衔
少尉:1906年8月18日 中尉:1914年2月17日 上尉:1915年6月18日 少校:1926年2月1日 中校:1930年8月1日 上校:1933年3月1日 少将:1936年1月1日 中将:1938年3月1日 步兵上将:1940年6月1日 大将:1943年1月30日
编辑本段荣誉
骑士铁十字勋章:1941年9月18日获颁 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3年11月24日获颁 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5年3月3日获颁 普鲁士冯•霍亨佐伦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8月9日获颁 一级铁十字勋章1939勋饰:1940年6月16日获颁 二级铁十字勋章1939勋饰:1940年5月13日获颁 1914一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7月24日获颁 1914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27日获颁 汉堡汉萨同盟十字章 萨克森-魏玛二级皇家白鹰佩剑骑士勋章 萨克森-欧内斯廷公爵皇家佩剑骑士勋章 萨克森-科堡-哥塔卡尔.艾杜阿德战争十字勋章 1914-1918前线战斗荣誉十字勋章 国防军一级长期服役奖章 国防军三级长期服役奖章 奥地利三级军功勋章佩战争勋饰 1918黑色战伤章 西线防御奖章 东线冬季作战奖章

D. 哥特哈德·海因里希的早年岁月

戈特哈德.海因里希1886年12月25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贡宾嫩 ,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新教牧师,但他母亲的家族却声名显赫,从12世纪开始,这个家族就世代以军人为职业。到20世纪,这个家族还诞生了一位陆军元帅,他就是海因里希的堂兄——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海因里希一生都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坚持每天都要看一段圣经,甚至到了战争年代,他仍然坚持每周上教堂做礼拜。
1905年3月8日,18岁的海因里希加入了德皇的陆军部队,被分配到历史悠久,成立于1807年的第95步兵团服役。入伍后不久,海因里希就被选派到汉诺威军事学校进修,毕业后他被提升为少尉。由于在一线部队的优异表现,1910年他被调到营部任参谋。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他正在驻哥塔的第95步兵团团部任副官。1914年8月,第95步兵团随奥托.冯.普鲁伊斯科夫将军的第11军(隶属于第3集团军)赴西线参战。在战争的前两年,他先后担任连长和第95步兵团第2营营长,还曾参加过著名的坦能堡会战。事实证明海因里希是一位出色的军官,他在前线作战中的英勇表现,为他先后赢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27日)和一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7月24日)并在1915年被擢升为上尉。1916年,他被先后调到第3步兵旅和第24后备军任参谋。在凡尔登战役之前,海因里希上尉在前线因毒气中毒被迫修养了一段时间。但这并未影响到他的前途,1916年底,伤愈后的海因里希调往阿尔弗雷德.冯.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15步兵师任参谋。这一时期的经历对海因里希非常重要,他由此开始广泛接触一线部队的参谋业务,不久后由于他良好的表现,他还被上调到总参谋部任职了一段时间。1917年底,他参加了在色当举办的一个短期的总参谋部军官的培训课程。这对于那时的基层军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1918年2月,他调往正在东线作战的第203步兵师作战处任职。在此期间,由于他优异的表现,还获得了普鲁士冯·霍亨佐伦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8月9日)
但是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使年轻的海因里希上尉的前途变得暗淡起来,1918年11月11日,走投无路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次年6月28日,新成立的德国魏玛政府和协约国签定了“凡尔塞和约”,按和约规定,战败的德国只能拥有10万人的军队。1921年1月1日,魏玛国防军成立,陆军编制仅为2个集团军,下辖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在这样一支小规模的职业陆军中,军官的名额只有4000人,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人才加幸运儿才能被陆军继续留用,但海因里希还是凭借他在一战中的出色表现而被幸运的被留在德国的十万陆军中继续服役。1919年2月,他调往第1集团军参谋部,任艾里希.冯.奇施维茨将军(此人在魏玛时代还担任过第1集团军司令)指挥的志愿兵师的作战处处长,负责保卫东普鲁士的安全。1919年底,他调往驻东普鲁士的第1军区(总部在柯尼斯堡)任参谋。在此期间,他协助约翰内斯.冯.达泽尔将军在第1旅和第20旅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第一步兵师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第一步兵师的副参谋长。1924年9月,他调任驻扎在施瓦本格明德的第5步兵师第13步兵团第14连任连长。1年半之后,他晋升少校。1927年10月,他调入国防部部队局任职。这是海因里希军旅生涯的一个契机,此后,他在魏玛国防军中一路平步青云,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从少校晋升到了将军:1930年10月,他调回第1步兵师任第3步兵团的代理团长,1个月后,他被正式任命为第3步兵团第3营营长。1932年10月,已经晋升为中校的海因里希调任驻柏林的第一集团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此时任第1集团军司令的正是他的表哥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1933年,纳粹上台后不久,海因里希升任国防部防卫办公室总务处主任并晋升为上校。从1933年到1937年他一直在国防部(1935年纳粹宣布重整军备后改称“战争部”)补充局任局长,为1933-1939年德国陆军的迅速扩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6年元旦49岁的海因里希被擢升为少将。

E. 二战德国的战术大师是谁

1886年12月25日(大吉大利)生于德国Gumbinnen。1906年参军,一战时在东西两线都打过仗。战后留在军中,1936年晋升为少将。法国战役期间任12军军长,于1940年6月14日攻破了马奇诺防线。1941年在古德里安的第一装甲集群服役,参加巴巴罗萨行动,并获铁十字勋章一枚。1942年一月晋升上将,指挥第四集团军。在之后两年中数次击退苏军,为撤退争取了时间。1944年8月任第一装甲集群司令。1945年3月,接替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出任“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但由于他抵制希特勒死守柏林的命令,遂于1945年4月28日被解除职务。1971年12月13日去世。

目录

德国陆军大将海因里希战历
早年岁月
征服法兰西
结局和评价
个人档案
职务
军衔
荣誉
编辑本段德国陆军大将海因里希战历
“他有对付苏联人的丰富经验,而且他们还没有战胜过他”————德国陆军大将 海因茨.古德里安对海因里希的评价。 每当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将领,很多军事爱好者们肯定会首先联想到隆美尔,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名字,在纳粹德国早期的闪击战中他们都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创造过很多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隆美尔在北非,古德里安在法国,曼施坦因在苏联的辉煌胜利都奠定了他们世界级名将的声誉。但他们在战争中后期的防御作战中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少有精妙之笔。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德军中只“出产”善于进攻的将领。但如果提起戈特哈德.海因里希这个名字,可能会令人感到有一些陌生。因为在他长达40年的戎马生涯中确实没有多少令人记忆深刻的显赫战历,他的名字更多的是出现在德军的作战序列表当中。但他作为德国国防军军中少数几位杰出的防御专家,曾经在莫斯科城下力挽狂澜,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免于崩溃,此后他率第4集团军长期驻守在东线中部地段,令许多与他对阵的苏军将领颇为头痛。他作战顽强,要求严格,因此他手下的很多官兵对他既爱又恨,称这位小个子将军是“我们凶悍的小矮子”。
编辑本段早年岁月
戈特哈德.海因里希1886年的圣诞节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古姆宾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新教牧师,但他母亲的家族却声名显赫,从12世纪开始,这个家族就世代以军人为职业。到20世纪,这个家族还诞生了一位陆军元帅,他就是海因里希的堂兄——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海因里希一生都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坚持每天都要看一段圣经,甚至到了战争年代,他仍然坚持每周上教堂做礼拜。 1905年3月8日,18岁的海因里希加入了德皇的陆军部队,被分配到历史悠久,成立于1807年的第95步兵团服役。入伍后不久,海因里希就被选派到汉诺威军事学校进修,毕业后他被提升为少尉。由于在一线部队的优异表现,1910年他被调到营部任参谋。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他正在驻哥塔的第95步兵团团部任副官。1914年8月,第95步兵团随奥托.冯.普鲁伊斯科夫将军的第11军(隶属于第3集团军)赴西线参战。在战争的前两年,他先后担任连长和第95步兵团第2营营长,还曾参加过著名的坦能堡会战。事实证明海因里希是一位出色的军官,他在前线作战中的英勇表现,为他先后赢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27日)和一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7月24日)并在1915年被擢升为上尉。1916年,他被先后调到第3步兵旅和第24后备军任参谋。在凡尔登战役之前,海因里希上尉在前线因毒气中毒被迫修养了一段时间。但这并未影响到他的前途,1916年底,伤愈后的海因里希调往阿尔弗雷德.冯.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15步兵师任参谋。这一时期的经历对海因里希非常重要,他由此开始广泛接触一线部队的参谋业务,不久后由于他良好的表现,他还被上调到总参谋部任职了一段时间。1917年底,他参加了在色当举办的一个短期的总参谋部军官的培训课程。这对于那时的基层军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1918年2月,他调往正在东线作战的第203步兵师作战处任职。在此期间,由于他优异的表现,还获得了普鲁士冯 霍亨佐伦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8月9日) 但是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使年轻的海因里希上尉的前途变得暗淡起来,1918年11月11日,走投无路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次年6月28日,新成立的德国魏玛政府和协约国签定了“凡尔塞和约”,按和约规定,战败的德国只能拥有10万人的军队。1921年1月1日,魏玛国防军成立,陆军编制仅为2个集团军,下辖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在这样一支小规模的职业陆军中,军官的名额只有4000人,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人才加幸运儿才能被陆军继续留用,但海因里希还是凭借他在一战中的出色表现而被幸运的被留在德国的十万陆军中继续服役。1919年2月,他调往第1集团

F. 药店人,需要什么样的培训

�0�2�0�2�0�2�0�2说起药店培训,话题还真不少。药店本是专业性非常强的一个行业,因此药店人常常都要进行许许多多的培训,但是,哪种培训才是药店人想要的呢?课堂式的培训?以老带新?自学后考试?户外拓展?寓教于乐?这几种培训分别起的是什么样的效果?那种效果最好?究竟,药店人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要想找到答案,我们要从培训的本质——学习开始说。我们这里说的学习不是学校里的学习,学校里的学习目的是通过最终的考试;我们这里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产生更大的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培训理念就要加一条:培训不拘泥于形式,培训形式是为结果服务的!所以,无论是课堂式的、还是以老带新的、无论是拓展训练、还是自学后考试,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效果。而要想达成效果,就需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药店培训都有哪些内容呢?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0�2�0�2�0�2�0�2�0�2�0�2�0�2�0�2�0�2产品基本功培训笔者从事培训行业近十年时间,为上百家企业提供过管理咨询服务。我们曾经做过统计,80%以上的企业业绩不理想是因为同样的一个原因:员工基本功不扎实。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多元化经营、个性化服务、差异化营销在笔者看来都属于“奇胜”的范畴,而基本功却属于“正合”里面的一部分。(关于奇胜正合的其他讨论,请参照笔者文章《让我们说说销售和营销吧》)什么叫产品基本功?打个比方,作为店员,熟背熟记店里所有首推产品、A类产品的说明书就是基本功的一项。一个产品的说明书中包含着这个产品所有的卖点,甚至包括联合用药、关联销售(例如,阿莫西林说明书第六条就有关于幽门及十二指肠螺旋杆菌三联用药的描述)。而这些都是在一线销售过程当中时时刻刻要用到的。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自学和课堂教学都可以起到开头启动的作用(在课堂上,培训师只会是在PPT中列出一条,一带而过,剩下的功夫全都要靠学员自己在课下去练),但是这些基本功练起来是枯燥的、是乏味的、是容易使人放弃的,所以要靠企业的监督和考核达成最终的效果。笔者曾为多家企业制定过《店员分级考核》体系。店员分为见习、一星、二星直至五星,每一个层级都有不同的考核标准,“见习店员升一星店员”考核中,占权重比很大的一项就是“熟知熟记首推产品说明书”,并且通过晨会、夕会、销售淡场的分享加以落实。经过实践检测,体系运行效果还是非常理想的,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证明基本功对企业的重要性。所以,小结一下:对于产品基本功,老师的培训传授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不断的分享、背诵和考核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笔者和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经常用的产品基本功训练的好方法:大家听说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被誉为“红色经典第一歌”,多年来久唱不衰,在许多重大场合都可以听到这首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首军歌还没有诞生时,它的旋律就诞生了。并且早在国民革命时期,以它填词的不同版本的歌曲就在中国广为传唱了。张作霖、冯玉祥、甚至张之洞、袁世凯的军队都唱过这样的曲子,只不过歌词内容不一样。其曲源来自德国的《德皇威廉练兵曲》。有一个问题很奇怪,为什么古今中外、新旧军队都用这样的歌教育士兵?因为以前从军的都是劳苦大众、农民子弟,大家都不认识字,学习军队纪律很困难。于是有人把军队纪律编写成歌,互相传唱,加深记忆。其实这个方式可以融汇到店员基本功训练当中:把产品的卖点和特点编写成文——也就是常说的一句话营销,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店员喜闻乐见,效果自然有保障。二、�0�2�0�2�0�2�0�2�0�2�0�2�0�2�0�2�0�2医学、药学知识培训作为专业药店,医学和药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也是药店培训内容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今的药店经营都在朝向“专业、服务、疼爱、管理(用专业显示权威;用服务提供方便;用疼爱关怀顾客;用管理降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因此,专业能力是店员的必备能力之一。不过,医学药学毕竟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上大学要学好几年,还是分专业学习深造的。从这个方面来讲,非医学或者药学经历的店员朋友,学习起来会有难度,尤其是中医辩证方面。因此,医学、药学培训中对培训师的选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培训行业经常说“三流的老师把简单的道理讲复杂;一流的老师把复杂的道理讲简单”,“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把简单事情搞复杂的有极大的可能是“大忽悠”。从这个方面讲,选择一个合适的老师就成了医学、药学知识培训的关键。那怎么选择呢?给大家提个建议:培训钱与培训讲师授课前的面谈交流必不可少。给你讲个故事。笔者曾和单位同仁一起到某门店与老板商讨培训合作事宜。当时,老板提出一个问题:“对于门店销售的店员,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在症状上简单明了的判别点是什么?”答曰:“嗓子疼不疼可做参考。”老板大喜,合作遂成。什么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这就是。这里不是说其他的症状表现不重要(那些同样重要),关键在于这么多的症状,又是清涕浓涕、又是舌苔色质、又是体感、又是寒热、又是五行生克、又是四诊合参……没有基础的店员短时间内接受不了(早就听晕了,打120送医院)。一句话搞定,简单明了,店员好记,也好用。如果有能力的多记住几种症状会更加提高诊断的准确程度;哪怕记不住这么多,也已经满足实战销售的要求了。另外,还有一点,授课的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终端药店。很多老板和经理会从当地医院或卫生院里请大夫来培训。不是说这些大夫的专业能力不强,关键问题是:药店和医院、门店商品和临床用药是有区别的!曾经有企业重金聘请X院X科专家授课,半天的时间把美尼尔氏综合症讲解的丝丝入扣、跌宕起伏、口吐莲花、灿若星辰,学员听的如痴如醉、流连忘返、一往情深、不知肉味。可回到店里,3年都碰不到一个这样的顾客。这种内容的培训,笔者认为“可休矣”。最后,小结一下,提出个建议:医学、药学培训,重点要放在选择讲师上。对课件要提前审阅,对于用药的讲解,包括联合用药、关联销售等要完全贴合店内销售的产品实际;对老师的讲解要求简洁清晰、深入浅出、一针见血。所以,训前面谈一定要做!有必要的话,提几个问题或者当场让他把课件讲上十几二十分钟。不要感觉不好意思,或者对讲师不尊重。真金不怕火炼,溜溜才知道是骡子是马。毕竟店里是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培训的。如果让一两个不入流的老师把店员学习的胃口给倒了,以后都不喜欢培训学习了,那企业亏的可就不光是那点培训费了。(说句私房话,如果所有的老板都这么做了,混江湖耍把式的讲师也就都转行了。行业净化了,笔者的饭碗里也能多见到几点油星。老话怎么说的?“成人达己”,自己加上句新的“互惠共赢”。)三、�0�2�0�2�0�2�0�2�0�2�0�2�0�2�0�2�0�2销售技能培训销售技能培训也是药店培训的重要部分。但是实话实讲,如果打分数的话,能做到及格的企业很少。为什么?因为销售技能培训“细、杂、烦、羞”。什么叫销售技能?先问个问题,我们掌握了药品基础知识、病理药理医学药学知识,是不是就一定能把药卖出去?答案当然是,不能!为什么?因为——药店店员要想做好,“三识”一个也不能少。哪“三识”?识人、识病、识药。识人的问题不解决,想卖好药,难!识人就是销售技能的一部分。

G. 二战时期德国的防御专家是谁

二战时期德国的防御专家是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
奥托·莫里茨·瓦尔特·莫德尔,德国陆军元帅,因为防御能力出色,被称为“防守大师”、“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莫德尔的防御方式奠基于以下的原则:
1、确保情报是最新的,根据前线的情况和侦察来制定战术,而不是根据来自后方的命令。
2、连续不间断的防线,在战线最前方布置哨兵,主要的兵力摆在后方。
3、战术为阻挡敌人的突破。将坦克集团军群打散成个别的坦克,并用坦克支援步兵作战,,而不是将坦克集合成1个矛头以发起进攻。
4、将火力集中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军将火炮分散使用,这使得战线上任何一点都不能在火力上取得优势。莫德尔将火炮集中在一些需要执行任务的营,这些营统一由师或是军的指挥官指挥,让这些营的火力能相互协调。
5、多层静态防线。为阻止敌人进犯,希特勒禁止他的部队修建多层防线,他认为这样做就会使士兵放弃现有的防线并向后撤;莫德尔不理会这种不利于战局的命令而是建立多层防御线。
因着这些战术,在1942年1月8日到1943年3月22日间,莫德尔的热勒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的防区相当稳固。在这段时间,苏军对他的防区发动了总共4次五十万人到一百四十万人红军参加的大规模的进攻战役,都被莫德尔麾下的部队击溃,并付出了一共622,664人阵亡的代价,其中火星行动,由苏联元帅格奥尔吉·朱可夫所领导的攻势遭到失败,这也是这位被宣传为无敌的苏联元帅一生中所遇到最惨痛的失败。这让莫德尔获得了“防御之狮”的美名。

H. 借鉴孙子兵法在实践中发展

一、 计篇
1、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也。
释:战争是关系国家战略全局的大事情,维系着民众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慎密考察、不认真研究的。
2、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
释:未开战之前对战略的筹划周密就胜过对方的,是因为筹
划周密使获胜的条件充分;反之是因为筹划不周密使获胜的条件少。
《计篇》是十三篇的纲领,具有提掣全书的作用。论述了通
过战略运筹分析敌对双方有关战争的基本因素。【阐明了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生存与发展,其要求在于重视战争、探究战争,并谨慎的运用战争】。
战事关天,不可不察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也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总则。孙子的战争观、谋略观及战术思想在本篇中都有十分精彩的阐述。
重战、慎战和善战是孙子战争观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重战,即重视战争、认真探讨研究战争;慎战,即慎重的对待战争;善战,即善于指导战争。
孙子认为战争之所以是国家的大事,是因为军队之间的生死搏斗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因此,对待可能遭到的临国侵略,未必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如果要远征他地,一定要在兵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周密的筹划,作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一方面,战争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此在用兵之前,一定要认真考虑,决不可以草率用兵。
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在以后的各篇中都有所阐述。如《火攻篇》说:“国君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一时的怨怒而出阵求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又说“恼怒之后可以重新欢喜,怨怒之后可以重新高兴,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就不能再生。所以明智的国君对战争问题一定要慎重”(“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孙子的这一战略思想早已被古今战争实践所证明。
俗话说:“商场即战场”。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需要领导企业的决策者将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来考虑、研究,要慎重的确定经营的方式和手段,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兵家、商家是这样,由此及彼—大到政界、科学界、体育界,小到每一个人—“人生即战场”,何尝不是如此!
孙子对战争认识的这一战略思想永远是我们献身于各种事业的指南。
目前,美国国防大学、西点军校,英国的皇家指挥学院也把《孙子》列为培训军官的必修课程。战略学和军事理论必读书。
【当时,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皇威廉二世在读到“火攻篇,主不可以怒而兴军”这一节时叹息:如果早二十年读到《孙子》这部著作,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一败局。可见,必须慎重对待战争是孙子这一段话的意义。尼克松写了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里面就多次引用了好多孙子语录。另外,据美国《洛杉矶时报》1991年2月18日报道:为了打赢海湾战争,从1990年8月起,美均已将一本90页的英译〈孙子〉运往沙特阿拉伯。因为当时任美军陆战队指挥官的凯利将军规定,参加海湾战争的每个陆战队队员都应该阅读〈孙子〉孙武因此被当时媒体戏称为是参加海湾战争的“唯一中国人”。又据该报报道,美国在9`11事件后,国内又掀起一股学习〈孙子〉的热潮,仅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译〈孙子〉在一个月内卖出1`6万册,高居二位。

阅读全文

与深圳市德皇培训课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网络营销公司有多少家 浏览:76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中心 浏览:653
哈根达斯营销推广方案 浏览:407
家具品牌营销方案 浏览:942
啤酒销售营销方案 浏览:158
公益活动捐书策划方案 浏览:26
汽车营销渠道系统规划方案 浏览:860
2014年10月市场营销学试题及答案 浏览:793
结合公关原理为求职策划方案 浏览:785
市场营销实训报告自我总结报告 浏览:225
2015网络营销案例ppt模板 浏览:312
电子商务专业求职意向 浏览:283
在国际市场营销的演进过程中 浏览:320
派诺电子商务 浏览:562
电子商务公司工种有哪些 浏览:359
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内涵 浏览:413
什么是网络营销类型 浏览:556
计算机课培训方案 浏览:444
北京聚商合一电子商务 浏览:917
家长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