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STEM课程教学
源于美国的STEM,即便搬迁到中国,其核心也基本变化不大。美国STEM教育强调是培养孩子成为Problem Solver,应对未来挑战,肩负美国继续领先的重任。中国教育专家(清华附中王校长)强调是培养创新力、提高学习效率,最终提升应试成绩。
向左转|向右转
首先,国内幼儿教育是否趋于完善,是否不需要修改。《学前教育》2014年第25期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中国学前教育与美国相比,存在三个方面的差距:一是教师(师资能力、过度关注、奖惩言辞),二是课程设置(类别划分过清、知识灌输、不追求创造、重知识轻实践、强调模仿、一视同仁批量生产),三是过度秩序(约束行为)。最后提出中国幼儿教育应把“克制”教育纳入“松散和舒适的”教育,把“封闭”教育纳入“开放式”教育。《比较教育研究》中有一篇论文《中美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差异性比较》(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袁爱玲)。中国对“科学”的定义比较狭窄,重视教幼儿现成的概念,认识具体事实,形成简单的概括能力。把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技能、科学态度或价值观视为附属品。虽然是一篇来自2001年的古老论文,但其中的观点与数据恰恰可以用来验证说明中国幼儿教育正在不断的调整修改。牛叔从自己孩子的教育经验谈起:“学前教育要做的很多,STEM如果占内容比较多的话,恐怕有成了另一条起跑线了”。当然,类似华工启明星这种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abLab实验室研发的课程体系进行本土化的二次开发也为中国STEM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向左转|向右转
回顾题主的问题:到底STEM教育能否融入进学前教育环节,又是否能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本土化,而不单单停留在理念的表面?我们在游戏化STEM教育探索与实践中,有几点认识:1、首先从解决身边的问题开始。这个从3岁开始,不分年龄大小。尽量选取在孩子认知边界的问题,激发好奇心。非要把波粒二象性、海森堡不确定性、波函数讲给孩子,怕是可能都超出某些大学生的认知范畴。华工启明星的课程体系便是从4岁开始的。2、基础是快乐的解决问题。英国的赫伯特·斯宾塞在一百多年都已经实践证明,快乐教育对幼儿来说是多少重要。当然很多人坚定认为学习一定是痛苦的,新的认知是对已知的否定。但必须承认真正优秀学生都更加快乐学习,或者说,是因为快乐才优秀。3、重点是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探索/学习各学科知识,少划边界,少讲解,一块发现探索。这个对课程设计和老师教学的要求较高。新《纲要》中强调了“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取材,促进儿童探究能力的培养”。4、短期目标是开发潜能,开发智力,养成习惯,提高效率,综合提升(包括成绩)。在中国,不能提升成绩的教育课程,都不是受欢迎的好课程。能力再强,创新再好,幼升小、月考季考期末考,是躲不过去的。总不能让孩子和家长等到5年10年之后看课程效果。5、长期目标是培养锻炼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表达沟通,社会能力等。在短期目标的基础上,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锻炼就如同日复一日的跑步、引体向上、俯卧撑,虽然看不到一时的效果,但增强了体质,未来才有用。6、终极理想是让孩子更好应对未来挑战。这几天055大驱下水,战略忽悠局张召忠局长感慨,中国后来居上,跨越发展,老海军都看花眼了。谁会知道20年之后的中国在世界上会怎么样,将完全无法想象。所以,无论是我们自己在幼儿园、学前机构、游乐场、家庭等初步探索实践,还是上海的24所幼儿园引入STEM课程,都说明STEM教育在中国的学前阶段正在逐步的发展。当然,STEM教育小范围的应用与实践,不能推断出未来一定会在中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㈡ 结合课程,说说STEM教育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
一年20多万学费的国际学校到底贵在哪里?这是一次试图掀开天价国际学校神秘面纱的访谈,更是一篇想要把STEAM说透的长文,如果你愿意花时间看完,希望它对你有用。
这是一次由两个妈妈组成的“访谈节目”,访谈内容是:一年20多万学费的国际学校到底贵在哪里?
访问者是我,一个试图掀开天价国际学校神秘面纱的妈。
受访者是我的朋友程岚,一个娃在国际学校读书的妈,信奉“想让孩子站在巨人肩膀上,父母就是那个肩膀”。
时间宝贵,话不多说,开始我们的访谈:
我:你家宝贝在国际学校三年了,说说你的感想吧。
程岚:说实话,刚进去还不太满意。老师教太少、进度很慢,小学二年级还在学20以内加减法,1/3+2/3=1可以教一个星期,当时我认识的好几个家长都在外面给孩子报了补习班加餐。
我: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公立学校的基础教育其实更好一些?
程岚:确实,不论是深度还是难度,好的公立学校能甩我女儿学校几条街。我自己觉得,我们国家的公立学校,在基础教育这一块还是有优势的。
我:那后来呢?你没给女儿转学肯定是发现了国际学校的长处,英语环境优势就不用说了,这个大家都知道,说点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吧。
㈢ 感觉现在有好多人都在使用stem课程,感受如何
事实上,从教材的后半程课的设计来看,研究生物的概念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揭开谜底并不是STEM+课程所希望引导学生去关注的,如何利用生物生长的特性去动手制作一个适合它生长的温室,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这才是STEM+课程所倡导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