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的措施
当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普遍热情不高,工作积极性不够,没有安心本职工作现象较严重,使一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应用,使得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
经调查分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当前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影响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一)思想观念存在误区。
部分农技人员的价值取向扭曲。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思想政治工作弱化的影响,少数农技人员的思想素质下降,缺乏献身农业科技事业的责任感,为农服务意识退化,暴露出追求实惠、金钱至上的倾向,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技人员作用的发挥。
(二)激励机制不够。
现有的人事制度没有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农技人员晋升渠道不畅。对30岁以上的人员而言,事业技术人员和公务员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导致部分农技人员认为升迁无望,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基层领导重视不够。
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导致抓农业工作风险大、难度大、耗的财力大,见效慢而不易出政绩,许多基层政府领导因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愿花精力和财力抓农业,更谈不上重视农技推广,挫伤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目前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人员,学传统农业的多,懂新兴学科的少,部分急需专业出现断层,部分专业人员又被日益高速发展的新科技所淘汰,再加上现行的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因经费少而流于形式,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进步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对其技术不感兴趣,他们宁愿相信种植大户和土专家而不信农技员。这样,工作中容易出现挫败感和沮丧感。
(五)待遇条件有待改善。
基层农技人员属于下等0事业人员,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低、合理的个人所得难保证、工作手段落后,一部分年轻有能力的农技干部因此另谋高就。
(六)财政对基层农技推广投入经费不够。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较大,相比较而言,对农技推广投入比重明显不足。一是对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工作无法开展。二是对基层办公环境改善不够,有的基层单位住的是危房,没有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设备,技术推广工作仍处于原始阶段。三是基层人员工资无保障。一些地方财政只拨给农技人员部分基本工资和政策性津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办公经费、差旅费、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费等一般由单位自筹。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地制约了农技人员作用的发挥。
如何充分发挥农技人员的积极性,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励工作热情。
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农技人员。农技人员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是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一要树立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农业发展理念。二要树立技术商品化、科技是资本的新观念。三要不断提高农技人员思想素质,在农技队伍中大力倡导创新、奉献、求真、务实0的科学精神。
二、加大财政投入,优化工作环境。
一是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事业的投入在总体上要与农业发展相适应,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比例,争取每年安排一定的农业技术引进专项资金和推广资金。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技人员的待遇。农技工作是艰苦工作,收入少,无灰色收入,个人和单位收入渠道狭窄,建议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工资福利等实际问题,使其能安心工作。三是改善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添置必要仪器设施。同时,将必要办公经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四是抓好农技人员继续教育。为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创造条件,把农技人员的免费业务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讲座研讨等形式,分层次抓好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让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再成为个人负担。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广大农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完善配套各项政策措施,使部分农技人员成为农业科技领头雁0,充分调动农技人员领办、创办高效规模农业的积极性。一是完善放活农技人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修订已有的放活政策和办法。二是配套完善各项科技承包制度。三是积极支持农技部门在在按政策开展有偿技术服务的同时,创办农业科技经济实体。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奖励制度,以实绩为标准,按贡献论奖赏,对在农业生产一线作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实行奖励或重奖,鼓励他们多出成果,多作贡献。
四、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农技人员的工作职能是为民服务,要增强这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队伍,一方面要建立能上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打破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现状,促进部门间人才的合理流动,畅通农技人员的上升渠道。另一方面要建立能下制度,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彻底打破不作为的农技人员的铁饭碗0,严格实行按岗聘用制,使在岗人员增加紧迫感、责任感,树立危机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真正让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和空间。
B. 怎样加强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农技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
培训期间采取集中授课与观摩学习的办班方式,聘请农民土专家、市级专家、省农科版院园艺所教授分别权讲授了无公害菊花栽培技术、农业物联网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设施蔬菜新品种与关键栽技术等内容的同时,组织技术指导员到国家级现代农业观光园观摩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C. 通过基层农技推广希望学习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等加强衔接配合,逐步建立较为稳定的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
D. 如何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搜索答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匿名我有更好的答案条回答这次培训不仅让我充实
E. 如何有效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能力
(一)面对学历高、经验少的这部分人。
一是要给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具体参加到每个项目的实施中去,从项目制定到实施自始至终参与,并包村、包户、包项目;
二是让他们与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老资历的农艺师结合在一起工作,从而间接的取得实践经验;
三是要让他们与种田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多联系,掌握各种作物具体的实践经验。
这部分人在工作中要做到三多:一是多动嘴,即“多问”。
虚心向老同志和同行学习,老同志实践经验丰富,他们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可以直接为所用。
多动嘴还包括“多讲”,农技推广要求推广人员既要做给农民看,更要讲给农民听,变深厚的理论知识为浅显的科学道理,让农民一听就懂;
二是多动眼。
多动眼就要到田间看,只有多到示范户田间实地看、看苗情、看病害、看操作,才能发现问题,多动眼包括多看书,多看书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三是多跑腿。
多跑腿就是要多下乡到示范户田间调查,只有多跑腿多调查,不怕苦、不怕累才能掌握和了解当前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发展动态,才能对症下药,指导生产。